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

2024-05-14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通用12篇)

篇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篇一

听了王财贵教授讲了中华传统文化,让我深受教育,他经典的演讲升入人心,开始重新反省自己到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少。

王财贵教授其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从小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不要做文化的侏儒,是啊,在当今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知道学会感恩和孝道,知道感恩的真正含义,知道怎样生活才道德,怎么样做人才不会失去尊严。现在的我为人母亲了真正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熟话说”养女才知父母恩“真是一点都不假。弟子规,我们可以发现首孝悌是当头第一篇,“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就是告诉大家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

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让我们好好孝敬我们的父母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篇二

最近看了《弘扬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看后感想很多。在此之前我看过陈大惠老师和蔡礼旭老师所讲的,学习《弟子规》怎样做人的一系列书籍和光盘。关于传统文化我也不是很懂,但看了这张光盘后知道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但不幸得很被我们抛弃了。今天我们又重新拾起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在当今的社会里,人心浮躁、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与《弟子规》的要求相去甚远,说白了就是不会做人。在论坛上讲演的老师们,他们所讲的内容非常感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后,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学习前和学习之后判若两人。其中有位来自北京叫张华的老师,她讲的特别感人。她本人是位癌症患者,她曾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一所证劵公司。收入颇丰,很快就有了房子、车子、票子、以及当今社会上让人羡慕的一切。于是,她拼命的消费享受,不懂得惜福,接下来果报也就跟着来了。先是事业上不顺利,婚姻上也亮起红灯,身体上也出了问题,最后确诊为恶性肿瘤。于是她开始抱怨上天对她不公平,甚至想到自杀。学习了传统文化后,她明白了发生这一系列的不幸的原因所在。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当你的德行不够时,(没有德行)你去享受大的福报,那么灾殃也就跟着而来。张华老师讲,她从小就不听父母的话,和长辈顶嘴,长大后也不懂得孝顺父母,和《弟子规》所讲的怎样做人完全相悖。

现在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弟子规》之后,懂得了孝顺父母,认识到过去的行为错了,她在父母面前磕头忏悔,发誓一定改过。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佛教里常说“境随心转相由心生”。由于她的心念转变了,身体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她再去医院检查时,医生惊奇地发现肿瘤缩小了,可以做手术了。后来通过医生们的努力,手术很成功,她也终于恢复了健康。张华老师用她的亲身经历,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去做人、去孝敬父母、去爱你身边的人,那你的一生一定平安快乐。古人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古人的话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呀!

我皈依佛教多年了,但我看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光盘后,感到很惨惭愧。与那些在论坛上讲演的老师相比,我做的太不够差距太大了。我明白了为什么学佛多年,而进步缓慢呐,原来是没有学好怎样做人。《弟子规》讲“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跻”,我一定努力向他们去学习,先学做人。做一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让身边更多人学习《弟子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让老祖宗的教诲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让更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最终会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净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篇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

最近看了《弘扬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看后感想很多。在此之前我看过陈大惠老师和蔡礼旭老师所讲的,学习《弟子规》怎样做人的一系列书籍和光盘。关于传统文化我也不是很懂,但看了这张光盘后知道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但不幸得很被我们抛弃了。今天我们又重新拾起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在当今的社会里,人心浮躁、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与《弟子规》的要求相去甚远,说白了就是不会做人。在论坛上讲演的老师们,他们所讲的内容非常感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后,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学习前和学习之后判若两人。其中有位来自北京叫张华的老师,她讲的特别感人。她本人是位癌症患者,她曾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一所证劵公司。收入颇丰,很快就有了房子、车子、票子、以及当今社会上让人羡慕的一切。于是,她拼命的消费享受,不懂得惜福,接下来果报也就跟着来了。先是事业上不顺利,婚姻上也亮起红灯,身体上也出了问题,最后确诊为恶性肿瘤。于是她开始抱怨上天对她不公平,甚至想到自杀。学习了传统文化后,她明白了发生这一系列的不幸的原因所在。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当你的德行不够时,(没有德行)你去享受大的福报,那么灾殃也就跟着而来。张华老师讲,她从小就不听父母的话,和长辈顶嘴,长大后也不懂得孝顺父母,和《弟子规》所讲的怎样做人完全相悖。

