社会救助工作报告

2022-07-14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社会救助工作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社会救助工作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的自查报告

重庆市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渝府发[2005]21号),及时出台相关文件,成立相应机构,落实救助经费,整合社会救助资源,狠抓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工作整体推进,基本形成了城乡联动、立体救助、协调一致、运作规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按照《重庆市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05年社会救助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渝社救委办发[2005]4号)要求,现将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

1.根据(渝府发[2005]21号)文件要求,县政府迅速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及时出台了《奉节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决定》(奉节府发〔2005〕64号),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协调、扎实推进我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全县基本建立了城镇低保、自然灾害救助、农村特困户、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殊困难群众分类施救等11项救助制度。(自评4分)

2.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及办公室(奉节府办〔2005〕107号),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姚斌任协调委员会主任,分管副县长王金龙任副主任,残联、民政、教育、卫生、司法、财政、国土、劳动等21个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统一组织协调全县社会救助工作。民政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并以奉节府办〔2005〕128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体制,并扎实开展了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了县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由主任或副主任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都选派了一名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熟悉、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的工作人员为联络人员,定期报送救助工作开展情况。民政局在城区中心地带专门开办了“爱心超市”,定期发放 “爱心卡”,为低保、五保、优抚等城乡特困群众无偿或低偿实施救助。(自评3分)

3.我县各乡镇相应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完善了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合理配置社会救助资源,形成了上下协调的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自评2.5分)

2005年以来,全县30个乡镇近100个县级部门或事业单位及个人纷纷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共救助困难群众11万人次,救助衣被、粮食、其它日用品等25万件,救助资金及物品折款4200万元。

二、关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截至2005年11月底,全县有8549户21543人享受低保待遇,占全县非农业人口的18%,1—11月新增低保对象1561户、4766人,停发1374户、2968人。9月份享受对象人月均领取低保金65元,基本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不应保不予保”。

1.建立完善低保工作机制。专门成立了“奉节县低保服务中心”,配备编制2名,各乡镇也由社会事务办(民政办)专门负责低保工作,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财政部门积极落实配套低保资金,确保了按期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自评3分)

2.严格低保操作规范。一是加大审批把关力度。坚持实行社区居委会、乡镇、县民政局“三次入户调查、三次张榜公布、三级审核审批”的操作方法核定低保对象;二是加大复查工作力度。在季度复查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份组织全县乡镇和社区干部,对所有低保对象进行了全面普查,重新确定低保资格;三是为各乡镇和社区统一配备了电脑,将低保对象家庭个人详细档案全部输入微机,建立了县、乡镇、社区三级低保信息管理网络;四是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各部门在低保对象就业、经商、就医就学和廉租住房等有关费用予以免收(缴)。据统计,从今年以来,全县落实优惠政策涉及低保户1.5万人次,共给低保户减免费用数十万元。(自评4分)

3.建立健全低保工作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低保金社会发放制度,在永安镇、白帝城风景区(低保人数占全县的78%)实行低保金银行发放;二是认真落实分类施保制度,对低保对象中“三无”对象、重残、重大疾病等三类特困人员,共133户145人实施了分类施保;三是全面建立完善公益劳动制度,各乡镇组织低保对象约有2万多人次参加了保绿、保洁和保安等形式的公益活动,参加活动面达100%;四是加强低保督查制度,督查乡镇取消350户879人的低保待遇;接待上访50人次以上,受理举报26件,督办乡镇全部作了及时查处;五是建立低保审批事前介入工作制。对18个乡镇新增申报低保审批前抽查,共取消282户987人申报资格。(自评4分)

4.统计报表报送准确及时。严格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各种低保统计报表,且报表填报内容或项目完整、齐全,统计数据真实、准确,表内平衡关系清楚,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自评4分)

三、农村“五保”供养

1.农村五保供养金已经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全县5600五保户对象按每人每年500斤粮、650元现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已实现应保尽保。(自评3分)

2.我县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规范化管理,按照《重庆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渝民发[2005]65号)要求,在永乐镇探索试点,总结出了自我服务、民主议事、定期学习、财务公开、档案规范、属地管理、统一标识、建章立制等八大工作特色的敬老院管理模式,实行院长负责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办法,并在全县推广。全年无任何责任事故和违纪违法行为。(自评3分)

3.我县在进行敬老院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努力提高入住率,在已建成的敬老院中入住了16个,床位640个,已入住530名,床位利用率达到82.8%。(自评3分)

4.今年我县狠抓乡镇敬老院建设工作,按市民政局同意的计划,完成了24个敬老院建设,统一为每个敬老院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烤火炉、床、柜以及毛巾、桌凳、盆桶日常生活用具和床上所有用品等,为敬老院修建了沼气池,多数有条件的地方建有猪圈,为五保对象及时入住、实行集中供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评2.5分)

四、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

我县自去年成功实施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后,今年继续实施农村特困救助制度,重点对农村残疾、重病、缺劳、单亲等特困群众实施救助,筹集资金近100万元,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特困户5143户10015人实施行了救助。(自评5分)

五、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今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一是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出台了《奉节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奉节县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通知》(奉节府发[2005]36号),针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和重点优抚对象,凡患有癌症、脑溢血、大面积烧伤、重度精神病、尿毒症等重大疾病,医疗费五保户超过300元,特困户和及以下优抚对象超过1000元的,超出部分分别按60%和40%给予救助。最高限额不超过3000元。全县230人得到救助,救助金额70万元。救助经费专项列支,县财政足额配套了专项资金,审批发放程序规范,救助效果较好。二是实施残疾人医疗就诊优惠制度,对全县2万多名残疾人,统一办理医疗就诊优惠证,免收门诊挂号费,减半收取住院床位费,手术费减免30%;三是积极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优抚对象全部参加农村医疗保险。每个人缴纳10元,个人帐户8元,同时享受医疗救助。(自评8分)

特此报告

第二篇: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救助概念与内容

(一)概念

1、社会救助以家计调查为基础;因个人、自然、社会原因导致;由政府和社会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二)社会救助体系

1、基本生活救助

(1)是社会救助的核心

(2)有两个救助项目: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 (3)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

(4)通过建立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发放供养经费来使其生活达到当地平均水平

2、专项社会救助 具有重叠性

(1)教育救助:现金、实物救助 (2)医疗救助

(3)住房救助:租金减免或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危旧房改造补助 (4)司法救助

