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与创新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党的理论与创新范文

建党90周年征文党的理论与创新

党的理论与创新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二○一一年四月四日

党的理论与创新

论文的关键词:理论发展

建设

创新

论文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理论从最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不体现我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正是这样的不断发展创新,指导我们党在新时期继续前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特色理论武装全党,党才能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马克思了列宁主义基础理论作用

马列思想的内容主要是,取暴力形式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2、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中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概括了人民民主发展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农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成为中国革命长期的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对象。最后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的方法,同时也使我国不断摆脱贫穷的困扰,不断走向富强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这一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使国不断发展进步。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4、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二、理论创新用于发展的要求与进步

1、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我们党的理论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紧密结合新的实践,针对党的思想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造性地理论成果。

首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强调,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T作的全过程。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统一全党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党的正确的、科学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实现党执政的必然要求。因此党员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知识、加强党章和法纪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严肃党的纪律,才能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只有这样党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2、大力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

我们都知道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逐步进行,以提高党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这样就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民的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领导,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党。希望当会不断发展与壮大。

2011-4-4

第二篇:建党90周年征文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1

党的理论与创新

二○一一年四月四日

党的理论与创新

论文的关键词:理论发展建设创新

论文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理论创新是社会

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理论从最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不体现我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正是这样的不断发展创新,指导我们党在新时期继续前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特色理论武装全党,党才能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马克思了列宁主义基础理论作用

马列思想的内容主要是,取暴力形式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

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2、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中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概括了人民民主发展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农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成为中国革命长期的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对象。最后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的方法,同时也使我国不断摆脱贫穷的困扰,不断走向富强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这一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使国不断发展进步。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4、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二、理论创新用于发展的要求与进步

1、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我们党的理论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紧密结合新的实践,针对党的思想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造性地理论成果。

首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强调,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T作的全过程。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统一全党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党的正确的、科学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其次,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实现党执政的必然要求。因此党员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知识、加强党章和法纪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严肃党的纪律,才能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只有这样党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2、大力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

我们都知道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中共中

央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逐步进行,以提高党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这样就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民的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领导,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党。希望当会不断发展与壮大。

2011-4-4

第三篇: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陇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宏观趋势,对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思想体系。

进一步明确民族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正确认识、科学界定民族内涵,准确把握民族的本质特征,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民族”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民族共同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我国民族的实际,明确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诠释,有许多创新的地方,如考虑到宗教与民族既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对某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很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与宗教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特别提到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诠释,揭示了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复杂性和特殊原因,使民族概念既符合民族共同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又符合民族共同体的特殊发展规律;既科学阐述了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内涵,又避免引起新的争议,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普遍的适用性,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主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我们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消亡时期,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基本判断,也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采取各种措施“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为各民族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把“两个共同”确立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回顾民族工作历史,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过“两个共同”的基本点并坚持付诸实践,但是,把“两个共同”融会贯通起来,有机统一起来,作为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则是第一次。“两个共同”主题的提出,科学总结了我们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时代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在民族理论上的重大飞跃。

进一步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和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举,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是能够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了把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用三个“体现”来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用三个“不容”来表明我们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信心和决心,即“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这些重要论断,集中阐明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高度概括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方向。

进一步明确民族关系是我国一项重大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共同体因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状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问题,最终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民族关系经受住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种种考验,无论在当今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上,新中国的民族关系都是最好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和谐”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2005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2006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民族关系是我国政治和社会领域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五大关系之一,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这些重要论述,第一次把“和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第一次把民族关系表述为我国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五大关系之一,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族关系的总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

进一步明确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民族团结是我们整个事业发展的根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少数民族从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传统的分布格局被逐步打破,各民族在地域之间的自发流动大幅增强。由于利益关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各民族群众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会、摩擦和矛盾,给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带来一些影响。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要求把增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着力增强各族群众的“四个认同”,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些重要指示,是新形势下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武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明确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新中国成立60年多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民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所占份额逐步提高,初步扭转了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但横向比较,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依然滞后,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根本性改变。十六大以来,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指出,现阶段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些重要指示,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主心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领导核心,这是我国60多年来民族工作实践最基本的经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各级党委做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明确提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各级党政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明确提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是“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并特别强调“把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这些重要论断和要求,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进一步明确要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更加深入,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文化在民族存在、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各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加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巩固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强调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大发展大繁荣,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性因素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发挥了桥梁纽带、致富带头的作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突出抓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深刻指出“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把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同等地位一并强调,在我国民族工作中还是第一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的与时俱进,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

第四篇:党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活力源泉

[摘要]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只有结合实际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活力。

关键词: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古往今来,制度更迭,理念为本。执政者的理论实践决定着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创新理论更适应于客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理论创新能够推动实践活动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和更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理论创新的党,在八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坚强有力的指导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为什么要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理论创新又是一切创新的前提。马克思哲学原理关键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坚持马克思哲学的政党要有运动变化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我们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扎根实践的伟大创造。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根本特点。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坚持理论创新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必将推动新的实践不断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必须理论创新。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担当新使命要求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是密切联系着的,以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需要改革创新;党要确保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关于理论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个时代的共产党人都肩负着发展科学理论的神圣使命,都必须通过勇敢的实践和不断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实践经验、新的理论创见和新的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在把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的实践中,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要求。

二、如何推进理论创新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政党,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创新。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推动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理论创新需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党的理论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针对和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同时,党的理论创新,惟有真正地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实践,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和指导力,才能掷地有声、落地生根。总书记上任之初就庄重地向人民承诺,“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他还提出,要攻坚克难,要敢涉险滩,要啃硬骨头,体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同时,他强调干部要有担当意识,“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他亲自担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一些重要小组的组长,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狠抓落实。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只有为民族文化所认同、只有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而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而要落实这一过程,就必须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同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

三、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顺利完成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需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理论创新看做永葆自己生机活力的根本,而理论创新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的。回顾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执政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一部党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理论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伟大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十八大以来丰富多样的理论创新成果,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纲领和理论指南。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条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2]安林瑞.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J].党史博采.2009 [3]赵翠娥.保持党的活力推进党的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第五篇: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009-11-11 13:33:00来源:《浙江日报》2002-09-16作者:黎宇

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学习、研究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弄清楚它的历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始终地坚持它,自觉地实践它。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这样,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因此,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深刻认识、科学评价“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

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

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着眼于紧跟世界进步潮流,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有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如今就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而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稳定面临新的情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如何认识自己,努力克服消极面,改善自身状况,成为最紧迫的课题。“三个代表”正是着眼于此而提出的,反映了当今时代和形势对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它站在不断加深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高度,把先进性的一般要求与体现时代特征的特殊要求统一起来,从而为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容。

以上五点,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5·31”讲话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三个代表”正是在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归根结底,如同“5·31”讲话所说的,既不能丢老祖宗,特别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又不能搞教条主义,“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应当按这一基本精神,去理解“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认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于“三个代表”在我们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

早在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上述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所作的阐发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这就是“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也就是“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当前统一思想,首先要在科学认识“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问题上统一思想。只有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思想统一了,认识一致了,才谈得上用“三个代表”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三个代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三个代表”要求来规范我们的言论和行动。

上一篇:德国的结婚制度范文下一篇:电工口诀及解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