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研修体会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高研班研修体会范文

华师大高研班研修感悟之五

刘宝海 2012年11月17日

课堂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听王洁教授《课堂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

2012年11月17日上午听了王洁教授的讲座——《课堂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

王教授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途径的比较开始,她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不外乎三个:在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有计划的业务学习(听和读);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

王教授告诫名师一定要在实践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理想的做法首先明确目的、理清思路,注意收集数据、积累材料,时候深入思考、系统总结。只有“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才是最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最可行性的做法就是以研究项目为载体,进行课例研究。

王教授还谈到,面对高中教师时,专家的报告也多是基于小学的教学研究中形成的原理与理论发表言论,很少用高中的案例来讲,以青春期的高中生为对象的高中教学的固有特征被忽略了,为什么专家报告往往以小学的例子来讲原理和规则?一是因为高中的教学往往同特定学科密切结合,但教育学研究者一般对于各门学科的内容却是生疏的,对涉及高度专业的知识与复杂思维的高中教学表现出踌躇的倾向;二是因为高中教师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内容主义”意识——以为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却没有认识到教学论思考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如何对高中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尚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调查研究和结果。王教授针对高中教师所提出的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除了教给学生构成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当教给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知晓科学学习与探究学习。

王教授用一个实例:从教到学——高一物理“共振现象”的教学研究作为案例讲解课了例研究的流程。从详实的课例研究引导教师进行了深入反思:课堂教学中情境引入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认识;催生学生高层次思维,不是依靠“大容量”的知识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节奏快、内容充实不能替代给学生一个创生思维的平台。

王教授讲到,学生学业成就有三个因素,学习动机和高期望值;学习时间和机会;针对性学习。

学生的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的,而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就需要精确知道每个学生的基础和针对性,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指导,如何合理使用策略和资源,通过教学方法的结构和教师的可操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学生内化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学的。针对性教学培养学生判断和决策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机械记忆。 王教授谈到道德目标实现的3P模型,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实现教学的道德目标。一是个人化教学,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要开展教学;二是教学的精细化,教学要精确到与学生的需求相联系,教师的三层水平是入职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方式方法是可以复制的,重要的是自己要“知道”,一位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建立一个系统的框架;三是专业学习,教师校长的专业学习是嵌入到学校每天日常文化里去的。

王教授对课例研究在理论上和时间上给出了深入的指导,其研究目的是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研究的方法是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 ,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研究方式是以课为载体的、正式与非正式研究的结合;研究的关键是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研究的结果是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和不断的行为的改进。

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于是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流程可以分三步,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的原行为阶段;关注理念、先进经验的课例设计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行为调整的新行为阶段。在第一个关注到第二个关注之间是寻找自身与他人差距的更新理念的反思,在第二个关注到第三个关注之间是寻找设计与现实差距的改善行为的反思。 王教授倡导的研究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其实质是教师在职学习的一种方式。王教授鼓励名师扩大阅读量和提高敏锐的关注生活的能力,要用力的想,有逻辑的想。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最后王教授给出了三点建议:

1、以“做”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中心,教学做融为一体。

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研究有主题,依靠骨干领导的“领跑”——课改积极响应者的领做 ; 现在是小组合作的时代,“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 捆绑式”);任务分解、 责任分担;做透、看透、想透。

2. 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

进一步提高备课、观课、评课的成效,提高家常课的质量;教学研究要从家常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开始。让研究成为常态。

3. 三个关注点

关注学科内容及其本体性实质;关注小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关注主体悟

性,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注重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王教授还鼓励教师要有生涯规划。每一个阶段的结果要呈现出来,写出来、说出来,供公众批判,利于自己进步。

我们占有大量的课堂资料,但是我么对课堂中的资料没有很好地研究,至少没有深入的研究,以前的评课没有进行跟踪研究,只有评的阶段,没有改进的环节,没有进行二次设计,没有对新课堂行为进行二次评价,因此课堂研究是浅层的,没有多大的效果。

而课例研究对于我们在基础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讲是一个有效的、方便的促进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以学科教师为主建立课例研究团队开展课例研究,不但可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一定能够激发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第二篇:科研骨干高研班心得体会

沉下心来做教育静下心来理成果

——昌平区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心得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中学姚艳

从6月6日至今,十几次的学习活动中,进校领导给予了我们高度的关注,各位专家为我们指明方向、引领我们走上科研道路,各位兄弟姐妹在紧张忙碌的学习工作中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研修时间虽不长,但我感觉收获很大。

