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建议文稿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决策建议文稿范文

调查与决策——《统计基础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

调查与决策——《统计基础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总第175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64期

统计基础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

四川省统计局综合处 聂富强 熊建中 倪方平

近年来,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把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反映出统计基础仍然是决定统计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省统计局在对四川部分地区的分层次选点调研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和完善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层统计与统计基础的关系

加强基层统计和统计基础工作是近来出现比较频繁的用语,就中国统计改革的逻辑要求而言,理清二者关系十分必要。

对“基层统计”的理解,按照《统计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表明县统计局为基层统计机构。根据《宪法》,我国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层次,广义的政府统计系统的基层在乡镇一级,或者说企业、住户、机关团体等机构单位构成了基层含义的最低一级。因此,统计的基层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概念,且理解差异也大。将其理解为县、乡两级(或者乡镇、部门与企业)的流行看法从现实看来也许不无道理,但立足点仅仅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至少没有紧紧抓住基层统计工作中核心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则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对“统计基础”的理解,将其限定在“统计工作的基础”方面,也就是开展工作的条件。所谓“人、财、物”是一般的说法,而有人员、有经费、有台账、有电脑、有机构、有制度等就是基础条件的具体化。

以上分析表明,基层统计和统计基础分别从属于主体和客体概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具体到政府统计工作中,加强基层统计就包含了相应的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要求,而加强统计基础工作也必然不能脱离对基层统计的加强。而就政府统计的政策层面要求而言,加强统计基层的基础统计工作应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困境与挑战

聚集的“脓包”、“崩溃”的边缘以及“下面真数假算、上面假数真算”等说法也许是对一些统计数据质量的片面观点,但也反映出部分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性问题较大,及转轨时期政府统计的微观基础非常薄弱的客观现实。把这些问题放在制度变迁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来看,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难性就更加明显。

首先,基于政府控制能力要求而形成的行政资源的自上而下配置方式是基层统计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论,在多级政府架构中,统计资源的分布从中央到地方其优劣程度是依序递减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与政府统计对微观基础的内在依赖要求严重背离,结果必然使宏观数据质量的稳健性缺乏保证。由于统计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分布与客观统计对象的“正三角”分布之间矛盾的长期性,可以判断:基层统计基础从相对意义上将处于长期薄弱状态。

其次,渐进式改革路径的选择决定了统计资源配置的渐进性质,从总体上看县级

以下统计基础面临着绝对薄弱的状况。通过近30年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改革,在取得持续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使得中央、省(市、自治区)以及地(市)三级的政府统计工作条件总的说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县级以下的统计基础则普遍较差。概言之,县级统计——任务重、办公条件差、经费缺乏、人员不足;乡镇统计——经费没有保证、兼职人员为主且变动非常频繁、统计台帐不健全、电子化程度极低;基层政府统计基础尚且如此,村级和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受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体制改革、统计体制安排和统计队伍建设等因素影响,基层统计基础状况在各层级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而给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政策选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地方政府重视的县(区)禀承“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统计”的理念,能将统计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在经费和人员等方面给予制度保证。这种政府统计地方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使数据适合于地方利益的倾向明显,统计基础加强的结果反而可能导致部分数据质量的下降。经济发达的地区,统计基础相对较好,但也普遍面临着市场化、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统计对象的爆炸式增长和多样性演变,基于提高数据免疫力要求的统计工作量巨大而繁重。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的政府体制改革始终在探索中行进,最后总是要落脚到机构与人员上面,几乎每次改革的结果都导致了对基层统计基础的削弱。酝酿中的以精简为核心的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很可能对已经非常脆弱的乡镇统计基础以致命的一击。在以地方政府竞争为主要动力的中国特色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已经演变成了“统一领导为虚,分级负责为实”的实际制度安排,“谁出钱就为谁办事”倒是不二的行为准则。统计基础工作抓得好的县(区)似乎一把手都特别“能干”,普遍受到党政领导的“厚爱”,背后的实质是层层目标考核的要求,一句话是数据。而乡镇和大中型企业的统计队伍则普遍面临着知识老化和流动性极大的困难,“内疚与无奈”表现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心声,统计数据的微观基础已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

三、体制改革与政策选择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制与政策均属于制度的范畴。相对而言,政策功能在于短期,体制就明显具有中长期意义。由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应对基层统计基础改善的可能选择就只能求助于政策工具了。近年来,应该说国家统计系统自上而下已经意识到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的迫切性,并在强化领导、开展调研、制定规范化标准、纳入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加强与部门和政府的协调、加快信息化建设、评选示范单位、加大执法检查以及培训企业和乡镇统计人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客观地说,有效果但力度不够,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从政府职能视角的深刻反思。作为政府统计人,我们认为当前在加强基层统计基础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必须在以下方面理清思路,切实有所作为。

第一、统计数据的公共品性质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各级政府应该承担基层统计基础建设的相应责任。统计数据是公共品已成共识,而其“准公共”性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具体而言,站在中央政府角度统计要为全社会服务,站在省级政府角度则又要为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此类推。根据事权与责权统一的原则,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当前省级及其以下各级统计经费主要由地方分级承担的制度安排,至少说明了中央政府对责任的“拖欠”,加大中央财政中统计事业经费的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加强基层统计基础的关键在于政策的可操作性要强,力度要大。其实核心还是经费如何增加并落实的问题。按经济发展水平和统计对象规模等因素核定基本的统计事业经费,把乡镇级统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既是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也受到基层统计人员广

泛认可。

第三、对企业统计基础建设要贯彻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的原则。大致来看,对规模(限额、资质)以上企业要将“几有”标准的要求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贷款审批等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统计工作政府化的本质。对大量的小型企业,重点则在于将多种调查方式有机结合,切实建立起科学推算的方法体系。

