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课堂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合作学习在课堂范文

师生互动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课堂信息的有效交流,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师生互动,可以进一步优化合作学习效果。本文以课堂合作学习为内容,对师生互动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应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合作活动,能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能促使学生互动交流,主动学习,不断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强化互动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不再对教师有强烈的敬畏感和距离感。教师需要发挥个人魅力,语言幽默,态度亲和,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

比如,在教学“太、门、牙”等汉字时,教师先将学生分组,并要求学生对生字、生词进行阅读,将读不出来的汉字标记出来,统一交给教师,教师将问题进行汇总,在班内统一讲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学习,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者和解惑者的身份也会更为突出。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

二、明确互动目的

教师在重视师生互动的同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希望达成的效果及相关计划,在课堂中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加强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之后进行改正。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设想一些课堂上可能存在的情况,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也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想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找到适当的方式进行解决。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参考每节课的目标,寻找课堂中能够产生互动的地方,运用合适的肢体行为和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四季》一文的阅读教学中,以小组合作为前提,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明确提出互动要求:观看多媒体动画,思考图画中画了什么,你们看了图画之后,有什么想法。之后,小组讨论分析并交流感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学生建立交流互动关系。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能就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使课堂互动性强、趣味性强,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另外,合作?W习强调学生是主动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优化互动方式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优化师生互动方式,让互动教学在课堂中的表现更为突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进行汇总工作。教师也可以开展辩论赛之类的趣味竞赛,增强娱乐性,与学生共同参加比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师生互动,增加课堂中的互动环节,丰富互动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讨论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多设计发散性的思维练习,实现交流内容的拓展。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要讲究问题的包容性与可选择性,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提出假设和猜想,在对这些假设和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意义。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他们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并培养团队精神;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也必然会进行自我反省,发展自我意识。

3.竞争答辩

在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在互动答辩中进行质疑、解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高潮,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教师要适时鼓励、适当点拨,使主题得以升华。

四、结束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将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培养小学生个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沈茜.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7(5):97.

[2]干璐娜.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7(4):148.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学法的指导的研究》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邦均第七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4年2月25日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学法的指导的研究》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2014年3月和2015年4月,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课题研究中后期工作,活动以课题研究为展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在各学科中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等新教法的运用和研究,积极提高课堂效率,其中绝大部分教师将多媒体贯穿课堂,但都能做到操作自如,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次活动在我们对教育科研和教学方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成功与亮点:

(1)、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如运用小数加法算运法来进行减法运算,之后通过合作学习来规律。

(2)、充分体现出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何分组的课题实践研究。依据不同内容和问题需要,设置两人巩固、四人合作探究、小组擂台竞赛等分组方式,学生在合作之中丰厚了知识,培养了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汇报全面,利用情境创设、激趣等方式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积极性的调动:运用英语、击掌、小花评分等方式进行激励,运用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参与性和理解度;通过情境创设:文配乐、图片、谜语、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出创设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4)、多媒体运用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图片形式起到了直观、增效和激趣的作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增强了效果。 (5)、通过合作朗读,合作评价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多种能力:包括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6)、教师在学生和学习中能成为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研究,掌握情况。

三、分析、概括和总结阶段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一)教师方面:

1、 教师当好“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学习方式全部被否定,也不代表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们探究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与其他教学和学习方式之间的有效整合。为谋求学生有一个宽松而开放的学习空间,有一股支持、协作的合力,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种教法与不同学生间的有机结合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科学构建小组,合理安排分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组,大数上一般可安排4——6人,最好4人一组。分组前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不简单的前后桌4人划分为一组,要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合理分组,根据特长搭配分工,明确职责。组长一般让能力强的、学习好的、助人为乐的学生担任,各学科教学中更应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分工。这段时间教师一定培养组员友好合作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学习,可以让每个组员轮流当组长,经常轮换这些职务,展示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不同角色的转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合作意愿,增强了合作的信心。

