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光王大珩观后感

2023-05-19

第一篇:中华之光王大珩观后感

王大珩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王大珩纪录片》,看完后我思绪万千,心潮如海,因为对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来说,王大珩仅仅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对我来说,王大珩不仅仅是 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更是我们的老校长,是他一手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正因为他在光学领域的造诣,我们才能了解到得光学的巨大的学术潜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用“光”改变了中国。

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科学家的一生吧。王大珩(1915.02.26—2011.07.21),小名英东。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北平沦陷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1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仅仅数百字的简单描写,便能看出王大珩这气贯长虹的一生。

王大珩生活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他曾经留英十年,而这留学费用其实是当年的庚子赔款,王大珩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下离开祖国,他忍辱求学,走着科学救国的道路,而经过一番的曲折,王大珩到了英国后,在英国人那种对我们中国留学生居高临下的轻蔑眼光下,让王大珩深深的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最主要的是它会使一个国家丧失应有的地位。随后,王大珩把这一切生生的藏在心里,他憋足劲,一头扎进实验室,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就在此期间,世界二战的爆发让王大珩敏锐的察觉到光学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有作为,所以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到雪菲儿大学学习玻璃研究。

王大珩不仅敢做万花丛中的一点红,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后续人才,,他再一次的超越自我,向科研领导者方向转化,即随着科学咨询范围的扩大和升入,王大珩的眼界更加深入,目光更加犀利了他开始越来越自如的用国家战略的眼光去观察 问题了,越来越自觉的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国家地方针的各个领域。所以每次遇到好的科研项目,王大珩为了鼓舞大家的积极兴,总是让给别人,而他总是一旁协助,因为他深知,国家的进步,一个人是无法代表的,只有调动大家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办大事,办好事。

晚年时候的王大珩,也没闲着,总是有很多人来向他咨询,讨教学术问题,可是,他从来不嫌人家烦,耐心细致的解答每个人心中的一问,可是当有公司想用王大珩的名气来标榜自己的产品是,王大珩,却极其认真,非要亲眼看看产品,才说话,哪怕在对方开出了高价的情况下,仍是将自己的名气攥的死死的。

人生犹如昙花一现,王大珩已近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深深的被我们谨记,对于科学技术我们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严禁专一的态度,对于国家,我们要明白,不论我们将来走多远,异域风光再好,我们时刻不能忘本,我们永远要为国家的复兴经历,对于人生,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淫威所屈,这对一个科学家或是将要从事科学领域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品质了。以上这些是伴随王大珩的一生的品质,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真的应该学习这宝贵的品质,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而我们有幸能成为光学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要发扬老校长的精神,秉承爱国谨慎,做新时代的科学知识分子。

第二篇:中华之光 颁奖词

颁奖词、推介词

指尖在黑与白上跳跃,心灵在东西方穿梭。他的传奇为世人广泛传扬。他用年轻的心,为古典音乐注入活力。他激昂澎湃的旋律,在世界刮起中国旋风。这是一位有梦的青年,他的音乐惊动了世界,也让世界学会了倾听中国。

他是今天全世界钢琴学童的偶像。他不仅是钢琴弹得好,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上有一种活力和创造力,他没有重复经典,而是让古典音乐焕发了新的力量。他把自己的生命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在全球各地演出的时候,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精神风貌。他让世界看到了华人的音乐才华,也让中国音乐登上了世界舞台。

——宋祖英

颁奖词、推介词

当代大儒,学贯中西。幼年启蒙于五四,青年负笈西洋,中年成大器。在西方的学术中心耕耘中国传统,在中国传统的巅峰上眺望世界,心怀天地生民,为往圣继绝学,他领路新儒学,为纷争不已的世界打开了对话的大门。

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我是他的学生。由于他的努力,儒学不仅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展开了持续的对话,也和佛教道教产生了持续的交流。杜维明所产生的影响深远,儒学思想家的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不仅被人们更好的理解,也引起了持续地研究和讨论。

——孟克文

颁奖词、推介词

六十年前的一场倾听,留下三十年来不灭的惦念。年逾古稀,还要作拼命三郎。功成名就,还要托钵化缘。穿梭世界各地,他紧握传统艺术的火种。牡丹,玉簪,西厢记,长生殿。一曲幽兰,一唱三叹。从前的白雪遗音,如今姹紫嫣红开遍。