现在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弟子规》之后,懂得了孝顺父母,认识到过去的行为错了,她在父母面前磕头忏悔,发誓一定改过。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佛教里常说“境随心转相由心生”。由于她的心念转变了,身体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她再去医院检查时,医生惊奇地发现肿瘤缩小了,可以做手术了。后来通过医生们的努力,手术很成功,她也终于恢复了健康。张华老师用她的亲身经历,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去做人、去孝敬父母、去爱你身边的人,那你的一生一定平安快乐。古人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古人的话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呀!

篇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学生成才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 本人发现, 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 与语文教学结合, 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间一长, 师生都感到“中华文化, 妙不可言”。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 过起了洋节日, 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 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 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 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 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 却显得冷落了。于是, 在语文教学中, 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 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 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 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我又告诉他们, 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 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 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 寄托情怀, 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 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 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 以便活跃语文课堂学习, 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 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 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灵活运用, 无论是导入、解答问题、小结、总结时均可加以运用, 达到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亲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 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亮点就是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忧国爱民的真实情怀, 陆游《示儿》一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望告乃翁。”陆游临死之前, 仍然惦记祖国的一统大业, 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济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 慷慨悲壮, 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是何等的气势, 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发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学习过程中, 务必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体察探究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伟大诗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高尚品质, 长大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 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点。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颂扬了母爱的伟大。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使人感动至极, 成为千古佳句。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则教育我们亲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且不可相互残害。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注重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 给学生编织一个和谐的亲情关系网。

(3) 对学生实施友情教育。与朋友的交往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想象没有朋友的学生势必会变得孤寂冷清, 郁郁寡欢。因而对学生实施友情教育是不可疏忽的。诗人就非常重视朋友间的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表达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情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净, 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等诗都是为朋友创作, 字里行间包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过程中, 应启发学生体察探究伟大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育学生要学会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古诗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的思想情感, 使之受到熏陶, 实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让古诗这一颗耀眼的文学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篇4:刘俊:中华文化的弘扬者

刘俊这位出生在中蒙边境四子王旗草原上的蒙古族官员、学者,可以说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性格善良,为人豪爽,他为民对友是雪中送炭,可对害群之马疾恶如仇。就是这位少年时在草原大漠上牧羊牧马耕田者,一走上社会,便在旗里专门从事新闻报道之工作,由其新闻报道出色,内蒙古日报曾几次点名调他,后因旗里不肯放人,他才沒有走上新闻记者之路。刘俊曾经从事政法、行政等工作,当过基层法院院长、旗长、区委书记,也担任过地盟级的政法委书记。就是这个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草原之子,不仅在各个不同领导岗位上,把各项工作做的超前出色,而且还热爱古典诗词,在繁重工作的间隙,不忘学诗赋词。由于日积月累,勤奋钻研探索,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成名作《黑马》诗选,然后是《论语·诗悟》等著作。刘俊现在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乌兰察布市诗词学会名誉主席、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与政协主席刘俊长期共过事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和体验,他人如陈年的美酒,越是交往之久,彼此之间的情谊越浓,绝沒有见钱生情,升官忘娘之世俗。在当今社会此乃实属难能可贵。

刘俊的《论语·诗悟》,是他在从事领导工作的百忙中,利用工作缝隙,用多年心血的积累和长期的刻苦探索而产生的力作。从书中你会觉得他绝非是对《论语》的单纯的诗解、诗释、诗话,而是以诗的这种形式表达了作者在深读了《论语》后的感受、感想、感悟。在《论语·诗悟》付锌前,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的陈光林在书稿付印前,对此著细读并欣然作序,作为一名省部级领导,同时是《诗刊》社副理事长的他,对该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作者遴选传统文化大海中之巨帆《论语》独辟蹊径,以诗的形式,表述自己对《论语》独出机抒的感悟,且新颖别致。该书出版后,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内蒙古诗词学会专门举行了《论语·诗悟》的研讨会,陈光林同志和众多专家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的确如此,刘俊以敏锐的视角直逼当今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匠心独运地将《论语》的诠释与见解悟分为劝学、修身、交友、处事、义利、智慧、孝亲、社稷八个方面的内容,用形象思维表达独到的理性思索,层出不穷情辞并茂地写成格律诗词,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完成了诗教。这本书不同于历代学者对《论语》的众多释解,也不同于今人诸家和于丹的讲著,纵观《论语·诗悟》,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一个“悟”上,这是它的基调,也是它独有的特色。

