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结婚制度范文

2022-06-08

制度是单位开展日常工作的准绳,完善、有效的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助力单位长远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德国的结婚制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德国的结婚制度范文

德国的政治制度

德国政党和政党制度

前言: 政党制度通常指有关政体的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广义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

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以及政党、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制度。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关键词: 德国 政治制度 议会共和制

正文:

一、政治制度的基础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

1、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

《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2、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

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国人民联盟(DVU)

3、德国的多党制

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绿党和民社党的崛起使联邦议员出现五党并存的局面,尽管联盟党和社民党两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大三他们与第三党结盟的选择范围由此扩大了。

三、德国的选举制度

1、法律依据

德国实行三级选举制,即地方选举、州议会选举和联邦议会选举。按《基本法》39条规定,联邦议院每四年选举一次,一般在秋季举行新的选举最早在联邦议院任期满46个月之后,最迟满48个月之后进行。发生联邦议院被解散的情况时,新的选举应在解散后60日内进行。选举出新的联邦议院后,最迟不得超过选举后30日召集会议。

而《基本法》仅对选举制度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而选举原则、选举程序和选举机构等实施细则则由《联邦选举法》具体规定。

2、选举原则

《基本法》38条第一款规定了选举的五项原则:德国联邦议院的议员由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即遵循普遍选举、直接选举、自由选举、平等选举和秘密选举原则。

3、选举程序

德国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具体规则和次序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划分选区。实施选举的区域单位,一般按地区或人口数划分。把选区跨分为若干个投票区,

是为了选民投票的方便,每个选举区的选民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500人。

(二)、选民资格。指法律规定的参加选举所要具备的条件。

(三)、选民登记。指选举机构依法办理公民参加选举的程序。

(四)、候选人。德国通常由政党提出议员、联邦总理和联邦总统的候选人。

(五)、竞选。德国政党竞选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制定竞选纲领、推举候选人、确定政治议题

和竞选口号、动员、争取选民。

(六)、投票制度,指选举代表或议员的规则和方法。

(七)、选票。是选民或选举人用以表示自己赞成或反对候选人的法定选举文件。

(八)、当选计票制。德国于二战后开始采用混合代表制,即在选举中分别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

代表制两种方法计票,需选民进行两次投票。

(九)、预测选举结果。

四、德国的议会制度

德国实行议会民主制,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议会采用两院制,由联邦参议院和联邦众议院组成。根据主权在民原则,联邦议院是唯一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机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联邦议院拥有立法权、选举权(组建政府)、监督权以及其他职权,但这三项权利是联邦议院最主要的职权。

《基本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立法权必须服从宪法秩序。按77条第一款规定,联邦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但是,只有联邦议院才能通过联邦法。

联邦立法权有三种形式:

(一)、联邦专有立法权,即只有联邦才拥有的立法权,各州均不得涉足属于专有立法权限的范围。专有立法权的对象或所涉及的事务均关联到全联邦,因此必须在联邦范围内以统一的尺度来进行调节。

(二)、共有立法权,即在共有立法权的范围内,联邦和各州共同拥有立法权,只有在联邦不使用其立法权的情况下,各州才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就某项事务立法。也就是说,联邦法优于州法。

(三)、原则性立法权,是指由联邦制定立法原则,由各州自定细则,但各州有义务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其配套实施细则的颁布工作。由此看来,原则性立法权是一种并行立法的行为,且必须是联邦和各州之间合作才能完成的立法行为。

联邦议院拥有选举权,包括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选举联邦议院议长和副议长、参与对联邦最高法院的任命等。每次德国大选结束,选出新一届联邦议院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联邦政府。

监督权,指的是议会监督政府(行政机构)的权力,它主要包括质询权、倒阁权、调查权、弹劾权。

五、德国的行政制度

1、组织形式

德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其原理是,公民巴立法权和行政权交给议会,议会又把其中的行政权交给以联邦总理为首的内阁政府。而行政权主要由联邦政府、联邦总理和联邦总统来担负。

联邦政府的存在以联邦与联邦议院的信任为条件,对联邦总理提出“不信任案”是联邦议院总重要的权力之一。

2、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德国的国家元首为总统,总统不是联邦政府成员,地位相当于立宪制国家的君主,只拥有形式上的权力,不直接领导内阁(政府),不服行政责任。

德国的首脑是总理,总理拥有组阁权,挑选各部部长和政府主要官员,提出对联邦总统有约束力的任免名单;决定联邦政府的内外方针政策,并对此项联邦议院负责;决定联邦政府的建制;战时直接取代国防部长,担任三军统帅,指挥联邦军队;必要时有权要求联邦议院提前召集联邦议院全体议会,提请联邦总统解散联邦议院,举行全国大选等大权。

3、决策形式

内阁会议是联邦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会议由联邦总理和各部部长参加,总理(缺席时由副总理)主持。内阁会议实行集体决议,集体负责原则,会议必须有半数部长出席时才能作出决议。依基本法规定,在由联邦总理制定的政治方针范围内,联邦各部部长可独立地负责领导各自主管的部门。联邦各部

部长之间出现意见分歧,不是由联邦总理一人说的算,而是要由联邦政府裁决。这就是联邦政府决策的三原则:总理原则、部门原则和集体原则。

六、德国的司法制度

1、法律概况

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全部法律都已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不仅有体系完备的各种法典,也有大量的单行法规,涉及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从而形成十分完备的司法体系。

德国联邦法包括1900多项法律和3000多项法规,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公法、私法和社会法。 公法是调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关系、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财政法、刑法和诉讼法。

私法是调整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两大部分。

社会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中间领域,它是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德国的社会法主要包括劳动法和经济法。

2、司法机关

法院:按照《基本法》和《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德国设立6种法院,即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和四种专门法院(劳动法院、行政法院、社会法院、财政法院)

除宪法法院外,其他5种法院则由各个法院各自独立的进行司法审判,这样往往会出现对同一个案件因认识不一样而导致量刑不同。为防止这种情况产生,协调彼此工作,保证判决的统一性,于是由5 种法院的联邦法院共同组成一个联合审判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各个联邦法院的沟通与协调。

检察机关:德国社联邦检察院、州高等检察院和州检察院,州检察院自成一体,上下级是命令与领导的关系,州高等检察院检察长统一领导州的检察工作,但联邦检察院和州检察系统没有垂直的的领导关系,各自独立。

七、德国的联邦制

联邦制是德国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它的重要支柱就是全国划分为16个拥有自己宪法和主权的独立的联邦州。联邦州不同于省,州是具有一定国家性质的联邦成员国或成员单位。

联邦制的宪法原则包括:

一、联邦制国家是不容侵犯的宪法原则。

具体内容包括

1、保证联邦和州的永久性存在

2、赋予联邦州以国家主权

3、联邦州在财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4、联邦州参与联邦立法

二、联邦州参与联邦立法

三、联邦州与各成员单位之间互相合作

四、联邦宪法法院是联邦制和平的维护者

地方自治:德国的行政体制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管理。而乡镇或联合乡镇、县和非县直辖市或县辖大城市等地方机构。它们均享有同样的权力,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独立的处理当地的事务,国家只对其进行法律监督。

地方自治赋予乡镇以下职权:人事权、组织权、制定计划权、立法权、财政权、税务管辖权等

乡镇的任务主要包括:公共事业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乡镇建设、公共安全秩序等。

参考资料:陈志斌.《德国政体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唐晓,王为,王英春.《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2005

《联邦基本法》

第二篇: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

德国政治结构与运行规则图示序言:笔者之前大量介绍了英国宪政的演进历程,也写了一些关于英美政治传统的文章。认为英国开创了近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先河,为当今人类政治文明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但是英国的制度是经过几百年的政治演进而达成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演进过程中除确立了一些落在文字上以制定法形式存在的制度外,还存在大量的以非制定法形式存在的惯例作为补充,这个国家甚至至今都没有一份完整的成文宪法。其他国家很难完全效仿英美,只能在掌握英美宪政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宪政民主制度,完成自身的政治现代化转型。 但是如果要问当今世界众多国家中,有没有哪个国家的制度可以被我们拿来就能用的,我个人认为还真的至少有一个,那就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笔者看来,德国现行政治制度公平合理,很好地平衡了人权与州权、选人与选党、民主与集中、制衡与效率、从贤与从众等关系。并且德国与我国同属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以成文的制定法为主,德国法律以严谨周详著称,这个特点也反映在他们的政治制度方面,如果要效仿德国,拿过他们的相关的成文法仔细研究便可基本掌握其政治制度的架构与运行。并且相对来说,德国作为宪政民主的学习者,其制定相关法律时不仅参考了英美政治规则,而且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特征。

因此,笔者在此向大家简单介绍德国政治制度中比较突出的优秀之处,主要包括:议会制的有效性及其在德国的特殊稳定性、议会两院之间合理的权力划分、合理有效的选举制度、内阁的决策及工作机制、合理有效的纵向分权、高度专业化的法院体系等,但愿能为我们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议会制的有效性

德国的政体为议会制(也叫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议会民主制),为西欧国家通行的政治制度,笔者个人认为议会制有诸多优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很高的行政效率,原因如下:

1、合法性一元化,议会制下议会是唯一合法的代表民意的最高权力机关。不会形成多方争执不下的局面;

2、任期的灵活性,议会制下的总理一般没有固定任期,如果能力突出,只要所属政党能够赢得大选,就可以一直担任。如果不称职,多数党团随时可以重新推举新的领袖担任总理;

3、议行合一,由于内阁是由拥有议会过半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所以内阁的提案往往能够得到议会的支持,有利于政策的通过与推行;

4、选举的非零和性,虽然议会选举也可能产生一个党的绝对多数,怛更多情况是多个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议席,权力分享和结盟是相当普遍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观点本来就是多元化的,一些小的政党或利益集团虽然不能够赢得很多的席位,但是如果有群众基础的话,总不至于进不了议会。所以,议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小的利益集团也有话语权,议会选举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几选一模式;

5、司法、监察等机构的独立性,议会制下的司法机构和监察机构等受内阁的影响较小,总理不拥有对这些机构负责人的提名权。可以更多的保障司法、监察等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

6、从贤与从众的平衡,真正成功的选举体制,大多数都不是民众直接投票给自己满意的候选人,由根据总人数计算出的得票最多者当选行政首长的。比如,美国的总统选举最早是选举人团制度,各州根据本州的众参两院议员人数选出本州同等人数的选举人,选举人再到首都选出总统;现在美国的选举制度则是选举人票制度,各州分开计票,赢得某个州大多数选票的候选人获得本州的全部选举人票,最后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的候选人当选。这就是一个平衡从贤与从众的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政治家从不成熟的选民那里骗取选票。而议会制是先通过从众的手段确定议会第一大党或第一大政党联盟,再由这个政党或联盟来推举行政首长,第二个过程就是从贤的手段,这也是一个平衡;

