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泛森谈作学问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王泛森谈作学问范文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摘要: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对即将读研的同学很有意义,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能再用本科生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更应该具备学术研究素质,学会创新,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怎样与老师一起进入研究领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新课题。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个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非一流大学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 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地念书、不停地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历史,所以我就不停地念书、不停督促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地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

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经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地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

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

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

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

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

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

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第二篇:王泛森院士_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泛森 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 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 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 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 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 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 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 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 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 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 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 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 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 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 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 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 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 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 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 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 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 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 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 想即使在台湾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 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 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 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 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 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 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 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 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 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 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的逼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 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 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 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

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 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 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 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 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 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 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 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 讲究漂亮的style,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 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 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 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 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 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 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 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 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 一点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 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 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 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John Nash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 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 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 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 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 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 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 要的

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 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

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 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 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 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 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 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 会。 4.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 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 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 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 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John Nash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 方已经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 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 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 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

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 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 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 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 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 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 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 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 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 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 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 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 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 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 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 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 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1960年代台湾知识还很封闭 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 的名字就叫ibid。所谓ibid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et. al.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 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 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browse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 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 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 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 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 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conceptualize是一种非常难教的 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 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台湾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 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 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 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 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

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 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 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 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 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 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 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 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

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 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 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 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 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 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 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

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 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 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 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 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第三篇:例谈作文简妙构思法法

一、开头简妙写法―――扣题定位引下文。

开篇简洁明了,紧扣题目,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在首段三言两语中体现出来。同时首段还具有定位作用:感情基调,选材范围。首段还具有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

如《乌江水,霸王情》:乌江水的澎湃声依旧清晰可辨,它不停地翻滚着,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无尽的霸王情……

再如《改变人生的闪念》:这个“改变人生的闪念”,是老师告诉我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我心里。它告诉我,在人世间,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再如《偏方》:老安有偏方。他的大儿子考上了清华。他的二儿子考上了北大。【简妙④26页】

再如《路》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再平凡不过的了,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宇路打交道。当你行走在大路上时,有没有发现大路上形形色色的景象呢?【简妙④40页】 再如《妈妈的手》:前几天,忽然心血来潮,想为妈妈剪剪指甲。妈妈却有些不好意思,我笑着把她的手拽了过来,却猛地一颤:哦,这不是我记忆中的妈妈的手!【简妙④46页】

再如《笛声悠扬》:傍晚时分,他时常站在村口,手拿一截短笛,吹上一曲,悠扬的笛声在村野回荡。

《特殊的作业》:十一长假,窦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你们放假回家后向自己的父母说一句:我爱你们!请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放假回来后向全班汇报并交流。

二、中间简妙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

承头就是承接首段往下写。时而点点题中的关键词,这样可以不偏题,因为首段是扣题的。顺写就是按一定顺序往下写。详重点就是突出重点,把突出中心的材料详细写出来。

如①《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开头“小时候,我的书包里总放着一把钥匙,放学回到家门口,我便找出那把钥匙打开门锁,于是家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又拥有了自己的世界。”中间“每次考试时难题很多,考完后老师评讲完卷子,我们便豁然开朗――――题目原来如此简单。这是因为老师传授了我们一把钥匙,一下子让我们登上了知识的新台阶。”“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也有着许多心锁。但我相信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去年暑假,因为眼疾,去医院动手术,双眼被纱布密封起来。那一刻,黑暗像潮水无声无息地高涨着,覆盖着我,将我淹没在黑暗的深渊。以后的三天,我将生活在没有阳光,没有风景的黑暗世界里。失去光明的三天,将是什么滋味啊!”“亲朋好友带着鲜花来探访我了,可我只能用心感觉他们的笑容,用耳朵揣度他们的声音。虽然亲情和爱心包拥着我,我却生活在黑暗的天堂里。就这样,一把心锁将我的心灵与外界隔绝了。”

“一天,我聆听收音机里播放着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听着听着,一阵劲风裹挟着新鲜的空气,猛然推开了我的心扉。是呀,坚强的海伦为什么能熬过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我渐渐感悟到,她在对时间的珍惜,对光明的渴求和生活的热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钥匙,从而打开了闭锁的命运之门。她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不是吗?”“海伦凯勒的精神也正是我需要的一把钥匙,它慢慢打开了我的心锁,打开了我心灵的新天地。”“这一刻我悔悟了:为什么以前极少去珍惜索拥有的东西,而奢求那些还没有的东西呢?我以往对光明世界的一切,为什么几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哦我失去了太多美妙的东西,失去了太多宝贵的时间。我失去的岂止是三天的光明呀!”

