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技术转型

2022-07-10

第一篇:媒体融合技术转型

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兴的新媒体技术是实现媒体融合的主要技术力量,但现有新媒体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已经阻碍新媒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该文从媒体融合的背景现状及技术特征出发,分析了面向新媒体行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6-0106-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通常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媒体、博客、网络直播、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媒体融合势必成为未来传媒业的主流,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便是重中之重了,而高校自然得肩负起培养这种人才的责任。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学科复合性,强调技术与艺术水平的协调发展,既需要掌握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又要具备艺术功底及界面设计的艺术创作能力。

本文从媒体融合的背景现状及技术特征出发,分析了面向新媒体行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媒体融合时代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数字媒体专业培养模式提出若干建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完成我国现代传媒产业人才的培养。

1 媒体融合背景及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面临的极为尴尬的境地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看报、看电视了!随着用户快速转移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新兴媒体大量兴起,特别是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方式,都出现极大改变,信息传播呈网状扩散,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并对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媒体融合是推动媒体事业发展的最好选择,是掌握舆论主导权,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未来主流的传播形态将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

近年来,各级政府给予了传统媒体较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地的传统媒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路径。从早期的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级电视台陆续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台,到现在的各级各地新闻机构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手机报和微信公众号,归根到底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媒体融合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合。

传统媒体虽然进行了多种融合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融合的实效仍然较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的新媒体行业的人才匮乏,新媒体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学科复合性、应用性,既需要具备计算机相关技术基础和软件操作技能,又要有诸如界面设计的艺术创作能力。如何提升高校传媒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如何使学生毕业不意味着失业是高等教育的责任。

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媒体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学科复合性,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的技能与新媒体行业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若要新媒体行业继续又好又快的发展,就需要有强大新媒体人才作为支撑,这就使得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院校肩负起了重担。截止2017年,国内已经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形成了数字媒体技术办学热,然而,面对媒体融合的新趋势,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却?@得相对滞后。这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增,就业入口出现拥挤和堵塞, 社会对传统数字媒体的需求几近饱和;另一方面, 新媒体行业又急需能够真正适应媒体融合新趋势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高校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的新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手段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如何培养新形势下既有丰富的艺术细胞,又有坚实的技术支持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以我校数字媒体即使专业为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2.1 课程教学设置

从知识结构和掌握技能的角度看,面向新媒体行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的程序开发能力;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互联网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为载体,掌握网站设计和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的关键技术,掌握交互式数字媒体制作技术。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图形学基础等技术类课程,还有游戏美术基础、三维角色设计、GUI设计、三维场景建模、数字图像处理等激发学生艺术细胞,发挥艺术创想的艺术类课程。

2.2 实践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而其中计算机应用和游戏、软件编程开发相关课程居多,而这些专业实践课程以安装有特定教学软件的台式计算机作为实验教学工具,通过理论讲授和软件实操,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站设计和游戏开发关键技术。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目前专业实践教学按规范实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平台有中央财政、省财政资助的实验室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场所的校级学生创新基地。截至目前,这些实践教学平台资产总值累计达到300余万元,配置了一批性能优异的计算机设备和专业设备,很好地满足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四年的教学实践和项目创作需求。

依托学校的短学期制度,引入短学期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和专业相关企业的讲师开设一系列依托新兴技术的实践项目给学生提供实战的演练机会,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中贯穿“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各骋所长”的教学理念, 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3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和主要措施

3.1 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媒体企业在用人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受制于原有的专业基础,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而承担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地将新媒体理解成数字影视艺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将已有影视制作类专业、软件工程类专业课程直接移植过来,“换汤不换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变化过快,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相对稳定,使教学内容无法灵活多变和与时俱进。同时,高校缺乏一些新兴的教学设备和先进技术指导,学生也缺乏在新媒体企业实习的实践经验。在传统模式培养成长的中国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的学习,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办,没有计划,对前途迷茫。

因此,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规划上,学科带头人应该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和调研,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学科资源。媒体融合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的衔接整合。高校在各方面管理安排上与时俱进,更新技术和教学实验设备,洞察新媒体的前沿发展,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适应新媒体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已经取得不少的成果,在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和专业大赛里获得不少奖项,多数毕业生从事新媒体相关行业工作。

3.2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社会上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交叉学科不交叉、学科属性单

一、课程内容陈旧等原因;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个新兴专业,跨学科多,知识跨度也大,对实践要求高,需要了解行业新技术,这对教师是个挑战。但在专业老师中,年富力强的教授人数不多,高层次高级别的人才不多,来自企业一线的具备行业实战经验的人才不多,这对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颇为不利。

