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循环经济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德国的循环经济范文

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因此,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96年,这是一个从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第二阶段,从1996至今,这是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1972年,德国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出台,标志着德国循环经济探索的开始。二战结束后,德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德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德国的生活和工商业垃圾也成倍增加。在1972年以前,这些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堆放或焚烧,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西德)大约有5万多个垃圾堆放场,且大部分管理混乱,为使垃圾处置规范化和关闭原来不合理的垃圾场,改善环境质量,1972年出台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该法律确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几个关键原则:无害化;处理责任的划分;污染者付费等,开启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

1973年,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石油危机使德国意识到垃圾中所蕴含的资源和能量。1975年,德国政府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废物管理计划,该计划的目标包括:废物处置的优先顺序是预防一减少一循环和重复利用;在污染者付费原则之后,针对处置进行成本分担,该计划实现了从废物处置向废物经济的转变。

1986年,针对垃圾变得越来越多的现实,德国政府在1972年法律基础上修订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规定了预防优先和垃圾处理后重复使用原则,并首次对产品生产者的责任进行了规定,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点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和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物”,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出现循环经济概念,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付系。

在《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生效后,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德国的循环经济正向整体性物质流管理阶段迈进。

二、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和成绩

(一)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框架

1996年出台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着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该法明确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首先,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在确定无法再利用的时候才考虑进行销毁等清除处理,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不得威胁到人类健康、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该法明确了德国环境政策原则:预防,通过源头防控使废物产生最小化使污染者负担原则,排污者承担避免或消除环境受损的义务和费用官民合作原则,经济界、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应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在这一法律框架下,德国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比如《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

德国自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以来,家庭废弃物循环利用率1996年约3535人,到2000年上升至49%。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每年的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

饮料包装再利用:德国从2003年10月开始颁布法律对汽水瓶收取押金。该法规规定,在购买饮料时,每个1 .5升容量以下的瓶装或者罐装饮料要收取0.25欧元押金,1 .5升以上收取0.5欧元。尽管该法规给消费者和商家都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最终还是得以顺利实施。

冶金行业资源再利用:冶金生产中会留下大量矿渣。德国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大部分被处理成可以替代天然石料的建筑材料,一部分被作为生产水泥的矿渣利用,另一部分甚至被作为化肥使用,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也被重新利用,其中大部分通过烧结设备处理重新进冶金程序。

废旧钢铁的回收:2002年,德国有2000万吨废铁在本行业被重新利用。

废旧汽车再利用:废旧汽车的最后一个所有者可以将汽车免费交回到生产厂家或者进口商,生产厂家和进口商有义务收回废旧汽车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到2006年,至少要将85%的废旧汽车进行重新利用,到2015年要达到95%。另外,从2003年开始,禁止汽车生产商使用镉、汞、铅等重金属。

废旧电子设备再利用:根据欧盟统一规定,电子产品生产商可以展开生产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处理和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的设施。从2005年开始,消费者可以免费将废旧不用的电子产品交生产厂家处置,从2006年开始,电子设备生产也不允许使用某些重金属。

旧电池回收:德国的电池生产商和进口商成立了一个共同的回收处理网络,负责回收境内生产的所有旧电池,并对其进行环保处理或者再利用。

废油再利用:出售机油的公司必须要有能回收废油的装置,否则必须出资委托别的回收公司回收本公司出售的机油,只有对不含有毒物质的机油才可以进行再处理,禁止在废油中混合溶剂或冷却剂等物质。

(二)建立垃圾处理的监督机制

德国建立了专门的监督企业废料回收和执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机构,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法规,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垃圾处理方案,以便于卫生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企业必须保证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控制垃圾的产生,必须有措施保证垃圾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并对环境不造成危害。某些产品只有在保证其产生的垃圾可以得到符合规定的利用和处理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生产和销售。所有的企业必须有分离垃圾的装置,将废纸、玻璃、塑料以及金属等废料分开放置,保证所有的废料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

针对一些需要监督的垃圾处理,垃圾产生者、处理者以及有关监督机构事先会共同制定一个垃圾处理方案。监督机构承认这个处理方案后,会向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出具一个“垃圾清理执照”在每次运输处理垃圾时,会有“跟踪单”来记录垃圾流动的过程,以便监督这次垃圾处理是否根据拟定的处理方案进行。