刘俊是一位领导干部,然而他不被工作的繁重和世俗的浮躁所束缚,他把用于娱乐和应酬的时间、出差途中的时间,全力用在了中华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上,以致于使他用心血争分夺秒地去专著他的这本《论语·诗悟》。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独具个性的关于研读《论语》的专著,也是一部典型“悟”类作品,是一份馈赠给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精神大餐。诗歌评论家赵文亮读过《论语·诗悟》后,他认为悟就是心领神会,就是心灵碰撞溅起的火花,就是点点春雨的感受,就是霏霏瑞雪的感触,它是“知”而高于“知”,是建立在“知”之上更高层次的一种精神觉悟。比如书中的“修身篇”第33首“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人人有,心慈憎爱分’”就是他的个人感悟。我们说人的好恶各不相同,多有蒙蔽偏颇之处,只有以慈爱为基础,这种憎、爱才能够是恰当的,不偏不倚的,才能够修养自己,服务于社会。我们说《论语·诗悟》的“悟”,是一个多方面的感悟,是对原著的正面的感悟,也是对原著侧面的感悟,也可能是游离原意的感悟,是刘俊潜心研读《论语》中,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长期积累的国学底蕴以及世界观等的所思所想所觉。正如有学者评论说《论语·诗悟》它不是对原著原意的翻版、重复,而是原著原意在“悟”中有多向的折射。在《论语·诗悟》的“孝亲篇”第9首,原著是“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而刘俊的“悟”诗写了3首42句,作者用253个饱含深情和哲理的字,向我们传达了他对儿孙孝敬父母长辈亲情的感悟。这3首既不是原著的释义、注解,也不是分析,而是受原著启发而产生的别样感悟。他的作品起到了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的作用。

从《黑马》到《论语·诗悟》,刘俊这位身居领导岗位的蒙古族诗人、国学研究者,用他那丰富阅历和深厚的国学底蕴以及在古旧诗词上的深功,用执者和辛苦,为祖国文化瑰宝的弘扬和传承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可喜贡献。刘俊作为诗人,他的诗作如泉吐珠,喷涌不歇,新作不绝,近日他的又一本新作《乡俗古诗》的出版,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他诗作的美妙和新意。他以独特的手法,把自己无限热爱的故乡,从小到大的边疆塞外生活,乡间民俗用诗的形式,琳漓尽致地跃在了满是香气的纸上,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并感受到乌兰察布乡间、杜尔伯特草原的独特风土人情,那鲜活的乡间民俗。可以说他书中的每一首诗就是一幅洋溢着山乡活力的民俗画。是塞外故土上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刘俊还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对书法的喜爱由来已久,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拿起了中华文化独绝的墨笔,时至今日,仍钻研不止,他的作品已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所收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经选送他的诗词作品参加了在北京由全国政协、中华诗词学会等多家主办的“百年风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政协委员诗词书法艺术展”,选送的4首诗词作品全都荣获优秀作品奖,并应邀出席了开幕式并代表获奖作者和基层政协委员发言讲话,并接受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的亲手赠书。

身为政协主席的他,在参政议政的同时,为乌兰察布的文史资料的编纂和搜集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绩,由他亲自主持搜集编纂的《乌兰察布史》,为内蒙古中部边疆地市的悠久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填补了乌兰察布地区史学领域的空白。

