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业之路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企业家创业之路范文

了解企业文化 感受创业之路

了解企业文化

感受创业之路——

财经与贸易学院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太平镇参观青年创业基地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优意识,学习成功青年创业基地的先进做法和经验。7月5日,我校财经与贸易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垫江县太平镇当地企业,结合自身专业与太平镇的企业进行交流与学习。根据“生态文化休闲重镇”的工作思路,太平镇以培育精品特色旅游休闲产业市场为重点,成功打造了农家客栈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了立体农林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巴人咂酒厂等休闲产业。

志愿者们首先参观了巴人咂酒厂,砸酒厂秉承“踏实做事,保障品质”的理念,从一个小作坊逐渐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财经与贸易学院的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酒厂经理进行销售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在与负责人的交谈中志愿者们了解到砸酒厂的主要销售渠道分别是专卖店、代理商和网络等,同时还依靠牡丹节作为售卖点进行售卖和宣传。了解到咂酒厂并没有设置独立的财务部门,借此会计专业的志愿者们也对其负责人进行了会计方面的知识交流,包括如何审阅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基础会计。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提升咂酒品质,改良包装,增强竞争力。

随后,志愿者们参观了立体农业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是太平镇首屈一指的农林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更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参观过程中,志愿者们了解到该基地负责人候总大学毕业后积极投身到太平镇创新创业洪流中,建立了立体农业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该基地拥有猕猴桃园1400多亩,采用先进的循环农业技术,通过有机肥和人工除草的双向结合不仅增加猕猴桃产量,更保证了猕猴桃品质。通过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也让志愿者们体会到管理与技术对种植的巨大影响。

志愿们参观猕猴桃基地

最后,在桂花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来到牡丹园度假村,度假村负责人李总为大家介绍了牡丹园度假村的发展状况,并详细描述了度假村经营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我院旅游酒店专业的同学也针对问题提出度假村自力更新、发挥特色品牌等建议,并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度假村接待礼貌用语、仪容仪表修饰、客房服务管理等相关接待礼仪知识进行交流。 此外,李总表示对太平镇农家乐未来发展怀有美好的期许,并希望在每年牡丹花开之季能有我院旅游酒店专业的同学到度假村进行实地实训。

走访结束后,志愿者们也对太平镇许镇长进行了关于太平镇特色企业发展的专访,许镇长表示:将努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吸引顾客消费。继而努力把旅游产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主力军,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提高群众收入,扩大牡丹对经济的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第二篇:企业家创业案例

“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俞敏洪创业史

俞敏洪这个名字,相信当今大多数年轻人都不陌生。在一些大学生、留学人员以及白领的心目中,俞敏洪的形象就像神一般,他们对他无比崇拜。俞敏洪究竟是谁?他就是新东方学校创始人,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全国青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被媒体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截止到2000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数量达20万人次。有人估算,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是新东方的学生。在国内,大学生要是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更被看做是落伍。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和校董,俞敏洪的财富陡增,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目前,新东方分别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分校,将新东方的精神与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在2000年为止,俞敏洪在教育过程中出版了数本英语教学与学术著作,其中包括:《GRE词汇精选》(学生称为“红宝书”)、《GRE词汇逆序小辞典》、《英语词根词缀记忆大全》、《英语现代文背诵文选》等,主编了《英语我爱背单词》光盘、《英语GRE词汇大突破》光盘、《GRE模考》光盘、《GMAT模考》光盘

1

等。成为中国颇有名气的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推动了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俞敏洪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成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0月,在江苏省江阴市接受中小学教育。俞敏洪经过3次高考才上了北大西语系,其间休学1年。虽然在毕业后被留在北大,但依然被老婆埋怨,戴着出不了国干不好事的失败者帽子,最后因私自代课被北大处分。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

他没有想到,新东方学校能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并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更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培训机构,在很多年后竟然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教育行业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新东方上市后,俞敏洪成为中国最有钱的“老师”。俞敏洪的成功之路,从此激励着中国无数个追求成功的莘莘学子。

