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2022-08-05

第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起始课的学情研判与教学设计

朱张虎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olomon Asch)的“首因效应”指出,人在第一印象中所获得的信息所导致的印象,比后来在其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总量影响还要大。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不仅涉及学生对初中政治教师的第一印象,更涉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印象,其对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影响深远。为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课程学习生活的第一印象,基于“首因效应”指导教学,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注重基于学情分析与判别设计并实施不同类型的起始课。

一、起始课的学情研判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步骤,学情分析的结果应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面对刚步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起始课学习的初中学生,教师的学情研判并不是易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适应情况、认知发展基础、能力基础和课程认同基础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的学情研究与分析,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将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效果。

1.学生群体的能力基础。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与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是有所不同的,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注重“面向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和“实践中应用课程知识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课程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应当在了解学生能力基础的情况下帮助学生习得一定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整个初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力基础,一般会与学生所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程度正相关。教师了解学生群体的能力基础,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做相关课程调查,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真实表现;二是开展能力测量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教材的能力、判断事物类别的能力、学科表达能力、学科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2.学生群体的认知发展基础。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在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综合状况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学生个体对课程的认同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视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如果在不关注学生对课程认同情况综合研判的情况下实施课程及其具体活动,就很可能忽视学生的课程学习态度这一重要前提。反之,如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高,学生的课程学习使命感就会增强,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就会更加凸显。

学生群体的认知发展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体访谈和学生群体对话等途径来了解,通过对学生过去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真实态度,并据此设计一系列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增强课程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习新环境的适应情况。依据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内容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是本学科的重要课程任务。从小学跨进中学,学生很容易会产生对以往熟悉生活环境的思念情绪和走进陌生学习环境的陌生感。这两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环境适应的困境,进而影响初中阶段的起始学习。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应当主动承担引导学生适应学习新环境的任务。

学生在学习新环境中的适应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对学校(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适应状况、学生对老师(教学风格)的适应状况、学生对班集体(学生小组和学习同伴)的适应状况、学生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调查,在掌握学生的适应状况后,教师可以将该班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汇总,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新环境状况进行定位,进而为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做出预准备。

4.学生群体的课程认同基础。受制于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的局限,加上小学阶段应试思维、课程实施状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有一定偏见,因此一部分刚入初中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同情况不容乐观。起始课教学是改变学生课程起始印象的一次重要契机,教师可以寻找到影响学生课程认同的因素,进而在初中第一节课中引导学生提升课程认同。

学生群体的课程认同基础,包括“如何看待课本(教材)”、“如何看待课程知识”、“课程知识该如何应用”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别访谈、学生群体对话等形式全方位的了解,并据此设计适合学生课程持续学习的学习活动。

二、起始课的设计思路例析

从“首因效应”角度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教学,好的第一印象既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轻易可得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超凡脱俗,其不仅应当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意,更应注重其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立意设计上的守正出奇。结合学情研判,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教学设计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审慎思考。

1.以学法指导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如果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力上比较薄弱,教师可以着眼学法指导进行起始课教学设计。从实践中看,具体学法的指导既要在考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又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进行科学解剖。例如,在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的情况下,我曾经设计了一节《教材有何用?》的起始课,其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一】预热·回忆

(学生活动)让我们分享:自初中以来,新的初中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 【环节二】学法·由来

(学生活动)请你找出:这些片段所体现的道理在课本上的具体位置在…… 【环节三】学法·发现

(学生活动)请你分享:快速找到这些道理具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互助学习过程中,展示出了“目录索引法”、“速读位置法”、“段前段后法”等方法阅读教材。 【环节四】学法·提炼

(学生活动)①回忆刚才寻“理”的过程,你认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如何读好课本? (学生活动)②回忆刚才寻“理”的过程,你认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如何用好课本?