因此,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应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一方面需要引进有新媒体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能把行业里的新技术,新理念带进来,促进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引进某一领域里取得成就的高职称教师,可以和教学团队里的教师协作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项目乃至国家级项目,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专?I的发展。

3.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都存在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了解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及行业发展紧密相关实验设备的缺乏等多方面原因,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无法紧密结合。为了改变现状,不少高校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学校在制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制定一些新媒体行业紧密相关的实验课程,在课程的实验大纲里设计能运用行业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其次,教师应尝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越学习条件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新技术,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新技术应用到上机实践中,真正把新技术融会贯通。最后,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越学习条件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如今网络上一些开源的教学视频和图片教程丰富而有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众多的微课视频网站和网络课程实时授课都是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适合自主学习的灵活方式。学生不在满足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多彩丰富、新颖快速的新知识冲击着生活的每一天,这样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和方式是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向。

4 结束语

媒体融合的进程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导致行业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不断影响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因此,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教研课题。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年轻专业,我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需要把握好时机,培养优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提供服务与创新,这是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召唤与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77-81.

[2] 孙宜君,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传媒教育,2010(11):120-123.

[3] 赵雅文,张语,冯湛,等.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新闻教育,2013(6):139-149.

[4] 陈秀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 2014(5):55-58.

[5] 冯康,陈磊,杨星,等.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131-134.

[6] 周蓓,朱?],邹永林.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4(8):47-50.

[7] 陈远,马跃,熊庆宇,等.媒体技术专业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探讨[J].科技传播, 2014(2):134-135.

第二篇:积极融合,转型发展调研[大全]

“积极融合,转型发展”专题调研文章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9月12日,河南能源挂牌成立,标志着义煤集团揭开了新的发展一页。10月14日,河南能源召开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运行工作会,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这既为我们义煤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如何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正像总经理王文良在贯彻河南能源经济运行工作会议精神时所说,“我们要完成全年目标,这不仅是对我们义煤新一届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一场考验,更是一次考试。”

因此,在新的大环境下,基层工作也面临一场考验。当前,我们做好生产工作的前提就是要用河南能源的大目标来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用集团公司的落实措施激发干部职工的斗志,把精力集中到河南能源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集团公司落实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把车间的生产工作落实到义翔公司提出的各项目标和要求上,满怀信心迎接新的胜利曙光。作为基层车间的一名员工,一个车间主任,一个安全管理责任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为此面对当前需要积极融合,转型发展的大环境大要求,生产基层车间顺利开展工作,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认为积极融合,转型发展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如何在广大职工中积极深入宣传深度融合。说白了,就是要深入宣传河南能源成立的重大意义。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组建河南能源的重大意义,省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河南能源董 - 1 -

事长、党委书记陈祥恩和义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乔国厚,总经理王文良近期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到河南能源的组建是省委、省政府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培育亿吨级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我省煤炭产业的需要,是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加快提升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使我们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国内经济中速增长的背景下,能够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我们在全国煤炭市场的话语权,更好地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把这些东西向广大职工讲明,让他们了解看似与自己工作无关,其实是大有关联的。

第二,面对融合转型发展的大好机遇,切实加强责任心,改进工作作风。面对转型发展的重任,作为义翔人,要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从先进典型中找经验,从开拓创新中找路径,使转型升级的思路更宽,统筹发展的办法更多,攻坚克难的能力更强;要继续恪尽职守,扎实工作,走好“创新路”,管好 “救命钱”,守住 “高压线”。加强业务学习,为转型升级营造氛围。学习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视角,通过加强对集团公司规划以及相关方针、政策、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争创一流业绩。 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提高自身工作作风,要常怀忧民之心,常念爱民之情,常树亲民之风,常创为民之举,把转型发展摆在首位,把民生改善作为核心,把统筹视为根本,把群众服务作为第一职责,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每次叮咛、每个电话、每声问候,都

成为百姓心中的灯塔。

第三,深入领会融合的意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融合,转型发展”是全方位的,需要各层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作为一名基层车间主任,就更应该在融合转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融合转型中提升,在融合转型中成长。首先、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古人云:学习是内修身、外立业的法宝,学以致用才能用有所成。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才能从开拓创新中找路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认清我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同时,理解转型、认同转型、支持转型和参与转型,通过思想的转变、行为的转变,立足本职,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践中。其次,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时刻饱含工作热情。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从自身做起,从岗位做起,为整体转型提升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生命价值才得以完美展现。只要我们人人都做到乐于奉献个人力量,那么在集团公司就会形成人人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集团公司才会快速持续发展。