一、收获与提高

1. 理论的提高

短时间内大强度、高密度的理论大餐呈现在我们面前。6月6日上午,柳夕浪教授为我们讲授《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与分析》,下午胡定荣教授以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的产生为例,为我们解读《教学问诊与教学模式创新》;6月16日上午,胡定荣教授指导我们如何对学校教科研课题方案进行诊断与改进,下午白冰教授指导我们进行《教育研究文献的查阅与综述》;6月20日上午,胡定荣教授讲述《教学设计方案的诊断与改进》,下午朱传世教授讲述《学校课程方案的诊断与改进》。9月14日下午,吴正宪老师《教学设计反思与若干次的诊断与改进》;9月21日,胡定荣教授根据学员前期的问题及需求为我们带来《教师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教育研究方案实施中资料收集工具——问卷、观察与测量》。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我的知识得到了丰富,对科研的了解不断增加,增强了我的科研信心。

2. 能力的强化

通过学习和完成个人课例研修方案,我的研究方案撰写能力和文献查阅与综述能力得到提高,在3次修改研修方案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搜集、整理资料,明确了方案包括的内容,清晰了自己的困惑并且得到了专家和助教的指导,在实践中运用了理论,提高了科研的能力。

3. 人格的熏陶

讲座和研修实践中,各位专家在传授知识、启迪思想、指导实践的同时,无不贯穿着人格魅力的影响。胡定荣教授严于律己:每次内容均精心准备,关注学员每次课程的学有所得,设计多个互动环节,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每次半天或者一天的课程全程充满激情,站立授课,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胡教授内容有针对性,切实解决学员的困惑和问题,通过胡教授的讲解,14年来我才真正懂得了科研成果不只是论文,还有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研究报告、叙事研究报告……,是以研究活动为基础,在总结提炼之后经过文字加工,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知识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增值知识产品;朱传世教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对课程的认知深入到位;柳夕浪教授能够率先垂范,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一定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能很好的指导实践;吴正宪老师丰富的知识、亲切的授课风格、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的反思精神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位学员的心里,三上平均数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她对教育的坚持与热爱,这个过程太震撼人心了,30年如一日的自觉反思和与时俱进成就了今天的吴老师,在她看来学生和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有了学生和学科的教学才能既有温度也有深度,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对立矛盾,只有和谐统一!

各位专家多样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向他们学习,沉下心来做教育,无怨无悔。向他们学习,静下心来理成果,定有所成。

4. 视野的开阔

此次研修活动不仅注重理论的指导,而且重视一线专家的引领。汤卫红老师的《儿童站在学校中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他用清华附小三个学生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科研要真正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清华附小百年的发展史,就是百年坚持对人的培养史。理想与抱负、实践与行动、意志和品质这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理念,成就了今天的清华附小。体现核心素养,紧跟改革步伐,让孩子真正站在学校的中央,这样朴实的以人为本,真是今天教育的本质。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思考问题,设计活动,展开工作。

5. 实践的历练

本次研修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听报告、讲座,还有很多实践的历练。让每个学员边学边做边提高。

9月14日的开题指导会上,五位老师进行了阶段性的展示交流,专家进行了点评发言和现场指导,每位学员结合专家的指导,修改自己研修方案的不足之处,真正的体现了研究的具体、有意义。不断修改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

2017年10月开始,课题研究进入实施阶段,每个小组有两个老师结合课题上展示课,组员不但参加本组的活动,而且还积极的参加其它小组的活动,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提高设计课题展示课的能力。

2017年10月17日,韩宁老师上了物理研究课,充分将物理与生活结合起来。王建明教授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并且提出了改进意见。11月21日,韩颖老师上了《利用角的平分线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数学研究课,用多种方式打开学生思路。课后,王建明老师为我们小组详细的解读了什么是联想、课和课题之间的关系、几何学习与联想思维的关系、数学的本质,旁征博引,让我们受益匪浅;又针对韩颖老师的课提出了修改意见,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六点多,四个多小时的研讨充分而热烈,王老师的严谨、负责、学识修养深深的感染了我们。11月30日,韩颖老师二次上课,我担任了课堂观察的任务,通过韩影老师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活跃,后测效果很好。11月30日下午,参加了在马池口中心小学进行的展示活动;12月20日下午,在昌职参加了中职学校的展示活动。每一参与活动,都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中我了解了不同学段孩子的特点、不同学段教师的授课风格、不同学科教学设计的差异,我也懂得了在课题与课的关系上,无论是哪个学段都是一样的,课是课题的直观呈现,也是课题的具体实践,课上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课后的总结、反思、再研究,再实践非常必要。

