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2024-05-23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通用6篇)

篇1: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引言

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渗入与融合,当今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该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构建。豆俊杰和王强给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定义,即运用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共享平台,让传统教育深度融入到互联网中,使两者交汇融合,更好地服务公众。毋庸置疑,在教育的各阶段中,小学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推动小学教育与时俱进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育体系中,与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相比较,小学教育具备自身特有的功能,它是培育学生基本素养、自我调控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时期。考虑到“互联网+教育”模式构建的迫切性与小学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互联网+小学教育”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对此有较为清晰的.基本认识;然后,依据“互联网+小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和现状,探索出适合这一模式的发展途径。

一、“互联网+小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学模式更具智能性

“互联网+”时代使得我国的小学教育拥有日益丰富的教育工具,让公众能轻松分享和体验他们的学习过程。“互联网+小学教育”模式的推广,让师生获取课程教育资源的方式不局限于书本教材,只要进入共享网络,就能获取大量的教育资源。总体来说,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媒介主要以视频为主,而视频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热点:①微课,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等特点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阵热潮,主要被定位为一种“教学资源”或“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于“教师教”与“学生学”。②翻转课堂,它指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教师在课外提供给学生以教学视频(如微课、导学案)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首先完成对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学习,而师生在课堂上则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合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③慕课(MOOC),它是通过云计算平台使名师的授课覆盖传统意义上难以企及的受众人数。目前主要运用于高等教育阶段,但从长远来看,慕课也将适用于小学教育,只有通过微课不断“慕课化”,将零散的微课按照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组织起来,慕课和微课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2.教师工作更具挑战性

“互联网+教育”模式是教育界顺势应市、与时俱进的首要选择,然而,必须明确的是,教师才是教学的主体力量,互联网主要的作用还是用于协助教师教学。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教师更应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因此,“互联网+小学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必须得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地位及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海量教育资源,师生都可以同时短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

3.学生地位更具主体性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互联网+”战略的引入,不仅仅体现在科技的更新换代,更为重要的是应使小学教育更加体现出人文关怀,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致力于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求,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丰富化、学习空间泛在化和学习方式多样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开展的慕课学习、移动学习、网易公开课程、微课学习等各种多元优质的在线教学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泛在学习。

二、“互联网+小学教育”的发展路径

1.不断完善互联网小学课程资源库

互联网课程资源库是以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为核心的在线网络教育视频课程资源的总和,当然,我们这里主要针对于互联网小学课程资源库。我国目前主要有凤凰微课网、中国微课网、一师一优课和百度传课等互联网课程资源库,然而,小学课程资源库配套资源严重缺乏,视频课程相对单一,且没有反馈评价和促进师生交流平台的相关系统。微课虽然具备短小精悍的优势,却也无法逃脱碎片化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此,按照知识和视频编排的规律,构建完整的互联网小学课程资源库就显得尤为重要。完善互联网小学课程资源库需要调动不同理论体系和不同领域人员的积极性,让各种针对于小学的教育理论专家、信息技术开发人员、基层一线教师等多重主体从不同视角来完善小学教育课程资源库。教育理论专家、信息技术开发人员和基层一线教师的两两相互交叉不但可以提升互联网小学课程的开发设计水平,而且可以丰富教师的讲授经验,更能提升教师的理论深度。这样,也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2.持续推进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应用的滞后一直是制约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的一道瓶颈,对于小学教育同样如此,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就面临着应用效果低下与信息化硬件环境投入过大这一主要矛盾。就目前已经建成的校园网而言,它们还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或者说未被充分利用,而能将硬件设施与信息技术完整结合的使用课程,却少之又少,更多的还处于探索的初级层面。仿佛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为学生和公众展示的工具,而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这也就凸显了对教师加大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让教师学会如何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并认识到当前时代信息化课堂与现实课堂的差距,进而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教师与时俱进。可通过O2O形式对“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即线下专家讲座和线上自主学习。线上培训是结合翻转课堂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使用,并通过云平台学习相关课程,及时与相关教育专家进行沟通讨论;线下专家讲座主要是面对面授课,但和以往的面对面讲座有所区别,这种面授应该是在互联网+的教室里进行的[6]。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利用反馈系统,随时反映听课程度,并对指导专家提出建议。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培训,教师不仅掌握相关“互联网+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可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切实价值。