第四、树立开放统计思想,坚决推进加强部门统计的新思路。应该说四川省在这方面观念比较先进,思路也很清晰,关键是推进与总结。根据中国渐进性改革的逻辑,县级是最好的试验田。比较成功的县已经把大部分属于政府部门统计的事务交给了有关部门,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全部交出和如何审核数据质量的问题。应该重点关注这次改革,其意义对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不言而喻。

第五、中央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基层统计基础建设问题,将其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来抓。经济普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出了中国基层统计基础接近崩溃边缘的现实,我们建议国家统计局加强情况调研和问题反映,力争国务院把加强此项工作作为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要求,同时积极进行“偏软”的《统计法》修订,发动全社会科研力量关注基层统计基础问题等等。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6-08-0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总第309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9期

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自贡市农业局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市一举扭转了粮食耕种面积、产量连续五年(1999-2003年)下滑的趋势,逐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由2003年的302.72万亩,逐渐增加到2007年334.87万亩,增加32.15万亩,距历史最高年1993年344.98万亩,尚差10.11万亩。粮食总产由2003年119.06万吨,逐步恢复至2007年125.99万吨,距历史最高年1997年126.5万吨,相差0.51万吨。油菜籽生产由2003年的16.31万亩,逐渐增加到2007年17.43万亩,增加1.12万亩。油菜籽产量由2003年1.73万吨,增加至2007年2.12万吨,其面积和产量均实现逐年增长,整个粮油生产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自然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一、主要问题

1.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较差

我市人均耕地0.61亩,低于0.69亩的全省人均耕地值。全市耕地自2002年(年末实有197.63万亩)下降突破200万亩以来,一直递减至2004年最低点183.96万亩。近年,虽然"金土地"工程有造地改土内容(2007年耕地得以恢复到195.52万亩),但建设占的大多是良田,补的是拓荒地,质量普遍较差。在现有耕地中,高产耕地仅46万亩左右,占26%左右,中低产耕地所占比例高达74%左右。耕地紧缺和质量差的问题是影响我市粮油安全的最大障碍之一。

2.农资价格高,农民反映强烈

今年,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攀高,涨幅过大。各类化肥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0%以上。如尿素市场零售价已高达2700元/吨,同比上涨25%以上;碳铵620元/吨,上涨47.6%;农用氯化铵1080元/吨,涨幅高达58.8%。农药各品种价格也有15-20%的不同涨幅。仅"两杂"种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少数品种略有下降。农资价格上涨冲抵甚至超过国家对农民的惠农补贴政策。据测算,以水稻为例,一般农户中稻每亩施用碳铵70公斤、过钙50公斤、氯化钾10公斤,按目前价格计算,每亩需116.4元,同比上年将会多支出31.2元。加上再生稻新增支出3.75元,合计多支出34.95元。如果再加农药、地膜、劳力等投入,其上涨费用就会超过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国家农资综合直补40元)。从而,影响了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导致农民减少购肥数量,种"懒庄稼",势必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3.农村劳力紧缺,耕作水平下降

据统计,2007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达67.68万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4.6%,比上年增加2.98万人,增长4.6%。另据我局对500个农户的调查表明:500个农户有劳动力人口1474人,占总人口的71%。其中常年外出务工556人,占37.7%;季节性务工397人,占26.9%;在家务农521人,占35.4%,且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在家务农人员中,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占务农总数的97.17%。导致了先进实用增产技术推广不快,有的技术覆盖面甚至在倒退。如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推广面不到30%;小麦疏株密植技术覆盖面已由过去的80%减少到30%左右。

4.自然灾害频繁,危害日趋加剧

我市灾害性天气出现极值机率较多,成为灾害多发、常发区域,其中尤以干旱发生的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其次是洪涝灾害。此外,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也日趋严重。2007年我市主要粮经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1268.98万亩次,其中:水稻螟虫、稻飞虱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其发生面积和程度为历史罕见;外来有害生物如三裂叶豚草、紫茎泽兰、中国菟丝子等的入侵,给农业生产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

5.农业装备差,劳动生产率低

近年来,我市耕牛越来越少,耕翻土地全凭几千年延续的锄头,且机耕率不足20%,机播、机栽、机收几乎为空白。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耕、种、收、晒、贮农业生产各环节全靠人力,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留守族耕种困难,种植粗放。农业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

6.家庭承包权,限制规模发展

据统计,我市城镇职工到农村承租土地的已达378户,面积13950亩;56个单位和组织承租土地面积5159亩;合伙经营户350户,面积1107亩。由于农村土地受家庭承包权的限制,土地流转阻力大,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承租土地者绝大多数都不是用于发展粮油生产,而是发展经济效益高的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使我市种粮油的大户很少。

7.订单发展慢,产业化水平低

据统计,目前,我市粮油方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3个,粮油订单生产发展缓慢,且农户对订单生产履约率低,从而影响到粮食的分类收购、储藏、加工和销售。加之粮油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面不广、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不够紧密,粮食产业化水平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对策建议

1.严格保护耕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一是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设计规划要由农业部门签审才能立项,或由农业部门牵头实施。如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60%要专门用在发展粮食生产上,且由农业部门牵头实施。三是"金土地"工程改地造地的标准要提高,土地出让收入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由农业部门去实施土壤改良。四是推广秸秆还田、稻田保护性耕作、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技术,要纳入农村基础建设项目一并实施。五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多途径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油面积基本稳定

(1)大力推广中稻-再生稻高产集成栽培技术。富顺县巩固面积、提高单产,四区一县扩面积增加单产,全市再生稻常年蓄留面积保持在80万亩左右,十一五期间,使再生稻总产突破10万吨。

(2)坚定不移地推进旱地耕作制度改革。推广小麦-玉米-红苕-大豆多熟制或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秋红苕-冬洋芋等新三熟制,并利用空行和田边地角等闲置土地增种大豆,推广果(桑)园早期间作花生及豆类作物,使间作冬大豆面积达到40万亩。实现长短结

