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著作及主要内容

2023-01-22

第一篇:毛泽东著作及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及毛泽东主要著作的内容意义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主要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 1.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2.古田会议,1929年,福建古田。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3.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4.瓦窑堡会议,1935年,陕北瓦窑堡。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5.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944年-1945年,长达11个月,我党历史上最长的会议。通过了一项在党的历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重要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了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正式宣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6.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毛泽东致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中共七大中刘少奇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的第一次概括。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毛泽东估计了新形势,提出了警告“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8.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北京。这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毛泽东的发言——《不要四面出击》。在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

9.中共八大——(第一次会议)1956年,北京。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10.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党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组织路线是党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方针和准则,它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我们党的组织路线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第一,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买行高度的集中,加强组织纪律,健全党的生活,保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以及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 第二,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选拔、使用干部,把最恰当的人选派遣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建设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使每个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自已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和带头作用。第三,教育全

1 党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

11.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北京。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注意:《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即是根据《决议》及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界定的。)

12.中共十二大,1982年,北京。邓小平在这次大会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 13.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北京。《决议》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4.十二届六中全会,1986年,北京。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5.中共十三大,1987年,北京。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6.中共十四大,1992年,北京。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7.十四届四中全会,1994年,北京。《决定》指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 18.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年,北京。《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中共十五大,1997年,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0.中共十六大,2002年,北京。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21.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北京。《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2.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北京。《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3.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北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4.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北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5.中共十七大,2007年,北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二篇:毛泽东主要著作及重要观点

毛泽东主要著作及重要观点(二十六条)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1. 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2.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二、《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1. 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 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 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 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 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

1. 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

2. 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分析了买办资产阶级发生分裂和比那化的可能性。

3.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四、《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1. 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 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 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4. 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 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五、《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 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 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 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 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六、《论持久战》

1. 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5.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6. 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七、《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2.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八、《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1.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 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归纳纲领。

4.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5. 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九、《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对“实事求是”作了新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认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

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十一、《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943年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十二、《论联合政府》 1945年 中共七大

1. 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 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 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制,进行人民战争。

4. 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判。 十

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①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主工商业。

2. 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 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十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

1.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 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十五、《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1. 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 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 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4. 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5. 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十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① 中国是一个正好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

② 敌人的强大。

③ 人民军队的弱小。

④ 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①④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②③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十七、《战争和战略问题》

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十八、《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指出: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式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从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十九、《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十、《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二十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十二、《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1948年

1. 制定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政策,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做了准备。

2.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 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 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警惕“糖衣炮弹”,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十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55年

在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二十四、《论十大关系》 1956年

1.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 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3. 阐述了重工业、农业的关系。

4. 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5. 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 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二十五、《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1.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 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 辨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 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6. 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7. 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二十六、《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邓小平主持

1. 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2. 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并把它们提高到“灵魂”、“精髓”的高度,凸现了它们的本质意义。

3.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4. 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第三篇:毛泽东著作及重要会议

部分毛泽东著作及主要内容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3)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 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5) 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4) 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

4.《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 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3) 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4) 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6.《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7.《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8洛川会议)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 9.《论持久战》(1938.5)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10.《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1)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11.《<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1)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2)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1)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13.《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14.《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15.《整顿党的作风》(1942.2)——延安整风的文献: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16.《反对党八股》(1942.2)——延安整风的文献: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思维模式。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5)——指出文艺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提出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8.《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 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1)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2)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19.《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4)——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20.《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2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1)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6) 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2.《论十大关系》(1956年)—— 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2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1) 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2)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3)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5)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二:党史重要会议

一大:1921 年7 月23 日至31 日在上海召开。中心任务:1.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 党”;2.党的纲领;

二大:1922 年7 月16 日至23 日在上海召开。提出现阶段纲领和最高纲领,第一次提 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清了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但仍不懂得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三大:1923 年6 月12 日至20 日在广州召开。决定全体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 入国民党,同孙中山建立统一战线。党的三大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国民革命领导 权的问题。