3.教师要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

终身学习是与时俱进的必备条件,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必然发展路径。毋庸置疑,这是迎合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刚性需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明显缩短了知识的兴衰期,教师唯有不断络技术,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教学环境。其次,这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经济机构的变革,对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地强化学习,才有充足的能力应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此外,这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需要。学习型社会不仅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更是一个“人人善学”的社会。只有引领和促进学习者不断自主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推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因此,教师的终身学习须放在首要位置。

三、结语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小学教育不仅使人受益终身,还能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因此,小学教育要随着时代不断改进,努力推进“互联网+小学教育”发展模式,以迎合时代的发展诉求,满足人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2015.05

[2]党晶.我国小学教育功能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

[3]赵海兰.泛在技术环境中体验学习模型建构的理论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02

[4]李慧方,罗生全.论微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机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

[5]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

[6]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篇2: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摘要: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铺天盖地般渗透到了社会和校园的每个角落,行走坐卧、课堂内外每个人都在注视着各自的手机屏幕,保持着随时在线,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手机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每个人不同的使用习惯会创造出他们不同的未来。新的时代已经开始,新的矛盾也随之显现,我们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引导学生使用好手中的这块智能神器,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矛盾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017年5月1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营运中心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安全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活跃的上网码号,数量达12.47亿,境内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亿部。移动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手机我们该如何生活,学生们该如何度日,它已经像我们的体外器官一样,成了无法割舍的基础设施。以前,我们处理很多事情必须移动身体,现在只需要滑动屏幕。各式各样的应用软件,节省了我们本该消耗的大量时间,提高了办事的效率。更多碎片化的时间,也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而得以开发,变成了可以高效利用的资源。随着网络设施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逐渐被激发。从基础的娱乐消费、社交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通过手机我们已经掌控了一切,足不出户就可以活的很好。但如果从下面几点看,其??手机也已经掌控了我们。

二、智能手机利弊矛盾

上面说到手机节省了我们的时间,那么我们真的获利了吗?答案可能不一定,就像通货膨胀一样,如果每个人的时间都多了,那么相对来说也就没有了优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力还是很公平的存在着。不仅如此,事实证明由于手机的各种诱惑力大于我们的自制力,因此很多时间又被手机所侵占,连本该用作其他事情的时间,也被手机抢走了,时间反而更少了。

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学生们用大把时间,捧着手机就像掉进了温柔富贵乡里不愿出来,让太多学生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手机游戏和网络视频。特别是青少年,通过调查,他们购买手机的主要动因首先是手机游戏,然后才是攀比心。他们之所以对手机没有抵抗力,是因为相对于游戏和视频节目的精彩来说,工作和学习是很无聊的事。先说游戏公司的引诱,众多投资人花费巨额资金招募最好的研发团队,制作最精美的画面和刺激的体验,争夺着青年人本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零花钱。他们通过专业团队的分析,通过你喜欢什么,就制造什么;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的方式,导致很多成年人也深陷在虚拟世界里的成就感之中。2017年5月,王者荣耀游戏注册用户规模超2亿,日活跃人数达到5000万,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不已。

其次手机还是一台便携电视机,各大卫视有不断上线的娱乐节目,看不完的网络剧每天在线更新,专业的主持,热闹的明星,表演出搞笑或感人的氛围吸引着我们,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捧红了别人而耽搁了自己。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流量费用越来越低,以前必须守在电视机前才能看,现在可以随便看,游戏可以随时玩。这样一来,学生们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运动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就这样被隐藏在手机屏幕后面的投资人抢走了。