虽然,每一组集中的展示课只有两节,但是,每个成员均可以在校内上自己的课题展示课,我也上了两节名著阅读课:《走进平凡的世界走出精彩的人生》、《雷雨》,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过程中,让课题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二、感悟与感恩

昌平区进修学校开展此次科研骨干高研班活动,体现了区教委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教师科研水平的高度重视,对科研指导实践教学价值的充分认识,开班仪式上,教委及进校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参加,充分展现了这一点。进修学校刘桂华老师,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全程陪同上课,跟学员一起学习,关注学员的发展和需求,工作认真负责,令人感动;负责中学教学组的魏秀江老师,默默付出,做好了专家与本组成员之间的协调,对本组展示活动精心设计,令人感到温暖。

一次充实的学习,一份难忘的经历,专家的引领、进校领导及老师的付出,都是为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专业的成长。培训虽已结束,但科研的种子已经种在我们的心中,相信未来一定会在我们的工作中慢慢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高研班培训感悟

----享受高研

人民小学 张晓娜

初听到高研班这三字时,我刚踏上讲台。只觉得这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梦而已,而今我已在梦中。2012年9月18日下午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让我确信这个梦是真实存在的。

从那日起,我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有这个一个机会让我充实和完善自己,我深感自豪和荣幸。但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这几日的学习,我时常被各位专家及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细节决定成败。从本次活动中每一个细节,我都能看到老师的精心策划,看到他们的用心良苦。

看过这样一句话: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发展。如何形成好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 课 件 ]高研班为我们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这些来自牡丹江各地区的教师聚在一起,共同学习,相互交流。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许多的朋友,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相信今后的日子我能成长的更快,会对课堂的价值,教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新的征程、新的开始,在这样一个特别的课堂中我会不断前行,用满腔赤诚将灿烂如花的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第四篇:校长的教师高研班工作综述

发挥办院优势 创新研培模式推动区域高级研培工作科学发展

汪 海 孙大力

2008年9月10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衣俊卿代表省委、省政府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进一步发挥省教育学院办学的特色和优势,立足基础教育,面向职业与成人教育,通过搭建良好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为我省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服务。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深入贯彻落实衣俊卿同志的讲话精神,不断探索和升华培训理念,树立学院品牌,充分发挥学院研培结合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提高教研和培训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针对建三江分局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适时举办了建三江校长、教师高级研修班。这是省教育学院创新培训模式,探索为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搭建良好公共服务平台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一板块 播种:发展需求与职责定位的链接

——破解发展难题的专业培训动因

农垦建三江分局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粮战略基地,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绿色食品基地面积最大、人均生产粮食最多、生态环境全国最优的地区,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分局特别注重科技教育进步,把培养人才放在建三江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推出了“一流教育创建工程”“教师队伍升级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教育兴局工程”。仅2008年就投资11526万元,新建校舍39687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23000平方米,全局实现了100%集中办学,智能化教育覆盖率达到70%。随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和硬件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建三江垦区教育质量在稳步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在不断增强,这更坚定了建三江分局党委用现代农业跨越式大发展的改革成果,拉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垦区各项事业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奠基的信心。

然而,教师队伍相对滞后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建三江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看,还不够理想:40岁左右的中坚力量缺乏;第一学历达标呈现低龄化;专业覆盖率达不到100%;名师和优秀教师团队数量不足,不能形成辐射作用,这一切都说明,教育的软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破解建三江垦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可喜的是,建三江的校长以及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要求,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垦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所形成的内驱动力,促使他们渴望自身具有较高的事业发展竞争力。他们需要贴近专家、迈入名校、走近名师,接受前沿的继续教育,实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用科学的教育智慧链接教学,用丰富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学。为此,分局党委决定拿出1500万元,用于校长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培训,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短期内将建三江分局教育办成全垦区的一流教育。

——确立携手双赢的合作发展目标

到哪里去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培训?2008年10月,建三江分局副局长王晓春、建三江分局教育局局长王凤喜、副局长夏其龙怀揣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关于分期分批选派中小学校长、教师外派研修挂职锻炼的实施方案》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寻找答案的征程。他们多方走访了省内外有关院校,一轮又一轮的洽谈、设计、论证,寻找最佳的合作人选。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机遇总是垂青于孜孜以求的人。“承担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这是学院与其他办学机构不可比拟的一个优势。这一优势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好。要转变办学观念,注意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把学院办成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省级教育学院。”衣俊卿部长的讲话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曾经产生强烈反响。学院新的领导班子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迅速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了如何搭建良好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大讨论,及时提出了“施以德政、行于勤政、守于廉政”的治院方略,明确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团队精神,采用紧逼战术”的工作策略,确立了以“师范的师范,教师的教师”为发展要求,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建设高水平省级教育学院的奋斗目标。