7、议会的权威性,议员是由各自选区的民众直接投票选举的,具有合法的代表本选区民众的资格和威信,由这些议员组成的议会,自然也拥有代表全国人民的资格。并且,议会人数众多,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利益集团均有席位,各种观点可以充分表达、充分讨论,信息要充分披露,最后的决策也是以多数同意为原则的民主表决。这些,决定着议会决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可以避免个人的独裁集权;

8、选举的经济性,只要通过一次全国大选选举出议会,就可以完成接下来的组阁等活动,而不用像总统制国家那样还要再选一次总统,省时省力;

9、组建内阁的灵活性,一旦政治危机出现,议会制政府往往可以及时地进行政党重组,由其他的党派进行联合执政,从而缓解政治危机,而总统制则不具备这样的灵活性;

10、虚位元首的重要性,总统制中的总统集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的身份为一身,会有一个很大的潜在风险,就是作为国家元首的他拥有任命司法或监察官员的权力,这样司法、监察等机构被总统控制或不能有效制约总统的可能就会增大。比如在三权分立做的最好的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仍然以谋求无限任命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成功逼迫最高法院向其让步。美国尚且如此,在其他国家,一个掌握着军队与官僚队伍的国家元首,很有可能以更野蛮的方式行使他在司法与监察方面的任命权,形成事实上的独裁。

德国的议会制还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德国总理并不具有类似英国首相可以随意解散议会的权力。如果联邦总理要求对他表示信任的提案没得到联邦议院的支持,他可请求联邦总统在21天内解散联邦议院,但联邦议院如选出新的总理,则解散权立即终止。联邦议院也不能随意更换总理,它必须在对现任总理提出不信任投票后48小时内选出新的总理人选,否则不可更换总理。

二、议会两院之间合理的权力划分现行大多数民主国家的议会都是两院制,少部分实行一院制(如我国与巴基斯坦)。两院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议会权力,防止议会这一国家政权的核心机构专权(即使是在总统制的国家,议会同样是国家政权的核心机构)。

作为宪政制度的发源地,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与下议院,但是政治权力基本集中在由全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上议院议员基本是荣誉性身份,并且上议院仅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发挥作用。而宪政的另一个发源地美国,则是为了照顾各州的州权,在由按照人口分配席位的众议院之外,另设每州均为两个席位的参议院。并且,由于美国是各州联合而成的国家,各州的权力相当独立和广泛,因此参议院在国会中有着较其他国家参议院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总体来说,美国的众议院掌握财权,参议院掌握人事权。

但是,美国和英国的两院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原因,并且由于两国优良的宪政传统,使得他们的政治运行一直是有效的。作为学习者的其他国家,并不具备两国的历史基础和优良传统,如果照搬两国的两院制度,就很难兼顾效率与公平,也很难保持政治的有效运行。

因为由人民直选产生的议员组成的众议院和代表各州的参议员组成的参议院,在代表“人民主权”时的效力是不一样的,毫无疑问,由直选产生的众议院更能够代表“人民主权”。但是作为联邦制的国家,州权又必须体现,因此,众议院和参议院应当有合理的权责划分,在政治地位上也要有所差别。个人认为,德国的联邦议院(相当于众议院)与联邦参议院(相当于参议院)分别代表人民主权与成员州州权,其在职权上的划分是比较有效和合理的。

在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普选产生,每届任期4年,代表人民主权,拥有完全立法权。主要职权是:制定和通过法律,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和撤换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参与选举联邦宪法法院和联邦高等法院的法官;批准联邦政府同外国签订国际条约;对联邦总统蓄意损害《基本法》或其他联邦法律的行为进行弹劾;对预算、国库和债务的监督;等等。

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5名政府成员组成。各州代表任期不统一,由派出的州政府决定撤换。联邦参议院的主要职权是:提案权(其提案须经联邦政府提交联邦议院),并对联邦议院通过的法案有审议权;对涉及修改基本法以及涉及各州行政和财政的法案或联邦政府颁布包含上述内容的条例拥有否决权;仲裁联邦政府与某一州的纠纷或冲突;批准联邦政府对某一州采取强制性措施;参与宣布立法紧急状态;参与选举联邦宪法法院和联邦高等法院法官;参与批准联邦政府同外国签订国际条约;对联邦总统蓄意损害联邦法律的行为提出弹劾;参与对预算、国库和债务的监督;等等。

联邦参议院实际上是各州政府派驻联邦的联合机构,是一个反映各联邦州利益的制度安排,是协调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以及联邦州之间利益关系的合议机构,并对联邦议院和联邦政府的职权进行一定的制约和补充。联邦参议院参与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在联邦与州以及各州之间起平衡和协调作用。 联邦参议院可以对联邦议院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但是被联邦参议院否决的法律,联邦议院可以以绝对多数强行通过。但是涉及各州权利和权限的联邦法律在联邦议院通过后,必须在联邦参议院通过方能生效。联邦参议院在对某项法律表决时,同一州的议员必须投一致票(或赞同、或反对、或弃权)。因此各州执政党对联邦参议院的投票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联邦参议院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对联邦议院和联邦政府的平衡作用,由此可在联邦一级确保国家政治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兼顾到选民、联邦和联邦州三者之间的利益。 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与联邦总统、联邦政府、联邦宪法法院并称德国五大常设宪法机构。两院日常工作通过对应委员会相互沟通,起到事前协调作用。如两院意见无法取得一致,通过调解委员会(议会和参议院各占16人,其中参议院的16名分别来自16个州)进行协商谈判,达到统一。 这样的职权划分,较好地平衡了人民主权与州权。

三、合理有效的选举制度依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政府是受人民委托,以保护人民福祉为目的的,政府的所有行为都需要经过人民的授权和征得人民的同意。而现代国家大多人数众多,政府事务又较为庞杂,不可能逐一获取人民授权和征得人民同意,于是大家找到一个大家一致同意的规则来确保人民的授权和同意得以实现,这就是代议制民主下的民主选举规则。而选举规则需要解决好代理链条和代理人问题。

(一)直接选举。一个地区的民众通过民主表决,选出最能代表本地区大多数人的人进入国家的权力核心机构——议会,来代表本地区选民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议员本质上是其选民的代理人,代理选民行使国家治权。议员受民众的委托,同时也要受民众的监督和制约。如果议员没能很好的完成选民交付的任务,那么下次选举选民可以通过既选举的方式来更换代理人。我们把民众选举议员,并通过议员的表现来判断议员是否实完成了自己委托的过程称为代理链条。代理链条越长,民众对议员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就越弱,对议员是否完成了委托责任的感受就越弱。所以,最好能通过一次性的直接选举来产生议员。

但是人数太多的国家,要想让民众在全国范围内直接选举产生全国的所有议员又会让代理过程变得太模糊,民众一样失去对合格议员的判断和议员工作是否合格的感受。所以,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划分选区,各选区直接选举各自的议员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个人代理还是政党代理。在选举议员的制度上,主要有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多数代表制是指选民直接投票给个人,本选区得票最高或得到多数选票的个人当选议员,本制度主要是制约议员个人;比例代表制是指选民直接投票给政党,最后各政党按照自己的得票比例来分享议会席位,本制度主要是制约政党。

这同样是为了解决民众对议会的制约问题。民众除了要拥有选出自己满意的代表的权力,同样要拥有换掉自己不满意的代表的权力。要保障民众的第二个权力,就要保证民众能够明确的知道,如果自己对国家的治理工作不满意了,造成自己不满意的主体是谁!这就需要做到,在议会行使权力的主体是明确的,到底是一群互不统属的个人还是某个政党!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活动主体,民众对政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的感受也是很直接的。所以,除了要保障民众能够制约本选区议员外,还要保障民众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政党。

选举制度方面,德国实行“小选区两票联立制”,既解决了代理链条过长和模糊的问题,又较好的平衡了个人代表和党团代表的问题。具体介绍如下:两票制——德国全国设299个选区,联邦议院设598个议席,一半为直接议席,一半为比例议席。每个合格选民有两张选票,分别用于选举直选议员和政党。第一票用来选举本选区议员,即“直接议员”,选民只能勾选一人,每个选区由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胜出,成为联邦议院直选议员。第二票用来选举“州名单”上的政党,每位选民只能勾选一个政党。汇总得票后,凡是没有获得全国范围内第二票有效选票的5%以上或在第一票选举中获得至少3个直选议席的政党,即被视为没有跨越议会门槛,其第二票选票被视为无效票,不被纳入计算范围。这些无效选票对应的议席由跨越议会门槛的政党根据去除无效选票的有效得票率瓜分,第二票的计票方法为圣拉格-谢波尔斯(Webster/Sainte-Lagu? method)计算法,在跨越议会门槛的政党中,每个政党所得票数依次除以

1、

3、

5、7等奇数,按余数依次分配席位,直至席位分配完毕。该计票方法略微降低了大党派在议会的席位比例,同时提高了小党派的议席比例,降低了议会出现一党独大的可能性。联立制——第一票和第二票的投票结果是相互关联的,各政党通过第二票最终获得的议席与第一票的结果有关。第二票比例议席的待分配议席为全部联邦议院598个议席,因此各政党选举结果会出现三种情况:1)第一票直选席位数=第二票席位数,此时该政党进入议院的具体人员由第一票直选席位结果确定。2)第一票直选席位数第二票席位数,此时通过第一票获得的直选席位不变,第一票席位超过第二票的数目即为超额议席。由于第3种可能性的存在,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往往出现超过598席的情况,2013年选举结果为631席,其中33超额议席,2009年为622席,其中24超额议席。实际上,德国选举的“两票联立制”是一种以比例代表制为主、以多数代表制为辅的选举制度,这种制度考虑到了德国的历史和现实:1)5%的议会门槛条款是针对魏玛共和国时期(1918-1933)和原联邦德国初期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而规定的。没有5%的议会门槛条款易导致议会中政党林立,组阁困难。现有规定下,最终进入联邦议院的政党不会超过5个,保证了联邦议院的工作效率。2)尊重小党派利益。直选议席维护了选民直接选举议员的权利,圣拉格计算方法减少了议会中一党独大的可能性,照顾到了小党派的利益和意见表达。

