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益林管理办法

2022-08-10

第一篇:国家公益林管理办法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经营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公益林,是指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区划界定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三条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分级管理、科学经营、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应当纳入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落实到现地,做到四至清楚、权属清晰、数据准确。

第五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国家级公益林管理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和管理。

第六条

国家级公益林根据生态区位和主导功能、效益,划分保护等级并实行分级管理。保护等级执行《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划分为三级。

第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章

保护管理

第八条

国家级公益林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规定程序执行。

第九条

国家级公益林林权权利人应当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管护责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履行管护协议约定的义务,加强对国家级公益林林权权利人和管护人员的指导、服务和检查,并不断完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办法。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国家级公益林标牌,标明国家级公益林的地点、四至范围、面积、林权权利人、管护责任人,保护管理责任和要求、监管单位、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第十一条

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开垦、采石、采沙、取土,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征收、征用、占用国家级公益林地。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不得征收、征用、占用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

经批准征收、征用、占用的国家级公益林地,由国家林业局进行审核汇总并相应核减国家级公益林总量,财政部根据国家林业局审核结果相应核减下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令第541号)规定,负责本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制定防控预案,实现减灾防灾。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四条

由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由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编制的森林经营规划,应当将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和经营作为重要内容。省、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通过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将国家级公益林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经营措施以及相关政策,落实到山头地块和经营主体。

第十五条

对于国家级公益林地中的宜林地、疏林地,经营者应当结合实际,严格保护并积极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者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植被,提升生态功能。严禁采用炼山、全面整地等作业方式。

第十六条

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原则上不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严禁林木采伐行为。因教学科研等确需采伐林木,或者发生较为严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特殊情况确需对受害林木进行清理,以及人工林、母树林、种子园经营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审批前,应当组织森林经理学、生态学等领域林业专家进行评审。

第十七条

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二级国家级公益林的林地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第十八条

二级国家级公益林可以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其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应当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2001)、《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1646-2005)、《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和《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09)相关标准,采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森林群落的作业方式。

(一)抚育间伐的,伐前林分郁闭度不得低于0.8,一次采伐蓄积强度不得大于1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

(二)更新采伐的,只允许采用择伐方式,采伐间隔期不得小于一个龄级期。

坡度25度以上的,采伐强度不得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1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坡度25度以下的,采伐强度不得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2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5。

(三)低效林改造的,以综合改造和补植改造方式为主,一次改造的蓄积强度不得大于20%。严禁对原生型低效林进行改造;禁止将国家级公益林改造为商品林。

(四)竹林可以进行择伐和疏伐,采伐量不得超过当年新竹量。

(五)因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危害和其他自然灾害受损严重的国家级公益林,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受补偿主体可以清理死亡、受损林木,并于当年或者次年完成补植、补造。

第十九条

三级国家级公益林应当以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为目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科学经营、合理利用。

第二十条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

二、三级国家级公益林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可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第四章

监测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做好国家级公益林的落界成图工作。应当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 1955-2011),在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和更新中,将国家级公益林落实到小班地块,做到落界准确规范、成果齐全。

第二十二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2010),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级公益林本底资源调查,调查间隔期为5年。

第二十三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国家级公益林变化情况调查。以经营管理活动情况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掌握国家级公益林地类、面积和森林质量变化情况。

第二十四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国家级公益林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以及区划调整、动态变化、管护效果等情况。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开展国家级公益林定期定点生态状况监测。

第二十五条

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国家级公益林监测和定期核查。监测和核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情况,核实认定国家级公益林的动态调整情况,监测、调查和评估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效果和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的变化。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国家级公益林范围及变化、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及其质量效益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五章

资源档案

第二十七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应当以国家级公益林本底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建立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档案,落实档案管理人员,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档案包括:小班卡片(分户登记卡)、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统计表和图面资料、林权台帐、管护协议(或管护合同)等。

第二十八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统一的规范,组织建立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九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变化情况调查结果,及时更新国家级公益林落界成图成果、资源档案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将更新后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按更新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