于是,面对建三江垦区校长教师强烈的继续教育的需求,在与兄弟院校竞争与博弈中,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以领导集体对教育发展的前瞻把握,研培紧密结合的办院优势,全省基础教育的独特占位,研培力量雄厚的专家团队,走入名师名校的实践渠道,多样高效科学的研修模式,最终脱颖而出。此时,距离建三江分局党委制定的培训100位校长教师的开课时间只剩十天。

这个高级研修班,培训周期长、学科多、标准高,但筹备时间十分短暂,面临的困难的可想而知的。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迅速组织优势力量,认真研制培训方案。以张晓明副院长为组长的方案研制小组,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根据建三江分局提出的需求,纵观当代基础教育发展态势,审视建三江教育发展现状,反复认真研究、对比,多方规划、论证,仅用两天时间就拟出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接受农垦建三江分局委托举办中小学校长、初中教师高级研修班实施方案》,开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培训工作务实、高效、快捷的先河。方案第一时间得到了建三江分局的积极回应,肯定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举办建三江校长教师高级研修班,使得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与建三江农垦分局走上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区域基础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版块 耕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

——百位学员享用的双倍研培团队

为使课程方案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提升研培效果,省教育学院发挥其特有的占位优势和研培结合的办院优势,组建了一支由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省级干训人员、教学研究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高校教学人员,知名校长以及名优教师组成的200余人的专业培训团队,其中,超过90%的培训教师是具有全省占位的高级职称人员。200多名培训教师培训100名学员,这无论从培训人员的数量还是实力,在我省都尚属首次。组建这样高层次的培训团队,用学院领导的话讲,就是要在建三江培训班上把全省优质教育人力资源“一网打尽”,此举充分显示了省教育学院要创办优质教育、高标准完成建三江垦区培训任务的决心和能力。

——凝聚专家智慧的量身研培课程

高级研修班学员包括教学副校长,德育主任,以及数学、历史、思想品德、生物、地理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这些学员培训什么课程才是最有效的?张晓明副院长领带领课程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建三江垦区的校长和老师已经在各级干训部门、教研部门的组织下多次接受通识培训和学科教研培训,但校长教师对理论的掌握还缺少系统性,亦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校长和教师还缺少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本次培训,应该跳出以往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单纯理论培训和以听评课为主要形式的实践引领,在培训中帮助学员努力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培养学员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操作、用实践操作推动理论研究的能力,使学员尽快实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个人视界的最大融合,并用这种新生成的带有个性化的理念指导建三江未来的教育工作。

基于这样的思考,根据学员的现有水平和建三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前瞻性、有效性、先进性、实践性为原则,以提高校长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管理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学科教学理论的基本素养和对当前学校管理、课程改革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的认识水平、研究能力与应对策略为培训目标,省教育学院为建三江的校长和教师量身定做了一套科学合理、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努力在最新课程改革成果、一线名优教师经验等方面,给学员提供学习机会及研究案例。

按照学院安排,从2008年11月10日到2009年1月10日为理论研修阶段,学员主要接受专家培训;从2009年3月9日到7月10日为学员深入基层学校挂职锻炼阶段,接受实践导师的专业引领。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张晓明副院长两次组织学员进行座谈,征求学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培训模式的确定,都做了相应调整,尽量满足学员的需求。如大幅增加了德育内容,每节课后留出20分钟教师解疑释惑的对话时间,增加了学员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安排等,就是在学员的建议下增加课程方案内容。由于课程方案紧密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而且针对性强,学员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员们说,省教育学院安排的学习内容,使我们工作中的很多疑惑得到了解决,真是茅塞顿开啊。

——融入名校实践的导师引领体验

基于理论学习的教育实践体验研究是此次高级研修的重要环节,也是其特色所在。所以,从培训时间分配上,这一阶段所用时间几乎相当于理论培训的2倍。在这一阶段里,省教育学院将100名学员分为10个实习组,深入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哈尔滨秋实中学、47中学、49中学、69中学、76中学、113中学、风华中学、工大附中、继红小学十所名校挂职锻炼。学员全部实行双导师制,共计25名教授和讲师作为100名学员的理论导师,挂职学校的有关领导、优秀教师作为学员的实践导师。为了让学员尽快适应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尽早进入状态,省教育学院制订了严密科学的挂职实习方案,并在学员进入实习学校前一周就实习的目标、策略、课程、日程、方式、管理、考评等进行了细致的解读、研讨,还召开了实习阶段科研选题专题报告会,安排实践导师与学员见面,这就使学员带着充分的准备、带着科研课题走进实习学校,强化了研修的实践目标,增强了实践的目的性、针对性。