2

马云创业史:抓小放大

“2004年CCTV中国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外星人”说:“一个男人的才华跟他的智商是成反比的!”引得全场一片欢呼。正是这个自称丑陋的男人,为中国中小企业创造了一个芝麻开门的神话,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人物。他就是阿里巴巴创办人、主席、首席执行官马云。

一、杭州小商人学会宏观思考问题

马云196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小有着侠义之气,为朋友打架、受伤、多次被迫转学。老师、家长对他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1984年,马云幸运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大学毕业后,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在大家开始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于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初次下海给马云的感受是:“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马云首次接触到互联网是在1995年初,美国偶遇互联

3

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来说是一个新领域的冲击。他发现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便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马云敏锐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虽然此时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但是看好互联网未来、特立独行的马云毅然下海,开始筹备创业。

1996年,马云创建的企业黄页网站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当马云回顾这段经历时,不禁感慨:“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二、弃鲸鱼抓虾米 为中小企业芝麻开门

1999年初,雅虎、新浪高薪邀请马云加入他们的团队,但由于许多原因,马云拒绝了他们并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会读阿里巴巴”。于是,马云从别人手里买下了阿里巴巴这个域名。阿里巴巴的成立大会被安排在马云家里——当然,此时谁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居然能一口吃下声名赫赫的雅虎中国。18位“创业罗汉”在“不向

4

亲戚朋友借钱”的前提下,筹了50万元本钱。这其中包括马云的妻子、当老师时的同事和学生、患难朋友,当然还有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来的业界精英,如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当初抛下一家投资公司年薪75万美元的副总裁职位,来领马云几百元的薪水。马云下了死命令,每个员工必须把房子租在离他家五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之内。那时候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而大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马云亲自为大家下厨,端上一桌好菜。

其后的6年,阿里巴巴的故事尽人皆知——马云6分钟说服投资基金软银,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其后,各路投资纷纷进入。其股东不乏国际大财团的身影:高盛,富达,软银,前WTO组织主席彼德。苏德兰也位列董事会成员中。现在,数以百万计的全球商人在阿里巴巴上交换信息。此外,马云和投资者还在2003年7月推出为消费者服务的淘宝网,2004年推出网络交易支付工具“支付宝”。

如今,号称要建“100年老店”的马云,也将“每天收入100万”的阿里巴巴的发展目标不断演进——“每天利润100万,也许以后是每天交税100万”。 也许正是复杂的经历,让马云对财富淡泊以对。“如果有一天需要从头做起,一个电话融1000万美金轻而易举。”马云曾说,“我眼中的财富并不只是金钱,朋友、诚信、经历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

5

百度总裁李彦宏的创业史

他毕业于北大、成长于硅谷、创业在中国。他的“百度”中国网民几乎无人不知,而他本人,则显然没有他的企业那么高的知名度。因为他足够低调。现在,百度每天响应来自138个国家超过数亿次的搜索请求。“有问题百度一下”,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

百度的创建人,名叫李彦宏。 1987年秋天,19岁的李彦宏背上行李离开家乡山西阳泉,进入北京大学开始大学生涯。23岁,他远渡重洋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主攻计算机。31岁,他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如今百度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常使用的中文网站,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

了解李彦宏的人都佩服他极其强烈且清晰的方向感。正是这种不被外界干扰的方向感,引领着百度专注地走到了今天。从北大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专攻信息检索方向的研究生;从《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到Infoseek的工程师;再到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都一直专注于“搜索”这个关键词。

一、深谙本土文化的魔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999年底,雄心勃勃回国创业的李彦宏在给自己的公司起名

6

时很是认真,他设定了三条原则——其一是要代表中国的文化;其二是要跟搜索有关又不能够太直白;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简单,中国人能听懂。最终,他从辛弃疾的《青玉案》中获取灵感,并选取“百度”来作为自己初创的网络搜索引擎公司的名字。

