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促进经济发展

2023-03-13

第一篇:网络营销促进经济发展

依托网络化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树立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理念

过去的校本研修活动,参加人员必须在同时间同地点才能进行,这对于现代高节奏、高效率的教育发展已经不太合拍;同时,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往往影响互动参与,缺乏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也可能导致研修活动效果不佳。研修档案的形成往往是纸质化的材料,比如几年前成立的教研组档案室,里面主要摆放了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袋和教研组档案,虽然通过梳理、积累的过程促进反思,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尤其是一些获奖证书等,但它以后的作用能发挥多少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只是一种“静态”的档案,不能跨越时空,也就不能做到时空上的资源共享。

当今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教育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为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路径。所以,发挥网络“动态”的、跨时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依托网络化平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今后教师培训的方向。

因此校本研修网络化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确立“以网络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理念,为教师研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校本研修网络化的模式

学校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积极行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

所谓的“三位”就是教师个人研修、教研组研修和学校研修,所谓的“一体”就是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学校的校本研修网络又分为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教研组和学校研修专栏等网络互动平台,构成了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一个庞大群体。在“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上,教师将自己的所知、所行、所思挂在互动平台上,就能及时得到同伴的互助和名师的指点,使其及时反思自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在网上进行思维碰撞,实现校本研修活动跨越时空进行。

三、实施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策略

校本研修的网络化以学校校园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借

1 助当前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为校本研修的运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让日常的研修活动在校园网上延续,再作深入交流与探讨,使研修活动得以继续扩展、生成、提升,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1.个体研修 资源共享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平台),6年前,学校就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在校园网上传一篇文章,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文章可以是试卷、案例、课件、教学设计、学生习作、师生作品、名著研读等,教导处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各组长及时把好研修资料上传的时间关,开始是定了一个制度:每位教师未交或迟交一次扣教研组和年级组考核分1分,学校期末进行统计。06年教师网上学习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立并开通了岳小博客,博客分为11个学科13个组,日志有习作、教案、作品等等,高段数学组就有“六年级数学日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反思、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20题”等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教师们随时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案例、反思,达到资源共享化,使教师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资料查找,为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提供便利,提高了校本研修效率。 2.协作研修 交流共进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研组研修平台。

(1)网上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信息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备课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实行“分散备课,集体研课,资源共享”的备课方法。网上备课的一般程序是:组长把教材内容预先分给老师们(或者在网上发布教材内容)——――老师分散备课————上传备课内容——―网上交流定下上课预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代表教研组上课,再是说课评课等环节。让教师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

(2)网上评课。对别人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点评不主张独立成篇,应回复于被点评文章下面,规定: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尤其是上课评课活动,先由主持人(组长)上传记录、教案、反思,下面是组内教师的评课稿,老师们积极跟帖,发表见解。每次活动还有小结人,既锻炼了教师的反思总结能力,又指明了这次活动得到了什么我们还要努力什么?使活动上升了一个档次,变得更加有意义。

2 (3)网上学习。这主要是指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把针对教研组研修主题有价值的文章放在网络上,老师们就不用集中在一起,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网上互动平台拓展了教师民主、自由、开放的研讨空间,增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效性。

(4)网上检查。第一是研修基本常规的检查,网名采用教师实名制,便于学校监督,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从记录中来了解检查教研组的研修情况,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研修活动主题、时间要明确,能够反映在标题上。第二,也就是在这网络上,也反映了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自从省里下发浙江省义务教育管理指南后,学校也积极进行有效的落实,比如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试卷,综合学科可以是考核方案等。

3.学校研修 统领全局

它的主要载体是学校研修平台。出现在这个平台上的是校本研修制度,学校研修计划、总结和学校组织的各项研修活动材料,它是统领全校校本研修的一个平台,老师们在这里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校的研修制度、计划总结,作为学校层面上的研修活动材料也在这里呈现.。

4.材料整理 网上档案

它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研究包。6年前,学校为教师建立了教师文件夹,里面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包,属于校内局域网,老师们在校内可以相互观看,教研组的研修档案材料就放在这里,教研组长设立相关内容的子文件夹,大家在每次活动时只要把研究的材料直接放入就可以,同时学校、教研组如有共享的资料也可以放入,供大家学习参考。学校规定,教师的每次研修研究材料要上交到两个地方,一是教师研究包中的教研组长每学期研修材料这个包里,还有就是上交到校园网中教研组研修平台,期末结束时,教研组长把一学期的校本研修材料打包,制作成电子书,翻阅时一目了然,仍然放在教师研究包中,老师们随时坐在办公室里可以翻阅借鉴,比前面所讲的静态的档案室作用大的多了。电子书档案做到了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每次活动记录及时、清楚,强化实践、研讨、反思、总结,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提高了教研组活动的质量。

四、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体会 1.校本研修网络化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3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以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教研组和学校研修等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教师的研究讨论为主要方式,让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在合作中真诚交流。一改以往单纯的即时性效应,给校本研修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回复、话题选择、文献推荐、观点讨论,所有细小的环节都保留网络平台上,呈现了互动式研修的整个过程,使网络校本研修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也发挥了长效功能,教师的听课和评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校本研修网络化创造了和谐的研讨氛围

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使用使传统与现实的教研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研修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的交流环境,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研修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大家的经验在这里分享,于是我们的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教师每时每刻都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鼓励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

