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情景教学的选材应更开放

2022-10-19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越来越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与学, 而且整体上是走向好的方向。笔者认为要有教与学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教与学就必须是开放的。可以是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空间改变, 学生学习方式灵活, 教学流程多变) , 也可以是教学 (学习) 材料的开放。开放的历史学材可以是教材内容的重组, 也可以是其他材料的引入, 基于史料学材师生展开探究, 通过认识史料、解读史料, 形成历史意识。主要有以下的方式:运用史料学材创设对话情景、运用史料学材搭建对话平台、运用史料学材创生历史细节。

通过基于史料学材的“对话”, 把已获得的知识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 从知识传递中找到不仅是已有的结论, 更主要的是联系尚未解决的问题。要教会学生善于捕捉信息, 及时处理信息, 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因热点问题而产生的种种疑惑进行辅导, 倡导学生在探索中自己解决问题, 理解接受已形成的稳定的结论, 或是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结论, 乃至暂时存疑不解也可。

要想突破中学阶段的学生受历史基本知识、社会生活阅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限制, 大胆而开放地使用史料创设情境可以较好地激发各种对话的热烈, 让师生的大脑积极运转, 出现思维的“碰撞”, 较好地实现历史课堂智慧的“创造生成”, 从而达到学习目标。这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首先要据自己的专业 (职业) 判断去把握一个主旨, 即通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学材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在不背离主流价值观的情况下, 不受制于课标的限制, 然后去广泛地选材。

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现在与过去现象的联系, 努力创设史料情景, “学新联旧, 以新 (新学材) 启新 (新课) ”, 从大的视野中得到历史大餐的体会。

下面截取《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设计片段为例, 说说我的做法。

在导入环节, 以简单的现象对比引起兴趣。我展示了两个事例。

(一) (以下材料均由多媒体展示)

新华网乌鲁木齐2009年7月6日电7月5日20时左右, 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据悉事件是由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发动的。铁的事实证明, 这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而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外“世维会”等组织, 正是直接煽动、策划、指挥这起暴力事件的幕后黑手。

热比娅, 一个“世维会”所谓的“维吾尔人的精神母亲”。

(二) 时间:2010年7月下旬

地点:日本海、黄海海域代号:“不屈的意志”

人员:两国的8000多名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士兵将参加本次演习。

事件:韩国于5月得出天安舰遭朝鲜鱼雷击沉的结论后, 宣布美韩将举行联合反潜演习, 应对朝鲜威胁

美联社评论说, 黄海是包括中国首都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的门户, 一旦美国航母进入, 中国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都将处于其攻击范围之内, 将是极具挑衅性的举动, 势必引起中国关注。

美军曾数次闯入黄海。2009年5月1日, 美国海军监测船“胜利”号违反国际法和中国法律法规, 在未经中方许可的情况下进入黄海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 并用灭火水龙头驱赶两艘中国渔船。1994年的“中美黄海对峙事件”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当年10月, 美国海军在未向我方事先通报的情况下, 派遣“小鹰”号航母沿中国领海边界巡航, 并驶入中国领海, 跟踪一艘刚刚完成远海训练的中国海军“汉”级攻击型核潜艇, 为此, 两军战机一度发生空中对峙。

(三) 中新社东京7月23日电 (记者孙冉) 日本防卫省23日表示, 美韩要在日本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日本将派遣海上自卫队首次以观察员的形式参与。据悉, 日本的参与源自美韩军方的邀请。

军事演习将从本月25日开始。前3天中, 日本海军自卫队的3到4名官员将登上美国航母乔治·华盛顿号, 对演习进行视察。

日本《朝日新闻》称, 此举标志着三国军事防卫合作的等级提高了。美韩两国每年都针对朝鲜进行联合演习, 但韩国因为一直无法忘记日本对韩的殖民历史, 因此始终反对日本参与军演。但因天安舰事件, 日美韩三国迫切需求紧密团结, 由美军主动出面邀请日本, 使得日本参与军演也变得理所应当。