3、灾害救助:突发性、紧急性、临时性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先救治,后救助原则

二、社会救助基本程序

(一)测算和公布社会救助标准

需考虑的因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村收入、当地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必需消费支出

(二)救助材料的申请

向所在街道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三)审查申请人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 家庭经济情况调查

(四)救助审批

(五)救助款物发放

(六)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

救助对象有进有出,救助资金有高有低

(七)申诉:向当地民政、纪检监督部门反映和申诉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1、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区别于社会保险

2、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3、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形式:现金、物质、服务性救助 时间:临时、长期的固定的救助 类别:常规性、特殊性救助

5、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由社会救助的无偿性决定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3、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4、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

1、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2、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3、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4、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六、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贫困救助是其核心

1、增能理论

2、优势视角(能力是其核心概念)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一)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1、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

2、政策的实施与评估

(1)现金给付、政府救助、慈善捐赠、企业减免 (2)政策正朝着综合性、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生活救助各项政策的实施

1、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 社区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平台

(1)提供物质帮助(2)提供就业机会

2、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社会救助除了政府,还有各类社会组织 (1)建立邻里支持网络 (2)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 (3)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教育救助

1、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救助的投入 (1)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费、教科书费;补助困难学生住宿费和午餐费

(2)高、中等阶段:去学习报到的路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

3、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奖贷助补减

4、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二)医疗救助

1、寻找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结合点

2、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三)住房救助

1、帮助困难家庭申请住房救助

2、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帮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社工要协助住房管理部门和低收入家庭认定部门建立动态跟踪制度

三、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灾害紧急救援

1、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

2、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辅导

(二)灾后重建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分级管理的方式; 民政系统主要负责灾后民房的恢复重建

1、在现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管理机制下,社工应当采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社区重建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能力

2、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3、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四、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参与救助政策的修订 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

(二)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三)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1、主动救助:街头救助、全天候救助

2、机构救助:基本生活安置、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四)流浪儿童

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

1、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

2、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 (1)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

(2)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类家庭、家庭寄养 (3)安置与跟踪服务

对刚回归家庭的儿童要展开安置服务;

对如暴力、歧视造成的流浪儿童要坚持跟踪服务

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生活救助的跟踪方法

(一)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

1、结案——接触服务对象,了解问题和需求 (1)要准备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 (2)要准备并善于与服务对象会谈

2、预估——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 (1)是否有合适的工作人员

(2)是否能够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 (3)服务对象是否期望过高,与自身现实条件是否相符,是不是超过了社工的处理范围

3、规划——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

(1)在选择介入角度时,社工要根据“最容易接触、最容易改变、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原则选取 (2)需要选择适当的工作方法

(3)制定并实施规划:便利性、重要性、效率和效果、可行性

4、评估——分析工作过程和效果

(1)直接收集所需信息:服务对象的口头报告、观察服务对象的行为、专业量表

(2)间接收集所需信息:家庭访问、社区走访

5、结案——总结并结束工作 (1)情绪与反应的处理

(2)巩固工作成果: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对服务对象的收获和能力进行总结;要表达开放性意愿;为了使服务对象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前景,可以帮助服务对象确定自己的、家庭的发展目标,鼓励服务对象有勇气、有信心面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

(二)针对困难群体的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接纳原则 (3)鼓励合作原则 (4)参与解决问题原则 (5)适时评估原则

2、小组工作的过程

(1)小组初期:小组还没形成,只是个设想

(2)小组聚集期:第一次会谈后进入小组聚集期;社工要掌握的技巧是在小组内部建立成员间共同遵守的规范,如保密规范小组、按时参加小组活动等、积极参加讨论和分享、注意倾听别人的表达

(3)小组形成期:成员开始互动、沟通,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角色出现分化,小组规范也开始形成;社工要善于把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焦点变成问题 (4)小组冲突期:小组成员之间会有竞争,与社工之间产生抵触,并且开始出现试探或挑战等行为

(5)小组维持期:相对稳定时期,因为组员之间彼此了解,对于小组形成的规范比较认同,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在增强 (6)小组结束期

(三)社区工作

1、基本原则

(1)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

(2)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的目标 (3)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

2、主要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

(2)社会策划模式:强调解决社区内部的实质性问题

3、主要任务

(1)改善社区环境(2)发展社区网络(3)促进能力建设

二、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1、工作前,首先进行调查,了解救助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2、根据“奖贷助补减”等救助政策,开启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提供救助

3、心理咨询与个案辅导

4、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

三、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一)灾害预防

1、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

2、灾害风险分析

(二)灾害救助

1、积极介入、紧急转移、保护生命

2、寻找资源、安置灾民、维持秩序

3、安抚精神、调适心理、重建网络

(三)灾后重建

1、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

2、恢复社会生活秩序

3、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四、流浪乞讨救助的工作方法

(一)外展服务

1、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系统的服务模式

2、针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注意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机构服务

1、思想转化

2、行为矫治

3、继续教育

4、技能培训

第三篇:民政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州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调研的有关要求,我局及时抽调人员对全州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低保

XX年,全州城市低保人数为53489人,全年下拨低保资金8355万元,人月均补助水平110元。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XX]99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X政发[XX]1号)精神,从XX年1月1日起,全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0元统一提高到240元,人月均补助水平达到173元。同时,将城市“三无”对象、城市孤儿以及城市艾滋病和结核病患者贫困家庭纳入城市低保,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240元给予了全额补助。

(二)农村低保

XX年,在州委、州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争取下,全州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15万人,全年下拨农村低保资金7832万元,人月均补差45元,其中,一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80元,二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50元,三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30元。XX年初,省民政厅批准我州再增加农村低保5万人,达到了20万人。目前我州农村低保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按照“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三)五保供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州民政部门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探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XX模式”,不断加强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院办经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保对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XX模式”受到了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的表彰,中国社会报、新华社等先后作了宣传报道。目前,全州共建立了农村福利院110所,五保对象13441人,集中供养9800人,集中供养率为73%,XX年共下拨资金1386万元。根据省厅文件规定,从XX年起,集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以及分散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将各提高300元,分别达到1800元/年、1300元/年、1500元/年。

(四)大病医疗救助

我州于XX年开始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几年来,全州累计救助20多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患大病的医治困难。XX年,我州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医疗救助的改革发展。在救助范围、起付线、救助金额等方面重新规定。同时,对住院治疗的低保对象免收挂号费、诊断费,注射费、观察费、住院床位费优惠50%,手术费、辅助检查费优惠30%,常规性药品优惠10%。

