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校长发言稿

2024-05-03

座谈会校长发言稿(共6篇)

篇1:座谈会校长发言稿

一、开展教研组的学习活动,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型教研组。

教研组要成为学习型的教研组,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方面的考虑: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这个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在迅速地发展,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让人们目不暇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拿一个砖头那么大的大哥大,就令人羡慕不已,但它只能接打电话。现在稍微高档一点的手机,不仅能接打电话,而且能照相、摄相、上网、收看电视电影、收听歌曲。再高档一点的,还具有电脑的功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与知识在急剧地增长,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知识爆炸”。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地学习。作为一个专门教育人的学校,更应该建设成一个学习型学校,建设学习型学校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一个教研组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研组,每一个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

第二方面的考虑: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需要。现在我们的教师学识怎么样?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高的确实很优秀,但也一部分教师还不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要真想获得专业成长,我们教研组就必须开展学习活动。

第三方面的考虑:学习是校本教研的需要。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就是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教师要想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必须以过硬的专业知识作基础,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校本教研只能是浅层次低效率的教研活动。所以,我们教研组必须开展学习活动,让我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够硬,理论素养够高。

为此,我校从今年暑期开始,让教师“走出去”,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去华东师大参加研修,接受系统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理论知识,教育技能,教师成长途径,班级管理智慧,还有如何进行教育研究与评价等等。回来后,教师纷纷在校报上发表学习心得、感悟等等。

学校每年给每位教师购买一本图书,并征订一本教师本专业的杂志。要求年末撰写学习体会。

二、开展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把教研组建设成研究型教研组。

我校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四点。

(一)听课评课活动。青年教师每学期要上一节汇报课,高级教师每学年要上一节示范课。对于评课,要求每次确定一个主题,大家围绕主题进行评议,避免散评,不着边际。还可以采取同课异构,鼓励教师尝试不同教法。再比较,进行评价。根据教师申请,每个教研组每学期确定给一名教师拍摄教学录像,刻成光盘。让教师对照视频,进行有效反思,以改进教学。

(二)课题研究。各组鼓励教师申报省、市级课题。每组都要至少有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课题,如学校文化的研究,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化学实验课的有效性等等,各组要予以关注。学校也给与一定的资金扶持。

(三)校报和校园网站中开设“学科教研”专栏。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有价值的论文,在教研组中进行交流。

(四)教学管理人员随堂听课。上课前十分钟通知授课教师,教研组长参加听课,及时反馈听课意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2:座谈会校长发言稿

我来自天补小学,这是海门西部工业园区的一所大规模的学校。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学校于20xx年9月实现了校区的搬迁。新校区完全能容纳1600多个学生,其中外地生占比超过60%、估计到20xx年9月份,随着班级数的继续扩大,天补小学能基本填满整个校园。(本计划是把初中也合并进来的)。天补小学的新校区很大,也很空,很单调,急需特色文化的打造。我校已经出台了《三年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其中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环境识别、视觉识别等四大系统正在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办成一所大气的、有内涵的学校。

认真学习了许局的新年贺词,其中的五大转型绘就了的教育蓝图,我就摘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谈三点建议:

1、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去年政府大力投资为每所学校的每个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硬件设施实现了均衡。但据我了解,这么好的平台能真正使用的几乎没有。记得上次送培到校,老师们就是饿着肚子也非常要听,可惜内容太多,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建议市局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分类别的培训,就像电脑操作的过关性考核一样,上机考核使用过程。用等级考试促使教师学习,如此让白板资源发挥应有的强大的作用。

2、特色项目需要特色教师的支撑。

走班社团需要卓越课程支撑,卓越课程需要卓越教师的支撑。20xx年的走班社团已经落实到每所学校,凡有特长教师的学校都开发了卓越的课程。但是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部分课程即使能够相互借鉴使用,也没有相应的教师去执教。所以,教师的缺乏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瓶颈。如我校大力打造越剧特色,外聘了专家指导精英团队,拍摄了微课给老师们进行普及化的教育。但是由于我校音乐教师的奇缺,1600个学生只有一个音乐教师,况且现还在生育阶段。音乐课处于瘫痪状态,更不要说发展音乐方面的特色了。欣喜地看考了许局的贺词中有“学科教师走教制”的做法,但是我想这些教师自己学校也有饱满的课务量,如何确保高频率地走教?因此,个人感觉还是调配一些专业教师更为适宜。

3、学校人到系统人的改革进程需要加快。

这个建议的提出基于如下两个原因:

(1)由于规模的迅速扩大,我校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初中的转岗教师。转岗时限只有一年,因此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身在小学心在中学”、学校也给他们安排了一样的工作量,随时发现他们工作中的亮点,但每逢有阻力出现,他们总会表示:无所谓啦,反正一年后我会回去的。制度决定了工作的心态。如果实现了系统人,到缺编单位工作会成为一种必须,这些教师也就能定下心来工作了。其次,学生家长对转岗教师教自己的孩子也有一定的反响,这是第一年,如果年年都换老师的话,估计我们要做更多的家长的工作。实际上,每年都换老师,对学生确实是不利的,个人感觉至少两年。