3.校本研修网络化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

网络始终是工具,教师是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主体。在校本研修网络化中,有了时间、空间的保证。在研修内容、研修方法的选择上,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尽可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的批改的评价方法,把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时间读书,有精力去研究。让每一位教师学会利用校本研修网络化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深刻感受到网络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4.校本研修网络化应紧紧围绕主题开展

由于网络的随意性,也带来了它的复杂性。为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摒弃虚假的恭维与恶意的攻击等不良行为,在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过程中,应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研修目标。以“主题”为主线,以课例为内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来开展研究。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发挥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伴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

当然,校本研修网络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困惑。比如,还未开展互动式网络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互听互评是一种常见的研修方式,但这种方式受时间安 4 排的限制,参与人员不广泛,效果不明显,因此,通过开设网络互动课堂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教师可以同步异地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资源保存在网络校本研修平台中,随时调出观看。比如,传统教研如何和网络研修进行深入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里更高效的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如何更有效地对校本研修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这些都是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以教师博客为起点,积极促进教学反思

教师博客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博客为教师的继续学习、经验交流、教学反思等提供了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博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在教研工作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博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能,高度重视教师博客平台的搭建与完善。

首先,在原有的网络设施基础之上,学校拨专款购置了一台各方面性能都很好的电脑作为教学网站专用服务器,并创建了教师博客网。

其次,在全校宣传教师博客网的开通,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注册登录,创建独具个性的教师博客。

再次,加强引导,鼓励教师在博客上写教育叙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是去写那些连自己也不理解的概念性论文,而是基于学校真实生活,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可以说它是电子版的或加强版的教育日记。与传统的教育日记相比,它交流方便,传播快捷,并且更注重反思与创造。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与写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论文相比,它更符合广大教师的教学实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视野。因此,也更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二、以教研论坛为依托,开展网络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又为集体备课插上了双翼。

5 依托教研论坛(BBS),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是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新探索。

网络集体备课不仅是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更是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各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的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教案,发展到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最大优势是:只要登上备课平台,教师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不足。

1.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的可行性

(1)铜陵县一中的宽带是光纤接入的100M独享宽带,速度快,流量大。现有多媒体教室2个,微机房6个,电子阅览室1个,新落成的教师办公楼里即将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90%的教师家中购置了电脑并连接Internet,这些为网络集体备课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

(2)学校拥有教学网站专用服务器,架设了铜陵县一中教学资源网,并开通了教育博客和教研论坛,这些为网络集体备课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3)学校70%以上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青年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且此前还举行过两次信息技术全员集中培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在网上浏览、写作和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这些是参与网络集体备课人员必备的信息技术素养。

2.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的步骤

(1)选定网络集体备课的平台。虽然博客和QQ都可以用作集体备课的平台,但博客在个人反思方面有优势,在集体研讨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QQ过于私人化,不便公开展示,广泛交流。因此,我们选定教研论坛作集体备课的平台。论坛栏目设置方便、层次清晰、探讨方便、交流广泛,且便于监督和指导。

(2)设置栏目。在教研博客上设置集体备课专栏,下设各学科分栏,每个学科又分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年级备课组,以学科年级组为备课单位,每个备课单位确定一名备课组长。

(3)确定课题与主备教师。课题由备课组长确定或网上集体讨论确定,然后备课组长指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以发表新帖的形式将自己所备课题的教案、课件(以附件的形式发布)或问题等发布到论坛相应栏目下,其他教师以跟帖的形式进行探讨或给出建议。

(4)明确并展示集体备课成果。主备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修改自己的主题帖,作为上课的依据,这也是本次集体备课的初步成果。备课组所有教师在上完这一课之后,根据上课切身感受与实际效果,再次跟帖探讨。主备教师根据这些探讨,写出教学反思,并写入自己的教师博客。这是集体备课的二次成果,但并不是最终成果,当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时,还可以再次改进。

3.网络集体备课的优越性

(1)不受时空限制。传统集体备课强调“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备教师。而网络集体备课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由于采用发帖和跟帖的形式,所以,不管是什么时间,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教师,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参与备课。

(2)实现动态备课。与传统的集体备课形成一次性或二次性成果不同,由于

6 论坛可以无限地跟帖,主题帖也可以无限地修改,网络集体备课也就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

(3)查找使用资源方便快捷。网络拥有光的速度海的容量,只要善于取用,就绝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发生。

(4)便于监督考核。论坛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只要注册了,就可以登录浏览或跟帖讨论。每个人的发帖数量也一目了然,便于相关领导的监督考核。总之,网络集体备课是传统集体备课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备课的辐射面,调动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网页课件为支点,努力开发网络课程

网页课件的含义,比较容易把握。网页课件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基于HTML语言设计制作的,辅之以JavaScript、Flash等各种流行的技术,展现一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网页课件以其生动形象、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相比而言,网络课程的内涵要复杂得多。有人说,“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 也有人说,“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2]前者侧重其构成,后者侧重其特点。综合起来看,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但以网页课件的制作为支点,我们还是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网络课程都以网站为载体,而网页课件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网站,只要合理设计就可以开发成网络课程。

首先,通过网络集体备课探讨网络课程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系统设计要合理规划教学区、管理区、交流区、展示区等。

其次,组织校内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专家成立设计小组,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网页课件模板,即小型的动态网站。注意,一定要设计成动态网站,因为动态网站可以实现交互功能,如提交信息、发布评论等。如果技术力量不足,无法自行设计网页课件模板,可以从网上下载小型动态网站的整站系统加以改造。

再次,依据模板制作网页课件。这一环节有点像网站的后台管理,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发布到相应的频道、栏目上。

