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2023-02-23

第一篇:商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闽宁国际商贸中心项目介绍

闽宁国际商贸中心

一、项目介绍:

闽宁国际商贸中心是宁夏闽宁金润通实业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首个城市综合体,也是闽宁目前最大规模的商业地产项目。该项目位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镇区南端,项目总投资5.3亿元,土地面积188358.6㎡(约合282.54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2822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5074 ㎡,地下建筑面积3148㎡。项目容积率0.66,建筑密度30.36%,绿地率7,84%,项目已于2015年3月开始建设,计划2017年9月正式运营。

项目的商业部分囊括了商贸、建材、餐饮、客运中心、电商平台、物流、超市、商城、农贸市场、游乐园、老年公寓、加油加汽站等业态,是闽宁唯一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物娱乐的商务娱乐平台,这种业态完整的商业集群填补了闽宁区域商业配套的空白。基于对未来经济趋势的深刻理解,以其强大的金融原驱力和政治远见,集高效能、人性化于一体,闽宁国际商贸中心定能全面引领全新的商业模式,成为闽宁镇经济崛起的新标杆,为闽宁镇经济注入核心动力!

项目地块西临西线高速,东临201省道,距离西线高速出入口3公里,距包兰线黄羊滩车站、玉泉营车站5公里范围内,交通网络发达,北上辐射乌海、包头等内蒙城市,南下直达中卫、兰州等城市。铁路-高速-省道三维立体交通突出本镇在沿黄河城市发展带西翼交通架构中咽喉锁钥地位,紧密了石青产业区的联系,提速了沿贺兰山麓旅游带。

且黄羊滩车站与玉泉营车站规划将进行改造,提高货运能力;项

目地块规划有汽车站,五年内将新增多条客运线路,大大紧密闽宁镇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双向辐射产业区与居住区,嫁接立体交通网,快捷辐射周边30公里半径区域。

从1997年开始,作为闽宁协作项目之一,“闽宁”二字,正是福建和宁夏的简称。闽宁合作近十年来,福建援助宁夏的资金达到2.4亿元;双方还设立了扶贫协作发展基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了10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4.4万宁南“西海固”贫困山区的农民走出大山,通过移民搬迁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人均纯收入由建镇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4年的近9000元。虽然目前闽宁镇仍显落后,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各项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闽宁镇是习近平同志在1996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主持负责的闽宁对口帮扶工作,随着习主席的西行视察,闽宁镇更是聚焦了大量目光,借助这个契机,本案项目在政策有支持、人口有补进、商业有基础的情况下,必将成为闽宁最成熟的商业区域,我们认为本案未来还是大有可为的,存在着无限的可塑性与可挖掘的价值空间。

从大银川都市区的规划来看,永宁县是承接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实现南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也是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两区”建设和银川发展开放内涵式经济的主战场。这就奠定了政府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大力发展镇区建设为主要工作,镇区面积也由2平方公里扩展到3.8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870户4.4万人,实际居住人口6万人,随着移民安置工作有序推进,预计2020年人口增至10万人,2030年人口达到15万。

整个项目有餐饮、宾馆、娱乐、休闲、电商平台、物流园、汽运站等多种复合业态,相互托市,有效互动。通过统一规划宣传,有效整合,一站式解决人们衣食住行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这里将成为闽宁镇商业中心,乃至可以代表闽宁的一张城市名片。

闽宁国际商贸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在闽宁镇是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商业综合体。

目前闽宁镇的商业体系已初现雏形,但是表现零散、规划错乱。而本项目在定位上走以整合各种业态、打造闽宁核心商业区的路线,将其中分割成不同部分,背向回民公墓的方向建立汽车站,将人流向园区内部聚集,在西南角配置汽配五金建材的综合市场,而靠向201省道部分将以商城、农贸市场等汇集人气的业态为主,市场内部以站前街为轴线形成美食主题特色街,根据市场需要规划中还有大型超市以及宾馆的配置,另有老年公寓、游乐园、物流园,这种由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汽运、健身、物流配送有效结合的复合业态组成的大型特色综合体,各业相互托市,拉动市场蓬勃发展。不仅如此,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的一站式购物娱乐模式也将改革小镇消费习惯、引领小镇都市化生活新风尚。

第二篇: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工作简报

流通发展司 第6期 2013年7月31日

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向欣司长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

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摘编)

一、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

所谓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是以部、省、市三级联动、上下一体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核心,以各地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公益性的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互为支撑的服务力量为主体,通过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支持政策和制度保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为流通领域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服务平台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2012年7月份,商务部选择20个地区开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目的是探索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夯实整个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从试点情况看,各地把服务平台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促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惠及就业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积极引入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集成多方面政策资源,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融资、创业辅导、人员培训、市场开拓等各种服务,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总得看来,通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在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基本完成了试点的目标。

(一)城市服务平台的基本构架初步形成。试点地区基本形成了以事业编制的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公益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基层商务部门、行业协会、商圈市场管委会)为补充,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实体服务与在线服务相结合的城市服务平台基本构架。

一是有了专门的执行机构。在政府职能调整、机构压缩、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各地积极争取,设立了事业编制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承担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任务。其中,荆州、南昌新设了专门机构,长沙、临沂、杭州、南京、蚌埠在现有机构基础上增挂了牌子,吉林、青岛、郑州、新余对现有机构进行了整合重组。

二是有了专业的服务力量。各地在下级商务部门设立工作站,在各类商圈、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共设立150余个联系点,引入各类专业服务机构300多家,既加强了与企业之间联系与沟通,保证了服务需求的准确性、时效性,也增强了服务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并且,随着各项服务的不断开展,逐步培育了一支关注、了解、服务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专业队伍。

