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分手时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当我们分手时范文

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时

我们做老师的不少人都会有个通病,那就是总想去改变学生,理由很简单——“我这么做是为你好!”因此,为了这个简单的理由,想尽了一切办法,对那些表现不怎么好的学生采用了种种的法子——骂、批评、罚、找家长、谈心、写检讨、罚抄等等。可是结果怎样呢?学生要么口服心不服,要么与你作对,要么自我放弃。我们的初衷——“改变学生”并没有实现,教育的效果没有体现出来。最后,我们便得出结论:“这学生没有办法教!”这结论也就导致了我们许多时候做出错误的行为——放弃这些所谓没有办法教的学生,使这些学生真的越来越差,甚至最终发展成为双差生。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时候,我们能否发现问题症结的所在呢?当我们努力试图改变学生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试图去改变一下自己呢?难道我们的教育方式就没有一点问题吗?当我们首先来改变一下自己的时候,也许奇迹就会发生,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的。

我在《读者》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花儿与少年》,文中的“逃学鬼”是一个令许多老师头痛的学生,老师们、同学们都很反感他,就连他在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对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羡慕”,都要被老师批评为“暴露了什么思想”。可他所在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刘老师却不同,用欣赏鼓励的方法对待他,最终使他考上了中学、大学,后来成为大学教授。试想,假如刘老师也和其他老师那样去嫌弃他,刘老师没有改变自己,这个“逃学鬼”也许永远逃学鬼了,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也许成为一个犯罪分子也不出奇。

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真的更多的时候应该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思想,不能总认死理——“我必须改变你”,这样只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让自己和学生之间伤了感情,使工作无法继续下去,使原本还算可以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像样子,一个差生就这样人为地制造了出来。

我们要改变自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做到宽容、耐心、欣赏就可以了。“宽容”,容许他们犯小错误;“耐心”,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工出细活儿;“欣赏”,多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优点,别总盯着人家的缺点。当我们做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学生越来越可爱,越来越有出息。

我们要改变自己,摆正心态与自身的位置也很重要。因为我们是在和“人”打交道,我们和学生是平等相处的,我们得处理好人际关系呀,我们对学生的宽容、耐心、欣赏、鼓励,这种种的行为也是对学生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说到底,也是老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为什么我们总要端老师的架子,一幅高高在上、动辄对学生进行说教的面孔?当我们摆正心态、摆对自己的位置时,我们的心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就会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收到预期的良好教育效果。

我想,我们时刻应该记住一句话:“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时,我们能否改变一下自己呢?”改变自己,想必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当祖国需要时,我们不负众望

——听“英模报告”有感

2010年10月28日上五,学校组织全校官兵听取了英模报告团的汇报,作为培养未来消防警官的摇篮,我们觉得很自豪,因为这是一只英雄辈出的队伍,是一只铁骨铮铮的队伍,在人民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总是会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用汗水与青春来书写着一部部英雄史。

这5位英雄在演讲中,用朴素无华但是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们演绎和再现了 “生死时速”的战斗历程,也给我们展现了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画面,给每一个场内和场外的听众、观众以的心灵震撼。在聆听英模报告的过程中,我们的眼睛一次次地湿润,一次次地被英模们带到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救灾现场,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精神,这就是英雄的精神。也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出一片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胡锦涛书记的用“三句话”总要求指导消防部队,我们要用这“三句话”来践行我们的使命,用“三句话”重要思想指导行动,就必须做到政治坚定。消防部队的每位官兵都必须贯彻党的指导精神,打牢思想基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群众的利益着想。我们消防部队不同于其他部队,它是和平年代唯一一支随时战斗、随时准备牺牲、专门同火灾作斗争的现役部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求消防官兵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做党的忠诚卫士,为人民谋

利益,英勇顽强找文章到互联网最大文秘资料站点地同火灾作斗争,忠贞如一,毫不动摇。多少消防卫士,在党和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关键时刻,就算前面是一条不归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挻身而出,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激励着他们?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是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实际行动!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消防卫士,要时刻弘扬这种奉献精神,珍惜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唯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工作热情,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为新世纪的消防工作增辉添彩。

