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2000字

2024-05-08

《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2000字(精选2篇)

篇1:《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2000字

《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2000字

阅己阁

2018年第一本选择因书名错误的书。

以为薄薄143页,短短65000字顶多两天时间就应该能看完的。结果最后花了五天时间才算是“浏览”完成。

更失败的是,65000字看下来没有生字,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不明白表达是什么?完全看不懂!!最沮丧的是,看完之后对于正文毫无记忆!而且特神奇:看了四、五页就开始犯困,真合上书准备睡觉,又开始思绪活跃了……

因为看完之后只有“译者序”的记忆,总结就只能借助“序”及百度,对于作者克里希那穆提及译者胡因梦作简单介绍。

作者: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公元1895年5月12日—公元1986年2月16日

印度的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亮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

译者:胡因梦(Terry Hu)

又名胡茵子、胡因因,本氏瓜尔佳,满族。1953年4月21日出生于台湾台中市存信巷,祖籍辽宁沈阳市。著名电影明星,作家,翻译家。21岁主演《云深不知处》而走红,曾凭借电影《人在天涯》获得第1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凭借《第二道彩虹》获得第16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提名。33岁告别演艺事业,专事有关身心灵探究及翻译与写作,首度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引介到台湾,并致力于推动“新时代”的意识革命及生态环保等。

讲克里希那穆提前要先讲讲“通神学会”:

“通神学会”是由俄国的通灵女子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国军官奥尔科特共同创立。其主旨在促成超越种族、性别、阶级和肤色的兄弟爱;鼓励会员研究如卡巴拉犹太秘教、诺斯弟教、印度教、佛教、藏密以及神秘主义者的玄学体系;探索未知领域和人类的潜能。

“通神学会”的成员相信,人类必须透过不断转生的过程,来提升意识的层次。“伟大的净光兄弟”就是极为进化的灵集,人类历史上的灵性导师都来自于这个灵集。比“净光兄弟”更高一层的宇宙识能称为“弥勒尊者”,也就是西方世界所熟知的基督,以及东方世界所称的菩萨。人类过往的历史中,弥勒尊者曾经借用印度教主克里希那以及耶稣的肉身来行道,换言之,菩萨这种生命的形态,就是由凡人的意识和宇宙意识结合而成的,透过这种不可思议的能量转化,才有慧力救渡众生。预言中显示,弥勒还要再来,于是寻找第三个肉身,便成了“通神学会”最主要的使命。

1891年勃拉瓦茨基夫人过世,1907年就由另一位天生异禀的女通灵者贝赞特夫人担任国际主席。当时负责人除了她之外,还有一位名叫赖德拜特的通灵人,他能看到人体的灵光,还能从灵光判断一个人灵性进化的程度。寻找弥勒尊者的第三个肉身,后来就成了赖德拜特的任务。

1909年,也就是克里希那十四岁那年,因为他的父亲是“通神学会”的会员,因此他和弟弟尼亚时常到“通神学会”阿迪亚尔总部附近的沙滩游玩。有一天赖德拜特突然发现克里希那的灵光极不寻常,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色彩,尼亚的灵光也很纯净,于是他和贝赞特夫人商量,准备将两个男孩接到英国抚养,准备训练克里希那穆提将来成为弥勒尊者的第三个容器。在父亲的欣然同意之后,两个男孩的命运,就这么不可思议地被注定了。

克里希那和尼亚在英国贵州勒琴斯夫人的悉心照顾之下,逐渐适应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

因为尼亚的身体一向不好,在医生建议下,他们搬到美国加州圣巴巴拉山谷区的欧亥。

1922年的8月,奇怪的现象开始发生,克里希那突然进入一种急遽的“意识转化”期。17日至20日从早到晚他都陷入一种既痛苦而又不可解的状态,他的身体变得极度敏感。20日晚上,当情况恶化到极点时,“通神学会”照顾他的会员沃灵顿突然有种灵感,他建议克里希那到外面的一棵胡椒树下静坐,克里希那照做了。不久,他的神识突然离开自己的身体,飘浮到胡椒树上。这里天空出现一颗明星,在一种交杂着狂喜而又平静的状态下,他见到了弥勒尊者,也感受到佛陀的磁力。他终于在奇特的生命历程中,初次尝到真爱的滋味,从此以后,他对于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才开始具有信心。

1925年11月,克里希那又面临了另一次巨大的转折点。尼亚的健康情况不断在恶化中,克里希那当时必须离开加州到印度演说,十分不情愿地,他上了船。当船到达苏伊士运河时,电报传来了尼亚的死讯。据旁观者描述,克里希那当时陷入极度的伤痛,不但亲爱的伙伴离去,他整个的信仰系统也面临瓦解,因为他的指导灵以及他的弥勒尊者都再三保证尼亚绝不会死。当船到达可伦坡时,克里希那突然在伤痛的巨大能量中顿悟,从此他的般若慧观开始萌芽、茁壮。

1929年8月3日,克里希那宣布解散专门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他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即使一无所有也绝不再成立任何宗教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真理是无限的,纯属个人的了悟,一旦落入组织或上师崇拜,人们的心智就开始僵化、定型、软弱、残缺。在那一次宣布中,他首次透露内心的领悟,他说明他的任务就是要来解放人类,帮助受苦的生命从所有的恐惧和局限中释放,真正体尝至爱、大乐和进入实相的况味。另一项惊人的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因为凡是所有相皆是虚妄,通灵经验是人类接受了传统的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而投射出来的念相。从此这位被拣选充当“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人类的自相残杀,克里希那感到刺骨的哀伤,在那份哀伤中,还有更超然而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发展真正的教诲,他要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他所存在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于是他开始尝试不同的禅定方法,对于自己的意识和感官也做了无数的实验。