第四,设计专题页面。专题页面可以分为学科层级、模块层级和单元、课文层级。上传制作好的网页课件到指定的网络空间,并链接到专题页面的单元、课文层级。

最后,反馈与整改。课件的每一网页都设有评论区域,使用者、观摩者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意见或建议。管理者根据这些问题、意见、建议做出答复或整理修改,不断地加以完善。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更为教师摆下了挑战自我的擂台。它推动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信息技术对高中教师职业道德影响

第一信息技术是一面照亮教师镜子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生中的普及及其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参与到网络贴吧、网络论坛上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品头论足,虽然网络上的点评纯属学生的个人观点,并不具有权威性,但有一个平台能够了解到众多学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学生们对教师评论的匿名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庞大和无序性,学生在网上点评教师,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可信的,也有失实的,甚至部分学生把一些和教学无关的看法也加入在内,如教师的容貌、隐私等,需要大家理性地去判断和看待,教师可根据点评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完全可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个教师的授课效果怎么样,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向教师反馈意见的平台,是值得提倡的。有了这面镜子,促使我们教师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真正做好教书育,为人师表。 第二信息技术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引导好教育好学生,常常要与学生沟通。“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成功的教育,取决于与学生很好地沟通。”

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距,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年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各年代的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也有不同,这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口味”不同,假如相方都不调整一下的话,努力尝试寻找合适的方法沟通的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代沟。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内心状况,这有利于教师开展工作。

教师可以在网上和家长沟通:把孩子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耐心细致地告诉家长,而家长们也把孩子的情况或遇到的问题及时和教师反映。

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年龄的增长,和老师的交流越来越少。再也不像低年级时候那样,什么话都对老师说,像个透明的玻璃瓶,藏不住事。这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他们想独立的一种体现,他们会把很多心事放在心里,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想什么、要什么就必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可以通过QQ和学生进行匿名或实名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自

8 己的一些想法甚至个人小秘密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三信息是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催化剂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通过网络实例或远程教育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大多数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 、学生观、课程观、教育教学评价观。教师不再习惯于面向过去的经验,从已知的条件和既定目标中求取问题的答案,善于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习于常规,因循守旧。而是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即时变化,进行多维思考,做出最符合当前现状的决策。变习常性思维方式为创造性思维方式,变封闭性思维方式为开放性思维方式;变单向性思维方式为双向性思维方式,变单一性思维方式为系统性思维方式;变静态性思维方式为动态性思维方式,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更高的观察点上,从更广阔的视角,多方位、立体化、理性化、综合化地审视思维对象,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而合理,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教学决策和行为的失误率。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自觉培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教学资源的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的能力等。

四、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第一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学习的平台。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过程。现代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自我提升学习。现代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由于网络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共享性,学习者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进度、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具备良好的通讯能力和沟通机制,学习者可进行交流讨论、协作研究,实现合作学习。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和社会成员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的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支持教师专业终身发展。 第二信息技术是教师拓展视野的窗口。

普通文化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本的层面。丰富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主要是使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促使教师持续发展,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各种教学情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非仅具有自己的任教的学科的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有宽广的视野。一个教师如果见识狭窄,就很难应付教师工作中各种复杂的挑战。同时,普通文化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更高层次的专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通用知识,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使课程丰富起来。 第三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仓库

9 信息时代,知识更多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它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海量的网络主机存储空间和几乎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交互式平台、不受时空限制、随意检索的知识流,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构筑起丰富知识资源宝库。教师利用网络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随意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饱有学识,内强文化素质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工学茅盾问题。

五、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第一信息技术是教师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备课的难点,因此我们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购买教学资源库等形式充实备课资源,教师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快速的备课。

每位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总希望能不间断地得到专家名师的伙伴式的帮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我校尝试建立网络资源库,把课堂实录课上传在学校网站上,然后请教师直接上网听课,与教师直接对话,交流心得、发表看法。这种新型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让大家足不出户有更多的自由度参与“伙伴式”教研组的活动,帮助其他教师更快的成长。没有机会现场听到课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案,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从而促进了各种资源的联动融合与再生。与此同时,学校根据实际活动需要,在专题栏目中收录了大量的视频、文字、图片资源,包括示范课,配套课件作品,教案、课堂设计、教研论文等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备课、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第二信息技术是教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情景,展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件的展示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合作与交流通完成教学任务。过对课堂实录的反思、评析、我们可以找出了课堂教学存在的消极影响。如教学呈现形式呆板,师生缺乏互动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逐渐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

原有的评课方式主要在一节研究课后进行,教师由于思考的时间很短,很难一点独到的见解,也就形成了评课会上几个骨干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有时讨论到下课还意犹未尽。为使有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评课过程,促进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我们在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开展了网络式评课活动。即在校园网上贴上研究课的教案、实录,对本课的教学有意见或建议的

10 教师可在评课栏留言,方便大家阅读和思考。

第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科研

第二篇:切实加强工作网络建设 依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08-3-10信息来源:

――本市召开区县中小企业工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强市、区县中小企业工作机构网络建设,市小企业办于4月13日下午在市小企业总会召开了市、区(县)中小企业工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各区(县)经委、经贸委(局)、工业委(局)、小企业办、民营经济办负责人等近3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通报交流了全市及各区县的中小企业工作情况。市小企业办主任陈沛霖通报了市小企业办2003年的工作情况和2004年工作安排。会议由市小企业办常务副主任张立民主持。