德国各地都有为企业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和垃圾回收处理等服务。一些国营公司有义务负责区内企业的垃圾回收和再处理。此外,德国的私营垃圾处理公司也发展迅速。

(三)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包装回收系统实施“绿点”计划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盈利性组织所没有的作用。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就是一个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回收中介组织

DSD是德国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DSD内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机制,政府除对它规定回收利用任务指标以及进行法律监控外,其他方面均按市场机制进行DSD。1998年的运作出现赢余,由于它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因此盈利部分于1999年作为返还或减少第二年的收费。DSD的中介性表现在它本身不是垃圾处理企业而是一个组织机构,它将有委托回收包装废弃物意愿的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绿点”的标志为一个首尾相连的绿色箭头构成的圆圈,远看形似一个绿点,意为循环利用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现在,欧盟有10个国家都在使用这一标志。“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三、启示与建议

(一)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

我国应把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和过程防控”。

(二)国家要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应把技术攻关列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技术攻关,避免把资金用在一般的工程建设中。

(三)在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

资源回收领域涉及行业多、地区广泛、情况复杂,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在一些主要领域分别组建由生产厂家、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部组成的全国或区域范围的中介组织,建立起类似德国“绿点”标识的行动计划。

(四)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1.立法要分层次,体系要完整要尽快出台一部基础性的核心法律,规定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规定一些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的原则和方向;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在这一法定框架下,各个行业和领域制定具体的实施法规,其中要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发展目标。

2.法规政策要相互配套和促进。我国现在已经制定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但其它相关环节不予配合,无法操作。

3.建立监督机制。没有监督机制久而久之就不会有人执行法规了。

第二篇:德国经济转型的经验

同样来看德国,德国是非常成功的,他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原来的德国马克不停升值,但是德国的工业竞争力一直保持,所以德国在几年前还是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到目前为止它的中工业产品还是远要比中国要强,比日本也强。在汇率升值过程当中,怎么能用升值来强化你的生产竞争力,而不是削弱工业的竞争力,德国做的比日本好。另外就是整个转型,我想德国和中国中东部地区的情况比较接近,都是人多地少,人多地少之后怎么让大家的生活改善,所以你看德国社会相对是非常稳定的。

另外一块就是德国的环保也非常先进,而且到了现在为止,德国很多重要的公共设施,还有可能是太阳能,用的是其他可再生能源,中国的很多技术还是从德国那边去引进的。我想这些东西我们未来都需要向德国进行学习,德国也从中国的发展当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你看大众在80年代就进来了了,现在在中国可以说赚的盘满钵满。

姜声扬:还有奥迪。

朱文晖:奥迪也是,现在做的最好的可能是奔驰和宝马。

姜声扬:还是德国。

朱文晖:还是德国货,卖得非常好,大家也信他,日本的企业就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德之间无论从微观的企业合作,居民的交往到宏观的经济管理模式,社会的建设或者说是社会的和谐管理这种东西,还有我们以前学他的税制,中国的增值税主要是从德国那边学回来了,这一系列东西都决定了中德双方会在未来进一步的拓展合作的领域。

但是我自己觉得比较遗憾的就是,中国比较缺乏学德语的人才,中国从最高层,对德国的经验和德国的模式研究的不够,但是我想光是总理之间的互访还是不够的,还得拨出更多相应的资源,把这种好的情况继续推进下去,比如说我们去德国学习,能够像去美国学习,那么频繁,那么主动,我想这对中德双方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刘克梁

(宜昌市委党校 湖北 宜昌 443001 )

摘 要:循环经济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但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和体制上的误区。因此,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立法、建设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以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互为依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

1.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公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普遍矛盾。一方面,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平衡稳定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点是重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在资源供求和环境容量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从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角度,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将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高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它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环境贫困”,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生活质量差距。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2.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一是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到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将不容置疑,但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它将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特征的,其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要引导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经营,转到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和

经济运行质量。因此,循环经济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2.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仅仅局限在领导层、少数部门、少数地方、少数人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气候”。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认识问题。

2.1.1.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多数指标却呈现出反向的增长:环境污染加剧,“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资源危机凸显,资源紧缺,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已经严重打破自然界本身的循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又因为末端治理需要较大的投资,运行费用高,建设周期长,并且污染治理与经济收益相矛盾;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低,可以收回利用的原材料被排放,加重了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不规范,忽视了环境容量,只注重排放浓度的控制。另外,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是将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仍然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将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

