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著作大全集

2022-07-10

第一篇:毛泽东著作大全集

毛泽东著作

1925年冬至1927年春的著作主要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书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张国焘的左倾冒进主义思想。在当时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下,由于中国社会复杂的经济政治环境,各阶级,比如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地主等各个阶级对反殖民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革命的顺利进行,取得民主民族革命的胜利要求党重新认识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等,首先是认清敌我。这就是本文产生的原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由于北伐战争胜利,随后出现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清党运动,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使得党在一段时间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农民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通过对湖南部分地区的农民问题考察,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

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要是指出在国共合作最终失败,党最终在各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面对当时国民党的围剿红色政权如何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状况分析,指出红色政权可以存在,并指出红色政权要存在必须依靠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等工作。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利益所在,解决土地问题就是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和建立巩固的革命后方,武装斗争是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保持革命成果和党的生存的现实保障。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这篇著作提出和阐明的重要思想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概括,是作者应用马克思主义从事社会调查,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型,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1935年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经过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的经验教训,我党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照抄。

从1937年7月开始,即在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是针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和军队工作开展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文章系统总结党创立以来18年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正确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的中国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这是1940年1月9日毛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文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问题,并批判了当时党内外的一些模糊和错误认识,指出党的领导、中国现实国情均要求党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而不可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全面回顾总结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抗日表现和中国广大群众的要求,提出中国的前途问题及党顺应民众需要,希望建立一个民主自由新中国的希望。但是又指出面对这个趋势我党的任务和面对的形势依然严峻。

1949年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对国家国体政体的建设问题的思考。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主要总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东中西部关系等问题。

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正确指出我国社会的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段斗争已经是经济建设和人民需要的矛盾。但是很快在1957年下半年这个正确认识被放弃开始了“反右斗争”的扩大化。

第二篇:毛泽东著作总结

萌芽时期(21-27中共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二大 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三大 确定了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四大 无产阶级领导权与工农联盟问题

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领导者、动力、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集中体现了中共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形成时期(28-35遵义会议前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初步阐述了中国革命创新道路的理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初步形成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反对本本主义 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成熟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论持久战 战争和战略问题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共产党人发刊词是1939年毛泽东为《共产党人》创刊所写的文章,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取得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提出“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这件事称为“伟大的工程”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写于1939年,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强调认清国情的重要性,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系统阐述革命对象动力等

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论联合政府对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进行了论述,进一步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王稼祥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

继续发展时期(45-78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这篇讲话,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到了党和人民面前;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作了明确的区分; 阐述了指示分子的问题。

附:容易混淆的概念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 自我批评

第三篇:重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今重读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激情满怀,感触万千。

当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商品社会,曾有一个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叫得少了、叫得不响了。有人更认为搞市场经济,互相竞争,都赚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太大太空,不需要了。更有人提出了“为纳税人服务”、“为人民币服务”。有的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风水”,搞封建迷信。这是有背我党宗旨的,是搅浑水的,必须坚决予以批判与纠正。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就是没了正气,干不了正事,就会变成革命事业这个大躯体上的蛀虫、寄生虫。

时代变了,任务变了,工作重点转移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没有变,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没有变,也不应该变,不可能变。。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白求恩是外国人,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面前,不把自己当外人,我们就更不能当外人啦,当然更不该有利已之心。毛主席提出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五种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对共产党人的最高要求吧。

前些年,曾被一些人曲解,嘲弄,更有人无端攻击,到处宣扬“人都是自私的”、“人人为自己”、“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诬蔑大公无私是“和尚思想”,鼓吹“大公有私”、“公私兼顾”。等等,等等。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甚嚣尘上,金钱万能、利益驱动形成冲击波,不少人不辨是非真假,以为毛主席说的话太高太空,学不来,做不到。这是非常糊涂的。作为坚持带领人民永远向前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难道不应该树立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高标准来要求、引导自己的每一个成员吗?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坚定信仰,做独立支持的大树,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里的一元化地位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纯洁性,敢于同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划清界限,并坚决加以批判抵制;不做“风派”,不当“墙头草”,东倒西歪随风倒。

共产党人应该是特殊材料做成的。革命战争年代、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共产党员像白求恩同志那样毫无利己之心,舍生忘死、勇于牺牲,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为我们树立了高标。他们能做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克服私欲,一步步树立无利已之心的胸怀。嘲弄严肃与高尚,比自私,比混,比侃,比痞,比粗俗,比所谓潇洒,附和落后与流俗,甘当尾巴,取法乎下,放任自流,水往低处流,就低不就高,靠什么来凝聚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怎么带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怎么面对建设与改革大业所遇到的障碍?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利益驱动并不万能,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作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了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健康向上的精神,更是万万不行的。这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而对事业、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是可耻的,是没有共产党人的良知的,是必须立即抛弃的。搞所谓远离国情、脱离人民需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怀有利己之心,打个人升迁的小算盘;嫌贫爱富,傍大款大腕,羡慕追逐物质享受,疏远人民,视人民群众为“刁民”,更是少了共产党人的气味。