集中精力才能办大事,或许很多人已经感觉到,现在集中注意力持续的专注于一件事的状态很难保持了。先从微信和微博这两大门户来看,一般人的手机微信里微信好友几十人,还有各种群组、公众号、微博关注上百人,朋友圈的帖子随时看不完。还要发帖、评论、回复、点赞以及其他软件的广告推送、快递信息等等都在我们心里惦记着。再加上正常来电和短信就构成了我们每天需要处理的干扰源。在我们的学习工作过程中,经常是刚进入状态就会被打断,坐下没一会就要翻看一下手机,更有人在过马路或驾车的时候眼睛都盯着手机屏幕不放,置自己和他人于危险之中而不顾。学生们当然也被困扰着,如果不能持续的保持注意力,最后的学习效果必然是打折扣的。我们无意中已经养成了这些习惯,手机不见一会就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

开始以为手机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好处,后来慢慢发现有点得不偿失,新的矛盾好像又把好处抵消掉了。这就像煤炭一样,不烧煤就会电力中断没法生活,可是烧煤就必然污染空气破坏环境。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破解这个矛盾,把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带来的红利拿到手呢?我认为需要清楚一个道理:功能强大不重要,怎样使用才重要。所以就需要从我们自身来找出路,就是要拿到掌控手机的主动权,而不是被手机所掌控。

三、主动权在自己手中

选择掌控还是被掌控将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未来,手机也一定会把青年学生分成不同的两拨人,我们应该让青年学生清楚这种区别。一拨是主动的,他们在使用手机过程中或许早已体察到了这些矛盾,充分利用手机具有掌上大学的功能,不断提升能力增长见识,让新技术为我服务。把手机娱乐只当做消遣,知道自己未来想要的是什么,有长远明确的目标做导航,能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把社交软件里的琐碎事情集中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处理,不会影响到工作学习上的正经事。不滥加无关紧要的群,不关心无关紧要的事,屏蔽大部分信息和广告的推送,保证有效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的时间段。另一拨是被动的,他们是新鲜事物的追随者,把时间耗费在一些虚幻的游戏中和明星表演的剧情里,快速发展的科技在不断地制造新式体验,每一个热点起来他们都会去凑热闹当粉丝,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目标和主见。任由各种社交软件所干扰,放任好奇心缺少自制力,止不住的翻阅、回复、点赞。两拨人的区别就在于,主动的人会把手机当做工具加速前进,被动的人会把手机变为负担止步不前。只有让手机为我所用才能破解这个矛盾,拿到互联网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只有让手机成为自己的武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斩获一块立身之地。

篇3: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1、教学模式多样化。基于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是信息科技与现代化教学的有效结合, 它能够有效地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到现代教学中, 是对传统学习模式与教育体系的重新建构。在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中, 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巧妙地运用到互联网技术中, 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向学生传授知识, 并以最有时效的方式把丰富的知识资源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接受到学科知识资源, 并能对这些资源优化利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在无形之中得到增强。互联网+的出现, 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融合, 有效减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为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发挥提供了基础。

2、中心教育明确化。“互联网+”对教育体系的优化, 不仅明确了教育中心, 确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 还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内容, 脱离了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在“互联网+”下的教育,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 而是作为教学辅助者的身份出现, 为学生提供服务职能。此外, 教师还能够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 把各项教学信息进行汇总, 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各项资料进行总结, 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做到“因材施教”, 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移动学习便捷化。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APP应用产业的高速发展, 移动终端设备正颠覆式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这将推动移动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并将逐步在互联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移动学习模式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移动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互联网技术与学习的堆砌, 把PC端的教学资源从教学平台中搬到移动设备上来, 而是结合教学实际, 以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需求为基点, 制定符合他们发展需要的教学APP。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 能够在移动终端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实际功效, 利用学习者的碎片化与零散时间, 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总结, 以满足互联网教学的便捷化要求。随着“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 移动学习便捷化, 必定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 取得教育实效。

4、数据应用价值化。我国的大数据产业离爆发期为期不远, 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大数据产业的上升发展期, 互联网的发展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时代时代已悄然而至。大数据时代, 教育过程不再被定格, 而是转化为数据的形式被保存下来。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 以及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过程等大量数据都会被准确的记录下来, 利用这些教育数据对教学进行综合性分析, 有助于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找出当中的不足, 有助于改善与健全教育质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以及大数据作为支撑基础, 在未来, 教育教学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二、“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影响