从2009年到今年,市政协共编辑出版了《阴山古道》、《乌兰察布旅游文化溯源》、《放歌乌兰察布》等十多部文史资料专著,为乌兰察布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出色地实践了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宗旨。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想当官的作家,不如想当作家的官。”著名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高洪波在评价刘俊时说,刘俊就是这样一位将诗歌视为极重要的业余生活的官员。

篇5:传统文化弘扬作文中华的初中作文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

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篇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宁强县荣程中学教师-------马小方

一.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纵观当今世界,灾难频发,人心浮躁,道德沦丧,矛盾与冲突不断,人类苦不堪言。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人与社会、与自然,国与国,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等之间永远不能和谐,人类被痛苦,悲观,绝望等情绪折磨着而不知如何出离,也不知其根源。然而,这些问题早在四、五千年前的中国,我们的老祖宗不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合著的《二十一世纪展望》一书中所预言的:“人类如果要想拯救二十一世纪的灾难,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而孔孟学说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是儒家文化,其最高理念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大同世界”,让人类共享幸福快乐。东方人(中国,日本,韩国人等)皆尊称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至圣先师”,“人天师表”,可见其影响之深广。而儒家文化的具体落实就是《弟子规》。

二.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体会其博大精深

1.何为传统文化?简单解释就是:传---是途径,方法。是传承下来的,为什么要传?而且一传就是几千年,为什么?因为它值得传,是精华。统----是贯通,能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跨越时空,无边无际,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文----是它的内容,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就是经典,即传统文化在经典里。所以学传统文化就必须要读经典。化----是目的,就是落实,是学了以后要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并以此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真实意义。

2.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儒家文化,还包括佛、道文化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这些文化相互融通,相互交融,成为文化的共同体,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体。正如“中华”二字,就是“儒”与“道”的结合体,“中”即中庸,中道,不偏不倚即为中,中即正,是儒家文化。而“华”在道家文化里表“因”,即“因果”,有因必有果,先开花后结果。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人民”的广义即是众生,是佛家救度的主要目标;而“共和”即是“大同世界”,是儒家教学的终极目的,“国”即是“圆满”,“人人幸福快乐”之意,是世界的圆满与和谐。而儒家文化主要调节三大关系:(1),人与人的关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3),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即“敬鬼神而远之”。

3.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纵观四大文明古国,三大文明均已毁灭或中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从未中断。而且中华文化已被公认是当今世界“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灾难”的唯一法宝,可见其“魅力无穷”,非同一般,不可小视。

4.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到底何在?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让我们不能不佩服祖宗的智慧与恩德,祖宗慈悲,把无穷的智慧与经验用经典的形式留给我们后人,让我们去悟,去落实。单就童蒙养正读本《三字经》即是奥义无穷,义趣深远。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

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礼记•学记》最后总结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故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重视“教育”,而且把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中国人相信“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故教育在中国自古以来是处于至高的地位,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教育的核心内容即是教“孝”,教“敬”,即在家能孝养父母,在外能恭敬师长,并把此“爱敬”之心无限扩大,即可“爱敬”天下所有父母师长,”正如《弟子规》中强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人人遵从,则天下太平,万民安乐,世界大同。