(五)临时救助

为及时缓解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我州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城市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800元,农村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400元。对未满18周岁、父母双方因艾滋病或结核病死亡,或父母一方因艾滋病或结核病死亡,另一方因其他原因死亡的患艾滋病和结核病孤儿,按照人月均200元(生活费150元、抚养服务费50元)给予生活救助。XX年,全州临时救助人数5000多人。另外,从XX年3月1日起,对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职工,享受40%救济的对象每人每月提高25元,不符合40%条件的其他救济对象(含国民党宽释人员)每人每月提高2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救助对象致贫原因多样

一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致贫。救助对象因患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且医疗费用偏高等问题加重了负担。二是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致贫。部分贫困户因年老或残疾没有劳动力,无经济收入,生活贫困。三是文化水平低、收入少。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因贫困而失学,文化水平低。在发展家庭经济时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少,缺乏脱贫致富能力。四是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外界因素等造成的贫困。五是自然灾害大量存在。我州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雪灾、雨灾、冰雹灾害时常发生。

(二)救助水平比较低

从总体上看,我州社会救助的范围和标准在逐年扩大和提高,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阶段。一是生存保障能力有限。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不高,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不能缓解根本问题。二是家庭发展需求得不到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对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子女辍学多;因文化、年龄、身体等多方面原因,困难群众创业、就业难度大,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家庭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三是救助范围还比较窄。截止到XX年底,我州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还有136.6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51.97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84.58万人,而目前全州纳入农村低保的只有20万人。

(三)地方财政对社会救助的资金保障机制支撑作用不强

XX州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贫困地区,所属的8个县市财政均为国定贫困县。县市地方财政力量薄弱,可用于社会救助的经费十分有限,主要依赖于上级拨付的资金予以保障。且因为多方原因,社会救助的工作经费也较少。

(四)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收入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家庭收入核算比较困难。二是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当前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业援助等多项制度,但诸多救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条例,存在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的问题。三是基层救助网络平台薄弱。我州救助机构和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目前,全州仅有低保工作人员22名,88个乡镇办低保工作人员159人,其中75人为兼职。农村福利院管理人员少、待遇偏低,部分县市没有核定编制,没有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

三、对策和建议

(一)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加大地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生命线。建立普惠型社会救助体系,必须首先制定保障救助资金供给的基本制度。各级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财政投入是社会救助资金可靠、稳定的来源,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结合我州实际,要建立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各级财政实行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将社会救助各类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城市低保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8%—1.5%)、农村低保资金(人年均40元)、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等预算,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预算自然增长机制,逐年加大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倾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证。一是各级政府应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其职责主要是统一政策,协调步伐,全面管理与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应建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边救助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及其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交流信息,协商救助行动,逐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在乡镇办建立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统一的服务工作平台,并依托这一中心搞好社会救助的受理、审查、申报、资金发放等工作,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缺失救助,实现救助项目互补和救助效能最大化。着力推进救助信息化,建立救助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动员党政、媒体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力量,通过纪检、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康发展。

(三)搞好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制度间的衔接配套

社会救助体系内容丰富,要素较多,头绪复杂,涉及面广,必须统筹考虑,整体设计,侧重提升制度的整体效能,应重点在两个层次上做好衔接配套:一是对各单项救助制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规范,使各项救助制度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二是推进社会救助体系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等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要进一步搞好与就业、扶贫、住房、医疗等政策的衔接。民政、劳动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配合,民政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分类管理,强化动态管理;劳动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体就业。扶贫部门在工作中重点吸收享受低保待遇的特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参加项目带动和就业,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加强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衔接,通过扶持,帮助救助对象摆脱贫困,走上生活自立之路。民政、劳动、卫生部门要在定点医院设立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三办合一”窗口,全部采取集中垫付补偿金、救助金,事后统一结算,既减少各部门工作量,又方便困难群众。

(四)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是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加快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确保社会救助在基层及时有效落实。按照XX省民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的通知》(X民政规[XX]1号)要求,成立“州社会救助办公室”,为隶属州民政局管理的副县级行政单位,并核定3-5名人员编制;各县市要设立社会救助工作专门机构(最低生活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公室或社会救助局、社会救助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地城乡低保以及相关社会救助审批管理工作,并按照“每3000名对象配备不少于1名工作人员”的要求落实工作人员;乡镇办要设立低保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应不少于2人;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或其它社会组织受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委托,可以承担部分社会救助工作,同时,可通过民间组织建立社区义工制,逐步将社区志愿者纳入社区救助网络。

第四篇:社会救助审计报告

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审计署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银行等部门及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于2012年3月至5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4万多名审计人员,对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地、州、盟、区)、县(市、区、旗)三级政府(以下分别统称省、市、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的18项社会保障资金,以及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实施行业统筹管理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了审计,对地方试点或开展的其他社会保险进行了调查。本次审计共涉及37个省本级(含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4个市本级和2790个县(以下分别统称省本级、市本级、县),延伸审计了29 273家企业、4207家医院和8101个村(居)

一、基本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十一五”以来,将社会保障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出台多项法规、政策和措施。中央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十一五”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基本实现。

(一)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1.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情况。至201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体系覆盖全国所有县,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3亿人,比2005年增长2.77倍,其中189个县合并实施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已覆盖81.50%的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已覆盖75.30%的县,参保人数合计6.22亿人,比2005年增长2.86倍,其中683个县合并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步开展,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1.42亿人、1.70亿人和1.22亿人。 此外,为探索建立统账结合制度,国务院决定开展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到2011年底,试点省份已达到13个。 2.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情况。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包括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构成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至2011年底,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56.2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298.28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78.62万人。2011年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共资助6649.3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直接医后救助2367.27万人次。 3.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情况。以扶老、助残、救孤为重点,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和儿童福利等构成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健全。至2011年底,全国社会福利机构4.25万个,床位321.05万张,收养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237.92万人,社会福利企业吸纳62.80万残疾人员就业。

(二)社会保障资金基本保证。

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有两种筹集模式,其中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单位缴费、个人缴费以及财政投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2011年,18项社会保障资金共计收入28 402.05亿元,支出21 100.17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1 118.59亿元(详见表1),分别比2005年增长312.79%、299.78%和435.24%。 表 2011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6 194.53亿元中,单位缴费、个人缴费、财政投入和其他投入分别为12 614.91亿元、7177.96亿元、5391.48亿元和1010.18亿元,分别占48.16%、27.40%、20.58%和3.86%(见图1);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资金收入2207.52亿元中,财政投入为2163.86亿元,其他投入43.66亿元,分别占98.02%和1.98%。