教育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影响, 主要体现在:①在“互联网+教育”中, 师生之间更多的是进行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 教育的育人功能面临被弱化的危险。②对于一些低龄学习者, 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 在没有教育者引导下, 他们独自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 将会对他们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③互联网提供的碎片化知识内容, 降低了学习难度, 如此, 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得到保证。④在海量的信息数据和知识前, 信息正以指数式增长, 学习者面对的知识复杂度加深, 可用的资源虽丰富却也鱼龙混杂。这对传统学习环境下成长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的学习者而言, 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教育”不仅是信息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人员只有增强认识, 根据“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锐意进取,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才能找准“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切入点, 帮助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重构, 以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新的腾飞。

摘要:伴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 当今社会进入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教育领域里, 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改革也正在悄然影响着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潮流, 不断地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基于此, 文章就“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新趋势及其影响这一课题展开分析, 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发展新趋势,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朝阳, 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2]王龙.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7期

篇4:浅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教育;传统教育;服务对象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在线教育迅速发展,吸引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我从一个传统教育者的角度讨论在线教育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15)》的指导要求下,从政策上已经表明了互联网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大趋势,互联网教育将强烈冲击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冲击的程度和变化相应产生的挑战,我们传统教育工作者和互联网教育公司应从找准市场服务对象、营销模式和弱项修补三个大的方面做出思考。下面就针对学生个体在电脑或手机客户端接受教育并达到教育目的,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1.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对象

从目前市场看,服务对象范围比较广。从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简写,这里可以对应理解为幼儿园到高中,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资格培训,所有教育年龄段都覆盖。

(1)对知识渴望程度和自制力。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接受教育的渴望和过程中自制能力,这一点,传统教育模式的实时督促提醒作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望尘莫及。(2)未成年情感和交流教育。对于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面对面的情感教育和相互交流。这一点,互联网教育更是很难做到。3.成年人。以资格考试培训为目的的人群,则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求不是很高,而是集中在某一块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上,同时,个人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和知识渴望,因而,这类人群才是重要的消费人群。

2.操作方式

(1)大数据技术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大数据”在教育这一块的作用我简单举一个例子:在你紧张备考时,“大数据”为你一次性呈现出你之前做题时间超过其他同学平均时间1.5倍的选择题。怎么样,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是大大提高了你的学习效率,哪些题该再次练习加强,哪些题不需要再做。(2)将教研成果放入市场中检验。必须将互联网教育放入到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中去,这样才能催生出大量的人才去创新和完善。(3)盈利方式。课程的收看,免费。也许有人会立刻拿当前现实存在的各个网络教育案例质问我,但本人依然坚持,并且强调是永久免费。那么,靠什么赚钱?靠广告、软件和插件推介,向第三方收费,同时,你还收集到了具有相当作用的大量用户个人数据。

3.互联网教育的弱项修补

(1)互动模式的应用。“互动”“互助”“行为评价和诱导”等措施,在宾夕法尼亚的在线学校Cyberf School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应用,国内也有很多公司借鉴使用,但是,这只适用于较小范围,试想有上千人同时上课提问互动,将是不可思议的。(2)教学相长。一堂课绝不是单纯的学生受益,教师也一定能有所收获。所谓教学相长便是如此。(3)人与人的交流。无论你家里的视频,音响效果有多好,都无法替代一个活生生的人面对面地交流。所以,针对这一互联网弱项,增加线下服务和建立交流社区是必需的。在社区中,学员不仅可以交流一些问题获得新知,还可以巩固已有知识,最终达到增强用户黏性。(4)互联网教育模式相关法律和理论的及时跟进。在巨大利益的引诱下,新生事物总会肆无忌惮蓬勃发展,但往往相应的理论是滞后的,等意识到这一点时,负面后果已经形成,为时晚矣。所以,应该组织有识之士未雨绸缪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对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一些思考。希望在这次互联网教育浪潮中,无论是传统的教育工作者还是网络工作者,都要认清优势和弱项,扬长避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下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涂子沛.大素具[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实践

