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读后感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幼童读后感范文

《幼童》观后感

11化工3班 孙璐璐 1132210074观看纪录片《幼童》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纪录片一开始介绍了留美幼童的产生过程,清政府的境况以及挑选留美幼童的艰难和优秀。那时摇摇欲坠的中国与清王朝的风云变幻与浮生百态,酝酿着、躁动着、嘶吼着、咆哮着,这样的背景下,这群15岁左右的孩子要出发了,在临行前拍了合影,从那里可以看出幼童们“身胖头广而面黑”,呆滞的神情透视着幼小生命的惶恐,那时的清政府等待着这一群孩子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等待着他们振兴清政府。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一个复兴的机会。这也为中国的自强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最终进程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就算是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最终在这样的制度下,也是无所用处的。容闳也算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吧,同样是时势毁了这个英雄。

我看着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已长成英俊男子的男孩儿们意气风发的脸,这是一种奇妙的魅力,吸引着我屏住呼吸,心扑扑跳动。此时照片中的他们,已经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天壤之别,仿佛他们已然是世间最钟灵毓秀的生灵,是上帝最钟爱的宠儿,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而那些飘逸俊美的手书和画作,一点一滴倾诉着仿佛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的中国同龄人永远也不可能体会到的。

一直在想从开始到结束,是什么在不断加剧着我们对这一百二十名幼童的心痛与惋惜。“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心痛,我们流泪,是因为他们留给我们的历史剪影太美好。他们优秀、机敏,他们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也多才多艺,他们志怀 宽广、他们忧国忧民。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从一开始便命定的悲哀。每当我们想到这样一群本该是“椎鲁之子”的中国年轻人,竟然能够先于所有同时代人的步伐,率先走进自由文明开化的国度,在工业革命的最前沿回望自己落后愚昧的祖国时,我们的心中便会不由得荡漾起对命运的惊异和对这群骄子的爱怜。 三

当幼童的历史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除了感叹他们的优秀之外,也深深的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可他们的命运却充满了遗憾与惋惜。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与无知,以他们的能力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就。

如今,我们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我们社会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国需要你们,留学生们,又有多少人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的。

以前或者现在,我们都得记住:热爱我们的祖国!

第二篇:《幼童》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课堂上老师放映《幼童》给我们观看,至此,我深有感触,了解到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

容闳的经历使得他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并直接策划了晚清的儿童留美计划,以学习先进的文化。

1872年夏,“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十五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十年,终因清廷的猜忌而夭折,留美儿童被召回锅。

这个留学计划的开始其实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当时的背景下没有人愿意出国留学,招收学生的门槛相当低。幼童是国家出资培养的。在美国,幼童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 加上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清政府逐渐对这批留美幼童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充满青春活力的幼童们还特别好动,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出没于竞技场上,在不少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了。最后不得以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这分三批回国的留美学生,供职于上海电报局、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其中更有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梁敦宜成为外交总长、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就这样,幼童留美仍被称为开了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这批留美幼童们为中国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海军及高等教育都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不负所学,为国奉献。

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弥足珍贵。

容闳远去了,容闳的幼童那120个孩子也早已远去。这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

幼童的历史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除了感叹他们的优秀之外,也深深的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可他们的命运却充满了遗憾与惋惜。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与无知,以他们的能力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这样的人才。这就是幼童的故事,一个充满了荣耀与悲哀的故事。

第三篇:幼童观后感

往事难忘不能忘

【摘 要】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的幼童幸运而又不幸,他们生不逢时,但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为历史谱下的慷慨悲歌令人惋惜嗟叹。古老国家还未睁开睡眼,各项发展停滞不前,派遣留洋的幼童们却遭遇阻抗被召回祖国,大规模的官派留学计划却以失败告终。然而幼童们归来后依旧一腔热血满腹激情,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坚持为国效力。他们虽已远去,却用自己经历的往事告诉我们,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关键词】留美幼童 历史往事 爱国 悲剧