创业之初正赶上互联网的泡沫破灭,很多人都对他摇头,包括当时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驱张树新也表示疑问:“你怎么这么过时,现在还搞搜索引擎,搜索都诞生好几年了。”但是李彦宏认准的事情,不会轻易放弃。他在母校北大资源楼的两个小房间里开始了创业,定位是搜索技术,业务是为其他网络企业提供中文搜索技术服务——这是李彦宏从风险投资商手里拿到首期120万美元投资的“概念”。很快,包括新浪、网易在内的国内主要门户网站陆续用上了百度的技术,百度借此收取一定数额的技术服务费。即便是在拿到风险投资之后,也依然没有人想到这个一脸书生气的年轻人,会在短短7年后创造出中国概念股第一高位股价公司——2007年11月,百度股价突破400美元,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价最高的中国公司。美国《洛杉矶时报》的道恩·凯米尔勒夫斯基在他的文章中将这一原因归结为“百度以文化优势战胜Google”。他发现,百度按照中国人的网络搜索习惯,让被点击的搜索结果在新的窗口中打开以及提供mp3音乐下载搜索,这些都是百度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7

2002年10月,李彦宏召开了竞价排名业务全国代理商大会,使百度竞价排名广告突飞猛进;2003年李彦宏发起的 “9月营销革命”——在全国近百个城市展开“竞价排名”付费搜索服务的市场推广活动,更让百度取得了巨大市场反响;2004年9月,百度广告每日每字千金,创下中国网络广告天价;2005年8月5日,百度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由此李彦宏带领着百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更懂中文”一直是李彦宏展示百度优势的“撒手锏”。百度在北京理想国际大厦办公区的会议室也都以“满江红”、“青玉案”、“庆千秋”等词牌名命名。李彦宏和他的团队策划了“精准”、“百度流量就是大”、“你知道我不知道”等几个广告片来宣传自己在中文上的深厚功力。事实上,除了让搜索引擎更懂中文,李彦宏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尽量满足网民上网的一切搜寻目的——甚至提供一直饱受争议的MP3下载搜索服务。

对于百度的成功,很多人归结为适应中国市场和中国文化的结果。李彦宏当然认同。如今百度的“贴吧”和“知道”两个产品同样紧贴本土文化。在“贴吧”里,搜索用户可以探讨“你是不是还会玩儿时的游戏?”甚至还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性别搜索到你想找的人。贴吧按话题分类,帖子数量高达数百万。在李彦宏看来,2005年6月推出的“知道”是百度另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通过大众智慧解决了搜索引擎

8

自然语言识别问题,使用户查找搜索结果更加便利。现在,“知道”问答论坛已经回答了近2000万个问题,成了对网民最有吸引力的产品之一,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语言中最大的互动问答平台。现在在中国,百度遥遥领先于Google,70%以上的中国网民优先选择百度作为搜索引擎。

随着百度的成功,一个个耀眼的光环不断降临在创始人李彦宏身上。“中国十大创业新锐”、“IT十大风云人物”、“中国软件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成功上市,李彦宏也因此当选2005十大经济人物等。

李彦宏稳健的风格不是与他同龄的人能具备的,但是在互联网多元化时代的背景下,技术出身的李彦宏如今似乎也变得“冒进”起来。随着2008年新产品C2C和即时通讯工具“百度HI”的相继出世,百度的两只脚分别伸向了一直都被看做井水不犯河水的另外两个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领地,直面淘宝、QQ甚至MSN。

第三篇:优秀企业家创业事迹

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吉达饲料厂,从吉达饲料厂到现在的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总经理于畅的带领下,企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资产从建厂之初的几千元增加到现在的三千多万元,年产值由创业初期的几百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亿元,企业员工也从当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几百个人,公司的业务由原来的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发展到现在的

集饲料生产、销售、畜禽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于一体的中型规模企业,与公司长期签订养殖回收协议的农户1000多户,覆盖了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和公主岭市等县市的几十个乡镇,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真正形成了“公司农户”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公司从到连续四年被中共长春市委授予“先进私营企业”的称号。公司总经理于畅从到连续三年被长春市授予“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被共青团农安县委评为农安县首届“创业、创新、创效”杰出青年之星,被评为长春市“十大进城务工青年”,同年还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