合,以短养长,提高土地产出率;大种田埂玉米。

(3)扩大粮菜兼用型马铃薯种植。一是我市夹关组类旱地面积约9万亩,改种小麦、豌豆等作物为马铃薯更有增产潜力。二是利用高土旁田和稻-油作两季田,在水稻收后免耕种植秋马铃薯。把"小土豆"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市冬季农业的一大特色。

(4)开发利用冬闲田,大力提倡油菜下田种植。据统计,我市常年可开发冬闲田约28万亩,除部分发展反季节早春蔬菜外,尚可开发种植稻田油菜。同时,可本着宜粮则粮、宜油则油的原则,适当增加

一、二台地和开发利用田坎土埂扩种油菜。

3.开展高产创建,形成合力抓粮油生产发展

近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面临人增地减、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为促进我市粮食单产的提高,在组装配套先进实用技术中,探索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产量的技术途径,创造出了成片的玉米亩产600公斤,水稻强化栽培740公斤的单产记录,单产水平分别比我市大面积平均产量高250公斤和200公斤。因此,我市粮食生产仍有潜力可挖。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支持农业部门抓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通过高产典型引路,带动大面积增产。

4.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覆盖面,完善补贴政策

目前,农作物良种补贴面小,补贴标准不高。建议国家将主要粮油作物一并纳入良种补贴范围。一是小麦种植效益不高,现有品种退化严重,农民对小麦兴趣不大,迫切需要国家扶持发展,否则,农民有放弃小麦种植的危险,出现冬季休耕现象。二是建议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合成粮食综合补贴,不发现金,以良种、化肥等实物的形式补贴给农民,这样更利于生产的发展。

5.规范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新突破

我市作为城乡统筹的试点市,一是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包括:按市场机制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承认农村土地经营权可以作为资产出让;建立乡镇和村级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对土地流转大户发展特色产业实行农业基础建设后补足;加大对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业主的物化投入可以办产权或申请金融抵押贷款;按产业规划和区域功能规划,农村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置换等。应将这些政策用好用活。二是要像扶持龙头企业一样扶持种粮油的大户,为他们扩大生产规模、依靠科技增产增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1-2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习题

一、填充题

1.决策被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2.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者既可以单独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4.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5.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6.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7.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 8.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9.行为决策理论认为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

10.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 11.执行方案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 12.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决策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进行;而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决策一般由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进行。

13.垄断程度高容易使组织形成以生产为指导的经营思想。

14.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15.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 16.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情况。

17.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

18.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间敏感型决策。

19.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

20.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三种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

21.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事实成分,也有价值成分。

22.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决策。 23.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24.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 25.在进取性组织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勇于创新。 26.决策问题的性质包括问题的紧迫性和问题的重要性。

27.程序化决策涉及例行问题,非程序化决策涉及例外问题。

28.从环境的可控制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29.组织面对垄断程度高的市场,容易形成生产导向的经营思想。

30.组织面对竞争程度高的市场,容易形成市场导向的经营思想。

31.收集信息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32.根据决策者风险偏好特征,可以把决策者分为风险规避、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三种类型。 33.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之前,人们常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决策方法。 34.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倡导创新思维。时间一般在1~2小时,参加者5~6人为宜。

35.在集体决策中,如果大家对问题的性质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或意见有较大分歧,直接开会讨论效果并不好时,可以采取名义小组技术。 36.集体决策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和德尔菲技术三种。

37.管理者有时需对企业某部门的经营活动方向进行选择,可采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和政策指导矩阵法两种方法。

38.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认为,在确定某个单位经营活动方向时,应该考虑它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维度。

39.对于“瘦狗”型的经营单位,企业应该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40.政策指导矩阵法从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企业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 41.定量决策方法主要有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三种。

42. 线性规划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数学规划。

43.线性规划的模型包含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两大部分。

44.常用的解决不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45.解决风险型决策的方法主要有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最大期望效用准则和多阶段决策问题与决策树。

46.解决风险决策常用的一个目标是使期望收益

最大化。

47.在面对多阶段的风险决策问题时,人们经常采用决策树方法。

48.模拟是一种通过产生随机数的实验来求解随机问题的技术,又称蒙特卡罗方法。

49.竞争模拟所具有的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是其他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

二、选择题

1.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B.诊断问题。

A.明确目标

B.诊断问题

C.拟定方案

2.通常用来指导组织战略决策的目标是A.长期目标。

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3.通常用来指导组织战术决策的目标是B.中期目标。

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4.通常用来指导组织业务决策的目标是C.短期目标。

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5.如果组织面对的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那么下列通常不是其决策重点的是D.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A.如何改善生产条件 B.如何完善营

销网络

C.如何扩大生产规模 D.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6.如果组织面对的是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那么下列通常不是其决策重点的是D.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A.如何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 B.如何对竞争对手的行为做出快速反应 C.如何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D.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7.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A.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A.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B.市场需求情况 C.消费者的偏好

8.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C.市场需求情况。 A.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 B.组织自身的生产能力 C.市场需求情况

9.组织中的大多数决策均属于B.决策者能力的

缺乏 决策。

A.时间敏感型

B.知识敏感型 10.下列不属于决策者只寻求满意结果的原因的是D.决策者只需要有满意的结果。 A.只能满足于在现有方案中寻找 B.决策者能力的缺乏

C.选择最佳方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D.决策者只需要有满意的结果

11.下列不属于企业短期决策的是A.投资方向选择 B.人力资源开发C.组织规模确定 。 A.投资方向选择

B.人力资源开发

C.组织规模确定

D.企业日常营销

12.集体决策的优点是A.能够最大范围的汇总信息B.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C.能得到更多的认同D.更好地沟通E.做出更好的决策。 A.能够最大范围的汇总信息