记忆中的碎片仅是高中历史课本上一句“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若不是近代史课堂上老师放映的《幼童》,我可能早已忽略这一群幸运而又不幸的孩子们。

“精英人物的命运往往就是国家与时代命运的浓缩”。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幼小的脸庞已成偏偏少年的容颜,意气风发,吸引着我屏息凝望。此时照片中的他们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之地已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他们优秀、机敏、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多才多艺,他们志怀宽广、忧国忧民。那些笔走龙蛇的手书和举世无双的画作,正一点一滴倾诉着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中国同龄男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他们如此幸运,因为上苍是如此眷顾他们,使他们可远洋留学,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享受自由开放的环境。他们留给我们的历史剪影太美好。然而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又十分不幸,他们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他们身上笼罩着从一开始便命定的悲哀,他们的结局令人惋惜嗟叹。 历史的沉重在于它每一笔轻描淡写的背后都埋藏着泣血沉痛的悲歌。临出发前的合影中,幼童们“身胖头广而面黑”,呆滞的神色中透露出幼小生命的不安惶恐。当嘹亮的汽笛带着幼童们来到未知的土壤,置身于时代洪荒的孩子们面对着的是整个世界的水深火热,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力量与心情去承担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呢。而他们身后又是大清王朝的山河破碎摇摇欲坠——国家和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愈益腐朽的灾难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被卷入时代的漩涡。那个时代酝酿着、躁动着、嘶吼着、咆哮着,等待着这

一群孩子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 1872年夏,“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远渡重洋,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十五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十年,终因清廷的猜忌而夭折,留美儿童被召回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这分三批回国的留美学生,为中国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海军及高等教育都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不负所学,为国奉献。其中有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梁敦宜成为外交总长、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就这样,幼童留美仍被称为首开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重要的一页,弥足珍贵。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开拓了一条复兴之路。但是,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与结局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因为最终在清政府腐朽的制度下,即使幼童们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也将会是无用的。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是,肤浅而无知的政府认为这些学生花的是政府的钱,就该听政府的话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诚然,科学技术、经商之类的可以富国,但是不可以强国。军事的强大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而对社会现状的了解是必要的,毕竟知己知彼才可百战不殆。 当然,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蒙昧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他们在公开场合发表中华图强的演说,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谴责列强对中国的欺侮,在他们后来的生命中,将这作为自己终生使命的人也不在少数。而可笑的是,清廷最后召回幼童的理由竟是“腹少儒书,德行未坚”。一方面,时代背景下决策层信息的闭塞与不对称使得这足以影响许多精英人物命运的误会变得可以被谅解,另一方面,一个古老大国的恐惧与懦弱的心态也展露无遗。“当我们乘坐日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的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我们坐在独轮车中,暴露在人们惊异、嘲笑的目光中。我们的神情举止在他们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这是黄开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记。很难想象,一群第一批海归的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群矢志不渝的热爱着祖国的年轻人,居然遭到这样的对待。而在被提前召回的过程中逃跑的荣奎的声誉不必多说,但毕业之后,仍然坚守当年的约定,来到了中国驻美公馆工作。这不禁令我想到当下。现如今亦是如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我们社会的制度的不完善,而祖国需要人才,但却又有多少人全然不顾民族的托付,历史的教诲,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着实令人心酸心寒。

而李鸿章和曾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奇事时,他们满心期盼这些出洋学生师夷长技后,可回国助中华日趋强盛,可当留美幼童归来后,清王朝却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清王朝自掘坟墓,也怨不得他人。