②《重要的鹅卵石》开头:一天,老师在桌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瓶子,然后又丛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丛瓶子口放进去的鹅卵石。

中间:老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瓶子是不是满的?”“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的吗?”老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又问学生:“你们说这瓶子满了吗?”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了:“也许没满。”“很好!”老师说完,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瓶子里。倒完后,他继续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告诉我,这个瓶子满了吗?”“没有满!”全班学生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息地回答说。“好极了!”老师又从桌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的瓶子。当有些事都做完之后,老师正色问他的学生:“你们从上面的这些事情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道理?”一位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一些事的。”老师听到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结尾:说道这里,老师故意停顿了一下,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大家的重要信息是,如果不将大鹅卵石首先放进瓶子里去,你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做事不分轻重缓急的人,终难有所作为。我们不仅应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更应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要首先完成最重要得事!)

③中考满分作文《真没想到》,叙写“我”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向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们”的故事,经过两次“我”欲说又止的蓄势铺垫之后,随着一声“我爱你们”的发出,强烈的情感磁场顿时生成,作者及时从多角度作细节描写,给读者以心灵震撼。请欣赏全文:

《真没想到》 开头:“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理解,应该是双向的》这篇课文,启发一定不小。过去,有些同学总是抱怨父母对自己爱得不够,可是从未想想,你们给父母多少爱呢?今天,我给大家布置一项口头作业:你们回家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句‘我爱你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反应。明天班会时向全班同学汇报。”(这个开头虽然没有点题,但“看看他们有什么反应”就暗示文题)中间: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们”。唉,这个……多不好意思啊!唉,再说吧!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坐在电视前。爸爸拿着报纸,妈妈在织毛线。我托着腮帮,心里盘算着:说不说呢?说吧,太那个……不说吧,老师……说就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四个字嘛!“爸爸……”“嗯,干什么?”“妈妈……”“什么事,有事就说嘛!”“没事,在家里,你什么事都可以说。”“嗯,这个,啊……不太好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大声说道。爸爸妈妈怔了一下。爸爸将报纸举高,遮住了他那噙着泪水的眼睛,报纸在微微地颤抖着……妈妈顿时扔下手中的毛线,一把搂住了我,两串滚烫的泪珠滴到了我的脸上。

结尾:刹那间,我也惊呆了。啊!真没想到,爸爸妈妈原来也渴望我的爱!真没想到,“爱”,这么一个普通的字眼,能使人的心贴得这么近,这么紧,产生这么大的威力。爸爸、妈妈,我永远爱你们!

简评:爸爸由“拿着报纸”到“举高”报纸,妈妈由“在织毛线”到扔下毛线,父母的“怔了一下”与“我也惊呆”,爸爸的“噙着泪水”和妈妈的“滚烫泪珠”,爸爸“颤抖”的手和妈妈“搂住我”的手……这些细节描写细腻而逼真地凸现出父母亲激动喜悦而难以自控的心情,给读者强烈的震撼。由此可见,中考作文的细节描写设计,不仅要注重个性化,体现独特性,更要注重“细”——具体细致,多方着墨,讲究前后的勾连、照应和变化,只有这样,真情的释放才能具有爆发性和震撼力。

