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被误解的专业

2022-09-14

第一篇:最容易被误解的专业

最容易被老板开除的人

1.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

有些人不愿意承担责任,只想到得到多少,而不是自己贡献多少时,形成 了管理障碍。

2.缺乏团队精神的人

许多人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上,不太注意其它人,不积极展现与其它部 门沟通的努力。

3.不愿改变的人

有些人无法掌握环境变化,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与技能,因此也无法配合 公司的变革。外面的环境在改变,有的员工却觉得过去方式很好,不愿意改变 自己去适应环境变化与新的文化。

4.缺乏向心力的人

一个人绝对没有一个团队强,大家都往同样方向走才会达到你的目标。不 认同公司做法,又缺乏向心力的人就应该早点选择其它方向,对彼此都比较好。

5.不了解组织与他人需求的人

有些人会质疑为什么我们会让一个学历能力都不错的人离职?要不要留住 一个员工要看他是否对组织有所贡献,有些人可能像孟尝君一样,养兵千日用 在一时;如果赋予任务却一直无法达成,无论口才、学历如何都不适合公司。

但是好使一个人对组织有贡献,却不断造成问题,也许是不合作或是对组 织的气氛造成困扰,而且问题大于贡献,这种人一样不适合。

对于每个初进社会的人必须懂得在组织中生存,并且有所贡献,能力与聪 明不在于拥有多少,在于能运用出多少。有些人规规矩矩做事也是一种贡献。 有些人有能力却没有贡献,原因是他不知道公司的需求,只活在自己的世界, 听不到别人的需求。

有些人会一直换公司原因是第一:本身没有想清楚要什么样的公司;第二:不知道别人的需求,总认为自己最好,除非你是艺术家可以不必去在乎别人的 看法。

有些人总认为错误的产生都是别人的问题,不会反省自己,很多人不清楚 在组织里该扮演的角色,也许你自认做得不错,但就是不符合别人的需求,要 用心倾听才能真正知道别人的想法与需求。遗传、环境、后天的学习都会影响 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相信仍有百分之三

十、四十能操之在我。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必须具有沟通的能力才能与人合作。还 要有忍受变动的能力,人的弹性很重要。此外对于事情不是抱怨而是解决,不 害怕失败,这都是好的特质。

所谓成功的秘密是失败,有些人不会检讨自己,有些人会把危机变成转机 。因此重点在不怕学习,有好奇心,有弹性,学习能力强,如此任何环境都能 适应,老板喜欢用的人是你要求什么他马上能找到什么。有时候很会念书的人 不一定有优势,懂得和别人互动才是重要的。

第二篇:粗心 ——最严重的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对待粗心的不同态度,很可能引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对“粗心”这个词,您一定太熟悉了。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人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并因此而受到损失。比如不小心把钥匙丢在家里,如果一下子等不到别人回家就只好拨打110。或者有的学生在测验里因粗心而导致会做的题目还是答错等等。这样的“粗心”所带来损失通常是不大碍事的,只是给当事人多添了点小麻烦。但是“粗心”若是发生在另外的一些场合,比如中考、高考,它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小麻烦了,那损失往往不可计算,甚至无法弥补。

大多数人原本是不希望“粗心”的,但在潜意识里认为,“粗心”只能算是个大家都会犯的小毛病。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人人都不会把“粗心”看做“无知”。因为粗心不是不会啊,既然不是不会,就不能算是大毛病,也不算是大问题,当然也就不太值得让人担忧。况且谁都会粗心,谁都免不了出错,在这样的自我解脱的意识中,对“粗心”的放纵和宽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目由于不会做而丢了分,会很生气,感觉自己很无能,甚至很悲愤。可如果要是因为粗心而丢了这道题目的分,那么这种自我谴责和埋怨的情绪就会淡化许多。

“如果不是因为粗心的话,这回应该考100分!”——家长常说,孩子也常说。当母亲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学期你孩子考的怎么样?”“唉!别提啦,我的孩子这回要不是因为粗心,能考100分呢!”或者“这次他因为粗心被扣了3分,要不这科成绩能在班里排到第二”之类的话,乍一听,似乎有很多遗憾和埋怨;可隐隐之中,又透出些许的满足和自豪。

唉!这是多么遗憾的认识啊!