第三十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国家级公益林管理情况、资源变化统计表、更新后的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一并上报国家林业局。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一条

国家级公益林经营者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国家级公益林破坏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从事国家级公益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七章

第三十三条

经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认定的国家级公益林,其保护、经营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4月30日。

第二篇: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加强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经营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级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级公益林的区划界定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尊重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自主权,维护林权的稳定性,保证已确立承包关系的连续性。

第五条 国家级公益林以其林地为区划对象。 第六条 国家级公益林范围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以及水利部关于大江大河、大型水库的行业标准和《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等划定。

第二章 区划范围和标准

第七条 国家级公益林的区划范围。

(一)江河源头——重要江河干流源头,自源头起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20公里、汇水区内江河两侧最大20公里以内的林地;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源头,自源头起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10公里、汇水区内江河两侧最大10公里以内的林地。其中,三江源区划范围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林地。

(二)江河两岸——重要江河干流两岸[界江(河)国境线水路接壤段以外]以及长江以北河长在150公里以上、且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两岸,长江以南(含长江)河长在300公里以上、且流域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两岸,干堤以外2公里以内从林缘起,为平地的向外延伸2公里、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

重要江河干流包括:

1.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河流:长江(含通天河、金沙江)、黄河、淮河、松花江(含嫩江、第二松花江)、辽河、海河(含永定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珠江(含西江、浔江、黔江、红水河)。

2.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地区的河流:额尔齐斯河、疏勒河、黑河(含弱水)、石羊河、塔里木河、渭河、大凌河、滦河。

3.其他重要生态区域的河流:钱塘江(含富春江、新安江)、闽江(含金溪)、赣江、湘江、沅江、资水、沂河、沭河、泗河、南渡江、瓯江。

4.流入或流出国界的重要河流: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元江、伊犁河、狮泉河、绥芬河。

5.界江、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额尔古纳河。

(三)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林地。

(四)湿地和水库——重要湿地和水库周围2公里以内从林缘起,为平地的向外延伸2公里、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

1.重要湿地是指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的湿地:

——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重要湿地名录和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

——长江以北地区面积在8万公顷以上、长江以南地区面积在5万公顷以上的湿地。 ——有林地面积占该重要湿地陆地面积50%以上的湿地。 ——流域、山体等类型除外的湿地。

具体包括:兴凯湖、五大连池、松花湖、查干湖、向海、白洋淀、衡水湖、南四湖、洪泽湖、高邮湖、太湖、巢湖、梁子湖群、洞庭湖、鄱阳湖、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清澜港、乌梁素海、居延海、博斯腾湖、塞里木湖、艾比湖、喀纳斯湖、青海湖。

2.重要水库: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含400毫米)的地区库容0.5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年均降雨量在400—1000毫米(含1000毫米)的地区库容3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库容6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

(五)边境地区陆路、水路接壤的国境线以内10公里的林地。

(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防风固沙林基干林带(含绿洲外围的防护林基干林带);集中连片30公顷以上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包括:

1.八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柴达木沙漠周边直接接壤的县(旗、市)。

2.四大沙地:呼伦贝尔、科尔沁(含松嫩沙地)、浑善达克、毛乌素沙地分布的县(旗、市)。 3.其他荒漠化或沙化严重地区:河北坝上地区、阴山北麓、黄河故道区。

4.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乡级为单位,沟壑密度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沟蚀面积15%以上或土壤侵蚀强度为平均侵蚀模数5000吨/年〃平方公里以上地区。

——长江上游西南高山峡谷和云贵高原区,山体坡度36度以上地区。

——四川盆地丘陵区,以乡级为单位,土壤侵蚀强度为平均流失厚度3.7毫米/年以上或土壤侵蚀强度为平均侵蚀模数5000吨/年〃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区。