B.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

C.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D.更好地沟通

E.做出更好的决策

13.决策的特点有目标性B.可行性D.满意性 。

A.目标性

B.可行性

C.不可选择性

D.满意性

E.最优性

14.下列属于例外问题的有A.组织结构变化B.重大投资C.重要人事任免D.重大政策制定。

A.组织结构变化

B.重大投资 C.重要人事任免

D.重大政策制定

15.喜好风险的人往往会选择风险程度较高而收益较高 的行动方案。

A.较高,较高

B.较高,较低 C.较低,较低

D.不确定

16.知识敏感型决策是指那些对时间要求不高,而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决策。

A.不高,较高

B.较高,也较高 C.较高,不高

D.不高,也不高 17. 业务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18.非程序化决策的决策者主要是A.高层管理

者。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技术专家 19.下列关于头脑风暴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所发表的建议必须要深思熟虑。

A.相关专家或人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B.所发表的建议必须要深思熟虑 C.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D.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20.在集体决策中,如果大家对问题的性质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或意见有较大分歧,直接开会讨论效果并不好时,可以采取A.名义小组技术。 A.名义小组技术

B.头脑风暴法 C.德尔菲技术

21.关于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明显”型经营单位需要较少的资金投资。 A.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是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来的

B.业务增长率反映业务增长的速度,影响投资的回收期限

C.“明显”型经营单位需要较少的资金投资 22.下列A.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是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来的?

A.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B.头脑风暴法 C.政策指导矩阵法

23.关于政策指导矩阵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采用严格意义的3×3矩阵来分析。 A.是定性决策方法

B.采用严格意义的3×3矩阵来分析

C.对于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的经营业务,不应继续发展,但也不要马上放弃 24.下列关于企业竞争模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竞争模拟中,各公司不能获得其他公司的任何信息。

A.在竞争模拟中,各公司不能获得其他公司的任何信息

B.企业竞争模拟中的企业包含一般企业的主要机构和功能

C.管理层分工负责和团队合作是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

25.当决策问题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时,比如定量分析的目标函数如何确定,特别是当多个决策者意见有分歧时,可以采用A.定性的决策方法C.以定性为主。

A.定性

B.定量

C.以定性为主

26.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这种方法是B.头脑风暴法 。 A.名义小组技术

B.头脑风暴法

C.德尔菲技术

27.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中所用到的两个维度是B.相对竞争地位和C.业务增长率。 A.销售额 B.相对竞争地位 C.业务增长率

D.投资回收期

28.下列哪种方法是用来解决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 A.大中取大法。

A.大中取大法 B.数学规划

C.网络优化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决策?如何理解其含义?

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集体决策有哪些优点?

能够最大范围的汇总信息;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更好地沟通;做出更好的决策。

3.简述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在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4.简述行为决策理论。

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

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

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

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

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

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行为决策理论抨击了把决策视为定量方法和固定步骤的片面性,主张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也对“完全理性”模式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决策过程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决策不能只遵守一种固定的程序,而应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5.为了使方案顺利有效实施,如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需要做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将决策的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

与个人,实行目标责任制,让他们树立起责任心,感受到组织赋予他们的压力;

(2)管理者要善于授权,做到责权

对等,相关主体拥有必要的权利,便于其完成相应的目标;

(3)设计合理的报酬制度,根据目

标的完成情况对相关主体实施奖惩,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工作,能够实现责、权、利三者的有效结合,确保方案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路线演进。 6.组织文化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倾向于维持现状,害怕变化,更害怕失败。对任何带来变化(特别是重大变化)的行动

方案会产生抵触情绪,并以实际行动抵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决策者会在决策之前预见到,带来变化的行动方案在实施中将遇到很大阻力,很有可能遭致失败,而在保守型文化中的 人们不会轻易容忍失败,他就会产生顾虑,从而将有关行动方案从自己的视野中剔除出去。其结果是,那些旨在维持现状的行动方案被最终选出并付诸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保守性。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欢迎变化,勇于创新,宽容对待失败。在这样的组织中,容易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有时候,他们进行决策的目的就是制造变化。此外,组织文化是否具有伦理精神也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具有伦理精神的组织文化会引导决策者采取符合伦理的行动方案,而没有伦理精神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决策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7.决策问题的性质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1)问题的紧迫性: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间敏感型决策。对于此类决策,快速行动要比如何行动更重要,也就是说,对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组织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面临稍纵即逝的重大机会时以及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所面临的决策属于此类。需要说明的是,时间敏感型决策在组织中不常出现,但每次出现都给组织带来重大影响。相反,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因为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而高质量的决策依赖于决策者掌握足够的知识。组织中的大多数决策均属于此类。

(2)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的重要性对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①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有些重要问题甚至必须由高层领导亲自决策,从而决策可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 ;

②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策,因为与个体决策相比,在群体决策时,问题被认识的更全面,决策的质量可能更高;

③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越需要决策者避开各类决策陷阱。 8.如何防止随意决策?

防止决策随意的方法主要有: (1)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任何

决策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决策;对于重大决策,在拿出最终方案前,要对每个可供选择的

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必要时可组织内外部专家进行详细论证,防止少数人的偏见主导整个决策过程;

(2)树立并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对事后证明为失误的决策,要对有关负责人严惩不贷;

(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适当分权,防止决策者独揽大权、专断行事;

(4)加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借助科学的手段辅助决策。

9.决策者如何避免“安于现状”心态的出现?

(1)牢记自己所确立的目标,了解在目前情况下哪些是成功的障碍,努力克服这些障碍。

(2)不要把维持现状当作你的选择,应当去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在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维持现状等于自取灭亡。

(3)不要夸大自己的成本和努力。有的人想维持现状,是因为他已经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与心血,改变现状对他而言意味着前功尽弃。但是,没有舍弃便没有收获,弃旧才能扬新。

(4)要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将来的“现状”是今日的“现状”不可比拟的。

(5)如果你有比“维持现状”更好的选择,不要害怕付出努力,要逼迫自己去实现它。 10.什么叫决策“近视症”?

患了“决策近视症”的决策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和不重视长远的利益。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决策者个人因素有关,也可能和决策者所在的组织的制度(尤其是激励制度)有关。没有远大理想的人通常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为一时之得而乐,为一时之失而悲。另外如果一个决策者在一个组织中的任期不长,而且其报酬主要取决于任期内的组织的绩效,那么他在决策过程中倾向于“近视”。

11.决策者如何走出“自我为中心”的误区?