2.1.2.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较为片面。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低投入实现高效率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使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来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它充分体现了事前预防污染、产品全寿命周期控制污染的优越性,确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而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首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然后是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再

生。实际上,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

2. 体制问题。

2.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似乎计划经济体制更起作用。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只有在以单一计划配置资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排除了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才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并且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政府必须拥有十分健全的信息储备系统;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要基本一致;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决策队伍,而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却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失效,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2.2.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越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便越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目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企业发展它起着主导作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非对称性问题,也就是市场的作用存在盲区,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环境污染、废弃物的处理,不受到市场的约束,市场的运作将没有效用。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的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倡导绿色消费、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等外,还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以期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3.1. 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反传统的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脉络相通,仅

仅依靠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法律手段的强制性,把循环经济从一种经济理论转变为人人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巩固其在社会中稳定发展、切实贯彻的坚实基础。因此,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法制建设。要明确循环经济立法的目的。它是通过循环经济立法为实现经济利益和保护生物圈的共同利益的思想和需求,即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修正完善一些环保法律相关制度,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等。再次,必须通过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引导,实现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职责,形成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的多层次结构,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最后,要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增强循环经济立法的可操作性。在依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互通信息,相互协商,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3.2.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去建立科学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必须结合国情,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现在,在在GDP 计算方法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经济运行的实际,并不能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导致了以环境资源存量和质量迅速恶化为代价的虚假繁荣。循环经济的实施,将对国民财富的积累与国民财富的质量评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此,在宏观层次上,必须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从

企业到国家应加快建立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GDP核算体系,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绿色核算应成为修正经济建设成就的基本手段,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3.3.开发并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以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发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其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以环境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置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和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无害化技术体系的核心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针对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应重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将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 解振华. 坚持求真务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 ] . 环境经济杂志,2004 , (8) .

[2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R]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65.

[3 ] 李健,等. 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 ]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 (3) .

[4 ] 诸大建. 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 ] .世界环境2000,(3) 刘克梁(1966-),男,湖北荆州市人,宜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循环经济研究。

第四篇: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

2005-01-06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

替代技术: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对环境的压力的技术。

减量技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

再利用技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资源化技术: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系统化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多产品联产通过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科学地分配来生产不同产品,或者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对副产品进行充分开发利用,都可实现多产品联产。

产业共生将不同的产业、行业耦合在一起共同生产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某一个行业生产过程的产品或废弃物,可能正好是另一个行业生产过程所需的原料。在空间上将具有耦合效应的产业配置在一起,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生成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以下,就一些重大的循环经济技术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将煤气制成合成气,再由合成气经费—托合成生产汽油、柴油,或利用先进的浆态床一步法工艺大规模生产甲醇(代汽油)或二甲醚(代柴油)清洁燃料,将可有效缓解我国面临的油气资源紧张局面。

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我国的农业生产每年产生大量秸杆,其中可用于能源的部分相当于1.8亿吨标准煤,约为200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4%。以村镇为单位,采用高效秸杆气化技术、高密度化技术等生产高品位能源或用于小型发电,可有效改善农村用能效率,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减少秸杆直接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远期来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或实现以绿藻为体系的低成本大规模生物制氢,亦可获得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我国集约化畜牧生产提供的猪肉、鸡蛋已分别占到全国总产的20%和40%以上。1999年全国养殖业畜禽粪尿排出量相当于当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绝大多数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和推广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收集、转化、干燥、粉碎、脱臭、包涂等工序,将之转变为工业规模的高效生物肥料,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替代相当数量的化肥,也缓解了我国高效有机肥料供应不足的矛盾。

熔融还原冶铁新工艺与钢铁—煤化工产业共生

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焦炭需求日趋增加。我国焦炭资源有限,炼焦企业出于环保要求又被限制发展,焦炭供不应求已成为必然趋势,非焦炼铁也将势在必行。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是前沿炼铁技术,它利用非焦煤生产液态铁,流程短,成本低,污染小,铁水质量好。熔融还原炼铁附产大量煤气,可利用化工过程将之转化为甲醇或二甲醚清洁燃料。工艺概算表明,联合工艺可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一倍,产品能耗下降60%,吨钢成本下降50%。对于传统的炼焦—钢铁联合企业,利用大量剩余焦炉煤气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亦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的可行途径。在新技术基础上构建新型钢铁—煤化工联合企业或生态工业园区,对未来的冶金、化工环保和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化学技术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户。化学工业必须向生态化方向转变,绿色化学技术是这一转变的基础。它包括新型催化技术、改进溶剂和反应条件、“原子节约”型清洁合成路线开发、安全化学产品设计等,实现“全生命周期清洁”的过程工业,可从根本上减少化工过程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为推动绿色化学研究和绿色化学新工艺快速发展,美国1996年起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日本2002年起设立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重视绿色化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以化学矿物加工为核心的生态工业系统