学生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目录—单元—课—框—目—段—正文—辅文”的教材阅读方法,并得出这一方法不仅是阅读教材的索引方法,更是自主学习的索引方法。

【环节五】学法·反思

(学生活动)请你分享:课本还有什么用?(注: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卷笔试。2.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联想…)

学生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得出“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生活视野”、“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方法”、“教材可以帮助我们考出好成绩”等多个结论。老师在表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指出教材不仅仅是这些用途。

【环节六】学习寄语

(教师寄语)江湖深广,虽相忘简单,但相遇很难。岁月冗长,虽出走简单,但深坐很难。

课本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用心挖掘,用笔记录,你就会抓住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一神秘事物之根。课本是我们课程学习之宝,踏实品读,细致梳理,你就会感受到课程灵性的跳动脉搏。课本是我们真实生活等待开发的珍贵财富,用爱回眸,时常咀嚼,你就会发现终身受用的人生真谛。

对于课本,你是并且应该是主人。用责任和情怀体味课本的学习,你就会发现生活独特的本真,更会迎来幸福生活的壮美。

这节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预热·回忆”、“学法·由来”、“学法·发现”三个环节致力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发现学生学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法·提炼”环节致力于引导学生聚向思考“教材的读”和“教材的用”,梳理出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用好教材的方法;“学法·反思”环节让学生在掌握学法的情况下,继续思考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在解决成长困惑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养成经常阅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习寄语”环节巩固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形成“认同教材”、“爱教材”的积极情感。

2.以成长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如果学生群体存在在课程学习上动力不足、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进入初中阶段的新责任的问题,教师则可以着眼学生成长中的责任设计起始课。因为这类教学设计往往立意较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生活中的小事,又应当注重引导教师关注国家生活中的大事,力图给学生有视野的课程生活。例如,2016年我到一所新学校教学(按照教师流动政策进行“教师流动”)时,设计了一节题为《你所站立的地方》的起始课:

【环节一】一点思绪

教师:刚才我认识了我们班的新班长,大家在“起立”的口令下开始了今天的课程学习。无独有偶,每当老师看新闻、开会,大家的升旗仪式,上学期的毕业典礼……老师参与的、看到的许多大事总是要从“起立”开始!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大事为何要从“起立”开始,“起立”这一词有何深意?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 【环节二】应有探讨

(教师提问)此刻,我们站立在何处?我们将到哪里去?eg:我此刻站立在课堂上,我们将在下课后走出教室……

(学生活动)充分联想,组内合作,至少列出6条,注重时间。

得出结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将会站立在越来越多不同的地方,而每一个地方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学会成长,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具有责任感。

【环节三】共同愿景

(教师提问)我们集体又应该做到哪些?倡导哪些?保护哪些?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好集体能让我们每个人终身受益,我们是集体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好”的集体从你我开始。 【环节四】最后的话

毫无疑问,我们站在重要的新的人生起点上,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怎样,学校的课堂就怎样;我们是什么,南师附中丁家庄学校就是什么;我们充满希望,丁家庄学校将会迎来光明!

创业之处是个精细活,越是细小越是顽强,越是纯净才越是通畅。今日,附中丁家庄学校给您优雅烂漫的学习环境,明天,你会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静候佳音!

这节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我—成长中的我—集体生活中的我—未来生活的我”。其中,“一点思绪”环节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有所不同,为这节课责任意识的树立建立基础;“应有探讨”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责任无处不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位置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成长中的我们应增强责任感”的道理;环节三“共同愿景”从宏大的成长责任叙事转向学生的集体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参与优秀班集体建设,为自己的成长助力;环节四“最后的话”系课堂寄语,引导学生热爱学校,将自己的责任之情转化为热爱学校这一集体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初中生、初中学校的认同,进而做一个有课程意识、有责任感的初中生。

3.以环境适应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如果学生群体在初中学习新环境存在适应困境,教师则可以着眼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起始课的教学设计。从这类起始课的实践看,教师引导学生对初中学习新环境的适应,既要关注学生对学校环境的熟悉和适应、又要关注学生对班级环境的熟悉和适应;既要引导学生对物质环境适应,又要引导学生对课程等人文环境相适应。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环境适应的过程中,我曾经设计了一节《走进来,更精彩》的起始课,其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一】初中生活新起点

(教师提问)①请你多角度地思考一下究竟“新”在哪里?