——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基岩裸露率在35%至70%之间的石漠化山地。

本项中涉及的水土流失各项指标,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

(七)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红树林、台湾海峡西岸第一重山脊临海山体的林地。

(八)除前七款区划范围外,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以禁伐区为主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未开发利用的原始林。

2.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3.以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树种为优势树种,以小班为单元,集中分布、连片面积30公顷以上的天然林。

本款所称禁伐区是指按照《全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分类区划技术规则》(林资发[1999]218号)区划的重点生态保护区。

第八条 凡符合多条区划界定标准的地块,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的顺序区划界定,不得重复交叉。

第九条 按照本办法第七条标准和区划界定程序认定的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分为三级。

(一)属于下列范围的,划为一级。

1.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江河源头的林地。

2.山体坡度长江以北36度、长江以南46度以上江河两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3.在重要水库周边和山体坡度长江以北36度、长江以南46度以下江河两岸,属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标准确定)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4.西南高山峡谷和云贵高原区山体坡度46度以上地区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5.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地区的有林地,以及覆盖度60%以上的灌木林地。

6.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红树林,热带雨林。 7.边境地区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8.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未开发利用的原始林以及森林与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二)属于下列范围的,划为二级。

1.山体坡度长江以北36度、长江以南46度以上江河两岸的疏林地、未成林地。

2.在重要水库和山体坡度长江以北36度、长江以南46度以下江河两岸,属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疏林地、未成林地,不属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3.国家重要湿地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4.台湾海峡西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5.边境地区的疏林地、未成林地。

6.西南高山峡谷和云贵高原区山体坡度46度以下地区的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山体坡度46度以上地区的疏林地。

7.除西南高山峡谷和云贵高原区外,其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地区的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地区的疏林地、覆盖度60%以下的灌木林地。

8.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以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树种为优势树种、连片面积30公顷以上的天然林。

(三)一级、二级以外的划为三级。

第三章 区划界定

第十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组织国家级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和申报工作。县级区划界定必须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基础上,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并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要求和内容将国家级公益林落实到山头地块。要确保区划界定的国家级公益林权属明确、四至清楚、面积准确、集中连片。区划界定结果应当公示。

第十一条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申报。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由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直接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申报。

申报材料包括:申报函,全省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利资源等情况详细说明,林地权属情况,认定成果报告,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省级区划界定统计汇总图表资料。

第十二条 区划界定国家级公益林应当兼顾生态保护需要和林权权利人的利益。在区划界定过程中,对非国有林,地方政府应当征得林权权利人的同意,并与林权权利人签订管护协议。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对省级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组织开展认定核查,并根据省级申报材料和审核、核查的结果,对区划的国家级公益林进行核准,核准的主要结果呈报国务院,由国家林业局分批公布。省级以下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对相应的森林资源档案进行林种变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已区划界定的国家级公益林及时进行林权证林种变更登记。

第四章 区划调整

第十四条 国家根据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科学确定国家级公益林的规模和布局。国家级公益林稳定在全国林地总面积的30-40%。

第十五条 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补充申报国家级公益林。

(一)新批准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新建重要水库。

(三)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土地还林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十六条 在不影响整体生态功能、保持集中连片的前提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调出国家级公益林。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已确权到户的国家级公益林,其林权权利人在与地方政府签订管护协议时,要求调出的。

(二)苗圃地。

(三)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护路林。

第十七条 补进、调出国家级公益林的,由林权权利人向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将相关资料连同审查意见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现地勘验,提出审核意见。审核同意的,须在国家级公益林所在地进行公示,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申报。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进行集中核准。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补进、调出国家级公益林的,由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申报,国家林业局组织现地勘验。

第十八条 占用征用国家级公益林地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分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报告。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相应核减国家级公益林总量。

第五章 建档与核查

第十九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建立落实到小班、地块的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档案。要做到图、表、册一致,权属证明、管护协议齐全。

第二十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及补偿基础信息数据库,准确反映国家级公益林小班、地块信息。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统一组织开发国家级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有关办法,由国家林业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开展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情况检查验收,组织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国家级公益林动态变化情况,分更新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档案和基础信息数据库。