我国西部地区化学矿产丰富,特别是磷钾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应按照生态环境思想,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利用过程进行技术集成、物质集成和能量集成,构建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生态工业系统。如生产1吨黄磷副产14吨左右的“废物”,包括磷渣10吨,一氧化碳尾气3.8吨,磷泥0.2吨~0.5吨,磷铁0.1吨。如果利用磷渣生产建材,尾气生产化工产品,磷泥回收利用,磷铁生产纳米级新材料,构建“磷化工-碳化工-建材-新材料”多产业耦合的生态工业系统,则可在磷矿消耗不增加的前提下,仅靠充分利用副产物就获得3.5倍于原产值的回报。

水泥生产新工艺

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得对水泥的需求量居高不下。2002年我国生产水泥7亿~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50%。但当前水泥生产的结构极不合理,落后的立窖水泥仍占总产量的80%,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只占11%,资源和环境代价巨大,劳动生产率很低。国家必须坚持淘汰压缩落后的立窖水泥的产业政策。同时,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解决新型干法水泥的大型化、节能化和智能化问题,开发劣质能源、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水泥生产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

废旧机电装备再制造技术

我国设备资产有几万亿元,每年因磨损和腐蚀使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愈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再制造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修复和改造废旧机电设备,使之恢复性能甚至获得新的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再制造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的作用是巨大的。美国有48万人从事再制造,每年可创造530亿美元的产值。研发废旧设备的再制造技术,并将再制造发展成一个新产业,是我国作为一个设备大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举。

“电子垃圾”资源化的单元技术与设备

电子垃圾包括废家电、废电脑等。我国已进入电器废弃的高峰期,每年估计报废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未来5~10年电脑报废量也将达到每年500万台以上。电子垃圾主要由金属、玻璃和塑料构成,还含有很多有毒有害化学品。进行填埋和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应立即着手开发和推广电子垃圾资源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从不能再利用的电子垃圾中,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地回收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料投入再生产,将电子垃圾资源化发展成为一个规范的现代化产业。(来源:财经界)

第五篇: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摘要: 本文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针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

一、 引言

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这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模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二、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 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吃干榨尽”;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3R”来自于杜邦的“3R 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将之用来指导企业生产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尚嫌不够,更应强调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资源节约战略。循环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模式,我国不能照搬。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工业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已改变了这种费而不惠的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清洁生产主要在企业内部施行的话,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比如,火电厂的粉煤灰是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 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无论是从物质循环角度考察,还是从物质代谢或产业共生关系角度分析,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实现形式。经济学史研究表明,中国在900多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就出现“基塘系统”雏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总结了20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流的角度看主要有三类。

1、种养殖业复合系统

种养殖生态农业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其中,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物质的代谢或循环;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营养物的共享。

(1)基塘复合模式

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存在类型众多的基塘模式。其中,种在基上的植物类型因地而异,同样养在塘里鱼也有很多品种。但抽象出来的物质循环方式和原理是一样的。桑基鱼塘。这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类型。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杭州等地均有分布。鱼塘养鱼,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叶为蚕提供食粮,蚕的排泄物为鱼提供饲料,形成一个物质流的循环。

蔗基鱼塘。这种系统结构较简单,嫩蔗叶可以喂鱼,塘泥肥蔗,塘泥促进甘蔗生长,起催根作用使甘蔗生长快;塘泥含大量水分,对蔗基上甘蔗生长起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蔗基养猪,以嫩蔗叶、蔗尾、蔗头等废弃部分用于喂猪,猪肥用于肥塘。

果基鱼塘。各地在塘基上种的果树种类很多,例如,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等等,同一地点的果品也有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一些地方在高杆植物下养鸡、鸭、鹅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虫,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家禽粪便还可以肥地,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还有花基鱼塘、杂基鱼塘等类型。前者是在基上种养各种各样的花,后者则在基上种植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2)稻鸭(鱼)共生模式