(学生展示)②请你记录下你认识的新朋友(包括姓名、性别、生日、爱好等) 【环节二】走进新校园

(学生活动)①画一画:我眼中的校园一角

(学生活动)②写一写:我知道的学校轶事(包括学校“姓名”、地址、主要建筑、校训、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入学后的新鲜事等): (学生活动)③说一说:我眼中的新校园(描绘你的初中新校园,大胆地走上讲台,跟同学们介绍你的新校园。)

【环节三】初中学习的那些事

(学生活动)①选一选:我心目中的学霸是…

请推选你心目中的学霸,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某科成绩,综合成绩,轻松学习…)。

(学生活动)②分享会:学霸是这样炼成的…(学霸发表获奖感言;可以回忆一天的学习安排,建议同学们如何学习等方面)。

(学生活动)③辩一辩:学习中的问题

a.哪一种学习方式最好?(学习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宜不适宜之别。)

b.学习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学习关乎自身发展、家庭社会和民族希望。学习需要合作、分享和共同进步的氛围。)

c.学习只要求分数高?(学习要追求高的分数,更要学会观察、思维力、习惯力和情商……) d.在学习上老师应该顺从我的节奏?(配合是相互的。合作显尊重,良好的合作显修养。) 【环节四】最后的话

(教师寄语)真正有趣的初中生活,她应该是安静的、不多话的,她应知道怎么修理草坪,耐心种一盆花,养活一缸鱼,或手工做一个木书架。

真正有趣味的初中生,她应该专注于学习和生活,并且独具一格,用一生来做对或者做好一件事情,明确自己的取舍和执着所在,健康运动,心态平和,和同伴的情感显得很有重量。

真正有趣的初中生,既孤独的行走,又欢快的结伴,独行以宁静,结伴以致远。 这节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其中,“初中环境新起点”和“走进新校园”两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的物质环境;学生在新环境中还会存在着学习适应的问题,环节三“初中学习的那些事”,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在榜样示范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习得在新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做一个会学习的人,进而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环节四“最后的话”帮助学生形成认同初中学习环境,形成认同初中新环境的情感。

4.以教材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从教材体系出发设计起始课,不仅逻辑清晰,也利于传递课程意图。如果教学硬件设施薄弱或学生群体在课程学习资源上较为缺乏,教师可以选择以教材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值得指出的是,基于教材体系不等于“读教材”或者“带学生看正文”,而是倡导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好和开展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我曾观察到一节题为《中学序曲》的起始课,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环节一】了解我们的课程

(教师提问)①道德与法治课究竟学什么?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与法治课? (教师提问)③怎样学好道德与法治课?

我们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本册书分为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生命的思考等四个单元;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友谊与成长同行、友谊的智慧、师生之间、亲情之爱、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等十课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勤学苦记是前提,关注时政少不了,整合迁移是关键,绝知此事要躬行。

【环节二】中学时代

(教师出示)①公布学习目标。(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是什么?中学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自我的机会?中学时代的作用?你打算怎样度过中学时代?)

(学生活动)②伟人的中学时代对你有何启发?(周恩来总理在中学时代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爱因斯坦在中学时代就善于思考,他说“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瓦特在中学时代就善于观察,也因此他才能改进蒸汽机……)

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这将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环节三】过好中学时代

(学生活动)①“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请用多种途径展示你们小组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小组展示略。)

中学时代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在集体生活,而集体生活,给我们提供涵养品格,丰富个性的机会。 (学生活动)②请在小组内列举,中学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自我的机会?

