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座谈会总结发言稿

2022-11-16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参与活动,还是工作中的参与会议,我们都很可能会需要撰写发言稿,而发言稿并不是流水账,它具有明晰的结构和逻辑,很多人撰写发言稿都不得要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服务座谈会总结发言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服务座谈会总结发言稿

科技服务业座谈会(发言稿)

2011年11月

科技服务业范畴

科技服务业产业链的上游是研究与发展服务,中游是技术转移和推广,下游是产业化服务。在科技服务业产业链中,上游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形成的科技成果经过技术转移和推广,在专业技术服务和综合技术服务的支持下,达到了产业化科技服务业的结果。

从将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创新链紧密结合的角度,提出新的科技服务业分类,共分为服务于创新的科技研发服务、服务于生产的工业设计创意服务、服务于创业的创业服务、服务于社会的信息咨询服务四大类。

搞清需求

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搞清市场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类型和需求数量都不同,大型工业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主要倾向于研究开发服务,中小型工业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偏向于技术转移、技术推广、孵化器和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

措施

扶持科技服务企业可以结合国务院10月12日最新出台的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一是从加强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监管和规范民间借贷等方面,改善科技服务类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二是在财税方面加大财税扶持和扩大扶持资金规模等,以减轻科技服务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是突出特色化,依托科技园区或专业化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有明晰的产业布局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二是突出专业化;三是核心区重点聚集,各省辖市根据本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特点,结合支柱产业需求,选择一批政府重视、产业基础强、条件较好的科技服务业务,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统筹组织,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重点集聚区。

加强示范推动,利用现有的科技服务业统计数据,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每年发布“科技服务业百强企业”并向社会公布,从而加强科技服务业计划项目的针对性。

第二篇:服务业工作座谈会发言

抢抓机遇 创新进取

全力推动肥城服务业实现新跨越

肥城市人民政府

(2011年5月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一五”以来,肥城市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泰安市发改委、服务业办公室的支持帮助下,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建设“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的重要举措,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关键任务抓紧抓好,持续夯实发展载体,强化资金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总体回顾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8.9%,2010年达到168亿元,是2005年的3.6倍;三次产业比例优化调整为7.59:58.24:34.1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17%,比2005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拉动GDP增长28.1个百分点。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产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我市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吸 1

纳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5年来,服务业税收以高于25%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0年达到6.2亿元,比上年增长37.8%,高于全部税收增幅19.4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2.7%,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吸纳社会就业能力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提升,到2010年吸纳社会就业18.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7.1%。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从生活性向生产性拓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7亿元,年均增长近3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3%,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市服务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发展引擎之一。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投资10.5亿元的湖屯物流中心、16亿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等服务业大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强力拉动了服务业投资的迅速崛起。2005年到2010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9.4亿元增长到147.9亿元,年均增长38.1%,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由26.5%提高到51.8%,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特别是2010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首次过半,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扩大投资的重要领域。

(五)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50个服务业发展重点城区之一,2009年

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单位;桃木商品城被列入泰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银宝、富世康2家企业被列入泰安市重点服务业企业。“鲜花送文明”、行政审批大厅、肥矿中心医院、中国联通肥城分公司和肥城市邮政局5个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肥城桃花节跻身全国四大桃花节之一,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开创了县级市承办国家级旅游赛事的先河。

(六)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牵头的服务业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对服务业全覆盖、坐标式的强力领导格局初步形成。5年来,先后编制了《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服务业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全民创业的意见》、《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湖屯物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随着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政策的落实,一些长期困扰服务业发展的难点问题逐步缓解,服务业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二、今年及“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安排

今年及“十二五”时期,肥城市将继续贯彻落实泰安市委、市政府关于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构建“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的战略目标,实施好《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确保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

增长速度,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5%,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达到45%。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强产业创优势。优势产业巩固与潜力产业挖掘并重,着力打造“两个中心”、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以湖屯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安站物流园区为主阵地,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物流市场,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互动发展。二是着力打造山水名人风景线文化旅游副中心。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围绕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两大主题,大力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两节一赛”节庆品牌,深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做精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济南—泰山—曲阜”山水圣人风景线文化旅游副中心。三是加速形成现代化商务体系。以城区核心商圈、东部商务区和桃都广场高档商务区为中心,加快商业结构和业态调整,引进先进流通方式与发展商务服务并举,加快构筑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商务体系。四是全力搭建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体系。以泰临路金融特色街、鑫旺金融大厦为抓手,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五是健全完善知识创新和科技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以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服务资源,构建科学合理、功能齐备、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二)夯实载体助升级。实施服务业载体建设“2112”工程,进一步强化载体支撑。一是打造一批大平台。重点建设城市核心商圈、古店次中心综合商业区等20个产业空间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服务业集聚区和金街、江南水乡风情街等10条特色街区,把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区建设成现代服务业的先导区和服务业发展的高位平台。二是建设一批大项目。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365”工程,毫不放松、持续强化。落实好服务业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和“四定三表”制度,重点建设义乌国际商品城、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等2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三是培育一批大企业。充分发挥银宝、富世康等服务业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生产要素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塑造服务业名牌。

