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中的人为因素

2023-02-27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它主要适用于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类企业中,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所占比重很大,采用作业成本法后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制造费用产生的原因,从而便于确定制造费用新的分配方法,便于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成本消耗,借以降低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创造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而是通过这种方法彻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许多固有缺陷,使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具有客观真实性。

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比较,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首先把相关的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把制造费用追溯到生产部门;最后将制造费用分摊到产品中去。其计算方法也分为两步:一除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外,还把不同性质的各种间接费用按部门归集在一起。二以产量为基础,将制造费用分摊到产品,即:资源→产品。可以看出传统成本计算中突出的是产量或工时。对于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采用的分配方式,是建立在“产量高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多”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上的。

与传统成本法不同的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第一阶段除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外,还要把各项间接成本分配到有关作业,并把作业当成产品生产所需的资源。在第二阶段按所确定的作业与产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即:资源→作业→产品。其实质是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间接成本”变成了直接成本。

作业成本法中强调引起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用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消耗。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用以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依据以上“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指导思想,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作业动因的确定,并依据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2)用作业成本分配率和产品所消耗作业的数量把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

作业成本法具体实施的限制,一是管理会计是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基础,而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范围小,各种管理方法的应用缺乏持续性。经营管理者还没有跳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有管理模式,缺乏向管理要效益的内在动力和意识,内在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不强烈,所以,也必然会导致作业成本会计应用上的滞后。二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还较低,适应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制造环境还不具备或不充分。例如,适时生产系统的应用还缺乏社会各方面的有力配合,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还缺乏相应的监控手段和措施等。因此,作业成本会计的应用还缺乏客观经济条件的支持。三是我国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也难以应付这种全新成本计算系统的挑战。这是因为要实行作业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人员必须对管理会计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和掌握,必须非常熟悉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模式,要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应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

1 作业成本法中所涉及的主观因素

相比较而言,职业判断、人为因素在作业成本法中占据很大比重。几乎在成本作业法的每个阶段都得以体验。在分配直接成本时与传统的分配方法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按“因果关系原则”。在分配间接成本时,作业成本法更加强调了“因果关系原则”。但在确定这些“因果关系”时更多的使用了主观的人为的判断。比如传统方法中未完工产品的约当产量法是假定产品的完工程度,已经确定,各类成本的计算都要依据这个比率进行。并在一定时期没有特殊原因不能更改。而作业成本法要求成本的归集、分配更加合理、真实,产品的完工程度要依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传统成本法使用的定额分配法中定额资料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目标以及同行业旁边情况制定的。一般也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而作业成本法为真实反映产品的消耗。根据自身情况和预测制定了年度的作业成本和预计作业产出计算出预算作业成本分配率。

2 企业在制定作业成本法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职业判断

2.1 明确、分解作业

确定作业构成是作业成本法的起点,在确定每项作业时有有两种形式:(1)根据本单位的生产流程自上而下的分解确定作业。(2)与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经理进行交谈,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确定各项作业。无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都离不开主观判断。都离不开具体的生产环境,即使同一类型的生产企业,也因设备新旧程度不同、管理水平不同、所处的外界环境不同、生产习惯不同,在确定形成资源消耗的作业时每个人对同一事项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所以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也不尽相同。

2.2 建立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

在明确作业后进行“合并同类项”。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以减少计算作业成本和分配率的工作,这项工作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工作。一般由企业中了解实际情况,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实施。

建立作业同质组和成本库的过程也就是作业动因的选择过程,作业动因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作业成本分配是否准确。因为在确定某一作业动因为分配基础后,既已默认了一个假设前提——执行每一次作业的成本是相等的。但在事务中执行一次作业耗费的时间、单位时间消耗的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几乎没有,而是普遍存在差异。这和执行作业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同一产品的不同批次的具体情况不同存在直接或间接是关系。此外,作业耗费的资源还有一些不是或不完全是随作业产出的变动而变动,不同时期的作业产出不同,单位作业产出成本也会有差异。这就要求在计算作业成本时要依据作业动因和资源消耗的相关程度对以归集的作业成本加以调整。可决系数的确定没有明确的界限,往往取决与人为的主观态度。一方面要看该作业成本在生产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要看管理者对本项作业的关注程度。

作业成本核算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归属从因果关系出发,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这种就体现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作业成本法在设计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职业判断等人为因素,完全是为本企业“量身打造”。使其能准确的反映生产产品的资源消耗,以便能在企业决策、控制的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提供的是一种动态信息。为使其能准确的反映生产产品的资源消耗,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运用了大量的职业判断等人为因素。更加针对与在企业的控制、管理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动因,同质组,成本驱动因素

上一篇:糖尿病足的治疗探讨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78例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