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提升碳生产率的策略——基于与北上广的比较

2023-01-25

碳生产率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GDP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值,它将碳视为一种生产要素,与传统的劳动、资本生产率同等重要。考虑到北上广深四市同为一线城市,因此本文将北上广作为参照对象,探讨深圳市提升碳生产率的策略。

一、影响深圳市碳生产率提升的表象因素分析

根据Lu et.al.(2014)及赵秀娟和张捷(2016)的研究,一国或地区总的碳生产率是各行业碳生产率以碳排放结构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其中碳排放结构指某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即碳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任何一个地区希望提升碳生产率都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深圳市也不例外。

(一)从技术层面看,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碳生产率的余地有限

从理论层面看,除非发生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使得某个产业的生产工艺或能源消费情况发生重大改变,否则该产业很难在技术层面提升碳生产率。

(二)从结构层面看,深圳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除了交通运输业之外,第三产业通常是低碳产业,碳生产率比较高,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有助于提升总体的碳生产率。此处以产业结构代替碳排放结构进行分析。相比北上广,深圳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从北上广深四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看,2017-2018年,深圳超过了广州,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排名第三。相比北上广,深圳市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小的优化空间。2010年,北上广深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5.7%、57%、61%、52.4%,深圳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是最低的。到了2018年,北上广深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1%、69.9%、71.8%、58.8%,深圳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垫底,从提升幅度看,北上广分别提升了4.3、12.9、11.8百分点,深圳仅提高了6.4个百分点。201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四个城市中排名第一,已经达到了81%,非常接近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了。

二、影响深圳市碳生产率提升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深圳市各行业碳生产率整体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可能存在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路径依赖,深圳市部分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依靠高投入而不是技术进步获取增长;另一方面,深圳市低碳技术进步缓慢。从深圳市统计年鉴可知,深圳市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下降的原因可能在于深圳市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或者转移了高碳排放强度的产业,我们无从得知能源强度的下降有多少是真正来自低碳技术进步因素。

(二)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原因分析

由于发展顺序的不同,深圳市各个区经济发展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明显。此处根据2018年的数据进行说明,罗湖区、福田区发展得较早,这两个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6.3%、94%。盐田区得益于盐田港的带动,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高达86%。南山区发展迟于福田区,南山区的经济总量约占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排在深圳市各区之首,为罗湖区的2.2倍,为福田区的1.2倍,但是南山区的优势产业为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在统计上多为第二产业,因此,南山区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8%、59.2%,第三产业比重仅高于深圳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其他7个区发展较晚,第三产业的比重更低。宝安区凭借与南山区、东莞接近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深圳前海自贸区的政策利好,在近年来发展很快,经济总量排在深圳市各区第四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0.96%、49%。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得益于华为、比亚迪等大公司的带动以及深圳市“东进战略”的实施,连续多年为深圳市经济增长最快的区,该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南山区,位于深圳市第二位,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0.6%。龙华区位于深圳中北部,优势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装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龙岗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0.1%。坪山区、光明区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35%左右。大鹏新区得益于旅游业的拉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4%。深汕合作区为深圳市的飞地,位于汕尾市,经济发展较落后,该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3.5%、53.4%、23.1%,第三产业的比重甚至低于第一产业。

三、深圳市提升碳生产率的策略建议

(一)宏观政策层面

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议深圳市对现有的低碳政策措施进行梳理,抛弃碎片化的政策,形成一套政策体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化,助推深圳实现低碳发展。

首先,提升碳生产率,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排斥一切高碳产业或者鼓励一切低碳产业。如果某高碳产业在短期内会产生大量碳排放但是可以在长期内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那么这种高碳产业也是值得鼓励的;如果某低碳产业在短期内不会产生碳排放但在长期也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那么这种低碳产业也是需要限制的。