(2)天补小学的岗位设置需要盘活。沈一松校长从德胜小学调来,感觉那边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明显高于我校,究其原因是岗位设置的挑战。那边的教师年纪很大,由于没有晋升到岗位级别而努力工作,而我校的教师设岗是正好区分了年龄断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满意的岗位,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也是因为照顾断层,学校的岗位设置没有长远的目光(没有设置6级),直接导致7级的教师条件满足了也进不了级,低一个职称的教师想评高一级职称也就没有了盼头。假如实现了系统人制度,将会打破当前的学校岗位设置,给不积极的人施加压力;给有能力的人提供上升的通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大增。

篇3:座谈会校长发言稿

一、最深刻的印象

赵国弟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校长)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劳技教室, 听介绍说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学生通过劳技突破, 后来进了清华和其他大学。在十一学校, 学生想做什么, 老师就允许和支持, 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而不是分数高一点, 就觉得去做劳技或者不考复旦就浪费了。那位劳技老师是从部队复员转业的, 不是科班出身, 但他一个人管理好多先进设备, 样样精通。其实国外很多学校的教师, 包括我们引进的外教, 大都比较“全能”, 至少文史哲、数理化一个大类是通的。而我们上海的师资, 大多从师范院校到教师岗位, 视野很窄。比如曾听一位校长介绍一个教改“亮点”, 学校开设了3D打印课, 有4个老师同时进课堂上课, 有劳技老师、计算机老师、艺术老师……其实这正说明每位老师掌握的教学技能太过单一。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是语文老师黄娟。与她交谈过两次, 给我的感觉是她找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生命的价值。包括王春易、闫存林、魏勇等一拨人, 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并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可能除了王春易老师, 其他人原来的表现或得到的评价也是比较一般的, 并非十分优秀, 但是他们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新生。可能还有较多的老师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但能够出来这么几位就不容易。这也就是李希贵校长说的:在改革中要“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我们现在什么事情都要去追第一, 讲教师专业发展就希望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 实际上是不允许落后。师生各方面的表现是一个正态分布, 不一定每个人都做红花, 也得有人做绿叶。这里面非常有艺术, 有智慧。

刘爱武 (洛川学校校长) :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十一学校的学科教室。去之前知道十一学校在改革, 但不清楚改到什么程度。第一次去时, 看得最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科教室。十一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的选修课程和走班教学以后, 原来的行政班教室没有了, 基本上所有教室都建成了学科教室和专用教室, 一般是三位老师共用一个学科教室, 办公桌就在教室里。学科教室集中体现了教师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教师要依据学科的特点来考虑学科的外在表现, 场景的布置、图书的选择、器材的安放、学生的座位安排等, 都要突出学科特点。比如大家看到的黄娟老师的鲁迅专题教室、王春易老师的生物教室等, 都倾注了教师们的心血。这个改革的力度很大。第一次回来跟全校老师汇报体会时, 也集中在这一点上。

“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这句话使我领悟, 作为校长, 要走在教师队伍的中间, 让有能力的老师冲在前面。很多情况下, 校长会去做引领者, 要老师们跟着他走, 跟得快一点、紧一点。但李校长非常重视有能力的专家型的教师的引领作用。李校长常说, 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 去问学科主任, 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另一方面, 校长又要及时对有困难的教师提供帮助。我曾问过十一学校的几位老师:你能见到李校长的频率是多少?他们回答: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再问:在哪里见到?回答说:一般是在学校的公共区域。———我感觉到, 在老师需要他的时候, 他就会出现。哪些地方可能出问题, 哪些地方老师可能需要帮助, 他都会出现。这很不容易。

张玲玲 (古美学校书记) :这次去十一学校时也见到了黄娟老师, 她谈到当时在江苏做老师时的迷茫、逼仄, 选择读博士、博士后, 到十一学校才找到了自我。感到无论在高校、研究所, 还是中小学校, 都可以成就自己。我听了很感动, 就跟她说上海的市三女中也在做“教育剧场”,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对“生命教育”也有系统研究。她听到后就很兴奋, 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对教育的情怀。我们做校长的一直在想教师队伍的建设, 感到有这样的老师真幸福。我问黄老师希望有什么样的领导, 她说:支持 (包括物质) 、信任、包容。想到一句话:人是要一点的精神的。听上去很虚幻, 但在十一学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

季洪旭 (奉贤中学校长) :去了十一学校四次, 李希贵校长来我们学校一次。我们15个学员, 每次去一周。前三次分别讲了课程与教学、学校文化与组织变革、创新管理, 第四次是我们根据各自需求去选择某一板块深度了解。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了。在第二次去时, 和第一期课程开发的侯敏华等几位负责人聊, 他们谈到最近这几年是没有完整的寒暑假的, 大部分时间是被关起来搞课程改革。当时听了很感动, 心想老师们的动力源在哪里?后来又听说, 在高三考试后, 李校长把老师们带到国家博物馆, 观看中国梦展演, 颁发“十一学校功勋奖”, 请白岩松颁奖、讲话。也就是说, 十一学校想方设法, 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励老师。物质奖励不能满足, 就从精神层面激励教师;同时利用各种资源, 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如孩子上学、家人生病等问题。一方面激励, 一方面帮助。

沈兰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人员) :这次看到一位初中老师讲小组合作时应该如何排位。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是怎么排位置的, 六个比较差的学生怎样排在离老师比较近的位置, 旁边搭配一位什么学生;好的学生要独立学习, 应该安排在哪个角落等。还有上课时会分哪三个环节, 会走到哪里;先走到哪里, 再走到哪里。我听了特别感动, 从这件小事上, 可以看出十一学校的老师是如何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这个细节可能是我们很多学校可以学习的, 特别是在很多小班化的小学里面, 或者准备小组合作的班级里面可以做的。