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在长期的实践中,劳动人民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稻田生态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稻田里养鸭是一种“人造”共生系统,它利用了动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利用了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杂食性,将鸭围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全天候”在一起,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 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目的。

一般地说,不同种养殖业间的废弃物相互利用,不仅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可以概化为: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之后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

(1)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

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构成“四位一体”模式。简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及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2)西北“五配套”模式

这是西北地区解决干旱区的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3、种、加复合模式

在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而且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形成了“种- 加- 肥- 种”、“菌—肥—种”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农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北京留民营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能等的综合利用,建大型高、中温沼气发酵池两座,不但能变废为宝,还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上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二)生态工业模式

1、产业间共生模式

所谓产业间共生,主要是指第

一、第二产业之间存在物质共生关系。从实际看,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这种产业共生联系。作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的起点均是吸收太阳能的植物。

(1)贵糖模式

以生态工业为基础,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组成,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不断充实和完善示范园区的骨架,形成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基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多门类工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工业共生网络以及高效、安全、稳定的制糖工业生态园区。

(2)林纸一体化

这一系统的外部投入也是太阳能;产业链起点物质是可再生资源。林纸一体化是国家发展造纸工业的方向。我国造纸业长期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烧碱等化学品消耗量大,回收循环利用难度较大,生产中的黑液对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小造 纸厂的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使用木浆造纸,可以解决黑液问题,且木纤维的废纸有利于多次循环使用。林纸一体化,不是通过砍伐原生林来增加木浆产量,而是通过林业企业和造纸企业的联合,通过速生丰产用材林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料。造纸业的发展,又促进用材林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海水的“一水多用”

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但有丰富的海水,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从严格意义上说,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海水利用方面,常规的工业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如用于发电的冷却等、盐业、海洋化工,如从海水中提取有用的化学元素等。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围绕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许多海水利用模式,例如山东海化、鲁北化工等,均有这类实践。在鲁北的产业共生实践中,热电厂利用海水产业链中的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既利用了余热蒸发海水,又节约了淡水资源;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液体SO2用于海水产业链中的溴素厂提溴,硫元素转化成盐石膏返回用来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热电生产的电和蒸汽用于各个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氯碱合成氨生产,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的共生关系达17个,包括15 个互利共生关系和2 个偏利共生关系。其中,利用海水逐级蒸发、净化原理,在35公里的潮间带上,建成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大型盐场,构建了“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海水送热电冷却、精制卤水送到氯碱装置制取烧碱”的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

2、以矿业为龙头的共生模式

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起点,构成一大类的物质循环和共生模式。这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产业链的起点来自于地球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是不能再生的,开一点就会少一点。

(1)低品位矿产的产业共生

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个环节的衔接,可形成矿业的共生模式,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之间的“食物链”是“矿石采掘→选矿→冶炼”,矿业开发之间“食物网”关系较弱,但与其他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仍可能广泛存在着。例如,鲁北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磷石膏制硫酸同时联产水泥,形成磷铵配套硫酸、水泥生产共生模式。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磷石膏废渣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窑气,水泥熟料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窑气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产磷铵。既有效地解决了废渣磷石膏堆存占地、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线、减少了温室气体的 排放。

2、以煤炭为核心的联产形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制定并实施新的发展策略,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化、煤热电 - 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兖矿、平顶山等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

一、三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

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从煤或石油或渣油气化制得合成气,用于联合循环(IGCC)发电,用一步法生产甲醇及其衍生物(甲醛、醋酸、醋酐等)和合成氨及其衍生物(尿素、硫氨、硝氨、碳氨等),还可用作城市煤气。这一能源化工联产流程由于一氧化碳只进行单程反应,而且可以保证在低峰供电期增加化学品产量,用电高峰期少产化学品而多发电,从而提高总体效率。这一流程源于早期的煤气化生产电力和甲醇方案,并采用了一些新的、先进的转化和合成技术,如一步法甲醇的生产工艺等,将各种途径综合在一起,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果。

