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研究

2022-09-11

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物质资源,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小, 平均每人年占有的径流量仅为2260m3, 比世界平均值的1/4还低, 约相当于美国侮人平均占有量的1/6, 原苏联的1/8、巴西的1/19、加拿大的1/58。因此, 我国既是一个水资源大国, 又是一个水资源贫乏“小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 水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现, 水资源供求矛盾必然不断加剧, “人-水”问题将与“人-地”问题一起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矛盾。

1 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 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强烈, 是严重的贫水国和水旱灾害极其频繁的国家。

我国不仅水灾频繁, 而且旱灾也极其频繁。干旱发生的范围、程度历年之间变化较大, 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及经济区影响极大, 且旱灾甚于水灾。1950~1998年全国农作物年平均受旱面积2083.3万公顷, 成灾面积850.2万公顷。在此期间全国重旱年 (指受旱面积超过2670万公顷、成灾面积超过1333万公顷) 发生10年, 约5年一遇。

对于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如果没有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墓本的保障条件, 农业生产将是极其不稳定的。建国以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有效灌溉面积逐年上升。为抵御水旱灾害奠定了基础。但是农田水利建设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不足。1949年以来。因洪涝灾害年减产粮食约1045万吨, 因干旱灾害年减产粮食约1197万吨, 两项合计减收粮食总量约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7.7%;1990年代, 水旱灾害更趋严重, 因洪涝灾害年减产粮食约1857万吨, 因干旱灾害年减产约1957万吨, 两项合计减收粮食总量约占同期粮食产量的8.3%。

“粮食安全”这个关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不仅引起了包括中央在内的各级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 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耕地的63.5%分布在淮河及其以北地区, 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长江以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 而水资源却占全国总量的81% (刘江, 2000) 。中国农业生产对灌溉依赖性很强, 目前全国75%的粮食、90%的经济作物依靠灌区生产。技术进步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 是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灌溉投资的增加对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增加灌溉投资, 扩大灌溉面积是保证中国食物安全的重大措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 农业科研和水利建设投资对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韩洪云等人的计量分析表明, 这些年尽管耕地面积总量没有增加, 但由于灌溉面积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 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 其中灌溉面积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因素。一项对58个国家基础设施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也表明, 基础设施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正相关。中国灌溉区和农田水利建设的作用以及水旱灾害的严重情况, 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以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

2 农田水利建设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地径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和保护耕地具有战略意义。保持耕地总量平衡除了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同时,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重要措施。首先, 可以扩大耕地面积。2002年。我国有耕地13004万公顷, 荒地10800万公顷, 其中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朴业川地26329万公顷, 其中宜林荒山荒地5393万公顷。农田水利建设将为大紧“荒山荒地”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使更多的非耕地转化为可耕地。其次, 能够改善耕地等级。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 改造受缺水、溃害、盐碱危害的中低产田,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耕地的产出量有重要作用。再次, 可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通过农田水利建设, 可以改善生产条件, 优化种植模式, 提高复种指数, 使耕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前提条件

就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而言, 一般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先行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应用的条件。速水和拉坦对东南亚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 灌溉发展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条件;没有灌溉的发展, 源于1960年代的“绿色革命”就不能及时见效, 农业增长就会受到影响。速水和拉坦认为, 发展灌溉系统是扩散现代品种和使用肥料的前提条件, 灌溉的改善使引入新的种子肥料技术成为可能。

自从上一世纪的“绿色革命”以来,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农业品种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对于水有极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没有灌溉技术措施, 作物品种对于肥料的高敏感性就不能显现出来, 作物品种的高产效应就不能发挥:农作物如果没有适量的灌溉, 就会影响其光合作用, 从而影响对肥的吸收, 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甚至没有适当的灌溉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容易出现多发、易发现象, 从而影响了农作物产量,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有积极的作用。观察表明, 灌溉地与非灌溉地的作物产量有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 灌溉地的作物产量是非灌溉地产量的几倍, 而旱作品种产量也要小于灌溉作物品种的产量。灌溉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 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4 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是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不断适应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往单一的以粮食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需求变化。加之, 恩格尔定律的作用, 农业经济的比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如果农村经济结构不作相应调整, 那么占人口近70%的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举措。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 也涉及到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 后者既包括农林牧副渔的调整, 又包括粮、经、饲、果、菜等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用水结构的调整。一方面, 这就会产生农业用水与非农业用水的矛盾;另一方面, 在粮食生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或不同作物的种植又需要水利的支持。如果没有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 不仅会影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而且会影响农村非粮食作物的发展。因此, 农田水利建设是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因素。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研究经验, 以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为研究对象, 从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论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必要性,建设“三农”问题,粮食安全

上一篇:PBL教学法在肿瘤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浅析五大发展理念对黑龙江省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