陈沛霖主任对2003年小企业工作作了简要回顾。归纳起来,主要在落实政策措施,完善服务网络,加强培训交流,建立信息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落实各项政策,形成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1、在实施小企业欠薪保障金政策的工作中,市小企业办牵头协调,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共同出台了《上海市小企业欠薪保障金收缴及使用实施细则》。在有效抗击“非典”,扶持小企业经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2、积极实施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措施。市小企业办组织实施了《上海市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损帐补贴暂行办法》,鼓励民间资本和担保机构进入中小企业担保行业,从而促进小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引导效应。

同时,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着手制定上海市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合力。

1、加强全市小企业工作网络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全市的小企业工作网络,市小企业办组织市区县小企业服务机构,召开相关会议,通报有关政策,开展经验交流和问题讨论,全面推进全市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2、支持和参与市小企业服务中心大型服务活动。协助市小企业服务中心举办“2003上海中小企业服务及商机博览会”和2003年中国(上海)国际中小企业经贸合作会等,牵头组织了工商、财税、劳动保障和国资管理等部门参会,提供政务和政策咨询服务。

3、推进小企业工作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市小企业办加强与国内外有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与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等共同举办了“政府服务与中小企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参加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联席会议;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和各种形式的商务活动,包括组织商务考察团出国访问,与美国小企业局合作组织“中美中小企业服务经验研讨会”等;联合市小企业服务中心,筹划《上海小企业创业者成功之路》大型电视系列讲座,在教育电视台播出50讲的《企业人生》电视讲座。

三、建立小企业之“家”,形成加快小企业发展的服务合力。

1、加强小企业产品技术展示和投诉咨询等服务工作。利用小企业总会服务大厅的投诉咨询、电子阅览、图书阅览、产品技术展示及商务洽谈、信息发布等功能,为小企业提供产品和技术专利展示、小型讨论会、商务洽谈等活动。

2、不断推进小企业信息服务工作。市小企业办完成了信息发布、在线服务、企业上网、电子邮局及后台管理等五大功能建设工程验收。联通市区县政府部门及服务机构网站,并就企业在线服务、咨询投诉、企业上网、自助建站、网上申请融资担保等项目方面对部分区县及小企业组织了培训。开通了英文网站首页。

3、积极探索筹建上海市小企业发展促进会。

针对2004年的工作,陈沛霖主任指出: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在制定落实政策、健全服务体系、推进信用担保工作、加强信息和咨询服务、开展内外合作交流、完善内部基础工作等方面力争做出新成绩。全年的重点工作是:

一、进一步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主线,加强政策制定的协调工作,推进中小企业促进发展政策的落实。

1、制订本市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办法。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结合本市促进小企业发展的38条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已完成的初稿基础上,广泛讨论,听取意见,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修改完善,上半年将《实施办法》(送审稿)报市经委审定。

2、进一步修改完善《担保机构损帐补贴暂行办法》。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展至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市场,不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3、适时召开全市中小企业工作会议。总结并部署《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工作,交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4、办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企业人生》电视讲座。利用电视等新闻媒体便利普及的优势,加强与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合作,以专题片、讲座等形式,宣传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品牌栏目。

二、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工作指导,整合社会资源,构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中小企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发挥市、区县服务中心、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创业导向、市场开拓、信用担保、技术促进、人才培训、企业诊断、对外交流、法律援助等方面的作用。

2、抓好市、区县中小企业工作机构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小企业办与区县政府负责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调职能,以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和信息的及时反馈。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

3、探索并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筹建工作。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和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呼声,提出筹建工作预案,适时推出本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

三、不断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1、落实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优惠政策措施。做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免税申请、受理、审核和上报工作。

2、推动中小企业贷款再担保业务的开展。借助国家开发银行的力量,推进更多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业务。

3、研究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通过企业自愿出资,社会捐助,财政适当资助,政府给予税收优惠等方式,筹措、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并按市场化运作,主要用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扶持和经营发展。

四、加强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通过拓展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1、与市服务中心联手,借助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二期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展小企业信息平台功能。

2、与市信息委合作,探索开展中小企业网上行活动,推进上海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3、联合开展大学生网上招聘活动。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鼓励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搞好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联合市服务中心组织中小企业网上聘用活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五、加强为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经贸合作服务。

继续推进更广泛的商贸合作与交流活动,为中小企业搭建交流和商贸往来的平台。

1、开展中小企业经贸活动。支持服务机构举办各类中外企业间的经贸洽谈会、投资说明会和商情介绍会等,搭建中小企业商贸往来的平台。联合市服务中心举办“2004年上海中小企业服务及商机博览会”和“2004年中小企业经贸合作会”。

2、拓展国内协作交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各省市同行的联系。联合京津沪渝深同行召开联席会。上半年,组织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赴外省市学习考察。

3、坚持扩大国际交往。加强与美国小企业局等国外同类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更有效地为中小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六、加强中小企业工作基础建设。

深入区县和中小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基础建设,不断增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内力。

1、进一步加强小办党建、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小办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2、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集中一段时间,走访区县和中小企业,广泛听取对中小企业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更全面地掌握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服务工作情况,进一步做好促进与协调工作。

3、编撰上海小企业发展报告。在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分析全市小企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特点,总结推广小企业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

之后,区县与会同志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建立市、区县中小企业工作机构的网络非常有必要,联席会议制度要坚持,这符合《中小企业促进法》精神、广大中小企业利益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尽快建立上海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政府层面上打下了工作基础。