张肇丰 (《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进学校先看视频短片《我们的一天》。这个短片以三个高一学生为主角和视角, 描述了他们一天的学习生活, 平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形式。短片中没有李校长的镜头, 只出现了李亮、魏勇等几位任课教师。短片的镜头、旁白和剪辑都很精致, 看得出是用了心思的, 但又一点也不张扬, 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十一学校的教改理念和行事风格。以往学校短片看得多了, 有不少是那种华而不实、虚张声势的套路;而《我们的一天》给人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觉得这里是一个认真做事情的地方。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李希贵校长报告结束时所说的, 他当时似乎是很随意地说:“我们十一学校的老师很辛苦, 其实老师们也没有特别好的待遇, 怎么办呢?只能多讲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 陪小心, 说好话……”这样的“软话”, 可能是许多信奉强势管理的领导们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 尤其是在公开场合。但是李希贵校长却由此赢得了老师们的尊重, 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就像他讲过的一个小故事:一名在戏剧课上担任导演的学生说, 她现在真正明白什么叫领导力了, “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为每一个演职人员服务, 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 全部死心塌地跟你合作的时候, 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

二、印象背后的思考

赵国弟:没去之前, 知道李希贵的经历, 也听过他的几次报告, 觉得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 思考问题很全面。但真正到学校看了之后, 才感到这样一个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 单抓一个点是没办法做好的。就像我们好多学校, 单从课堂一个点来改是不行的;必须全盘考虑, 才能改革成功。李校长说过一句话:学校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一个地方是没办法做的。他有一个解决问题的三部曲:结构解决———制度解决———文化解决。十一学校改革的最大系统是课程的系统, 这个系统思考不是一般人所能想的。李校长讲得很客气, 老师们有很多智慧, 实际上很多智慧是校长的。当然校长的智慧还在于抓住老师们闪出的智慧火花, 并把这些个体的智慧串联起来, 这才是他成功的秘诀。所以说, 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在于系统性。

季洪旭:改革是个系统。第一次去, 看到学校的课程手册出来了, 各个学科各个板块是分层 (理科) 分类 (文科) 的一整套的课程体系。光有课程手册难以支撑, 下面还有课程的双向细目表, 有单元课程教学计划。以单元 (而不是课时) 导学方式为主,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包括学习的时间空间、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安排;还有大量的校本教材。这所学校的老师这么神奇, 一年的时间把这些全都弄出来了。

第二次去, 看到《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出来了。用老师们的话来说, 李校长刚到十一学校的前几年, 表面上看没做多少事, 其实他一直观察和思考, 在酝酿“行动纲要”。李校长梳理了以往的成功经验, 并思考在新的办学愿景下的成功要素。现在很多老师言必称“《行动纲要》怎么说”“希贵校长怎么说”, 这说明学校的愿景、校长的办学理念, 已经通过《纲要》深入人心, 形成了支撑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和学校文化。这次去印象较深的还有, “能够通过结构改变的, 不要通过制度去改变”。本来是班主任制度, 后来先与导师制度混合, 再逐渐走向咨询师、教育顾问制度。

第三次去, 看到学校的管理方式正从规范管理走向智慧领导, 十一学校推进的管理改革, 主要是实行扁平化、分布式的管理架构, 并以项目制的形式来解决改革中预设的问题、所要探索的问题。学校向各个项目团队充分授权, 让项目的负责人拥有这个领域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反过来讲, 课程教学改革是表象, 背后是管理系统和学校文化的变革, 是师生们对学校愿景和办学理念的认同。

刘爱武:项目带头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项目制的领衔人有的是校级或中层干部, 有的就是普通教师, 各自带领一个团队, 通过项目制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专长, 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鼓励先进”, 就是有想法、肯做, 就给你舞台。看得出他们非常尽心, 也非常艰辛, 压力很大。他们并不知道以后会做成什么样, 结果是否理想, 只能边摸索, 边实践。第三次去十一学校时, 一位英语教研组长提到心里很焦虑, 因为经过两年课改试点, 高三学生今年要见成效。如果一炮打响, 那就成功了;如果经不住升学的考验, 他们压力就很大。我们上海几位校长联系到自己学校, 感触很深的一点是:现在的中层干部如何培养?在上海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 不少学校的骨干教师成长很快, 但是有些学校的中层干部的成长相对滞后。我们在反思, 如何带动、培养自己学校的中层干部。看十一学校培养出来的这些老师, 如果到其他学校, 至少能做一个中层干部, 做到校级也不意外。十一学校的管理机制, 的确能够调动和提升一批老师。

祝郁 (迎园中学校长) :在考察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李校长说过一句话:让机制去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 机制必须拉动人的内心深层次的欲望。去了四次, 我对十一学校的体会越来越深。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怀疑:十一学校有很好的资源, 不改革也是很好的学校, 又有很多的政策倾斜 (如不按统一规定参加学业水平考等) , 改革的条件也是一般学校所不能比的。但在深层次的接触后, 越来越感觉到:学校尽可能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直到自在自为。