幼童们“终日饱吸自由空气,他们平日里性灵上受到的沉重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和思想便都和旧教育不合”。“一只生下来就被囚禁的鸟,感受不到森林的气味,可一旦让它舒展飞翔翅膀,这时再华丽的禁闭空间也不能阻止它希望飞到即使是暴风骤雨的自由天空的愿望。”他们中有些率先脱下长袍、剪下辫子、信奉新教、发表演说,例如在提前遣返途中 跳火车逃走的谭耀勋和容揆,在归国后,他们又是民族觉醒和进步的积极推动者。典型代表还有追随孙中山卷入反清运动的容星桥。而也有一些人仍忠守着王朝理念,或是陷于敢怒不敢言之境。我不知道那位写下“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做栋梁”的幼童,在接下来数年的留学洗礼中有没有改变信仰。我也不知道那些在两次海战中匆匆死去的幼童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之路。“为这个古老民族的觉醒而死去”和“受朝廷豢养之恩,自当勉尽致身之义”,他们心中的天平向哪一方更为沉重地倾斜呢。但是我相信他们都会去思考,是做这个万人皆醉的泥潭中的清醒者,成为历史道路上的祭品更加痛苦,还是如同那个疯人国中唯一正常的国王一样,将自己变疯,成为旧王朝无声的陪葬品更为悲剧。

《幼童》跌宕曲折的历史使我“舍叹息之外,更无他言”。唯但愿那些往事留下的记忆,不管再被后人怎么剖析,怎么浸上时代的沉重,对于幼童们来说,都能如那些老照片般美好,待时间倾斜,终开出玫瑰。篇二: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因为近代史,可能我还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中国幼童留美一事;如果不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幼童的视频,可能我还不能了解那批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日后在中国的成就及所作贡献。 1872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从美国出发到达了美国。想到这,其实还是很佩服曾国藩、李鸿章的远见的,毕竟,他们还是早早的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现状,要想改变大清要死不活老被人欺负的命运,大清还是需要些新型的人才,需要些新的有活力的血液的。而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选择了美国,因为第一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正好充满了活力,第二美国是一个多个民族杂居的国家,不会那么容易排斥外国人,第三他们能放下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大国的架子向一个新生国请教,也正是不耻下问,所以我很喜欢,也很开心。

片子中第一个让我惊奇、欣喜的是留美幼童居住的美国家庭的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还有他们的热情,这让我对长久以来认为美国人就是喜欢欺凌弱小、粗野无情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原来他们也是那么温暖的,所以,那些幼童即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怀抱也还有一个美国家庭一直在温暖着他们,让他们不会被思乡之情完全淹没。在幼童学习英语的时候,美国家庭就利用食物来帮助他们,如果不能记住食物的名字就不能吃到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剧中父母帮孩子练习拼写的场景,貌似他们就是幼童的美国家人,感觉很亲切。

片子中第二个让我惊奇并让我自豪的是,那些幼童的学习状况。幼童们的学习确实很棒,在幼童学习的年间,期末考核成绩领先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而且获得了好多比赛奖项的第一名,这是很值得骄傲的。而且看了幼童们留下的一些文字作品我真的是很汗颜的,因为第一他们的字迹真的很漂亮,第二版面排版看起来很舒服,第三作品中的插画也很漂亮。再一是他们基本上在体育运动中也很优秀,应该说他们在各方各面都很优秀,一洗近代中国乌烟瘴气要死不活的风气。而且在美国孩子眼中一直很吸引人。在一次毕业讲演中梁敦彦在题为北极熊的演说中论述在俄国、土耳其的战争中很荒谬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亚洲人,所以就要被赶回亚洲,那么美国人就要被赶回欧洲,俄国人就要被赶出亚洲,那么在中国的帝国列强也理应被赶出中

国了。蔡绍基在演讲中指出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罪孽深重,他说中国并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究会醒过来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幼童们,他们同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真的在很多地方都要优秀一些。看到他们令人骄傲的成绩我真的有点热水沸腾,那种想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的感觉吧,反正,真的是很振奋人。 李鸿章对幼童们也很上心,听说幼童在美国的学校有女老师他就写信让把女老师换掉,听说美国假期很长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学习加强,当幼童经费不够就从海防拨出银两给留学事务局。他认为为幼童们多付出一些就能为中国日后的自强多收获一些。