2016-08-05 14:32:37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作者:王继新 施枫 吴秀圆

摘要:在新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城学校人数剧增,学校压力不断增大,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该文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作者与研究团队在湖北省咸安区、恩施州等多个地区展开的以“„互联网+‟教学点”为主题的实践探索与案例成果,包括双轨数字学校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城乡牵手与家校共建以及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等,并形成了“一体双核四驱”的“咸安模式”、“三式”破“三难”的恩施模式等具有区域教育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同时,该文也总结出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有待更新,领导力有待提升;保障机制亟待构建和完善等。最后从“两化一体”协同推进与UGBS协同协作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在新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原有的教学点逐渐消失,同时也有大量学校因规模减小而变为教学点。因此,教学点作为一种为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发展而设置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1],在农村教育中一直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新城镇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亦是如此。然而,由于处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多数教学点缺乏师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非常严重,因此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又将怎样呢?面对目前教学点存在的师资短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又能否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呢?为此,我们开展了“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以期在实践中寻找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与策略,解决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最终实现区域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一、做法与创新:“互联网+”教学点

面对目前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大量学生由农村转向城市以期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其中,教学点由于师资短缺导致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要解决目前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就应该让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心中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因此,面对目前农村优质师资短缺的现实问题,通过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来寻找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解决新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新城镇化逐步推进的关键。

(一)整体架构:双轨数字学校探索

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尝试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迈克尔·巴伯(Michael Barbour)曾在分析北美中小学远程教育历史的基础上,从在线学习的角度提出了探索农村虚拟学校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希望以此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2]。双轨数字学校就是为解决目前农村教学点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将N个由(1+M)组成的教学共同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所独立建制、分层管理、虚实结合的学校,并由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这不仅实现了基于现有条件的实体学校与基于网络的虚拟学校的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基于数字资源的本地课堂教学与基于同互动的异地课堂教学之间的同时并进。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优秀师资和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聚合,并通过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多媒体课堂等形式为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可以在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的混合中促进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齐、开好课。

1.体制创新

双轨数字学校作为一所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的虚实结合学校,它包括N个由(1+M)组成的教学共同体,即1个城镇中心学校带M(1-3)个教学点,1+M共同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N个教学共同体构成一个双轨数字学校。中心学校负责管理教育局指定的M个教学点,承担对相应教学点的直播与互动教学任务,并与教学点共同负责具体的运行和管理工作。为了对数字学校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我们在数字学校成立了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由校长执行具体的管理职能,同时设置教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学生管理部、师资培训部和后勤保障部五个部门,分别负责学校的教学设备使用与维护、教学应用与评估、学生管理、中心校与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以及经费与技术保障等职责,共同保证数字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2.机制创新

从机制上说,双轨数字学校实现了协同创新机制、应用导向机制和技术支持机制等多种机制的建设与创新。(1)协同创新机制。数字学校建立了“政府为主导,师范院校、企业、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政府投入与企业建设运营相结合、高等师范教育与一线教学融合、网络教学与日常教学融合、网络信息化服务与课堂服务融合的具体机制,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环境,实现了数字化资源在教学点的高度共享和优质教学信息的高效流动。(2)应用导向机制。数字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整合教育产业、科研力量,以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为基准,紧紧围绕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所需的服务展开各种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开发。(3)技术支持机制。整合现有市场力量做好硬件维护、软件使用、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保障数字学校能够正常、持续、稳定地运行。

(二)多种模式结合下的混合式教学

针对教学点目前存在的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教学质量不高,音乐美术等课程难以开齐、开好的问题,我们在双轨数字学校中提供了多媒体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以及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等不同的课堂形式,并展开了教学实践。其中,多媒体课堂主要通过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学点教师的本地教学(语文、数学等)提供支持,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则是为解决目前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不齐而开展的。

1.多媒体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引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在双轨数字学校中,教学点本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或直播课堂等形式获取资源,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图1所示。

图1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教学点的输送,为教师本地课堂教学提供重要补充,即将丰富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到自身的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的讲授当中,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还鼓励本地教师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通过高校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与企业的协作共同建立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本地化数字课程,以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源支持。