保存到相册

在2011年的18项社会保障资金财政投入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投入4508.76亿元、3046.5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34.15%和632.01%,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投入分别占60.67%、64.74%和15.27%(详见表2)。

表2 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情况表(单位:亿元)

社会保险基金30 303.72亿元结余中,除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央财政专户管理的71.83亿元外,省本级、市本级和县级结存分别占38.08%、35.61%和26.31%;东部、中 部、西部结存分别占56.78%、21.54%和21.68%。从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形态分布看,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形式分别占38.44%、58.01%和3.55%。

审计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总体安全完整,基金运行平稳规范,有效保证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支付。

(三)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11年底,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体,包括银行和各类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在内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1.19万个;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基础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同时,有28个省本级、217个市本级和1189个县成立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社会监督不断加强;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促进资金管理规范。 此外,截至2011年底,地方试点或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等其他险种参保人数共计3832.53万人,2011年基金收入1892.71亿元,支出1640.70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2192.31亿元。

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

审计情况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为改革深化、体制转轨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发挥了“助推器”、“减震器”、“稳定器”和“安全网”等作用。

(一)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 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20多项社会保障政策规定,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农保试点和城居保试点,历史上首次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建立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向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不断推进。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09年制度建立当年的0.27亿人,增加到2011年的3.55亿人,增长12.15倍;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005年的参保人数为2.16亿人,到2011年超过10亿人,增长3.89倍,社会保险在农村覆盖面快速扩大。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2005年覆盖人群分别为1.61亿人和3.45亿人,到2011年底分别超过6亿人和13亿人,分别增长2.86倍和2.77倍(2005年至2011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变化情况见图2)。

保存到相册

随着社会救助工作力度的加大和救助标准的不断提高,社会救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2011年底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7554.55万人,比2005年的2917.52万人增长1.59倍(2005年至2011年城乡低保保障人数变化情况见图3)。

保存到相册

从社会保障投入看,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着力缩小区域间的社会保障差距。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对全国社会保障的投入中,中西部所占比重保持在80%左右,对中西部的投入由2005年的547.5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609.95亿元,增长5.59倍(2005年至2011年中央对东部和中西部财政投入情况见图4)。 保存到相册

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加大,对新农保的补助金额由2009年制度建立当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2.06亿元,增长31.72倍;对新农合的补助金额由2005年的5.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01.77亿元,增长146.93倍(2005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对新农保和新农合补助情况见图5)。

保存到相册

(二)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国家稳步提高了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扶,共享发展成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基本养老保险看,2005年至2011年,国家连续7次调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年均增长13.40%,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713.25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月1516.68元(2005年至201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变化情况见图6),比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上涨幅度高出10.03个百分点。

保存到相册

从基本医疗保险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到2011年分别达到了77%、62%和70%。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报销比例近年来也稳步上升,农村尤为显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际报销比例分别由2005年的58.91%和45.00%,提高到2011年的64.10%和52.28%,分别增长8.81%和16.18%;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际报销比例分别由2005年的24.80%和23.78%,提高到2011年的49.20%和44.87%,分别增长98.39%和88.69%(2005年至2011年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实际报销比例变化情况见图7)。篇二:民政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民政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州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调研的有关要求,我局及时抽调人员对全州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低保 xx年,全州城市低保人数为53489人,全年下拨低保资金8355万元,人月均补助水平110元。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xx]99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x政发[xx]1号)精神,从xx年1月1日起,全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0元统一提高到240元,人月均补助水平达到173元。同时,将城市“三无”对象、城市孤儿以及城市艾滋病和结核病患者贫困家庭纳入城市低保,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240元给予了全额补助。

(二)农村低保 xx年,在州委、州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争取下,全州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15万人,全年下拨农村低保资金7832万元,人月均补差45元,其中,一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80元,二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50元,三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30元。xx年初,省民政厅批准我州再增加农村低保5万人,达到了20万人。目前我州农村低保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按照“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三)五保供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州民政部门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探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xx模式”,不断加强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院办经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保对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xx模式”受到了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的表彰,中国社会报、新华社等先后作了宣传报道。目前,全州共建立了农村福利院110所,五保对象13441人,集中供养9800人,集中供养率为73%,xx年共下拨资金1386万元。根据省厅文件规定,从xx年起,集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以及分散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将各提高300元,分别达到1800元/年、1300元/年、1500元/年。 (四)大病医疗救助 我州于xx年开始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几年来,全州累计救助20多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患大病的医治困难。xx年,我州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医疗救助的改革发展。在救助范围、起付线、救助金额等方面重新规定。同时,对住院治疗的低保对象免收挂号费、诊断费,注射费、观察费、住院床位费优惠50%,手术费、辅助检查费优惠30%,常规性药品优惠10%。 (五)临时救助 为及时缓解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我州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城市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800元,农村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400元。对未满18周岁、父母双方因艾滋病或结核病死亡,或父母一方因艾滋病或结核病死亡,另一方因其他原因死亡的患艾滋病和结核病孤儿,按照人月均200元(生活费150元、抚养服务费50元)给予生活救助。xx年,全州临时救助人数5000多人。另外,从xx年3月1日起,对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职工,享受40%救济的对象每人每月提高25元,不符合40%条件的其他救济对象(含国民党宽释人员)每人每月提高2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救助对象致贫原因多样

一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致贫。救助对象因患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且医疗费用偏高等问题加重了负担。二是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致贫。部分贫困户因年老或残疾没有劳动力,无经济收入,生活贫困。三是文化水平低、收入少。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因贫困而失学,文化水平低。在发展家庭经济时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少,缺乏脱贫致富能力。四是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外界因素等造成的贫困。五是自然灾害大量存在。我州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雪灾、雨灾、冰雹灾害时常发生。 (二)救助水平比较低