图 德国大选选票示意图

表 圣拉格计算法举例假设有7个待分配议会席位,跨越议会门槛的3个政党ABC分别得票数为53000,24000,23000。每个政党所得票数依次除以

1、

3、

5、7等奇数,按余数依次分配席位,直至席位分配完毕,席位分配如下: 注:数字后括号内数字表示获得第N个席位。该方法降低了一党独大的可能性。

四、内阁的决策及工作机制在议会制国家,行政权也是属于议会的,议员代表民众行使国家主权和治权。虽然大政方针和立法工作的决策可以由议会民主表决,但是具体的执行和繁杂的日常工作需要由职业政治家们来领导完成。因此,有效的政府管理是议会决议得以执行的保证。同时,在议会制国家,政府通常能够影响议会的表决,因此政府的工作机制是否优秀,也是评价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在德国,内阁会议是联邦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会议由联邦总理和各部部长参加,总理(缺席时由副总理)主持。内阁会议实行集体决议,集体负责原则,会议必须有半数部长出席时才能作出决议。依基本法规定,在由联邦总理制定的政治方针范围内,联邦各部部长可独立地负责领导各自主管的部门。联邦各部部长之间出现意见分歧,不是由联邦总理一人说的算,而是要由联邦政府裁决。这就是联邦政府决策的三原则:总理原则、部门原则和集体原则。这个制度是对我们常说的“民主集中制”的最好诠释。这一点也与英国内阁的决策与工作机制有很大差别。

五、合理有效的纵向分权 在现代民主国家,公权力必须是分立的,体现在横向上便是我们常说的“三权分立”;而纵向上的权力分立更重要,它真正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是“分权型组织结构”。同时,民主政治是“向下看”的政治,公权力必然对自己的选民而非更高层级公权力负责,即使在单一制国家也必然实行地方自治,在联邦制国家国家层面与各邦层面上的权力划分则更严格。 但是,很多后转型国家的一大顾虑就是一旦地方自治,出现分裂倾向怎么办?个人认为德国在转型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地方自治与防止分裂的矛盾。德国统一相对较晚,在统一之前,德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它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对有着悠久的统一历史的国家是一个很好地借鉴。

在德国,联邦与州的权限划分,首先是立法权的划分,应符合联邦专属立法和联邦与州竞合立法的规定。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的规定,如果基本法未授权联邦,则各州有立法权;联邦专属立法有外交、国防、国籍等10多种事项,在联邦专属立法范围内,各州只有在某项联邦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有立法权。联邦竞合立法的事项,即联邦与州都可以立法的事项,如民法刑法、结社、难民、土地法与土地制度等30多种事项,在竞合立法范围内,只有在联邦未使用立法权时,各州才拥有立法权;联邦行使竞合立法权的条件是:对竞合立法范围内的事项如外国人居留、公共救济、培训和科研等,如为维护法治或经济的统一,尤其是为了维护超越一州疆域的生活状况的一致而需要时,联邦才有立法权。联邦原则立法的事项,如狩猎、自然地貌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土地分配、地区规划和水利等,联邦只作原则性规定,具体规定由各州作出,甚至可以有所不同。 其次是行政权的划分。在行政管理领域,直接归属联邦管辖的并不多,绝大部分的管理工作是由州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德国,州的真正权力在于行政管理。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的规定,联邦本身的管理工作基本上仅为外交、国防、联邦财政、联邦邮政、海关等,而各州的行政管理任务比较繁重,各州不仅要对整个州内的行政管理负责,而且州的行政机关还要负责执行联邦绝大部分法律和法令。总体来说,在德国,立法工作的主导权工作在联邦,而行政事务的主导权在地方。

六、高度专业化的德国法院德国与我们一样是大陆法系国家,全部法律都以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不仅有体系完备的各种法典,也有大量的单行法规,涉及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从而形成十分完备的司法体系。德国拥有强大的司法体系,其司法独立的历史比其民主的历史还要久远。德国现行司法体系最大的亮点,就是其专门法院的分立。 按照《基本法》和《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德国设立6种法院,即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和四种专门法院(劳动法院、行政法院、社会法院、财政法院)除宪法法院外,其他5种法院则由各个法院各自独立的进行司法审判,这样往往会出现对同一个案件因认识不一样而导致量刑不同。为防止这种情况产生,协调彼此工作,保证判决的统一性,于是由5种法院的联邦法院共同组成一个联合审判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各个联邦法院的沟通与协调。

当然,德国的法院体系有利有弊,在此不多过多解读。从宪政发展史来看,英美是宪政的发源地,是最好的老师;德国和日本是被动接受宪政改造最成功的两个国家,是最优秀的学生。对于有着和我们相似或者说更复杂的历史的德国,相信它的现行制度可以给我们提供最好的借鉴!甚至可以说,对于德国的很多制度,拿来就用就是最佳选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明新书院,需要您的支持……如欲赞助,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第三篇:法国和德国律师制度的简况

一、法国和德国律师制度的简况

法国和德国的律师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产生于十三世纪前后,现代律师制度发祥于十九世纪。1804年和1810年,拿破仑颁发了两个法律,确立了法国的现代律师制度。200多年来,有关法律经过数十次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有,1900年向妇女开放律师职业,1971年将辩护人和法律顾问(不能出庭,只能提供法律咨询)两个职业合并为律师,1990年向欧共体成员公民开放法律服务市场。目前,法国正在修订现行律师法,准备近期内提交议会。德国于1878年颁发律师条例。1959年鉴于各个联邦州律师制度有很大的差异,颁发了《联邦律师条例》,废止了各州的有关法律,使律师制度趋于统一。近五十年来,该条例经过了近30次的修改。现行的联邦律师法为2001年修订案。

目前,法国共有律师38000多人,其中巴黎市的律师占全国总数的40%,达到18000多人,律师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六点三。德

国律师总数为12万,律师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十五。

(一)律师执业制度

一、取得律师资格的条件。

(1)国籍条件。过去,两国的律师业只向本国公民开放,外国人不能取得律师资格。上世纪70年代后根据欧共体的要求,向欧共体成员国公民开放,允许其取得律师资格。90年代以来,向欧共体之外国家的公民开放。目前,两国均有外国人取得律师资格。(2)能力条件。在法国和德国,申请人必须具有法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且须通过两次考试,但两国的考试性质和程序不同。在法国,第一次考试由律师协会组织,侧重于测试考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合格的,需要在律师协会主办的律师职业培训中心学习一年,培训期满后参加结业考试即第二次考试,结业考试测试内容主要为律师实务和职业道德。通过第二次考试的,可以申请律师资格,但不能申请从事法官、检察官、公证等职业。在德国,两次考试均为国家司法考试。申请人通过第一次考试后,等待司法行政部门安排实习,实习期为两年,由国家支付工资,享受准公务员待遇。实习结束后,可申请参加第二次考试,通过第二次考试的,可以申请担任法官、检察官或律师。(3)道德条件。法国、德国均规定申请人不能有任何不诚实的、或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记录,也不能被宣告为破产人。如德国联邦律师法规定:丧失公民权的人、被法院判决不得担任公职的人、担任法官期间被开除的人、反对“自由民主制度”并因此触犯刑法的人、因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无法长期

正常从事律师职业的人等,均不能从事律师职业。

二、执业审批程序。法国和德国律师执业的审批主体和内容不同。法国是由地方律师协会负责审批,不仅要审查申请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甚至还要对申请人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核实,如果认为申请不具备保证其正确从事律师职业的品质,且有充足理由,可以拒绝授予其律师资格。德国是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侧重于形式审查,只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符合法律规定,即授予律师资格,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时,才能拒绝授予律师资格资格。

法国审批的程序为:(1)申请。申请人必须向准备加入的地方律师协会提出书面申请。(2)审批。律师协会理事会接到申请后,必须在2个月内作出是否授予律师资格的决定,并在8日内通知申请人和上诉法院检察长。(3)宣誓。律师协会理事会决定授予律师资格后,申请人须到上诉法院进行宣誓。(4)实习。宣誓后,律师协会理事会即将申请人的名字列入实习律师名录。申请人可到律师事务所进行为期两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实习人员应根据律师协会的实习大纲,参与办理各类业务。实习结束后,实习人员要撰写实习报告。(5)颁发执照。实习人员向律师协会提交书面的执业申请,同时要提交实习报告和实习证明。律师协会理事会在接到申请后2个月内作出决定。如果符合条件,律师协会将申请人的名字列入执业律师名录,颁发执业许可证。申请人对律师协会作出的不登录实习律师名录、不登录执业律师名录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诉法院提起诉讼。

德国的审批程序为:(1)申请。申请人必须向所在州司法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2)审查。司法行政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进行审查,同时应向所在地的律师协会理事会调取对该人的鉴定书。律师协会逾期不提供的,司法行政部门可推定为无不同意见。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司法行政部门必须授予申请人律师资格。申请人对律师协会提供的鉴定书或司法行政部门不授予律师资格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另外,司法行政部门具有撤消律师资格的权力。(3)注册。取得律师资格后,申请人必须向拟执业地的法院申请注册,经法院审核同意后,在法院进行宣誓,并在法院的注册律师名录上登录、颁发执业许

可证。

(二)律师执业组织形式

两国的律师执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个人开业。律师个人独自设立律师事务所,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律师事务所的字号,并以自己的名义开展业务,独自承担法律责任。个人所可以聘请助手和秘书。申请个人开业须向律师协会提交办公场所证明。办公场所不得设在自己居住的房间,租用房屋的,须在租约上注明房子作为律师办公之用。律师聘用助手的,必须要有两间以上的办公房间,律师办公室必须与助手

的办公室分开,以保护委托人的隐私。

二、联合开业。联合开业是个人所的一种变通形式。个人执业的律师为降低房屋租赁费用、节约办公成本联合起来,共同租用办公场所、雇佣文秘。参与联合开业的律师,分别以自己名义开展业务,独立管理自己的财务,独自承担法律责任。除必须拥有自己单独的办公房间外,律师可以合租会见室、助手办公室,共同使用秘书,使用办公设备和图书资料。申请联合执业,律

师必须向律师协会提交分摊共同开支的协议书。

三、合伙所。合伙所是律师以合伙协议为基础,共同出资、共同管理、按协议分享收益、相互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一种执业方式。与我国不同,合伙所不是执业主体,不具有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资格。合伙所的律师不能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开展业务,合伙人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以自己的名义执业,独自对委托人负责,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设立合伙所必须向律师协会提交

名称、合伙人名单及合伙协议等材料。

四、有限责任公司。这类机构一般称为法律公司,依据公司法,完全按照公司的模式运行,律师必须以公司的名义执业,公司统一管理业务和财务,对外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制律师执业机构在其内部可以设立股份,但股份只能在公司内部的律师之间转让。设立公司制律师执业机构,必须向律师协会提供名称、章程等书面材料。