白先勇先生多年来为昆曲艺术在全世界的传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想引用北大已故的冯友兰先生在90岁高龄时说的一番话:“人类的文明就好似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的在燃烧。它为什么不灭呢?就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作为燃料添加进去,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叶朗

颁奖词、推介词

漂泊海外的游子从不孤独,因为他带着中华文化的行李。海路万里,隔不断华夏血脉,身居异乡,改不了客家乡音。关爱华人乡情,醉心中华文化,他著书立说,用汉字在非洲的土地上,写下了中华文化的瑰丽篇章。

他曾是一位老师,也曾很长一段时间担任毛里求斯驻欧外交官。曽繁兴先生担任毛里求斯艺术文化部部长,期间,我很荣幸作为他的顾问与他一起共事 。在当时,海外华人在所在国政府担任部长职位的,只有曽繁兴先生一个人。曽繁兴先生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为他坚信文化是各国理想的和平等的桥梁。

——雅克·马塞尔

颁奖词、推介词

她是一个传奇,一段战火中的姻缘,链接两个国家的不灭的情缘;无论身在战场,还是异乡,她总是与祖国站在一起。她总是在路上,穿越海峡,穿越太平洋,为祖国不断地穿针引线。全世界有许多伟大的国家,但只有一个陈香梅。

她是以她的言行塑造了她的独立、勇敢、智慧的一种中华女性的形象。这种也别的魅力,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力量。

——卢燕

颁奖词、推介词

三十万洋弟子,一位大宗师。陈氏太极源于道,承于先祖,从前秘不示人,如今传播海外。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他让国粹走出国门造福人类,他开创了功夫传承文化的新境界。

因为我们发现,人们练了太极以后,生病少了,这样我们保险公司出保的概率降低了,虽然支付了学费,但实际上我们的利润提高了。太极给我们带来了健康!

——切赫·克拉尔

颁奖词

和名字相反,他天生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讲述他的梦想,伙伴、邻居、爷娘都是他的听众。长大了,他讲述中国,以20种文字传播,全世界都是他的读者。那一天,他走上殿堂,世界一片安静。

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导亚洲走向未来,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

颁奖词

他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有一天,他把中文招牌挂到巴黎的街上。坐镇西方文化中心,一点点耕耘,一次次开拓,30年来,这个巴黎的书生,以一己之力,在法国开创了方块字的绿洲。

颁奖词、推介词

一介女子,却是泰国侨界栋梁。不劳相问,对祖国仍一片冰心。风华正茂时放弃舞台,年过八旬,还在为推广华文教育奔波。在这个国度,她是北方的星辰,人们看到她,就想起了故乡。

我要推介的这个人曾经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歌唱家,但是她没有选择这条路。

——乍都隆·彩盛

颁奖词

球技高超,顽强进取,赛场上他是勇不可挡的英雄。友好善良,谦逊幽默,他向世界展现的是中华文化内涵的人格。全世界有15亿球迷,因为他,中国孩子爱上篮球,通过他,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

颁奖词

108个国家,400所学院,500多个课堂。每个方块字,都是中华文化的种子,每一堂课,都是东方大国的舞台。是魅力,也是实力,这些来自君子国度的文化使者,他们比先贤走得更远。

第三篇: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

人物颁奖典礼

1月11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隆重举行。各主办单位的主要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并为获得首届“传播中华文化人物”的10位个人和1个集体颁奖。

获奖者来自世界五大洲,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领域,每一位都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在世界各地推广昆曲的白先勇、中美民间大使陈香梅、陈式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国学大师杜维明、国际钢琴巨星郎朗、泰国著名侨领梁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被誉为世界级的中华文化大使姚明、在非洲推广中华文化的曾繁兴、法国友丰书店创办人潘立辉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总部。

由中央媒体、知名专家学者、驻外使领馆推荐产生的20位候选人在央视网和各大门户网络公示后,引起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该活动历时5个月,多个摄制组同时奔赴世界各地进行候选人专题片的拍摄,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传播中华文化人物的足迹。