2.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是指利用网络实现城乡的互联,使中心校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与教学点辅助教师所在的“直播课堂”之间实施全程同步课堂教学实况的输送,并实现本地课堂与异地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形式。即针对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选择城市中心学校优秀教师进行授课,通过宽带网络向周围M个教学点同步直播,并支持各教学点与中心校之间的课堂互动,以帮助教学点开展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中心校主讲教师同时为本地学生和对接教学点学生上课,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点辅助教师则负责维持课堂秩序,组织并辅导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不仅可以将城市优质师资引入农村教学点,还能够改变传统资源点播中学生作为听众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实现教学点学生与异地学生及主讲教师之间的实时互动。

3.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需要教师在中心校和多个教学点之间同时展开教学,很难兼顾本地学生和教学点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难以照顾教学点学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兼顾本地学生和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活动,难免会遇到很多课堂突发事件。因此,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也成为影响同步混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步专递课堂教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与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类似,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也是中心校主讲教师负责对接教学点的课堂教学工作,并实现城乡师生之间的交互。不同的是,在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并没有学生,即教学对象仅仅是对接教学点的学生。一方面,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可以将城市中心校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并实现主讲教师与教学点学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另一方面,可以使主讲教师针对教学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照顾教学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

总体来说,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作为教学点教师进行语文、数学等课程讲授的重要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但由于美术、音乐、英语等课程专业教师缺乏,因此单纯利用多媒体资源仍然无法达到开齐、开好的目的;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可以将城市中心校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并实现城乡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但在照顾学生差异、安排教学活动、维持课堂纪律等方面尚显不足;同步互动专递课堂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的缺陷,提高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中心校主讲教师长期面对无学生的空旷教室进行课堂讲授,容易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课堂发挥。因此,每种课堂组织形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需要将多媒体课堂教学、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将优质数字化课程引入教学点,丰富传统本地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实现城市优秀教师向教学点的引入,保证教学点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正常开设,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三)城乡牵手与家校共建

1.城乡学校牵手

对于农村教学点来说,教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是其主要特点。因此,为仅有几十名学生甚至十几名学生的教学点配备所有学科的师资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城市优质师资向教学点的输送。即通过城乡学校牵手在农村教学点与城市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以中心校为中心向周围多个(1-3个)教学点同步输送教学内容。这样,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就可以跟城市中心校的学生共同上课。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城乡学校牵手构建城乡教学联合体,其目的不仅仅是将城市中心校的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更重要的是实现城市中心校与教学点之间、教学点与教学点之间的实时交互,从根本上促进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2.城乡教师牵手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的开展不仅需要中心校主讲教师的讲授,还需要教学点辅助教师的配合,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的维持、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课下作业的安排与督促等。因此,城乡教师及时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是提升同步混合课堂与同步专递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以同步课堂为中心,建立了连接城市中心校主讲教师与农村教学点辅助教师之间的实践共同体,使他们通过网络或面对面的形式针对同步课堂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城乡教师牵手可以帮助教学点教师及时进行课前准备,发现同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与实践解决问题,逐渐提高同步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城乡教师牵手还能够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实现隐性经验知识的传递与习得,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

3.城乡学伴牵手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不仅可以帮助教学点开齐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还能实现城乡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因此,为充分发挥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的这一优势,我们开展了城乡学生结伴牵手的活动,即在上课之前让城乡学生通过交互设备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中通过协作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下也能够交流彼此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城乡学生牵手的活动可以使农村教学点的学生与城市中心校的学生结为朋友,不仅能够提高城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其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共同发展。同时,城乡孩子的牵手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即农村孩子可以帮助城市孩子更好地了解农村的新鲜事物,城市孩子则可以帮助农村孩子了解城市、开阔视野,最终在相互学习中实现共同成长。