三是有了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服务载体。各地均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场地,长沙、青岛、新余、吉林、荆州、临沂、金华、蚌埠等地的服务大厅已挂牌运行。我们组织长沙市商务局与相关机构共同开发的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已提供给各试点地区使用。部分地区还启用了718890(企业拨拨就灵)、8858(帮帮我吧)等服务热线,搭建起实体服务与网络服务相结合的服务载体。

四是服务内容针对性强。试点工作伊始,各地就深入开展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需求的摸底调查,准确掌握企业需求,并在工作中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初步统计了一下,目前各地能够提供的各类服务内容达20多项,尤其是融资、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符合商贸流通行业特点的服务项目,深受广大企业的欢迎。

五是服务方式丰富多样。包括组织开展信息咨询、培训讲座、市场开拓等共性公共服务,安排服务机构入驻服务大厅提供现场服务,建立服务机构联盟或专业超市供中小企业选择,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订单对接式服务,对特色产品组织“团购”进行重点推广,组织多家服务机构为重点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等。

(二)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虽然起步时间较短,但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商务系统促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是写进了国务院文件。去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以及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并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列入《国务院中小企业工作领导小组部门分工重点工作》。商务部也将此项工作正式列入《2013年商务工作要点》。

二是明确了专项资金。经反复与财政部等部门沟通协调,“中小商贸企业发展资金”已正式纳入中小企业支持资金总盘子。这项资金从无到有,直到现在取得“合法”地位,着实不易。特别是今年财政部对内贸领域专项资金进行调整时,这项资金也得以保留。继2012年对10个地区的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给予支持,2013年将对其他10个试点地区给予支持。

三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各地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委托平台承担部分行政职能,把服务平台打造成面向流通领域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例如,新余市与司法局合作,设立法律服务热线、律师顾问团为企业提供法律帮扶,与人保局对接,共同为大学毕业生和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搭建双向对接平台;南昌市与劳动局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指导。

(三)针对融资难问题有了突破。针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普遍存在的信用等级不高、抵押资产不足等困难,以及其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各地会同相关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低门槛、无抵押”的融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各地以组建互助合作基金、信用联盟、担保、小额贷款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254亿元,授信188亿元。其中,长沙等地与民生银行开展的互助合作基金模式,企业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获得5-10倍的无抵押银行贷款,受到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普遍欢迎。吉林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特点,探索出互助互保融资、协会会员整体打包融资、老字号企业品牌融资、市场商户存货或摊位质押融资、特许经营担保融资、商圈担保融资等六种融资模式,深受企业欢迎。更重要的是,各地通过服务平台将政府的公信力与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相结合,将银行、担保、保险、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机构组织起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极大地丰富了企业融资途径。

(四)培育了商务工作的支撑力量。

一是整合了协会商圈力量。在服务平台的组织下,试点地区的各类商圈、市场、行业协会,以联系点的角色积极参与到为企业服务的各项工作中。不但充分发挥其密切联系企业、熟悉了解企业的优势,积极组织企业应用服务平台各项服务,而且通过组织开展培训讲座、技能大赛、市场开拓、互助融资等各项活动,服务企业的手段和能力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凝聚力也逐步提高,真正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娘家。

二是培育了专业服务市场。在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过程中,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特点和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提供的服务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中小企业“愿意用服务、用得起服务”的氛围也逐步形成,主体多元化、资源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运营市场化的服务市场已经初显雏形。

三是成为了商务工作载体。各地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委托平台承担部分行政职能,将服务平台打造成整个商务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如金华、新余等地整合12

312、家政服务、对外劳务等平台资源,实现统一呼叫、资源共享;青岛市将肉菜追溯体系的运行维护、市场监测与统计分析、政府投资农贸市场承办主体的相关职能委托服务中心承担;此外,青岛市还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内贸、外贸、外资等全部商务领域中小企业,通过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国际性展会活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组织线下采购洽谈会,积极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要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领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扩大内需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流通业的积极参与。而流通业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中小企业是流通业的主体,已经占到流通企业数量99%以上。过去我们抓批发市场建设,实际上在批发市场里经营的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我们抓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实际上加盟店、特许经营店都是中小企业;我们抓百货业、购物中心,可实际上在百货商场、购物中心里经营的也都是中小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国家的流通业发展形成了大企业建平台和“壳”,中小企业在从事实际经营的特点。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具有支柱作用的大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富有增长活力的中小企业。这一点在流通领域尤为突出。而且根据我们近期对中国特色流通体系顶层设计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仍将是我国流通业的“中国特色”。因此,关心和支持这些从事实际业务经营的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才能够抓住流通业的本质和根本,才能够提高流通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够进一步发挥流通业吸纳就业、满足居民便利消费的重要作用。

然而,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一直滞后。特别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小微流通主体负担重、困难多的弱势格局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如何适应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建立包括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专业服务和行业自助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改善中小微流通主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环境,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健康发展,是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转变流通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新一届政府非常注重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是各国政府部门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美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部门,并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各类服务。我国自1999年首次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在工业、科技、外贸领域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但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专注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几乎空白。我们提出通过建设服务平台整合社会服务资源,营造资源共享、服务支撑的发展环境,通过财政补贴将商业化服务转变为有政策引导的专业化服务,为中小企业提高便利、规范、实惠服务的思路,定位准确、恰逢其时,符合改革方向,应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各级政府都应给予支持。

(三)是破解融资难问题的需要。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6月份PMI只有50.1%,跌至去年9月以来最低,并徘徊在荣枯线附近,表明整体经济活动持续低迷。今年下半年到未来一段时间,中小企业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部分企业主甚至感觉现在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2011年。

而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企业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不到30%,融资成本比大中型企业一般要高出一倍至数倍。除了传统金融机构经营惯性侧重于向大城市、大企业投放,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外,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和经营信息不透明等也是关键原因。而较之中小工业企业,这些因素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解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问题,尤其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关注。