3、 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1)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开展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 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时,要注意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选择的合作内容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内容层次的难易确定在学生有一些了解,却又不十分明确,需要探索的创造性问题,这种难易程度,经过小组讨论,组内可以形成共识,实现合作的作用和意义。

(3) 学会倾听、表达、辩论和欣赏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其实,学习是这样,以后的生活,工作也如此。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和过去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即使你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必须自己先讲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因此,学生都得动脑筋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比较科学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仅自己主动读书,且不少人学会了查字典认字和组词。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到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与人相处。每月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写观察日记;制作识字贴画,收集广告语等。这样打破了学科、课堂,学校的界限。让语文进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4、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讲,学生听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产生师道尊严。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而只有在这样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培养出学生的现代人格。

课题即将结束,在本次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探索、研究、完善,为在新课改大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为普遍的便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只求表面的热闹,不讲求实效。结果,事倍功半,学生看上去忙的不亦乐乎,实际上却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我认为创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有效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

2.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各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3.建立互赖关系

我们可以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生死与共” 的关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可以说没有积极互赖,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建立互赖的环境。

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如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出一期介绍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或生活情况的黑板报,或奖励课外书籍等。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测试后,我给每个小组计算出总平均分。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次测验比较平均分,第二次及以后的测验就按照平均分和提高分综合考虑,选出优胜的小组。优胜组内成员可以在本星期内减少作业量。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从而增加小组的竞争实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要及时的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5.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1)可以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2)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3)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中可以经常性的评比最佳小组,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1)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2)小组活动中,老师要告诉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老师可以把要注意的问题编成口诀贴在教室前面,让学生牢记。如:“小组讨论声音小;开口之前要想好;别人发言认真听;意见不同我不吵;他人不会我帮助;为组争光集体好;无论对错要谦虚;团结互助向前跑。”(3)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就是这种互动进行的保证者和组织者,因此要求教师要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合作要求,培养合作技能。(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合作情况,发现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5)充分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科学分组(男女生、学习较好和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内外向互相搭配),避免小组不能很好合作,只有少数人发表意见或因为各组学生差异较大而讨论时间进度相差甚远的现象发生。(6)组织得力,控制时间长短和噪音,防止失控,浪费教学时间。(7)科学地摆放桌椅,以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如马蹄型、梅花型、半圆型等。(8)合作学习要实实再再,不能流与形式,搞花架子。有些老师上课,既不根据教学内容,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简单地把学生围坐在一起。这能是合作学习吗?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合作’,而不是“围坐”。围坐在一起的学生真的合作了吗?关键的问题是老师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使“合作”不流于形式。才能让学生把教材作为例子,从学会了到会学了,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达到由课内的获取到课外的提升。从而真实地体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问题有一定的探度,讨论也有价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求得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两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一、知识目标的确立、落实

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也是其他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和落实知识目标是首要的任务。

1、知识目标的确立依据

首先,教师应根据新的要求,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其次,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理清知识体系,确定教材的主干知识;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结构和谁知规律,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知识目标的落实

(1)重组、拓展教材知识,使其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结构相吻合,为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以使他们能用现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

(3)强化自主探究,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有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

二、能力目标的确立、落实

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其确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在课堂上,教师只能其中最主要的作为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的确立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确立框题能力目标。其次,根据教材知识,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最后,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

2、能力目标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应让学生亲历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1)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然后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接着收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关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

(2)重视课堂协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方法。

(3)在训练中提高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训练,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及落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它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1)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2)通过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3)通过创设情境来加强情感培养。

第四篇: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加强合作学习的经营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