所以,如果对“粗心”认识不足的话,“粗心”所带来的灾难简直无法预计。

请注意以下几点:

1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恨

在做练习的时候,一道题结果不对,通常会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完全是由于不会。

另外一种情况是,经常有的孩子在做题时多个0;或者少写单位了;或者小数点的位置错了;或者上边一行是23,换了行以后就32;或者把一个字写错了„„总之,不是由于不会而导致的错误(您和孩子要想想到底有多少类这种粗心的现象)。

而最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一道题目不会做,往往批评和指责更严厉一些,“你是怎么搞的,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来?!”

而要是由于粗心而造成的丢分现象,则常会用相对缓和的口气说:“唉,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这样这样,你不就做对了吗?”“下回要注意啊!”

殊不知,在对待这两种不同的现象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孩子放松了对“粗心”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对“粗心”危害的认识。卢梭有句话很精辟:“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一个概念,从无知到有知的改变是很容易的,而一种“粗心”的现象却是可以经常不断重复发生的。从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看出,哪一个危害更大。列宁曾说过:“无知比偏见离真理更近一些。”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套用这句话说:“无知比粗心更容易获得真理。”不怕“无知”,因为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为孩子们以为“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也就一次再一次痛苦地做错,从而浪费许多时间,丧失了许多可能的机会。

所以粗心比无知还可怕,更糟糕。粗心是由于对粗心的无知造成的。

2粗心会养成习惯,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好改变了

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种惯性,而自己还是不能清醒地认识。

许多同学都曾经经历这样的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自以为这次考试成绩应该不错,可结果又是不尽如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问题,虽然只是“粗心”而已,但不理想的结果往往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认为自己再用功,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提高。那么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遭到了打击,对学习就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试想,“缺乏斗志”怎么可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惯性,变成习惯,就再也不好改变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大家都太熟悉了。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到大,还总爱丢钥匙、钱包。只要仔细留意,但凡事业有成的人,哪个做事不是严谨细致,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人,也是“粗中有细”。

古希腊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那么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呢?是习惯!那么“习惯”又是如何养成的呢?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反复。

这就是教育家为什么会强调的一点——“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句话的原因!

所以“粗心”是一种很糟糕的现象,如果不幸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3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

家长在聊起或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说:我的孩子最大缺点就是粗心„„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件事情都会有不足,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因为有不足,这个世界才会进步,人也一样。有时候,人的缺点在某些时候是缺陷,有时候可能就是优点,所以我们常说:个性无好坏。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爱发脾气,这应该算是缺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忍受,甚至可以原谅这个缺点的,但发了脾气就去打人,这就是错误了。而这样的错误

是应该被追究的,是需要被改正的。

大家可以容易发现“缺点”和“错误”的区别,但由于它们常常很相似,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混淆,经常把“错误”当“缺点”。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我们思想里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才会造成了我们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对“粗心”的放纵。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粗心”这个问题,如果在思想上没有足够、正确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粗心”的问题是解决不好的,它会像幽灵一样随时出现,会销蚀本已拥有的成就,更会妨碍将可能获得的成就。

“粗心就是错误”的论点或许有些偏激,但是有道理的。至于“粗心”造成的后果有时候表现的不是很大,但无论如何我们对“粗心”的关注都应该非常警惕和严肃。所以,我们对待“粗心”的态度应该——宁左勿右!