刚刚出台的金融“国十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67号)专门把“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一条专门的政策措施,提出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旨在提高对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增强小微企业信用和担保水平的具体措施。我们建立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与组织能力,汇聚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金、中介组织等集体合力,把相互了解并有融资需要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帮助其打通进入融资市场的通道,能够有效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和空间,提高企业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形成解决中小流通企业融资问题的长效机制。

(四)是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商务部门特别是流通管理部门在促进流通业发展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今后,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央财政资金也将更多地以一般转移支付的方式切块给地方。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由各地统一向省里争取财政资金,通过平台为各行业、各类型的企业给予支持,不仅有利于将支持政策由分散的单项支持转向系统的综合扶持,由临时性、短期性安排转向制度化、常态化安排,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使政府职能真正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社会中介机构或服务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

同时,长期以来,基层商务系统力量薄弱的问题非常突出。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将事业编制的服务中心、各行业协会、商圈管委会,甚至主要服务机构的力量进行调动整合,形成一支专门从事中小企业服务、管理的队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内贸工作人手不足问题。还可以将中小企业工作与商业街、老字号、特许经营、行业统计等相关工作打通,成为各地政府做好流通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建成部、省、市三级联动、上下一体的服务平台网络体系。虽然前期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服务网络还不够健全,覆盖面小,协同性不强,离满足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做好城市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试点范围,抓紧启动省级试点和中央平台建设,进而构建全国三级服务平台网络。同时,积极协调落实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创新政策支持方向,建立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继续抓好城市平台建设。城市平台直接面向中小企业和服务机构,是开展服务的窗口,也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我们将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流通领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引》,明确服务平台的主要架构、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等。各地要以此为指导,加快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服务平台规范、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把已经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

同时,各试点城市要加快建立基本服务队伍,通过购买服务、服务奖励等多种方式,对专业服务能力强、资源带动能力强的服务机构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形成骨干服务队伍,发挥其核心和引领作用。各地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要不断发掘中小企业潜在服务需求,通过与服务机构合作,开发特色服务产品。商务部将适时选择一批表现突出、带动作用强的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抓紧启动省级试点。今年,我们将启动省级试点,即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省、区进行试点,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全省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申报试点的文件已于近期下发,主要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有3个以上城市开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5年内完成全省大部分城市的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二是要适时启动省级平台建设,统筹本地区各城市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目前暂不具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条件的地区,可以推荐1-2个城市开展单独试点,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可直接申请城市试点。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积极争取安排专项资金对首批试点城市和今后全省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支持。另一方面,要以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落实各级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切实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扩大服务范围,充分整合服务资源,真正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打造成商务系统转变工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商务为民的重要载体。

(三)加快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为提高各地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商务部组织工作基础较好的长沙市开发了服务平台信息系统软件提供给各地使用。下一步,商务部还将开发中央平台信息系统,加快形成线上线下同步、部省市三级联动、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在继续推进实体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网络平台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统一信息系统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形成自身特色。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便利化优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促成更多的中小企业与服务机构对接。要在服务过程中注意对企业发展情况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为开展行业统计、企业信用评价打好基础。

(四)建立缓解融资难问题的长效机制。解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重点。近年来,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开发了许多符合商贸流通行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各地也在利用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下午,民生、交通两家银行会向大家介绍他们的产品,将来我们还会与两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研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大力推广特色融资产品,推动解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难问题。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也要会同当地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摸清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需求及特点,整合运用各级政府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以服务平台为载体,鼓励行业协会、商圈管理机构与银行、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商业保理公司等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帮助融资机构宣传其融资业务和产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加强宣传交流与绩效评价。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宣传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宣传服务平台的作用和意义,努力营造促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对服务平台的指导和服务力度,及时了解建设运营情况,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引导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商务部将制定《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组织专家组赴各地进行指导、检查,一方面督导服务平台建设进度,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完善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另一方面总结服务平台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推动服务平台健康发展。

(流通发展司)

抄报:部领导(增伟、爱卿)。

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抄送: 财务司、市场秩序司、市场建设司、流通发展司(10)、市场运行司、服贸司、电子商务司,财政部经建司。

第三篇:加快宜宾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市招商引资局局长 毕忠明

宜宾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有名的水运码头。历史上,宜宾人便擅舟楫之利,“南控滇黔,北接川中腹地”,成为川、滇、黔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贸易十分活跃, 是历史上传统的商贸物流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的兴建和航空业的发展,长江航运在一段时期日渐萎缩,商贸发展也逐步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2008年,在宜宾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打造川滇黔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既是宜宾发展的需要,也顺应广大市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商贸物流中心的打造,需要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现代化程度为基础,形成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力和散发力。现就我市商贸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利用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宜宾商贸物流中心提出建议。

一、宜宾具备打造商贸物流中心的有利条件

(一)经济实力已经具备。近几年宜宾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居四川省第4位,居川滇黔结合部城市群首位。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720多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多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亿元;国信证券和中信银行入驻宜宾,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42亿元,贷款余额345亿元,信贷净投放达104亿元。这为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宜宾襟连巴蜀,势牵滇黔,在成渝贵昆几何辐射中心,位居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成渝经济区及攀西——六盘水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交汇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宜宾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转换要地,四川沿江开放和成渝经济区连接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长江产业带西延理想的生长点和增长极。在两百公里半径内有自贡、泸州、内江、乐山、昭通、毕节等城市,区域内常住人口2000多万人,区域购买力潜力巨大,市场覆盖面广阔。这为发展商贸物流中心提供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

(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富集,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将大幅增加, 淌费需求也将大幅提高。与周边城市相比,宜宾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均有相对优势,为发展商贸物流中心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宜宾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随着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交通枢纽战略的实施和加快推进,其铁、公、水、空配套完善的主体交通运输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空运、水运及铁路运输同时援用,在以宜宾为中心的280公里半径范围内,只有宜宾同时具备这些所有的条件,其物流成本将具备相对较低廉的优势,为发展商贸物流中心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硬件。