梳理学员在实习学校挂职锻炼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这一富有创意的研培模式在基层学校运行过程中亮点纷呈。一是参与性。为了更好地与实践导师学习、交流和切磋,挂职学员全程、全面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风华中学,学员全程参与每天的“三课”活动、集体备课、校本研修、教学分析会等,感受着风华中学集体备课时缜密合作的氛围和评课中开诚布公的心态;在秋实中学,实习安排本着“学中悟、悟中做、做中思”的研修原则,让学员参加学校所有常规和特色活动,学员随时可以听“常态推门课”,学校还为学员确立了每周学习活动主题,如“校长办学风格研讨周”“德育活动实践周”“首席引领、双师同堂实践周”等;在49中学,实习老师逢课必听,课前收集资料,课上认真揣摩,课后与实践导师共同反思。参加集体备课,课前和其他教师一样准备教学初案,分析教学环节,提供前沿信息,共同切磋技艺,形成经典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学习,更能激发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顿悟,在实践中生成新的教育智慧,一切收获来的更加刻骨铭心。二是深入性。进入实习学校后,虽然备课、听课、评课等仍是学员学习实践的主要载体,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伴随着哈尔滨市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挂职学校对学员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上好一节课、评好一节课,而是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所应采用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比如47中学的任务驱动模式和目标式教学模式;49中学的“五种课型”“七种课例”;秋实中学的一课三摩(观摩、研磨、建模);工大附中以语文、历史与政治、理科及复习课为代表的四种教学模式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导着学员走出课堂之后,对教学本身做了更深层次的更加理性的思考与探究。三是实践性。大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曾经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本次研培很多学校也给挂职教师提供了收获果实、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风华中学、113中学、49中学等学校都开展了“建三江实习教师汇报课”活动,在实践导师的引领下,学员经历了备课、上课、反思等所有环节的历练,进而完成了新课程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针对岗位实际的行动方案设计

为了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考察学员将学习所得应用实际工作的能力,在培训结束时,要求每位学员根据岗位实际,找出制约本校或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按照发现(问题的提出)——剖析(症结的所在)——借鉴(实习学校的谋略)——变革(行动的设计)——研究(效能的延展)的脉络,精心建构了自己的行动设计方案。每位学员规划了一个行动设计,带回的却是100个研修成果,这是100个学员智慧的结晶,是100条未来发展的路径。当这些行动设计在明天变成现实时,换来的必将是建三江垦区教育的灿烂辉煌。

——管理机制创新的精细服务程序

省教育学院非常重视高研班的日常管理工作。为保证培训质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学院成立了张晓明副院长任组长的校长挂职实习领导小组;制订了《建三江校长教师高研班学校挂职实践管理规程》《建三江首届校长教师高级研修班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每个培训班均配备了教学秘书和专职班主任作为专门管理人员。对学员的管理,一方面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学习秩序管理,另一方面努力为学员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为学员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如经过努力,学员的所有寝室均能上网,解决学员查找资料和与家人联系的问题;关注学员身体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组织学员参观了北大荒博物馆、完达山乳业集团、九三集团、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公园、香坊实验农场生态园等。利用双休日时间,以班为单位,还进行了有趣的篮球赛、排球赛、拔河赛等,在管理上实现了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

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许多班主任还创新管理模式,利用学员上网比较方便的有利条件,在网上建立了学员QQ群,通过QQ平台,为学员提供咨询、发布教学信息、传送学习资料。尤其在学员进入实习学校挂职锻炼后,班主任不能每天都与学员见面,这一平台就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校长班的班主任娄老师每天晚上在线,借助QQ群了解学员在实习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校长们填写“实习日志”,记录实习的心路历程。为了宣传研修班学习动态,增进学员间交流与了解,在班主任教师的引领下,学员们还创办了《建三江研修班简报》。简报一共出版了10期,每期出版后,都发回学员原单位,并赠送实习学校,也成为原单位了解学员学习状况、交流实习学校先进经验的一个窗口。