从总体上看,我州社会救助的范围和标准在逐年扩大和提高,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阶段。一是生存保障能力有限。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不高,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不能缓解根本问题。二是家庭发展需求得不到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对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子女辍学多;因文化、年龄、身体等多方面原因,困难群众创业、就业难度大,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家庭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三是救助范围还比较窄。截止到xx年底,我州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还有136.6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51.97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84.58万人,而目前全州纳入农村低保的只有20万人。 (三)地方财政对社会救助的资金保障机制支撑作用不强 xx州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贫困地区,所属的8个县市财政均为国定贫困县。县市地方财政力量薄弱,可用于社会救助的经费十分有限,主要依赖于上级拨付的资金予以保障。且因为多方原因,社会救助的工作经费也较少。 (四)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收入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家庭收入核算比较困难。二是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当前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业援助等多项制度,但诸多救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条例,存在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的问题。三是基层救助网络平台薄弱。我州救助机构和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目前,全州仅有低保工作人员22名,88个乡镇办

低保工作人员159人,其中75人为兼职。农村福利院管理人员少、待遇偏低,部分县市没有核定编制,没有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

三、对策和建议

(一)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加大地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生命线。建立普惠型社会救助体系,必须首先制定保障救助资金供给的基本制度。各级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财政投入是社会救助资金可靠、稳定的来源,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结合我州实际,要建立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各级财政实行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将社会救助各类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城市低保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8%— 1.5%)、农村低保资金(人年均40元)、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等预算,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预算自然增长机制,逐年加大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倾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证。一是各级政府应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其职责主要是统一政策,协调步伐,全面管理与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应建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边救助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及其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交流信息,协商救助行动,逐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在乡镇办建立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统一的服务工作平台,并依托这一中心搞好社会救助的受理、审查、申报、资金发放等工作,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缺失救助,实现救助项目互补和救助效能最大化。着力推进救助信息化,建立救助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动员党政、媒体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力量,通过纪检、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康发展。 (三)搞好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制度间的衔接配套

社会救助体系内容丰富,要素较多,头绪复杂,涉及面广,必须统筹考虑,整体设计,侧重提升制度的整体效能,应重点在两个层次上做好衔接配套:一是对各单项救助制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规范,使各项救助制度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二是推进社会救助体系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等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要进一步搞好与就业、扶贫、住房、医疗等政策的衔接。民政、劳动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配合,民政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分类管理,强化动态管理;劳动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体就业。扶贫部门在工作中重点吸收享受低保待遇的特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参加项目带动和就业,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加强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衔接,通过扶持,帮助救助对象摆脱贫困,走上生活自立之路。民政、劳动、卫生部门要在定点医院设立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三办合一”窗口,全部采取集中垫付补偿金、救助金,事后统一结算,既减少各部门工作量,又方便困难群众。 (四)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是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加快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确保社会救助在基层及时有效落实。按照xx省民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的通知》(x民政规[xx]1号)要求,成立“州社会救助办公室”,为隶属州民政局管理的副县级行政单位,并核定3-5名人员编制;各县市要设立社会救助工作专门机构(最低生活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公室或社会救助局、社会救助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地城乡低保以及相关社会救助审批管理工作,并按照“每3000名对象配备不少于1名工作人员”的要求落实工作人员;乡镇办要设立低保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应不少于2人;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或其它社会组织受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委托,可以承担部分社会救助工作,同时,可通过民间组织建立社区义工制,逐步将社区志愿者纳入社区救助网络。 民政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以白志强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民侨外委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从10月9日至11日对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及市教育局、经信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房管局、卫计委、扶贫办和市残联的工作汇报。深入到昆区、东河区、土右旗听取工作汇报,并走访了部分社会救助对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救助基本情况 20**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及各类专项救助资金约15亿元。其中:发放城乡低保金6.9亿元;特困人员供养金8662.76万元(“三无”人员供养金1105万元,“五保”供养金3865.6万元,孤儿抚育金1180.72万元,“三民”人员供养金2511.44万元);受灾人员救助资金170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金3710万元;临时救助金2012万元;教育救助金3.23亿元;贫困家庭住房救助和危房改造涉及15106户,补助资金3775万元;发放贷款贴息等就业救助金1.9亿元,提供公益性岗位1378个。取暖救助惠及115179户,发放救助金及煤炭补助8731.48万元。共支出社会捐款456.17万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市、旗县区两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政策宣传、组织领导、规范运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全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殊救助为主,医疗、教育、住房、取暖和就业救助为辅,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各项优惠政策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基层社区的力量,加大对社会救助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社会救济信息公开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社会救助在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公众关注、参与、支持社会救助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包头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部门职责、人员配备等内容,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各旗县区也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先后出台了《包头市城乡低保公示制度》、《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制度上对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就业帮扶、教育、医疗救助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保障了社会救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三)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社会救助规范运作。一是建立健全审批机制,促进审批阳光操作。在全国率先推行一个大厅三级联审联批管理体系。目前,各旗县区全部依托城乡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了与救助对象面对面的一个大厅三级联审联批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准确认定救助对象。成立了包头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开展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各旗县区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核对实施细则,成立核对机构,并全部上线试运行。三是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积极开展“救急难”。出台《包头市“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依托各级政府办事大厅,在全市苏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明确了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标准、受理责任主体、办理流程及相关制度等。目前,全市所辖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已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88个;制定《包头市开展“救急难”救助试点方案》,确定青山区和达茂旗为全市“救急难”试点地区。各旗县区按照“救急难”救助工作采取试点先行,全面实施的办法,对因灾、交通肇事等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等“急难”人员给予及时救助。目前,共救助“急难”群众18人。四是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资金筹集力度。探索确立了“上统筹、下整合,多级配套,分级负担,同步增长”的社会救助资金保障体系,社会救助资金逐年增加,资金管理做到了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封闭式运行、社会化发放。

(四)加强监督检查,开展专项治理整顿。一是强化监督内容,重点对入户核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和信息核对等环节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证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二是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对全市所有低保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和重新复核,重新认定了城镇低保对象55071人,农村低保对象34278人,清理出不符合条件的1811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救助协作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整体合力不强。

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施行后,我市及时调整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由民政统筹,相关部门配合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但从目前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整体协作能力不强。社会救助涉及多个部门,救助方式多篇三:十三五重点项目-社会救助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社会救助项目资金申

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投资者为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而出具的一种报告。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一般需要委托具有工程咨询资格的单位编写资金申请报告。

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决定是否给予资金扶持。其具体的审批权限和利用方式如下: (1)政府投资补助的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

(a)能够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对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带动和引导作用的产业化项目;

(b)农业综合开发资助农业发展的项目;

(c)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

(d)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

(e)政府鼓励的风险投资项目;

(f)具有经营性质的科研开发项目;

(g)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市政工程等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h)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投资项目;

(i)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 (g)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项目。