第二十二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报告上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变化情况,提交资源变化情况报告、资源变化情况汇总统计表、更新后的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

第二十三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对各地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调整、管护效果、动态变化等情况进行核查。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2001年依据《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林策发[2001]88号)区划界定并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不属于《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区位范围,林权权利人要求调出的,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的程序调出。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克什克腾旗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核查办法

为切实加强国家公益林的保护、培育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4]169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林业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及《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管护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

旗里成立由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的管护核查领导组织,负责对全旗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单位管护情况的考核、检查。各管护单位要成立主要领导牵头本辖区内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的核查组织,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质量的全面考核检查。

二、对管护单位的考核(100分)

1、组织制度的落实情况(10分)

(1)组织健全并落实的,制度健全并执行的,不扣分; (2)各项组织、各种制度有而不全的,扣5分; (3)无各项组织和各种制度的,扣10分。

2、资源管理情况(85分)

1 (1)无毁林行为,或有轻微毁林行为未造成损失的,不扣分; (2)有严重毁林行为能及时处理的,每次扣1分; (3)有严重毁林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处理的,每次扣2分; (4)发生重大毁林案件的,每次扣5分; (5)无火情火灾现象发生,不扣分;

(6)有火情火灾现象发生,及时发现并及时扑救未造成重大损失的,每次扣2分;

(7)有火情火灾现象发生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扑救造成重大损失的,每次扣5分;

(8)有病虫害发生及时发现及时上报的,不扣分; (9)有病虫害发生未能及时发现上报的,每次扣3分; (10)有国家重点公益林标志设施的,不扣分; (11)国家重点公益林标志设施有而不全的,扣2.5分; (12)无国家重点公益林标志设施的,扣5分。

3、档案管理(5分) (1)档案健全的,不扣分; (2)档案有而不全的,扣2.5分。 (3)无档案管理的,扣5分。

三、对护林员的考核(100分)

1、无毁林现象发生的,不扣分;

2、有轻微毁林行为未造成损失的,每次扣2分;

3、有严重毁林行为的,每次扣5分;

4、发生重大毁林案件的,每次扣10分。

5、无火情火灾发生的,不扣分;

6、有火情火灾现象发生,及时发现并及时扑救未造成重大损失的,每次扣2分;

7、有火情火灾现象发生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扑救造成重大损失的,每次扣5分。

8、有病虫害发生及时发现及时上报的,不扣分;

9、有病虫害发生未能及时发现上报的,每次扣4分。

四、核查结果

(一)对管护单位核查后按其结果分为:

1、85分以上(含85分)视为合格。

2、85分以下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1%的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基金。

3、60分以下追究管护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建议停拨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限期整改。

(二)管护单位对护林员考核后,按其结果分为:

1、85分以上(含85分)不扣工资。

2、85分以下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其总工资额的10%。

3、70分以下(不含70分)管护单位扣其全年管护工资,并予以辞退。

4、60分以下追究护林员的责任。

3

第四篇:兰州市西固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措施分析

赵生民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甘肃兰州730060) 作者简介:赵生民(1978-),男,甘肃兰州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管理、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与设计、林业工作站管理等工作。 导读:通过对全区国家公益林资源现状、保护与管理措施深入分析,明晰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的现状、经验与不足,为全区新形势下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工作创新提供依据。 西固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郊,南北环山,地形破碎,属陇中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全区林地面积稀少,植被基础异常脆弱,生态环境面临森林资源林分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公益林资源数量与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维持