全国各地的名校都会拉来各种各样的名师, 但我注意到十一的“名师”, 无论魏勇、黄娟、闫存林,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一个梦想。我问他们:去年十一学校的高考成绩很好, 语文也考得特别好, 这个过程是不是很辛苦?他们说:必须这么辛苦, 我们在实现一个梦想, 我们从全国各地来这里, 就是为了不要让孩子成为刷题的机器, 而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课程本来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负担, 但我们在做, 做的过程中我们要走许多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吃别人没有吃过的螃蟹。即便这样, 我们一定要成功, 成功的结果之一是高考的成功。姚源源老师曾在十一学校教过一个孩子叫孙婧妍, 是2013年北京高考的语文状元, 148分 (总分150分) 。她写过一篇文章叫《语文于我》, 其中提到“消息传开后, 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 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 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的题’。……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的四位语文老师。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我的幸运。这几位老师的共同点, 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素养, 而不是仅冲着分数去”。这就是闫存林等讲到的“梦想”,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我还要讲到的一个人是在 (华东师大)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同桌, 她叫韩雪梅, 原大连育文学校的校长。我第一次去十一学校, 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叫我, 一看是她。“你怎么在这儿?”我问。她说, “我投奔李校长了, 现在做十一学校一个分校的校长。我本来是不想来的, 十一学校负责人事的一位老师看中了我, 就请我来北京看看, 我跟我老公说我肯定不会去的, 就去看看。”后来, 她在十一学校待了一个星期, 就义无反顾地一定要来, 而且把儿子也带来了。我想说:这个学校的确是聚集了这么多怀揣梦想的人, 想去打破一些什么的人。田俊副校长讲到, 李校长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愿景引领, 将这个愿景变成全体“十一”人共同认可的愿景。李校长说过一句话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来北京十一学校就是来改变中国的, 改变中国就要从教育开始”。就是用这样一个愿景来激励所有有才能、有抱负、有梦想的人, 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刘厚萍 (古美学校校长) :李希贵校长是一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 尽可能地解放人, 给人以自由选择的可能, 这是令人羡慕的教育的理想状态。同时也要正视现实中的问题。这次碰到一位央视的跟拍记者, 也听他讲了很多采访经历, 谈到李校长用三年的时间解决了很多让老师“定心”的工作, 包括构思学校的系统思维和行动策略。这点非常重要。

祝郁:学校的改革有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这次我们有机会听到各部门的述职, 我觉得闫老师的述职特别好。他讲李校长也不是像你们想象的一直那么和蔼可亲, 也会逼人的。语文组是最后一个拿出课程架构的, 因为文人相轻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 每个人的主张都特别大。最后李校长拍了桌子说搞也得搞, 不搞也得搞, 这个月必须拿出方案。最终才拿出来。

十一学校的可贵之处, 还在于有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着眼长远的意识。第一、第二次去, 听讲走班、课程、自编教材时, 我们感觉做得很好了, 已经很难学了, 是不是该到头了。但这次我们去, 又学习了一个专题“学校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其中一位朱老师讲到他们的反思, 比如“优秀教师很有可能让学生迷失自我”;“我们现在有265门学业课程, 可是我们真的知道这些课程都是适合学生的么?”他们达到这个高度以后, 还在不断地追问, 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调整完善, 包括注意学习上海教改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等, 真正让我体会这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徐红 (原金山区教育局局长) :李校长让各个团队的负责人来讲课, 每个主讲者需要把一个个改革块面的思路和实践都梳理出来, 其实就把对我们的培训过程变成他们团队成长的过程。上海从2012年9月开始在十一学校办班学习, 是希望十一学校的改革成为我们这些校长发展的一个起点。这几年来我们见证了一所真实的有灵魂的学校, 见证了真诚的有血肉的学校团队, 见证了一位有心向有魅力的校长。为什么上海没有李希贵?最大障碍可能还是我们自己。按照李希贵校长的讲法, 他不需要追随者, 而希望有更多的同道者。我们的一些校长缺少这样的大心向、大格局, 只想着管好自己的学校, 耕好自己门前的地。而李希贵校长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写过一个随笔, 想要成为一位像杜威那样的校长, 想着要建设一所伟大的学校。

三、思考之后的行动

徐红: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改变别人先要改变自己。大有大的做法, 小有小的做法;盯牢一点, 去做成一件事。一旦我们的心向变了, 过程和结果也会变, 要有“还上海教育一个奇迹”的气度。如果我们起步了, 就都在改革的路上。

刘爱武:从十一学校回来, 我们就尝试做学科教室。我们学校面积很小, 教室少, 做功能教室先从美术室做起。原来美术老师办公室在四楼, 美术教室在一楼, 跑上跑下很烦, 就搬下去了。准备在美术教室里办学生的作品展览, 没有十一学校做得那么好, 但可以先做一个样本, 这样至少把学科的教学氛围营造起来了, 教室内部功能开始转变了。这么一做, 音乐老师也有想法了, 也想着手功能教室。音乐教室没法布置作品, 那就添设备, 用场景给学生一种感染。