一、把握机遇,勇做创新

每当提起创业时的艰辛,作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的于畅就有无限的感慨。于畅出生于农安县合隆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心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无论干什么都想争第一。1994年,刚刚从农安师范学校毕业的于畅,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放弃了教师这个当时在人们眼里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主动下海经商,开始了自主创业的生涯。自主创业,说起来容易,可当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创业之初,首先摆在于畅面前的问题就是选择哪一个行业进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查,于畅在父亲的支持下,选择了饲料行业。发展的项目确定了,但在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前提下,要在当时饲料生产厂家林立的市场中立足,谈何容易!然而,于畅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无资金,他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积蓄,又求亲告邻,千方筹措;无场地,他就租借了别人闲置的院落;无经验,他虚心请教,向市场学习,向高手学习。为做好营销工作,他吃的苦、受的罪,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就这样,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吉达饲料厂建成并投产了。办厂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和产量都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并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一道严峻的课题摆在年仅22(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岁的于畅面前。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的调查,他认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所以,从建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诚实做人,守信经商”作为办厂的宗旨。正是凭借这样的人生信条和经营理念,他大胆探索改变传统饲料产业的经营方式,从企业正式投产开始,他主动联系养殖大户,与养殖农户订立诚信合约,把自己的产品先无偿的提供给养殖农户,帮助养殖农户解决购买饲料的前期投资难题和畜禽的后期销售风险,在养殖农户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再交付购买饲料的款项。正是这种大胆的“诚信经营战略”,使企业从一起步便与养殖农户建立了互信互利,忠实可靠的合作关系,既推动了农户养殖业的发展,也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诚实做人,守信经商”已经成为吉达饲料公司独具特色的经营风格和企业文化。

吉达饲料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站稳了脚,并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利润也逐年增加,于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但是,于畅并没有满足,他要的不仅仅是使自己身边的市场,他要把吉达饲料推向全省乃至全国。于是,新的一场战役打响了,在于畅的带领下,经过吉达饲料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经过六年的拼搏,吉达牌饲料不仅在吉林省市场中打出了一片天下,而且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一席之地。

面对运行良好的企业和逐年增加的利润,于畅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成绩。此时的饲料市场的激烈竞争时代已经尘埃落定,大起大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微观的调整还在继续。如何为企业发展选择新的突破口,成为此时摆在于畅面前新的课题。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于畅发现,现阶段饲料生产企业和厂家都采取了同一种销售模式,即厂家—销售商—农户。对于厂家来说,“厂家—销售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可以使企业减少经营风险,市场维护工作做得也比较容易,而且可以降低销售成本。对经销商来说,“厂家—销售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可以保障自己所经营的品牌在一个区域内的独占性,保证自己所获得利润。在调研中,于畅感到,“厂家—销售商—农户”销售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都已经习惯了这种销售模式,在没有

大的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想在这种销售模式下打开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是十分困难的。怎么办?于畅在思索、在探究。在回顾吉达所走过的道路时,于畅突然被企业创立初期所采取的“诚信经营战略”模式点醒。于畅想,传统的销售模式中,经销商是连接厂家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因为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经销商才成为传统销售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遗患,这也是经销

商获得利润的基础。如果抛开经销商,由厂家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并分享经销商的利润,这样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于畅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振奋,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口。当于畅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听到的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家人认为,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了,只要继续做下去,总会有壮大的一天,何必在另辟蹊径,搞不好会将已经取得成绩都赔进去。厂里的员工也劝于畅,如果直接与农户打交道,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销售成本,而且必将放弃一大部分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市场份额,这样必然是得不偿失。面对家人的质疑和员工的劝说,于畅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满足于现状,那只能是“小富即安”,根本就谈不上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发展在于创新,只有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会得到别人没有得到的发展机会。

有了明确的目标,于畅开始为转变销售模式做准备,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但是,调研的结果却表明,于畅的想法所面临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当时从事养殖业的农户中,绝大多数是靠自有资金进行发展的,规模小,对饲料的需求数量也不是很多,而且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危险,就只有“破产”,而养殖农户的“破产”就意味着企业直接销售给他的饲料将血本无归。即使养殖成功了,如何将养殖的畜禽销售出去变为实实在在的钞票,也是一个养殖农户很难逾越的障碍。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确实让于畅费了不少的心血。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深入研究,于畅提出,由吉达根据养殖农户的实际情况,依据互信原则,为养殖农户无偿提供优质、低价的鸡雏、饲料和无息贷款帮助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不需养户投资,提供并负责回收和销售养殖的畜禽,待养殖农户成品鸡出售后,再统一结算。共同承担养殖风险,在养殖农户盈利之后再逐步还清贷款。这一想法,不仅让知道这个消息的养殖农户们觉得不可思议,就连于畅的家人和厂里员工的心中也充满疑虑。