但是,因为幼童在美国学习时因为受到美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变得很开放、喜欢上那种自由的气息、运动游戏的多读书少就要拆散留洋事务局,要遣回幼童。李鸿章决定留下了一部分正在进行大学学习的学生,遣回其他学生,在容闳等人的努力下最终保全了留学事务管理局,为留洋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留下了保障。可以说容闳在留学事务这一块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日后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

日后,幼童们确实确实很出色,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日后活跃在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比如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梁诚日后作为驻美公使促成了美国退还部分庚款;邓世聪日后成了北洋舰队定远旗舰的炮务二副;曹家祥成为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唐绍仪为中国外交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幼童们活跃的年代很短,很快的随着他们的老去还有近代中国的**而退出他们曾经活跃的舞台,但是他们是不会永远被历史湮没的,因为毕竟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他们为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毕竟有那么一个年代他们为中美友好关系迈出了一步,他们不会永远被忘记的。篇三:电影《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他们曾目睹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他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

他们曾亲身经历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中,出现了民国第一任总理。

他们的命运,离奇而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中国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在《留美幼童》的最开始提到了一个促成中国幼童留美的关键人物,他就是容闳,也是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中国人,1854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之后,满怀一腔热血,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满以为自己能在自己的祖国,干出一片大的事业,后来他是干出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壮举,不过,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让他足足等了18年。那就是——留美幼童。

不过,没什么偏要选择美国呢?这就是李鸿章的高明之处了。后来长达百年的时间,印证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虽然美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成立五十多年的国家,甚至,在欧洲国家的眼里,它只是自己的资产的促成物。不过,李鸿章以他敏锐的眼光看出美国将成为世界的一大强国,再则,他出使美国的时候,看到了美国人特别重视教育和文化。所以,选择了美国。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在上岸时,船上的大人还不忘给他们穿上象征中国的长衫,以显示中国的国威。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在美国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这十五年的经历定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自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中国人出国留学始成风气,到今天,按粗略划分,已经有六七代留学生了。哪一代留学生最为出类拔萃呢?我个人感觉,还是他们最优秀了。 前4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3.2万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他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更为严酷的是,清廷怕这些孩子“忘本”,在美国期间,他们也要熟读儒家经典,也就是被称作“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还有《孝经》、《大学》。幼童们还要学习《国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颁布的法规。他们每7天就要学一遍《圣谕广训》,比国内幼童的学习频度高一倍,这是清朝康熙、雍正二帝为教化百姓而写的读本,连正文带解释有上万字,当时万千学子人手一册。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1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幼童留美,原计划时限为15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强行召回。这一事件史称“留美幼童公案”。容闳在《自传》中记载了留美学生监督吴嘉善主张撤回留学生的种种理由:“留学生在美国,专门好学美国人的嬉戏游乐之事,读书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还学美国人的样子,加入各种秘密会社,有的属于宗教性质,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总之全都属于不正当行为等等。” 至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梁敦宜成为外交总长、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那都是20至30年以后的事情了。

留美幼童,这更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寄语:

他们生不逢时,但是,他们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虽已远去,却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启迪: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篇四:幼童读后感

《 幼童 》 观后感 看完幼童,感触最深的就是那100多个,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中国儿童,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勇气,远赴美国的精神,想想现在的孩子,就是成年了,还赖在父母身边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勇敢。也不知道那些家长,是那么的富有勇气,具有远见,冒着与孩子诀别的风险,愿将骨肉送去毫无所知的一片大陆。当我看到这些留美幼童中没有一个满族人时,知道那是不屈的朝气,是摆脱自身的枷锁,为祖国,为自己拼搏。而作为先驱者曾国藩、容闳等, 那些率先睁眼看世界的人花了多少心血,不知道那个当时极端闭关锁国的中国吃了多少洋兵洋炮的亏,才使得愚钝的清政府肯公费派遣这些孩子去学洋人的技艺。当这些孩子踏上异国求学之旅时,我感觉到,那个沉睡的中国巨龙,开始微微睁开他那惺忪的睡眼。

而且幼童们在各个学校的情况以及生活,更是喜人。显然,12岁的年龄,孩子很容易接受异地的语音,生活方式:并且能很快的适应美国式的教育,学习新鲜多样的文化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安排他们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让孩子们知道祖国,了解祖国,建立爱国情节,拥有祖国荣誉感。相比于现在的留学生,唉,差距啊!