三. 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与途径-------重视教育

1..教育的目的:《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即教学的目的在于长养孩子的善行,纠正孩子的过错,培养高尚道德,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接班人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构建和谐家园。即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则“志在圣贤”。2.教育的内容:即“道德”的教育。教人知道何为“道”?何为“德”?道者----即宇宙人生运行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德者----即顺应其自然法则是为德,是道的落实。而人世间之道即是儒家讲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此五伦即是道,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而五伦之间的关系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落实了五伦即是德,古人讲“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儒家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3.古时教育的途径:(1)。家庭教育:重在学前教育,所谓是“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家教的核心是“重身教,次言教”,是父母长辈先自己做到,然后再言教,孩子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家教的内容就是“五伦八德”的具体落实,也就是《弟子规》的落实,是孝与敬的落实。而现在的孩子之所以难教,不守规矩,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缺乏诚敬心,是因为现在社会已没有了具体的规则,只有法规制度,而没有道德伦理,而“法”只可治标,不能治本,而本在人心。学习了传统文化的人他会“羞于作恶”,“以恶为耻”。如《弟子规》中“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作恶会对不住父母。亦如《孝经》开篇即云,曰:“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人自律,社会和谐。而今天社会之所以**不堪,是因为“失教”,所谓是“先人不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恕无怪也”。所以说要高度重视教育啊!(2)。学校教育:古时学校教育教学的宗旨是,正如韩愈先生云:“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天的教育,只有“授业”,而没有了“传道”,更没有“解惑”,也不知什么是“道”,什么才是宇宙人生最大的“惑”。如今的学校变成了学店,变成了工厂,加工的是商品而不是人才,更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这才是当今社会**的根源。为人师者,也不知自己的职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当今的老师身上也很难看到落实,在讲台上老师高谈道德,走下讲台便自私自利,出言不逊。如此身教,言教能让学生信服吗?故现在学校教出的学生是: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更不会有智慧。而不像古圣先贤拥有的是智慧而非知识。(3)。社会教育:即娱乐,媒体,公众人物,文学,艺术等,古时候这些社会人物媒体等,其活动均自觉遵守一个基本原则“思无邪”,他们的言行不仅要向自己负责,而且还要向社会责任,肩负着引领社会风潮的作用。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深怕自己违背社会道德,引起公愤,承受因果。但看今天的媒体艺术,公众人物,只管自己唯利是图,追求离奇古怪,哪管道德伦理,社会危害。让多少幼稚男女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造成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与包袱,也酿成这些受害者们的人生悲剧。难怪台湾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教授预言:未来毁灭美国、台湾、乃至世界的首要因素就是媒体,媒体整天宣扬杀、盗、淫、妄,而现在的小孩从小就跟着媒体一起长大,受它的影响可想而知。故管好媒体就是救世界,救人类,救众生,不可不重视啊!“净化媒体,拯救人类,刻不容缓!”。(4)。宗教教育:古时的国君还非常重视宗教教育,不仅因为宗教宣传因果,让人不敢作恶,非常利于治平天下,更是因为宗教它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故名曰“宗教”。它的奥理至深,至今人类还在探索,研究,并且把它还放在很高的地位给予重视,况且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确实不可小视,我们应该尊重它,并发挥它的社会教化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人心向善,主要就是得益于以上的四种教育的有机配合,而且统治者自西汉汉武帝以来,就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加以推崇,并通过学校教育及考试制度加以推广普及,以“礼”“乐”治天下,以“礼”调身,使身正,人人懂“礼”崇“礼”,社会秩序井然,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就各位,各尽其职,社会和谐。以“乐”调心,让人心境平和,心安理得,心情愉悦,幸福快乐。“礼乐文明”,天下太平。

四. 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落实《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根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经典也浩如烟海,最基本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十三经》,再大一点还有《四库全书》,对今天我们学人来说,那真是茫茫书海,无边无际,穷其一生也只是冰山一角,何况祖宗以文言文写成,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起码的文言文功底,否则则无法穷极其奥理。古大德慈悲,他们深知我们后学的根性,便把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加以整理,提炼浓缩,以便于我们后学学习与落实,这就出现了贯彻儒家思想与精神的简易读本,如《三字经》,《童蒙养正》,《弟子规》等。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先生所作,其底本依据南宋学者朱熹所编的儿童读本《童蒙须知》,并结合儒家的其它经典而编成。全书共1080个字,360句,113件事,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奥理至深,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内容丰富,义趣绵长,只有深入经典,才会受益无穷。愿全社会都来学习《弟子规》,推广《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则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建成,人人即可过上幸福美满的 生活。

篇7: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池北区第二初级中学 九年一班 孙艺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

儒学——崇高情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儒家所弘扬的学说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学习,可以从另一面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遂。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见利思义,这是多么干净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社会就真的和谐了,就不会有毒瓜子;不会有口水油;不会有病猪肉;不会有苏丹红;馒头里不会有敌敌畏;喝牛奶不会得肾结石„„

我们的民族,以前不是这样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已经显示出了传统道德缺失的危害。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永远永远。

诗经——高尚情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春秋时代,人们便知道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而如今,众却渐渐遗忘了这一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妈,给我钱!我去买衣服!”“爸,饭做好了没?我快饿死了!”诸如此类的话现如今已是习以为常。可是新一代80、90后的孩子们啊,你们可曾听说过“百善孝为先”“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

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些话,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们早已将它广为传诵,而如今呢?这些话早已被风吹散的不知踪影。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他人呢?!