第三篇:“积极融合 转型发展”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14日,河南能源召开了经济运行工作会议,部署百日攻坚行动,通报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安排四季度重点工作,董事长陈祥恩作了题为《认清形势 勇于担当 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讲话,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推动深度融合,全面促进转型发展,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全年总目标努力奋斗,全公司都在开展“积极融合 转型发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学习,本人有以下体会:

一、这次战略重组,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保持和提升我省煤炭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是:

(一)这是加快培育亿吨级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我省煤炭产业的需要。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个严峻考验。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地做出重组两大集团的战略决策,将有利于我省加快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巩固和提升我省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我们切实担当社会责任提供了重大机遇,使我们有机会、有平台,在助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大作为。

(二)这是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转型升级是河南煤炭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顺势而行、借势发力、加快转型,赢在转折点,赢得制胜未来的主动权。

(三)这是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加快提升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的需要。这次战略重组,可以说是强强联合、互补联合、顺势联合、共赢联合,对大家来说是大事、好事、喜事,我们一定要坚决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上来,把行动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用大思路、大胸怀、大气魄,推进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两大企业集团战略重组后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优势更加突出。战略重组后,我们的煤炭产量将迅速形成规模优势,把原来分散的优势变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必将推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形成强大的发展力量,迅速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产业布局更加科学。重组后,无论是采选业、化工业还是铝工业,都具备无缝衔接的条件,能够迅速围绕利益和利润最大化拓展生产链条,在推动产业升级中求机遇、找出路、谋发展,迅速提升市场掌控力。

(三)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重组后,一切优势资源都将实现流通、共享和互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装置和技术、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将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将对提高我省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四)资金保障更加有力。重组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将拥有更加充足的现金流,为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五)市场布局更加合理。战略重组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可以握紧拳头一致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更广阔的市场,迅速占领市场制高点;另一方面意味着我们拥有更大的内部市场,可以在内部合理调剂,实现抱团取暖。这些都将为我们应对复杂严峻形势赢得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六)品牌溢价能力更强。义煤集团经过55年不断积累和沉淀,无论是企业信誉还是产品质量,都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河南煤化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品牌优势也比较明显。这都是我们的无形资源、品牌财富。利用我们多年来打造的优质品牌,不断挖掘内在潜力和价值,必将增强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在对外合作方面的话语权。

三、战略重组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为一名教师,在融合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认清当前形势。就是要切实做到认清宏观形势、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到顺势而行、稳中求进。二要把自己的思想迅速统一到省委重大决策上来,充分认识到推进两大集团战略重组,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又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三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四要注重抓好工作作风转变。要在团结协作、廉洁从业、务实重干上下功夫、求实效。五要要把这种期待转化为强大的动力源泉,带领本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教学一线认真踏实搞好教学工作。

河南能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激情和创新的企业,我们教师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懈努力,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以崭新的姿态和卓越的业绩,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 浅论三网融合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2010年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确定了三网融合12个试点地区名单,制定了快速推进三网融合的目标。并将三网融合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三网融合的新形势给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广电新媒体,促进新老媒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成为目前广电业的一项紧迫任务。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参与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从广播到电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电子技术每一次进步都使广播电视发生了大的变革。新媒体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催生了更加多样的媒体形态,对固有的广播电视形成了挑战。因此在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科技发展主流的今天,在广播电视及平面媒体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影响,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相互渗透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只有积极投身三网融合,抓住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发展新媒体,抢占新阵地,利用新媒体提升传统媒体,不断延伸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占领信息和文化传播制高点,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才可以在三网融合中把握主动权,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第二,要尽快调整发展思路。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了媒体的融合,同时打破了广电系统长期封闭、垄断的局面,对原有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运行模式等形成严重冲击。必须顺应形势,尽快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战略转型,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三网融合形势下的广播电视科学发展之路:

首先,充分认识三网融合,无论技术如何变革,用何种网络传输,业态如何更新,只要具备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都视为新媒体,大力加强建设。

其次,要认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又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差别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最终走向融合的关系,积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1

无论广播电视行业政策制订者还是广播电视的播出机构、传输机构的从业者,对此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推动调整尽快实现。

近年来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强劲,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覆盖范围不断增大,广告收入不断增长,不但有效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的目标,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促进了产业发展,保障了各项宣传任务的完成。

