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消费观下的产品新装

2023-03-08

现代消费时尚的更替和人们对于用品精神价值的追求, 致使许多服装和用品的淘汰与更新, 不是依据它们的破损程度, 而是依据它们能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来变化。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物品的观赏性和装饰效果。就好像家庭主妇们从琳琅满目的商场中不时选购着各种新型的用品, 来替换那些原有的相形见绌的物品, 尽管许多物品尚能使用。

作为一种审美淘汰, 人们不再只满足功能的诉求, 对商品的选择是越来越挑剔。生产厂家和同类商品之间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尤其是超市的不断扩展, 使得包装设计必须在突出商品的信息和价值功能之外, 那些具有文化含量以及能由此带来附加值的商品更加受人喜爱。这就要求我们的包装设计师除了要解决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外, 还要着重研究当代消费时尚观念, 才能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

1 精神作为人多层次的最高需求

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其中包含着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 其对应的产品功能可以划分为实用的、认知的和审美的, 这种划分反映出产品的功能与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的关联。产品的实用功能是最基本的, 认知功能是在与实用功能的联系中产生的, 而审美功能又是建立在与实用相关联的合目的性和与认知相关联的合规律性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揭示出产品的审美价值赖以形成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具体机制, 并为审美创造指明途径, 而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将朦胧的社会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

需求作为人的本性, 是人对世界作用的动因, 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它一方面反映出人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的活动作用于外部世界。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人们设计和生产出形形色色的产品。而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形成都源于人的需要, 因此认识人的时时需要便具有首要的意义。

2 时尚消费观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 人们把产品的使用方式的宜人性和质地、款式、品味等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由此也刺激了商品品种的开拓。但是, 它也使一些商品的更新周期与使用寿命之间产生矛盾。原来一些商品使用寿命很长, 但由于款式或造型的过时而被人为的淘汰。这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为了更新周期加快的趋势, 可以降低某些材料的寿命要求而坚守成本消耗。

从废旧淘汰到审美淘汰的转变, 反映了人们消费生活中精神需求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等休闲时间的增多, 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自由支配时间是消费生活的必要条件, 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如何支配自由时间, 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水准、价值观念、情趣爱好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大自然、艺术以及文化知识的热爱也开始反映在产品包装的设计上。

人对于物质的消费是有限的, 而人的精神需求确实无限的, 这种精神需求首先表现在一种价值追求和情感依托上。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品味和格调, 希望自己的日子过的更加充实而有幸福感。物质需求的满足依靠的是一定的物质消费, 而精神需求的满足既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更要有适应个人需要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由此, 使人们的消费从单纯物质性追求转向一种精神和情感的满足。

这种情感性消费并不一定是指向挥霍无度的高消费, 而是指向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具有人情味的生活。这时, 质地优良、设计精美以及带有精神附加值的产品外形包装就成了人们选择用品作为高质量消费生活的必要考虑条件。

3 现代包装设计对人消费动机的转化

现代商品包装最直接的目标是激发消费者进行购买。消费者决定花钱买东西的行动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们的行动一般都是由一定的主观内部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 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 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需要的体现, 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 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行动的。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商品。如冬季来临, 人们就会到商店购买羽绒服或大衣等物来抵御寒冷。

一切的动机都来源于需要, 需要和动机之间的转化一线之隔。两者有着不可缺少的联系和变数。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健康美丽, 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没有出现抗皱美容霜之类的化妆品, 这种愿望并不能推动人们购买化妆品的行动, 而仅仅以愿望的形式存在人的心中。只有当某厂家生产了这种产品, 并且通过广告宣传, 使消费者了解到有满足自己美容愿望的化妆品, 此时, 消费者才会去商店购买此类化妆品。这是在满足愿望的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为。只有这时, 需要才真正转化为动机, 成为人购买行为的动力。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时是由一种动机支配的, 有时是由多种复杂动机综合支配的。这些动机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购买行为体系。满足精神、社会需要的动机常常伴随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动机。例如, 经济收入低的消费者往往只注重商品使用价值, 对商品的要求是价廉物美。这是由一种购买动机支配的购买商品的行为。而经济收入丰厚的消费行为往往对商品包装品质更为讲究。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就是相当复杂的, 是生理、物理需要与精神、社会需要交织在一起, 其中精神、社会需要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的需要不断变化, 在确立包装设计的目标和定位时, 就应多从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着想。

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向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发展的。对于多数人来说:“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这反映出需要的发展。但是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不会自发产生, 而是在社会现实环境和教育及市场发展规律的影响后才能形成。消费者高级需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包装设计的指导和影响, 即消费者购买动机是受商品包装指导的。例如, 矿泉水的包装设计, 如果只宣传解渴的作用而忽视其水中所含人体需要的矿物质, 微量元素, 以及卫生健康的介绍, 效果一定不会很好。因为现代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需要不仅解渴, 而且还要补充人体内所需的一些物质元素。设计应主要体现其水质来源 (天然矿泉水) , 含合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 以及保证饮用安全健康等。这样, 消费者就会被感染, 就会按照包装设计的指导购买矿泉水, 从而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了解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规律, 然后才能使包装指导消费的作用得到体现。

4 当代包装设计中的新因素

如今休闲购物是我们一种放松身心的消费方式, 当我们在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寻找时, 在被某件物品诱惑时, 影响打动我们的因素会有很多, 如图片、质量、品牌、耐久度等等综合起来影响到我们的选择。但在这些因素里面, 最关键的是产品的包装设计。就好像书籍包装设计大师A l a n Powers曾在他的书的扉页上写道:要成功的把隐藏在书中的诱惑力通过书的包装和封面设计传达出来, 要使人心里某个地方被这种诱惑所牵动。

尽管没有谁会完完全全靠外形包装来买商品, 但如果一件产品无法抓住你的第一眼, 你就很难再去理会它那里面的其他如何了。因此, 引人注意是增强包装效果的首要因素。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 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 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从心理学研究分析, 一件包装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 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感觉器官的包装中的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活动中, 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刺激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刺激物和人的主观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商品包装的文、图、色及造型形态, 对消费者来说, 都是一种“视觉元素”的刺激物, 而这些刺激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比如在商品包装设计元素中, 色彩冲击力最强。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购买补品商品, 大多会对大面积暖色调的商品包装感到满意。而对洗洁用品则对冷色调包装感兴越。这既是商品主观原因又是消费者情感联想的作用, 这种现象又称为色彩的心理暗示。

成功的商品包装不仅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 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 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 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 商品包装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 就必须体现商品鲜明个性特性, 简洁明了的文、图、形象, 同时还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

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 也是难以琢磨的, 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 美丽与丑陋, 高雅与粗俗, 关注与排斥, 这些心理上的情感, 不仅男女老少各不相同, 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由此, 如何实现人们诗意的生活?如何使现代生活更加具有人情味?这就给我们的产品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应该善于捕捉时代的理念, 善于营造生活的意象, 他的作品应该更能激发人的情感、更具审美意味。

摘要: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通过产品的创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这也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产品的功能则作为满足人需要的特征, 成为产品的核心概念。包装设计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商品, 其次是美化商品和传达信息。值得注意的是, 对现代消费来讲, 后两种功能已经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那么, 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便成为现代包装设计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人的需求,现代消费观,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1] 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吕品田.必要的张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3] (美) 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4] (英) 马尔科姆·巴内德[著], 杨卫, 等[译].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5] (美) 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论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下一篇:长庆数字化油田地面工艺的研究和应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