《愚公移山》的精神主旨有二,一是依靠人民这个上帝,二是要艰苦奋斗。我们现在头上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了。但我们面前仍横卧着大大小小的“拦路虎”,要一个一个打死,才能向前进,向前发展。这仍然一要动员团结依靠亿万人民,二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就是艰苦奋斗。

第四篇:毛泽东著作读后有感

毛泽东《论本本主义》读后感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这一段文字是毛泽东在《论本本主义》第一段里的,他提出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思想,在开篇就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那革命者的严谨态度更是令人敬佩,他的这一思想也是我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保障。

对于一个问题不管是大事情还是小事情,我们好多的人都喜欢凭着自己的主观主义进行评价,如今网络是很发达的,我们上网看到网友对社会上的什么事情评论,甚至部分的领导同志对社会现象等的论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凭空想象的痕迹和自己主观主义的痕迹,这种主观主义的凭空想象实不可取的,给我们的学习事业不会有什么帮助反而有很大的阻力,毛主席在1930年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然而在现在我们愿意做调查研究的人却不多了,我是学习工商管理的,对于商业经济这一个行业,调查研究是非常的重要的,只要有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才能掌握最新的正确的市场行情,才能在工作中正确的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就是毛泽东给我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却恰恰就缺乏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主观主义的现象是非常泛滥的。

调查问题就像“十月回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是毛泽东对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题最为形象的表述,也是给我们讲清楚了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问题其实就是在解决问题,调查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我再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对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道题的关系是不明确的,一直认为一个人对问题的解决是其才能所决定的,但是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在其解决问题的结果上,而取决于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有才能的人应该是一个会研究问题的人,这片文章告诉我才能就是掌握大量了可靠的第一手的正事材料。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

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这是那毛泽东在文章中的一段原话,这一句话所说的问题是我们多少人常有的认识,我们好多的人一直很相信权威,认为老师讲的,书上写的,专家说的都是正确的内容,从来都不对“权威”的内容不做任何的回疑,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权威”并不都是正确的。当我们对这些东西绝对的信任的时候那我们就叫迷信,这种迷信对我们的社会曾今造成过很大的伤害的,我们都知道文化大革命,这其实就是过分的迷信给我们造成的危害,那时候曾经有人说“只要是毛主席说的就是正确的”,那些人没有了自己的思考,看待问题只是相信部分的人和书上写的。他们却不知道毛主席也是会犯错误的能上的了书的也会有错误的。反对本本主义这是毛泽东给我们的提醒,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一告诫。

每个事件都是不同的,所以对问题的解决都不会有一样的方法,只拿着本本上写的那些东西去解决问题是会犯严重的错误的,所以学会调查研究,对于不同事件的矛盾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毛泽东的这片文章也给我们学习提出了方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勇敢的去质疑本本上的知识,只要我们对那些知识提出了挑战,知识才能够不断的更新,我们的社会生产力也就会不断的提高。我们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的增加。

在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中他不仅给我们提出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给我们提出了调查问题的技术。(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4)要定调查纲目(5)要亲身出马(6)要深入(7)要自己做记录。这些宝贵的经验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1930年在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但是他的思想和方法至今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帮助的,给我们从事各个行业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阅读学习的。

第五篇:1921-1949毛泽东著作

毛泽东1921----1949年著作及主要内容

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因成为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的条件:

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

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的基本形成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5、《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特点

以及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6、《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年的革命;

2)敌人强大;

3)人民军队弱小;

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其中,第

一、第四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

二、第三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实践论》(1937年)--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2、《矛盾论》(1937年)--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3、《论持久战》(1938年)--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主要是“速胜论”和“亡国论”),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3)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6)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4、《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回答和解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要不要坚持和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问题

5、《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强调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必须保持党的独立性

6、《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7、《<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4)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8.《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9、《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论政策》(1940年)—— 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1、《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12、《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13、《反对党八股》(1942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14、《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 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5、《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 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3)提出中共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4)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

和条件;

5)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6)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7)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①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2、《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4、《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进一步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7)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的总结

第一,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第二,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1)经济方面:①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为序; 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国防建设;③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支援内地;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

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⑤集体、国家、个人的关系:三者兼顾;

(2)政治方面:①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②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③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④是和非的关系; ⑤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反对一概排外,反对全盘西化。

第三,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了唯物史观。

第四,辩证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

第五,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第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七,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阐明了政治生活主题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①敌我矛盾,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②人民内部矛盾,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7)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上一篇:茅以升话剧观后感下一篇:民主评议党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