有一点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清政府既然让幼童们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知识,却又想控制他们的思想,不让他们有自由,人权等等的思想,这完全是荒唐可笑的。清政府花那么多钱,却只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可这对于这些对什么都好奇的孩子,又怎么会没影响,而且他们还是住在美国家庭里,肯定是会被美国文化影响。这一切都是清政府的多想,不管他们学了什么,但是都是中国人,都是一颗赤子心。就是有牢骚,那也只是牢骚,想的孩子祖国。想想现在的部分中国人,唉!差距啊!

这又想到了日本,同样是派遣出国学习,日本的效果却与我们的截然不同——我们的“出国计划”半途夭折,而日本却通过学习各国优势之处,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腾飞。是因为我们派遣的儿童学的有问题么?显然不是。幼童中有很多与日本人同班,而且我们中国人在美国学校大都是名列前茅的。出国效果是与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的。日本政府重用、看重留学生。而中国,总是难以接受不同,最后还召回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将他们随意分配。尽管作出了派遣留学生出国的一步,他们还是潜意识里抵触西方思想的,这就决定了这次公派出国的效果必定不如日本。

当幼童们历经幸苦,长大学成归来,却遇到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祖国,不能以己之所学让祖国走出困境,不说是一种悲哀。

第四篇:《幼童》观后感

往事难忘不能忘

【摘 要】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的幼童幸运而又不幸,他们生不逢时,但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为历史谱下的慷慨悲歌令人惋惜嗟叹。古老国家还未睁开睡眼,各项发展停滞不前,派遣留洋的幼童们却遭遇阻抗被召回祖国,大规模的官派留学计划却以失败告终。然而幼童们归来后依旧一腔热血满腹激情,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坚持为国效力。他们虽已远去,却用自己经历的往事告诉我们,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关键词】留美幼童 历史往事 爱国 悲剧

记忆中的碎片仅是高中历史课本上一句“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若不是近代史课堂上老师放映的《幼童》,我可能早已忽略这一群幸运而又不幸的孩子们。

“精英人物的命运往往就是国家与时代命运的浓缩”。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幼小的脸庞已成偏偏少年的容颜,意气风发,吸引着我屏息凝望。此时照片中的他们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之地已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他们优秀、机敏、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多才多艺,他们志怀宽广、忧国忧民。那些笔走龙蛇的手书和举世无双的画作,正一点一滴倾诉着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中国同龄男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他们如此幸运,因为上苍是如此眷顾他们,使他们可远洋留学,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享受自由开放的环境。他们留给我们的历史剪影太美好。然而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又十分不幸,他们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他们身上笼罩着从一开始便命定的悲哀,他们的结局令人惋惜嗟叹。

幼童们的优秀源于他们的勤奋,而他们勤奋的最大动力是将个人沉浮与国家或朝廷的前途紧紧拴在了一起。一个人努力的最大动力永远来自于内心的渴求,而对于他们来说,内心最大的渴求当是重大的历史责任感。然对于当今社会美国大学生的勤奋与中国大学生的迷茫怠惰对比,我以为这与中外的教育体制紧密相关。国内的大学进难出易,国外大学进易出难,本身就是一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外部激励。此外,国内学生在高中时高强度的学习以至大学中展现出被压抑数年的惰性,再加上老师家长及社会环境多渲染大学的安逸与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一直坚持高强度学习的。懒惰和庸散必定不会培养出人才。这两种体制的侧重,其实是在重视基础教育还是重视专门人才之间做出选择。抑或是在选择是从小便培养学生勤奋、高效、专注的综合素质,还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等待他们到了可以自主选择人生方向的年龄时,能够有足够的广博来明确自己的未来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奋力一搏。