4“粗心”的现象绝不是“写错字”,“抄错行”这么简单

我们前面谈到,一道题目做错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不会,二是粗心。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想了好半天没有想出来,这时候别人给了一个小小的暗示,好了,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还有在考试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了考场,得,想起来了!这样的现象该算什么呢?算不会吧,有点委屈!算会吗?可又不是!所以很多学生就对自己宽慰地说,没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没有做出来。而实际上,由于对概念掌握不够精通,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不能正确解决题目,而这实际上就是不会!是学习上的“盲点”,在学习上有多少这样关键的漏洞往往会被“粗心”这个词给掩盖了。

在经历了上述的这种情况后,孩子们的反应更多的是无所谓,过去就过去了!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把“无知”当“粗心”,想想有多可怕!

5怎么解决“粗心”

谈了这么多关于“粗心”的危害,该想想解决的办法了!我们首先应该对“粗心”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再想对策来解决。

先看看题中的案例,如何对“粗心”的现象进行分析!

题目:10个人每小时可以栽5棵树,问10个小时可以栽多少树?

解:设栽了X棵树。

第一种:X=10×5×10=500

第二种:X=10×5=50(棵)

第三种:X=5×10=50

对解:

解:设栽了X棵树。

X=5×10=50(棵)

答:10人10小时可以栽50棵树。

第一种,盲目地把数字都乘了起来,有时候是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有时是因为根本不理解题意。

第二种,不是“10×5”而应该是“5×10”,这看起来有点挑剔,但这说明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一种良好的素质,做题不只是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是准确的思想完美的表达。

第三种,很显然,忘了写单位,这是不完整的。

前两种错误其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粗心”,但也经常以“粗心”的面孔被评价(家长和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出现在这种简单的题目,似乎无碍大局,一句话似乎就纠正了,但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后,思路可能因为这点偏差而造成失误。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同学在做题目时,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原因,虽然别人只要轻轻一点拨就明白了。

但久而久之,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缺乏自信,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关键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明白了,其实对基本的概念没有真正地深刻理解和掌握。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我曾经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学生拿到一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题目时,没有多想就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做。我便问到,你再审审题吧。可学生还是说,老师,我还是不会。而实际上题目并不难,但是学生缺乏自信去解决。(而我们的家长和那些家教老师却做出一副很顺手的样子,详详细细地给学生讲解。殊不知,这样却是害了学生。)

而第三种就是典型的“粗心”了,但人们往往不在意。像这样的粗心有很多种,但是这类粗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都比较简单,且经常会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粗心”,对于不属于“粗心”的错误我们在另外章节讨论。

关于对“粗心”现象的分析方法已经比较清楚了,接着我们该做什么呢?首先,对自己所有发生的“粗心”现象做一个总结,当然要很具体,很详细。

针对学生经常写错别字这样的“粗心”现象,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没有一个被认为是“错字大王”的学生最常出现的错别字会超过20个,再多的错字往往也是由于不熟悉导致的。

有个五年级的小孩,在他的作业本、作文本里到处都有错别字,家长对此很灰心,孩子自己也感到很没有信心。我和孩子便一起整理和统计他本子里所有的错别字,孩子本人及父

母发现,总是写错的字原来才这么几个,感觉很意外,真是从来没有想到!经过对错别字做了整理,并对其中一些字做了详解,比如把“以为”会写成“已为”这种典型的粗心归类,而经常导致用错“的”、“地”、“得”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对“的”、“地”、“得”的用法并没有本质掌握造成的。在对错字进行详细耐心的罗列和分析后,一周以后,这个学生作文里的错别字就减少到只有三个,这令他和父母都很惊讶、开心,因为出现三个错别字对于他们的

孩子来说是多么难得和不容易!