说干就干。,于畅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将吉达饲料厂更名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公司的业务由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扩大为饲料生产、销售和畜禽回收、销售。这次企业的更名和公司业务的增加,让很多觉得不可思议的养殖农户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与吉达合作。面对这一张张渴求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面孔,于畅却冷静了下来。此时公司的资金有限,如果对每一个前来寻求合作的农户都给予支持,那么就成了“撒胡椒面”,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鉴于这种情况,于畅一方面对前来寻求合作的养殖农户们说明情况,另一方面则积极选择典型准备加以扶持。

第四篇:论民国企业家创业精神

论民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摘要:在那段能过一天就一天的乱世变局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晚清政府腐败的环境下,或军阀**的状况下,或列强横行国土的时势下,依然抱着一种“实业救国”的理想而耗尽一生的精力。这群人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受人尊敬的阶层。傅国涌认为他们是“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群以实业报国为终生理想的大商人,铸就了现代工商业的传统和灵魂。” 关键字:民国;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

以前在思考“一个国家崛起”的问题时,很少会想到商业史。所以对商人阶层缺乏了解。自从这学期选修了“民国企业家创业史”这门课后,开阔了眼界,对这个动荡的年代也有利新的认识。民国乱世,企业家们空有济世理想,却很难着手实现,于是他们就放下抱负,专注于眼皮底下的那片土地。于是,就出现了像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等一批“实业救国”的企业家。

一、“状元企业家”——张謇

张謇(1853-1926):我国民族企业家的精神领袖,民营企业家的一代教父。读过历史教科书的人肯定都会懂得张謇的“状元办厂”事迹。但是未必有很多人知道这个“状元办厂”在当时的意义和其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所产生的巨大启蒙精神。饱读诗书的张謇在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但不久的中日甲午战却改变了这个刚刚高中,满怀治国之道的年轻人的命运。1896年(光绪22年)张謇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从此走上了 “实业救国”的道路。他创办的大生纱厂也对当时的民营企业起着带头作用。大生通过股东大会,分析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中国股份制企业成长发展的状况;对实行的“官利”分配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官利”制度的实行,受当时整个社会高利贷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张謇还有一个创世之举,那就是他致力于家乡南通的城市建设,大生纱厂的很多利润都被他投入到了公共事业上。将近20年下来,南通已成当时中国最出名的县城。1920年,一位访问者描写他看到的南通: “在登岸以前,我们就已感受到她的现代气息了。大道旁柳树成行,满载面粉、棉花以及旅客的卡车、汽车在奔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在回响—一个欢快劳动的日子又宣布开始了。在江岸边建有现代化的码头和仓储设施,运输线四通八达。”而张謇另一个值得记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南通的建设。张謇的实业精神,体现在南通的建设上。通过对南通的建设投入,“父教育”与“母实业”的建设思想。开启了南通的民智和端正了南通人的风气。当时梁启超对南通的评价是:中国最先进的城市。张謇由此有一个绰号叫“张南通”。南通模式是如此的迷人和让人感奋,在很长时间里它成为企业家的梦想。也是在1920年代,老买办朱葆三在上海郊区购置1000亩地,设想建立一个类似南通的实验城。而荣家兄弟则尝试着在自己的工厂里搞了一个“劳工自治区”。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 1902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第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此后陆续兴办一批学校,有的甚至成为现在中国的一流大学。张謇又开辟了一条“教育救国的道路”。