(3)各种金属矿业的共生

以黑色冶金矿业生产为例,矿石采掘到冶炼的“食物链”为:“铁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及与其它行业间的横向“食物网”关系:烧结、炼铁和炼钢的除尘灰均可作为烧结生产的原料;在保证高炉冶炼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冶金废物-钢渣、含铁尘泥、瓦斯灰和轧钢铁皮等的使用量。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化工产业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循环圈,并由此构成了铜陵有色产业大循环圈。无论是低品位矿产,还是其它矿产资源,其中均含有各种有用的成分,这就为产业共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这类共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3、绿色制造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十分迫切,也有了成功的经验。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层次上采用重点技术加以推进:一是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高炉煤气发电、干熄焦(CDQ)、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清洁燃烧、铸坯热装热送、高效连铸和近终形连铸、高炉喷煤、高炉长寿、转炉溅渣护炉和钢渣的再资源化等技术。二是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高炉喷吹废塑料或焦炉处理废塑料、烧结烟气脱硫、煤基链蓖机回转窑和尾矿处理等技术。三是探索研究一批未来的绿色化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薄带连铸技术、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利用废物的“炉子”,且大量的热量可以分级利用。济南钢铁、鞍钢、宝钢等,均形成了各自特色。济钢通过技术开发,单位产值能耗多年来持续下降,起重要作用的除了清洁生产、加强管理外,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熄焦技术,值得推广应用。此外,水泥也是一个典型的利废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三)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

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焚烧的热利用、垃圾填埋场的沼气回收利用等, 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1、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 (1)秸秆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化废为利,使之用作燃料、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少地方形成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很多模式。例如,1998年山东省组织实施作物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示范工程,在周村、历城、兖州三地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厂化秸秆还田、工厂化生产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秸秆养菇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集中养殖业

畜禽养殖是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为“菜篮子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根据食物链和营养级关系,通过青贮氨化、兴办沼气等农艺措施,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 综合利用起来,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形成“猪-沼-果(林、草)”模式,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收益,并且优化社会投资结构,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所谓大宗工业废弃物,一般是指每年的产生量大、既占地又对环境存在不利影响的那些固体废弃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各类工业废渣等。开展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众多的产业共生模式。

(1)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份相近,在水泥生产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质铝质成分,同时,煤矸石还能释放一定热量,烧制水泥熟料时可以代替部分燃料。山东新汶矿业集团、黑龙江双鸭山、山西等煤炭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平煤集团公司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将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采用煤矸石“双掺”技术(在生料中掺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掺加自燃后的红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用煤矸石做烧结空心砖:经过适当的成分调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砖瓦,其强度和耐腐蚀性都优于粘土砖,且干燥速度快,收缩率低。不少煤矿利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砖使用的机遇,以煤矸石为原料,大力发展矸石砖,不仅“吃”掉了原来的矸石山,减少了污染,还腾出原来被占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有关研究表明,粉煤灰的用途已经达到160多种,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2)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浆,并用于发电

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烧,前提是将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响大,机械干燥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将煤泥适当处理后调制成浆,供电站、工业和民用锅炉燃用可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大规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径。全国各地在利用低热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许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源头所使用的物质原来属于废物,经过技术进步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3、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从性质上看,生活废弃物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清运早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其国家主管部门是建设部,具体工作原来由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承担。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则主要由社会完成。

(1)社会回收体系

实现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关键是建立一个回收、分类、加工利用体系。在原来国有回收队伍日益萎缩的同时,社会回收体系逐步成熟。北京市海淀区2003年开始建设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回收体系。北京市利用废报纸制成质量较高的再生纸、将废塑料经热解后制成油气作能源使用,已形成规模生产;成立了废旧物品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废品回收和利用率。河北保定市成为华北地区利用废旧木材制造大芯板的基地,河北文安县和雄县则成为华北两个废旧塑料的回收加工基地。青岛市把生活垃圾预处理后产生的无机物质用作制砖的原料,制成的烧结砖符合国家建材标准,并已大批量生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较有特点。上海对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探索形成了一条污染者付费,市场化运作,网络化管理的模式。通过一次性饭盒的回收利用,解决了一次性饭盒的处理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

(2)各类废水的循环利用

从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到地下苦咸水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水的综合利用等,各地形成了众多的综合利用模式和产业共生形态。例如,我国一些城市的中水利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厦门如意集团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引进污水处理设备,建污水处理池,并充分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主要用途有:1)果蔬生产加工场所的清洗;2)种苗引繁中心育苗生产用水及新品种示范区的灌溉;3)厂区绿化植物的浇灌;4)洗手间的冲洗等。对于回收池中多余的处理水还可通过渠道排放,用于农田灌溉,形成产业链。 (3)各类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