(三)加大投入增后劲。一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推介服务业优势资源,引导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来肥投资;抢抓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鼓励企业吸引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提升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二是持续强化对上争取。密切跟踪国家、省市的政策导向和投资计划,结合肥城实际,策划储备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项目,积极对上提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三是积极拓展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培育投资主体,搭建投资载体,强化投资扶持,优化投资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的热情和能量。四是加快非核心业务剥离。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引导未剥离企业消除顾虑、坚

定信心,尽快实施剥离;鼓励支持企业将物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发展前景好的三产业务采取独资、参股、改制等形式剥离出来,实行公司化运营,提高服务业增量。

(四)优化环境聚合力。 一是构建新体制。落实好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强化组织协调,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的工作格局。二是集聚新人才。加大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与职业培训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新增就业向服务业转移,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进入服务业领域就业创业。三是完善新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泰安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尽快出台《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加速服务企业和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四是营造新氛围。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服务业企业、客商的沟通合作,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努力营造“政企同心、客商舒心”的发展环境。强化宣传引导。以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为主阵地,积极开展社会化宣传,加大服务业宣传报道力度,提升全社会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水平,切实打造全社会关心服务业、重视服务业、支持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汇报一下县税务局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情况。今年以来,县税务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服从服务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立足职责,担当作为,出实招、举实策、务实效,全力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一、“实打实”落实税收政策,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泉活水

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以及税务总局“四力”要求,多渠道、多方式、多措施抓好税收政策落实,努力做到“应免则免、当减则减”,用税收政策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泉活水。

一是坚持长处着眼,抓好税收优惠落实。

着眼长远发展,对各级密集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通过完善落实机制,强化跟踪问效,确保政策全面、精准、及时、有效落地。截至目前,全年累计兑现新增减税降费红利XX亿元。其中,县级兑现减免XX万元,占全部减免的X%。加上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成品油消费税退税、出口退税等原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全年累计兑现税收优惠XX亿元。这些资金全部注入到了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直接转化为助力企业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二是坚持细处着手,加速出口退税办理效率。

我县2020年申报出口退税的出口企业共计X户(生产企业X户,外贸企业X户),申报出口销售额XX亿美元,退税额XX亿元,免抵税额XX亿元。疫情发生以来,针对外贸企业面临回款周期延长、资金周转困难的现状,我局积极响应“稳外资、稳外贸”工作要求,全力提高退税各环节工作效率,目前我县出口退税所需平均时间压缩到0.6个工作日,比税务总局要求的最短10个工作日,缩时94%,同时,积极落实重点企业“随报随批、随批随退”服务,针对特殊情况急需在非工作日办理退税的,做到“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基本实现了“上午申报、当天办结、当天到账”,大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实处着力,扩大“银税互动”惠及面。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在落实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与X银行、邮政银行、中银富登等金融部门联合推出“税单贷”“税票贷”等贷款产品,银行根据企业纳税信用情况以及税款缴纳情况予以审核授信,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免担保、免抵押,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为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截至目前,“税单贷”产品授信客户XX户,授信金额X亿元,用信客户XX户,用信金额X亿元,真正让企业纳税信用这一无形资产变成了“真金白银”。

二、“一对一”提供特色辅导,为企业发展精准把脉问诊

一是扎实落实疫情防控税收政策。

疫情发生以来,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实行“一户一策”精准服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税费政策。制定下发了《疫情防控减税降费工作落实机制》,加强对各项税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工作调度,确保政策全面及时落地。截至目前,全县共有X户次纳税人享受疫情防控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兑现税收优惠XX万元。

二是扎实推行税收专家顾问制度。

选拔系统内的注册税务师、各级人才库以及公职律师,集中优势兵力,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制定专家顾问团队工作流程,建立《税收专家顾问团队会商机制》,实行“一户一策”“一业一策”税收解决方案,到重点企业召开专家顾问服务推介暨税企恳谈会X次,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政策支持方案、特色服务方案和“精准化”风险解除方案X个,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扎实开展小规模纳税人申报专项辅导。