第三,积极探索新媒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广电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中国的文化思想宣传阵地,既具有行业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台、电视台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为大力发展产业、巩固宣传阵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相比较而言,作为新媒体的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公共载体视听节目、多媒体交互点播等业务,在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较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产业属性。因此,电台、电视台在推进新媒体发展时,既要牢牢把握住媒体核心业务,坚守宣传阵地,又要根据新媒体的形态更为多样、传播更为广泛、渗透力更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力度,促进新媒体健康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内容创新,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适应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层次的,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形式生动活泼的各类新视听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绝不能把简单的传统媒体节目照搬到新媒体上面去。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不但要创作更多高科技含量的视听产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创新传播渠道,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同时也为新媒体视听节目监管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信息安全和传播安全。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更为高效、快速、灵活的体制机制,及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福建金钱猫相信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随着广电新媒体发展步伐的加快,广播电视必将迎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时代,为国家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媒体融合文献翻译

媒介融合

Infotendencias Group‘

引言:五年之内,纸质印刷的新闻报必定能存活。十年后,如果我们把事情做好,也许纸质新闻还存在着。十五年后,我不能确定新闻报纸是否还会像我们所了解的当前形态存在着。假如我们为了纸质新闻而奋斗,他们仍将存在。

2009年1月20日,西班牙龙头媒体集团Prisa的CEO胡安·路易斯·西布利安在出席集团名下的国家日报编辑会议时,提出上述观点。几周前,这份报纸的员工正因集团宣布的缩减印刷与裁员消息而罢工。西布利安演说表示,裁员政策会为这份报纸指引前路,也是出于集团整体利益考虑。这些政策是基于“新型组织模式”,意在加强报纸生产结构的现代化并终结其垂直统一管理系统。2011年年初,在报纸印刷与数字编辑员工方面,这些计划已进高潮。然而,这些改变也导致了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失业(从Prisa集团整体来看,缩减印刷影响了大概百分之十五的劳动力)。

自然,国家报的例子并非个案。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媒体集团亦开始采取关于内部重整的措施以迎接媒体市场新规则的挑战,而它仅仅是其中之一。媒体正经历一个完全改变的时代。考虑到这次改变情况,这些被媒体市场采用的极大量的战略可以被看作是适应现如今新闻业一条核心概念的手段,而这一条核心概念,叫做媒介融合。

无论媒体产业究竟为何从媒介融合与编辑团队的整合入手,这一趋势都已极大化传播开来。

关于整合编辑团队,最有野心的计划出现在2007年稍前。2007年末,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在伦敦成立了全新的整合编辑部门,而这很快成为了其他大多数想要走相同路数的报纸的模板。2007年11月,BBC同样开始了新的工作形态,也就是电视,广播,网络新闻等部门从此不再分开独立,而是根据产品流程重新整合安排:一个编辑部门专门处理最紧急新闻,另一个处理不那么紧急的新闻。2008年,整合计划激增,并被应用在相当大比例的全球范围内主要媒体集团中:《纽约时报》,英国卫报传媒集团,《金融时报》,《时代周刊》,巴西的《圣保罗州报》,阿根廷的《号角报》,哥伦比亚的《时代报》,西班牙的《世界报》等等。

最近几年,很多作者都被迫面临着如何解释媒介融合和它的形式的挑战。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专门集中于新闻业领域。作者们着手于媒介融合影响整个市场系统的基本框架,但同时他们也把媒介融合理解为组成的不同阶段的最终目的为在编辑资源集成中达到高峰的纵向过程。

拥护这个观点的作者包括:Zavoina和Reichert(2000), Dailey(2005),Lawson Borders(2003), 还有Appelgren(2004)。这些作者采用了上述观点总结出的关键点,同时也添加了一些有用的投稿。

和分析研究媒介融合一样,最新的研究集中于对比媒介融合现象的重要性。这些融合现象特别影响了在出版和媒体中发现的内容,是保护,最少也是限制同一融合模式从一个媒体产业传播到另一媒体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总的来说,媒体融合有以下三大策略: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对近来参考文献的回顾启示我们,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解说已被含蓄地暗中表达过。当然,令人称奇的是,几乎没有作者曾清楚明确地提出媒介融合的理念。因此,试图发现并总结这些理念的调查行动就必须要被推论主导。如果有人想要总结媒介融合的概念时,这也是他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然而更复杂的是,这并非唯一一个拦路虎。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以往曾试图总结媒介融合概念与内容的学者们,跟彼此之间有着极多的分歧。此外还能发现,有几分矛盾的诡论,似乎指向的是媒介融合应当让步给媒介分离。归根结底,这些分歧与矛盾也许可以追溯到他们所研究的不同领域。

困扰人们去给媒介融合下定义的难点主要有五个:

1, 多义性。融合的术语有很多意义。彼此分离的理论给确认定义增加了难度。 2, 多态性。在不同的媒体市场,又或是每个新闻产业,再或是甚至每份报纸,融合显现出不同的表象与形式。就算是媒介融合仅是媒体产业内部资源重整管理是,它达到目的的方式手段也是大大不同的。