只要对“粗心”进行完整详细地整理,这些现象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识上得到强化,学生在以后类似环境中,只要遇到这种现象,大脑就会自动提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扼制。打个比方,人人都知道在冰面上走路要很小心,因为冰上很滑。同样,遇到类似可能粗心的境遇时,就如同走路到了冰面上,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犯

错误的可能自然会少了许多。

其实,解决“粗心”,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样,小心即可,因为在冰上摔过跤,所以你会记得,除非冰上摔过的那一跤对你没有什么印象!只要用心一点面对“粗心”,“粗心”很快就会从你的视野消失,虽然这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出低级的错误,但是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粗

心”而产生的错误率,做题质量和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当然,解决“粗心”的主要地点是在检查环节,请详看第二章第2节。

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21天。

看了这句话,我想您一定有信心也有决心来根除坏习惯,建立好习惯吧!对于您和孩子

来说,只有没有经过启发和提高的认识,但没有什么习惯是克服不了的。

◆ 本节要点

1“粗心”比无知更可怕,粗心可耻。

2“粗心”其实很容易被修理。

3只要不怕麻烦地对待“粗心”,“粗心”就不会麻烦你。

4“粗心”是最低级的一种错误。

家长作业

1要和孩子共同总结所有具体的粗心现象,并在一个休息日里对所有科目里的现象全部整

理出来。

2过1个月后,再看看“粗心”的现象还有哪些余留。

第三篇:留美申请,最容易被浪费的8个月

中国的学生,大多本着应试教育的精神准备留美:背单词、练题型、应付托福和SAT。然后就是申请材料。极少有人想一想如何应付美国大学的学业。

我发现,准备留美,有一段黄金时间被大部分学子浪费。这大致是从新年到8月底这个时段。一般的大学申请,到1月1日基本截止。但最终入学,一般得到9月初。那么,从元旦到8月底这8个月都干什么?有什么计划?有什么日程?

许多学生是什么都没有,白白浪费时间。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症状,一旦考完,立刻大放松,过度紧张的心理急需补偿,多一件事也不要做。

殊不知,就留美而言,浪费了这8个月,也许日后要用两年来补。为什么?首先,美国的一个学年,刨除各种假期,满打满算最多就8个月。浪费了8个月就是浪费了一学年。另外,这8个月往往决定了你进了美国大学后的“起跑线”。要知道,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世界诸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极端。如果缺乏准备,到了美国大学就即刻晕头转向、难以适应。

一般二流学校,即稍好些的州立大学。每周的阅读量至少有200页左右。到了常青藤,有时翻倍都不止。那些瞄准了常青藤、排名前50等的学生,是否测试过自己每周能读多少页大学程度的学术英文?没有每周200页的阅读能力,非要竞争每周要求400页阅读的大学,其实进去了,岂不也是自找苦吃?

如果运气奇好,被一所超出自己程度的大学录取,此时可不是庆祝天上掉馅饼的时刻,而应立即陷入强烈的危机感中:自己跟得上课吗?第一年后是否会被劝退?能读《时代》,未必就能读大一的书目。如果一年级教授让你一周读完《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怎么办?你用中文能一周完成吗?去了好的学校,比如排名前50名的学校,课程的水准相当高,被劝退的中国学生相当多。此时怎么能够高枕无忧?

如果运气不好,进了一所很不理想的学校,那么就要提前考虑转学。比如,我就有位朋友,本来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读了两年不是很高兴,就转到了耶鲁。转学往往是带着原来学校的学分过来;从差学校往好学校转,这些学分也许要打些折扣,但基本不至于耽误学业。要想转学成功,必须有良好的表现,特别是欣赏你的教授的推荐信。如果你已经上了美国大学,却无法在那里“证明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没有教授的推荐信,一切还靠国内原来的材料,那么劣势比从国内申请还大。所以,想第二年往好学校转,必须第一个学期就有出色的表现。事先不准备,怎么可能有超人的表现?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这临行8个月的战略意义。别的不说,这8个月即使仅仅是集中精力猛攻阅读的话,词汇量也可能涨5000~10000,阅读会上一个台阶,原来每周100页的阅读能力,可以提升到200页。以我“过来人”的经验,初进美国的大学,会遇到各种出其不意的挑战。宁愿事先把困难和未知因素想得多一些。比如,我当年留美前就曾设想:假使第一年上课一句听不懂、一句说不出来,至少要保证回家能读得懂足够数量的书,能写出读书报告。这些在国内完全是可以准备的。这一条有了保证,出去时才多少有了定心丸。