四大:1925 年1 月11 日至22 日在上海召开。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党的历史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政权和武装问题的 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七大:1945 年4 月23 日至6 月11 日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 的书面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

八大:1956 年9 月15 日至27 日在北京举行的。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 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 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十三大:1987 年10 月25 日至11 月1 日在北京举行。它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发展 的新阶段。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 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五大:1997 年9 月12 日至18 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2002 年11 月8 日至14 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八七会议――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毛泽东提出了“须 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三湾改编――1927 年9 月29 日,这是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 对领导。

古田会议――1929 年12 月下旬,中心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在 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遵义会议――1935 年1 月15 日至17 日,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 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

重要意义: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挽救了中国革命。②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 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瓦窑堡会议――1935 年12 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洛川会议――1937 年8 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 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1949 年3 月5 日至13 日—西柏坡

中心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 市的问题。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 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起点。

第四篇:考研政治毛泽东重要著作汇总及分析

一、 1925.12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划分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二、1927.3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三、1928.10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

四、1928.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五、1929.12

指出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六、 1930.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明确的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七、1930.5 《反对本本主义》

这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已经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的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状况”;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法;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出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八、1931.4 《总政治部关于调整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提出“不做正确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九、1935.12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十、1935.12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之后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的报告。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充分说明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

分析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且,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的动摇性、妥协性是由其软弱性决定的。

十一、 1936.12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科学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系统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和战略战术。

十二、 1937.5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指出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回答革命前途问题,指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是文章的“上篇”和“下篇”的关系。

十三、 1937.7 《实践论》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两次飞跃),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整理性的唯一标准。

十四、 1937.8 《矛盾论》

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十五、 1937.8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 1938.5 《论持久战》

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

十六、

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十七、 1938.10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首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十八、 1938.11 《战争和战略问题》

指出战争和军队的重要性,提出注意研究军事问题。说明“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十九、 1939.10 《<共产党人>发刊词》

1.提出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2.提出建立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3.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十、 1939.1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全面阐述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提出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首次提出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系统的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地重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地重要性。

二十一、 1940.1 《新民主主义论》

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明确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二十二、 1941.5 《改造我们的学习》

延安整风的文献:科学解释了“实事求是”概念;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著名对联以讽刺主观主义。

二十三、 1942.2 《整顿党的作风》

延安整风的文献: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二十四、 1942.2 《反对党八股》

延安整风的文献: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思维模式。

二十五、 1942.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指出文艺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提出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二十六、 1943.6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十七、 1945.4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

提出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再一次强调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关系;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阐述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代表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

二十八、 1947.12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二十九、 1948.1 《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专门论述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问题。

十、 1948.3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问题》

指出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提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个方面”的重要观点。

三十

一、 1948.4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三十

二、 1948.11 《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三十

三、 1948.12.30 《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三十

四、 1949.3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西柏坡会议)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个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的政策;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提出两个“务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三十

五、 1949.6 《论人民民主专政》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阐述了专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三十

六、 1956.4 《论十大关系》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针。

2.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将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方面的五种关系,即重、轻、农的关系,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

4.第一次就民主党派问题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三十

七、 1956.4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毛泽东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三十

八、 1957.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典文献。

1.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及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

2.提出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再次提出和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4.辩证地论证了重、轻、农的关系;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

5.单列一章阐述知识分子问题。

第五篇: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一方面,党的纲领和路线正确,党的建设就前进,就发展。另一方面,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实现,有赖于党的建设的加强,有赖于党的思想的统

一、组织的巩固、党风的端正和纪律的严明。 (2)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要求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还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纠正和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同时还倡导用整党整风的形式来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倾向。 (3)

把党风建设提到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系统论述了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认为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4)

把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辩证地统一起来。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把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联系起来,把民主集中制推广运用于整个国家政治生活。 (5)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制定了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提出要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考察和识别干部,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要搞五湖四海,还提出了指导干部、提高干部、检查监督干部的工作、照顾干部的困难等一套培养和爱护干部的原则。 (6)

丰富了党的团结和党内斗争的理论。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原则。

上一篇:满月庆典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