(1)采取行动之前设立成功的标准; (2)必须事先明确自己的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结果;

(3)行动结果出来前后,向与决策无关的人询问;

(4)对一些重复决策尽量用统计方法判断在决策决定因素方面,自己的选择占多大比重;

(5)定期列出遭遇的失败,并积极寻找原因; (6)积极从过去的决策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2.什么是风险型决策?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 13.简述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及原则。

头闹风暴法的特点是: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倡导创新思维。

原则:

(1)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2)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3)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4)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14.什么是“名义小组技术”?

在集体决策中,如果大家对问题的性质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或意见有较大分歧,直接开会讨论效果并不好,可能出现争执不下、权威人士发言后大家随声附和的情况。这时,可以采取“名义小组技术”。管理者先选择一些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或有经验的人作为小组成员,并向他们提供与决策问题相关的信息。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独立地思考,提出决策建议,并尽可能详细地将自己提出的备选方案写成文字材料。然后召集会议,让小组成员一一陈述自己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对全部备选方案投票,产生大家最赞同的方案,并形成对其他方案的意见,提交管理者作为决策参考。 15.简述运用德尔菲技术的步骤。

(1)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2)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3)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或者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

(4)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16.简述“小中取大法”。

决策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情况。决策时,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低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

高,简称小中取大法。

17.简述最大期望效用准则与最大期望收益准则的区别。

计算期望时,用收益的效用乘相应的概率,再求和。除了风险中性的理性人,人们的效用函数一般是非线性的,用期望效用更能体现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最大期望收益准则可以看做最大期望效用准则的特例,即效用函数是一种特殊的线性函数。

18.什么是企业竞争模拟?

企业竞争模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企业的竞争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经营决策的练习,适合学校进行管理教学和企业进行人员培训之用。

四、问答题

1.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何种发展?

(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在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2)行为决策理论: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人是有限理性的。

②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

③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

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

④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

⑤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行为决策理论抨击了把决策视为定量方法和固定步骤的片面性,主张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也对“完全理性”模式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决策过程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决策不能只遵守一种固定的程序,而应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3)新发展的决策理论:继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之后,决策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发展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组织是由决策者及其下属、同事组成的系统。整个决策过程从研究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开始,继而确定组织目标、设计可达到该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比较和评估这些方案进而进行方案选择(即做出择优决策),最后实施决策方案,并进行追踪检查和控制,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最新的决策理论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原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同决策过程的联系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当今的决策者应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规范化的程序,应以系统理论、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并辅之以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这就是说,最新决策理论把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它所概括的一套科学行为准则和工作程序,既重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又重视人的积极作用。 2.决策的过程包括步骤?每一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在这一步

骤中,管理者必须特别注意:要尽可能精确地评估问题和机会;要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并正确地解释它;同时,需要注意处在控制之外的因素也会对机会和问题的识别产生影响。

(2)明确目标:所要结果的数量和质

量都要明确,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3)拟定方案:这一步骤需要想象力

和创造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其

试图达到的目标铭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

(4)筛选方案: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所要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另外,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

(5)执行方案: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管理者还要明白,方案的执行将不可避免地会给有关各方带来变化,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善于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这种损害知识暂时的,或者说是为了组织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可能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可以拿出相应的补偿方案以消除他们的顾虑,化解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管理者更应当明白,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6)评估效果:用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偏差的发生与决策过程中的前四个步骤有关,那么管理者就应该重新回到前面的四个步骤,对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使调整后的方案更加符合组织的实际和变化的环境。如果发现偏差是由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某种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的,那么管理者就应该加强对方案执行的监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已经出现的偏差不扩大甚至有所缩小,从而使方案取得预期的效果。 3.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环境因素:包括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构、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2)组织自身的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3)决策问题的性质:包括环境的紧迫性、问题的重要性。

(4)决策主体的因素:包括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主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4.组织中常见的决策陷阱有哪些?组织如何避免这些陷阱?

(1)“近视症”。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跟决策者个人因素有关,也可能跟决策者所在组织的制度(特别是激励制度)设计有关。因此需要有远大理想的决策者,以及设计合适的组织制度。

(2)方案评价随意。防止决策随意的方法主要有:

①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任何决策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决策;对于重大决策,在拿出最终方案前,要对每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必要时可组织内外部专家进行详细论证,防止少数人的偏见主导整个决策过程。

②树立并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对事后证明为失误的决策,要对有关责任人严惩不贷。

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适当分权,防止决策者独揽大权、专断行事。

④加强组织的信息化设计,借助科学的手段辅助决策。

(3)过分依赖直觉。防止的方法有: ①在做出决策前,多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如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对未来可能的情况变化进行充分预测;

②在决策过程中,要主动倾听不同方面的意见,尤其要认真对待反面意见;

③扩大自己的社交圈,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搜集对组织有用的信息,提高决策能力。

(4)以自我为中心,偏信个人经验与能力。为了走出“以自我为中心”这一误区,管理者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自我,客观认识自我,要承认人是不可能不犯错的,关键是要认识错误并知错就改,不断提升自己。管理者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

(5)被问题的形势所迷惑。避免的方法:

①不要机械地接受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②尽量由本人提出一个辩证的、客观陈述事实的问题。

③在决策过程中,要不断地怀疑问题。改变一下问法也许会使决策趋于完善。

④当别人向你提出建设性意见时,想一想他看问题的角度与动机。

(6)安于现状。决策者要尽力避免“安于现状”心态的出现,可考虑的办法有:

①牢记自己所确立的目标,了解在目前情况下哪些是你成功的障碍,努力克服这些障碍。

②不要把维持现状当作你的选择,应

当去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在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维持现状等于自取灭亡。

③不要夸大自己的成本和努力,有的

人想维持现状,是因为他已经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与心血,改变现状对他而言意味着前功尽弃。但是,没有舍弃便没有收获,弃旧才能扬新。