(五)开放型经济发展态势强劲。2007年全市招商引资共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36亿多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08年,引进到位省外资金132亿 多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09年,引进市外,省外到位资金首次双双突破两百亿大关,分别达到296亿元,228亿元;2010年双双突破三百亿大关,截止11月底市外到位资金已达376亿元,省外到位资金巳达330亿元。已经成立了成都海关驻宜办事处、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宜宾办事处。全省规划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宜宾港已开工建设。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美国胜腾、法国拉法基等跨国公司和三峡总公司、葛州坝集团、中电国际等国内大企业已竞相落户宜宾,宜宾的知名度和商气、人气已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为宜宾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中心起到了较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宜宾商贸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周边城市物资的吸引力不强、发散力不足。商贸物流中心是相对于一定的范围而言的,作为商贸物流中心,它应该是周边各地物资的流向集中地,也是周边城市发展获得所需原材料及商品货源的供给地。周边城市物资需要借道宜宾对外转运,以获得较高利润,也要在宜宾才能获得较低成本的原材料和商品供给。如果没有建成这样的中心,那商贸物流心就只能是概念、口号,而不是真正的中心。因此,宜宾要建设的商贸物流中心,显然不仅是相对于九县一区而言的,而是相对于川南五市及邻近的云南昭通以及贵州毕节乃至更宽的范围而言的。从目前来看,宜宾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市场建设硬件方面,目前宜宾也不具备对周边城市物资集聚力和散发力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市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21个,其中10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3个;年交易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14个,其中上亿元的有3个。上规模和上档次的物流场所和物流企业也屈指可数,而且市场门类单一,布局极合理。零售市场多,批发市场少;综合市场多,专业市场少;生活消费品市场多、生产资料市场少;以街为市比较明显,缺乏市场规范管理。没有形成龙头集散市场,品牌效应不强,服务功能不完善,信息化程度、现代化程度都不高。这些条件决定了,宜宾还无法吸引周边的物资流向。相反,却有部分物资流向周边城市的迹象。如,邻近部分城市的城市形象、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等建设已经明显走在了宜宾的前面,特别是世界及国内知名品牌名店的入驻与发展,已经对宜宾市民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出现了部分市民到附近城市购物、消费的现象。仅管一些有识人士在几年前就提出上述现象并提出改善建议, 但改观不大。近两三年来, 一些外地客商已经看出了宜宾在这方面的差距,并看到了这种差距中的商机,纷纷来宜宾考察, 希望在宜投资商贸和物流建设项目, 但是, 大都没有结果。

(二)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布局受制于城市规划。虽然宜宾有城市建设规划,也有商业网点及商贸物流发展的规划,但融合不好,起点不高,几乎实施不了,更体现不出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特点和作用,以致许多大的商贸物流项目招不进来更落不下去。近两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希望来宜宾考察的投资者不少,但具体到项目时,就存在供地规划不能落实、大型商场找不到符合条件的场地、项目促进遇到撤迁遇阻等问题。如在招商引资项目的洽谈及促进中,麦当劳品牌店多次来宜宾考察找不到适合的场所,宜必思酒店项目签约4年后仍难以实施等等。

(三)商贸物流中心的概念模糊,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许多人士把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与商住小区混同,将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混同,一律视为竞争性行业,在土地供应、价格确定、出让方式等诸多方面釆用同一模式,使大型商业地产商望而生畏,不敢进驻宜宾,以致于周边城市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生活用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迅猛发展,吸引了大批宜宾人前往投资。甚至在宜宾设点推销、每周数辆大巴车专门接送,使宜宾人包里的资金投到了周边城市的市场建没之中,导致宜宾市打造川、滇、黔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成为一句口号。殊不知大型商贸市场有许多条件如品牌集聚、商品货物运送、经营理念和模式、人气培育、停车场建设、投资回报周期长短等方面与住宅小区都有巨大差别,所以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一般不敢涉足商业地产和专业市场建设,即使免强进入,大多以不成功告终。正如宜宾城区内拟建一座五星级酒店一样,说了多年仍无结果。当然,商业地产商也可能会建造部分住宅甚至门面房进行出售,但那是对大量持有商业房产在短期内不能收回投资的一种弥补。目前,许多沿海城市尽管土地稀缺,为了发展商贸,以10%甚至5%的住宅地价出让给商业地产商建市场,并且明确地块中商业用房面积超过总建筑面积40%以上,即按商业用地给予优惠。

三、加快宜宾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建议

思路决定出路。要加快我市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主要对策是: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借助外力,以改善交通、开拓市场、提升服务为主线,大力推进城市功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服务意识培养,努力实现构建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目标,以抓工业大项目的思路,推进宜宾作为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一)高起点规划,细条款实施。宜宾及周边城市都有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规划或设想,最终谁能成为中心,不是规划说了算,也不是哪个城市政府说了算,省政府更不会以一纸命令来为哪个城市命名,最终只能由实际形成的市场来决定。因此,宜宾要建成商贸物流中心,高起点的规划十分关键,不能在规划上落后于周边城市,尤其是不能只规划生活性市场,更要大手笔的规划各类大型生产性专业市场,不但要规划市场,还要规划与市场配套的交通、物流、停车场等等。要逐步让周边城市及企业界人士形成一种共识——缺少生活性商品或生产性原材料、零部件、配件等,到宜宾去买的思维。

其次是要细条款实施。在高起点规划的前提下,实施或建设速度将决定谁会最终成为商贸物流中心。中心的建设不是口号喊出来的,也不能一口就吃成胖子,没有具体的实施条款作保证,中心建设就会成为空谈,这方面的教训太深刻。因此,必须在领导分工、进度安排、部门责任、发展步骤上具体到位,最好有惩罚性的措施约束,确保规划落实。