曹津源 荐评

(曹津源 《中国中学生报》第1231期) ④《妈妈的手》开头(扣题定位引下文):前几天,忽然心血来潮,想为妈妈剪剪指甲。妈妈却有些不好意思,我笑着把她的手拽了过来,却猛地一颤:哦,这不是我记忆中的妈妈的手!中间(承头顺写详重点):记忆中的妈妈的手,有如细绸一般光洁细腻。这是我妈妈的手吗?怎会如此粗糙,如同一张尖利的砂纸?16年了,这双手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幼,这双手便为我编织了一张幸福的网。小时候,这双手每日牵着我往返于家与幼儿园之间,这双手与我共同见证着每一个日出日落,聆听着每一声鹂鸣雀啾。在这双手的牵引下,小小的我长大了。这双手,给了我一个弥足珍贵的少年。现在,依然是这双手,每天为我操劳着一切:为我挤牙膏,兑洗脸水,热牛奶,甚至帮我撕开面包的包装袋!无微不至的照顾,已经到了极点!一切的争分夺秒,只为了我能多睡一会儿。我仔细端详着这双手,心生无限感慨:妈妈的手已非当年的锦缎了,岁月的刻刀已在上面无情地留下了那深深浅浅的凹陷,显得那么粗糙。这粗糙,记载着我16年来的索取。时间带来了我的成长,也带走了妈妈的韶华。结尾(照应开头所感):妈妈,请等着我长大,我将用长大的手牵着您那时已苍老的手,我会牵着您的手走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⑤《珍惜幸福》开头: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的周围:如果你与母亲逛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遨游知识海洋,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朦胧的灯光下,静静看书,凝神遐想,那就是幸福……中间:假日,我陪母亲逛街。我喜欢稍后一步跟着母亲,凭她老人家带着我在街巷左拐右折。母亲带着我来到一家点心铺,从腰间掏出一张面额不小的钞票,非要我和那几个小孩坐在同一条长凳上吃点心。于是,我便擎着小碗加入了那几个小孩的行列,大嚼大咽起来。母亲则在一旁微笑着。陪母亲逛街,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母亲怜爱我,纵宠我,不为别的,就因为我是她的女儿。我眼中流动的是她昨日的眼神,我眉梢挑着的是她今日的骄矜。在母亲的心目中,我的一颦一笑一啄一饮都是天大的事。我拈起一片快乐的红叶,母亲便拥有整座枫林;我咽下一滴苦涩的海水,母亲便坠入了汪洋大海。拥有母亲,便拥有幸福。与母亲相伴,幸福的琼浆便汩汩流出。

清晨,语文老师风风火火走进了教室,他和蔼可亲,夸张有度的表情,总令我们感到亲切,他诙谐幽默的话语,声情并茂的讲解总能博得我们的阵阵掌声。他“没大没小”地和我们“侃大山”,同时又巧妙地为我们揭开了神秘的文学面纱。琅琅的书声中孕育着生机,静静的思索中流露出希望。有时,我们品味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有时我们感悟这“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生活过”的哲理;有时领略着“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豪情。多么美的瞬间,多么幸福的时刻!

感到疲惫时,从摆满名著的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文化苦旅》或《艺术人生》,泡杯咖啡,坐在撒满冬日阳光的窗前,细细品味。夜深人静时,缩在被窝里,听着北风呼呼作想,看着艾米莉的《呼啸山庄》。我喜欢看书,更喜欢看书给我带来的幸福。

结尾:幸福在我的字典钟,表示关爱,上学和看书。在我的诠释中,幸福有着虽淳朴却美好的意思。我快乐,因为我拥有幸福,并且我会好好地珍惜幸福,让它永远陪伴在我左右。

三、结尾简妙作文法―――照应开头写所感。

结尾照应开头,点出关键词,也照应了题目,同时结尾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受或感悟。(只写其中之一即可)

如①《珍爱无声》开头:高山,在无声中诉说威峻。蓝天,在无声中袒露旷远。江河,在无声中书写恢宏。人,亦在无声中笑看人间的月圆花瘦,把持心灵的阴晴曲直,掂量生命的跌宕浮沉,送走时光的斗转星移。在同时,沉淀下了无声的真情,值得珍惜。结尾:我懂了,真爱无声。我知道,要无声珍惜。[中间:见《选评》27页] 如②《我的视线―――记一把蓝色的雨伞》开头: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伞所牵绊……结尾:这一切,都因为那把倾斜的蓝色伞。那蓝色,明彻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中间:见《选评》32页]