3, 复杂性。除去媒介融合表象上的单一简单,因为技术,商业,职业领域,专业内容等不易被发现的方面上的繁琐乱象,媒介融合十分复杂。

4, 不稳定性。媒介融合要消耗很长一段时间。仅仅调查研究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瞬间是不够的,相反,仔细研究融合这个很长的过程中各种背景,动因,未来走势非常有必要。

5, 邻近效应。数字科技强调,加速和放大了媒介融合的过程。

那么,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为实际的呢?我们应讨论可被观察的媒介融合来结束这个篇章。

最初,新闻业的发展历史与科技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始的时候,每一个科技新发现和它在新闻业中的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当大。在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的一个半世纪之后,新闻报纸才面世。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把新科技应用于媒体发展的延迟时间越来越短。19世纪,新闻报纸产业开始引入电报和电话技术,以追求更快的报道速度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不久后,也就是19世纪末,无线电广播为新闻广播开辟了道路,仅仅十年后,新闻广播就得到了推广。

而当下的科技创新则被远程通讯公司,电脑软件开发者,与数字化应用的发展者引领着。而这些人,正在建立媒体必须要采用的技术框架。

提供给人们接受新闻的设备也与日具新的全面发展着。而这些设备正一天一天变得更加便携与交互,并且提供了更多媒体形式的选择。而这种科技融合趋势则意味着任何带有屏幕的数字设备,如智能手机,电子词典,电子写字板,网络游戏等等,它们都可以帮助人们进行任何材料的再生产。

简而言之,从“虚拟媒体”到“数字媒体”的变动在印刷,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领域都造成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也波及到了这些媒介的生产过程。这个改变不仅仅影响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媒介,亦助力于他们之间关于编辑与商业的联系。也许这种现象可以叫做新闻业的“媒介交叉化”或“多平台”。

技术融合的过程引发了组织中心不同的次生效应。这些企业必须重新配置他们的生产结构与生产流程以应对来自政府针对通讯市场发布的一系列新政策的挑战。

事实上,这些融合也使得企业必须创立新的后勤组织以适应新的生产需要。为了迎合新的数字平台的要求,媒体业重新组织了他们的编辑团队以达到更灵活,更多样的新型生产。有了新组织完成的后勤框架,有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手段是编辑人事资源的重新整合。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融合的巨变是科技与工作环境发展的逻辑必然结果。新闻业沉浸于针对技术与环境变化的各种应对手段的采用中,这要求新的职业技能与对组织原则的更新。

这些变化有一个共同性质:增长的多方面相关性。过去,新闻工作者们仅仅从事一方面工作,如写作,摄影,设计,搜寻等,然而现如今的新闻业正寻求多技能人才,要求他们要适应不同种类的工作,也能同一时间应对各种形态的媒介。

这个关于多方面相关性的增长趋势也经常用于阐明解释新闻工作者们近年来承受的各种压力与福利退步。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称,他们被迫要拿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新闻,工作时间也一再拉长,然而这些换来的却是更低的薪水或其他形式的福利等。很多企业选择雇佣“多能力型新闻工作者”。无论真相究竟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多方面相关性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存在着一种管理者以它为借口消减工资的风险,“做的多,拿的少”,并在最后降低终端生产的质量。

无论这种现象要问责于科技发展的势头,还是企业对于发展生产的需要,新闻工作者们被越来越多地卷入多方面相关性的漩涡已成既定事实。多方面相关性主要有三种形式:(1)功能性的多方面相关性,(2)主题性的多方面相关性,(3)媒体的多方面相关性。

功能性的多方面相关性可以看做是“多重任务执行”的同义词。新闻工作者在编辑部内外所分到的实践任务的增长与之相关。在并不那么遥远的过去,还有着各自独立的原则。比如说,在电视领域,仅仅二十年前,常规新闻需要被至少四个工作者运行起来:一个司机,一个摄影师,一个收音师,当然还要有一个新闻编辑。然而今天,同样类型的新闻只需要一名摄像和一名记者即可完成。

第二个是主题性的多方面相关性,与专业性记者相反,这种记者要写任何话题的稿子,取决于当天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相关性,和功能性的多方面相关性一样,已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小型公司采用,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广播台,对于通讯记者。这种地方编辑团队很小,记者们别无选择,只有负责报道广泛话题培养全面的报道技能。 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是媒体的多方面相关性。记者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媒体工作,而且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当记者为不同的业务进行相同种类的活动时,他(她)的角色可以被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撰稿人”。

上一篇:美术学院团日活动下一篇:门市销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