总之,留美不是高考……考到什么分数就上一本或二本。留美也不是一次性消费――支付了定金就拿到录取通知。留美是一种事业规则、人生奋斗,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必须走一步看三步。这些都需要非常主动的前期设计和准备。习惯于被动地应付考试的中国学生,特别缺乏的就是这种主动性。那种考完试就摆出一副“我死了以后管他洪水滔天”的架势的学生,还不懂得怎么为自己负责,出去非吃亏不可。

第四篇:最容易被淘汰的八种职场人

职场竞争可谓激烈,职场人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职场江湖的边缘人士,久而久之被雇主抛弃。一方面,职场人必须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避免被淘汰;另一方面,职场人必须建立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营造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职场氛围。

但大家记住一个江湖规则: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职场江湖必须不时淘汰一些人以保持新鲜的血液、江湖的活力以及前进的动力。那哪些职场人容易被淘汰了?

1、不爱学习的人

在知识更新快速的今天,要想在职场里成为常青树仅靠在某一阶段积累的或者是大学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会发现很多曾经非常牛A的职场人士过了几年后不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很多知识丰富满腹经纶的人过了几年后变得平平淡淡与常人没有多大差别,我想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持续的学习。

在提倡“ 活到老学到老”的今天,不学习的职场人士将很快成为被拍到沙滩上的那一股浪。正如某家培训机构广告语说的那样:学习是一种信仰。职场人士更要将这种信仰转化为日常习惯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单打独斗的人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获得胜利的,哪怕个人的能力再强。由多种能力互补的职场人组成的团队是获得长久胜利的保证,无数个案例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如果你的能力很强但团队合作能力很差不能与其他团队成员很好融合的话,你就是团队里的害群之马。

可能你短期为团队的贡献很大,团队不会裁掉你;一旦业务稳定下来,你必将成为团队业绩增长的阻碍,必是团队边缘化和淘汰的人。

3、缺乏激情的人

每一个职场人士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焦虑感强等困扰着每一个职场人士。要想不被淘汰,职场人必须时刻保持激情去接受每一个挑战。可以短暂失去激情,但早上醒来必须焕发激情,因为一切还要继续着。

缺乏激情的人不但会影响自身的生活与工作,还是影响他人的情绪以及团队的激情,继而影响团队的绩效。反过来想,你会喜欢没有激情的人吗?送给大家两句话:工作失去激情,业绩将会变得怎样;一个人没有激情,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4、吃里扒外的人

所谓吃里扒外就是利用公司的资源去牟取自身不应该得到的利益,比如说吃回扣、打外单、干私活等。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吃里扒外的理由。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

很多人吃里扒外看起来很隐秘伪装很好,但实质上老板都知道。职场人士必须记住:你的任何行为老板都会知道的,要知道老板是过来人。吃里扒外的那一

刻,就是老板对你不信任的开始;一旦吃里扒外,职场上的提升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5、斤斤计较的人

斤斤计较的人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机遇与发展。职场人士要懂得佛家所说的“舍得”,懂得舍才会得,不懂得舍就不会得。舍越多得越多,舍越少得越少。如果你斤斤计较,交往对象会认为你是个不懂得分享的人,俗话说的好:这哥们太小气,真没意思。

一旦这话传开,你很难再成为交往对象分享的对象。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职场交际圈的边缘人,也不可能成为能跟团队好好合作的人。在团队合作日益加强的今天,斤斤计较的人是不会成为上司青睐和同事支持的对象,很难有出头之日。

6、过多心计的人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现在的职场是个团队战斗或跨部门协同的天下,是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完成任务。做人一定要光明磊落,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不能过多使用心计。