④要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将来的“现

状”与今日的“现状”是不可比拟的。

⑤如果你有比“维持现状”更好的选

择,不要害怕付出努力,要逼迫自己去实现它。

(7)浪漫主义者。克服浪漫主义情绪

对决策的影响的办法主要:

①丢掉幻想,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

是作为一个企业,其在社会中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②在一时的成功面前,保持头脑冷静,

要听听逆耳的忠言。

③通常,在组织超常发展的背后潜藏

着危机。作为领导人,要居安思危,采取措施,预防危机发生。

④要认识利润对于企业就像健康对于

人一样。企业存在的目的主要是追求利润,而不是其他。讲利而不唯利是图,讲义而不把企业办成“小社会”。

⑤要客观认识社会效益对一个企业的

作用。很多时候,社会影响带来的没有经济效益支撑的表面上的辉煌,恰恰是企业衰败的前奏。 5.决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

原则。现实中,

(1)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

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

(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

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

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影响十分有限,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选择,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6.根据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企业经营业务的状况可以被分成哪四种类型?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1)“瘦狗”型:市场份额和业务增

长率都较低,只能带来很少的现金和利润,甚至

可能亏损。

(2)“幼童”型:业务增长率较高,

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高增长的速度需要大量资金,而仅通过该业务自身难以筹措。

(3)“金牛”型:市场占有率较高,

而业务增长率较低,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同时需要较少的资金投资。这种业务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4)“明星”型:市场占有率和业务

增长率都较高,代表着更高利润增长率和最佳投资机会。

7.什么是“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方法?其步骤是怎样的?

决策者在选择了某方案后,若事后发

现客观情况并未按自己预想的发生,会为自己事前的决策而后悔。由此,产生了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方法,其步骤是:

(1)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

悔值,定义为: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2)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3)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8.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为什么定性决策方法仍有用武之地?

(1)人们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决策问题时,比如面对新的环境里出现的新问题,难以使用对数据依赖程度很高的定量方法;(2)当决策问题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时,比如定量分析的目标函数如何确定,特别是当多个决策者意见有分歧时,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或以定性为主的决策方法;(3)当决策问题十分复杂,现有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工具难以胜任时,人们也不得不进行粗略的估计和定性分析。

第四篇: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各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做好群体决策

在当今社会,上至国家下之至个人,每时每刻不在面临着选择。而对企业和法人来说,一个正确的战略目标和决策则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决策的重要性。

决策,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按决策的主体不同,决策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个人决策,即决策由个人做出。在一个团体或者是团队当中,往往需要一个领导者,而这领导者所做的决定就是个人决策。个人决策是一种单一性的决策,决策主体为一人,决策方向为一个。这就决定了决策与领导者的素质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个人决策存在着优点:

1、个人决策相当于是权力的集中,因此这就是其具备了对事物的认识的直观性和决策的迅速和有效性;

2、个人决策是领导者的决策代替团体的决策,因此这就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决心;

3、个人决策是有个人的思维和阅历来做出决定,因此这也就具备了应对突发状况的紧急变化性和灵活性。

群体决策,即决策由群体做出。在一个团体和团队当中,因为人与人的不同因此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每个人的想法,因此群体决策就愈来愈被当今社会所认可。群体决策的优点:

1、群体决策是群体的人来决策,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因此这就使其具备了合理性和准确性;

2、群体决策是群体讨论和决定的,这就说明了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熟知了决策的内容并认可决策,利于决策的实施;

3、群体决策因为群体中的人是不同的,这也就会体现出决策的创新性;

4、群体决策是使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决策,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决策中的包容性。

通过对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的介绍和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的科学性。个人决策是由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来进行决策的,这就会导致一种极端性和片面性,个人往往容易犯错误,所以在科学性方面个人决策缺少科学性;群体决策是由群体做出决策,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因此群体决策中的集思广益则是为决策提供了科学性。

2、决策的创新性和合理性。个人决策中,决策与领导者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明了领导者的素质决定了决策的创新性和合理性,而其他群体成员的意见则是辅助性的,这就容易导致决策不合理;群体决策中,决策与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有关这样,通过讨论和探究也就容易促发成员的创造性,因为多数人的参与和提议,群体决策则是突显出了合理性和创新性。

3、决策的速度与准确性。个人决策,决策权在个人手里,决策只在一念之间,因此决策速度迅速并灵活,但是个人的局限性就确定了决策的准确性不高;群体决策,决策权在多数人手中,从人员的聚集和问题的讨论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讨论时间的长,决定了较高的准确性和缓慢的决策速度。

4、决策的风险性。个人决策,因为决策是由个人做出的,因此其具有冒险性和风险性,但是“险中求富贵”也同样意味着高回报;群体决策,每一个成员参与,会打消一些成员的积极性,也会有盲目从众的人存在,因为风险由群体承担也就使成员懈怠,容易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通过对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比较使我们对决策有了认识和对比,然而就当今社会而言,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群体决策。然而如何做好群体决策?需要关注这些问题:首先,作为一个团体或者组织,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这样才能促使着成员向一个目标努力,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会激发人的动力和潜能。其次,好的群体需要好的理念和文化,需要成员摈弃自我,服务于集体或群体,并推进集体的发展,好的文化是群体决策的凝聚石。再者,群体的决策想要符合每个成员利益就必然需要有成员妥协,并合理的整合各方的利益。最后,群体决策是多数人的决策需要的是每个成员的认可和努力。

群体决策的需要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再好的决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实现预期的效果,多无异于一张空头支票。所以群体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在整个群体决策程序中非常重要。首先,在决策时,就应当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根据时间、能力、大小等对目标进行彻底的分析和研究,以便于决策的实施和完成;其次,在确立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明确责任,避免使成员之间出现不和谐、不合理的关系,严谨多头管理和空白区域,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不能随意拼凑要适应事实;再者,对于各个成员的监督也是应该的,只有强而有力的监督才是对权利的保障和对权力的控制。最后,根据实际结果对决策进行检验。有决策就会有风险,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而决策是要投人现有确定资源的。因此,决策做出后,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个重要决策的结果如何往往需要经过几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在决策过程中要注意跟踪记录有关信息,从而不断用真正发生的结果检验决策的有效性。