一、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现状

(一)公举林资源 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27.11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26 35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97.2%,在公益林面积中有林地097万亩;灌木林地12.76万亩;未成林地3 93万亩;无立木林地088万亩;宜林地7.79万亩,均为水土保持林。 ㈡国家级公益林资源 全区划定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3.23万亩,占全区公益林总面积的50.2%。按地类分有林地0.96万亩;灌木林地12.27万亩。 ㈡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资源 全区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2.40万亩,涉及413个小班,按照地类、土壤类型、灌溉条件、植被等因子不同,可划分为三部分:一是南北面山有林地,面积0.83万亩;二是南北面山绿化工程造林地(灌木林地),面积5.18万亩,主要分布在马泉大山、石家山、龙爪山、田黄沟等地区;三是金沟、新城天然灌木林区、北山红砂灌木林地,面积6.38万亩,主要集中分布于金沟乡、新城镇草坪、羊黑、河口乡石圈村石板沟、八朗沟,咸水村成水河、大拉拉沟、捞盐沟及大滩村等地区。

二、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措施 ㈠组织措施 全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西固区国家级公益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区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负责工程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明确职能,落实责任,精心实施。确定专人负责国家级公益林的检查验收、技术指导、计划编制和资金拨付工作等具体工作,对工作实施全过程督察。 ㈡宣传措施 全区采取标语、广播、讲座等宣传形式,广泛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分布、管护要求、环境道德、生态意识、生态保护知识及森林效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区人民对林业生态主体地位的认识,努力形成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协同工作,全民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 ㈢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由兰州市西固区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编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及办公室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护林员职责、奖惩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监督、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规范使用。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完整的档案资料是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可靠依据和基础,也是保障此项工作能够持续系统地开展的联系纽带,建立健全档案至关重要。西固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公室确定会电脑,懂专业的业务人员担任档案和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全区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以便直观地、有效地监控该区生态公益林的消长动态变化,及时掌握情况,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四)检查措施 通过检查及考核,确定管护人员的平时表现,由区公益林办决定是否续聘,奖励人员及金额,及目标保证金的发放等。 1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公益林的管护人员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要作为对管护站及管护人员的出勤,奖励、年终考核的依据,直接与管护人员的目标保证金的相挂钩。 2考核。要对各管护站在每年的6~7月进行半年考核,12月进行全面考核。

三、保护与管理的经验与不足

(一)主要经验 1保障资金安全有效。全区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补偿基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在资金发放过程中,严格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明确对象,规范程序,使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各管护单位及补偿主体。 2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全区禁止一切以生产木材和商业性经营为目的的采伐作业,禁止毁林开垦、乱砍滥伐、乱征滥占、采砂等各种破坏行为。全区把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属于西固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范围内的公益林地,由西固区林业局与西固区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签订管护合同,再由区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与各管护站签订管护合同;属国有包干单位管护区内的公益林,由西固区林业局与国有包干单位签订管护合同;属集体所有的公益林,由西固区林业局与各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与各村委会,村委会与农户层层签订管护合同。 对于集体国家级公益林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农民采取家庭承包管护、联户管护、委托管护、专业管护等形式,切实做好对承包林地林木的管护工作,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防盗工作,形成政府领导下的群防群治“三防”工作长效机制。 3强化管护队伍建设。通过对管护人员的不断培训和管理,使每一位管护人员都能够掌握林业的基本知识及常识,尤其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乱四滥”及其防火方面的知识,当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受到危害时,能够及时做出反映,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及防止各类破坏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的发生,确保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安全。 (二)存在的不足 西固区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补植及造林资金缺乏,管理技术科技含量太低等许多不足,严重制约了全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工作。

四、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措施建议 ㈠健全管理机构 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发展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须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核定人员编制,确定5~7人专门对全区范围内生态公益林体系实施管理与监督。

(二)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建设生态公益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全民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为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㈡完善地方补偿机制 对于未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西固区政府应当建立地方补偿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确定补偿标准和范围。 ㈣设定公益林界限标志 全区还没有全面设定明显的生态公益林界限标志,广大群众对公益林分布区域,面积等不是非常清晰不利于公益林政策宣传、保护和发展。