第三版块 收获:专业发展与研培模式的成果

——强化了学员的教育理论积淀

为期两个月的理论培训,从内容上看,课程涵盖了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法、教育史、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从形式上看,有理论讲授、专题研究、专题讲座、专题论坛、个案分析、导师对话、名师链接、教研活动、每周测试等多种形式;从课时安排上看,每周培训六天,每天七个小时。以校长班为例,累计完成320课时的理论研修课程,其中,共同理论课程64课时,专业课程64课时,专题研究课程80课时,典型个案16课时,导师指导课程32课时,自学复习课程32课时,每周测试32课时。每周二下午由理论导师进行分组指导,每周六进行教育教学论坛或小测试。培训过程中,省教育学院既注重学员理论框架的建立和知识面的拓展,又注重与学员岗位角色的有效链接,所以不同学科的班级,理论培训课程内容有所区分。校长班更侧重现代教育原理、学校教育法规、教育管理、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学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现代课程论、德育管理改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20几项内容,而数学教师班和综合教师班则在共同理论课的基础上,融入优秀课例分析、命题与变式题的技巧探讨、多媒体教学等内容,与哈市一线优秀教师面对面,这就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对学员来说,是经历了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他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解决自己以往在教育教学中曾经产生的困惑,每天都在捕捉新的灵感,整体理论水平获得了快速的积淀与提升。

——丰富了学员的教育实践体验

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选择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本次高级研修培训所选择的教育实践基地均为哈尔滨市名优学校,所选择的实践导师都是名优骨干教师。工大附中,建校历史8年,省重点升学率却连续4年排在哈尔滨市前列;风华中学、49中学、秋实中学等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创新发展,独树一帜,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办学特色;继红小学是我省小学教育的龙头和行业标兵;其他五所学校,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走在了同类学校的前列。秋实中学丁勇慧校长、继红小学尚庆莲校长、49中学冯华校长,76中学郝吉祥校长,他们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行动经验,常年在省内外进行讲学,是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名优学校的建设者和领路人。各个实习学校安排的实践导师,也是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或者省市区兼职教研员。这些优秀的实践导师,亲身经历着新课程改革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思想成熟,业务突出,为学员全面学习实习学校的先进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了学员实践学习的高起点。

在挂职锻炼中,学员们走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他们不仅目睹了名校、名师的风采,而且在名师成长的环境中,沿着名师成长的路径接受了一次难得的历练和校园文化的洗礼;他们不仅在零距离的接触中观摩了名师在怎么做,而且通过交流研讨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进而转向某种规律的探讨;他们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依照现有的成功经验把事情做出来,而且还学会了依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策略的调整和转换,学会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经验的成功嫁接,进而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学会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还学会了透过平凡的教育教学现象,捕捉问题的能力,会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锻炼了导师的专业素质能力

首届高研班,省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倾心尽力,部门主任高度重视,亲自挂帅,把这项工作当做部门最重要工作来抓。干训中心和初中教研部科学安排课程计划,既有理论高度,又着力贴近实践。省教育学院先后参与的专业研培人员有40余名,其中有30余名教师、教研员走上讲台为学员授课。通过这些教师、教研员,凸显了省教育学院教师、教研员过硬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15名理论导师与学员结成了导师式学习共同体,他们相互砥砺,教学相长;教学秘书参与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安排好教学活动;3名班主任尽心尽职,细致服务,努力践行着为基层服务的宗旨。通过举办本次高研班,锻炼了省教育学院的研培队伍,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

这样的培训,对基点学校的实践导师同样是一种难得的锻炼,在与学员的研磨中,原有的理论框架、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加清晰,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对知识前沿的把握更具有前瞻性。而且,来哈市培训的都是分布于建三江垦区各个学校的名优骨干教师,他们独有的教学技能,他们的朴实无华的性格,他们执着与拼搏的精神,他们对培训学校的真诚、感恩与合作,给培训学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正如113中所定位的那样,“当做榜样来学习”。在113中,实践导师宁娜感言:“他们是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希望和郭老师学习制作标本、画版图版画”;在76中学,来自建三江七星二中的李茂武主任在挂职学习期间没有请过一天假,即使生病了,打完点滴,手上的胶布来不及扯掉就赶回学校继续学习;在风华中学,为了帮助实践导师上一节国家级公开课,建三江地理老师主动承担了帮助手刻12套七大洲模型的任务,手都刻红了,让风华中学的老师非常感动;在秋实中学,一次哈尔滨市新课程改革总结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现场会上,彩排中发现课件丢失,建三江来的单校长主动请缨,冒雨回学校给拷贝课件,感动了所有的秋实人……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指导学员的过程中,实践导师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欠缺,尤其是理论知识不足,将已经成熟的经验总结提炼为理论的能力薄弱,对自己目前的教学状态自省能力还很不够,纷纷产生了要继续充电的想法。就像一堂好课,带着这样的遗憾走出课堂,可能效果更精彩。