(二)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政策引导。更新观念,一是要更新“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就是建设几个商业市场的观念”。商贸物流中心需要大量的综合及专业商场作支撑,但大量的综合及专业市场,只是商贸物流中心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是通过综合及专业市场建设,构建对周边地区货物集聚与散发的转换要地,形成周边需要的货物在宜宾能找到,周边要输出的货物能通过宜宾转运的格局。二是要更新“大型市场基地建设是竞争性行业、能及时赚钱的观念”。改变此观念,目的是尽量减少对大型商贸物流场地建设的诸多限制或苛求,使中心建设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要象建工业集中区那样建商贸物流中心。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要在建设用地、项目包装、规费上缴、征地撤迁、资金补贴等方面综合进行。在用地方面尽量考虑参考工业用地价格,采用带条件挂牌出让的方式;在项目的包装推出时,可与房地产项目打捆,增强吸引力;在税费处理上,可考虑除了上缴国家和省上的税收及规费外,本级地方留存部分“二奖三减半”;当涉及项目撤迁时,以投资者出资,地方政府协调的办法,共同完成;重大、重点及具有影响力的投资企业来宜宾投资市场建设,可考虑适当的财政补贴(杭州,政府明文规定,对服务业的场地建设,按每平方米30元现金给予补贴)等等。通过这些基本条件的解决,吸引外来投资者,特别是有品牌影响力的投资者来宜宾发展物流企业,促进商贸物流中心迅速建成。

(三)加快城市功能建设、改善城市商业格局。继续提升宜宾通往周边昭通、内江、乐山、自贡、重庆等城市的交通运力,使周边城市的商品、资金、信息能在宜宾与各个城市之间顺利穿梭;加快对宜宾通往市内各区县的道路运行速度,使各区县的各种资源能顺利地在宜宾集结;加快城市环线建设,将老城、江北、南岸连成一体,使市内的商贸物流企业能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加快三江口中央商务区项目建设的推进工作,使之尽快成为川南地区具有集聚性、规模性、带动型的商业龙头企业聚集区;加快江北重点商圈建设,引导老城商圈消费群体向外分流,利用老城改造的契机促进老城商圈商业设施和商业形态的升级,提升城市形象。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是关键。按照“抓紧、抓大、抓好、抓实”的工作思路,规划布局一批重点市场建设项目,包装一批成熟度高、吸引力强的优势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入驻宜宾,改善现有的、陈旧的商业模式。

(五)培育现代服务业态,支撑物流中心建设。物流中心的形成,必将有大量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往来,将对服务业产生极大需要,因此,配套发展好餐饮、酒店、金融、会展、旅游休闲设施,为中心建设搭建基本的平台十分必要。

第四篇:服务民生促进发展 努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卢彦在2013年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3年2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商务工作会议,总结2012年商务工作,部署2013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2012年商务工作回顾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商务系统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创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

(一) 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更加坚实。

城乡便民商业体系不断完善。在城市社区,积极推进 “六条线”进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络覆盖1500多个社区,基本实现城市较大规模社区全覆盖。在郊区乡镇,大力实施惠农工程,“家电下乡”商品累计销售109.1万台,3100多家连锁超市和便利店深入郊区所有乡镇和千人以上大村,累计改造的189家农村集贸市场覆盖了郊区县所有乡镇。

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创新。进一步确立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104个,推动国资参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市抓批发、区抓零售”新体制。10家开展“农超对接”超市果蔬农产品销售量15.6万吨,增长15%;蔬菜直营直供店累计达122家;车载蔬菜直销车服务范围覆盖107个社区,蔬菜零售新模式菜价低于全市均价20%以上,模式创新更好地实现了惠民利农。

市场供应保障调控体系不断健全。继续巩固货源市场“日常供给”、商业库存“安全供给”、政府储备“应急供给”三道防线,市场调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十八大服务保障任务。“7.21”特大自然灾害期间,商务部门及房山、门头沟等区,紧急调运1000多万元的生活必需品,及时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市场供应稳定。

(二) 推动和促进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

聚集发展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两家国家级和六个市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梯次结构;海淀、昌平等6个服务外包示范区离岸外包执行额30.7亿美元,增长53.6%;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额增长13%,高于全市增幅8.3个百分点;首批命名16座商务服务业示范楼宇;通州商务园和大兴区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电子商务聚集区获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四大物流基地实现营业收入727亿元,增长21%。

内涵发展实现新提升。“双自主”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10%;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出口增长30.6%,占比达75%,提高14.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85.9%,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64.4%,提高9.4个百分点;全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7家,设立投资性公司208家,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663家,继续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境外直接投资增长64.3%,占全市境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达88.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从传统的土木工程向矿产资源开发、新型能源利用等中高端业务转移,全年营业额增长16%,“走出去”能级不断提高。“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中国燃料油现货交易平台”成功开市交易并实现平稳运行;首家千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房山诞生;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占全国的六成以上,高端交易实现新突破。首届京交会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国际服务贸易交易额112亿美元,超过第84届广交会交易规模,呈现出高规格、高起点和高水平的特点,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我市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

融合发展创出新佳绩。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9个试点项目带动投资近8亿元;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70辆纯电动车陆续投入绿色物流运行;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现网上零售额596.8亿元,增长99.8%,商务与科技融合成效显著。重点培育酷车小镇、鲜鱼口等26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区,鼓励“老字号”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全市旅游收入中的餐饮、购物占比达52.2%;支持文化“走出去”,全市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核心文化服务出口额增长13.2%,商务与文化旅游融合收效良好。