当社会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完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文化、美德、精神,才有今天我们这个强盛的民族!

篇8: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部曲”

一、挖掘教材,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响曲”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走进名著”,编选了《史记》中的《将相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其为载体,不断深究、挖掘、丰富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增长智慧。在实施这些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人的内心、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二、诵读经典,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曲”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用书,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三字经》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借助《三字经》来亲近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背诵《三字经》,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其次,讲故事,借古诲今,启发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再次谈感想,“思往事,心潮涌”,由学生选择《三字经》中自己最感动的一句话写读后感、谈启发。最后,进行《三字经》知识竞赛,内容可涉及到背诵、接龙、讲故事、谈启发、讲释义等。学生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便会主动潜心于这方面的积累、搜集、整理,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累运用,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奏曲”

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积累和吟诵。

从三年级开始,每人准备一个古诗词的积累本,然后印发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目录,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背诗、赛诗、对诗比赛;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赛诗、对诗,把这一活动通过家校互动得以推广和延续。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给古诗词配画,以达到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以润泽和滋养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此外,以考试的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量和面,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和独特内涵,再次提升学生积累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合节日,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进曲”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个个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组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地体验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品行上打下弘扬民族精神的烙印。

五、继承本土文化,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奏曲”

传统文化的根基源于世俗生活中,但是文化是自在的,而不是自己生成的,它需要呈现、发扬。例如,以“走进家乡”为实践点,开发学校课程《酒泉传统文化读本》,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既可以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又可以培育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精神;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9: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后感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03-01

一、高校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平台

(一) 优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 “加强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营造充满活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能为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以民俗节日为契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受西方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逐步的淡化,尤其是不了解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及蕴涵的文化。然而,大学生对圣诞节、情人节却很重视。因此,高校可通过宣传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文化内容,开展 “文明节俭过春节”、“和谐团圆过元宵”等主题教育活动。也可定期举办大学广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泥塑等现场制作与展览等活动,进行“感恩”“爱国”等传统教育。

2.明确教学目标,做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作为未来时代精英的大学生有承担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创新的历史使命。中华传统文化所包涵的丰富内容,也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中,建构合理的测评参数,以测评激励大学师生自觉地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學过程。

3.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情感。高校是推动文化大繁荣的主力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大学生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获得文化底蕴。因此,高校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励大学生奋发有为,为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条件,并积极的进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三)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了当今文化的丰富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组织“国际友人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等校园实践活动,让国际友人了解并体味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人民大众中广泛地传播传统文化,作为社会知识精英的大学师生应率先承担起传统文化的社会服务工作。

二、班级的具体做法

(一)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内文化活动。班级可在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主题班会活动的过程中引起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与问答,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班级也应多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进而使学生形成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 。同时可通过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其精神内涵,如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行收集、访问、交流等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戏曲、民间文艺的展示活动展示传统文化,评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个人等,这样既能调动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等多种形式的校外文化活动。中国的文化古迹非常多,它们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作为教育者的形象对人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级可根据不同时段的需要,定期组织班集体参观文物古迹的校外活动。参观文物古迹等多种形式的校外文化活动不仅可更直观、形象地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唤起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记忆、感知、尊重、热爱之情。

三、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更要学习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

(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道德之于个人、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大学生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的生活境界。

(三)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学生是最具青春活力、创造力、潜力的群体,是时代的骄傲,社会的先锋和祖国的希望。要把强烈的爱国之情与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要做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同时,要敢于在前人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勇敢地去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光明日报,2002.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