4.家校牵手

针对目前教学点留守儿童比例高,家庭教育薄弱,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发展堪忧的现状,我们在双轨数字学校中建设了亲子桥,以实现家校共建,促进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这里,我们为每个教学点免费安装可视电话,实现外出打工父母与学生、教学点的互联。一方面,家校共建可以使教学点的孩子随时与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进行亲情沟通,感受父母的关爱,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家校共建可以保持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实时沟通,让家长通过可视设备随时看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最终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下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众多先进设备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与传统的媒体形态共同构成了全媒体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服务。在教育领域,全媒体的发展也为教与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支持。因此,对农村教学点来说,提供基于全媒体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是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重要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灵活生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的全媒体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个体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全媒体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优质的全媒体资源应该充分考虑其对用户的适切性。在利用全媒体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探索中,也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点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特点,设计真正满足教学点师生需要的适切性资源。

二、问题与反思

总体来说,“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已经顺利展开,在促进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实现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实践范围也正在不断扩大。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着湖北行动的持续推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与时俱进

教师是“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实践的最终效果。在多媒体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等不同形式的教学中,都需要城乡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能够恰当应用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或配合课堂教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在原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更要掌握技术与教学法及学科内容相整合的知识,并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并通过专业培训、理论研修、实践演练、校本教研、总结反思等途径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教师整合知识的积累与整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需要,提高实践效果。

(二)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有待更新,领导力有待提升

校长、局长等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是影响“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的关键因素,他们的观念如果不更新,我们的工作也无法推进。目前,大部分教育领导者在通过双轨数字学校的方式提高教学点教学质量,促进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不乏不作为、怕作为、不了解的教育管理者。因此,开展校长、局长等教育管理者领导力培训,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背景、应用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进而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对提高教学点及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保障机制亟待构建和完善

完整而健全的保障机制是“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逐步开展,并保证推进工作持续稳步进行的基础和关键。因此,为了保障双轨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与稳步推进,需要在财政、技术和人员激励等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即通过财政保障机制为双轨数字学校的建设与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技术保障及时维护、更新和改善相关的技术方案,维持数字学校的正常、持续、稳定运转,通过恰当的人员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学校、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为保障双轨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制定混合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线上线下教研管理以及中心校和教学点教学活动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双轨数字学校工作的持续推进与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篇6: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文:蓝卓教育

杨绿)

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变革性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把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作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来,各地数字化教育获得飞速发展的空间。数字化社区教育作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手段,使学习型社区建设制度创新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展。同时,数字化社区教育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我国新时期的社区教育事业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理所当然要推进数字化社区教育。社区数字化教育需要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作支撑,以便捷的数字化学习的平台为依托,以有效的支持服务机制作保证。数字化社区教育则是形成和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在不断飞速发展演进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全面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数字化社区教育不仅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服务平台,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整个城市与社区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富有智慧。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数字化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条件是数字化社区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发展数字化社区教育,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体现社区居民按需学习,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诉求,由此,也为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想象空间和发展途径。

2013年以来,随着移动学习、MOOCS、翻转课堂、微课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兴起,数字化社区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传统化(社区教育数字化在线学习的平台+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发展模式后,其实也正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探索和发展阶段,数字化社区教育发展究竟要不要移动学习、MOOCS、翻转课堂或微课?这是一个让人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创新已经不可避免。

回顾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不难看出,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内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革的。从最早的电视教学、光盘教学模式到现在的互联网在线学习模式、云平台在线学习及移动云平台学习,都是在跟随新技术,伴随新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社区居民的学习也在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模式转变。社区学习者不仅对学习资源更新有要求,而且对学习模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多年来,数字化社区教育依托互联网在线学习模式,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资源,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我们的预估。社区教育的学习模式也必将发生变革。据易观智库日前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86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从而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80.9%)。事实上,以PC上网设备而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均略有下降,分别只有69.6%和43.7%。CNNIC分析师指出,手机网民规模在2013年全年激增8009万之后,潜在手机网民已被大量转化,手机网民在网民中的占比已经处于相当高位,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手机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类移动应用迎合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来拉动。这一情况的出现,表明数字化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的平台的学习模式也必须尽快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势而不断改变。以2014年“11.11”网购节来看,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双十一”全天的交易数据:天猫双十一全天成交金额为571亿元,其中在移动端交易额达到243亿元,物流订单2.78亿,总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被点亮。新的网上零售交易纪录随之诞生。今年双十一,阿里移动端(手机、ipad)成交额达到243亿,是去年移动交易额的4.54倍,占到今年总成交额的42.6%,创下全球移动电商平台单日交易的历史新高。因此,移动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引申到数字化社区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上也是如此。