赵国弟:走班教学, 我们做教育这么多年, 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但一直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教室。十一学校的教室有70~80m2, 我们的通用教室是47m2, 最大的是52m2。学科教室毕竟需要搬很多东西进去。如果我们每班学生20多人, 也是可以做的。现在我们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存在浪费现象, 包括很多“创新实验室”也往往空搁着, 专用教室跟学生的交融还是很不够的。搞学科专业教室可以有所突破, 归纳一下, 难做的事情中, 这还是最容易做的。所以虽然有客观条件的限制, 但主观上也是一种推托。以前跟教委张主任也说起过这事, 张主任说:那你可以先做一个年级、一个班级, 或一个学科。

课程的系统思考和改革, 这确实不是一般学校能做的。即使能把十一学校的课程搬过来, 还需要让每个老师去理解, 才能把自己所教的课程转化为学校整体目标的一部分。当前教师队伍最大的问题, 还是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要看现在师资队伍的本科率比20年前高了很多, 但学科素养是否高了, 难说。现在我们上海的高端师资很少, 原来东昌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的教研组长分别是北大、清华、交大、上外出身的, 都很牛的。第一轮课改时搞课程标准解读, 都靠这批人撑着。现在要搞个教学标准, 往往就弄不下来。

前段时间有人在质疑十一学校, 认为不具备复制的条件。他提出的一些表象的东西似乎有道理, 但忽视了一点:李希贵去之前, 这个学校的条件本来就是这样的。当初, 李金初校长做得也不错。一个学校无论资源丰富还是资源贫乏, 这都是现实条件。一个校长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条件做点事情的, 那这个校长就是不错的。我们还有很多学校有条件, 但没做的还大有人在。反过来讲, 这些责备让人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冯明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人员) :十一学校是一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学校的学校。中国正在慢慢变成为一个富裕的社会, 变富裕有两条道路:一是成为“土豪”;一是成为“贵族”。我们看到的十一学校是非常富裕的, 师资、课程、校舍等, 但他探索的是一条“由富及贵”的道路, “贵”是在追求具有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批精致的奴才和利己主义者, 而是真正培养未来可能改变社会、改造中国的人。这其实也是杜威学校和进步主义教育所走的道路, 通过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想这是李希贵和十一学校做这个事情最核心的价值。

张肇丰:关于富裕的问题, 十一学校已经受到不少质疑和抨击, 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十一学校集聚了过多的资源。我想, 如果简单地把十一学校与办学条件比较一般的学校包括杜郎口、洋思等教改典型相比, 可能并不合适。可以比较的, 应该是遍布全国各地的许多重点校、示范校、名校牛校、高星级高等第学校。对这些学校来说, 北京十一学校作了一个“示范”, 说明有了人、有了钱、有了政策支持以后应该怎么办。李希贵曾说过, “人们一般只知道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的差距, 却并不清楚从所谓的优质学校到理想学校的距离”。最后, 我推荐大家去看看崔永元写的《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 文章结尾这样说, “其实, 中国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都可以办成这样, 之所以十一学校凤毛麟角, 一是不知道怎么办, 二是不想这么办。这就是我今天隆重推荐北京十一学校的原因”。

摘要:上海部分校长和科研人员考察北京十一学校后, 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进行座谈。与会者表示, 十一学校的选修课程和走班教学令人印象深刻, 十一学校的项目制等管理机制激励了教师的热情, 发掘了他们的潜能, 整个学校教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李希贵校长通过愿景引领把有才能、有抱负、有梦想的人聚集在一起, 勾画了“理想学校”的图景。

篇4:座谈会校长发言稿

今天,举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座谈会”,我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以书面发言代替口头发言。敬请原谅,敬请指正!

“五四”运动(1919)以来,中国语文进入一个新时期,称为“语文现代化”。主要工作有:普及普通话、推广白话文、简化汉字、制订拼音字母、发展信息技术,提高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科学水平。这些成果都要记录在辞书里面,于是辞书事业一步一步更新和发展起来。

1978年出版《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开始中国辞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这本词典独步中华辞书界近三十年。筚路蓝缕,功著竹帛。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丁声树先生到文改会来商量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分词连写问题的情景。

2004年出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版,现在又出版经过全面、认真修订后的第2版,继往开来,精益求精,显示规范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扩大了辞书事业,追随全球化时代的步伐。

这都是可喜的记录。当然,辞书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共同促进辞书事业顺利发展。

文化事业在我国历史上向来是波浪前进的。先有一花开放,然后“百花齐放”。先有一家独鸣,然后“百家争鸣”。我们的辞书事业,正在开启一个新的繁荣时代。

我为这个前进时代的到来欢呼!

篇5:校长座谈会发言稿

××中心学校×××

尊敬的、在座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感谢领导的厚爱,有机会参与这样的盛会,感到不胜荣幸。下面我就座谈会内容中自己有思考的几点说说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对口交流事项:对口交流学校如果能够更加紧密的联系将会有更好的效果:①让县直下派的优秀老师至少要带领3名同学科的老师成立对口交流工作室共同进步,并将她所带的老师的进步情况做为交流结束后重要的考核指标。②同时可互派1名管理人员定时或不定时到对口学校参与学校的行政会议,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基层学校领导能学得更多的管理经验,县直小学领导能亲自参与基层学校管理的指导,对于提升基层学校的管理水平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③学校举办各类艺术节、读书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时,双方学校要互派师生参与,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④以自愿为原则鼓励选送县城3-6年级的部分学生到乡下条件成熟的寄宿制学校学习锻炼一周或更长时间,培养县城里学生的自理能力,同时也能使县城学生的特长、好的学习习惯、较丰富的人生理想熏陶农村学校的学生,让农村孩子树立更远大的理想。