二、“棉花大王”——穆藕初

穆藕初(1876-1943):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专门论述过他的事迹。吴晓波认为他是当时全中国最懂棉花的人,是“棉花天王”。穆藕初33岁的时候,深感中国棉纺业的落后,下决心到当时棉业最发达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读书,这一读就是整整8年。穆藕初学成归国后,筹办了上海德大纱厂。一年后,德大生产的棉纱在北京商品陈列质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一夜成名。棉纺织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产业,聚集了张謇、荣家兄弟和周学熙等众多顶级企业家,穆藕初后来居上,居然能迅速崛起,与他在美国学到的棉花专业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是分不开的。

穆藕初另外值得记住的有两个地方:一是他翻译了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而且翻译的中文版竟然比欧洲版出得还要早。穆藕初或许是历史第一批在中国实践科学管理原理的企业家。而另一个值得记住的是,他是昆曲得以留存的恩人。穆藕初长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平生喜欢昆曲、书法、学佛、养鱼和斗鸟,是一个少见的才子型企业家。1921年,他感于古老昆曲的日衰,便赞助成立了昆剧保存社和昆剧传习所,这些机构在昆剧的流传上居功至伟。昆曲大师俞振飞在怀念他时说:“我国戏剧自清末皮黄崛兴,昆曲日益式衰,经先生竭力提倡,始获苟延一脉,至于今日。”

三、“家族企业”——荣氏兄弟

荣氏兄弟:荣家在我国是一个传奇的家族。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我国商业上举足轻重的家族。哥哥荣宗敬(1873-1938)和弟弟荣德生(1875-1952)是商业界上的一对最佳组合。他们单独一个创业的话,凭才能或许都已经能做到像张謇那样的成绩。但上天偏偏让他们成为兄弟而一起创业,这或许注定了荣氏家族在我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不灭的传奇。荣宗敬的“雄才创业”和荣德生的“老成持守”代表了创业和守业的两种方向,兄弟两人一攻一守,进退自如。这种搭配能让荣氏在时势机遇到来的时候,能应势而上,创造辉煌。而在险像横生的形势下,仍能保命自守。这种生存智慧以家族传统的形式流传下去。经历几次危机,在晚清、民国和共和国时代变迁中,在革命和动荡的时势下,荣氏家族仍能得以保存。因此,荣氏家族可以算是我国商业史上最长命的家族。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永远不可能离开社会环境而单独生存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做个有钱的老板不是目的,只有心忧天下、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对于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企业只要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并适当地回馈社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甚至支持。而这些支持,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就像中国人说到海尔,在自豪中,也有着特别的尊敬。因为,我们看得到,海尔集团一直秉承“真诚到永远”的理念,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一直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反哺社会。多年来,海尔集团在扶贫、救灾、助残、教育、体育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投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而谈到海尔这样的贡献,我们又不得不提起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张瑞敏说的好:“企业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尽到社会责任后,利润将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不能把利润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标,否则,可能就得不到利润。”事实上,他就是带着这样的思想发展海尔,最终也使得海尔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与此相对的,近来发生过的“毒奶粉”事件可说是一个震撼力极强的反例了。产生的原因自是不用说了。在"发展观"的驱动下,传统信仰大厦坍塌,社会道德滑坡,然而健康的商业道德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有什么损害消费者利益却可以更多赚钱的法子,少有企业家去制止、举报,反而趋之若鹜,视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为无物。因此,说到底,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得如何,企业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 ② ③ ④

吴晓波《民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厦门航空杂志2011年06期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信出版社2008年

傅国涌《大商人》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张謇:一名伟大的失败英雄》南方网2009年04月16日

第五篇: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慈善之路

他小学未毕业,便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下煤窑挖煤,搞汽车运输,办加油站,摸爬滚打,可仍难以逃离贫苦的生活。

25岁那年,他怀揣500元钱,离开父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经历种种磨难和数十年的血泪拼搏,如今已成为资产上亿元的富豪企业家。

成功的背后,他一直默默地奉献着社会。捐助贫困大学生多达247名,累计金额高达近200万元,被称之为最慷慨的个人。

他就是巩义市蓝天冶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二周。

苦涩的童年生活

童年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讲,犹如一首欢快的歌曲。然而,对于张二周来说,童年是苦涩的。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张二周,为人处事极为慷慨、低调。可是谈起童年的酸楚生活时,他眼里泛起泪花。