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平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环节四】我的中学时代我做主

(学生活动)你打算怎样度过中学时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环节五】课堂总结(略)

严守教材体系是这节起始课的基本特点,其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了解课程—了解中学—过好中学时代的方法探讨—践行中学时代”。其中,环节一“了解我们的课程”是介绍《中学序曲》这一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环节二“中学时代”通过学习目标的公布和对伟大人物在中学时代的表现,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学习,进而理解中学时代在每个个人人生成长中的特殊意义;环节三“过好中学时代”和环节四“我的中学时代我做主”引导学生树立榜样意识,认清自己的责任,在中学时代中积极践行,做一名健康成长的初中生。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起始课在课程发展和学生成长等诸多方面意义重大,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思路设计起始课教学,教师都必须对刚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学情研判,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并据此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设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U-S’合作理念下提升区域初中政治教师食育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c/2016/02/7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

第二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 :我们爱整洁 第三周 :我们有精神 第四周 :我不拖拉 第五周 :不做小马虎 第六周 :风儿轻轻吹 第七周 :花儿草儿真美丽 第八周 :可爱动物 第九周 :大自然谢谢您 第十周:我和我的家 第十一周 :家人的爱 第十二周 :让我自己来整理 第十三周 :干点家务活 第十四周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第十五周 :请帮我一下吧 第十六周:分享真快乐 第十七周 :大家一起来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课程纲要

七里堂小学

高巧云

2017.2

第三篇:《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小学思想品德必修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授课时间:16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马海英^^^^^^^^

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

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

学会有精神,面貌好。

3

珍惜时间,和拖拉说拜拜。

4

不做“小马虎”。

5

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6

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热爱大自然。

7

珍爱小动物,保护自己。

8

能用自己的方式爱亲敬长。

9

学会交朋友,和朋友分享,同朋友合作。

课程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主题单元16个课题。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进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

1、体验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快乐。

2、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体会团结力量大。

3、体验分享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课程实施:

1、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

2、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4、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

6、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

7、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8、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9、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课程评价:

一、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等构成。

1、学习态度包括:(1)预习情况(检查学习内容的预习情况,奖励小红花)(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奖励小红花)

2、作业情况构成:(1)是否独立完成(2)是否及时纠错(3)是否有进步。(及时奖励小红花)

二、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实验抽查考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并对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同学奖励测试星:(A)85分以上为优秀A;(B)70—84为良好B;(C)60—69为及格C;(D)60分以下为不及格D。

第四篇:合理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用书里,每一课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游戏、绘本、儿歌、小故事、读本、视频等等。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巧用这些教学资源,上好、上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课前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予指导。兴趣是开启学生学习动机的钥匙。要让小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首先要抓住儿童求新求异的心理,提供新鲜的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可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课前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第一册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时,可在课前组织一问一答式口令体验游戏:

师:“铃声响。”生:“坐端正。”

师:“嘴巴。”生:“紧闭。”

师:“眼睛。”生:“向前。”

师:“双手。”生:“摆平。”

师:“耳朵。”生:“听清。”

课前的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师再顺势引导:“校园里除了铃声这个号令外,还有哪些号令需要大家遵守的呢?”老师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学生就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课堂小故事,学生明理快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儿童特点,尽量少空谈道理,重在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强化体验,寻求学生自身的认同,将外在的规范要求转变为内在的需要,从而让学生感到“道不远人”。而在课堂中通过讲小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如在教学第一册第4课《上学路上》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插图中呈现的是学生上学的不同场景图),再引导学生交流上学路上怎样才安全。对交通信号,学生要铭记在心,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在培养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意识时,老师可利用小故事这一资源,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理。

小故事:一天放学的时候,当我和同学快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身旁突然闪过一辆自行车,骑车的是个年轻人。我感到他骑得太快,就跟同学说:“这么快,真危险。”话音刚落,就传来了“咣当”“啊”的声音,还夹杂着一个女人的尖叫声。我俩走近一看,原来那个年轻人撞到一位老奶奶,两人都痛苦地坐在地上。

学生听了小故事后,被深深吸引,自然而然进入故事情节之中,他们为老奶奶和那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觉得年轻人的行为真不应该,这样很快就明白了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了。

三、课外小绘本,润物细无声

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之中,或者说,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巧用绘本素材,能引领孩子世界的成长,绘本可唤起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能实现与图中人物的心灵对话,同时,故事与图画能够留给学生思维上的想象空间,这些在儿童品德教育中起着潜而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师教学第一册11课《别伤着自己》后,可布置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关于家庭生活的小绘本:1.关于哪些日用品可能会带来危险的《你不能受伤》;2.关于一个人在家要注意什么的《一个人在家我不怕》;3.