如③《我发现枕头里有个小小的世界》开头: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中间:母亲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决定给我特制一个枕头。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选着棉花,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睡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就像是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我才知道,它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作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散落满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学校住宿的每一天,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的 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拉着父亲,一手位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

结尾: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简评〕作者由小见大,以极为普通的枕头为线索,表现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意,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文章三写枕头,让这一小物件成为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并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把情感的传递写成一种单向活动,而是多次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我”相应的情感反应,或展现海滨之夜繁星满天之美,或述说“没有歌词的童谣”的意境,或倾诉身边“一地金黄”的林间的温馨之感,这种笔法所构筑的双向互动型的情感世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此外,本文语言朴实而含蓄,“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等句,辞短情深,耐人寻味。 如④《泪水擦干以后》:开头:我独自坐在窗前,两眼凝视着远方。眼,已哭得通红;泪,还在流着。我没有擦,让泪流到嘴边,涩涩的。任泪水打湿刚发下来的分数少得可怜的试卷。结尾:满眼的泪水化着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哦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试卷,擦干泪水,握起笔,开始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我要让这次失败成为我前进的动力。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

第四篇:《书包的学问》

综合实践课案例《书包的学问》

活动主题的提出

我经常发现有的同学过一两个星期就换一只笔,橡皮用了一半就不要了,新买的尺不一会儿就坏掉了„„有的学生书包、文具盒,即使七八成新,新学期一开始,又让家长买新的。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调查了一些同学,征求了一些同学的意见。同学们都认为可以搞搞小调查,并建议可以调查书包的变化、可以对比本子,观察本子有没有变化、还有的说可以调查文具盒的变化„„最后通过表决,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调查书包。最终,同学们确定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为“书包的学问”。

活动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关注并了解书包,学会合理使用书包,能选择健康的书包。通过搜集书包的资料,提升获取信息、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写相关研究报告。

2.过程与方法:主要以小组交流、实践法、查阅法、研究法、 试验及动手制作法等开展各种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司空见惯的学习用品---书包的关注与研究,让学生懂得爱惜自己的书包等学习用品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激发其乐于从小处着眼积极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的意识。

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活动时间大致一个月,分四个阶段。

1、确定主题。确定分课题,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活动小组,各小组讨论制订出最切实可行的一份活动计划书。

2、分组研究。利用图书、采访调查、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3、汇报成果。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总结评价。形成结论,评价反思,并把活动延伸。

第一阶段 确定主题 活动过程:

1、确立主题

(一)谜语导入,激情引趣

它是我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全都有,

笔墨书本帮我拿, 上学天天不离它。 (打一物) 【谜底】书包

揭示主题 《书包的学问》

(二)生活观察,发现问题

1、这个与我们天天相伴相随的朋友,你们用心的了解过吗?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书包?

有的学生介绍的是单肩、双肩背的;有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书包是手提的;有的学生介绍的是颜色和图案;有的学生介绍书包的来历等。

2、大家把书包都摆在书桌上,互相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书包的样子不同;质量不同;颜色不同;大小重量不同;干净程度不同;新旧程度不同......

(三)合作填表,整合思维,共享资源

1、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填书上表格:

老师总结提示:如何合作高效的填写表格并展示整洁度的不同标准和如何称量书包

2、传阅表格,交流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①书包多重好?

②比较单、双肩哪种好?

③用名牌书包好于普通书包吗? ④贵的好还是便宜的好?

⑤整理书包有什么窍门?......

(四)商讨研究方向

同学们的问题很多,我们要怎样找出答案呢?除此之外,你还想从那些方面了解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的商讨最后总结出本主题活动具体实施可以分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调查: ①书包的发展

②学生书包的使用情况; 3书包与身体健康;

(五)形成活动小组

1、那么多的问题你准备研究哪一个呢?