与会同志还结合区县的实际和做法,对进一步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在区县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应充分

考虑中小企业工作机构的设定和职能定位,并建立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中小企业工作和服务机制。

(杨永平)

第三篇:网络沟通促进家园互动

摘要: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都因为工作的原因,来去匆匆,很难放下匆忙的脚步有时间来园亲自接送孩子,通常情况下,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其实家长非常想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交流孩子在园的情况,这种问题如何解决呢?于是,高速、便捷的网络解决了多数家长的烦恼,让家长不出门便能随时随地“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感受到孩子的点滴成长足迹,让家长与老师针对孩子教育问题畅所欲言的沟通都得以成为现实,让家庭与幼儿园真正意义上的携手合作,真正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真正让幼儿达到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意义上搭建起了一座家园共育的立交桥。

关键词:

幼儿园网站

班级网页

家园互动

当今社会,随着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认识的提高,家园共育的思想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付诸实践。在幼儿时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比老师还要重要,没有父母的模范和引导,老师教得再好,也是没用的。所以,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加强家长对我们教育的配合,加强家长的凝聚力,与家长更好的沟通、交流。多媒体,在加强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能力,真正实现家园共育方面独挡一面,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幼儿园网站让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关注园内大小事的动态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父母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父母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所以,家、园互动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可是,在现实面前,家长们显得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的工作日益繁忙,来园接送孩子次数、家长与老师接触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对孩子的在园表现情况、幼儿园的动态等情况,家长们不能及时、真实的掌握。

我园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与时俱进,网站的开通,得到家长的好评。借助网站的力量,搭建家园互动新平台,真正开放了幼儿园的大门,让家、园距离更近了,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比如,位于我园首页的“园所动态”,园内大事件、园内动态新闻、班内组织的活动、家长给予配合的事项在首页显要位置循环滚动播放,通过点击,家长可以借助网络随时了解园内新闻大事件,并做好积极配合。再比如在“科学教研”的“特色教育”一栏,让家长们了解我园不仅注重幼儿的体智能发展,也注重素质教育,在同一版块的“宝宝趣事”一栏,家长对这一版块也非常关注,希望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宝贝的童年趣事,本版块在展示孩子趣事的同时,也让家长老师了解到孩子在家在园不一样的表现,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从而形成了教育的一致性。刊登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的“幼儿保健”版块,也以它的及时性、内容广泛性吸引着众多家长,家长可以在这里掌握更多的营养保健知识、家教知识与方法,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每周食谱”为家庭饮食搭配提供依据。通过了解,我们得知很多家长都非常感兴趣,甚至会将食谱打印下来,以便晚上给幼儿再做其他可口饭菜,通过浏览“幼儿保健”家长更加注重幼儿的饮食搭配,也更加注重科学育儿。

幼儿园网站的开通,不仅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透明度,而且给家园共育带来方便和快捷,实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推动家园互动,每当看到家长留下一句句感激的话语,我们由衷的感到欣慰。幼儿园网站充分体现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缩短了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时空距离,拉近了彼此心灵上距离,使家长和我们共同走近孩子的世界。

二、班级网页,促进家园携手

家长最关注的的莫过于班级网页了,家长通过浏览班级网页,可以真正了解到自己孩子在班级体这个大集体的动态,真正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孩子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孩子每一天的成长都会给家长带来莫大的喜悦。我们将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游戏活动的过程,随时随地都用相机或手机抓拍下来,并发在“班级网页”中,使家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了解到孩子在园的情况。班级网页有效地促进了家园合作同步教育。

1.关注班级动态,注重家园共育

在“班级网页”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及时公布本班最近所学过的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家长只要通过浏览班级网页,就能及时知道班级的教学内容及动向,明确配合目标,以便家长帮助孩子复习巩固。这就为家长了解孩子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水平提供了有效依据。如班内在开展“恐龙回来了”的教学活动时,许多家长们在网上看到了这个信息之后,马上主动上网查找搜索相关信息,第二天早上,很多孩子拿着各种各样的小恐龙来到幼儿园,还有爸爸妈妈打印的恐龙图片。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同时激发了孩子对恐龙方面的兴趣。“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上网一块找的这张霸王龙的图片!”“我也和爸爸上网查恐龙了”!家长和孩子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家长们也在参与中逐步了解新课程的教育精神,重视家园合育。

2.感悟班级相册、班级视频,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在园情况,吸引家长积极参与

在班级网页中,我们会把班级活动,包括日常教学、特色活动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到网页上,供家长欣赏,让家长在观看“班级视频”的同时获得活动感受,家长得到更多的感悟。这样不仅向家长介绍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如何开展的,更重要的是家长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孩子的身影,看到孩子在认真学习、在快乐游戏,让家长更多了一份放心。那一张张快乐的笑脸,一个个真实的瞬间,使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

班级网页,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家园互动。它不仅为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的机会,也使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在参与过程中,家长除了提供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外,还学会了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使家长真正转变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3.爱心分享,让家长乐在其中

班级网页中的“爱心分享”,是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出来的教养随笔。在这里,不仅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不断反省总结经验,还能让家长们感受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的自由”“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等等。

“班级”网页,为家长了解班级、了解孩子提供了平台。让家长不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手段,更多的多了一份宽慰。