[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作者简介:1.韩雨秀,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杨蕾,女,汉族,山东潍坊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3.赵一锋,男,汉族,河南洛阳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14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篇10: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朋友们:

几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与推广,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近些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中医、活字印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毫无疑问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保护和维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增强意识从我身边做起,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提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多了解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二、从我做起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一方面多向亲朋好友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与学校和学生会各部门联系,定期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或者班会,并且可以出版一些期刊杂志分发给同学们,让我们的大学中形成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有经济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组成类似旅游观光社团,到一些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地方去旅游观光,如河南开封,陕西西安,或者天津北京等地,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并且真正激起同学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致力保护的决心。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礼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正走向非常尴尬的境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微薄之力。

倡议人:

20xx年xx月xx日

【篇二】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

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点、横、竖、撇、捺笔划中蕴含着自然的哲理与警示。中华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汉字息息相关。为了敬惜文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向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发出以下倡议:

一、充分认识敬惜汉字的重大意义。

敬惜汉字就是礼敬先祖、尊重和继承民族的创造精神;敬惜汉字就是传承文明、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敬惜汉字就是净化心灵、传承孝道、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认识学好汉字的重要性。

学好汉字,从圣人古训到先贤名言,从《惜字训》到佛家经典均有论述。汉字为世间至宝,国之遗产。她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学好汉字,必能使人聪明睿智、福寿康宁,现身获其寿之五福,后裔得伊训之百祥。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回归自然、关爱环境的心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之瑰宝--汉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学好汉字,认真领会,准确把握。

三、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惜汉字的美德。

我们应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对有汉字的书籍、纸张、袋子以及各种物品等,均不可乱扔乱抛。可回收利用的送往回收站,无法回收的可焚化后埋于净处。切不可以书作枕、作凳、垫物;以报纸当铺坐、塞墙孔、包鞋、包物;以字纸擦物品、当手纸,甚至将汉字踩踏于脚下等。有条件者可建惜字炉,正确焚化之。

四、国家提出以德治国,要构建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社会,为我们倡导敬惜汉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爱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正确使用汉字,尽可能避免错别字,不以拼音取代汉字。同时,要严禁乱写乱画,特别是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题乱写,保护好国家文物。

我们强烈呼吁:

1、把汉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以保护中华古国仅存的汉字体系;

2、设立“汉字日”,以号召全民敬惜汉字;

3、国家应立法规范汉字的使用、保护。让汉字这块人类瑰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在工作、生活的行为当中,以实际行动敬惜汉字,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倡议人:

20xx年xx月xx日

【篇三】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广大的学生朋友们: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南粤中学高三年级用甲骨文写标语,陈教授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象形文字,无疑是将这一文化与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构成了时尚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

要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潮流,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能够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甲骨文通过网络成了表情包,陈教授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骨文字体,G20峰会将中国画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展现出来,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发展,让我国传统文化跟上时代潮流,跟上时尚的步伐。

我们除了要用科学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要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一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宣传,弘扬传统文化对其继承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加。科技手段出现,并在大众生活中用网络流行语宣传了甲骨文的知识,南岳中学高三年级用标语在宣传栏上弘扬了甲骨文文化,让同学了解甲骨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电视拍摄,让大众了解到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无数的新型传播手段,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进入人民视野,跟上时代潮流,向时尚迈进一步。

虽说推动中华文化跟上时代潮流需要科学的创新,传播,但更多的是需要人们的继承意识,保护意识。没有这些意识,何来的创新、传播呢?陈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术运动的启发,有了继承象形文字的意识,多少志愿者为了不让民间文化消失,主动学习、继承。甲骨文也成功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这些都是在继承意识,保护意识的前提下完成的。

继承、创新和传播传统文化,都是让文化跟上时代潮流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受一切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进行继承和创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要保留其本质,不让优秀传统文化变味,要实事求是的去继承、创新和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成为时尚的标志,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科技手段去创新、传播。

倡议人:

20xx年xx月xx日

【篇四】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广大居民朋友们: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弘扬孝文化,提倡敬老、爱老、助老之风,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在此,我们联合向全社会发出如下倡议:

一、从小事做起,做敬老爱老助老的模范。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要加重孝道教育份量,牢固树立“孝敬父母”、“孝敬公婆”思想,身体力行地为长辈提供精神舒畅的家庭环境。同时,要关爱全社会的所有老人,多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努力营造人人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环境。

二、从自身做起,做弘扬传承孝文化的使者。

“百善孝为先”,作为新时代的xx居民要加强孝文化修养,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身边的人,用中华民族优良的孝文化传统滋润人们的心灵,继承孝文化传统,争做孝文化传播的使者,让孝行天下,德泽万代。

三、从点滴做起,做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没有父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敬重和子女的关爱。倡导孝老爱亲,崇尚孝德,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反对那些不尊老、不敬老、不养老的丑恶现象。

孝是人类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孝亲敬老事关你我他,连接千万家。让我们同心同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和谐新xx而努力奋斗!

倡议人:

篇1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2月4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不由得发出一声声惊叹。原来,我们平时用的剪刀中有那么多学问,如: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这个工序比较难,如果没有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断钢,做成的剪刀片上会有黑痕,用力一敲就断了。此外,制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纯钢尖,没有韧性,剪到硬一点的东西就会断。

在那里我还见到了奇形怪状的剪刀,有的只有半边;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

参观完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真是一种荣幸,我为祖国骄傲!

今天下午,看了会儿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爱情公寓”。这个电视挺搞笑的,我很喜欢看。

我今天刚好看到了里面有个人叫龙在天,我忽然想起上次和爸爸看收藏节目的时候,爸爸不是给我出了副对联吗?那天看到马未都在节目中刚好在说马的故事,爸爸就随口说了一句:“马年马未都说马,这个对联怎么样?你能对上来吗?”

当时我实在接不上来,就说:“等我哪天想起来再告诉你吧。”

“龙年龙在天说龙”,我研究了一下觉得好像能对上哎!我立即打电话给爸爸说:“你上次不是出了副对联吗?我终于对出来了!”“什么对联啊?”“上次在看收藏节目时,你给我出的那道啊”“噢那个啊,你说说看。”“马年马未都说马,龙年龙在天说龙”“不错哦,你真聪明!”

篇1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兰西县教育系统《关于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针,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着力解决教育办学思想、工作作风、师生行为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创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1.让学校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学校形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2.让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中,打造出师德高尚,具有人文素养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3.让家长伴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家长都成为懂教育、会教育的优秀家长。

4.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原则

1.坚持正确教育方向原则,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目的。2.坚持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相结合原则,做到知行合一。

3.坚持以德为先,以德促智的原则,实现立德树人任务。

4.坚持长期教育和反复熏陶原则,实现立德树人任务。

5.坚持以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原则,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内容

(一)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1.利用早晨中午课前15分钟的时间全校学生诵读《弟子规》。积极开展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教育活动。

2.每班每周设二节国学课,每月召开一次以国学为主题的班队会。

3.举行“读经典、唱经典、写经典、演经典”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国学经典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贯穿于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4.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 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以乐为怀,开展特长教育。

通过开展音乐、体育、美术等特长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培养他们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5.以美为品,开展美德教育。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二)开展以“八德”教育为载体的教育活动 1.落实“八德”教育内容: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谨行。

2.落实“八德”教育模式。

(1)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八德”教育,解决学生内在道德问题,实现“知”的教育。

(2)深入开展“八德”外化教育模式:一个特色、两个课时、三个活动、五个校园道德环境建设、六个道德礼仪、十个道德文化。主要解决学生言行外在道德养成教育问题,实现“行”的教育。

3.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地方课程、班团队活动,结合德育研究,逐渐研发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打造良好师德师风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对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训,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队伍。5.利用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一是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说明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二是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让家长参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培养子女成才。

五、领导组织

组 长:由国义

副组长:郭朝有

组 员:于海波 王小明 王世文

郭树山 郭立忱 兰西县红星乡中心校

上一篇:我是保险人演讲稿下一篇:十八岁成人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