(2)政府财政贴息资金的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

财政贴息资金重点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主要包括:

(a)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b)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投资项目;

(c)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 (d)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

(e)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项目。

部分部委资金

关联报告:

社会救助项目建议书

社会救助项目申请报告

社会救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社会救助节能评估报告

社会救助市场研究报告

社会救助商业计划书

社会救助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社会救助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社会救助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 社会救助项目概况 1.1社会救助项目概况 1.1.1社会救助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社会救助项目承办单位 1.1.4社会救助项目负责人 1.1.5社会救助项目建设地点 1.1.6社会救助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篇四:稳增长审计报告1 关于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报告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印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的通知》(新政办明电〔2014〕155号),我局于2014年9月20日至25日对我区推动中央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审计,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1、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进展情况和地方承接情况,以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情况。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下放和继续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文件要求,市人民政府向区县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02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8项),为做好行政审批承接工作,我区成立区级承接市级下放审批权限领导小组,制定了《承接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工作方案》。

2、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严格规范和控制新

增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情况,以及地方自行设立的审批、批准、备案、登记、注册、收费等清理情况。目前我区没有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同时也没有权限自行设立审批、批准、备案、

登记、注册、收费等。

3、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

置审批推进情况。区工商局落实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有关对企业“宽进严管”的要求,服务经济主体提质转型增量,认真贯彻区、市工商局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关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公司注册资本实行认缴、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制度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实施工作,努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发展。目前我局共办理各类企业新设1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0户。

4、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开情况,以及优化审批

流程、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等有关情况。区属各行政执法单位在办公区都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将工作人员职责、行政执法依据、办事程序等工作流程通过政府网站、公告栏等形式进行公示,切实将各项行政服务和管理工作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今年8月,我区印发《关于向社会公示行政执法及行政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达政办〔2013〕73号)文件,要求各行政执法单位结合本部门工作内容,将行政执法主体、依据、权限、内容、程序步骤、时限、监督方式等事项通过在办公场所或网站公布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示。同时,经区人民政府确认的行政审批事项由该事项的实施机关将办理审批的条件、程序、期限和办理结果等事项通

过在办公场所或网站公布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示并接受群众监督。

(二)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该项目共700户,分三期完成,目前正在做入户摸底调查工作和两轮征询工作,近期将联系测绘单位进行测绘。

(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1、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供水与排水防涝、生态园林建设等任务完成情况,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情况。一是完成了洛宾路、洛宾南路、洛宾路北延、古城新街等19条道路;二是完善了达坂城镇区的给排水管网以及红坑子水库至达坂城镇区绿化引水管道,今年,启动了达坂城街给排水管网改造以及达坂城老城区给水管网新改建工程;市级下达封育任务20000亩,已完成15000亩,计划7月中旬全面完成。

2、落实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城镇供水、城镇燃气、供热管网改造等“十二五”规划,加快在建项目建设、推进新项目开工、做好后续项目储备情况。区燃气、供热规划正在办理当中。

3、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运管机制改革,特别是吸引民间

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出台配套财政扶持政策,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情况。我区暂且没有民间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1、加快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实施,采用先进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实脱硫脱硝店家政策,推进相关设施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情况。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现阶段查漏补缺,设计漏项的进行整改。区垃圾处理厂项目位于城区西北方向6.5公里,设计使用年限15年,垃圾填埋处理总量为30万t,总库容为3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0万立方米,现已投入使用。

2、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包括推广高效锅炉、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情况,重点用能装备节能改造进展情况。对我区年耗电500万千瓦时以上的重点用电企业全面开展企业电机系统能效提升工作开展情况专项监察。“十二五”后两年,凡我区推荐申报自治区和市工业节能专项资金扶持的电机系统能效提升项目,均需属于列入乌鲁木齐市重点用电企业电机系统能效提升项目储备库的项目,对未列入库的项目将不予以资金扶持。组织区重点用能企业按照申报范围要求,进行清洁能源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量目标为3.165万吨标准煤,2013年底节能量进度目标为60%,截止2013年

底,实际节能量完成进度382.82%。

3、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政策等 推进情况;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治理财税政策落实和建立市场化融资模式情况。2014年4月自治区发改委和财政厅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3-2014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我区对上报的项目严格把关,经审核,我区无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政策、节能环保服务业、环境治理财税相关政策制定权限没有下放至我区。

(五)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1、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等任务进展情况。我区由于无编制、缺资金、专业护理人员匮乏等原因,两所敬老院入住率极低。根据我市《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区人口居住高度分散、农业人口占比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一是采取在我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养老服务对象数据库,提供各种养老服务;二是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申请各级政府专项资金,依托乡镇(街道)和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和老年活动中心;三是初步建立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网络,通过鼓励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篇五:民政资金审计准备情况等三项工作情况汇报

定宁镇工作情况汇报

李元臻

(2012年2月)

高政委、陈县长,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定宁镇民政资金审计准备情况;新疆信发集团劳务用工会议落实情况及复退军人稳控落实情况向会议作出汇报。

一、基本情况

定宁镇现辖10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5273户,24283人。全镇有耕地面积6.2万亩。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1656万元,农业增加值5281万元,工业增加值108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01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5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7元。

二、民政资金审计准备情况

我镇抽调专人,查账本,补档案,全力以赴为做好民政资金审计工作。在低保方面,我镇严格执行省、市、县城市低保制度,采取有效的工作措施,低保标准逐步提高,保障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措施逐步完善。先后建立了城市“诚信阳光”低保制度,认真贯彻《古浪县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完善限期保障、公开评议、民主监督制度,坚持每月签证与入户调查相结合、分类复核与认定相结合、公益活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城市低保对象积极就业,保证了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2.农村低保政策落实情况。一是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情况。我镇于2006年10月开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按照《古浪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根据2009年县上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推行扶贫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推进了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二是农村低保资金收支情况。2006年拨入我镇农村低保资金1.026万元,2007年为32.3185万元,2008年为89.6775万元;2009年为175.0569万元;2010年为267.9553万元;2011年为381.3725万元 。2006年至2011年,我镇农村低保资金全部专项支出,历年无结余、无截留。 3.农村五保供养情况。一是制度建设情况。农村五保供养以“扶老、助残、救孤”为宗旨,我镇认真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按照2007年《古浪县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乡村实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机制,从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审批管理,五保供养内容,供养标准和形式,供养资金的筹集、管理和发放,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设置,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对五保供养工作进行了规范,将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孤寡残疾人和孤儿全部纳入了五保范围。二是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情况。2011年,我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人数达到50人。三是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收支情况。2007年拨入我镇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0.6904万元;2008年为19.3760万元;2009 年为16.1170万元;2010年为31.9550万元;2011年为30.7740万元。2007至2011五年来,我镇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均专项支出,无结余,无截留。 4.城乡医疗救助。我镇严格贯彻《古浪县农村医疗救助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2006年拨入我镇农村医疗