学生小组选择研究主题。

2、根据问题分小组。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住址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 (六)小组分工

师:那么大家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呢?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这样的一些研究方法:(1)上网查资料(2)问教师、医生、同学(3)在校内、和商场进行采访

四、汇报小组分工。

各组汇报分工情况,其它组同学给予建议并吸取优点。

通过汇报小组计划,让学生学会倾听,从倾听中学到知识、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 分组研究

一、整理资料

1、选择资料。把本组的资料综合起来,选出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

2、各小组交换资料。把自己组无关的资料借给其它组同学。

3、教师帮助一些资料不全的组,以供更好的找到结论。

4、在资料中挑选出重点的、总结性的话语用笔画一画。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结论。

二、讨论汇报形式

1、指导学生不仅讨论汇报形式,还要讨论汇报的具体分工。

2、汇报成果展示形式。 第三阶段 汇报成果

(一) 汇报成果

师:同学们,在“书包的学问”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经过小调查,讨论,辩论,收集相关资料等形式,充分认识到书包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收获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大家互相取长补短,相信通过这节交流总结课,同学们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调查和探究活动做得非常好,那么怎样减轻书包重量呢?老师搜集资料,总结出了几个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选择书包,以轻便安全为佳。肩带宜宽阔并有软垫,钮扣及拉炼亦以胶质制造为宜。

2、选购轻巧的文具和其它用品,以便携带。

3、上学前依照上课时间表收拾书包。

4、除当天上课要用的物品外,不要把其它东西,例如漫画和杂物等,放进书包内。

5、要检查书包里面的各个部分,以分区较多的为好。这既可以起到分门别类装课本和各种文具的作用,还可以使书包重量均匀。

老师还搜集了一些资料主要包括:

书包的演变发展、结构式样、品牌、质量价格,市场上流行的各种书包的资料以及书包与我们的健康,如果我的资料与同学的重复,就略过。

(二) 创意空间——设计未来书包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你一定想让你的书包朋友更完美、更能突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快快献出你的创意吧。设计未来的书包。比比谁的创意多、谁的创意新?第五小组的同学先说,其他的同学跟他们比一比,对方说过的不许重复,在规定时间内说的多的为胜方。

(学生思考一分钟。)

提醒及时起床,提醒按时交作业,提醒上课别走神,会变形„„ 师:将刚才你听到的认为最好的创意,用简明的语言写在书上。 (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引起竞争意识,养成聆听的习惯。) 师:同学们的调查和探究活动做得非常好,那么怎样减轻书包重量呢?老师搜集资料,总结出了几个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选择书包,以轻便安全为佳。肩带宜宽阔并有软垫,钮扣及拉炼亦以胶质制造为宜。

2、选购轻巧的文具和其它用品,以便携带。

3、上学前依照上课时间表收拾书包。

4、除当天上课要用的物品外,不要把其它东西,例如漫画和杂物等,放进书包内。

5、要检查书包里面的各个部分,以分区较多的为好。这既可以起到分门别类装课本和各种文具的作用,还可以使书包重量均匀。

第五篇:说话的学问

说话很有学问,从大处讲,一言兴邦,一言亡国,涉及外交辞令,一言不慎,就可以挑起事端,刀兵相见;从小处讲,一言不慎,误解,争执,甚至多年交情毁于一旦。

想想这说话的学问,其实是很后怕的。

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 ,因为三岁的孩子也会说话;最难,因为最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 的时候。

话说得好,小则可以讨喜、动人,大则可以保身、兴邦。远有苏秦、 张仪游说诸侯,战国格局为之改变;诸葛亮说服孙权,三国鼎立之势成;

话说得不好,小则树敌、伤友,大则丧命、失江山。孔子之教有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仅次于德行,可见它的重要。由于一言 之闪失,导致兵戎相见、血流成河的浩劫,在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

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 人的命运,一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职场上,每个人每一天和同事、领导难免有话要说;家庭中,同妻子 、丈夫、父母、孩子必须进行交流;社交时,同朋友、客户势必联络感情 。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些都需要我们掌握说 话的艺术。在注重人际沟通的现代社会,说话的艺术也就是成功的艺术。