规范发展迈上新台阶。引导商业零售企业诚信促销,纠正不规范促销行为155项;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协助捣毁窝点221个;认真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退还或解决违规收费4000余万元;开展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行业服务更加规范。扩大北京市“放心肉”工程推广建设试点范围,可追溯的“放心肉”达全市年生猪屠宰量的80%;提高酒类溯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广泛推广使用低钠盐,有力保障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加强检查、严格执法,整改商业安全隐患和问题5000多个,确保了全行业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三) 统筹和协调推进的商务发展机制不断健全。

消费增长促进机制作用继续显现。一是合力推动。调动区县、行业协会和商业企业促消费积极性,全市共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100多场次,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迈上新台阶;西城、延庆、密云等区县促消费活动主题鲜明,效果突出,东城、石景山、顺义和怀柔等15个区县完成或超额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任务。二是政策促进。开展家具以旧换新试点月活动,拉动当月全市家具类商品销售额增长11.9%,高于2012年增幅7.2个百分点;结合老旧机动车更新换代,拉动新车销售36万辆;继续实施刷卡促销政策,全年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超过75%。

外贸增长协调机制效果明显。为企业实际办理出口退免税278亿元,增长10.1%;简化银行办理贸易收付汇业务流程,所需时间减少70%左右;加快通关速度,普通企业通关时间平均缩短至进口23.5小时、出口1.8小时左右;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受益企业覆盖率超过80%。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汽车成为“双自主”出口的第一大产品;广交会等境内外展会上本市参展的“双自主”企业占70%以上。

联动发展促进机制成效显著。首都国际机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和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获批。各类外贸政策咨询会、宣讲会、培训会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朝阳、丰台、平谷等区县开展战略合作,引导726个外资项目落地相关区域。为相关外资企业办理土地款入境约16亿美元,破解了多年积累的难题。支持8家担保企业对275家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带动直接投资150亿元,税收19亿元,就业增长15%。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帮助“双自主”企业首次成功应对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

区域商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农产品货源供应区域商务合作由最初的7个省区市扩大到9个,与30个蔬菜产地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蔬菜供应量增长12.5%,在服务首都市民的同时,服务产区菜农。举办 “各省市商品大集”,为全国“名特优”商品和品牌进入首都市场搭建平台,累计吸引918个国内品牌落户,销售额超过3亿元,大集已成为各地品牌商品走向全国市场的“孵化器”。

回顾过去的五年,尤其是经过成功服务2008年奥运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市商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机制不断创新,政策不断突破,法制不断健全,服务不断提升,指标不断刷新,贡献不断增加——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接连跨上新台阶,五年内消费规模迈上四个千亿元台阶,自2008年起连续位居全国城市之首,2012年达7702.8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实现4079.2亿美元,是2007年的2.1倍。服务贸易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2年首破千亿美元大关,增速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是2007年的2.1倍。利用外资连创新高,接连跨过60、70亿美元台阶,2012年达80.4亿美元,增长14%,在全国吸收外资下降的背景下,实现了规模与质量同步增长。境外投资成十数倍增长,2012年突破10亿美元,达11.9亿美元,是2007年的12.6倍。口岸运营持续向好,2012年进出口货物监管量、征收关税及代征税分别是2007年的1.3倍和1.5倍;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排名从世界第九跃居为第二。

经过多年发展,商务领域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

最终消费率自2006年起连续六年超过投资率,2011年达58.4%,超过投资率17.3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2012年,商务领域涉及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运输仓储和商务服务五大行业国地税收入占全市的30%、就业占全市的36.6%;外资企业缴纳的国地税占到全市20.4%。市外和境外购销额占全市商品购销额的73.4%,为外省市进出口货物占全市的71%,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8.4和7.7个百分点,北京作为全国流通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全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额分别占全球的1.07%和1.12%,比2007年各提高了0.31和0.35个百分点,实现了国际商贸中心战略确定的到“十二五”末在全球占比突破1%的发展目标。

上述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区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有赖于商务战线广大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全体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和创新开拓。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13年商务工作思路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推动商务发展的良好机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稳中求进,扎实开局。以抓目标为指引,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开展;以健机制为保障,强化部门合作和资源统筹;以储后劲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首创精神和政策突破,全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主要预期目标是: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左右;货物贸易超过4000亿美元;服务贸易增幅高于12%;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以上;境外投资增长超过10%。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 努力做好惠民生促消费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在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 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城乡便民商业服务体系。探索生活性服务业改革试点,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商业服务水平。继续实施“老人一元理发”项目,支持开展其他公益性惠民服务。启动百名大师、千人“民星”和万人培训工程,推动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引导早餐经营网点合理布局,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建设和改造固定早餐门店100家。以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空白社区和千人大村为重点,继续推进规范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优化共同配送,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和需求,新增便民共同配送网点100个。进一步完善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商品配送能力和水平,郊区连锁网络联合采购规模达到5亿元。

着力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巩固惠农利民成果。出台并组织实施《蔬菜零售网络体系建设管理办法》,探索国资参股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主要蔬菜零售企业模式,加快推进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鼓励区县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支持区县制定实施“菜篮子”网点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蔬菜流通新模式网点建设,新增蔬菜直营直供店60家,蔬菜流通新模式网点100个。

全力做好市场供应和政府储备,提高调控和保障能力。继续开展保障冬季首都市场蔬菜供应联合行动,提高冬季蔬菜保供能力。做好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梳理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完善制度,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市场调控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2. 千方百计拉动消费增长。

强化政策引导,稳定消费增长。巩固多方联动促消费机制,安排促消费鼓励资金,支持批发、零售(餐饮)企业为保增长做贡献。配合老旧机动车淘汰,推动汽车消费。继续实施家具以旧换新、信用消费和刷卡消费鼓励政策,扩大惠民消费。开展以保障房、餐饮、国际精品销售等为主题的系列促消费活动,营造消费氛围。引导餐饮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厉行节约,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