张二周老家在巩义市大峪沟镇玉皇庙村,这是一个较为贫困的丘陵小村庄。阡陌纵横,沟壑交错,散居着几十户村民。张二周的家在一个低洼平地中建着,极其普通的二层楼房,在整个村庄里显得有些寒酸。

张二周兄妹五人,他上面有一个姐,一个哥,下面两个妹妹。他在家男孩中排行老二,所以父母便起名为二周。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他,那时日子过得极为困难,再加上兄妹们多,父母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依靠贫瘠的土地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谈起当时情景,张二周说:“那时候能吃顿饱饭就知足了,饿肚子是经常的事,有时候饿狠了就跑到河边喝河里的水。”

日子过得虽然很艰难,但张二周的父母都是通情达理人。到了读书的年龄,他们东拼西凑借来了点钱,把张二周送到了学校接受教育。

顽皮的张二周由于当时年龄小,未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下游,期末考试能及格的次数不多。

原本指望读书来改变他命运的父母,看到他读书也不用心,小学未毕业便让他回到家中开始了“修地球”。

艰辛的生活,逐渐把他磨炼得越来越成熟。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困境,异常顽强。

拼搏的人生

“生活再艰难,可还得继续啊。不放弃,继续拼搏总会有一天过上好日子的”。这是父亲张保同教育孩子们的一个道理,虽然话语很朴实,但里面蕴含着张二周不断拼搏奋斗的动力,他做梦都想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可实现这一切只有不断地努力拼搏奋斗。

17岁那年,已长成小伙子的他被父亲“狠心”送到了离家不远的一个煤矿打工。说是打工,其实就是钻到离地面几百米的地下去挖煤。

从此,幼嫩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生活重担。每天都是钻到地下几百米去掏煤,除了牙齿是白的,浑身都是黑糊糊的,完全成了一个“黑种人”。

那段时间,他最渴望阳光。如果能好好地享受一天阳光,那该有多么幸福啊。

可是生活逼迫着他,煤矿的任务量逼迫着他,享受阳光只能成为他的梦想。

两年后,父亲张保同觉得锻炼得差不多了,把张二周从矿上叫回到了家中,让他跟着自己学开车。从煤矿彻底解放的张二周,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想着手握方向盘,驾驶着车在路上奔跑的感觉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没用多久张二周便学会了驾驶。他开始跟着父亲承包车辆搞起了运输,父子两人经历种种磨难,省吃俭用挣了不少钱,最后把承包的运输车买了下来。

这是张家倾其所有,用血汗钱购买来的第一辆车,也是他们全家的唯一生活来源。

那段日子,父子两人没日没夜地干活。两个人一辆车,相互替换着开,人歇车不歇。他们用车轮和汗水,不停地浇灌着幸福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步伐,搞运输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富有经济头脑的张二周跟父亲商量后,把车卖掉,承包起了一个加油站。

由于加油站地理位置不佳,没经营几年,赔了一些钱后,不得不再次移主。

卷着铺盖回到家,张二周那段日子极其郁闷。看到别人干那么好,挣那么多钱,他心有不甘。整天跑到家旁边的山冈上反思,也在勾画着未来的人生设计。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从朋友那里得知离家不远的一个耐材厂准备转手。闲着在家没事的他跟朋友跑到准备转让的这个厂子里探情况,说是厂子,其实就是几间漏雨的破旧低矮小房子,一堆生锈无法运转的烂机器。

看过后,他心里犹豫不决。不接手过来吧,闲着没事做。接手吧,一堆破烂,咋运作呢,并且对方开出要20000元钱,这对于刚赔过钱的张二周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啊。

他跟家人商量,家人也都不同意他接手这么一个烂摊子。可越是家人不赞同,张二周越想再赌一把。最后,跟家人闹得不欢而散。他一狠心卷着被子,带上仅有的500元钱又跟对方谈。对方被他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最终同意转让费在厂子运转后两年内还清。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二周开始了独自创业。他从银行贷来款,又召集了一些朋友帮忙,终于把破旧的机器运转起来。那段日子,苦和累,兴奋和忧郁伴随着他。对于前方的未知道路,他没了任何选择,只有拼命去挣扎去奔跑。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厂子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还清了对方的转让费,并且还赚了10多万元。