主动了解纳税人需求,制作《关于加强小规模纳税人对电子税务局应用的培训方案》,成立申报辅导小组,到城区24小时办税服务厅及政务大厅办税服务区,在申报期内分批次对纳税人开展培训,通过面对面现场操作演示,手把手辅导纳税人完成申报,大大提高了纳税人申报效率。

三、“心贴心”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畅通绿色通道

一是全面优化办税体验。

深入贯彻落实“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大力推进全业务、全流程“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加快加速电子税务局在线受理审批流程,从企业开办到注销,实现全程网上办、快速办、即时办,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天办结,切实减少企业办税时间、环节和成本,真正实现了从“跑马路”到“跑网路”,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攀升。

二是全面深化税企联动。

利用鲁税通征纳互动平台,推送税收优惠政策、办税提醒、办税热点问题X条;通过税企交流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转发税收信息X条,不断扩大税收宣传覆盖面。成立“XX税”工作室,扩展税费宣传平台,开展网上直播4次,在线回复纳税人缴费人业务咨询79次,制作“票E送”规范使用流程等系列短视频X期,拉近了税企距离,增强了宣传效果。

三是全面强化税收执法。

依法行政是最好的服务。依托我局全省法治税务基地,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法治税务建设。修订完成了县局和X个分局权利和责任清单及权责事项信息表,主动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有关行政执法信息,加强完善法律文书全面审核,梳理规范常用税收执法文书,全面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执法对市场的影响。

服务无止境,满意无终点。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持之以恒抓好政策落实,坚持不懈提升服务效能,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税务力量!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在全县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卫生系统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服务方面做的一些工作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看病就医环境。近年来,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先后投入4395万元完成了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实验室、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和村卫生室等改扩建项目。其中乡镇卫生院设备投入达385万元、村卫生室设备投入达30余万元,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先后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员赴省州县进修学习和培训人员达248人次,培训内容涵盖了基本医疗、卫生管理、公共卫生、药学等十余项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广大农牧民群众能够得到高效、优质、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满足了乡镇政府和其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购买药品的需求,率先在巴沟乡卫生院和尕巴松多镇卫生院开通城镇职工医疗刷卡系统。

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服务项目有效提供。一是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达到40元,根据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二是

1 全面启动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并规范了城镇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61626份,建档率为95.7%,每个乡镇设立了固定的宣传栏。对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分类管理;对孕产妇进行不少于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为县城1600余名职工开展了健康体检。三是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为保障我县妇女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截至2012年底全县上报孕产妇数为1270人,孕产妇系统管理数966人,管理率92% ;住院分娩数为998人,住院分娩率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3675人,管理率90%,婴儿死亡19人,死亡率18.04‰;5岁以下儿童死亡20人,死亡率18.99‰;无一列新生儿破伤风发生。

三、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惠民措施落实情况。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公立医疗机构推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青政办„2012‟215号)要求,从去年9月份实施至今,我县经过“先住院后结算”的群众达4634人次,通过提供人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病人满意度。同时,严格执行青海省改善医疗服务十项便民措施,群众就诊量明显增加,有效确保了病人能够得到及时、安全、规范、有效的治疗。

四、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我县新农合筹资水平人均达到400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一卡通”及垫 2 付直报制,切实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看病贵”问题。对农牧区患有先心病和白血病的患者进行广泛筛查,截止目前,已累计筛查出先心病患者9名。根据海南州红十字会要求将对1名筛查出的患者送至北京进行免费治疗。同时,对22种新农合门诊统筹(慢性病)补偿标准由去年的1000元提高到2000元。21类重特大疾病住院费用经首次常规补偿后从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基金中给予二次补助,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