(五)理顺管理体制 全区的生态公益林除天然林以外,人工造林全是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成果,目前管护单位分国有包干单位林场、区南北绿化环境指挥部、农户自主管护三大部分。现需将集体林实行竞标承包管护,推行“山有主,主有权,尽责得利,失责受罚”的规模承包经营做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形成开放式管理。 ㈥加大林业科技含量 针对全区地形破碎,气候干旱,低温和干旱及土壤瘠薄等因素,加大造林科技含量,引进推广切实可行的高效低成本的干旱造林、森林抚育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 ㈦加强综合效益开发。 全区的生态公益林主要为天然红砂林,人工柠条林,林分质量差,很难产生经济效益,这是目前阻碍生态公益林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探讨开发生态公益林区的综合效益的新技术,使经营者能有所收益,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才会步入良性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㈧加强资源保护工作 一是要对生态公益林管住、管严和管活提供法规和政策上的保障,杜绝在生态公益林地域内砍柴、割草、放牧、开矿、开垦、采石、采砂等活动。严厉惩处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加强防火管理,建设生态公益林防火林网体系,在适当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要口,竖立永久性的生态公益林公告牌或封山示意图,以发挥较好的警示作用;三是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档案与生物多样性定位监测系统。 (编辑:田野)

第五篇: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精选)

【发布单位】国家林业局 【发布文号】林科发〔2014〕28号 【发布日期】2014-03-05 【生效日期】2014-03-01 【失效日期】2019-03-01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林科发〔2014〕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有关直属单位: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是财政部2007年设立的中央财政专项,我局是试点部门之一。为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依据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结合林业行业特点,我局组织制定了《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国家林业局 2014年3月5日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实施细则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专项)管理,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结合林业行业科研特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专项重点围绕林业科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支持范围包括:

(一)林业行业应用基础研究。

(二)林业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

(三)林业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

(四)国家标准和林业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五)林业行业计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六)林业行业应急技术研究。 第三条 专项管理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以支撑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行业科研的特点和重点,确保科研项目与林业生产紧密结合,合理区分和衔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专项只设项目层面,项目不分解,避免经费分散使用。

(二)明确权责,规范管理。专项管理各方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严格按照专项支持的目标,加强项目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专项项目,实现林业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

(四)专款专用,追踪问效。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将项目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 根据项目类型特点,一般采取招标或者择优委托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五条 国家林业局系统外的单位承担专项的财政资金占专项经费的一定比例。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具体工作由科学技术司(以下简称科技司)和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按照职能分工共同承担。

第七条 各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国家林业局有关直属单位及原林业部直属六所高校归口管理本区域(本单位)承担的项目。

第八条 科技司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全国林业行业科技发展规划。

(二)负责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管理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员会)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三)提出专项年度支持方向和重点,征集项目建议。

(四)审核通过咨询委员会审议的项目建议,并提出项目预算及年度预算安排建议方案。

(五)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

(六)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和协作攻关。

(七)协调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监督检查、项目验收和成果管理。 第九条 计财司的主要职责

(一)会同科技司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二)会同科技司组织专项项目预算的编制、审核和申报。

(三)根据财政部的批复下达项目预算。

(四)组织对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资金决算、财务审计、财务验收和绩效考评等。 第十条 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林业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对专项年度支持方向和重点进行咨询。

(二)对专项组织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咨询。 第十一条 项目归口管理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本区域(单位)的林业科技发展规划。

(二)组织本区域(单位)项目申报材料的初审和报送。

(三)负责本区域(单位)项目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资金监管等工作。

(四)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任务、人员、预算总额以及预算分配调整等重大事项的审核和上报。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按照服务支撑和管理监督并重的基本原则,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二)面向国家战略、行业建设和区域发展需求,协调组织优势力量共同参与,组织本单位科技人员完成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预算申报书等材料的填报工作,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三)督促项目负责人按任务书要求实施项目,并及时向归口管理单位报告项目执行情况、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等。负责对本单位承担项目的经费预算调整等事项进行审批。督促项目做好验收和成果总结,加强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用。

(四)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对本单位使用、外拨项目经费情况实行有效监管,确保经费支出符合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求。接受监督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结合项目经费审计和评估验收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章 项目立项 第十三条 立项程序