使用心计短时间内或许能获得利益,但这种利益定会很快失去。这是个轮回的世界,你用什么手段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什么手段对待你;你用什么方式得到的东西,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的。

7、太势利眼的人

势利本身无可厚非,我相信每一个职场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势利,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势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事,但凡事不能过度,过度表现就会被他人瞧不起,认为你是个没有出息的家伙。一旦你被贴上了这个标签,再想“翻案”改变他人对你的认知是相当困难的。

太势利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被他人看穿看透,很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继而成为“暗算”的对象。

8、没有特长的人

职场人士必须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其他人不会你会、其他人会一点你会很多、其他人会很多你可以做的更精更完美。特长是价值的体现,是拥有职场影响力的重要工具。没有特长的人是很难获得同事的认可与领导的青睐的。

这里注意一点,特长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并不一定是解决工作难题的能力或者掌握了某一非常复杂的技术,也可能是其他的生活上的特长,比如说有的很善唱歌,有的很善调节气氛等,不要小看这些特长,很多人正是依靠这些特长融入团队,影响团队的武器之一。

第五篇:最容易被忽略的销售管理六大细节

最容易被忽略的销售管理六大细节管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她是人类解决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相矛盾的三大手段之

一。管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为管理是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欲望的目的活动。组织管理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管理者的管理对象是组织,因此需要科学指导。而组织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因此管理也需要人性艺术指导。

销售经理是销售队伍的管理者,他管理的对象是销售队伍,通过销售队伍的成功而成就自己的成功。在与销售员开会与谈话中的一些细节处理,对管理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六个销售管理细节是我12年来的习惯,她帮助我创造了12年辉煌的销售管理历史。我管理的团队用19%的人力资源创造了24%的销售业绩,浙江省连续4年领先上海,2006年超过上海3000多万。

1,销售经理的着装:要比销售员好一点点。记得在1998年与一位销售员拜访客户,我装着一个便装,而销售员装着西装,佩戴领带。拜访过程中,我没有自我介绍,也没有递名片,我们离开客户时,那位销售员突然有点尴尬,当时我还认为他紧张。中午吃饭时,我问他拜访客户答应与我们合作,为什么还紧张?他说:客户在分手时说,你这位下属(指我)业务能力不错,当心点。顿时我明白了客户的意思,因为我的衣着在客户看来是下属。我的衣着给我们的销售员带来了麻烦。从此之后,只要是上班期间,我都是西装领带。原来衣着是能够启动人们机械的依从反应的权威标志。它对人们的影响比头衔更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美国心理学家的无数试验证明西装是一种法力无边的权威衣着,它们可以轻轻地“咔哒”一下,就让我们像被催眠一样,陷入了“权威”的服从之中。在我的管理生涯中,我从此就非常注重衣着,只有休闲或者娱乐活动时如团队活动,我装便装或休闲装,这样在娱乐中,我把自己融入团队中,拿掉了“权威”标志。

2,多说“我们”少说“我”与“你”。在我管理的生涯中,我发现99%的管理者喜欢说“我”与“你”。而一位令我佩服的公认是领袖的管理者,我注意到他的语言中,只有谈到失败时,才用我,如这是我用人考虑不周;而谈到成功时,用“你”,如这是你的成就,你努力的结果。原来销售经理在说“我们”时会给员工一种心理暗示:我们是在同一只船上的,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一个团队,管理者也与员工一起同甘共苦。电影里有关人民解放军与敌人作战的时候,经常出现人民解放军的军官这样说:兄弟们,我们一起冲呀!而敌军的军官一般这样说:兄弟们,给我冲呀!谈话中经常用“我”的销售经理,一般是属于独裁者,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很强,这种销售经理一般是从优秀的销售员提拔上来的,或者已经是资深的销售经理。对员工谈话经常用“你”的销售经理,一般都有居高临下和好为人师的习惯,喜欢指责与教育别人。而我们就表明双方关系进入了互赖状态,故多用我们,有利于销售团队的形成与建设。