救助资金1.13万元,2007年为5.187万元,2008年为11.032万元,2009年为17.4万元,2010年为24.5791万元,2011年为76.182万元。2006至2011五年来,我镇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均为专项支出,无结余、无截留。 5.救济救灾。一是防灾减灾制度建设情况。近年来,县上逐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古浪县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古浪县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古浪县社会捐赠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古浪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古浪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乡(镇)、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乡(镇)、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制度和村级灾情信息员制度陆续出台,我镇积极响应,全力贯彻,有效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二是救济救灾资金收支情况。2005年,上年结转救济救灾资金0.4525万元,当年拨入8.57万元,当年支出7.396万元,结转下年1.6265万元;2006 年,上年结转1.6265万元,当年拨入7.3万元,当年支出8.0635万元,结转下年0.8630万元;2007,上年结转0.863万元,当年拨入12.8万元,当年支出13.663万元,无结余;2008年当年拨入24万元,当年支出24万元;2009年当年拨入42.08万元,当年支出42.08万元;2010年当年拨入16.5万元,当年支出16.5万元 ;2011当年拨入42.5万元,当年支出42.5万元。三是专项救济政策落实情况。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我镇为166 户地震受灾“三孤”、“三无”人员发放临时生活补助金11.1701 万元,同年,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安排资金6万元,为 10 户特困家庭户均补助6000元,改造危房50间。 7.老年人福利保障。古浪县于2007年起,对90岁以上高龄老人按优待政策给予生活补助,2011年将80岁-89岁的高龄老人纳入了生

活补助范围。2009年拨入我镇高龄老人生活补助资金0.09万元,支出0.09万元;2010年为0.25万元,支出0.25万元;2011年为1.84万元,支出1.84万元。 8.儿童福利保障。古浪县于2010年实施城乡孤儿生活补助制度,当年发放10名孤儿生活补助费 4.752万元,人均月补助标准360元。2011年起,农村孤儿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月人均440元,发放15名孤儿基本生活费7.92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评审管理方面。部分村低保民主评议欠规范、欠公正、欠诚信。一些人缘较差的困难群众难以通过民主评议享受低保,有的低保家庭因人口较多,未能整户纳入低保。 2.档案管理方面。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滞后,未能全面、系统地建立救助对象电子档案,救助对象信息部门交流、查询不便捷。 3.监督检查方面。对社会救助工作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力度不够,缺乏对村级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指导。

(三)整改提高措施 1.进一步强化民政资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资金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定点签证、按时核销、定期审计检查、季度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城乡低保对象全面复核认定,建立健全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干部群众执行低保政策的自觉性,使低保管理服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2.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制定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方案,配置配齐设施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电子档案,建立社会救助信息部门交流平台,

发挥各项救助、扶持、优待政策的整体社会效益。

三、新疆信发集团劳务用工会议落实情况。 为贯彻落实新疆信发集团劳务用工会议,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安排专人负责,在全镇上下大力宣传。截至目前,报名新疆农六师铝业有限公司13人,报名新疆农六师碳素有限公司3人。 下一步,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包村镇干部,会同村组干部,深入农户,全面介绍新疆信发集团,做好招工工作。

四、复退军人稳控落实情况。 目前,我镇复退军人整体上情况稳定,五不稳定苗头。

汇报完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第五篇:社会救助工作实务

案例:

小强今年12岁,刚刚读完小学,将要升学到一所中学。小强的父母在同一个国营企业上班,原先的收入不算少,一家人的生活还不错,小强的学习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在最近的企业改制中,小强的父母相继被裁员,双职工家庭变成了零就业家庭,只能靠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勉强维持生活。家庭发生变故后,原先性格开朗的小强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整天呆在家中不出门。眼看暑期就要结束,小强突然向父母提出不想再去上学的想法,这让本来就十分焦虑的父母更加坐卧不安,决定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本案?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救助的特征

1.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

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和社会对维护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责任和义务。当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此种权利的享用并不以履行某种义务为直接前提。

2.救助对象的限制性

社会救助的对象只有符合法定条件,因个人生理原因、自然灾害原因或社会原因,真正陷入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社会救助待遇。

3.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

社会救助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目标是应付灾害和贫困,满足的是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而不是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

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实施社会救助,既可以采用实物救助,也可以使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性的应急救助,也有长期性的固定救助;既有政府救助,也有民间救助。

5.社会救助的时限性

社会救助一般是暂时的、短期的、应急性的,一旦救助对象摆脱了困境,社会救助也就随之而终止。

三、社会救助的领域

我国社会救助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司法救助、五保供养、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等等。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农村“五保供养”

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五保供养的内容是指对五保供养的对象在吃、穿、住、医、葬(教育)等五个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3.自然灾害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是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灾民实施紧急救助和帮助灾区民房恢复重建。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是“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简称,对他们的救助是我国专项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流浪未成年人是流浪乞讨人员中相对弱势的一群,要预防他们违法犯罪,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务实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指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帮助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物质方面获得社会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放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以便摆脱生活困境,或减轻生活困境的负面影响,过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

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会救助对象是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低,易发生严重生活困难。另外,当严重的生活困难发生时,对家庭成员产生心理、精神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2.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在社会救助领域开展社会工作,就是实现社会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完整统一。这种完整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表现为叠加式的保障服务:即向救助对象提供物资或现金给付又向其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非现金、非物质的服务。

(2)嵌入式的保障服务: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知识、方法去实施社会救助,已使社会救助工作更人性化、更富有成效。

3.救助服务范围的政策性和专业性

(1)社会工作者要严格按照社会救助的法定资格条件和法定实施规程来开展工作,不能解口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而破坏社会救助法规的统一性。

(2)工作则要遵循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以及务实工作的规范要求来提供服务,不能借口统一的政策法规要求而忽视了服务对象个别化需求的满足。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贫困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三个方面。

一、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

贫困救助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领域。贫困救助政策的目标是使贫困人口得到必要的基本生活资料,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社会工作者在贫困救助中主要有两个成面的工作:

1. 社会结构调整层面上的社会工作

(1)参与贫困救助制度的设计、修订与实施,使救助对象通过这一政策实惠。

(2)改善救助对象劳动就业环境。 ①倡导救助对象通过劳动就业解决自身困难。一是呼吁政府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二是政府通过购买岗位,为救助对象提供补贴生活经费的就业机会;三是鼓励救助对象自办企业和经济实体。

②倡导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一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二是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

2. 个人改善层面上的社会工作

(1)评估救助对象的需求,审查申请者的条件,包括收支比、扶养负担等,以评估其需求,并帮助确定其申请的资格。

(2)帮助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未被纳入保障范围的困难家庭申请低保,同时,对申请未批的居民进行辅导。

(3)推动服务对象的就业和经济自主,通过给予救助对象一些短期补习课程、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提升救助对象的人力资本。

(4)有组织、制度化地推进扶贫计划的实施。

(5)鼓励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高救助对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6)为救助对象解决实际的困难。

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协调和动员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解决救助对象的健康问题、婚姻质量问题、亲子关系问题、贫困家庭子女的问题等。

二、自然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灾害应急救助

我国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救灾资金与物质拨付等方面。社会工作者主要负责组织转移受灾群众、安排灾民基本生活、为灾民提供心理抚慰等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

2.灾后社区恢复重建 主要包括: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社区重建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帮助受灾群体恢复生产能力。

3.社区减灾

社会工作者可以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和专业减灾机构在开展社区灾害风险分析、减灾宣传和知识普及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全天候救助。 2.服务机构内的救助

服务机构是指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中心等专门组织和设施,其主要功能是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偏差观念和行为要进行引导和矫正服务。

3.回归主流社会阶段的服务 (1)类家庭

是由救助机构聘请成年人充任地“父母”或辅导员,对流浪儿童进行生活上的照顾,使他们过类似家庭的生活。

在类家庭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甄别,评估救助服务机构所聘请的成年人是否具有资质担任辅导员,并对其进行培训、监督及评估他们的服务,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2)家庭寄养

是将具备一定条件的儿童寄托到社会上的正常家庭中去,以使其进一步融入主流社会,促进其发展的服务项目。

社会工作者在家庭寄养服务中,需要甄别寄养的家庭;甄别适合的未成年人;评估未成年人与寄养家庭的匹配度;为寄养家庭及未成年人提供培训;对家庭寄养提供跟踪服务,协调家庭关系,介入家庭的问题处理,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促使其健康成长。

(3)教育培训

是通过对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消除不良社会影响,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4.返家安置之后的服务

返家安置之后的服务主要是跟踪回访,即对已经回到原生家庭的原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和访问,了解儿童回归后的生活困难,协助解决某些问题,改善儿童生活状况,巩固其融入主流社会的成果。

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个案工作方法可以为贫困者提供差异化的、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个人服务,能有效地帮助对象缓解贫困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和能力。

运用个案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尽可能主动接触贫穷者,并对其说明可以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说明这种帮助的性质与程序如何;

(2)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引导,从与贫穷者接触开始,就要向他们说明他的问题、所处的情情况以及应努力的方向;

(3)要正视救助对象实质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对救助对象的一些生理、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实质需求,要及时提供;

(4)注重资源协调

2.小组工作的方法的运用

小组工作方法借助团体的动力和过程,强调相互支持的原则、分享的原则、协作的原则、共同成长的原则,可以帮助贫困者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通过教育、娱乐和经验分享,提高贫困者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组工作方法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

(1)由救助对象子女参加的成长小组:要能够帮助他们互相接纳、彼此支持,并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由贫困单亲母亲组成的女性小组:可以通过讨论,了解自身的问题与需求,学习各种应对困难的技巧,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生活信念。

(3)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支持小组:宣泄心情,激发主体体性意识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社区工作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社区居民自助、互助的精神,更新价值观念,培养新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致力于社区发展以消除贫困,为贫困者摆脱贫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区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关注点:

(1) 关注环境的改善,为贫困者争取更好的资源。

(2)帮助救助对象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网络,以增强其应对贫困处境的能力。

二、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灾害应急救助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1)用专业方法组织受灾群众转移:评估群众转移需求和对象,制定紧急转移工作方案,看展说服教育,搭建临时避难所,进行心理辅导站。

(2)用专业方法安排灾民基本生活: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物资需求,协调关系,组织募捐,发放物资,开展医疗救助。

(3)用专业方法维护社会秩序:对有需要的受灾对象开展个案心理抚慰,组织策划一些专题活动,舒缓情绪,制定管理措施,协助社会稳定。

2.灾后社区恢复重建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1)用专业方法组织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评估各种重建需求,征集意见,向政府提出建议,并协助、监督重建。组织受灾群众参与与恢复重建活动,征集受灾群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社区重建规划建议。

(2)用专业方法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协助组织重建社区管理杂志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组织策划专题活动,重建邻里关系,救助困难群体。

(3)用专业方法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协助企业恢复生产和经营活动,策划专题,引导投资,安排就业。

3.社区减灾中的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1)社区灾害风险分析。社会工作者应了解和分析社区存在的灾害风险,调查各类灾害隐患,研究和提出加强减灾能力的措施和办法

(2)减灾宣传和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减灾宣传教育的效果和人们自觉参与的热情。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外展服务

外展服务是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这是工作人员走出服务机构,走近流浪乞讨人员,同他们交往,向他们提供服务,以使其走出边缘状态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在初次接触救助对象时经常运用,其主要内容体现在街头救助中。外展服务在对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运用尤其广泛。

2.思想和行为矫正

社会工作者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运用专业的方法促使其改变偏差思想和行为。在国内的一些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开始尝试用艺术治理的方法来实施对流浪乞讨儿童思想和行为的矫正。艺术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即利用艺术形式通过人的心理作用影响人们的心身功能协调和行为变化,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情感,改变人的情绪状态。

3.教育和技能培新

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和青壮年,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以争强其依靠自身技能、通过正常途径谋生的能力。

4.跟踪回访

跟踪回访时为了巩固流浪儿童返乡回家效果而开展的活动,即对已经回到原生家庭的原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和访问,了解儿童回归后的生活困难,协助解决某些问题,改善儿童生活状况,巩固其融入主流社会成果的工作方法。

上一篇:上海商场招商信息下一篇:上海信用抵押贷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