2、聘用合同制教师事项:虽然现在我们小学缺编的现象较为严重,但每年录用的新教师的数量非常有限,尚有大部分有志当老师的新毕业生暂时无法成为公办老师,他们暂时有的选择了在学校中代课的办法来锻炼自己。为鼓励更多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现招聘的合同制老师在今后的公办老师考录中,在不违反上级文件精神的范围内可根据其工龄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照顾(对于在农村任教的代课老师照顾可多一点),以鼓励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到缺编的学校去代课,一方面缓解小学缺编的现状,一方面可让他们更积极投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3、小中高、特级教师评选事项:因现在学校的校长要参加的会议需处理的事务较多,无法全身心地参与教学一线。在小中高、特级教师评选中可根据实际适当地规定少于小学专任教师的任课节数。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根据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对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正校级领导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任课量的四分之一;副校级领导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任课量的三分之一;中层管理人员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任课量的二分之一。

4、送教下乡事项:可结合名师工作室辐射作用,让名师工作室的老师挂钩某一乡镇的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指导教研组开展工作。一可以锻炼这些名师,二可以提高基层学校的教科研能力。

5、新教师的培养方式:不少优秀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后,面对繁琐的教学工作、闭塞的教学信息和匮乏的优质师资,几年下来,长进不快甚至被相对松懈的环境完全同化,教学理想几乎丢失。近些年,我县局已安排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县城优质学校代培,而且要求中心学校务必将新分配的老师安排到中心小学或规模较大的完小,这些做法对比以前培养新老师的方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因为只有极少数的老师得到在县城优质学校代培的机会,还有大部分的新老师失去了这样培养的机会。2012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浙江宁海创新教师培养方式。他们为农村学校招聘的应届毕业教师,不急着派出,而是先放到城区优质校,等3年后技能在手、羽翼初丰时再下去,这是宁海县自2007年以来的新探索。对于代培的效果到底如何?该县教研室专门请12所农村学校的中层、分管业务领导对代培教师和同年直接分配到基层校的教师的表现打分。结果显示,除了职业道德打分持平外,其他几项代培教师的表现均高,尤其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育科研等都远远超过了直接分配的教师。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6:青年教师座谈会校长发言稿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尽心尽责,青春无悔》。

在这里,我首先非常感谢给我一个表达观点的的机会,让我在年过不惑之时,还能抓住青春的尾巴美丽一回。(鞠躬致谢)。

二十年前,当我的大学同学纷纷走进政府机关、大型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时,我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因为,这也许是我当时容易得到的工作机会,而且做教师也是我在读书时代最向往的职业。

从小学到大学,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生活的清贫,艰辛,他们既要教书又要种地,扛上锄头便是农民,拿起粉笔便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上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嗷嗷待哺儿女需要抚育。而他们的收入甚至都比不上一个农民家庭。可是在他们身上我更多地是读到了作为教师的崇高和伟大。他们日复一日地奔波忙碌,说披星戴月一点也不为过,可他们很少抱怨,相反地,只要学生有了点成绩,老师总是觉得特别高兴,就像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一样。有多少农家子弟就是在教师的关心与严格教导下成了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至今都忘不了当初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鼓励,忘不了当我考了年级第一时蒋月平老师眼里兴奋的笑意,忘不了课堂上申宝余老师精要的讲解,忘不了高中语文课上肖广才校长和申宝富老师的旁征博引……老师啊,是您将我引进知识的殿堂,是您让我认识到世界的博大多彩,是您指引我人生的航向。那就是长大了也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美好梦想在我的心灵中深深扎下了根,并且悄悄地发芽,生根、开花……

九十年代初,我终于顺利地当上了一名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这一双双眼睛让我仿佛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澄澈如镜的真,善,美。我开始懂得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站上讲台就担当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它需要我无怨无悔,矢志不改,需要我情系学生,耕耘不辍!

二十年的风雨历程,磨去青春的棱角,洗去青春的铅华,年轮一圈圈地划着。不是没有过诱惑,不是没有过困惑,不是没有过不满,也不是没有过灰心丧气……但一想起我的那些老师们,我就感到了满足和宽慰。如今,我虽没能成为教育行业的精英,但我忠实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我曾用心地传授过文化知识,耐心地做过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过有缺点的学生改正,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过温暖的援助之手。

也许是我的不敏,也许是我还需要更加倍的努力,我只能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是教师队伍中默默无闻的一分子。但我不后悔。因为,我曾奉献过我的青春我的热情。我做不了蜡烛,因为我的光芒还不足以驱走黑暗;我也成不了春蚕,因为我拿不出那样的精品;那我就做一块砖吧,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或做大厦的地基,或铺平坦的大道,哪怕就是填补一个土坑,尽心尽责站好自己的岗位。我想,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奉献吧。

我的演讲完了。

谢谢各位。

青年教师座谈会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学校重视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煞费苦心的组织这样的交流活动,同时我也深感荣幸被抽签代表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发言。值此光辉的“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向关心我们青年教师的领导、师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向在座的青年教师朋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从大学毕业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已经七年了,这七年来,在学校领导无微不至地关怀下,在同事的热心帮助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下,在繁华中学这个摇篮里我收获到了成长的快乐,我感觉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在逐渐提高。繁华中学,她是一个融洽的大集体,上至领导,下至同事,处处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温情。学校在管理方面也是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仅是重视学生,更是善待每一位老师。