我们都是一名普通的消防人,自从我们穿上警服走进红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深深地热爱着消防事业。曾经有人问我们:“消防兵那么危险,难道你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吗?”“怕!”谁说我们不怕,但是职责和义务告诉我们:“绝对不能怕,绝对不能后退!”是啊!当我们昂首挺胸融进了绿色,义无反顾,踏入了红门,就注定了要面对浓烟,面对烈焰,面对高高的训练塔和窄窄的独木桥,就注定要在汗与水中成长,在血与火中锻炼,选择了消防警营,就必须无怨无悔,无畏无惧,为党和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甘洒热血,奉献青春。

为了更加深入的英模同志学习,进一步缅怀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我们应该把学习英模同志先进事迹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上更加重视,做到廉洁自律,以诚相待,互相帮助,提高从严治警方针、加强队伍管理,争当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合格的军校教师。

从思想上,深刻领会英模们的崇高精神品质,进一步明确我们当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做到学英模见行动、学英模见实效,从思想到行动上认真剖析,结合教学建设,查找与英模的差距,订立目标,制定计划,找准措施。进一步加强全心全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牢固树立“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思想,深刻领会英模们胸怀为民之心、多办为民之事、恪守为民之责、砥砺为民之志崇高品质实质内涵,进一步打牢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不断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建立起警爱民、民拥警、民助警的良好社会氛围。

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将英模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到自身实际工作中,以他们为榜样,让英模品质、情操、精神在我的思想中扎根、开花、结果。在枯燥中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情操,也许,今后的路依旧枯燥单调和模式化,但是因为英雄的闪现,使得我们有了前进的勇气,因为黑夜里的星光,使得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也许,正是枯燥之中的坚守,平凡中的铸就才更显得英雄的弥足珍贵。

第三篇:当我们在谈论道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杂文随笔

车位的地锁被人撬了。大雨滂沱的......大白天,居然还有人有如此闲情,在两个摄像头的注视下大显身手。也许他是个破坏惯犯,也许是觊觎我的车位许久,总之这样的行为让我感到很诧异,也再一次审视了周遭环境到底有多险恶。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近邻日本。

刚从日本旅游回来时,特别是头两天,真是有些不适应。虽然一提咱们的国民素质时,很多人就总爱拿日本相比较,而还有很多人就会嗤之以鼻,拿历史说事,让张口闭口提日本的人闭嘴。但是这背后的逻辑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摆在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差距如此之大,才会被拿来无数次地对比。

之前有过自己一个人独自日本自由行的经历,这次二刷就没首次那么尴尬了。每天出门必带一到两个塑料袋,因为满大街都找不到半个垃圾桶。每次去便利店、商店、饭店吃饭,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对你“点头哈腰”、笑脸相迎,而且不是咱们经常能看到的那种敷衍式的,不说发自真心的,也是经过长久的训练的。

东京的马路上,车辆并不少,但是在我待的10天内,只听到过一声按喇叭的声音,而且那辆车的司机的行为真的让我感到是有些眼熟——因为在国内开车,这种场景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当那辆车持续地按喇叭,并且加速冲过红绿灯通道时,站在四方各个路口的人们都十分差一点地注视着那辆车远去——实在是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我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咱们很多人打心底里看不上的,那边的国民素质。

所以,有些事情你不能去认真,不能深入研究,否则你就会被气死。把车位锁给撬了?EXM?这不是破坏私人财产吗?这也是无法理解的一个事情啊。

再转念一想,哦,我已经回国了。

要怪,其实都怪我还是个菜鸟司机。

我回家上网狂搜类似的事件在广大网友那里是怎么解决的——因为我知道我们小区的物业跟大部分小区一样,形同虚设,不作为,能推脱绝对不主动。

不幸的是,所有有过跟我相同经历的网友们,99%都只能默默忍受。

这是什么道理?