拼搏奋斗的人生,让张二周获得到了意外惊喜,也给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下了扎实的基础。幸福背后的困惑

童年的酸楚,青年的拼搏奋斗,使张二周逐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过上了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还很好的生活,每日温暖的阳光,也照耀着自己的身心和事业。

在他35岁那年,手中积累的资金已多达千万元。并且耐火材料市场形势也是一片红火,他瞅准机会,再次发力,开始组建成了“巩义市蓝天冶金材料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小厂子一下子扩展到现在的集团化大企业,张二周再次以惊人的速度给外人一个惊喜。

建厂初期,他带领家人全家齐上阵,硬是把一个沟壑不平的洼地垫成了平地。在这块垫起来的地上建起了高楼和厂子,又购进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至今回忆起来,张二周还是感慨颇深。他说:“要不是政策好,家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我也就没有今天。”

如今,公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所生产的各类不定型耐火材料质量非常高,市场供不应求。2008,实现销售收入高达1.72亿元,上缴各种税金1952.3万元。

企业搞红火了,日子过得也幸福了。可是这在张二周看来并未满足,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还应该做点什么。这个困惑一直缠绕着他,使他难以入眠。

自小吃苦的他深能体会到别人的困苦滋味,他看不下别人受苦。所以一遇到困难的人,他就二话不说,倾其所助。在他企业工作的职工也一样,一天三顿饭全免费供应,工资都比周边的企业高。

采访中,他说:“职工是给咱们辛苦挣钱的,咱就应该好好善待人家。”

企业越来越大,所担当的责任也就大。如何去担当责任呢,他想到了社会,想到了贫困的人们。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积极投身到社会各项公益事业中。给当地群众修桥铺路,给村子里老人发放福利,给灾区捐助。这些公益活动,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需要。

正如张二周的父亲说的那样:“这孩子脾气犟,想做啥事肯下功夫,能吃苦。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看不得别人受苦。”

幸福生活的背后,他的困惑伴随着公益事业的大力推进,逐渐也解了围,也使他真正地懂得了幸福就是让别人快乐这个道理。

慈善背后的磁场效应

如今,在巩义市提起张二周,很多人都能说上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从一个穷小伙拼打成了一个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豪,又从一个企业老总变成了一个大慈善家,并且还被称之为最慷慨的个人。

这些美誉,在张二周看来,是对他人生最大的鼓励。他说:“我的企业不是最大,也不是最有钱的,但我就是喜欢搞公益事业。通过这让我寻找到了人生价值的体现,人活着活的就是人生价值,企业同样也有自身的价值,那就是承担起社会责任。”

近年来,张二周仅公益事业这方面就投入高达千万,并且他把捐资助学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去做,至今他已捐助全省各类大学生多达247名,累计金额近200万元。同时,为了推动发展体育事业,他还组建起了职业男子篮球队,并亲自带领球队与国内外球队进行比赛交流。张二周的善举引起了社会众多人士热赞,纷纷赞扬他的奉献精神。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都积极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记者在采访时,张二周的妻子刘小红说:“当时捐助学生这件事时,是他在外地出差,给我打电话商量。我说这是件好事,咱们干吧。开始我以为就几个学生呢,没想到当时他一下子就捐助了24个,并且逐年增多。现在我跟他一样,每当看到这些孩子们,再累再辛苦,心里也是甜的。他们都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非常好,过年过节都给我们写信或者寄一些自己做的手工作品。看着这些信和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艺术品,我们两个不知不觉地都会感动得流泪。”

共青团巩义市委书记焦成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二周不是最有钱的企业家,但他是比较有爱心、有社会责任的一个企业家。他的这种善举小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大到改变这个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做贡献。这是一项百年大计,千秋万代的高尚事业。”

张二周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也收获着那些受资助孩子们的爱心。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感恩和回报社会。这种慈善背后的磁场效应,使张二周最为欣喜,他笑着对记者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一直搞下去。因为慈善磁场效应圈非常大,让人更能懂得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幸福是什么。”

上一篇:区委理论组发言范文下一篇:琴行创业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