(一)征集建议。根据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广泛征集林业生产、管理部门的需求,编制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提出支持方向和重点,征集项目建议。

(二)形式审查。对项目建议按照相关原则进行审查,包括是否重复立项,申报人、申报单位、申报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等。

(三)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进行评审。

(四)咨询评议。将专家评审结果提交咨询委员会咨询评议,形成项目建议咨询意见。

(五)材料上报。科技司审核咨询委员会的项目建议后,及时报送科技部。

(六)编制方案。根据科技部反馈意见调整项目建议,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预算,提出专项总预算及年度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审批。

(七)项目批复。根据财政部批复,签订项目任务书,下达项目预算。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议要求

(一)符合申报指南提出的支持方向和重点。

(二)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三)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层次区分清楚,避免重复交叉。

(四)项目完成后能够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

(五)项目执行期限一般为3—5年。 第十五条 实施方案内容

(一)项目总体目标、年度目标。

(二)项目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方式。

(三)项目分年度实施方案。

(四)项目承担单位已有科研条件。 第十六条 预算编制要求

(一)根据项目任务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预算编制应同时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中有自筹经费的,应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必须为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或专项用于该项目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要同时编制列示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预算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预算时,需要申明项目承担单位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项目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七条 任务书内容

(一)总体目标、年度目标与具体考核指标。

(二)研究任务、主要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三)项目年度计划。

(四)项目经费来源与支出预算。

(五)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研究人员。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条件

(一)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各级行政机关或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

(二)具备一定的技术力量、科研能力条件及相关研究基础,优先支持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生态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联盟等平台依托单位。

(三)鼓励产学研结合,涉及产业性技术研究的原则上须有相关龙头企业参与。 第十九条 项目负责人条件

(一)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重大项目申报人须为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具有正高级职称。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记录良好;用于项目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5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二)同期只能主持一项或参加不超过2项本专项项目。正在主持1项或参加2项国家科技支撑、97

3、86

3、948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的,不得申请本专项。

(三)重大项目申报人原则上不超过57周岁,其他项目申报人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年龄计算截至申报年度1月1日。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二十条 重大事项报告。项目实施过程中除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原则上不允许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如出现计划任务调整、项目人员和协作单位变更、项目预算总额调整及项目协作单位之间的预算调整、试验示范基地变更等重大事项,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应及时按程序逐级上报国家林业局。

第二十一条 国际合作与交流备案。项目人员出国培训、国外专家来华交流,项目承担单位应依据任务书按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经批准后执行。国际合作与交流任务变更须按程序报批。

第二十二条 年度报告。项目承担单位应于每年12月底前将本年度项目实施情况报科技司。 第二十三条 中期评估。中期评估采取现场查看与专家会议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评估认定不能继续执行的项目,将终止项目执行。 第五章 重大项目组织 第二十四条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为解决国家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林业中心工作中的重大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设立重大项目。 第二十五条 重大项目支持重点

(一)林业科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有望取得重大突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沿性基础研究。

(二)围绕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创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安全构建和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等关键支撑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及应用研究,以及生态效益评价、绿色经济核算等基础性研究。

(三)林业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林业产业绿色增长关键技术,对开拓发展林业产业具有重要影响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研究,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第二十六条 重大项目申报要求

(一)申报主体一般是中央级科研机构(包括原林业部直属林业高校,下同)或具备相应实力的省级科研机构。鼓励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的优势科技资源强强联合、共同申报。

(二)申报人应具有组建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相关企业等在内的重大项目研究团队的能力,并将主要精力投入本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 重大项目组织实施

(一)需在立项签订任务书后三个月内举行项目启动会,细化各任务实施方案及技术路线。

(二)应聘请5—7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咨询。

(三)项目执行期结束后一个月内,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经归口管理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司,由科技司会同计财司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