在法德两国,个人所和联合开业所的数量,占律师机构总数70-80%,合伙所占20%左右,有限责任公司制律师事务所数量极少。

(三)律师惩戒制度

在法国,律师协会负责律师纪律惩戒,其惩戒权来源于律师法。惩戒措施主要有:警告、严重警告、暂停执业7日至3年、直接停止执业(只适应用紧急情况下)、吊销律师资格。附加处分有:禁止十年内成为某律师协会的会员,想社会公开惩戒结果。惩戒的实体法依据为律师协会制定的律师行为规范。惩戒程序为:(1)立案。律师协会的调查委员会接到投诉后,找律师谈话,了解情况,决定是否立案。如果决定立案,应准备有关材料和证据,移交律师纲纪委员会。律师协会会长或上诉法院的检察长可以不通过律师调查委员会,直接提请律师纲纪委员会审理律师违纪案件。(2)审理。审理由律师纲纪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由5名律师组成,其中负责人为前任律师协会会长。审理期间,被投诉律师可以进行辩护,也可聘请其他律师为其辩护。审理一般不公开,但被投诉律师要求公开的除外。(3)上诉。被惩戒律师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上诉法院提起诉讼。上诉法院的检察长认为处罚不当的,也可以提起诉讼。鉴于律师协会集律师违法调查权和惩戒权于一身有许多弊病,根据欧洲律师联盟的要求,法国准备将律师违法调查权和处罚权分离,调查权仍由律师协会行使,惩戒权移交法院,变目前的行业惩戒为司法制裁。具体做法是,在上诉法院设立律师惩戒法庭,其成员由律师和法官共同组成,作出的处罚为司法判决。

在德国,负责对违法违纪律师进行惩戒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律师协会。律师协会只能对律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轻微行为进行处分,处分种类只有一个即训诫。律师对处分不服的,可以向律师协会设立的申诉委员会进行申诉,对申诉委员会的复核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二是法院。根据德国联邦律师法的规定,在地方法院、州法院、联邦法院设立律师纪律法庭,律师纪律法庭的庭址设在律师协会,由律师协会提供辅助人员、房间和办公用品。地方法院律师纪律法庭的法官为3名执业律师,州法院律师纪律法庭由3名执业律师和2名职业法官组成,联邦最高法院律师纪律法庭由职业法官组成。执业律师担任律师纪律法庭的法官,由律师协会理事会提名,司法行政部门任命。根据德国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律师纪律法庭接受法院院长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律师纪律法庭的法官在执行职务时,拥有与职业法官相同的权利和地位,作出的判决具有司法效力。律师纪律法庭的法官不能同时兼任律师协会理事会成员,以保证其审判的独立性。律师协会理事会收到对律师的投诉后,认为属于律师纪律法庭管辖的,应当移交检察官,由检察官提起诉讼。律师纪律法庭对律师的处罚种类有:(1)警告。(2)严重警告。(3)处以25万欧元以下的罚款。(4) 1-5年内禁止从事某一业务(如辩护)。(5)吊销律师资格(在吊销7-8年后,再进行一次审理,以决定是否予以终身吊销资格)。律师对地方律师纪律法庭作出的判决不服的,可以向州法院律师纪律法庭上诉,仍不服

的,可以向联邦最高法院律师纪律法庭上诉。

(四)律师协会

法国和德国的律师协会为公法社团,是律师自律管理的行业组织。律师协会由律师依照法律的规定,经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后设立,毋须进行工商、社团等登记,但法律规定律师必须加入一个地方律师协会。

两国的全国性律师协会是由地方律师协会发起成立的全国性的律师自律组织,属于联合会性质,由地方律师协会的会长组成理事会,由理事会从理事中选举产生会长。全国性律师协会具有与地方律师协会完全不同的性质,没有任何实质性管理职责,只负责协调地方律师协会之间的关系、制定行业性的一些规范、对外宣传和联系,其会员为各地方律师协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是其会员。全国性律师协会与地方律师协会之间相互独立、互不隶属。

地方律师协会是地区性律师行业管理组织,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管理职责。在法国,地方律师协会是按照根据法庭辖区设立的,目前全国共有181个地方律师协会,最大的为巴黎律师协会,约有18000名会员,最小的律师协会只有19名会员。德国按“一州一会”的模式设立,共有28个地方律师协会。地方律师协会由全体会员大会、理事会、会长组成。全体会员大会是律师协会的权力机构,每年召开一次,选举产生理事会组成人员,审议律师协会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决预算,制定和修改章程等。理事会为全体会员大会的常设机构,代行会员大会的职责。理事由全体会员从执业律师中直接选举产生。在法国理事任期为三年,每年改选三分之一理事。会长是律师协会的法定代表,具有以下权力:(1)代表权。对外代表律师协会,可以代表律师协会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代表律师协会进行诉讼。(2)组织和召集理事会会议和会员大会。(3)调解律师之间、律师与当事人、法院之间的纠纷。德国地方律协会长由理事会从理事中选举产生,法国地方律协会长则由全体会员直接选举产生(与理事选举分别进行,会长为当然理事),任期为两年,会长可独自给予会员警告的处分。两国的律师协会的会长和理事,均为兼任,边执业边行使职务。在德国,实行理事、会长无酬原则,除差旅费和必要办公开支外,律师协会不支付报酬。法国虽也实行无酬原则,但一些律师协会要支付一些“补贴”,如波尔多律师协会每年支付约4-5万欧元,相对于当地律师平均年收入的中上水

平。

法国和德国地方律师协会的职责有较大的不同。在法国,地方律师协会主要行使以下职责:(1)制定律师执业道德和纪律规范。(2)负责审查申请领取律师资格人员的条件、监督和指导实习活动、进行执业登录。(3)负责对律师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4)组织会员进行培训。(5)对会员的客户帐户进行监督,防止会员挪用客户的财物。(6)为会员提供福利和服务。与法国相比,德国的地方律师协会不具有授予资格和处罚律师职责,具体职能为:(1)制定律师执行职务的行为准则。(2)制定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制定会员福利计划。(3)对会员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4)根据申请调解会员之间、会员与委托人之间的纠纷。(5)监督会员履行义务,并有权给予训诫的处分。(6)推荐律师担任律师纪律法庭法官和司法考试委员会成员。(7)向司法行政部门出具申请领取律师资格人员的鉴定书。(8)对实习律师进行培训。

无论在法国还是德国,律师虽然为自由职业,但律师协会必须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司法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律师协会遵守法律和章程,特别是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具体措施是:(1)律师协会应将律师全体会员大会的选举结果和作出的决议向司法行政部门报告。(2)律师协会修改章程、制定律师行为规范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须报司法部备案。(3)律师协会每年要向司法行政部门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对于律师协会提交的文件,司法行政部门应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予以答复,司法行政部门不同意时,律师协会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司法行政部门认为律师协会的选举或作出的决议违反法律或章程,可提请法院判决选举或决议无效。当然,司法行政部门在下发文件和决定时,必须要征求律师协会的意见。

在律师协会之外还存在着另类的律师组织,法国有全国律师联合会、青年律师联合会等组织,德国有律师工会。以德国为例,律师工会属于私法社团法人,由律师自愿参加,不承担与管理职能,与律师协会没有任何的隶属关系。德国律师工会除有一个全国性工会外,还有243个地方律师工会。主要任务是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开展业务交流,向会员提供服务,以及监督会员

履行正常规定的义务。

(五)律师收费、税收及职业保险制度

在法国,律师收费完全实行协商收费,由律师和当事人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花费时间和精力、律师的名气等因素协商确定收费数额。通常有两种收费方式,一是律师与委托人协商确定收费数额,并签定书面的收费协议。二是根据律师的花费时间,按工作小时进行收费。律师每小时的收费标准由律师自己确定,一般在75欧元----150欧元之间。严格禁止风险代理,不允许收取胜诉酬金。律师与当事人发生收费争议时,由律师协会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上诉法院提起诉讼。在德国,国会制定了专门的律师收费规则,极其复杂,共有200多条,其核心原则有两个:一是协商收费。二是规定最低收费标准,目的是禁

止压低收费竞争。同样,德国也严格禁止风险代理。

在法国和德国,律师涉及的税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值税。增值税属于消费税,由当事人负担,律师收费时代收。法国的增值税的税率为19.6%。德国为16%。二是个人所得税,由律师个人交纳,根据收费数额的不同,实行分段累进征收。法国的税率由7.5%---50%。德国律师的个人所得税累进最高税率为49%。不同性质的律师事务所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方式不同,个人开业、联合开业、合伙以律师个人的收入计纳税,公司制的律师以工薪和分红计纳税,不分红则不纳税。

两国的律师行业实行强制保险。由律师协会规定最低保险额,律师协会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投保费用从每年律师向律师协会交纳的会费中支出。法国律师每年最低保险额为400万欧元/人。德国,律师对每件案件的最低保险额为25万欧元/人,承担有限的律师事务所对每件案件的最低保险额为250万欧元/人。另外,律师、律师事务所根据各自业务情况,可以单独向保险公司

追加保险。

(六)公司律师和政府律师

法德两国强调律师的独立性,律师不能受雇佣于政府和公司,因此没有专门的公司律师和政府律师队伍。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律师法明文规定,担任政府官员或政府机关临时性雇员的,不得执行律师职务。但法律也规定了例外的情况,律师在担任政府官员或临时雇员时,在不危害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司法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其申请准许其继续执行律师职务。在公司律师方面,许多大型公司内部都设有专门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但不冠“公司律师”之称谓,也没有特别的资格要求,录用条件完全取决于公司方。这些人员中有一些是律师,他们仍履行交纳会费、完成法律援助等律师义务,但执业权利受到限制。德国联邦律师法规定,受雇于公司、专门从事公司内部法律事务的律师,不得以律师身份出席法庭或仲裁庭。据统计,德国公司内部专职从

事法律服务工作的人员中,有三分之一为律师。

(七)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

法国和德国,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可以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自诉案件的原告代理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被害人或利益相关人的代理人。法国,律师享有出庭垄断权,非律师人员不得代理他人出庭。德国,除律师可以出庭外,大学法学教授、已通过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且在法律部门工作15个月以上的人员,以及被法庭特别准许的人员也可以代理他人出庭。

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以下权利:(1)代理委托人履行辩护职责,维护司法公正。(2)收集案件材料,申请检察官或法庭调取证据或对某一问题展开调查。律师只能向委托人了解和收集有关材料,不能自行向被害人、第三人进行调查取证,若需进行调查或收集证据,须通过检察官、法庭进行。(3)查阅有关案件材料。律师可以查阅起诉机关向法院提交的所有文件、证据和其他材料。查阅从侦查阶段终结后开始,侦查阶段被禁止查阅案卷,以防止影响侦查活动。律师可以复制文件,并可转交被告人观看。(4)参加法庭审理,参与质证和辩论。(5)与被羁押被告人会见和通讯。侦查机关不得搜查和扣押被告人持有的律师来信和律师提供的相关文件和材料。(6)司法机关不得要求律师提供委托人的有关情况,以及作为指控证人。律师有权拒绝司法机关有关揭发被告人罪行的要求,司法机关不得将此认定为妨碍证据罪。(7)律师可以在法庭上依法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这种言论具有司法豁免权。(8)律师可以从事法律没有禁止的其他活动。但一旦违反法律,将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