关于厨房危险的《煎锅起火了》;4.关于受伤后怎样处理的《小身体大学问:我受伤了》;5.关于家中有毒品的《小身体大学问:小心,有毒》;6.关于用电安全的《苹果猪触电了》;7.关于防火的《狐狸和魔法铜像》;8.关于误食的《大人糖豆》。学生与家长通过亲子阅读以上小绘本后,基本上掌握了在家中的安全知识,达到了对课文学习后的深化和拓展。

此外,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视频、歌曲来调动学生兴趣;运用儿歌、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或读本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五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小议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实施,以及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广大授教《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学的实施者、实践者、组织者,对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笔者就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小议,希望对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同时,若有不当之处,也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改、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笔者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2017年9月至今,参与了州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多次研修活动。通过学习、研修,提高了认识,并得到很大启发,再经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一课题作一些反思、思考、总结。笔者现把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心得、教学经验与广大同仁分享、探讨,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和谐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高,成绩自然不差。那么,如何激发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呢?教师的人格魅力、诙谐的语言、情感丰富、表情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巧思答辩;表演、歌唱;多媒体展示;知识点分化、简单化、趣味化等都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可适当穿插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巧构一节自然的课。所谓自然的课,笔者认为是这样的课:新课导入自然,不突兀;知识点上下衔接自然、过渡自然;学生获取新知水到渠成、知识自然生成等。

1、导入自然。在新授课中,导入部分须受到重视。导入做得好,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要做到自然导入,语言要精炼、设问要简洁、朴实、贴近生活,时间控制在2—3分钟。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复习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情景导入等。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时,设问“刚才我们起立时师生相互问好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导入部分,教师的巧问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2、知识点之间上下衔接自然。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一个课时就上一个框题,而一个框题下可能会有几个知识点。如何做好知识点之间上下自然衔接,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掌握的技能。我们研究教材不难发现,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所以,我们教师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问,做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衔接。例如,在讲授《尊重他人》这一框时,认识了“什么是尊重”这一知识点后,课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从而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综上所述,要巧构一节很自然的课,教师的巧思设问很重要。并且,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能水到渠成,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达到新知识的生成。

三、设计一节简洁的课。简洁,在这里指的是学习目标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简洁。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制度(在中考中及格分以上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的周课时不足、偏少、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是普遍现象。导致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教学任务重、成绩难出。所以,怎样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我们每个《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设计一节简洁的课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1、适当运用好教材中的课程资源。现目前,一课时40分钟,在这40分钟当中,需要完成新授导入、目标展示、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探究、课堂小结、知识巩固等过程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方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到怎样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单元导语、课题导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备课资源,怎样有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用多少、怎样用,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备课、课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课程资源在一节课中没必要全部用到,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使用2—4个,特别是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一节课中设计2—3个就足够了,多了就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尽量做到简洁。在课堂教学中,简洁可使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去学、怎样去做;简洁可使教师对课堂易于把控、可操作性强。一方面,学习目标要简洁。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学习目标尽量简洁、具体,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可省略。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简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把握好教学节奏,完成教学内容。

四、打造一节朴实的课。朴实,就是在教学中踏踏实实、朴实无华、不花里胡哨,知识点能落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落实、学生的情感能受到感染和升华。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朴实,我们要有对知识点的把控能力,对知识点做到细分细化、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通过故事情节、设置情景体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升华,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放轻心情、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和表现、诙谐的语言、面带笑容、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

2、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打造团结向上班集体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推选发言人等,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谐的同学关系使课堂学习效率高效。

在氛围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在发言、答辩、自我展示等过程中,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前面,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笔者是从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来阐释这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一节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氛围和谐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限于笔者的学识、教学经验,分析不够深入、语言不够精炼是难免的。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有所帮助、有所启示。

参考资料:

1、《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者:朱文余

2、《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作者:王郁

上一篇:初中教师家访记录表下一篇:村支部书记述责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