五、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用药负担大幅减轻。在县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县从2009年3月起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划属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与配送企业签订了配送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今年上半年,通过青海省政府药品采购平台采购药品498次,总金额161万元,经县医疗单位核算中心支付药品款114万元,药品款及时支付率达到75%,全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的覆盖率为100%,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六、全面推行十大便民惠民服务措施。一是完善无假日门诊制度。根据患者就诊量动态调整医护人员数量,对于一些门诊量大的科室增派出诊医师,同时合理安排专家门诊,并增加配套辅助检查项目,满足群众节假日就医需求。二是优化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诊。实行分科、分层、分散候诊、挂号和收费,实现能够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工作制,根据病人就医峰谷,建立灵活弹性工作制,做到高峰时段开足 3 窗口,有序分流病人。三是健全患者服务机制,推行志愿者医院服务。为住院患者提供一般生活护理、沟通交流、陪同检查、咨询、费用查询、健康教育、陪护、阅读报纸、出院后组织院内志愿者为门诊、急诊、住院患者提供志愿医疗服务。四是开展“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在尊重患者诊疗付费习惯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先诊疗,后结算”服务。 五是落实“三三制”,提供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服务。对患者出具检查检验报告,减少预约检查,力争做到随到随查。 六是推行预约诊疗,改变诊疗模式。通过电话、网站、短信、现场预约等多种形式,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方便患者就医。七是探索诊后服务模式,延伸医疗服务。实行出院病人一周内电话随访制度,了解病人出院后身体状况,指导患者后续治疗康复。八是逐步实行门诊病历“一本通”。根据实际,实行通用病历,方便群众就医,减轻患者负担。九是改善服务设施,优化就医环境。完善门诊标识系统,设立就诊流程、电脑触摸屏等,为患者提供就诊流程,专家简介、科室布局、服务价格等信息。收费及服务项目全面公开,方便群众查阅。十是及时处理投诉,保障患者权益。认真落实医院领导值班制度,公布值班院领导和投诉受理电话,畅通患者投诉聚到,妥善、及时处理各类投诉举报,建立健全投诉处理信息反馈机制。

第五篇:在XXX服务企业用工座谈会上的发言

XXXXX

(2014年3月XX日)

一、XXX2014年服务用工情况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我区XXXXXX,既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题又帮助许多求职者解决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二、当前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区企业“用工难”(主要包括招工难和留人难),既有劳动力供求失调造成部分企业缺工的客观因素,也有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素质不高,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其实并非无人可招,而是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工人难招。一是随着我区经济迅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除了引进祥云飞龙等重点企业外,还引进了一批高新科技企业,企业用工量急剧增加,我区缺乏大量技术熟练工人的情况尤为突出。二是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农村劳务输出一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大量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大部分年龄偏大。三是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及本地的职(技)校毕业生大多倾向于到外地就业,导致本地年轻、有一定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使我区企业用工供求矛盾愈显突出。

(二)劳动环境较差,用工缺乏吸引力。一是工资待遇偏低。近几年来,我区物价消费总体水平大幅上升,而我区用工企业薪酬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加上劳动强度大,个别企业吃、住、娱乐等生活环境略显不足,造成企业难以招收工人或留住工人。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一方面,部分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做优做强企业文化内涵的经营观;另一方面,少数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没有从根本上做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

(三)用工不够和谐,职工权益难以保障。一是少数企业存在“四无现象”,即无劳动合同、无用工手续、无社会保障、无休息休假,部分企业存在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劳动者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等,从而出现企业从一开始能招到人,到最后留不住人的情况。二是缺乏人性化管理。有的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一味追求高额利润,除了支付基本薪酬外,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没有支付或少量支付加班工资;有的企业靠压低工价来赚取利润,有的企业靠随意拖欠员工工资的方式来周转资金,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工人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工人离岗或跳槽,对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劳动力宁愿在家休息也不就业。

三、解决企业“用工难”的对策建议

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解决“用工难”问题,企业要努力,政府也责无旁贷,XXXX,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用工难”问题,着力打造用工服务新品牌,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服务企业用工活动,推动企业与相关院校建立企业用工培训基地。为此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平台,疏通农民工流动渠道。要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发展就业中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不断地向全国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政府、职业学校联系,建立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促进民工有序有效流动。

二是要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否吸引和留住劳动力,除了企业的工资福利及工作、生活条件外,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农民工感到家的温暖,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是不能够局限在某个小天地里,必然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为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民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困难。

三是要强化企业用工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政府要大力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切实发挥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对培训的导向作用,组织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开展短期定向培训,针对性培养技工、普工人才,缓解技工、普工短缺问题,同时避免产生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适用,而企业又招不到所需要的实用人才的尴尬局面。另外,政府需引导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搞好企业自身现有员工人才储备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制定人才培训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库。

四是要为企业减负,扶持企业转型。在“用工难”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材料价格

不断上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更多的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和各种规费;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加大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增强应对“用工难”问题的承受能力和稳定发展的后劲。

上一篇:房屋建筑安全监管措施下一篇:服务明星先进事迹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