这是目前国内高规格的文化盛事,更是一场汇集了全球华人文化精英的文化盛典。推介人致词的环节更是一大特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亲临现场,推介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引起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法国驻华大使白林、泰 1

国前总理兼教育部长乍都隆?彩盛等作为推介嘉宾也出席了颁奖典礼。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是中央电视台继“感动中国”、“经济人物”、“体坛风云人物”之后,全新策划推出的一项大型文化人物评选活动,该活动以国际化为立足点,力争打造成央视一个全新的品牌节目。颁奖晚会将于1月17日20:10在央视一套(CCTV-1)首播,1月18日20:00在央视四套(CCTV-4)重播。

他们来自世界五大洲,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领域,每一位都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

2004年,台湾人白先勇开始带着青春版《牡丹亭》进院校,出国门,到全球各地巡演,8年间,创造了昆曲剧目演出200多场、现场观众累计超过50万人次的纪录。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欧美国家巡演12场。此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开设了昆曲课,白先勇成为继梅兰芳之后,第一个向世界介绍昆曲的华人。从前的白雪遗音,如今姹紫嫣红开遍。

指尖在黑与白上跳跃,心灵在东西方穿梭。钢琴巨星郎朗成名后,一直致力于把中国的优秀乐曲传播到全世界,《黄河》《长江之歌》《浏阳河》等成为他世界巡演的重要曲目。现在,郎朗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音乐界,世界上很多人因为郎朗喜欢上了中国,开始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颁奖典礼上,他与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合作的《康定情歌》再一次征服了人们。

当代大儒,学贯中西的美籍华人杜维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奔走世界100多个国家,把儒家崇尚和谐的处世哲学,把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带到了不同国度的讲台,为纷争不已的世界打开了对话的大门。

而另一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则是公认的民间大使。在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她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是一个传奇,一段战火中的姻缘,链接两个国家的不灭的情缘;无论身在战场,还是异乡,她总是与祖国站在一起。她总是在路上,穿越海峡,穿越太平洋,为祖国不断地穿针引线。

说到名扬天下的中国功夫,作为陈氏太极拳第19代传人,陈小旺对中国功夫的海外传播功不可没。1990年他毅然走出国门,立志将太极拳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由其担任会长的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已经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8个分会,海外弟子达30万之众。他让国粹走出国门造福人类,并开创了功夫传承文化的新境界。

漂泊海外的游子,则带着中华文化的行李,在不同的国度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75岁的曾繁兴是非洲传播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曾担任毛里求斯文化部长。数十年间他为传播中华文化做了很多实事,如提高当地中文教师待遇、在当地举办龙舟节、关帝庙的扩建工程等。如今,在毛里求斯,华人仅占当地人口的六十分之一,但中华文化影响却很大,舞龙舞狮等大受欢迎,中国的春节也被定为当地的法定节日。

82岁高龄的泰国华侨梁冰女士,放下生意,专职做起了华文教育的义工。她为学校募款并引进师资人才,组织参访团到各地学习交流,为华文教育默默付出了六十六年,为华文学校捐赠了五六千万泰铢,相当于一千多万元人民币。

法籍华人潘立辉1976年在巴黎创办友丰书店,主要经营出版中文图书。30年来,这个巴黎的书生,以一己之力,在法国开创了方块字的绿洲,用图书为中法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今潘立辉的友丰书店和友丰出版社不仅成了巴黎的华文中心,也成为整个欧洲传播中华文化的磁场。

最激动人心的当属杨振宁推介莫言,两位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们获奖的时间却相隔了55年。相隔半个世纪的两位获奖者,均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刚刚获诺奖的著名作家莫言特意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送上一幅书法作品。人们对刚刚颁发的诺奖及莫言的致词还记忆犹新,如今重温仍倍感亲切。目前,莫言是作品被翻译成外语语种最多、在全球出版数量最大、拥有读者群体最广泛的中国作家。

一个篮球运动员,两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姚明创下了这样的奇迹。NBA赛场内外,姚明用顽强进取、睿智幽默、谦逊大气、平易善良这些极具东方色彩的精神品格,赢得了世界,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与认识。