4.班级留言,打造有效互动

为了更好的有效发挥互动功能,实现和家长共同交流探索教育话题,我们还开设了“留言板”。“每天都关注咱们的网站,今天又看到孩子们做游戏的照片, 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这是做父母最欣慰的事了,好像每一天都是幼儿园的开放日,老师辛苦了。”家长如是说。真实的话语,融洽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幼儿之间的距离。班级留言,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家长、孩子的距离,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的辛苦,对教师工作给予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支持。是的,这是我们的家园彩虹桥,家长能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留言板表达出来,一个个小小的贴子沟通了家长老师的心,促进大家共同交流探索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这种有效的互动,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让家园起到双赢的沟通目的。

5.建立孩子个人博客,记录成长足迹 我们利用空余时间,教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宝宝个人博客,如今我们班所有幼儿拥有了个人空间,孩子们的个人空间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网页了解到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如我们班熊瑶小朋友的个人网页上,妈妈每天帮瑶瑶写日记,有一段日记这样写道:今天三八节,我要给妈妈买一件特别的礼物„„没想到平时不声不响的瑶瑶这么有心。

又如我们班的李皓然小朋友的妈妈,她平时不上班,主要的事就是带好自已的两个孩子,大儿上幼儿园了,小儿睡着了,她也就空了。她主动向我了解如何丰富幼儿个人网页,她帮孩子作的网页真的很有特色,在相册里贴上了孩子从小到大的各个阶段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候的皓皓。在个人日记里还记录下了两个孩子在家的一些小插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的辛苦与幸福。

三、教师“个人博客”,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网络平台无形之中推动了我们教师在专业上迅速成长的步伐。透过网络,我们看到家长身上的教育优势,了解家长的需要,学会了要换位思考;同时,家长也在这样的交流模式下更加主动地参与。

从我们幼儿园的网站可以直接链接到我们老师自己的教学博客,我们会将自己的教育心得、幼儿观察纪录、教学案例等内容放到个人博客中,还会写写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比如,我在我的个人博客中设置了清新优美的背景音乐和生活照,首先就给来“做客、串门”的家长一种全新的感觉,似乎是朋友之间的联络,消除了在家长心目中平时见到和接触到的“她是老师”的印象,消除了我们在家长心中的神秘感。我还运用网络资源,将有关幼儿教育的信息和资料转载到自己的博客,透过这些幼教文章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让家长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

家长通过浏览我们的博客,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更让彼此再一次达到了优化资源,互动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家园合作互动新途径,让我们和家长之间的家教指导形式更加多样化。

四、多媒体技术在家园互动中的利弊

多媒体技术信息化促使教育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有效实现家园共育中起到了可观的效果,但它并不是家园联络唯一的渠道。它只能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园互动在方式和功能上的一种补充,教师在家园沟通中还应当力求通过电话、家访、口头联系、家园联系册、家长会等多种联系方式的综合运用,构建一个全面的家园联系网。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网络平台前,我们所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年轻的父母,但在对祖辈家长的沟通上还是乏力的,还得发挥其他形式的优势。只有合理、交互的运用不同指导形式,对不同家长进行不同的指导,家园共育才能协调一致,才能确保一致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合理运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家园互动,在网络平台上创建幼儿园网站、班级网页、教师个人博客,真正意义上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不仅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家园互动,更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绿色环境。家园共育,让我们携手共进!

第四篇:加强网络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加强网络教研

促进教师成长

沁县教育科技局教研室

陈翠平

在“互联网+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研作为发展中的新事物,给教师、教研员和专家之间搭建了开放、平等、交互的学习研讨平台。在网络教研的组织与实施中,我县教研室做了一些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广大教师在教中研、研中学、学中教,不断提高自己,享受到了网络教研带来的乐趣,促进了我县教育教学内涵的提升和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标准起步

一是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打造信息化教研平台。制度保障、硬件建设是网络教研正常开展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依托中国现代教育网,于2012年3月份开通了沁县教育网,并在全县各学校建立起30个校园网站,形成县域网络教研平台。同时制定并实施了《沁县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建立健全了《沁县教育信息平台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学校网站信息发布制度》《网络集体研讨制度》等制度,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各学校成立了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完善了网络研究管理模式,明确了网络研究管理职责。选聘电脑技术操作熟练的骨干老师担任网络教研组长,拟订了网络教学研究计划,从人力上为网络教研工作开设了绿色通道,从制度上保证了网络教研常态化、全员化。

二是拓宽网络教研空间,丰富网络教研手段。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力量。为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校长管理队伍,我县通过教育信息网中的网络课堂、精彩视频、教育科研、学科教学、课程改革等栏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建立教师空间博客,推荐学科教改前沿文章、精品教育论著研读、学科教学策略、教学案例引领、问题剖析、课堂困惑交流等内容,真正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点评,相互研讨,共同提高的实时交流平台。

三是创新教研工作机制,丰富网络教研内涵。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建设者,是我县深化网络化教研的新策略。在实施中,我们开展了网络个人反思、案例研讨、课改沙龙、说课评课、专家引领等活动,使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整合并放大了教育资源效益,基本上解决了专业支持力量和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

二、高质量推进

在网络教研实施中,我们提出了四个基本模块:

一是一级教案。“一级教案”由全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主备,县教研室审核把关后公布在沁县教育网上,供各学校教师参考选用。各校依据一级教案,经集体备课后形成该校的二级教案,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在二级教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三级教案。一级教案是供全县教师共享的教案,具有优秀性和示范性,但不可全文照搬,各校和教师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增删修改,形成自己的实用的二级、三级教案。