历史的沉重在于它每一笔轻描淡写的背后都埋藏着泣血沉痛的悲歌。临出发前的合影中,幼童们“身胖头广而面黑”,呆滞的神色中透露出幼小生命的不安惶恐。当嘹亮的汽笛带着幼童们来到未知的土壤,置身于时代洪荒的孩子们面对着的是整个世界的水深火热,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力量与心情去承担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呢。而他们身后又是大清王朝的山河破碎摇摇欲坠——国家和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愈益腐朽的灾难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被卷入时代的漩涡。那个时代酝酿着、躁动着、嘶吼着、咆哮着,等待着这一群孩子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

1872年夏,“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远渡重洋,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十五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十年,终因清廷的猜忌而夭折,留美儿童被召回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这分三批回国的留美学生,为中国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海军及高等教育都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不负所学,为国奉献。其中有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梁敦宜成为外交总长、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就这样,幼童留美仍被称为首开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重要的一页,弥足珍贵。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开拓了一条复兴之路。但是,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与结局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因为最终在清政府腐朽的制度下,即使幼童们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也将会是无用的。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是,肤浅而无知的政府认为这些学生花的是政府的钱,就该听政府的话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诚然,科学技术、经商之类的可以富国,但是不可以强国。军事的强大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而对社会现状的了解是必要的,毕竟知己知彼才可百战不殆。

当然,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蒙昧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他们在公开场合发表中华图强的演说,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谴责列强对中国的欺侮,在他们后来的生命中,将这作为自己终生使命的人也不在少数。而可笑的是,清廷最后召回幼童的理由竟是“腹少儒书,德行未坚”。一方面,时代背景下决策层信息的闭塞与不对称使得这足以影响许多精英人物命运的误会变得可以被谅解,另一方面,一个古老大国的恐惧与懦弱的心态也展露无遗。“当我们乘坐日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的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我们坐在独轮车中,暴露在人们惊异、嘲笑的目光中。我们的神情举止在他们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这是黄开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记。很难想象,一群第一批海归的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群矢志不渝的热爱着祖国的年轻人,居然遭到这样的对待。而在被提前召回的过程中逃跑的荣奎的声誉不必多说,但毕业之后,仍然坚守当年的约定,来到了中国驻美公馆工作。这不禁令我想到当下。现如今亦是如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我们社会的制度的不完善,而祖国需要人才,但却又有多少人全然不顾民族的托付,历史的教诲,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着实令人心酸心寒。

而李鸿章和曾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奇事时,他们满心期盼这些出洋学生师夷长技后,可回国助中华日趋强盛,可当留美幼童归来后,清王朝却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清王朝自掘坟墓,也怨不得他人。

幼童们“终日饱吸自由空气,他们平日里性灵上受到的沉重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和思想便都和旧教育不合”。“一只生下来就被囚禁的鸟,感受不到森林的气味,可一旦让它舒展飞翔翅膀,这时再华丽的禁闭空间也不能阻止它希望飞到即使是暴风骤雨的自由天空的愿望。”他们中有些率先脱下长袍、剪下辫子、信奉新教、发表演说,例如在提前遣返途中跳火车逃走的谭耀勋和容揆,在归国后,他们又是民族觉醒和进步的积极推动者。典型代表还有追随孙中山卷入反清运动的容星桥。而也有一些人仍忠守着王朝理念,或是陷于敢怒不敢言之境。我不知道那位写下“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做栋梁”的幼童,在接下来数年的留学洗礼中有没有改变信仰。我也不知道那些在两次海战中匆匆死去的幼童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之路。“为这个古老民族的觉醒而死去”和“受朝廷豢养之恩,自当勉尽致身之义”,他们心中的天平向哪一方更为沉重地倾斜呢。但是我相信他们都会去思考,是做这个万人皆醉的泥潭中的清醒者,成为历史道路上的祭品更加痛苦,还是如同那个疯人国中唯一正常的国王一样,将自己变疯,成为旧王朝无声的陪葬品更为悲剧。