不管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都是具有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的,也只有从事实出发,对这些决策进行深刻而又具体的分析,才是科学的正确的。正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根据事实而做出的符合或适合于其的决策才是真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第五篇:浅析驾驶员的反应决策与决策种类[推荐]

广东省工人技师职务申请评审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驾驶员的反应决策与决策种类

位:

名:

原技术工种名称:汽车驾驶员高级工 申报技术工种名称:汽车驾驶员技师 申

间:2011年6月

【内容摘要】:在车辆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要不断地依据视觉知觉针对时刻变化着的道路交通环境进行选择并做出反应和决策,特别是在危险情况下,要求驾驶员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无论驾驶员做出何种机件操纵动作,其在驾驶行为上归结起来,也不外乎交会、转向、避让、尾随、超越和停车六种驾驶决策,其中超越是相对复杂的一项。在决策过程中,应当考虑交通流量、交会间距、车流动态、路面状况、恶劣天气及知觉错误等因素的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安全驾驶的目的。

【关键词】:驾驶员

反应决策

2

前言......................................................................................................................... 1

一、

二、

三、

四、

五、

3 反应决策原理........................................................................................... 1 反应决策种类........................................................................................... 1 反应决策应用........................................................................................... 2 反应决策应用的效果...............................................................................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6

浅析驾驶员的反应决策与决策种类

前言

驾驶员是根据知觉进行决策的。在行车过程中,特别是在危险情况下,要求驾驶员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人的动机直接制约着行为反应的决策,决定选择什么反应和抑制什么反应,反应决策离不开对客观条件的知觉。动机对反应决策的制约作用表现为:可以影响人的知觉判断,使人对客观条件的判断发生改变;可以偏离知觉判断,即人可能甘愿冒险而采取某种行动。

一、 反应决策原理

反应决策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要不断地针对时刻变化着的道路交通环境进行选择并做出反应和决策。如果驾驶员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就会竭力避开危险情况。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驾驶员倾向于尽可能选择回避反应;如果选择回避反应的条件还不成熟,那么就倾向于尽可能选择部分回避反应。有时,反应决策往往会因缺少必要的刺激强度,导致唤醒水平过低,以及经常保持高度的注意集中而容易疲劳。

反应决策的个性差异会影响驾驶员的驾驶风格。这反应在反应的敏捷性和动机的冒险倾向性两个方面。大体上说,个性外倾的驾驶员反应较敏捷,但易产生冒险动机;个性内倾的驾驶员反应较迟钝,但不易产生冒险动机,在驾驶风格上,往往以注意的加强来回避,来补偿反应的迟钝。

二、 反应决策种类

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依据道路环境、交通法规及其它车辆与行人动态等知觉反应进行决策,发出通知信号(如开转向灯、变换远近光等),以提醒对方注意,同时做出加速、减速、制动、转向、停车等驾驶动作,以实现安全行

4 车这一中心任务。无论驾驶员做出何种机件操纵动作,其在驾驶行为上归结起来,也不外乎交会、转向、避让、尾随、超越和停车六种驾驶决策,其中超越是相对复杂的一项。在超越和交会中,有一个顺口溜,叫做“超车头,会车尾”,什么意思呢,就是对方车辆的车头或车尾是驾驶员的视线盲区,那里往往隐藏着多种微弱的、潜伏的或者是先兆的和突显的信息,如滚动物体背后可能出现和小孩或其它行人;有早准备超越前车却没发现前车正在交会、超越而突然超越或者准备强超强会的车辆等等。

1、. 交会:驾驶员控制车辆与其它车辆、行人等迎面交错的行为。

2、. 转向:驾驶员控制车辆改变行驶路线的行为,如支线进入干线、干线进入支线、向左右转弯、向左右车道变线行驶等。

3、. 避让:驾驶员控制车辆在遇到各种障碍导致无法正常行驶而改变行驶速度、行驶方向和行驶位置的驾驶行为。

4、. 尾随:驾驶员因交通流量、路面宽度和路面缺陷的限制而尾随其它车辆、行人跟进的驾驶行为。

5、. 超越:驾驶员因相会、避让需要以及速度差异而对前方车辆、行人等进行超越的行为。

6、. 停车:到达目的地、前方有障碍无法通行或突然发现紧急情况必须停车的驾驶行为。

加速、减速、制动、转向、变速等驾驶动作,则是驾驶员依赖对车辆操纵机件的操作控制实现的,是驾驶员为完成驾驶决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驾驶员在上道路驾驶之前,就应当熟练掌握的基本动作。虽然操作不当也能导致交通事故,但导致操作不当的绝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决策失误。因此,决策失误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进行各种驾驶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三、 反应决策应用

1、 注意观察交通流量。

交通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路段内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及行人数量。交通流量大时,道路上的行人及车辆较多,信息量非常大。驾驶员在观察和处理这些信息时,一般把注意重点放在早显信息和先兆信息上,而有很多突显信息、隐藏信

5 息、潜伏信息和微弱信息却不容易被发现;在交通流量小时,车速相对较高,道路信息量较大,驾驶员决策时间缩短,反应距离延长。此时,由于其它车辆及行人等的运行动态相对稳定,驾驶员的视线一般在道路标线的远处交点和道路两边的远景上,对近处的交通环境都会有轻微的忽视,容易产生麻痹大意心理,对突发信息的发现及处理能力较弱,是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时段,驾驶员应根据交通流量制定相应的驾驶决策。如行驶速度的控制。