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工作内容:第一,侦查阶段。律师可以从事以下活动:(1)会见被羁压的犯罪嫌疑人。(2)解答犯罪嫌疑人的有关问题,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案情,搜集有关材料。(2)申请侦查机关搜集某一证据或对某事进行调查。(3)聘请鉴定人及其他类型的专家。(4)提出辩护意见。(5)提出终止侦查的建议,对采取的强制措施提出申诉,就如何进行下一步程序提出建议。第二,公诉阶段。律师可以从事以下活动:(1)接收公诉书。(2)查阅案卷。(3)提请检察机关对某事进行调查,或搜集某一证据。(4)提出辩护意见。(5)提出撤销该案的建议。第三,庭审阶段。律师可以从事以下活动:(1)出席庭审,提出答辩意见。(2)参与法庭对案件事实调查、证据审查。(3)提请法庭,允许己方证人和专家出庭。(4)向对方证人和专家提问,并针对其证言发表意见。(5)参加法庭辩论。(6)就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性问题,提出抗辩意见。若

法庭不采纳,有权进行申诉。

(八)律师的培训

法国的律师培训工作是由律师协会组织实施的,具体培训机构为律师职业培训中心。全法国有25个律师职业培训中心,每年培训1500—2500名律师,培训中心的费用大部分来自律师协会,政府补贴一部分。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加入律师职业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凡是法学本科毕业、申请加入律师队伍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中心的培训。培训中心的学制为三年,第一年是基础性实务训练和实习,除进行辩护技巧、法律文书的撰写、咨询、律师职业道德等培训外,还组织学员到法院、检察机关、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第一学年结束后要进行结业考试(此阶段为律师资格取得的必经程序,年终结业考试相当于取得律师资格的第二次考试,见前述律师资格取得)。第

二、三年为专业培训,根据学员的业务定向,对学员进行刑事、民事、知识产权、公司购并等专业化培训,帮助学员提高专业能力。第

二、三年,不要求学员脱产学习,学员可以边执业边学习(此阶段与取得律师资格的两年实习重叠)。目前,法国正准备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一是减少律师职业培训中心,将目前25个压缩到20个以内,相对集中教学资源,节约开支,提高效率。二是进行学制改革,将原基础性实务培训由一年延长到18个月,取销第

二、三年的学制。今后,申请取得律师资格的人员,通过第一次考试后,在律师培训中心进行18个月的学习,通过结业考试后取得律师资格,不再进行两年的实习。三是法国目前还没有对已执业律师提出强制性培训的要求,今后要规定已执业律师接受不少于20小时/年的培训,不参加者,将不再在其执业证书上注署“律师专长”。

德国律师协会规定律师每年必须接受两周以上的培训,培训由律师协会下属的律师培训中心组织实施。目前,德国28个地方律师协会均设有培训中心。仅设在波恩的律师培训中心每年要培训25000人。

(九)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

欧洲各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57年,欧洲有关国家签定了关于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即《罗马条约》。《条约》规定签约国相互之间要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其中包括法律服务市场,但许多成员国的律师行业以律师业涉及到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为由拒绝开放。直到70年代,欧洲共同体法院对多起涉及法律服务开放问题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各个成员国才逐步开放法律服务市场。90年代以来,欧盟律师协会加大了对成员国法律服务市场开放的监督,各国加快了开放步伐。法国和德国的开放程度和监管措施大致相同。一是允许外国人取得本国律师资格。外国人同本国公民一样,只要通过考试并符合道德条件,即可取得律师资格。目前,已有一些外国人取得了两国的律师资格。二是设立外国律师事务所。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欧盟成员国的律师申请在法、德从事本国法律事务的,只要在法、德居住一定年限(德国为三年),并经律师协会登记后,即可开展业务活动。第二,非欧盟成员国的律师到法、德从事本国法律事务的,必须要通过律师协会举行的特别考试,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对申请人提供的服务是否有需求加以判定。在法国,登记注册的外国法事务律师约有600多人。目前,两国正按照欧盟律师协会的要求修订律师法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减小市场准入壁垒,开放市场。另外,欧盟律师协会正在研究我国政府提

出的法律服务市场的承诺,准备提出新的要价。

(十)律师业务的发展动向

从律师业务来看,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律师业务由传统的诉讼向经济领域发展。从法国2002年的统计数据看,44%的律师主要从事与公民相关的事务,即诉讼业务;40%的律师主要从事与企业相关的业务,即非诉讼事务。全法国的律师业务收入中,73%来自于非诉讼业务,23.4%来自于诉讼业务。律师为经济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律师不再仅仅是维护司法公正的角色,同时也在维护市场规则、促进市场交易效率、降低风险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是律师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法律服务的国际化,法律服务不仅是工商企业届跨国投资、经营的保障,而且是先导、排头兵。在法国、德国法律服务已是“国际竞争,国内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巴黎已有72%的律师涉及国际性业务,5%的律师事务所涉外收入已占到全所收入的50%以上,20%的律师事务所涉外收入占全所收入的17—50%之间。德国自1997年允许律师事务所设立分支机构以来,规模所的数量逐步上升,目前已允许国内所与国外所联合,以此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公证、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行政机关职责

(一)公证制度。在法国,担任公证人首先要取得法学本科学历,在公证人培训中心学习一年后,参加国家公证委员会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在公证事务所实习两年后可取得资格。国家对公证人实行总量控制,只有在职的公证员退休、病亡后,才发展新的公证人。此时,具有资格的人员可以申请递补,经司法部长任命后,可从事职务。公证人以个人开业或合伙的方式开展业务,通过收取服务费用来维护生存和发展。公证业务大体分为法律规定必须公证和自愿公证两种。法国的法律赋予公证文书很高的法律效力。公证法规定,公证书具有法律证明力,同时也具有执行力。公证人不仅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且收入也极其丰厚,全国共有近8000名公证人,但其收入总和在1997年为200亿法郎,一直高于有4万之众的律师队伍收入总和。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尽管联邦有统一的公证法,但由于各州的历史传统不同,公证制度各异。概括起来有两种类型:一是拉丁系公证制度。一些深受拿破仑民法典影响的州,将公证与律师分设,律师不能兼任公证人。尽管在公证人身份定位、管理体制上有许多变种,如有的州公证人属于公务员,按照公证员进行管理,有的州隶属法院管理等,但总体上看有共同的特点。在这些州,担任公证人须通过第二次国家司法考试,并经过专门的公证业务培训且考试合格后实习三年,由州司法行政部门任命。第二,律师兼任公证人。受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影响深的州,公证人由律师兼任。无论那种类型,公证业务和公证书的效力都是

一样的。德国公证制度的其他内容与法国相近。

法国和德国公证制度最大的特点,法律规定了很多必须公证的项目,为公证人提供了大量的、稳定的业务。在德国,据保守估计,这种业务约占公证业务总量的40%以上。必证项目主要集中在不动产登记、亲属关系确认、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登记等方面。如德国,民法规定不动产的取得、转移、担保、抵押等必须经过公证后,方可当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设立时必须对章程进行公证,修改章程也必须进行公证,只有经过公证才能上报登记机构。大多数必证项目,与行政登记或司法登记相联系,往往是行政登记或司法登记的前置程序或条件,实质上,是由公证人对登记文件和事实进行实质审查,登记机关进行形式审查。这种制度得到了两国公证人的高度肯定,也成为世界各国公证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在两国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公证人看来,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一是公证人比登记机关更有职业优势。公证人都是道德高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具有高超的审查技能。二是公证不仅要对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通过对当事人意思的真实性、是否侵害第三人和公众利益等方面进行审查。三是通过前置公证,可以减少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人力、成本以及责任,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和可能承担的赔偿责任。一些公司、当事人则认为,必须公证显然加重了当事人的负担,同时也不符合市

场经济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二)法律援助制度。法国和德国的法律援助是国家行为,由国家财政拨付经费,律师具体实施。具体做法是,国家定期公布接受法律援助的经济收入标准,符合条件的人在打官司时,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审查后,通知律师协会指派律师代理。申请人也可向当地律师协会提出申请。国家每年制定法律援助经费预算,司法部根据各地的需求,分配经费并存入各个律师协会的专用帐户,律师协会在律师办结案件后分发。向律师发放的标准与律师办理普通刑事案件的收费相等,受援人原则上是完全免费,在受援人胜诉的案件中,法院会判决正常的律师费用由败诉方承担。从总体上看,国家投入的法律援助经费经费相对不足,法国每年投入的法律援助经费仅为1亿欧元,需要由律师协会进行补贴,波尔多律师协会曾于1997年组织律师罢工,要求政府加大法律援助费用的投入。尽管如此,法律援助是律师的法定义务,律师不得拒绝指派,并要尽心尽责地完成指派的任

务。

(三)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德国联邦司法部下设七个司局,分别为:民事法律事务司、刑事法律事务司、商法和经济法事务司、宪法和行政法事务司、欧共体和国际法事务司、司法行政事务司、机关事务管理司。法国司法部设有以下职能司局:民事法律事务司、刑事法律事务司、监狱管理局、青少年司法保护司、司法行政事务司、法律信息和法律援助司、装备管理司。两国关系司法部的职能概括起来有:一是负责起草法律法令的草案、修正案。二是负责法院的设置、法官薪金和培训以及后勤保障。三是负责检查官的任命、薪金管理、培训,进行业务指导。四是管理监狱工作。

五、管理律师和公证工作。

六、管理法律

援助工作。

第四篇:从盖森监狱看德国监狱的制度

———安徽省法学代表团赴德考察报告

应德国格瑞·霍芬女士的邀请,安徽省法学代表团一行13人于2005年10月中旬赴德考察访问。在德期间,代表团着重考察了德国的监狱制度,并参观了位于黑森州盖森市(GieBen)的一所监狱。随团翻译崔君告诉我们,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德国监狱一般不接受外国访客参观,此次安徽代表团被允许前往,实属德方的破例安排,为的是能给大家一个关于德国监狱制度更加直观的印象。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人口8200万,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作为一个社会保障制度完备、法治严明的国家,德国的犯罪率为世界上最低之一。有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德国人的高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他们对二战的深刻反思。东西德重新统一之初,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曾导致犯罪率一度大幅上升,后来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矛盾的措施,犯罪率又逐年下降。在欧盟15个创始成员国中,德国一直是欧盟扩大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2005年5月12日,德国联邦议院表决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媒体和舆论普遍认为,无论从现实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因素考虑,还是从欧盟发展、壮大的历史看,德国都可称得上是欧盟扩大的大赢家。然而欧盟扩大并非免费午餐,德国为此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其中之一就是欧盟扩大后,生产转移、劳动力自由流动可能导致德国本国人失业现象加重,再加上东欧移民增多,都可能带来德国社区犯罪率的上升。这些问题让不少德国人颇为担忧。对此,德国历届政府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力图抑制犯罪率的上升。德国新总理默克尔女士也公开承诺,降低犯罪率将是她所领导的新一届政府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监狱作为矫正“犯罪人格”的主要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毫无疑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国监狱制度概览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刑罚执行属于各州的内部事务,联邦没有自己的监狱。在联邦司法职权范围内被判处徒刑的犯人,均被关押在各州监狱内,其费用由联邦支付。