一、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总之,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小组学生准备几个多位数,先小组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小组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几名学生说了好几种意见,但都不是最恰当的。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都被难住了。接着我说“人多出神仙,同学们,你们齐心合作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准能解开这个谜,不信你们就试试看。”此时,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讨论交流非常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了解各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点拨,适时调整。同学们很好地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师要深人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低年级儿童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比如在教学“9减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客人。”(出示花仙子姐姐的画面,同时放录音,播出花仙子姐姐那甜甜的声音。)“你们认识我吗?我叫花仙子,大家叫我花仙子姐姐,我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礼物。(出示小动物头像)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不过,它们特别聪明,都住在数学宫里。数学宫里有三座大门楼,每座大门楼上都有数学题(即年授内容),如果你能解答出门上所有的题,就为你把大门打开,让你自己去挑选你所喜欢的小动物。有信心学会解答这些题目吗?”如此导入新课,生动有趣,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冲动,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正确观念引导下,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了解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引导,指导合作探究,及时鼓励有创意的见解,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不断提高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中学刘晓东邮编:471814电话:13849928557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认真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以及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切身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一个学期的实验下来,我时刻以这些学习心得体会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感觉自己的确受益匪浅。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还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的接收作用于他们的影响,他们具有自觉性。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在某种情景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他们具有独立性,学生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

其次,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他们能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实践操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们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想知道“是什么”、探究“为什么”。他们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满足于书上的现成结论,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倾向于想出新颖或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获得的条件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例如是16岁的学生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有的较差。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速度和水平也不同。如有的在经济生活学得很好而政治生活学得不行„„再次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倾向也不同。如有的学生热情,有的冷漠;有的合群,有的孤僻,;有的果断有的优柔寡断„„。同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仍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主观性和片面性。据此分析,若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一定能取长补短,长善救失,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二、兴趣事最好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我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我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我极力推行以读明意、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等教学手法,让学生通过初读来领会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来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发现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意境,使学生陶醉在那课文所带来的美好境界之中。学生既对文学产生兴趣,又会对传递出这一切美好的朗读产生兴趣,可谓一举两得。第三,通过学生的再次朗读,使学生在加深整体感知的同

时,又进一步思考:“课文除了这美好的、能令人陶醉的语言文字外,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就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的课堂上既书声朗朗,又达到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如我在教《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时,围绕“我们新疆的春节怎么过?内地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成长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事实上,学生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我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又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就大胆摒弃前人常用的“讲述法”去分析文句的优美,而是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在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翠竹摇摆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正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

感染,在这教与学之中,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所以在进入正文讲授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朱自清先生这一篇美文所传递出来的情 感,并且对于“春”,学生们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

三、巧设疑问,激发“创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前,要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给不爱动脑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帮助,不讲原则,过多的合作,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离开学生独立学习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真正互动和启发。要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 ,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可以采用发言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自卑的学生,用放大镜去寻找学困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扬起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调控意识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例如我在组织教学《济南的冬天》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来说说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吗?由于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因而表现得思维活跃,谈起来滔滔不绝,并自然地将自己感受到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还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冬天。起到了诱发学生“联想”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一堂好课,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好,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应试能力得到提升,其综合素质也能上新台阶。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

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我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的较多。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时,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我就给予支持和珍视。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乐学、会学、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这种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来完成;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来完成。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概括的一句话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首先要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既要了解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的高低,又要熟悉他们的心理品质。是小组成员异质搭配,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是不同层次的。这样即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也能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

其次、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的教学过程,在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实际情况,生成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和任务,提供有效操作材料。哪些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发挥优势互补,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始终应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布置合作操作任务时,不仅要“发号”命令,而且要妥善安排。在小组开展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当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在内容、时间、学生情绪、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适时调控。同时,教师应采取友好平等的态度,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和高效。在学生对知识总结和应用时,教师应当是一个欣赏者和指导者,适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欣赏。

再次、 应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正确意见。倾听是争辩和交流得以开展的基础。

总之,通过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竞争后成功的喜悦,更懂得了怎样去“生活”。让他们真正认识了语文,真正认识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去正确面对竞争!

上一篇:和谐型机关建设范文下一篇:勐海县演讲比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