依托市场优势,发展品牌消费。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主品牌,汇聚国内品牌,吸引国外品牌。整合全市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信息,推进区县商业地产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有效对接。稳步推进零售外资店铺发展工作,更好地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创新商业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支撑环境,力争实现网上零售额7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突破8%。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重点培育1-2个电子商务聚集区。研究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跨境交易业务,扩大国际流通规模。推动网络(电子)发票试点工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延续拓展电子产品、家居、百货、装修和耐用品市场的信用消费需求;推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零售企业之间的信用消费合作平台,促进信用消费健康发展。

优化服务环境,扩大外来消费。抓住实施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配合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离境退税政策尽快出台,深度开发国际消费;继续做好“老字号”创新发展工作,提升特色商业文化内涵,增加特色消费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扩大消费增量。

(二)加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更好地服务首都与世界的经贸往来。

推动政策突破和机制创新,努力保持两类贸易和双向投资稳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着力稳定货物贸易增长。一是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动各类外贸特色商品交易功能区建设和特色商品展示交易功能拓展;利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扩大出口。全面推进出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北京创造”影响力;利用各类展会组织本市“双自主”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13年,“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达到12%左右;探索二手车出口试点工作,带动新车消费;加大出口退(免)税支持力度,吸引进出口总部型企业在京发展,扩大外贸出口增量。三是积极增加进口。重点支持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北京“进口商品购物节”活动品牌,吸引国际品牌商品进入北京消费市场;发挥网络零售优势,探索进口商品零售新途径。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服务。鼓励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在东盟、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建设营销网络;加强产业损害预警,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本市产业安全。

努力保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充分利用京交会等高端交易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品牌,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着力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保持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快速增长态势;稳步扩大文化服务出口,提升“北京服务”影响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创新机制破解制约生物医药等外包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巩固我市服务外包全国领军城市地位,2013年离岸外包执行额增幅超过15%。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研究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意见的措施;推动研究我市外商投资企业高管人员奖励政策以及出入境、居留等便利措施。积极推进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雁栖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中关村扩区、CBD打造国际金融城、通州新城和新机场建设等机遇,发掘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抓住国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契机,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服务业领域,进一步促进外资结构优化。

继续提升“走出去”层级。重点支持骨干科技企业、文化企业以集合化方式“走出去”;支持对外投资带动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中国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企业联合“走出去”。引导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超过10%。

进一步完善首都口岸经济体系。一是深入实施口岸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加快通州口岸建设步伐,筹划新机场口岸规划相关工作,恢复丰台货运口岸铁路专用线运行,推动与边境城市口岸铁路直通。二是加快完善口岸功能区。鼓励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扩大外贸规模的同时促进内贸销售。推进首都国际机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落地后续工作,尽早实现汽车整车进口功能。着力扩大保税业务规模,天竺综保区进出口额增长25%以上;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量实现翻番。支持平谷国际陆港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力争全年外贸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

推动第二届京交会取得更大成效。秉承“务实、合作、诚信、俭朴”的办会理念,以服务客商为本,以交易洽谈为核心,全力办好第二届京交会,提升京交会品牌国际影响力、国别覆盖率、省区市参与率和签约执行率。借助京交会平台,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吸引一批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北京,为建设国家服务业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三)深入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更好地助力首都世界城市建设。

进一步完善发展促进机制,着力培育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增长领域。

1. 服务大局,不断开拓商务领域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将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扩展至各类内外资总部企业。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在京发展实体业务,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提高总部企业对全市经济贡献度。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累计达150家以上。

完善批发业增长促进机制。建立批发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会商制度和监测体系。出台鼓励批发业发展政策,完善促进机制,加大促进力度,提高批发业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商务楼宇差别化定位,打造一批总部管理、投资咨询、会议展览等特色鲜明的主题示范楼宇,突出特色发展。继续支持商务楼宇的软硬件环境改造和服务品质的提升,重点培育15座主题商务示范楼宇,命名首批2-3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更多的税收过亿、知名度高的商务楼宇,引导商务楼宇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实现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以统筹会展资源、健全会展业发展机制为抓手,提高承接大型会展的能力。落实会展业鼓励政策,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国内品牌展会,支持大型展馆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启动会展业国际化宣传推广活动,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助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继续加快高端市场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燃料油现货交易平台”、“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示范作用,拓展大宗商品交易规模和品种,逐步确立在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鼓励本市拍卖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外拍卖企业,促进拍卖业国际化发展,推进北京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建设。

2. 提升品质,全力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推进商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依托中关村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搭建中关村信息服务类、科技服务类等高新技术企业与商贸流通、物流、商务服务等企业需求对接平台,为科技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搭建桥梁和渠道。

创新商务与文化的互动发展。继续加强特色商业街等现代商业文化品牌塑造,重点推进五道营等特色商业街建设,积极探索推动南新仓“北延南扩”等特色商业街二次提升工作,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重点加快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扩大出口,不断提升“北京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3. 加强监管,大力规范流通市场秩序。

大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商标、进出口商品侵权和药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动“双打”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建立“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有机结合,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合力。

进一步完善流通市场监管机制。重点推进“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部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销售猪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大中型连锁超市全覆盖。加强对酒类、药品等特殊商品流通管理。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和单用途预付卡专项治理行动。加强机电产品国际招投标监管。进一步提升行业安全监管和商务综合执法水平。推动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有序回归现货市场。完善商务诚信建设网络平台,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评级记录,推动诚信经营,营造首都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