会说话,可以帮你办好难办的事。同一个问题变换不同的说话方式将 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求与人,想要拉近关系;遇到僵局,想要无形化 解;遭到拒绝,想要说服对方,都需要掌握说话的艺术。说好难说的话, 才能办好难办的事。

会说话,可以助你掌握通达的做人智慧。说话没分寸,没艺术,即使 是赞扬的话,别人也充耳不闻。说话有分寸,讲方法,即使是批评的话, 别人也乐于接受。

会说话,可以帮你成为社交高手。如何同上司说话?如何同客户沟通 ?如何拒绝朋友?如何抚慰家人?人情网中,拿好语言之矛,才能攻破人 心之盾。

会说话,可以助你掌握圆通的处世之道。在人生的各个场合,在什么 情况下、对什么人、在什么时机说话,都要讲求艺术性。对方豪爽,就说 直率的话;对方保守,就说稳妥的话;对方崇尚学问,就说高深的话。这是语言之道,也是处世之道。

小狗对小猫说:你猜猜我的口袋里有几块糖? 小猫说:猜对了你给我吃吗?小狗点点头:嗯,猜对了两块都给你! 小猫咽了咽口水说:我猜五块!然后,小狗笑着把糖放到小猫手里,说:我还欠你三块。——这不是低智商的笑话,而是,因为爱你,所以允许了你的小贪心。

小狗很会说话,小猫也很会听话。小猫听出小狗话的玄机,所以小猫就允许了小狗的小小作弊。

会说话有时要和会听话配套。

我们说的对牛弹琴,实际上就是说话的和听话的不配套。对牛弹琴不见得是坏事,关键是没有找到知音。世界上恐怕没有不喜欢音乐的。牛不想听,有两个原因,一是牛厌烦弹琴者,二是牛对这首曲子不喜欢,但并不能推论牛对其他曲子也不喜欢。

说话,要找对知音。

我在一个单位上班时,有一个人喜欢夸夸其谈,结果,好多人喜欢听,把他当做童话故事去听,可是就有人不想听,认为是听觉污染。可见,知音是关键因素。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会说话,好做人,相反,不会说话就不会做人。

你喜欢某一个人,但说话却不知让步,不知委婉,不知曲径通幽,其结果是可想而知。

喜欢某一个人,就要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奉献给他,要毫不吝惜,这也是说话的技巧。

厌恶一个人,也需要说话技巧,要王顾左右而言他,不伤害他,不攻击他,不热不凉,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慢慢道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在无话可说,就闭上嘴巴。

说话的最大学问就是有时说了对方听不懂,钻牛角尖,这样就坏了。很好的友谊也伤害了。哎,那种情景真是有苦说不出。

说话的学问其实就是没事时少说为佳,我们说,话多有失,这话一点不假。

有的人口无德,在他嘴下没有好人,每个人都是攻击对象

有的人口无遮,结果话一出口,就像箭离弦炮弹出口,不可收回。

这两种人估计都不受人喜欢,其原因就是话多。

我有个朋友,心地善良,缺点就是喜欢说话喜欢调侃,结果往往会让人误解,让人认为你这个人也不敢交往了,原因是听你说话太多,知道你的想法太多,结果不敢交往了。朋友后来知道此事,肠子都悔青了:我哪有这种水平这种境界这种奢望只不过是图一个语言痛快酣畅淋漓而已。

看来说话也真难,说也累,不说也累,闭上嘴巴又没滋味。

现代社会是一个很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为语言表达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环境,但是,痛定思痛之后,我们还是应该牢记:见人少说三句话,未敢全抛一颗心。

文章快写完时,忽然想起佛教一句话叫十善业道: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恶口,

五、不两舌,

六、不妄语,

七、不绮语,

八、不贪,

九、不嗔,

十、不痴。这十善业道中,说话的学问就包括有: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由此看来,说话大有学问,不敢诳语 。

上一篇:散文走进新时代范文下一篇:商务局工作要点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