每一个年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到困境,包括因为课上得糟糕而沮丧、受到家长误解而委屈、学生的淘气而气馁,特别是学生不肯学、学不好时,我们常常会手足无措,失去信心。每当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我都会深深地感到,繁华中学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她使我们由懵懂走向成熟,使我们脱胎换骨;我也深深地感到,繁华中学是能充分展示我们聪明才智的舞台。是她,使每一个教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是她,为每一位教师、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机会。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我也是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的一个很大受益者。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关注着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为了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我们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观摩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积极吸收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为提高我们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平台,帮助我们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这种成长是快乐的,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领导的温情关怀;因为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真诚相待的同事。和他们一起工作,让我们提高的不仅仅是业务水平,更有为人的气度和胸襟。为此,有三点感想和体会想和青年教师一起分享:

一、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德。教育家高震东有一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一个教师,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或弟弟、妹妹一样,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的进步和成才着想。这是职业所要求的,也是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所要求的。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个教师,三尺讲台就是自己的岗位,人生价值首先体现在课堂价值,所以应努力使这种价值最大化,认真地讲好每一次课,在课堂上得到最好发挥。事实上,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讲一手精彩的课,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有位哲人说:“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体现和张扬这种天性,追求自己的课堂价值。要想讲好课,首先要有这种欲望和激情,有这种价值追求。

三、干哪一行都需要基本功。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对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三尺讲台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更要讲究教学基本功。学生的大脑不只是一只装知识的容器,更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过去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要求教师得有一条河,是活水,是时时更新的知识。所以,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是不容易的,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坚持研究。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在繁华中学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激情和才华,致力于自身的发展,用勤学和善思书写成长,用求实和崇真建立我们的教育事业,推动学校的发展;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虚心向学校的名师学习,把前人的宝贵经验作为我们自己成长的养料;我们要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成长的路上携手并肩、共创未来!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保持一份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珍惜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奉献我们的激情、品尝教书育人的快乐,在实践中增长为师的才干、放飞我们的梦想。

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我们要学习的太多了,而且就我自身而言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今天,站在这儿,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们各位青年教师是繁华中学的希望,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繁华中学将来的发展共赢。唐朝诗人刘禹锡有句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繁华中学为我们的成长敞开了怀抱,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工作,用我们的激情和实干为繁华中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用我们的辛勤和智慧迎接繁华中学希望的明天。只有这样,繁华中学的明天在社会上才能永远保持现有的声誉,甚至更高的声誉,繁华中学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青年教师座谈会发言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我是王xx,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在感恩中成长。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青年教师感谢学校重视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组织“青年新秀”评选的活动,督促青年教师成长!今天能站在这里代表青年教师演讲,我深感荣幸,但更多的是诚惶诚恐和不安,因为我深知我们外中有太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在此也希望学校多组织这样的活动,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

七年前,刚刚大学毕业、懵懵懂懂的我在朋友一句“你是学外语的,就去外国语中学吧”的建议下,报考了我们学校,从此,踏入了人生新的征程。我从2010年开始当班主任,13年送走了自己第一届毕业班。现在,我是初二六班的班主任,教初二5。6班的英语课,担任初二年级英语备课组长,还负责学校的英语角。这一路走来,每一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我们外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给予我的鼓励,离不开各位亲爱的同事对我的帮助!每一次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我都深深的感激生活,感激让我选报了外中的朋友,让我入对了门;更感激所处的优秀团队,团结务实的英语组、年级组和外中这个大家庭,让我一次又一次取得进步;也感激自己在最青春的日子里选择了努力奋斗,让自己拥有了七年无悔于青春的前行。忘不了每次公开课前英语组同事们一遍遍耐心的听课;忘不了当班主任之初,鲍校长每个早读从我班走过时的悉心的指导;忘不了在感到挫败犹豫时付主任的和风细雨的鼓励,;忘不了太多的同事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忘不了我生病时各位同事不顾酷暑亲自到我家去看望我,鼓励我……

正是有这样优秀的团队和集体,所以我才丝毫不敢懈怠,一直在积极努力,七年来,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位同事的热心帮助下,当然,也在我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我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的:教学业务上,我先后获得:鹤壁市优质课一等奖、鹤壁市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鹤壁市教学之星、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多次获河南省论文一等奖、课件制作一等奖、和同事一起参与的市课题研究于去年结项,并多次获校内各项英语活动先进个人。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成绩方面,2013年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入全市前500名15人,超额50%完成了学校订的10个人的目标,同时我班有多名同学考入我校高中部。我也获得了中招优秀班主任。后又获得两次校优秀班主任,多次获校德育课先进个人。

比起这些荣誉,我更欣喜的是得到了各位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肯定。第一届学生毕业两年了,家长们还会和我打电话探讨孩子的情况,进步了、退步了、是否早恋了?让我和孩子去谈心;生病出院了,学生们第一时间捧着鲜花来看我;每逢节日,因为成绩太差当兵走了的杨中华总是准时打来电话;前几天彩排节目遇见我原来的课代表,现在在我校读高二的张云雪同学,她问我:“老师,你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我曾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诺我将来要带你去阿尔比斯山滑雪,我现在几乎每天跑操时看见你就要提醒自己一遍:一定要努力,努力才有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您可一定要锻炼好您的身体!”她还说:“老师,你知不知道,我在一次很难得的演讲机会上,讲我的老师,说的就是你和王xx老师。过后很多人羡慕我,你为什么遇见那么好的英语老师和班主任?”王xx老师是我努力的榜样,但能被学生肯定,这何尝不是一种荣誉?