《幼童》跌宕曲折的历史使我“舍叹息之外,更无他言”。唯但愿那些往事留下的记忆,不管再被后人怎么剖析,怎么浸上时代的沉重,对于幼童们来说,都能如那些老照片般美好,待时间倾斜,终开出玫瑰。

第五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因为近代史,可能我还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中国幼童留美一事;如果不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幼童的视频,可能我还不能了解那批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日后在中国的成就及所作贡献。

1872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从美国出发到达了美国。想到这,其实还是很佩服曾国藩、李鸿章的远见的,毕竟,他们还是早早的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现状,要想改变大清要死不活老被人欺负的命运,大清还是需要些新型的人才,需要些新的有活力的血液的。而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选择了美国,因为第一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正好充满了活力,第二美国是一个多个民族杂居的国家,不会那么容易排斥外国人,第三他们能放下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大国的架子向一个新生国请教,也正是不耻下问,所以我很喜欢,也很开心。

片子中第一个让我惊奇、欣喜的是留美幼童居住的美国家庭的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还有他们的热情,这让我对长久以来认为美国人就是喜欢欺凌弱小、粗野无情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原来他们也是那么温暖的,所以,那些幼童即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怀抱也还有一个美国家庭一直在温暖着他们,让他们不会被思乡之情完全淹没。在幼童学习英语的时候,美国家庭就利用食物来帮助他们,如果不能记住食物的名字就不能吃到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剧中父母帮孩子练习拼写的场景,貌似他们就是幼童的美国家人,感觉很亲切。

片子中第二个让我惊奇并让我自豪的是,那些幼童的学习状况。幼童们的学习确实很棒,在幼童学习的年间,期末考核成绩领先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而且获得了好多比赛奖项的第一名,这是很值得骄傲的。而且看了幼童们留下的一些文字作品我真的是很汗颜的,因为第一他们的字迹真的很漂亮,第二版面排版看起来很舒服,第三作品中的插画也很漂亮。再一是他们基本上在体育运动中也很优秀,应该说他们在各方各面都很优秀,一洗近代中国乌烟瘴气要死不活的风气。而且在美国孩子眼中一直很吸引人。在一次毕业讲演中梁敦彦在题为北极熊的演说中论述在俄国、土耳其的战争中很荒谬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亚洲人,所以就要被赶回亚洲,那么美国人就要被赶回欧洲,俄国人就要被赶出亚洲,那么在中国的帝国列强也理应被赶出中

国了。蔡绍基在演讲中指出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罪孽深重,他说中国并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究会醒过来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幼童们,他们同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真的在很多地方都要优秀一些。看到他们令人骄傲的成绩我真的有点热水沸腾,那种想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的感觉吧,反正,真的是很振奋人。

李鸿章对幼童们也很上心,听说幼童在美国的学校有女老师他就写信让把女老师换掉,听说美国假期很长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学习加强,当幼童经费不够就从海防拨出银两给留学事务局。他认为为幼童们多付出一些就能为中国日后的自强多收获一些。

但是,因为幼童在美国学习时因为受到美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变得很开放、喜欢上那种自由的气息、运动游戏的多读书少就要拆散留洋事务局,要遣回幼童。李鸿章决定留下了一部分正在进行大学学习的学生,遣回其他学生,在容闳等人的努力下最终保全了留学事务管理局,为留洋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留下了保障。可以说容闳在留学事务这一块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日后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

日后,幼童们确实确实很出色,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日后活跃在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比如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梁诚日后作为驻美公使促成了美国退还部分庚款;邓世聪日后成了北洋舰队定远旗舰的炮务二副;曹家祥成为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唐绍仪为中国外交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幼童们活跃的年代很短,很快的随着他们的老去还有近代中国的**而退出他们曾经活跃的舞台,但是他们是不会永远被历史湮没的,因为毕竟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他们为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毕竟有那么一个年代他们为中美友好关系迈出了一步,他们不会永远被忘记的。

上一篇:优美散文二范文下一篇:友谊和朋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