3,调适个性风格,保持与对方相同的谈话风格。所谓谈话风格,一般分为四种:老虎、猫头鹰、考拉与孔雀。四种风格的谈话语速与语调等不一样。如果员工是老虎风格,我们销售经理就要把自己的谈话风格调为老虎型,这样就投机,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般情况下,销售经历或者销售管理经历较长的人,其个性风格或谈话风格,都偏孔雀型,能说会道,思路敏捷,口若悬河,没有时间概念。故我们经常发现,领导找下属谈话,总是领导说的多,

下属就一味地倾听。如果下属是孔雀,我们销售经理肯定要把自己的风格调适为孔雀型,但是两只孔雀在一起,就会把孔雀的缺点强化,故我们销售经理在调适风格时,不要把自己调适为典型的孔雀型,要调适为孔雀型的老虎。如果谈话时间比较长,那就要调适为孔雀型的考拉。如果谈话内容需要拍板,那就要调适为孔雀型的猫头鹰。

4,在销售会议中或与员工交谈中不接电话。我们经常会发现,在销售会议中,销售经理会经常接电话,而且经常会说“老板打电话找我,对不起”。在与员工交谈中接电话,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尽管事前得到了员工的理解与允许,但员工在心底里泛起:“电话里的领导比我更重要,那就向老板要销量”。结果会出现,销售员在销售会议中或者工作协谈时,也经常说“重要客户打电话找我,或者我家人找我”。结果我们就会发现销售会议的质量与谈话质量都达不到预先设立的目标。在我管理的生涯中,我几乎100%的不接电话,总把手机放在静音状态,以致我的同僚与上级对我不满意。后来他们都知道我在会议中或谈话中决不接电话,但等会谈结束后或会议期间休息,我总会打回电话。我们的团队成员都获得了“我非常尊重他们以及他们的时间”的形象。

5,及时记下内部员工的要求与建议。只要是开会或者与员工协谈工作,我都会带上记事本,认真记下时间、地点和内部员工姓名或者会议名称;记下内部员工的需求与建议以及新的创意;记下答应协助员工要办的事情;在交谈中,当销售员的面,我们销售经理虔诚地一边做笔记一边听员工说话时,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就会在员工心中油然而生,接下来的管理工作就肯定会顺利一些。因为把东西写下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承诺与一致。我在做销售员时,我的上级与我谈话时,总是拿一个本子,放在旁边,听到建议与要求,思索一下,记下来,当然不是全部记,有选择性的记下。听到我的成功例子,眼都不眨就记下来。我当时觉得这位上级是值得我跟随的对象,他不仅尊重我,还表明他愿意去改变。故进入销售管理岗位后,我12年间都保持了这个习惯。因为我知道这是承诺与尊重,它们是启动人们依从的“咔哒”声。

6,发生意外不能准时到达,提前短信通知。无论上班还是赴约,我一般会提前5-10分钟到达,我的表总比北京时间快5分钟左右。如果发生堵车等不可抗拒的情况,我会立即短信通知对方,并给予道歉,而且一般提前10-30分钟通知对方。如果是开会,遇到不可改变的突变无法准时感到会场,我一般把短信提前通知会议所有成员(10人以内的会议),如果会议人数超过10人,我一般把短信发给至少三人,会议主席,会议主持人以及最资深的人。并告诉他们,会议准时开始,无需等待我。这种做法获得了他们的认同,而且起到良好榜样的作用。

细节既有艺术也有科学,而管理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体,销售管理者需要增加人性心理学与管理等科学知识。管理很能锻炼人的毅力与风格,管理在矛盾中进行,没有矛盾,就无需管理。管理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有规律可循。我们要根据当时情境调整管理方法,在细节中关注销售员。把管理作为一个帮助他人成就大业的伟大事业去做,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有领导魅力的第五级管理者,从而打造出一支基业长青的卓越团队。

上一篇:总书记讲话专题学习下一篇:自然保护与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