二是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内容包括课堂实录、微课和课件。课堂实录是指各学校在教研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和示范课的录制,录制后要上传在沁县教育网上,供全县教师学习交流。微课、课件的制作本身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课件,上传和大家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三是教师空间。全县教师以实名实校注册个人空间,教师在自己的空间里可自由地随时随地通过写日志、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论文等来发表教育教学心得,展示教学教研成果,并可进入他人空间点击评论、对话交流、互学互鉴,共享成果,提高教学效能,努力打造个性化的独具魅力的教师空间。

四是教研室主页。教研室主页由县教研室设置,内容包括教研计划、教研总结、县组织的教研活动、教研信息、教研新体会、教研新观念、教研教学指导意见等,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分享研讨平台。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模块运作做了具体要求:一是内容要求,无论那个模块内容,均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教研教学热点、焦点问题,具有优秀性和示范性。二是数量要求:每个学校、教师每月、每学期在模块内容和访问点击率要达到规定数量以上。三是时间要求:“一级教案”和“网络课堂”要提前一周上传。

三、高效益运行 一是树立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网络教研水平。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使教师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网络教研的能力和实效。首先是资源观念。引导教师走进网校,从中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学到先进的教学经验,了解到很多教学动态和信息,这些资源的获取和发挥的作用,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其次是教研观念。让教师明白网络教研是利用网络优势对常规教研的包含和放大,是基于网络的常规教研。它可以解决常规教研中的资源短缺、局限于一些孤立、零碎的教研活动的问题,与教学同步,进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实效。第三是合作观念。鼓励每个人都要参与,一方面可以从中得到体验、感悟和收获,另一方面也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在关心、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获得提高。

二是抓住时机,适时培训,提高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能力。我县部分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因计算机水平有限,操作能力较差,故参与网络教研面临很大困难。对此我们先后进行了浏览网页、查找下载教学资料、课件制作、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培训。要求教师们在参加各类培训后,认真撰写培训心得并上网交流。包括在思想上、学习上的困惑和问题,也及时发布,以便迅速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帮助,使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是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保证网络教研的实效性。“网络教研”实施的关键是实现“互动”。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我县教育网开通后,发动教师利用“博客”所提供的现成模板,搭建现成的网页框架,设置添加、删除栏目,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以最简洁的方式制作个人主页;让教师利用“成长博客”将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将凝聚了教师智慧与心血的文章,上传到网络,与全国同行一起分享和交流,得到更多的教师的建议,对教师们的专业提升很有帮助。

总之,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县网络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网校建设发展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了全国现代教育网的肯定,网络教研的相关经验也在全省做了交流推广。今后我县仍需要坚持网络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只有这样广大师生“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才不再是美丽的梦想;广大教师踏上网校的快车道,乡村教育“同在阳光下,城乡均发展”也将不再是沉甸甸的期待!

第五篇:合理利用网络促进家校沟通

合理利用网络,促进家校联系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把新世纪的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正如人们预期的那样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的未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新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点,总结近年来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入点,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 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中的家庭教育地位

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培养过程是具有能动、系统和相对独立特性的。相对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说,可以把除学生自身内化教育内容的环节以外对学生个体起作用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归为环境构成的因素。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有效实施所有因素中环境因素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环境构成因素在结合个体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把握实施的时间、空间、场合及条件,呈现着环境构成因素与个体内化过程的调和、融合、同化或顺从的态势,促进德育过程的有效开展。长期以来,家庭——人们往往把它仅仅认为是人出生的处所,其实,它的物质条件、情感气氛、所处的阶级背景、处世态度和家庭的受教育程度等对青少年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家庭是促使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是青少年学生德性发展的基础环境,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是道德课程的重要拓展渠道,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家庭又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受到社区和文化很大影响的社会系统。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强烈冲击。它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生态系统,改变了现代家庭的教化环境,给传统的家庭的交互作用以及家庭中儿童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说在网络时代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学校德育,由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原因,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树立雄心大志;树立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观念。进行一种目标无层次、内容无差异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一些基础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在人之初,我们的德育要求太高以至于忽视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再加上网络文化带给学校德育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对学生课外上网时间与内容的有效控制监督上,学校显示出力不从心。家庭教育则正好可以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特质,利用网络条件,从家庭道德与社会公德建设抓起,配合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把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心理分析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人的生理、认识、社会交往和关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阅历浅,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一边继续认同权威者对一些道德问题的价值观一边又有日益提高自主性的要求。然而知、情、意、行仍是构成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和形成过程。青少年学生常常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进行的,最后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终端。行是知的目的,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集中表现,是德育训练与养成的重要途径。道德情感同道德认识紧密相联,道德认识提高了,道德情感也会发展起来。反之,道德情感的发展也会促进道德认识的巩固和深化。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道德情感是稳固的、持久的。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的意志力,也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道德动机,要排除内外障碍,要坚持到底的力量。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认识和情感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网络的开放性带来大量异质文化信息的强势冲击,必然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价值选择的迷失。另外随着网络的逐渐平民化、大众化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使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赖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现实直接的道德交往的机会将大为减少。这就极有可能导致现实的人际道德关系疏远,网络交往中的复杂性、多向性、全球性已造成了大量的道德心理失范问题,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的道德心理障碍,产生道德情感冷漠现象。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不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必然与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冲突。青少年学生又通过在网上的行去加深和巩固知、情、意,伴随着行而体验道德感,通过行去增强道德意向,行在内化过程中强化、巩固道德认知和道德感。由网上的异常行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或人格失常。按现代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网络人格失常的根源大多是由于网瘾导致的。青少年学生过度上网所形成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以及多重人格等等。