针对以上材料设计的问题有:“热比娅背后是什么势力?”;“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国家安全现在处于一种什么形势之下?” (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政治包围的国家, 因为它的周边是军事基地、军事联盟、核武、赌场和毒品, 还加上恐怖主义, 被全面的包围) ;“日本对黄海现在才开始感兴趣吗?”, “日本媒体对美韩黄海军演很低调却对美国干涉中国南海地区事件很高调, 在黄海军演中日本真的是局外人吗?” (如果中国无所作为, 这是日本乐见的结果, 那就可以鼓动中国沿海邻国抬高与中国争夺领土资源的紧张, 间接掩护日本在钓鱼岛和东海的动作, 还可以鼓励“台独”势力向大陆叫板) ;“历史上中国东西部几乎同时出现过危机吗?”, 这样, 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预热活动, “以新启新”。

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使话题转到教材关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塞防”和“海防”之争哪个对当时中国更重要的内容上。

于是接着提问“你支持谁的主张?”, “清政府支持左宗棠的主张是不是否定海防主张?”这样, 学生认识到事关国家安全、国家主权的事件都是原则问题, 不能简单地分析说注重一边而抛弃另一边。

此时, 教师适时地烧一把火, 给学生抛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中将新时代的“塞防”和“海防”观。材料如下:

10年前, 刘亚洲中将曾在美军进驻阿富汗时, 写下了《西部论》, 力主中国战略西移。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亚地区一方面成为撬动欧美国家安全支点、国际安全的中心地带, 另一方面中国迅速成为能源进口第二大国, 中亚地区也很快成为近年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中亚和西部对世界和中国的重要性今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时, 刘亚洲进一步发展了其观点, 对中国开发和重视西部时出现的问题、应吸取的教训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总结, 进一步指出中国西部是一个伟大的空间。向西, 不仅是我们的战略取向, 而且是我们的希望, 甚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优异的地理位置 (接近世界中心) 给了我们强大的动力。我们应当把西部看作是我们前进的腹地而不是边疆。

我想这则材料应该能“一石激起心头浪”, 一下子让学生改变对我国西部地位的传统视角吧。现在, 国家在新疆喀什设立特区, 有意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强西部在“世界中心”边缘的屏障作用和影响力。

由于是热点, 又是刚刚发生的历史, 因此这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学习历史联系现实能力的契机。教师提早要求学生通过报纸 (主要是《环球时报》、《解放日报》等比较权威的报纸) 、网络等方式收集有关资料, 在课上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信息、共同探讨从而达成一些共识。大家通过学习认清了所谓世界上最民主、最公正的国家——美国的真正嘴脸, 也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中国正在大力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性, 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捍卫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学们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明天, 更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而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心,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

关于“美韩黄海军演”的时事材料是直接进入本课第二子目的好引子。除了解决教材本身内容外, 为打开学生思维, 利用学材创生 (此处或大胆地说“还原”) 基于社会现实的“历史细节”,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合乎实际的历史认识、分析能力, 我在教学中添了“第二把火”。这把火是在平淡无奇处置疑, 激发兴趣, 活跃思维, 介绍了非传统的观点, 即认为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是时代和人为的必然, 他是被大清国内的反对力量和日本国的外来力量共同击败的。之所以敢于选此材料, 是因为中外这两个力量的客观存在。于是可以有逻辑推演的可能——中日“倒李”力量存在相互利用的事实。

可以这样来创生“历史细节”。

给出问题, 引入情境:日本兵分两路, 一路以朝鲜为突破口, 攻击清国的陆军 (当然也就是以前李鸿章的淮军) , 一路以日本海军为主在黄海水域试图寻机与北洋水师决战 (甲午战争似乎不是中日战争, 倒有一点日皖战争的味道) ;结果两场战役, 均是日本获胜。接下来就是和谈, 令人不解的是, 日本竟指名让败军之帅李鸿章担当议和全权大臣。日方解释说清国只有李鸿章才能有担当。事实上李鸿章的外交经验是丰富的, 并不利于日本谈判, 且割地赔款必须由最高当局首肯, 既然不是他做主, 换哪一个大臣不都是一样吗?清政府有那么多王公大臣, 身份地位都在李鸿章之上, 完全犯不着让一个败军之将来和谈, 况且, 以日本人的个性, 他们是完全瞧不起手下败将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请大家结合材料思考, 给出一个你认为合理的解释。