我国历来重视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等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中寻找财富,一些昔日的废旧物资如今也身价倍增。江苏省春兴合金集团是一个生产再生铅的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原料不是金属矿石,而是汽车报废的铅酸蓄电池。江苏省霞客色纺股份公司是一个年产8 万吨涤纶纱和涤纶短纤维的化纤企业,生产原料全部是废旧塑料瓶。人们原先丢弃的矿泉水瓶、可乐瓶、食用油瓶等等,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纺织原料。这家工厂一年就要“吃”掉20 多亿只废旧塑料瓶子。类似的企业众多,浙江的一个废纸再生企业的年产值达到15亿元;北京南郊的一个企业,利用下脚棉生产牛仔服的线,并出口创汇,不仅利用了废弃物,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4)厨余垃圾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厨余垃圾一般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填埋处理,也有采用堆置、常温堆肥、厌氧发酵和焚烧的。2002年,全国有各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651座,年处理能力7688万吨,为1981年的29 倍。其中,填埋场528 座,处理能力6898万吨,占89.7%;焚烧厂45 个,处理能力275 万吨,占3.6%;堆肥厂78 个,处理能力517 万吨,占6.7%。填埋存在着浪费土地、产生恶臭气体与渗滤液等问题;如果用来喂猪,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会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厦门闽星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堆肥处理有机废物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生态技术,构建高效的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蚯蚓与微生物互作),规模化处理厨余垃圾、水浮莲、农业废弃物等,并生产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肥,促进了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再利用和土壤改良。

(5)发展水葫芦产业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葫芦在不少湖泊水域中泛滥成灾,因此被认为是有害入侵种。但水葫芦既是一种高效的水体净化植物,又是一种具有生化与医药价值的植物。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农药、化肥等物质稀释到湖水中是熵增过程,富集起来则是逆熵过程,需要大量投入。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具有富集水体中营养元素的能力。因此,运用“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可以进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若在受污染水体中,有序管理、合理分布水葫芦,可去除污染水体中60 -90% 的氮、磷、油污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即通过发展“水葫芦”产业,以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将水葫芦收集起来生产有机肥,上海已有成功实践;江苏无锡阳山镇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找到了一条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根治面源污染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仅境域内及其周边地区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明显好于同类型区,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提升。

厦门绿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水葫芦综合利用的研究,现已初步开发出具有祛痘、除癣、保湿、润肤等功效的外用皮肤护理多种产品。绿波公司在大力开发水葫芦生化产品的同时,与改善水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

四、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在搞循环经济试点,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发了通知,第一批试点单位82个,有综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废旧物资回收的,也有省市试点像山东、江苏、辽宁,还有地级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延伸产业链。例如,从设计开始,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联系的地区,或根据物质和能量出发进行产业联网,或对一个园区进行再设计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自然要素的循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水循环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阳照射下实现的。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同理,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使之有利可图。

2、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真正有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链联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诚然,我国有传统的“天人调协”思想,但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被降级利用,难以实现再生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增值。因此,一方面,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盘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减少技术产业化的成本,改变我国技术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一类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的。如各种金属(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二类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如果食品中含有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物质,必须严格控制,制定标准并切实执行,防止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英国“疯牛病”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蛋白饲养牛有关。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对企业而言,需要诚信和应急机制,否则“废物变原料”就难以实现;又因上、下游企业都在施行清洁生产,从而导致物质的“减量化”,需要风险管理,否则产业链就会“断”。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行动,除了消费绿色产品,从需求侧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外,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 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1,( 6). [2]黄贤金, 朱德明.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污染防治技术, 2003,( 3). [3]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 J]. 环境保护, 2004, (1). [4] 齐建国.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 J]. 经济纵横, 2004, (2). [5]牛文元. 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6). [6]冯之浚.论循环经济[ J]. 中国软科学, 2004, (10). [7]吴季松.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 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 11). [8]任勇, 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4). [9] 任勇, 陈燕萍等.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5). [10]马凯.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能源,2005, (5). [11]诸大建, 臧曼丹等. C 模式: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 6) [12] 吴季松. 循环经济的由来与内涵[ J]. 科技术语研究,2006, (1). [13] 任勇. 中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框架[ J]. 环境法制建设,2006, (4). [14] 周兵,黄志亮. 论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及实践[ J]. 经济纵横, 2006, ( 4). [15] 周宏春.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保障[ J].中国废钢铁, 2006, ( 3) .

上一篇:订单管理流程图范文下一篇:调度室管理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