1、州监狱职能。德国刑罚执行权属于司法部。自由刑和保安监督处分在隶属于各州司法部的监狱执行。青少年刑罚、待审拘留以及刑事拘留、治安拘留、安全拘留、强制拘留也均在监狱内执行。大多数州的驱逐拘留的执行也在监狱内执行。

2、州监狱的管理。各州监狱由各州司法部和城市州的有关机关对所辖监狱行使有关职权:(1)最高领导权。目前,德国大多数州采取州司法部长直接领导监狱的体制,也有个别州采取州司法部长将监督权委托给称为“司法执行局”的机构行使;(2)负责制定刑罚执行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3)根据州议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向各州监狱提供经费;(4)加强监狱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进修。

3、监狱劳动。德国监狱劳动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类:(1)生产经营类,其中主要包括监狱经营的国家企业和狱内社会私有企业;(2)文化、技术教育类,其中包括职业培训和进修,劳动疗法和学历教育等内容;

(3)外役劳动,其中包括签订劳动关系的劳动和无劳务关系的临时性社会劳动;(4)狱内后勤劳动,其中包括犯人生活、卫生和其他辅助劳动。在1977年2月1日,德国《刑罚执行法》结束了以前德国各州监狱劳动报酬没有统一规定的历史。目前,德国正着手对监狱国家企业进行改革,为了保障监狱不因经济改革而影响正常刑罚执行,国家给予了监狱经费保障和为监狱准备了足够的风险金。

参观者进入监狱必须接受严格检查

盖森监狱相距市中心约两三个街区,位于一条僻静的马路上,如果不是围墙上的铁丝网,从外表上很难看出这是一座监狱。监狱的大门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威严,竟然是一扇看上去很普通的卷闸门,只是比一般的卷闸门宽大而已。我们从旁边一个狭小的侧门进入这座监狱。

进入侧门是一个警卫室。在这里我们被要求交出所携带的相机和手机,然后通过安检门来到一个小院

子里。几个表情严肃的警卫拿着金属探测器在每人身上反复地扫来扫去,并要求大家打开所携带的背包或手提包接受检查。我们禁不住有些疑惑:既然是你们邀请来的客人,为何还要如此不依不饶地检查呢?难道还担心我们欲行不轨吗?翻译崔君看出端倪,赶忙解释说,德国人向以办事严谨而著称,一切都得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即便是德国总理来了,也照样要接受检查。崔君的解释使大家顿觉释然。

盖森监狱的监狱长舒茨,是一位干练的中年女性,她和监狱里的两位高级警官弗瑞德和霍夫曼先生一起热情地接待了代表团一行。舒茨监狱长对我们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盖森监狱的历史和基本情况。她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近年来中德友好关系持续升温,各个领域的交流日趋广泛,希望与安徽就监狱管理方面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简短的会晤之后,舒茨监狱长指派弗瑞德和霍夫曼两位警官带领我们开始参观。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两位警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监狱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并不厌其烦地打开一道又一道铁门,如数家珍地介绍各种类型的囚室、会见室和厨房、餐厅、库房、医务室、阅览室、娱乐室、公共浴室、监狱超市以及生产车间等等,还亲自动手操作演示一台用来检查进入监狱的包裹是否夹带违禁物品的电脑,其极其认真的态度最后竟把我们这些来访者搞得有些不好意思,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德国人的严谨和敬业绝非虚言。

监狱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幢楼房里

盖森监狱始建于德国普鲁士王朝时期的1860年,其主体建筑最初是一幢3层楼的楼房,为了防止囚犯逃脱,它被建造得异常坚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改善监管环境,又在顶层上加盖两层。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风吹雨打,这幢建筑物依然岿然不动,坚固如初。现在,盖森监狱的所有功能几乎都集中在这幢楼房里面。

按照监管需要,这座楼房被划为6大功能区。即入监预备区:包括律师会见室、亲属会见室、讯问室和新入监囚犯检查室;监舍区:这是监狱里的重点区域,里面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囚室;生活卫生区:里面集中了厨房、餐厅、库房、医务室、公共浴室等;休闲娱乐区:包括阅览室、健身房和铺有塑胶地面的室外小型运动场;生产区:一个木工车间和一个金属加工车间;办公区:包括狱警和管理人员的办公室、休息室、会议室和装有监视器的中央控制室及枪械库。将这6大功能区分隔开来的,是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铁门。这些铁门系用特种钢材制成,普通的钢锯或切割器械根本无法将其破坏,只有用专用的激光切割器才能将它切割开。警官霍夫曼先生幽默地说,德国发达的钢铁工业在监狱的铁门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完善的监舍设施和人性化的管理

盖森监狱是一所轻刑犯监狱,满负荷时仅能关押250余名囚犯,而配备的狱警却多达90余名。监狱的所有囚室几乎都一样大小,约15平米左右,每间囚室按规定只允许关押两名囚犯。囚室主要有4种类型:第一类为普通囚室,两名囚犯每人拥有一床、一桌、一椅和台灯、电扇、简易书架等物品,另外还配有共用的电视机和抽水马桶及洗脸池,这类囚室占多数;第二类关押的是在监狱中表现较好的所谓“优待犯”,里面除了普通囚室的设施外,还配有小型冰箱和衣橱;第三类关押的是刑期较短或刑期将满或即将被假释的囚犯,这类囚室的设施最好,里面除了第二类囚室所具有的设施以外,在囚室的一角还辟出一个独立的卫生间,定时供热水,囚犯可以在里面洗澡;第四类是禁闭室和特殊囚室,禁闭室用来关押屡次违犯监规的囚犯,里面仅有一床、一椅和从房顶上垂下的一盏照明灯及屋角的一个便池。特殊囚室是用来关押具有暴力倾向囚犯的,里面仅有一个放在水泥地上的床垫和一个便池。这样的囚室在盖森监狱总共有两间,它是由3个普通囚室改建而成,有一扇总的铁门,使其与其它囚室完全隔绝。警官弗瑞德先生解释说,有暴力倾向的囚犯一般具有歇斯底里的特征和极强的攻击性,对于监狱的秩序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样的特征和攻击性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对这类囚犯进行矫正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我们发现,一般囚室都是一扇铁门,而特殊囚室却安装有两扇铁门,便问其缘由。弗瑞德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风趣地耸了

一下肩,请大家猜猜看,结果大家七言八语都没猜对。弗瑞德先生解释说,有暴力倾向的囚犯经过长时间的禁闭,有的歇斯底里和攻击性会被逐步消磨,有的却郁积得越来越强烈,一有机会便会爆发,此时和其接触的狱警或管理人员在打开囚室门的瞬间极有可能受到攻击。因此在需要打开囚室门之时,在两扇门上同时作出响动,使里面的囚犯难以判断最终被打开的究竟是哪一扇门,从而降低了危险程度。

第五篇:德国、法国违宪审查制度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1 前言

违宪审查是宪法监督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有部分学者甚至把违宪审查等同于狭义的宪法监督,可见违宪审查在宪法监督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所要论述的违宪审查仅仅是宪法监督的一种手段,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宪法秩序的制度,它是宪法监督的一种。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违宪审查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由立法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此种宪法监督制度以英国为代表;二是由司法机关即法院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此种宪法监督制度以美国为代表;三是由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法国和德国是实行这种体制的典型。这三种模式中以法德的专门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出现最晚也最为完善,目前前两种模式都在吸收法德模式中的优点,有向专门化融合的趋势。而法国和德国作为专门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代表,两国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专门宪法监督机关又分为两类: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制和德国的宪法法院制。 由于专门宪法监督机关的监督模式出现最晚,理论体系最为完备,可操作性最强,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而且正在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因此,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和德国进行比较,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缺点,吸取其中积极因素,可以为我国的宪法监督模式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2 法德两国违宪审查制度具体比较分析

法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宪法制度的少数国家之一,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成为法国的宪法性文件。奠定了法国的宪法之路,但法国在历史上对司法机关心存戒备,因此建立了宪法委员会来实施宪法的监督工作。1946年宪法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议会的优越地位,而1958年宪法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基本出发点则是为了维护总统和行政机关的权力。在后来的实践中,法国宪法委员会又逐步演变为平衡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机关。

德国在十九世纪之前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它的宪法制度也是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最晚的,但是最早的宪法法院出现在德国,19世纪德意志帝国的萨克森、法兰克福等州的宪法,曾规定设立特别的国事法院解决与宪法的适用有关的问题,可见德国一直就有建立宪法法院的传统和基础,德意志第二共和国建立“魏玛宪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违宪审查,在1933年被希特勒废止,为德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二战后,德国建立了专门的宪法法院,维护宪法的权威。

国际流行的划分标准往往把法国和德国的违宪审查模式划为一类,可见其确实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作为专门宪法监督机关模式的两大代表也的确各有特点,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不同点出发对此模式的两大代表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2.1 法德两国宪法监督机构的性质不同。

从名称上来看,法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叫做宪法委员会,德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叫做宪法法院,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有很大的共性,以至有的学者说:“法国的宪法法院叫做宪法委员会。”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把宪法委员会称作法国的宪法法院只是一种简单的等同,而宪法委员会和宪法法院在机构性质上就具有明显的区别,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是带有司法性质的政治协调机构,而德国的宪法法院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司法机构。虽然两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的都是以凯尔森的专门权力机关学说为理论基础,但两国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在宪法监督机构的性质上产生差别,法国由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司法机关曾滥用司法权,极力阻挠改革和革命,因此对司法机关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历史传统上对司法机关一直有很强的限制,因此在宪法监督方面建立了这种带有司法性质的政治机构——宪法委员会,而德国是吸取希特勒上台后公然践踏“魏玛宪法”,最终给德国和全人类来了空前绝后的灾难的教训,意识到设立违宪审查机关的重要性,因而建立了较有权威的宪法法院。

法德两国宪法监督机构性质上的不同由机构人员构成上就可窥一斑。《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56条规定:“宪法委员会的成员为9人,任期9年,不得连任。宪法委员会每三年改选1/3,为了保证宪法委员会的中立性,宪法委员会的9名成员中,3人由共和国总统任命,3人由国民议会议长任命,3人由参议院议长任命。除上述规定的9名成员外,历届前任共和国总统为宪法委员会终身当然成员,与其他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力。宪法委员会主席由共和国总统任命。”而德国1951年颁布的《联邦宪法法院法》规定:“联邦宪法法院由两院(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每院各有8名法官。法官任期为12年,不得连任。”出任宪法法院法官的通常都是担任过或正在担任法官职务的人,或是著名的律师、法学教授等法律专家。通过两国法定的规定不难看出,法国宪法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由政治活动家构成,不管是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参议院议长任命或是历届前任总统,都是政治活动家的身份出现在宪法委员会中,而很少有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学家,而且法国宪法中对宪法委员会成员是否必须是专业法律人士也并未规定。而反观德国法律规定,对宪法法院法官的职业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必须是担任过或正在担任法官职务的人,或是著名的律师、法学教授等法律专家。由此可见,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实际上政治职能更强一些,而德国的宪法法院则具有很强的司法机关的性质和特征。