材料一,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很大, 办洋务苦心经营的北你认为洋水师是其地位的有力支撑;尽管李鸿章一再向朝廷表示忠心, 但手掌清国海陆两支大军的他却无论如何不能让其主子——满蒙贵族们放心 (结合以后的历史, 可以想象, 李氏要造反, 肯定要比孙文容易多了) ;其他的汉族官员出于不同的动机, 也经常给他 (翁同和、张之洞、张佩纶可以算是三个代表) , 这虽然影响李氏的改革开放事业, 但不是致命的。

材料二, 日本的洋务运动大致和中国同时起步, 日本也有一个李鸿章一样的人物——伊滕博文 (伊氏似乎一直以李氏为师) , 但不同的是, 日本明治天皇大权在握后一心改革。而李鸿章则周旋于妇人孺子之间。尤其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日本也感到了海岛并不安全, 为避免沦为欧美的殖民地, 日本人开始了明治维新。当大清国正在奔向海洋时, 日本对这个近邻也产生了恐惧。

材料三, 事实上《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李鸿章成了清政府的替罪羊, 被夺职革爵, 一直待罪于北京的贤良寺, 长期远离帝国的政治中枢, 后到广东任职, 直到受命签订《辛丑条约》才回京。随着李鸿章的失势, 洋务派等人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也就悄悄落幕了。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以荣禄为首的满蒙贵族进一步严控权力中枢, 清政府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就停止了, 甚至出现倒退和反动。修好的铁路被拆, 矿山被封, 传教士被驱逐, 进而排斥洋人和洋物。这种倒退使清国再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垮台。可以这样说, 甲午中日战争, 不仅使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运动破灭, 也促使一个朝代的灭亡。

虽然三段材料不是严格的史学材料, 但真正的历史往往是以生活化的面目最初出现的。诚然, 在以史料为中介的对话教学中, 要纠正学生对史料的“误读”, 对一个历史的事实, 尽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但这些理解不能脱离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要遵循史学研究规范。所以, 对这几则材料的解读, 学生的理解、教师的分析要回到时代的真实来创生历史的细节处。

在学生发表见解、看能否印证材料和观点的联系之后, 我的“还原”如下:

回首这段帝国往事, 我们可以从以上历史轨迹上, 来印证以下的观点: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是时代和人为的必然, 他是被大清国内的反对力量和日本国的外来力量共同击败的, 中外这两个力量客观上存在相互利用的事实。

国内, 满清贵族或许是最不愿意看到李鸿章的事业成功, 因为李的成功之日, 可能就是这些贵族大权旁落的开始, 汉民族的高度文明使汉族人在接受其他高度文明要比这些贵族来得快, 一旦汉民族受到新文明的培育, 必然会焕发出汉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或许会导致满蒙贵族的特权丧失。后来从甲午战争备战的不足、应战的匆忙、督战的严厉等过程看, 不能排除满清贵族利用日本人搞倒李鸿章的可能。

外部, 对于雄心勃勃的明治天皇及伊滕来说, 对国际形势恐惧产生的不是妥协和退缩, 作为岛国实际上无处可退, 只能积极地去应对。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 在中华土地上孕育的现代化长子, 胚胎刚刚成型就受到外部的致命一击。而这一致命的一击, 就来自日本。日本不仅有重大的军事图谋, 而且还有重大的政治图谋, 那就是倒李 (满蒙贵族可能是帮凶) !日本人是想让李鸿章担当丧师失地之责、外加签约卖国致其身败名裂, 从而进一步瓦解中国的的洋务运动, 这或许是日本的最终目标。

我认为史料情景教学的选材更开放, 将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体现, 这也一定会促使思维方法由封闭转向开放,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高中代数复习课中的化难为易策略下一篇:浅谈“未来教室”的特点与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