再次,目前深圳市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市场化手段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市场化手段主要指碳交易,从广度来看,深圳市参与碳交易的数量有待提高,虽然深圳市控排企业的数量由2013年碳交易启动之时的635家扩大到2018年的794家,但仍然较少;从深度来看,控排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不高,存在集中履约或违约的现象,比如,深圳市完成2018年履约任务的控排企业数量从2019年6月19日的495家飙升至6月21日的758家,而到了6月30日履约截至日期,深圳市仍有8家控排企业未能完成2018年度的履约任务。

最后,深圳市目前实施的低碳政策措施涉及碳减排目标责任制、碳交易、产业结构优化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能源政策、外经贸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的牵头实施部门各不相同,包括市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委、市科技创新委、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工业与信息化局等,多头管理难免存在交叉管理或者管理缺位的现象。深圳市可以借鉴广州市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做法,梳理现有的低碳政策,并且形成一整套政策体系。深圳市也可以借鉴上海市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的做法,及时公布政策信息,提升信息的透明度。

(二)中观产业层面

建议深圳市采取措施促进各区协同发展,缩小各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首先,各区协同发展是实现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根据产业结构演变一般经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也就是说只要经济发展了,第三产业比重提升通常是可以预见的。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深圳市各个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种不平衡发展态势如果得不到扭转而是持续发展下去,会削弱深圳市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因此,要采取措施促进深圳市各区协同发展。

其次,要持续创造有利于生产要素便利流动的环境。在促进各区协同发展方面,深圳市已经做得比较好了,比如深圳市已经取消了市内部分高速的过路费,还将继续取消跨区高速过路费;比如深圳市政府已经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深就业,深圳市为来深工作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发放租房补贴,宝安区、龙华区、龙岗区、福田区还另外给来本区工作的大学生们发放配套租房补贴;再比如深圳市于2018年已经撤销了深圳特区管理线,从此深圳再无“关内关外”的说法,从2019年开始,深圳市再也看不到全市通行的“红的”和仅去关外的“绿的”,一律换为纯电动汽车“蓝的”。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深圳市需要继续降低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门槛和成本。深圳市需要继续清理阻碍资源流动的一切障碍,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2018年,宝安、龙岗、龙华三个区的常住人口占深圳市常住人口的56.2%,而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仅占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2.5%。那么,为什么会造成更多的人创造了更少的价值这一现象呢?本人认为主因在于宝安、龙岗、龙华等区的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整体上水平偏低,即使这些区愿意为来深的“人才”提供额外的租房补贴,但是“人才”仍然优先选择没有提供或提供少量补贴的但各方面配套设施都较完备的罗湖、福田或南山区,导致这些区的无法吸引到高层次人才,阻碍了高端产业的发展。

最后,各个区要注重发展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实现错位发展。我国产业体系完善,深圳市优势产品价值链上的多个环节或工序都可以由其他省市协助完成,深圳市不需要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各个区更是如此。

(三)微观服务层面

建议深圳市成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门小组,编制碳排放清单,并定期公布碳排放数据。根据广东省的要求,深圳市需要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23%,即2020年的碳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29.9%。目前,国家、广东省、深圳市的统计局都未公布碳排放量数据,虽然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我们可以依据能源数据推算碳排放量数据,但是由于能源统计口径的差异,不同的学者或研究机构针对同一研究对象计算出的碳排放量存在很大出入,加大了碳减排目标的考核难度。深圳市在2019年8月再次被中央委以重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市可以尝试编制碳排放清单,并定期公布碳排放量数据,在低碳经济领域发挥示范作用。

摘要:深圳市作为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及先行示范区,有必要在提升碳生产率方面为全国其他城市做出表率。本文首先分析影响深圳市碳生产提升的表象因素,然后剖析其深层次原因,最后基于与北上广的比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深圳市提升碳生产率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碳生产率,北上广深,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Lu, Z., Yang. Y. and Wang, J.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a’s Main Industries:Based on the Laspeyres Decomposition Method[J].Energy Procedia,2014(61):1893-1896.

[2] 赵秀娟,张捷.对外贸易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88个国家1992-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01):28-39.

上一篇:浅淡企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下一篇: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