这个“道理”放到我们很多场景中,似乎都很适用。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似乎都有这样的,让我们难以名状的“潜规则”的存在。这种“潜规则”表面上看是毫无道理的,完全是一种“恃强凌弱”、不符合逻辑,甚至是没有道德、没有素质的表现。对了,它们还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当你跟它们谈论道德时,他会说:“道德是什么东西?“

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底蕴,但却无法有效“主动”滋养人心的内在品质。

由此可见,素质、道德这一类的词,对于内心还处在蛮荒阶段的人们来说,完全是“空中楼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吃多占才是根本,也可能他们祖先的印记里可能一直都是贫穷、匮乏、争夺、斗争的状态比较多,不懂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不再是蛮荒时代;他们不懂得人民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甚至根本不知道“法律”是干什么用的。至于道德,对他们来说就跟“分享”一样,太过奢侈。

我们树立了那么多的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劳动标兵,却完全影响不了这些不时侵占社会公共资源的人的“初心”,也许他们的“初心”就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道德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这个社会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按游戏规则出牌,势必会逐渐被淘汰。道德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团体是否具有潜在合作价值的重要标尺,所以当你发现别人在评论你时,先不要回忆起那些毒鸡汤说的什么“不要在意别人说的是什么”,先审视自己“我是否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合适”,如果它不符合社群共同利益,也许是到了需要你调整行为的时候了。

我要去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去了......既然不能控制他人的行为,至少不能让自己再经历类似事件时,还憋一肚子火。

第四篇: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美文摘抄

读到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年轻的母亲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这几年接触了不少母亲,更多的是一些所谓的“问题儿童”的母亲。我从不同的案例中看到一个共同现象:母亲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痛苦,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不是母亲爱心不够,只是她们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对。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是啊,哪个母亲的教育意图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后面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许多母亲都抱怨孩子本人,说孩子自己不争气,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这是显而易见的强词夺理——如果问题是孩子天性中带来的,孩子自己有什么过错呢,正如眼睛大小不能怪个人一样;如果问题只能由孩子自己“争气”来解决,所谓“教育”的功能又在哪里呢?

也有人把个体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归结到“社会”、“政策”、“时代”等宏大因素上。这种归结习惯,最典型的如近年来大、中、小学校园里无论发生什么负面事件,人们都要来“教育体制”上找原因,到最后,板子基本上都要打到“高考”上。高考——这在我国目前来说最公平的一项教育政策,现在成了替罪羊,成了一切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而母亲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母亲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年轻的母亲们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第五篇: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谈些什么杂文随笔

在这个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意在不断升值,创意也在不断贬值。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创业创新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真创意一路过关斩将、体现出其独有的价值,不但能独立支撑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在创业的大流中巨额取现;“假创意”便在大浪淘沙中流产,不复存在。我所说的“假创意”并非全是指舶来之物;可能是我们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的智慧不够;也可能是我们有智慧但缺乏方法。有所欠缺,便无所成。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先谈一谈孩子的天马行空,因为这是智慧的开始。

这是赖声川老师在《创意学》的第一讲和第二讲中都讲到的一个故事:一对母子走在上海的街头,当儿子抬头看天空时,兴奋地指着天空说:“妈妈,你看那一只狗!”妈妈的回应是一巴掌:“记住了,这是云,以后不要说是狗!”赖老师对此有感而发,这一巴掌把孩子童年的创意便被压抑起来了。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常态,周五去参加了一个创课沙龙,也有队伍在其中反映,一直以来的单一化评价不仅让孩子丧失了创意,甚至让他们失去了自信,“我画的不像,所以我不愿意提笔。”也一如我们的成长,用十二年让我们变得标准化,用四年让我们试着铸造创意,然后无论是工作或是深造,创意便成为永恒的话题。显然不能一溜烟地把创意缺失的“锅”丢给教育,因为创意确实需要天马行空,但更需要的是在生活中的体验,对生活葆有好奇心,以问题为导向地思考,这也是赖老师所说的创意是可以学的,包括他在学习导演的过程中,创意的产生来源于多导多试。