对于法国宪法委员会的地位,法国政府认为,宪法委员会“尽管具有组织形式,但并不是一个司法审判机构,它是调整公共权力运行的组织”。根据1962年11月6日的决定,委员会自认为是“公共权力机构活动的调整机关”,但并未明确指出这种“调整是否属于司法性质”。在同年的另一份决定中作了如下明确说明:“就全民公决活动而言,宪法委员会的角色具有司法性质”,“就这些活动的组织”而言,其角色具有“咨询”性质。[1]而德国的宪法法院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作为政治上的立宪机构,它的政治作用主要是监督国家机关,包括对法院的监督,对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监督等。但其主要职能还是司法机关,它最重要的地位在于是联邦范围内的最高司法机构。也是唯一适用联邦基本法的联邦法院,拥有基本法的解释权。

2.2 对被审查的对象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不同。

法国的违宪审查是一种事前审查。宪法委员会的一个重大职能就是对法律合宪性的审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61条第1款规定,“各项组织法在颁布以前,议会两院的内部规章在执行以前,均应提交宪法委员会审查,以它们是否符合宪法。”另外,《组织法》中也规定所有关于审查法律合宪性的请求都必须在该法律公布前提出。也就是说,法国的违宪审查是在法律颁布之前提出来的,一旦该法律被审查为违宪法律,随即胎死腹中,不会被颁布,换句话说,也就是法国所颁布的法律都是符合宪法的,一经颁布就不会再进行违宪审查。

法国的事前审查制度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即为了保证宪法的权威和宪法秩序,应当在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公布之前使其内容与宪法保持一致,避免与宪法不一致的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在公布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对宪法秩序构成侵害,同时也对公民权利和自由造成侵害。这样做,虽然能够有效地避免违宪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而带来不良的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法律关系的稳定,维护了宪法的权威,保障了宪法秩序,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事前审查往往只能排除法律字面上的违宪内容,有些法律文件是否违宪需要在适用过程中才能发现,事前审查缺少实践检验的条件,因此事前审查未必全面可靠;二是,事前审查对于已经生效但又违宪的法律文件,除了立法机关通过修改法律或者更新法律以外,一般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三是,事先审查对象为数众多,不可能在短期内对所有的立法文件等进行审查,只有在可能存在违宪性可能的情况下,才能由有关人员提议审查,所以也是不全面的;四是,事先审查有时会延误时间,影响立法的工作效率,影响法律的时效性。

德国的违宪审查则是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根据《基本法》第93条第1款和第126条及《联邦宪法法院法》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至少三分之一的联邦议员对于已公布的法律,可以提请联邦宪法法院进行是否违宪的审查,而不问是否此法的实施已经造成不良后果或是否已有具体诉讼发生。这一规定实际上说明,德国的违宪审查既包括类似法国的事前审查制度,同时也包括违宪法律导致具体诉讼发生后的一种事后审查的权利救济。这一方式能够有效的弥补以上所提到的事前审查所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作量巨大等新的问题,这一问题将在后文的比较中进一步说明。

2.3 违宪审查对象的具体方式不同。

由于法国的违宪审查是事前审查,只就法律是否与宪法相一致进行一般的判断。因此,法国的违宪审查是抽象审查,所谓“抽象的”,就是指提出审查申请不必与具体的法律纠纷有关。正如前文所说,法国的法律在制定出来以后实施以前,由宪法会议进行一般的合宪性审查,并作出相应的裁决。凡是经裁决合宪的法律,就正式具备了法律效力,法院和其他机关必须遵照执行,只要法律一天没有被议会修改或者废除,就一天有效,在任何具体案件中都不再提出法律的合宪性审议。而一旦被宪法会议宣布违宪,该法律就失去了法律资格,根本就不可能公布实施。

而德国则实行的是抽象审查和具体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具体审查是指具有违宪审查权的机关通过审理具体案件,就所适用的法律是否合宪有效的问题,作出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违宪审查制度。根据《基本法》第100条第

1、2款和第126条及《联邦宪法法院法》的规定,在所有法院所处理的案件中,如果当事人一方认为某项法律违反宪法,那么法院必须中止诉讼,将案件的宪法问题提交联邦宪法法院裁定,看是否以了基本法的规定。这时,联邦宪法法院并不对具体的案件事实进行全面的研究,而只是判定有关法规的合宪性问题。宪法判决作出后,提出审查的法院结束中止状态,继续具体的审判程序,依据宪法判决作出对案件的处理。这一法律规定说明,德国既有在法律颁布以前对法律本身进行的抽象审查,更重要的是,当法律公布以后,有关当事人仍然可以以诉讼的形式提起对该法的违宪审查。这种抽象审查和具体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很好的弥补了抽象审查的不足,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也同样存在着工作量巨大的难题。

2.4 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不同。

《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61条第2款规定:“……为了同样的目的(审查法律是否违宪的目的),各项法律在颁布以前,可以由共和国总统、总理、国民议会议长、参议院议长,或由六十名国民议会议员或六十名参议员提交宪法委员会。”可见在法国可以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范围相当狭窄,而且六十名国民议会议员或六十名参议员作为主体也是1974年改革之后提出的,尽管范围比较以前有所扩大,但是公民和其它组织、团体仍然被排除在主体之外。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范围狭窄,直接影响到违宪审查的影响力,而把公民个人和其它组织、团体排除在外,也使得公民个人在受到违宪法律侵权的时候,公力救济变的遥不可及。

而德国《基本法》第91条第1款规定:根据这一条款的一般意义,任何公民或法人对于任何法律或国家机关行为都有进行合宪性申请的权利,不管这一法律或行为是地公民权利的侵犯,也不管这一法律或行为的实施是否与自己有关。而且上文中我们也提到,德国允许普通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过程中就该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存有疑问时,向宪法法院提出判断请求。所以,德国提出违宪审查的主体相比法国就要广泛很多,能够允许认为公共权力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在穷尽了一切救济手段后,向宪法法院提出“宪法请愿”或“宪法控诉”。不过,在实践中,按照联邦宪法法院确定的原则,公民必须在“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而得不到救济的情况下,联邦宪法法院才会受理案件。此外,《联邦宪法法院法》还针对法律的起诉,要在法律生效一年后才能提起;起诉人也要证明基本法权利受侵犯或可能受侵犯的原因与法律的实施有关。事实上,宪法控诉的成功率非常低,在至今近八万件诉讼中,胜诉率一直不足3%,而很多违宪审查的申请在联邦宪法法院预审中就被驳回,而不予受理。宪法法院设有一个具有宪法申诉审判权的三人委员会,对宪法诉讼首先进行预审,“委员会有权不能接受或胜诉可能性低的理由,以一致同意的表决驳回宪法申诉。”因为,每年向宪法法院提出的95%以上的违宪审查申请都被该委员会否决。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上文两次提到工作量巨大的问题所造成的,为了解决庞大繁琐的工作而衍生出的新问题。

虽然德国“任何公民和法人可以提起违宪审查法律诉讼”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也扩大了提起违宪审查申请的主体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进一步的参与到宪法监督中来,对法律合宪性的监督作用有一定的增强,而且也为受到违宪法律侵害的群体或个人提供了最后一条救济渠道。从对人权的尊重角度来看,更是体现了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权保护的法律表现形式,因此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我国有研究把它归纳为三个司法审查形式之一。

2.5 违宪审查的制裁不同。

首先,法德两国违宪制裁的客体不同,法国违宪审查制裁的内容只是法律文件的合宪性,而在违宪上也只是规定对违反宪法的法律和其他法律性文件进行处理。而德国违宪审查的内容是法律文件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而在违宪制裁上既规定了对违宪的法律和其他法律文件的处理,也规定了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宪行为的处理。因此德国的宪法法院拥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其次,法德两国违宪制裁的措施不同,因为法国实行的是事前的抽象审查,这就决定了法国没有已经颁布的不合宪的法律,因此,法国对于违宪法律的制裁主要是在法案尚未通过生效以前,发现违宪则不准通过,或必须修改使之完全合宪才能通过生效。而德国由于实行的是事前的抽象审查和事后的具体审查相结合,所以既有如同法国一样的生效前的通过审查,也有对于已经生效的法律,发现违宪则宣布无效而加以废除或撤销。另外,由于德国也规定了对违宪人员的制裁,因此德国还有追究宪法和法律责任的制裁措施。

2.6 权力职能上的其它不同。

首先,先对两国宪法监督机构的基本职能做一个比较。法国宪法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有三点,(1)监督选举的职能。(2)审查法律和法令是否合宪的职能。(3)咨询磋商的职能。[2]德国宪法法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基本法》的93条等条款中,主要包括: (1)宪法诉愿。(2)联邦政府部门间争议。(3)抽象的法规审查制度。(4)具体的法规审查。(5)联邦与邦之间的争议。(6)党禁。[3]即联邦参议院或众议院,确信某一政党乃是反宪法的,则可将此问题提交宪法法院,以决定该党是否应被禁制而解散。除宪法解释权外,宪法法院还掌握有其它重要的权限如基本权利案、选举的审查、弹劾总统,以及一般法规有无抵触上级规范等案件。

从比较中不难看出,法国宪法委员会在职能上比较有特点的是咨询磋商的职能。《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16条规定,“总统在行使‘非常权力’前,应正式征询宪法委员会的意见,并将宪法委员会的意见向全国予以公布。此后,总统在行使‘非常权力’的过程中,还应将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秘密的与宪法委员会磋商。”而德国的宪法法院没有这样的职能,这是由两国宪法监督机构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法国宪法委员会是带有司法性质的政治协调机构,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具有辅助国家决策,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职能,而德国的宪法法院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司法机构,它的司法性更强一些,主要依靠《基本法》解决问题,相比较法国而言,在国家大事方面的咨询功能还是比较有限。

但是德国宪法法院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多方面它比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更灵活有效、更广泛的影响着国家决策。比如:德国宪法法院的审查范围比法国广泛,法国宪法委员会审查的对象主要是议会制定的法律、组织法、议会规则以及政府签订的国际协定,宪法委员会虽然有权对某一事项是属于立法事项还是属于命令事项作出裁决,但无权宣布条例或者命令因违反宪法而无效。从实践中看,政府的条例和命令也可能违反宪法的规定,侵害公民权利和自由。这就是限制了宪法委员会应有作用的发挥。而德国审查对象包括政府颁布的条例文件等内容。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违宪法律的侵害。另外,德国宪法法院还有调解政府部门间争议、联邦与邦之间的争议,弹劾总统以及依据《基本法》禁止政党活动的职能,德国《基本法》第93条第1款、第84条第4款和第99条规定,当宪政机关间就基本法授予的权力范围发生纠纷时,可以请求联邦宪法法院作为公断人,解决有关权力划分的法律与基本法规定间的关系。《基本法》第21条规定“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政府、州政府可以向联邦宪法法院起诉,要求审查某一政党是否因其宗旨和活动违反宪法而应予以取缔。”《基本法》第61条规定“联邦议会两院以三分之二多数票提起对联邦总统的弹劾案,由联邦宪法法院进行审理,一旦确认总统有蓄意损害基本法和法律的行为,法院有权宣布他的职权失效。”这些规定一方面体现宪法法院在德国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宪法法院在保障民主和法治方面的法的精神。