——展示了名校的改革风采成果

本次研修培训,名优学校尽展改革风采,尽显大家风范。

一是开放性。学员进入挂职学校后,十所名校把学员当作员工来管理,当作客人来尊重,当作朋友来相处,在省教育学院确立的培训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加以补充,把自己学校的成熟的有特色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经验全盘托出,倾囊相送,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共同分享。69中学向学员提供学校的部分档案材料,如校史、知行大全、评课文稿、捆绑制学生名单、新教师拜师会、教学百花奖材料、师徒结对感悟、校报、学校课改资料片等;继红小学,尚庆莲校长代表学校向学员赠送了4本学校出版的专著:《名师教学风格专辑》、《有效教学设计专辑》、《教育的视野与思考》、《给自己一个爱上教育的理由》,并赠送了一套《倾听自然的声音——静心音乐》专辑。

实习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课堂也全方位向实习学员开放。在76中学,学校把学员纳入到统一的集体中,全方位参与学校的管理,做到“同工作、同领导、同研究、同学习、同活动”。实习校长不仅参加行政会,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的筹划,而且大型活动过后,校长还把学员带到办公室,通过点评活动,让实习校长深刻领会学校管理的精髓;在113中学,学校不但开放了非毕业学年的常态课、课改研究课、示范课的课堂,还开放了毕业学年的复习导向课、道里区中考复习专题讲座课堂,真正实现了跨学科、跨年级全方位开放、全景呈现、全程体验的目标。在为期四个月的挂职锻炼中,培训基点学校和实习教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是特色性。十所名校经历了十种改革历程,十所名校形成了十种风格和特色。工大附中的团队建设和团队绩效评价,秋实中学“一课三摩”(观摩、研磨、建模),49中学坚持10年的习题本和富有底蕴的校园文化建设,风华中学高效务实、打破坚冰壁垒的集体备课,76中学昂扬进取的校园文化,113中学的习题变式思考,47中学直指中考的高效课堂,69中学直面问题的科研课题研究——作业设置的研究,继红小学充满文化积淀的红杉精神等等,从不同侧面向实习学员展示了哈市五年课改成果。

——探索了高研班的设计运行模式

首届高研班历时近1年,涉及6个学科。这样长周期、多科类、高标准的培训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多年的教师培训史上从未有过。因此,这次培训对省教育学院的教师培训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这次校长教师培训中显得尤为重要。

开班伊始,张晓明副院长与建三江校长教师高级研修班学员代表就课程设置方案举行了座谈交流,主题是关于提高研修学习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最后确定,首届高研班采取专题式课程为主线的内容模式、理论与实践1:2的时间分配模式、专兼职结合整合资源的教师配置模式、“双导师制”的过程指导模式、注重行动研究和行动方案设计的成果表达模式、教学秘书与班主任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模式。实践证明,这次培训所采取的这些设计模式和运行机制对确保培训质量和目标的达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版块 培育:持续发展与创造一流的良种

——追踪问效是巩固研修成果的现实对策

历时近一年、由省教育学院举办的建三江分局首届高研班已经结束,为了全面回顾总结高研班一年来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与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研究反思举办高层次、长周期、大容量、多科类研修班的设计模式与运行机制,省教育学院将借助《中国教师报》、《中小学教师培训》《黑龙江教育》、《黑龙江日报》等报刊杂志,加强对高研班研培贡献与服务价值的宣传,并以此为媒介充分展示实习基地师资团队和各位教育专家的专业风采与行动智慧。高研班的结束不是省教育学院培训工作的结束,省教育学院将开展延伸服务,赴学员所在学校进行调研巡访,收集学员基于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报告,组织专家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科学的指导意见,提高学员基于当地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省教育学院还将为学员提供参加省级教研活动的机会,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研修成果。