最后一个奖,颁给一个集体,他们把汉字带到全世界,把中华文

化带到了全世界。这个集体就是孔子学院总部。2004年,中国国家汉办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作为全球孔子学院的最高管理机构,孔子学院总部应运而生。如今,孔子学院总部已经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每个方块字,都是中华文化的种子,每一堂课,都是东方大国的舞台。是魅力,也是实力,这些来自君子国度的文化使者,他们比先贤走的更远。

这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我们和这些精彩的人物分享了绚丽的中华文化盛宴。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克服了重重困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播撒到世界各地,让每一位华夏子孙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火种,都是光,温暖并照亮所有华夏子孙的心灵。

第四篇:运营之光读后感

(一)

我很认可"学无止境"所表达和传达的理念,学习不可中断。从事互联网工作已有几年,也看过不少有关互联网方面的书籍,但很多都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运营之光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从中得到些启发,感触也颇多。

我在互联网圈摸索几年,所接触和学到的都是零碎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所以,一旦自己去主导一个项目,知识匮乏以及经验不足则凸显出来。这本书在这方面让我有了全面和颠覆性的从新认知。

读了这本书,想要分享给大家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

一、全面

可以从内容上来看,具体划分为"黄老师十年运营历程回顾""互联网发展史""运营概念探讨""运营具备的思维""运营核心技能与方法""运营宏观规律""个人职业发展建议"等。以多角度、实例、结合个人经验等深入、独居个人观点的剖析运营体系。这是第一点给我的印象,也是每个人所急需补充的知识短板。

二、切合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本书案例多数是黄老师及其良师益友实践经验,可信度更强。

三、思考方式与思维

最大的惊喜之处就在这里,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但是思考方式与思维逻辑则很难掌握的。运营之光从流程化、精细化、生态化、破局、做局、回报后置意识等思考、思维与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角度,的确有可取之处。

四、破局点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对我来说。黄老师将复杂的运营体系通过杠杆化的破局理念,讲问题迎刃而解。当然,知识需要学以致用,只有结合自己以及工作实际情况,加以锻炼,相信收货是很大的。

五、职业发展建议

这是一个亮点,每个职场新人多少,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所困惑。黄老师根据个人经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给新人较客观的选择建议,这点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

本文是个人读后的几点感想,肤浅之处,请提出批评和建议。

运营之光读后感

(二)

这本书本身就会发光

这本书看得不快。因为实操性很强,常常看着看着就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有什么可以拿来就用的。也有不少时候,引我思考了一些比较"虚"的东西。甚至看的过程中有两次因为内容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和认同,忍不住给作者的个人公众号留言,老黄说看完写个书评,我也痛快地答应了。我想即便没有约定也会写吧,毕竟这远远不只是一本实用的书。

好的内容或一个好的媒体,承载的是信息、思想、知识、价值主张等,而可能不是单一的资讯。

《运营之光》中的这句话可以完美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感受。老黄的文如其人、言行一致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热映的电影《爱乐之城》里最为重大的一次冲突中,石头姐在高司令为自己不热爱的音乐而奔忙时,表达出强烈的不满,高司令不理解,他认为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并且一开始她也说并不喜欢爵士乐。这时,石头姐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可是你让我喜欢上了爵士乐,人们会因为你对爵士乐的热情而受到感染……"

虽然以前的工作也或多或少跟运营有些关联,但我真正开始从事运营工作也不过是三个月前。很庆幸在这期间看到了《运营之光》,这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老黄对运营的热爱让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

我觉得对运营来说,也存在大量类似的"艺术",它们或许是脱离"手段"而存在的,或许只有你真的存有某些"相信"或某些特定的"价值理念",你才能把它们做好。

老黄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运营的价值,而他在运营中收获的乐趣也令人向往。

这本书的好看还在于,作者无处不在。即便是运营方法总结和案例分析,也有着老黄强烈的个人风格。看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位老师就在你身边给你答疑解惑,并且这位老师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什么曾经拯救过你,

你最好就试着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

老黄在书里引用了这句话,他说这足以成为他的其中一个信仰。这不难理解,因为整本书看下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老黄因为对运营这件事情的热爱而将其做到了极致,还有他对年轻一辈的殷切希望和苦口婆心的引导。

看到最后会非常感动,会觉得"光"这个字眼恰如其分,因为这本书本身就会发光。

(还没买这本书的童鞋别着急,老黄说 3 月份出的精装版会增补 20% 以上的内容。)