同志们,商务发展任重道远,做好首都商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一岗三责”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以务实开拓的进取精神,为首都商务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13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 首都商务一定会更加奋发有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为形成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金华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金华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金华市商务局 2012-09-25 14:21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金华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和《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精神,为解决我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在资金、成本、人才、市场等方面诸多困难,认真做好我市商务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商贸富市”战略,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利用和优化现有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从机制、政策、资金上优化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环境,逐步建立适应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生存、发展、更替的机制,促进我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5月试点期间,完成建设1个中心(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开展6项服务(创业指导服务、融资担保服务、市场开拓服务、科技应用服务、管理提升服务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设置20个服务联系点,建立100家以上加盟服务中心的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商。试点成功后,逐步将建设延伸至全市,服务机构和服务商队伍日益完善,力争各县、市都有服务联系点,力争受益企业达5万家。

三、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服务体系。

2.坚持服务共享、特色突出。努力解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突出的问题,与现有中小企业服务系统有效衔接。

3.坚持科学规范、全面服务。通过搭建平台、集成政策,探索建立固定服务机构及长效工作机制,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主要任务

(一)组建服务中心。根据商务部对服务中心性质“应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有固定场地、人员和经费保障”的要求,在试点期间完成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金华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的组建工作。

中心职能:协调政府相关部门,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和吸引各方力量,构架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广大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开展服务。

主要功能:公共服务、宣传推广、运营管理、供需对接、质量保障、网站维护、受托工作、政策落实和需求开发。

内部设置:服务中心设正副主任及科室若干,单位独立法人,财务独立核算,经费来源为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收入、服务评价奖励和上级部门下拨的有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补助经费。

地址选择:设置固定场所在金华市区胜利北街530号,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二)搭建网络平台。搭建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按照国家及省里的有关要求,将平台建成与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和服务联系点同步的线上服务中心。在商务部未整体开发模板前,我市先按照6大类服务内容,着重推出具有5大功能的网络平台:一是

各种信息发布功能;二是企业信用咨询等各类信息服务功能;三是企业各种需求与政府、社会等各服务机构、服务商的对接服务功能;四是通过热线电话,为服务中心、服务联系点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服务商提供服务呼叫功能;五是开设网上商城具有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

(三)开设服务联系点。通过商贸服务集聚区、专业市场、商场超市、行业协会、商业街区管委会等建立服务联系点,方便周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各种服务。2012年先选择设置20个服务联系点,今后再进一步扩大服务联系点,并探索建设服务供需对接市场。主要职责:宣传推广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广泛收集企业信息,解答企业日常咨询,指导企业运营各种服务项目,并针对企业遇到的突出问题,运用专业的服务机构和服务商队伍开展各种特色服务。每年接受市服务中心的监督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完善服务联系点的布局,并根据其服务数量、质量和绩效情况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

(四)培育服务商队伍。利用社会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培育服务商队伍。2012年通过公开征集的形式,选择融资担保、创业投资、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品牌设计、会展布置、管理咨询、创业辅导、人力资源培训、软件制作、物流、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服务、法律法规咨询等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按照标准和程序选择100家以上,建立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商数据库,供企业选择。

五、服务重点

(一)创业指导服务。以推进全民创业和“婺商回归”为重点,向创业者提供策划咨询、产业政策、人员培训、技术应用、登记注册等方面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提高企业创业成功率。以经营战略、品牌策划、市场营销、企业内部控制等为重点,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服务。2012年先尝试与市人力社保、工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以及园区合作,开展服务活动。

(二)融资担保服务。突出抓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信用评价资源共享。培育民营金融及担保机构做大做强,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利用现有政策,落实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费用补贴。2012年先尝试与金融部门合作,联合担保、典当机构开展服务活动,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

(三)市场开拓服务。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形象策划、品牌塑造、广告设计、市场调研、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以及国内外商务考察活动等服务。

(四)科技应用服务(含信息服务)。制定并实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老字号企业科技创新计划,组织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指导、诊断和鉴定活动,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提升效率等技术改造的方案,组织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和交易方式,提高管理、营销和服务水平。开展各种培训,帮助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方式。2012年先尝试与经信、科技等部门合作,联合电子商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信息化的提升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开展此项服务活动。

(五)管理提升服务(含人才培训服务)。推广应用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提升企业组织化水平。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现有培训机构,支持和培育一批培训骨干,建立培训服务窗口,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培训工作实用性。2012年先尝试联合与人力社保、总工会、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贸易学校以及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开展服务活动。

(六)政策法规服务。组织政策法律服务机构开展面向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政策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健全政策法律顾问制度。利用电话热线和网络平台建立服务监督和投诉系统,维护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合法权益。2012年先尝试联合与司法部门、律师事务所针对企业维权方面开展服务活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体系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具体负责制订试点工作的年度工作目标、政策落实、绩效评估、考核监督和日常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做好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建立和监管工作。税务部门负责落实各项税收扶持政策。统计部门负责完善行业监测和统计评价体系,开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分类统计分析工作,提供市场分析和风险预警。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推进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标准推广工作。经信、科技、人力社保、农业、供销、工商联、工商、人行、食品药品监督等单位要各司其职,合力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制定配套政策。在充分利用试点中商务部补助资金的同时,每年在市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我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服务中心、网络平台、服务联系点建设和其开展的公共服务、公共宣传,支持建立服务中心、服务联系点、服务机构和服务商的补贴、奖励制度。同时充分利用各项政策资源,积极引导各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商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开展服务,鼓励服务机构和服务商提高服务数量和质量,鼓励民间资本创办中介服务机构和改善服务设施、设备。

对政府购买的各种商贸流通服务活动,服务中心有优先受托权。鼓励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将一些事物性、服务性较强的管理工作转交或委托给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开设服务窗口,集聚政策资源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

(三)规范服务行为。引入竞争机制,保证各类服务机构、服务商享有公平参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的机会,建立服务机构、服务商登记、服务评价制度等,规范服务机构、服务商的服务行为,促进服务机构、服务商提高服务质量。组织(申报)培育认定一批管理规范、服务效果突出、社会贡献大的国家、省、市级示范服务机构、服务商。

上一篇:森林防火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