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型犯罪的司法认定

2023-02-08

一、持有型犯罪概述

( 一) 持有型犯罪的概念

想要搞明白该种类型的犯罪行为的具体所指, 首先必须弄明白下面几个概念:

第一, 犯罪行为与状态是不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危害行为是指犯罪者在某种意念的诱导下所表现出的言行举止对社会的危害。从上理论出发, 即便是静止的状态也包含在行为理论之中。坦白怀有该种行为意念并不否定持有在外在具有状态的表现。

第二, “无行为则无犯罪”, 在已经有的刑法规范中, 对此的描述一直没有经过任何修改。言行举止是刑法理论研究的重点。“无行为则无犯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刑法研究与执行的重要原则。从这一理论演变的整体情况来看, 要根据行为人思想意念来考虑是否构成犯罪。按照目前的刑法观念, 只靠意念是无法判断是无法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的, 只有在意念诱导下的行为人的言行举止才能成为刑法针对的主要目标, 为了压缩刑法制裁的对象领域, 为了维护被追诉者的合法权益, 只能规定刑罚的基点为犯罪者的言行举止规范。改变传统的“无行为则无犯罪”的观念从根本上来说, 其实就是对刑法学基点的撼动, 其结果根本达不到法律惩戒的效果, 使得犯罪行为反复出现, 所谓人权的维护也将沦为一纸之谈。

第三, 刑法评价为何关注持有行为, 最本质的原因是为了社会的有序发展, 国内针对持有型犯罪提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无论何种形式的立法其初衷是惩戒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 这才是持有型犯罪的基点。将犯罪者的具体言行作为评判对象, 当犯罪者在明知不正当的情况下仍然支配或控制着某一财务, 不问来源, 不问性质地占有, 就该感召持有型立法惩罚条例给予处罚。

从本性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言行而不是某种状态的持续。其内部性质构成犯罪的主要动因。根据持有的概念, 持有型犯罪可以定义为犯罪者以持有作为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而作出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应受法律惩罚的行为。

二、持有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对我国社会建设与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当持有行为对社会关系产生的危害突破一定标准限制的时候, 那么该种持有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评价甚至是控制与惩罚。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持有是一种行为举止, 不过从外在表现形态上来说他却具有静止的特点, 即便它看上去是静止的但是对社会的危害却具有很大的潜在爆发力。例如, 携带、私藏毒品, 虽然看起来是一种静止的行为, 但是这种药剂一旦大量流到市场上, 那么给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将是后患无穷的灾难。对于有正常思维的人来说, 周围如果有人非法私藏大量毒品, 并将其作为个人兴趣爱好, 这个人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中是不正常的, 是不为我们所认可的。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毒品携带者或者私藏者的行为是有罪的, 他们会用手里的毒品牟取私利, 危害社会。该种犯罪行为对社会的破坏性不仅仅在于行为自身, 更指持有作为其先前行为和后续行为的中间活动, 如果不对持有本身进行定刑, 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清除犯罪行为本身。虽然常常处于无形的状态中, 持有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却是巨大的。有些东西是不言而喻的, 以一些物品, 如毒品、假币即便其拥有者是通过一些正规渠道获得它们的, 而且行为人持有这些物品的初衷并不是要损害社会利益或者是某个个人的利益, 但是这些东西仍然会增加群众的不安感, 因为谁也不知道在以后的某一天, 这些物品的持有者会突然改变主意用它们来对付周围的某一个人, 或者是危害社会秩序。在刑法意义上, 民众的恐慌即为一种危害。

三、持有型犯罪的司法认定

( 一) 持有型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认定

从客观的角度出发,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这件的关系有别于因果关系理论, 对持有这种行为本身的分析, 在该种犯罪行为法律认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他问题如持有行为的性质、行为形式, 以及其具体的后果上文已有论述。在文中, 根据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和持有行为提出了两个讨论点:

1.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关系

根据因果关系理论:要有危害结果出现, 首先必须有危害行为的产生。但是该种类型的犯罪行为, 其行为本身与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类似的联系。在这种犯罪行为之下, 有害的行为就是“持有”, 最终的结果也通过“持有”表现出来, 前后之间没有一定的顺序性可言, 前者出现的同时后者也出现。几乎是在瞬时间一起发生的。

2. 持有行为的推定

在对行为者是否持有一种物品进行判断的时候, 要根据事件的实际状况, 按照具体的原则标准, 收集证据、证人证词作为判断依据。本文观点是, 对持有行为进行准确的定位,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细节性问题入手:

第一, 要正确对待“支配”与“控制”的实质性内容, 不管是支配还是控制, 其所指的具体事情具有很大的区别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支配对持有物的作用要比控制对持有物的作用大很多, 因为一旦持有物处在支配的情况下, 那么它已经丧失了原本的状态, 而在控制力量作用下, 它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状态; 其二, 持有者的行为不会对持有物的结构, 产生影响, 不管是在物态上的持有和支配还是在法律范围内的持有和支配。不管是持有还是支配, 既可以是持有者本人, 也可以是持有者所指定的某一个其它的人, 重点是一种行为关系。其三, 该种犯罪行为, 不管是从行为本身出发, 还是从危害结果出发, 都具有“持有”性, 一定要注意两者之间在时间领域内的同步性。