克里希那极为强调儿童教育,在这些天真的赤子还没受到世俗、传统、野心、竞争和恐惧的污染以前,就要提供他们一个自由无惧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叫做创造力、快乐和关爱,然后这个世界才能有真正的新人类出现,一个全然不同的净土才能在地球示现。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90岁圆寂之前,都还在不停奔波。

1986年2月16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留下来的,是一个有待人们解开的谜:到底菩萨是借助无形的神秘力量示现其一生的,或是完全靠自力达到的境界,还是二者的融为一体。

篇2:克里希那穆提:点亮自性之光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生于印度,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任何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他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宣布自己不是权威。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

克里希那穆提虽然生性害羞与谦逊,却不厌其烦地为大众宣讲了数千回没有草稿的演说,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任何人都可能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发现每个当下的实相。他的演说涵盖了个人及社会所有冲突的根由。完整而深入地觉察我们每个当下的行为,乃是转化我们自己以及社会的必要行动。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要演说,他答道:“或许只是让人们去发现实相是什么,如果你我都能发现它,并且活出它来——活出它就等于是发现它——那么我们会变成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在西方世界,他的教诲是美国两百多所大学的选修课程,同时也是英国、法国与德国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

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1986年过世,享年九十。他的言论、日记、书简集结成六十册以上的著作,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生命之书》是从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集、访谈集和其他书中选编出来,按全年365天来编排,每天一篇,每周一个主题。每一篇都是克里希那穆提针对现代人了解自己、领悟生命的开示。

一月三日 超越语言

聆听是不易达成的一门艺术,但其中确实埋藏着美与高度的理解。我们应该怀着生命的深度去听,但我们听的方式之中总是有成见与某种既定的观点。我们无法单纯地听,我们的思想、结论和偏见总是会造成阻隔……若想真的聆听,我们的心必须安静,没有任何欲求,只是放松地觉知着一切。处在这种警醒而被动的状态里,才能听到成见之外的东西。

三月九日 执著就是自我欺骗

我们和我们所占有的东西是同一回事。只要有执著就不可能有高尚的精神。执著于知识跟其他的上瘾倾向是没有差别的。执著就是一种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骗,不论低层次的或高层次的都一样,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虚感。我们所执著的财物、人或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自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会助长心中的幻觉,使我们抓着某个结论不放。不论是物质或概念上的结论都会阻碍智慧的发展,若是能放下结论,实相就会出现。缺少了这份自由,我们往往会把足智多谋的头脑活动当成智慧。足智多谋永远是复杂而具有破坏性的,造成执著的便是这种自我保护的诡计。

执著一方面制造出了痛苦,一方面又想追求不执著的境界,同时还想借着弃世的行为得到一种虚荣。如果能了解自我的这些诡计,智慧就萌芽了。

十一月三日 不具名的创造性

我们都想变成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政治家、歌唱家等,可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自己眼前所做的事都不喜欢。如果你真的爱唱歌、画画、写诗,你就不会去考虑出不出名的问题。想要出名是俗气、愚蠢而不足取的念头,它没有任何意义;就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才会渴望名声所带来的满足。我们目前的教育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

你知道,收敛你的光芒,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而不炫耀,是非常美好的事。匿名行善也是美好的事。你不会因此而成名,你的照片不会出现在报纸上,政客也不会来造访你。你只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无名氏,这种创造性才是丰富而美好的。

十一月四日 技术不等于创造性

不要把创造性和技术视为等同。你弹钢琴的技术也许已经臻于完美,可是不一定有创造性;你的钢琴技术也许非常杰出,但并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你也许很能掌握色彩,并且知道怎么把颜料巧妙地涂在画布上,但不一定是真正具有创意的画家。你或许可以从大理石中雕出人像来,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其中的技术,但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创造性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不幸的原因。我们都有一些技术 ——如何造房子、造桥、组装马达,或是透过某个体系来教育我们孩子 ——这些技术我们都学会了,但是我们的心和脑却是空乏的。我们是第一流的机器,我们知道如何完美地操作这具机器,却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生命。你可能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工程师或钢琴师,你可能善于用英文或其他文字来写作,但是你的技术之中并没有创造性。如果你有某些话想说,自然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如果你根本没有想法,那么即使有美妙的风格,写出来的东西仍然是老调重弹。

因此,心中没有了歌,才会去追随歌者。我们从歌者那里学到了歌唱的技术,但歌却不见了;我认为歌才是最重要的,享受唱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有了喜悦,技术就可以慢慢地发展出来;你会发明自己的技术,因此不必去学习发声法或任何一种风格。有了喜悦,你自然懂得如何去看。能够看得到美,就是一种艺术。

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他的声音:

☉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凡的事 ——只是学习而不累积知识。我们一般所谓的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那样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从已知进入已知,但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喜悦:喜悦不是一种觉受,你的心必须非常精致才能体会到它,但这种精致并不是一种享受物质的能力。

☉死亡:你认为一片叶子从树上坠落时有恐惧吗?你认为鸟儿对死亡有恐惧吗? 它并不关心死亡,因为它太专注于生活,专注于捉虫、筑巢、歌唱,为了飞翔的快乐而飞翔。它们的喜悦似乎那么无限,如果死亡来临,很好,它们就从此结束了。

上一篇:图书馆先进个人推荐意见范文下一篇:六下日积月累、课文填空、古诗名句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