——延伸研培是拓展研修模式的常态措施

结合省教育学院的办院优势,加之建三江分局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的前瞻思考,为省教育学院与建三江分局提供了在教育领域建立广泛合作的空间和机遇。在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建三江地区学校优势的“硬件”办学资源与省教育学院优势的内涵建设资源有机结合,必将推动建三江地区教育实现新跨越、引领新发展,进而凸显建三江地区“以县为主”的现代农业成就拉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个案价值,为提高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更卓越的贡献。同时,通过与建三江分局合作,构建合作双赢的共同愿景,创新研培模式,进行延伸研培,将进一步扩大省教育学院的服务领域,实现区域建模,并将这种富有创意的模式与经验应用到以后的研培工作中,使之成为工作的常态。从这种意义上讲,建三江高级研修工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强化应用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如何优化培训一直是省教育学院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本届高研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将浓缩时间、精简课程、突显主体、强化应用,即:集中在哈尔滨市培训半年,另半年学员在自己学校研修。在哈尔滨培训期间,理论课程时间压缩在2个月内,量身定做课程菜单,削枝强干,加大密度、优化专题;教育实践至少1个半月,选择最好的学校作为实训基地,为学员配备优秀的实习实践导师,使培训的校长、教师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学员实习基地轮换制,让每名学员到二至三所名校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对比中拓展视野,引发思考;总结半个月,反思教育教学心得,提出疑问和困惑,由专家进行解答。在自己所在学校研修期间,省教育学院将定期召集学员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订单式专题讲座与现场指导,提高学员应用能力。在培训的团队上,集合全省优质教育人力资源,由省级骨干师训人员、教研员和高校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在培训形式上,要凸显学员主体地位,在培训中增加研讨,扩大对话,注重提高学员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综合能力;在培训内容上,要强化针对性,教育实践强化参与性,结业方案强化可行性,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要力求通过一年的培训,使参训学员在“理论积淀、信息拓展、眼界开阔、方法掌握”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区域建模是双方共建双赢的长远谋划

(一)领导重视、政策倾斜是办好高研班的根本前提

建三江分局首届校长教师高级研修班自始至终受到了农垦建三江分局和省教育学院领导的重视。建三江分局王金会局长、王晓春副局长、苍云部长多次到省教育学院拜访,研究培训事宜,勉励学员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建三江分局教育局王凤喜局长对研修班工作具体指导,全力支持,深入实习学校看望学员。他们统筹协调,在人员安排、工作摆位、脱产研修、经费支持上优先考虑了高级研修班的需要。省教育学院从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出发,积极支持建三江教育发展,党委书记宋志臣、院长孙登林多次主持召开班子会研究落实高研班的培训工作。在实习期间,张晓明副院长等学院领导走遍了每一所实习学校,关心、指导学员实习工作,对实习学校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使研修班全体学员深切感受到了省教育学院对高级研修班的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宋志臣副院长张晓明、院办主任董贵杰、干训中心副主任宋志辉、初中教研部负责人汪海先后深入建三江地区,就首届高研班工作进行走访调研。建三江分局对本次培训给予了“冰城高研结硕果,米都教育更辉煌”的高度评价。省教育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打造“师范的师范,教师的教师”品牌特色,为全省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搭建服务平台。

(二)追踪课改、突出应用是办好高研班的核心目标

本次高研班理论课程设计坚持以课改为核心,教育实践环节突出以课改问题为主线索,结业行动设计围绕课改热点问题确定选题。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突出强调校长、教师要善于将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教育科研的课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每位学员要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要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交流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解决在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通过追踪课改动态,探究新课程观,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查阅和搜集相关资料,对新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动态有初步的把握、全新的理解和自己的体会;行动设计方案要突出课改重点,突破课改难点,突出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与运用,从而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整合资源、研培互补是办好高研班的重要保障

省教育学院承担着全省各类教育中绝大多数的教研工作,涵盖领域比较广泛,有利于集中智慧、凝聚力量,用更广阔的视角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尤其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育领域的相互衔接渗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办院优势在本次高研班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为了加强学员对学科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省教育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以初高中知识衔接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省教育学院在整合学院研培部门培训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全省知名教育专家和名校资源,应用到培训中。同时,在共性课程与分科课程的课程内容整合、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教研活动、研修方法的整合等方面都有精彩表现。

(四)严格管理、细化服务是办好高研班的必要举措

在成果管理上,高研班既保持了必要的含金量,又有效地发挥了激励作用。行动方案的评选关注了三个方面:行动研究特征鲜明、体现学校(任职和实习)个性特点、行动方案可操作有实效。在最后的总结中,有10名优秀学员脱颖而出,经小组交流、班级答辩、全体分享、自我评价、导师推荐、专家评选,26篇优秀研修成果受到好评。

为期一年的首届高研班培训结束了,100位学员带走的是殷实的教育理论积淀、饱满的教育实践收获,留下的是与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结下的深厚友谊。省教育学院将在认真总结建三江高研班工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学院机构改革的良好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牢记“研究立院、人才强院、服务兴院”的办院宗旨,进一步发挥办院优势,加大研培工作创新力度,为搭建全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国内一流的省级教育学院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高研班培训心得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国培计划(2017)全国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高研班”培训,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和远程培训(2017.9.19---2017.11.10),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

一、理念上的更新

1、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者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每一天紧张有序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

二、专业知识方面

1、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资源检索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太落后与不足。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合格教师。

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获得的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这将是我以后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教师

2017年10月11日

上一篇:工艺美术师试题范文下一篇:关于看病难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