从两国宪法监督机构职能比较上还可以看出,两国的宪法监督机构都拥有一定的立法权,但也有其细微的不同。法国的违宪审查实质也是一种国家立法权,但只是立法活动中的一个程序,一个部分。德国1951年通过的《联邦宪法法院法》中规定“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将对于全联邦的宪法机构和国会以及所有的法院和公共权力具有约束力。”这就在事实上使联邦宪法法院成了基本法的最高解释机关,拥有宪法解释权,因此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造法功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法院所拥有的这一权力饱受非议。甚至有人称“联邦宪法法院是宪法的改变者、立法的替代者、政治的控制者”。[4]因此,宪法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究竟是好是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3 德国法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启示

3.1 法国宪法监督模式的优缺点

从法国现行的宪法监督体制的实际运作看,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自1958年宪法设立新型宪法委员会以来,宪法委员会在法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诸多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解释宪法。第二,维护议会与政府的权力平衡。第三,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尽管法国宪法委员会在监督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宪法委员会在组织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宪法委员会成员分别由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任命,如果3人中有2人属于同一党派,则宪法委员会即可能为某一政党所控制和操纵;另一方面,宪法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制,但是宪法委员会成员的任命方式实际上不能保证其独立性。

2、宪法委员会在审查对象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一,宪法委员会审查的对象主要是议会制定的法律、组织法、议会规则以及政府签订的国际协定。宪法委员会虽然有权对某一事项是属于立法事项还是属于命令事项作出裁决,但无权宣布条例或者命令因违反宪法而无效。从实践中看,政府的条例和命令也可能违反宪法的规定,侵害公民权利和自由。这就是限制了宪法委员会应有作用的发挥。第二,成为宪法委员会审查对象的只能是权力机关制定以后正处于公布期间内发现这些规范性文件违反宪法并提出审查请求是有很大难度的。

3、宪法委员会在审查方式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一,宪法委员会只能进行抽象的原则审查,当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是否与宪法相抵触问题,宪法委员会无权进行审查。第二,提出审查请求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1958年宪法规定,只有总统、总理、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可以向宪法委员会提出审查请求。实际上,当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具体案件中认为自己受宪法保护的权益受到来自法律等规范性文件的侵害时,都可以通过普通法院向宪法法院提出审查请求。而法国仅仅采用事前的抽象原则审查,在审查方法上太单一化。

3.2德国宪法监督模式优缺点

德国宪法法院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能使用抽象审查权,又能受理宪法控诉,具备了议会型和普通法院型的优点。由专门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既保证了违宪行为得到及地处理,又保证了违宪审查权的统一性。宪法法院还突出强调了人权保障。但宪法法院仍有不足之处:由于法官数量有限,大量案件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法院一审终审,法官受到自身认识水平、政治观念限制,有可能存在草率断案,缺乏准确性、公正性的问题。宪法法院对立法机关的监督,从理论上讲是违背了分权原则的。

4 借鉴德国法国违宪审查制度,完善我国宪法监督模式的构想

4.1 我国宪法监督机制及其现状

我国的宪法监督机制实际上类似于国外的立法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在我国,宪法具有最高性。一切法律和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具有规范性和制裁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宪法监督权,以及审查权、批准权、改变权、撤销权和罢免权。

4.1.1我国的宪法监督主体的多层次性。

我国的宪法监督主体由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机构——各专门委员会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各司其职,统一行使宪法监督权的结构。这种结构,要充分利用全国人大在宪法监督方面的权威性、全国人大常分会在宪法监督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专门委员会在宪法方面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4.1.2宪法监督具有政治性。

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而不是司法机关或专门机关,我国的司法机关是由人大产生并受人大的监督和制约,人大监督法院,而非法院监督人大,从实践上看,法院不得对规范性合宪性进行审查,也没有其他专门机构来适用宪法。

4.1.3我国宪法监督方式具有多样性。

我国的宪法监督方式既有事前监督也有事后监督,但都只就法律法规是否与其上级规范相抵触的问题进行审查,而不涉及具体的法律适用或宪法诉讼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4.2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宪法规定和宪法实践已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并对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实践表明,其作用发挥得还不理想,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4.2.1 宪法监督缺乏专门性。

宪法监督是一项专门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要求设立专门的机关负责处理违宪事务。尽管我国宪法监督主体具有多层次性,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没有一个机关专门负责宪法监督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既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同时又是我国立法合宪性的审查机关,需要处理许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审理许多议案,无暇顾及宪法实施的监督工作。而且这种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监督,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自我监督往往等于没有监督。

4.2.2 宪法监督缺乏时间上的连贯性。

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例会,每次会议的会期仅半个月左右;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开一次会,会期短,职能繁多。所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保证违宪问题得到及时处理,根本无法适应宪法监督的经常性需要。

4.2.3 宪法监督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

传统观念认为,立法机关的每一项立法活动都属于解释宪法的行为,因而他最了解制宪者的意图。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最具有准确性。其实,代议机关对于自己通过的法律一般持肯定态度,即使发现违宪,也不愿意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致使宪法监督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

4.2.4 宪法监督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宪法监督程序、宪法诉讼的具体规定,宪法监督的可操作性差。由于缺少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可行的监督标准,宪法监督工作实际上无法正常进行。

4.3 借鉴法德两国优秀经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

通过以上对法德两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目前宪法监督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法德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很值得我国借鉴,不过,欧洲的专门机构监督模式是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与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宪政秩序,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欧洲模式。然而就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说,也具有与我国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相容的一面,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4.3.1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路线

相比较而言,德国的宪法法院监督模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最强的吸引力,但德国的宪法法院是独立且平行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它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行为有监督权,但对于我国而言,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及常委会,任何法院都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无法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行为进行监督。如果要照搬德国的宪法法院模式势必会突破中国目前的体制,操作难度极大,成本过高,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而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制相比较而言更易被我国所吸收利用。但德国模式较之法国模式的优点又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我国的宪法监督模式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走一条从目前监督模式过渡到法国宪法委员会模式,再过渡到德国宪法法院模式的路线。

4.3.2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步骤

要实现这条路线,根据我国国情,势必要实施两步走的方针。

第一步,吸收法国宪法委员会制度的特点,在我国也建立宪法委员会,不过与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在地位和权力上有所不同,那就是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宪法委员会体,即:独立的宪法委员会与全国人大相结合的复合宪法监督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是把宪法监督权分为最终决定权和强制性建议权,分别由立法(权力)机关和独立专门机关(宪法委员会)来行使,其中:立法(权力)机关行使最终决定权;专门机关(宪法委员会)行使强制性建议权。所谓的强制性建议权是指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建议性权力,在这一权力行使之下,专门机关(宪法委员会)提交的建议案,权力机关必须无条件的列入立法机关的议程,并提请表决,如果立法机关不能以2/3以上多数否决建议案,则该建议案自动生效;同时它还表现为如果宪法委员会针对权力机关违宪行为的审查裁决达不到权力机关2/3以上多数否决时,亦即自动生效。所谓最终决定权是指,如果宪法委员会针对权力机关的违宪裁决在法定期间得不到权力机关2/3以上多数肯定时,则最终裁决权转移给全国人大,由全国人大依据自然公理、正义对自己行为进行裁决。而宪法委员会针对权力机关以外的违宪裁决则自动生效,因为宪法委员会是由全国人大设立的,其意志可以体现权力机关的意志,从而也体现了全国人大的最终决定权。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有专门的机关来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的工作,可在一定程度避免和消除违宪行为,改变宪法监督机关监督职能闲置的状况。

2、对我国目前的体制不会动摇,易于被各方所接受。

3、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宪法监督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但这一模式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力度不足。尽管宪法监督机关可能审查、中止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法律文件,也可能因普通法院移交有关机关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案件而对公民的宪法中救济,但由于公民不能因自己的权利受到国家机关的侵犯而直接向宪法监督机关提起诉讼,因此,这种模式只能是一种过渡,必然需要走向下一个阶段,即第二步骤。

第二步,是指构想中的宪法监督制度的在当上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候,建立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专门监督机构,开始受理公民的宪法诉讼,类似于德国的宪法法院模式。至于这一机构的来源,我认为可以新设立一个机构平行于第一步所建立的宪法委员会,也可以在宪法委员会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宪法法院。新建立的宪法法院除了享有前面介绍的宪法监督委员会的权力之外,还享有强制性建议权和司宪权。强制性建议权是宪法委员会以建议的形式把它关于规范性文件的结论性意见提交立法机关,如果立法机关不能以2/3以上多数予以否决,则建议自行生效。[5]司宪权是指宪法委员会对于规范性文件以外的权限争议、宪法控诉和选举进行审查的权力。而第二步和第一步之间最大的区别——即可以进行宪法诉讼,是赋予普通公民以宪法控诉权,宪法控诉权是指当普通公民认为立法主体及其授权组织的规范性文件或特定个人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宪法权利时,向宪法委员会提起诉讼,并要求后者对其受害权益提供救济的权利。[6]

此时的宪法监督模式就弥补了第一步中所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的宪法监督的方式既有抽象监督,也有具体监督,对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能够起到重大作用,也是我国以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从总体上看,实施第二步之后的宪法监督模式已经比较成熟、有效,基本上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相适应,也与世界宪政文明发展的潮流相适应。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发展,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在该时期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定型。

总之,对他国模式的分析其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分析,关键还是通过这种分析,吸收他国的优秀经验而为我所用,使我国能够建立新的制度或者健全我们已有的制度。我希望通过对法德两国宪法监督制度方面的比较、对我国宪法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并以此能够推动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早日实现民主、科学、高效的宪政目标。

内容注释:

[1]《外国宪法》 p84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西方五国宪法通论》 p276 赵宝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西方五国宪法通论》 p364 赵宝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宪政通论》 p271 白钢 林广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宪法监督论》 p294 李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宪法监督论》 p297 李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韩大元 外国宪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2、赵宝云 西方五国宪法通论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3、白钢等 宪政通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5月

4、李忠 宪法监督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6月

5、韩大元 比较宪法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

6、张千帆 西方宪政体系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

7、刘兆兴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年7月

上一篇:读干法一书有感范文下一篇:党的理论与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