( 二) 持有型犯罪的主观方面的认定

1. 持有是否必须具备主观要件

因为“持有”的行为性,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具有意念性。所以从犯罪行为的结构特点上出发, 不能排除其主观方面的因素, 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 也应该注意证明人对于行为人主观心态的证明。此外, 由于在一些情况下主客观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因此持有犯罪行为必须具有行为人主观上的一些特点, 否则, 法律上的限制范围将会被无限扩大。主客观的结合, 认为当一种言行违反了法律规定的时候, 它在主观上已经先突破了法律的限制。也就是说罪犯, 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在其主观意念的诱导下出现的。

2. 持有主观方面的内容

在案件判定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形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持有”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尽管它从外在形态上表现为静止的。行为人在行为之前很清楚自己的所采取的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但是仍然服从了自己主观意念的指向, 这种行为不能定义为过失。在现代法律规范中, 对于故意犯罪行为与无意犯罪而犯罪的行为进行了区别性处理, 同时现在法律在对因为意外、失误而导致的实害的、物质的危害结果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力度要轻于有意为之的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另外, 对于无意为之而且没有引起任何损害的行为仍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其给予惩罚。从损害后果处罚, 不管是持有型犯罪行为本身, 还是持有犯罪所产生的危害结果都具有“持有”性, 而这一特性本身又无法通过实害或物质等词语进行准确的表述。根据国内目前法律中关于持有型犯罪行为定罪的内容, 可以看出, 持有型犯罪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主要是针对我国特定管理制度权限的挑战, 这一违反行为的所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的判定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综上所述, 该种犯罪行为不会对刑法所要保护的对象即犯罪客体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所以, 该种犯罪行为本身不存在过失犯罪的可能性。

四、持有型犯罪的证明责任

作为最佳的维护被告方权利的刑事诉讼形式, 将出示证据的责任交给控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量大规模资金财产流动不断出现的现阶段, 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的案件也在不断增多, 控方举证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更多的业界人士开始站出来, 提出应由被控者承担部分举证责任。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所有的控诉形式都应该将举证的权利交给被空方。本文的观点是: 如果采纳这些新的观点, 很容易导致重担冤案错案的产生, 违背了现代刑法所倡导的主要精神准则。同时也会对传统的刑法定罪规范造成巨大的冲击, 引起刑法定罪惩罚领域内的混乱无序。

第一, 无罪推定标准决定了“控方承担举证责任”在所有的规范标准中是最基础的一项。现阶段, 在法律定罪的过程中, 传统的被告人自己证明自己罪名是否成立的形式已经被废除。控方负责举证的形式具有无条件性、稳定性, 如果有失误, 他们会负全部的责任。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主要是程序上的, 它是为了使控辩双方失衡的主体地位尽量达到平衡达到保护被告人的目的。但是在持有型的犯罪活动下, 行为人也只有经过法院的合法程序的审理后才会被最终定罪, 所以在这种犯罪行为模式之下, 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有罪与否, 都不会对排定结果产生相反的影响。无罪推定同时有一项重要的派生规范, 也就是不管是谁, 都不能被迫证明自己行为的有罪性。在刑事诉讼中, 提供证据的主要责任是控方。在控方提供证据的过程中, 被告人也可以申请用有利的证据驳回对方的证词。

第二, 在罪行判定的过程中, 说明工作和举证工作在根本内涵上有着重要的区别。有学者认为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中, 持有者有责任与义务对这些物品的来历进行客观如实地解释。不过这跟控方的举证责任是不一样的。当控方无法完成举证工作或者举证不实的时候, 他们要对自己的举证行为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相反行为人如果无法讲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持有上述的物品, 或者是所持有的物品的具体来源的时候却不一定非得对自己的无法解释担负一定的刑法后果, 行为人是否应该承认一定的刑事法律责任, 得看检查方是否能够提出相应的, 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 证明行为人必须为自己的持有行为负法律责任。所以说, 不管如何, 只有将举证责任交给控方, 才能确保法律执行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在对行为人所持有的物品的具体来源以及途径的情况下, 持有型犯罪才有适用的空间。虽然这样, 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检查方没有必要再对持有者持有这写物品潜在的危害性进行分析调查以及相应的定罪处罚。检控机关在面对与特定物相关的案件时, 首先应该明确持有人的持有行为性质, 因为持有型犯罪行行为在理论上的一些特殊性, 所以其在责任确定上也和其它犯罪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检查方在处理持有型犯罪行为的时候, 要对其持有物品与持有物品后的具体行为进行判断, 当查明持有行为的先前行为或后续行为时, 持有型犯罪即丧失适用空间, 如果无法开展这项活动, 那么就由法律评定来对行为人的罪行进行评定。所以, 从刑事司法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 检控放的工作量不但没有变少, 反而比其它类型的犯罪行为事件的工作量要增加许多。

摘要:毋庸置疑, 持有型犯法行为的主要形式特点是“持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犯法行为的整体外在表现形式是静止的。根据国内现在的在司法活动经验来看, 该种类型的犯罪行为主要被关注的几个要点分别是共犯形态、停止形态、罪数形态的认定等等, 业界人士并未对其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笔者以国内现现阶段行刑法的具体规范标准, 从入罪原理、司法认定、证明责任等几个环节出发对该类犯罪行为进行探讨。

关键词:持有型犯罪,司法认定

上一篇: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以及完善策略下一篇: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与有效课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