有了外中这个优秀的大团队,其实,每个外中人都是非常优秀的!记得办公室的刘晓华老师在讲公开课前略有紧张,我们都鼓励他:你招教考试都过了,一个公开课紧张什么呀?他毫不犹豫的说:这里可是外中呀!确实,优秀的外中,有一大批优秀的外中人!那么我今天站在这里,又凭什么让各位在优秀的外中人发现我,投我一票呢?我仔细想了想,认真的总结了总结,我认为我是外中的“四有”好青年!哪“四有”呢?有良好的心态、有爱心肯用心、有担当、有学习和反思!

1、有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一切成绩的根源。无论何时,我总是保持着积极阳光的心态。身边的朋友都说我热爱生活,许小康老师曾说我每天都是“劲儿劲儿”的,我想这都是我心态好的原因。

正是有了良好的心态,我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去年暑假,我得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病,手术后很多人劝我放弃工作,在家休息,最终我还是靠自己强大的心态坚持下来了,战胜了病魔,也战胜了自己!

2、有爱心肯用心

有爱心、肯用心,才能有心的沟通,才能有和谐的班集体。有人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我想,只要班主任有爱心,能将爱融入到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去,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像母亲对孩子般地无私奉献,你便掌握了这门艺术。我现在所带这届学生,先后几次召开别开生面的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家长会:初一下期的段考后表彰大会,我们表彰了各个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引领初一同学前进的标杆人物、感动外中风云人物、坐姿端正模范、勤俭节约模范等,让家长了解班内优秀的孩子,请家长和学生代表发言,收到很好的效果;去年三八节正好学校让家长来开家长学校的会议,我们就抓住机会开了感恩母亲的班会;这学期,我们又一起和家长探讨了关于青春和学习态度的班会: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都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会后有很多家长都给我发了信息说:这是我开过的最好的家长会,大人孩子一起受教。希望王老师多开这样形式的家长会,启发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我还建立了家长的微信群,现在这个群里有88位家长,每天你我会把孩子们的生活片段,以小视频的形式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校的生活情况:早操、早上的体育锻炼、孩子们的优秀作业、早读情况、课间生活等等。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们在校生活都激动不已,经常会有家长发信息感谢,甚至有家长都想来外中再上次初中。我在做好班级工作的同时,也为咱们外中做了良好的宣传,因为所有的家长都会先说“感谢外中!”再说“感谢王老师!”

3、有担当

有担当才有成长。除了正常的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之外,我还负责学校的英语角。所以每当各种活动袭来时,我都会尤其忙碌。就拿英语演讲来说吧,要xx训主持人、准备节目。刚开始我也是很胆怯的,因为自己是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但我虽胆怯却没有对这样的挑战说不。没有经验,我就一点一滴从头来,多排练、多沟通、多向音乐老师求助。最终,几年来,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我们成功的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的英语演讲比赛。去年我校十年校庆,学校要求我们上演个英语话剧。天哪,好难!因为我们的观众不仅仅有学生,还有各界来宾和全体家长!我和年级的英语老师迅速商定了一个方案:剧一定要选好!英语大部分家长是听不懂的,我们一定要让家长看懂,所以就确定了《灰姑娘》这个大家都熟悉的话剧。然后我们就打出剧本,张贴到各班,从年级200多名报名的同学中,经过海选、复选、终选,选出了20几名同学参加节目排练。一次次排练、一次次沟通服装……最终在英语组同事的努力下,呈现给大家一个精彩的节目!

平时在年级工作中也是这样,我从没有:这个工作该我做,或者不该我做的想法。想到了,就去做,做的效果好了,就和大家分享。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的习惯,让我经历了很多大型活动和各种公开课的洗礼,才有了更大的进步。

4、有学习和反思

有学习和反思,才有进步。现在是一个各种信息和技能迅速发展的时代,不学习,不掌握过硬的知识,就会被淘汰,就会徒劳无功。所以我工作之余很注重自己的学习和反思。积极读书、认真参加各种学习、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在此也要感谢学校经常给我们提供这样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去年,李镇西思想演研究报告团来我校讲课,听了之后,我加入了他们的QQ群,被一大批在积极努力的老师所感动,所以坚持践行他们的活动:写文章、读优秀博客、参加每周六的研讨活动。发表在咱们本期《教工天地》上的那篇《静等花开》就是第一次参加他们的活动后督促自己写的!

在那次报告中,我们还了解到了素材型班会课,前段时间这个发起人在网上招募十位老师来组成研发团队,我知道后,也积极参加,连创三关,成为第二名加入到他们团队中的教师。期待着在这些团队的带领下能更好的学习和反思自己。

不管现在的我够不够格当青年新秀,我都要感谢一路走来,学校对我的xx养,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所以请允许我借用汪国真的这首《感谢》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清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上一篇:警力下沉个人总结下一篇:战掉丑奴儿 自叹,战掉丑奴儿 自叹马钰,战掉丑奴儿 自叹的意思,战掉丑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