2、 适当掌握交会间距。

交会间距是指与其它车辆及行人等进行各种驾驶行为决策时相互间的平行距离。一般来讲,驾驶员最小交会间距的安全阀限为50~80公分。由于气流特性,交会时与其它车辆行人等之间会形成相对真空,如果速度过快、间距过小,质量较轻的一方则有被吸引贴近的可能。如火车站台,一般要求旅客站在安全线外,否则,将有被火车快速行驶的气流卷到站台下的危险。常言道,人行三尺,车行一丈。行人徒手在道路上行走所占用的空间一般为一平方米;而车辆(包括人力车、畜力车等)则以其宽度计算其占用空间;骑摩托车、自行车者在道路上所占用的空间,由于其左摇右摆、甚至侧倾的不稳定性,因此,应从其高度在地面的投影来计算;其它静态的障碍则以其实际大小处理。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超宽装载时的突出物,一般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都容易忽略,因此交会时必须看清超宽物的具体部位和宽度,适当加大交会间距。

通常,一般驾驶员在横向间距的判断上都存在高估或低估的错误。一般会过高估计左侧间距,向左侧路缘线贴近,而低估右侧平行间距,远离右侧边缘线或路边行人等,有些新驾驶员除以上错误外,则更加不顾与左侧车辆或对面来车之间的平行间距,往往使其他乘员因为担心发生意外而不敢乘坐。还有很大一部分新驾驶员,由于边缘视力较差,驾驶经验不足,正好与较有经验的驾驶员对横向间距的判断相反,因为恐惧心理,害怕与对面来车相会,行驶时偏向于贴近道路右侧,而对于道路右侧的车辆行人视若无睹。这主要是对车辆在道路上的位置把握不准没有根据自己身高,把风挡玻璃或引擎前端的任一点作为与道路右侧或左侧边缘线的参照点而造成的。

在前后距离的判断上,驾驶员因为车速的关系,也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错误。一般驾驶员在恶劣天气和复杂道路环境下,都会过低估计与对面来车的距离,

6 而在视线良好的平直道路和高速公路上,

3、 小心对待恶劣天气。

恶劣天气是指雨、雪、雾、霾及大风天气。这种天气条件下,能见度较低,汽车行驶时产生的噪音被吸收过滤掉大部分,使行人及其它车辆等对驶来车辆的知觉能力和警觉性降低,甚至听不到或看不见,他们有时为了躲避路面积水或坑凹,不管其它车辆是否驶近,就突然改变行进方向。因此,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交会时,在交通流看似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其它车辆及行人的视觉和听觉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驾驶员在此种气候条件下制定决策,一定要谨慎,决不能麻痹和大意。

4、 严密注视车流动态。

车流动态是指道路上车辆及行人等在交会区域中的运动状态和趋势,如其它车辆、行人的交会、转向、避让、尾随和超越的行为及行为趋势。无论驾驶员的那种驾驶行为,都会对交通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交通流量不大、道路宽畅、没有交叉路口或交叉路口少、视线良好时,驾驶员的任何一种驾驶行为对交通流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在交通流量大、有弯道或弯道多、视线容易受阻碍、交叉路口多时,交通流会因为其它车辆或行人等的交会、转向、避让、尾随和超越行为受到影响,路面产生轻微拥堵。这种情况下,驾驶员在制定各种决策时,要对各个方位进行仔细的观察,同时注意其它车辆及行人等各种交通行为后面所隐藏的先兆信息、潜伏信息、微弱信息和突显信息等。因为此时,驾驶员的注意力可能因为要考虑如何与对方进行交会,而忽略了对方在与你进行交会时,可能要避让路面障碍或超越路边行人、骑摩托车或自行车者,或对方尾随车辆要超越对方,突然从对方车辆后面出现等。

5、 谨慎查看路面情况。

路面情况是车辆安全交会的关键。在与其它车辆及行人等进行各种驾驶决策时时,道路状况制约着决策类型。如雨天沙土道路上积水的深坑、松软的路肩等,尤其是泥泞道路和冰雪道路,车辆行驶时有侧滑和摆尾现象,因此,决策一定要依据前方路面状况进行。

7

6、 小心知觉错误。

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由于白天和夜晚光线的不同、大车和小车视觉效果不同,会过高或过低估计来车的车长、会车间距和跟车距离;由于路边景物快速移动的疏密或对某一速度产生适应后而对其它速度产生的高估或低估错误;对于未超过半圆的圆弧,驾驶员往往感觉到的曲率半径总是比实际的小,圆弧的长度越短越感到曲率半径小、山区比平地容易转弯的错误知觉等。而在市区等交通复杂路段驾驶时,由于周围景物五颜六色,相互交错,容易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特别是夜间,容易将路口红绿灯当成霓虹灯;把停驶车辆的尾灯当成行驶车辆的尾灯;把前车的刹车灯错看成尾灯等。另外,夏季戴墨色太阳镜时易将浅色物体“滤”掉,产生错觉。此外,太阳光、反射物体的亮光、车头迎光、夜间远光灯强光等会使驾驶员的视觉一时难以适应,如平头车的明亮车窗、阳光下路旁树木交替变换的阴影、原野上积雪的反光、进出隧道时光线的变化等,都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眩晕,形成光线错觉,从而导致操作失误。

四、 反应决策应用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从事汽车驾驶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本人驾驶技巧以及安全驾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按照反应决策的机理,本人从事汽车驾驶工作二十几年来,安全行驶里程5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为社会和谐安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企业效益,提供了一套汽车驾驶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经验。

五、 结束语

驾驶员依据知觉进行决策,最为关键的是驾驶员对道路环境的观察一定要仔细、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环节,更不能被各种假象所蒙蔽,真正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参考资料:

[1]刘海编《汽车驾驶与维护》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

8 [2]范立编《怎样安全驾驶汽车:规范与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3]裴保纯编《汽车驾驶人必备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3月 [4]徐元强编《汽车驾驶员安全行车禁忌防》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5]牟建霖编《酒后驾车的危害与治理》

《公路与汽运》 2004 第5期

9

上一篇:坚持你的梦想范文下一篇:教案学情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