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各地的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平台的学习人数在不断减少,除了各地学习的平台运营的因素外,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分流了社区学习者,移动学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我们没有迅速跟进社区学习者对于移动学习的诉求,所以造成当前这样一个滞后的发展局面。但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积极探索,例如;上海学习网移动学习的平台在2013年底依托上海蓝卓教育的移动学习技术推出上海学习网的移动学习的平台“乐学”,并实现了原有的在线学习的平台和新建的移动学习的平台的平台间数据对接和资源的共享,也就是说上海市民可以在不依靠电脑的情况下,无论在地铁、公交或是其它任何地方都可以依托上海学习网的移动学习的平台“乐学”在手机或ipad等移动终端上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上海学习网还将利用移动学习的平台对全市的教师进行师资方面的培训,这种移动化的培训模式必将为教师培训活动节约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以及可贵的时间成本。南京玄武区也开始在这个方面进行实践,北京朝阳区社区学院推出了“朝阳市民掌上学堂”的移动学习的平台,辅之以特色化的本土课程资源,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市民好评。南京市玄武区也拟单独推出“玄武市民掌上学堂”的移动学习的平台来为玄武区的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和生活服务,其中,作为玄武区特色的“民防课程”将作为他们的区本特色学习资源和广大的市民百姓见面。作为东三省远程教育发展的龙头,吉林市电大正在将移动学习“微课堂”逐步应用于电大日常辅助教学当中,同时,他们积极整合社区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在社区教育方面也将启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一体化数字化社区教育创新发展模式。因此,移动学习必然将成为未来数字化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创新模式和学习方式。未来,智慧社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移动学习的介入。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移动学习是指一种在手持移动计算设备的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相较于电子化学习和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更加强调学习者通过电子移动设备、移动通信网络、无线网络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学习所使用的手持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能够在一个不固定的地点——移动的环境中——实现学习。也就是说,只要有移动设备在手,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与数字化在线学习相比较,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而且还具备了其独特的优势:学习者不再局限在电脑前,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的进行学习。对于数字化社区教育的管理者而言,数字化的移动学习的平台解决了几个问题,安排学习任务、管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 ;对于社区学习者而言,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完成练习和测验,学习者之间也可以充分进行互动交流。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微课在2014年已经正在以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数字化社区教育中来。数字化社区学习资源在数字化社区教育中一直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资源呈现模式是数字化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武器。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资源体现形式,它的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习者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习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课程制作者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习者,对于学习者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习者的注意,激励学习者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社区学习者而言,微课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习惯。碎片化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涵盖了市民生活、技能培训、学校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微课内容对他们的吸引力也会更大。因此,微课对于数字化社区学习资源形式而言,绝对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从长远来看,在现代社区发展的大背景下,社区教育微课未来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它与数字化社区教育移动学习的平台是珠联璧合的。当前的学习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适应未来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必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未来的学习应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可以满足学习者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移动学习和微课程资源建设正在成为数字化社区教育建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数字化社区教育模式及学习资源的创新,为社会大众学习者提供了多种方式接受知识的途径,在为当地社区民众提供便捷学习服务的同时,也必将推进地方构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步伐。数字化社区教育模式及学习资源的创新,不仅可以提升所在地整个地区人民的综合素养和商业竞争力,在全社会践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使社区数字化学习的手段呈现更趋于丰富化、人性化、便捷化,可以极大的满足社区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根本需求。未来,在数字化社区教育领域建立“开放、共享、多元、合作、竞争”的社区数字化教育发展新格局尤为重要。数字化社区教育创新对于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社区教育中国梦是一种积极的有创造力的推动。

上一篇: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下一篇:农行副科级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