(四)重大项目验收后需加强对项目成果、技术的应用及效果的后评估。验收成绩、项目完成情况及后评估情况等综合考评结果作为后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为适应科研活动规律的需要,落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将项目经费分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

第二十九条 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

(一)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设备费预算编制中应当注意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有必要购买的,单位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二)材料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研发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专家咨询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专项经费及其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其他支出:指项目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其他支出应该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十条 间接费用是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项目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为: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间接费用按项目统一核定,由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协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项目预算(书)中明确,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协作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

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

第三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应当对项目经费和自筹经费分别单独核算,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预算金额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按照预算调整程序报批。

(一)项目总预算、项目年度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的预算调整,由承担单位向归口管理单位提出申请,经归口管理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科技司,科技司提出审核意见后报计财司,由计财司报财政部审批。

(二)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如需调整,项目组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实施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由项目承担单位审批,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项目其他方面支出。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第三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项目预算调整审批程序,按时提出财务验收申请,配合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及时按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科研、财务、行政等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全面支撑,积极推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对项目的开放共享。

第三十三条 项目协作单位应自觉接受有关监督检查,并对所承担经费的使用情况负责。 第三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协作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化间接费用的管理,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统筹安排绩效支出,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绩效水平。

第三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预算核拨项目协作单位经费,并加强对外拨经费的监督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协作单位不得层层转拨、变相转拨经费。

第三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财政部要求及时填报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并于每年的4月20日前将上年决算报送国家林业局,由国家林业局审核汇总后报送财政部。

第三十七条 项目结存结余经费的管理,按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项目结存经费是指未完成项目年度经费预算减去年度实际支出后的余额,项目在研期间,结存经费应当留由项目承担单位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项目结余经费是指项目结束或因故终止时,项目经费总预算减去实际总支出后的余额,因故终止项目结余经费还应当包括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项目结余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国家林业局,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项目验收与绩效考评

第三十八条 验收申请。项目完成后,由第一承担单位向归口管理单位提交项目验收申请,由归口管理单位审核同意后以正式文件报送科技司。项目因故不能按规定的执行期完成的,应提前三个月将延期验收申请报送科技司。

第三十九条 现场查定。科技司组织对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形成查定意见。

第四十条 财务审计。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实施期满后,选择具有审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进行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一条 项目验收。包括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两个部分。财务验收是业务验收的前提。

(一)财务验收主要以项目预算、财务审计报告以及相关经费管理制度为依据,提出独立的验收意见。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1.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2.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3.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4.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5.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6.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7.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8.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二)业务验收主要以项目任务书、项目执行情况验收自评价报告、现场查定意见为依据。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业务验收: 1.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未经申请或批准,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4.超过下达的项目任务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第四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须对验收报告、资料、数据及结论等与项目研究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四十三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在一个月内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

第四十四条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在一个月内提出书面整改报告并逐级上报,整改报告主要包括项目未完成任务情况及原因、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整改工作进度安排等内容。

第四十五条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负责人5年内不得申报本专项,并对项目承担单位申报新项目采取调控措施。

第四十六条 项目绩效考评。国家林业局结合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逐步建立对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各级管理部门应按照职责范围重点对项目执行情况、组织管理、配套条件落实、经费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承担单位应加强对项目组织安排、执行进度、技术保障和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执行项目任务书和经费预算,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和经费的规范使用,并接受上级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对不接受监督检查,将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对于弄虚作假,伪造材料、剽窃他人科技成果及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的,一经发现,撤消项目,追回已拔经费,项目负责人5年内不得申报本专项。

第五十条 加强信用管理,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协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咨询专家等在实施专项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记录,并作为其参与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九章 资产与知识产权管理

第五十一条 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投标、资产管理等的规定。专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资产的处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企业使用项目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第五十二条 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及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保障研究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三条 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承担单位负责管理和使用。研究成果转化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与各协作单位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

第五十五条 专著、论文等成果需第一标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英文:Special Fund for Forest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ublic Welfare)字样及项目编号。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9年2月28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抗力计算下一篇:国际班教师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