第五篇:《文明之光》读后感

胡炜

看完吴军先生的《浪潮之巅》、《智能时代》后,我就在想,他下一本书会写什么呢?音乐、艺术?没想在四册一套的《文明之光》中有两个章节就已经是写音乐、艺术的了。在我们常人看来,这跨度确实有点大。作为一个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在后记的“写书心得”中,作者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写书是仿照科研的一套方式来的”,在他看来,“学习理工科的人既然能够做科研,也应该能写书。”那吴军先生具体是怎么做的呢?简单讲分为几个大的步骤:选题、列大纲、做功课、开写。

听起来很简单,好像谁都可以做到,可是吴军先生的书大家为什么喜欢看,每一本书都能获奖,其实还是有很多他的独到之处。譬如选题,他会坚持“三个必须”:首先必须是比较熟悉的专题,而且在这些专题的研究中,他必须能得到其他作家得不到的资料。“换句话说,不仅是不熟悉的内容我不会写,那些别人比我更适合写的内容,我也不会去写。”其次必须是读者感兴趣的题目,而且要用大家爱读的方式写出来;第三必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我虽对历史感兴趣,但更会向前看,我不会沉溺于历史故事中,更希望通过了解历史,帮助我们看清未来。”

具体到《文明之光》这套书,作者说他“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并一直在强调文明的力量。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我非常看重的,其实他可以被看成是我所有作品的主线。”这套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关王侯将相的赫赫武功基本上没有选,偶尔提及也仅仅只是作为背景材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是讲文明的故事,而不是讲战争史。”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选材?“在历史上,人类对强者的崇拜、对权力的兴趣比对文明的兴趣更大。翻开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略地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

因此作者选择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几十个片段来讲述他对文明的理解,“虽然这些片段远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将他们有机地拼接起来,我认为是能够看到文明发展的脉络的。”具体而言,“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原子能应用的另外八个专题;第三册介绍了直到20世纪的音乐、艺术和一些科技进步,尤其重点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并且在最后引出我们当下必须关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第四册介绍了影响近代文明发展的科技、艺术和政治领域的重要进步,并重点介绍了从1到N的发明创新过程。”虽然整套书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但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可以挑着读、跳着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

吴军的书之所以好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仅让你知其然,还要让你知其所以然。他会告诉你结论、告诉现象背后的本质,还要告诉你原因。譬如在讲到互联网时,他会告诉我们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三点:是平台(亚马逊、淘宝),是数据和信息(谷歌),是通讯(Facebook、微信)。他说如果有人能看到互联网的另一个或下一个本质,那么这就是下一个超越谷歌的公司。在讲到启蒙运动时,他会先告诉你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然后再来剖析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而不是在十

七、十九世纪,不是在德国。

作者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套书的写作,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套书竟然是作者用零碎的时间完成的。“我写作一般都会利用零碎时间,包括在飞机上、等小孩、和朋友约了吃饭之前,等等。有时候只有三五分钟,也就写上几十个字,但是积少成多,平均半年就能写出一本20万字的书。有些人见我写书比较快,便质疑我是不是没在公司里好好工作,实际上那些人要是将平时无所事事地玩手机、K歌、逛街,或者在公司里做无用功的时间攒起来,恐怕比我写书的时间要多出很多。”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羞愧?

但不用担心书的品质,不要以为这样写出的书一定是七零八碎的,作者还要下很大的功夫。“全书写就之后,我会坐下来把每个章节重新写一遍。”“即使这样完成的书稿,相比大家看到的书,还是非常粗糙的。接下来我会征求编辑和一些读者的意见,调整框架结构。”“与此同时,我和编辑会找一些领域专家看看内容有无常识性的错误。”“等得到所有的反馈意见后,我会修订一遍。”作者说:“对我而言,每写完一册书,其实就等于学完了一门课,或者做完了一个课题,而书本身则相当于课题的研究报告,只不过我会想方设法写得生动有趣,让读者爱看。”

看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文明之光照进来,但是如果需要对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还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的去学习和思考。“我思,故我在。”一个人若是没有独立的思考,其实在和不在都是一样的。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