三、 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及其德育的策略

(一)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如果不懂基本的网络知识,不了解孩子上网情况,其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真空地带。这个时候学校可以作为家长网络知识的免费培训单位,先通过访问、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这其中包括家长的职业、文化、家庭有没有电脑上网、家长具备多少网络知识等),然后根据家长的情况在其自愿加入的情况下对全校的家长进行定期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家长如何全程跟踪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等,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站、班主任个人主页的建设并开设网上教师留言栏,使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从而使家长与教师紧密配合并形成教育合力,推进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家校互动的网络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便孕育而生(如下图)。

1.老师与家长的互动。老师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测验成绩、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及时、全面、准确和轻松地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而家长则可以通过留言系统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非视屏网上即时交谈或视屏网上即时交谈咨询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学习更加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技能,获得有针对性地家庭教育帮助。例如针对沉迷网络比较严重的孩子,可以通过向学校网络技术家长培训班的老师发E-mail 获取如何设置密码,限制其使用时间的技术及如何建立“防黄屏障”,避免孩子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的技术。

2.老师、家长与学生的交互。老师和家长可以利用非视屏网上聊天方式与学生对话,消除学生与权威者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了解学生个体需求,还可以通过网上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距,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生则可以通过即时交流系统获得学习指导,通过在老师个人主页上留言发表自己对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意见,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学习档案,制作自己中学时代成长的完整电子日记,相互比较、交流,获得成就感。这一家校互动模式充分利用到网络交互的优势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构建了教师、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信息平台,建立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同步教育的网络,以一种现代化的全新方式完善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并且相对于原来一年几次的家长会,它提供了更多、更及时、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家、校沟通机会,大大减轻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负担。对于家长来说,再也用不着盲目地到学校找老师,也用不着常常打电话向老师了解孩子情况学校会针对孩子情况主动及时地通知家长,大大减少原来的通信和交通费用,节约了原来家校沟通的精力浪费。

(二)家校互动网络德育的策略

这样一个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又是家庭教育的创新式发展。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通过家校互动对青少年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实施网络德育策略:

1.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上网。青少年正处在精力充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快、内容新、覆盖面广等特点,为满足青少年好奇心理需要提供了实现形式与条件。学校和家长都不能不让孩子接触网络,领略传统信息方式难以实现的境界,家长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在家中陪同未成年的孩子一起上网并适时激发他们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2.向青少年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业帮助,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通过家校互动,老师和家长都能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老师或家长及时提供必要的学业帮助,避免学生在学业上掉队,可以使学生减少试图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和自尊感的可能性,而培养学生社会技能避免他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同伴的拒绝,可以使学生减少试图在网络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可能性。

3.利用网络提高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在孩子获得愉快的上网体验后,家长应及时让孩子认识到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道德已成为网络社会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维护网络秩序、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是信息时代人们自身共同利益的需要;在网络世界里,他人的利益、公共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青少年学生只有基于这样一种道德认识,才能够在网络实践中身体力行,追求高尚的网络道德境界。

4.把握每一契机与青少年学生讨论,让他通过网络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网络上的信息庞杂,老师和家长没有办法不让腐朽的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家长可以让自己孩子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与其讨论,提高其选择、识别信息的能力,让孩子自己更愿意接触网上体现真、善、美的信息内容,在网上寻求好的道德情感体验。

5.对青少年学生上网时间进行监控。让孩子接触电脑网络,但又不能放任孩子长时间上网,青少年学生自制力差,规定他每天上网时间不得超过2 个小时,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每次下网后的情绪态度变化,友善的与他交流,分享他上网的体验与心得,想办法了解他发生变化的原因,预防青少年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

6.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联合道德评价。德育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必须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家校互动,巧妙地运用评价手段,把学生、老师、家长三者有机的结合,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优秀学生的样板作用,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看到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不断激励自己健康成长。使他们“激乎情,见乎行”,达到“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思过”的境界,做到自如、自控、自律、自强,情绪稳定,意志坚强,“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

四、家校互动网络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的任务是要启迪主体自身的道德内省,实现主体行为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主体的认识成熟和社会经验都起一定作用。如果企图仅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的配合就彻底解决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德育问题是不现实的,另外家校互动的网络德育模式在矫正一些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方面并不是最有效的,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学生教育。网络游戏是有其特有的魅惑力的,它本身是禁止不掉的,而“其商业机制决定了用网络游戏实现教育目标是一个天堂式的梦想”。对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学生要先进行无网环境下的心理治疗,再由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其预防性干预。

2.网上伙伴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青少年学生在网上结交的同伴不再能简单地定义为同龄人,而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同伴的榜样作用是很具影响力的。怎样在网上给青少年学生定一个能遵守规则又能明确描述遵守规则不做犯规行为的理由且与青少年现有道德推理水平相匹配的榜样,不是一所学校,几个家庭能够办到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网络行为者人人从我做起,达到道德自律。

3.给青少年学生多进行正面教育。青少年时期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应结合具体事例、具体问题、多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进行道德教育。要避免反面事件带给他们的负强化,帮助他们把握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明确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与义务,切“勿以恶小而为之”,失小节而坏大德,多从正面去引导,增强正强化。

总之,家校互动的德育模式是网络时代德育的一个创新,它以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符合新的课程改革中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这一目标。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与改进,必将成为推进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 水平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物流市场调研报告格式下一篇:物流货物运输服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