所以在赖老师的创意金字塔中,底层是遮蔽创意的内在屏障,可以流通的创意便需要在智慧和方法中不断生成建构。如果我们是家长、是教育者,希望能够保护好孩子的天马行空;如果我们已经不是孩子,我们需要创意,也请不必怨天尤人,不可能所有的创意都被遮蔽,总有流通的那些创意,在生活中好好感受,尝试提出难度大的问题,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方法尝试去解决,因为创意可以学。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再谈一谈结构的奥秘,因为这是创意学的方法论。

结构是基础,小到汉字的结构,大到建筑的结构。结构让作品有了完整性,结构让生命有了完整性。正如赖老师所言, 结构是东西内在需求的外在呈现,他用佛罗伦萨百花教堂圆顶、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情诗、用易卜生的佳构剧论证了结构决定了事物的完整性。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大概要数化学。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元素周期表和有机化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结构架起了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因为核外电子排布的结构,因为官能团的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化学现象。

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也首当其冲。他说:“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于是他提出了任何学科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样的命题。虽然这一命题太过绝对,过度强调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在考虑儿童在其发展中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高估了学科结构的可转化性。但是毫无疑问这种结构性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诚如赖老师从话剧角度而言的“学会看结构就是学会看大画面”,在学习者的发展过程中,学会结构就能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就能有大观念,知识才能成为一条线、一个面,而不是分布的散点。在教育实践中,如果说课堂也是老师导演的一场剧目,也许不太妥帖,但却有相似之处。把握了结构的老师能够把课堂完整的呈现出来,欠缺结构的课堂会变成知识点的大杂烩。

结构的奥秘是创意学的方法论,不仅体现在话剧之中,亦如我们做学术研究。正是因为欠缺结构,所以在学术创新中寸步难行,恐唯有多多输入,才能建构起自己的结构,才能在结构中找到真创意。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还要谈一谈生活的串联,因为这是创意的流通。

赖老师的即将上演的新剧《隐藏的宝藏》采用的是侧舞台的视角,演员的表演方向不是面对观众的,而是面对舞台两侧,留给观众的是侧影。这一创意来源于赖导自己在每一场戏在舞台侧面看戏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独一无二,想把这种体验分享给观众,便想到了这样的表演方式,创意够新,值得期待。这里的串联便是导演的视角与观众的视角。将上剧场放在美罗城也是他把生活和剧场融合在一起的例证,他还想把阮玲玉放进自己的话剧中,用时空来串联,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运用这样的创意了,可以算是极具个人之特色了。就我目前所看过的赖导的戏,他好用戏中戏的风格,因此每每观剧之时,总能鲜明地体会到时代的更迭之感,人物关系的交织,人物命运的纠葛、生命的轮回之感:《如梦之梦》如此,《圆环物语》如此,《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也是如此。

撇开赖老师在话剧之中的创意,我们想要的创意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串联,最易拾取创意的莫过于“跨”。每每谈到某一领域的展望时,总有一条方向是跨领域的相结合。以前我们谈到教育学时,总以其内在原理为研究主线,而今我们试着将脑科学融入其中;在教学上,以前我们强调学科结构,而今我们开始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STEM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关于创意,关于生活的串联,我们不仅要在横向上“跨”,也要在纵向上“挖”,从本质联系上汲取创新点,创意的流通是四面八方的,不必局限,脑洞大开为好。

提出问题,得出答案,运用智慧与方法,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便是创作的过程,便是创意产生的过程,内容新是创意,形式新也是创意。

创意学,学创意,徐徐图之;生活观,观生活,用心体验。创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不必介怀,不必强求,且学且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当我们分手时范文】相关文章:

当挫折来临时范文05-25

当自己被误会时范文06-09

当挫折感产生时范文06-08

新华时范文05-15

高处作业时范文05-19

落叶纷飞时范文05-20

未来能力时范文05-21

粽叶飘香时范文05-22

中秋月圆时范文05-22

当我害怕时范文05-19

上一篇:党员干部三联范文下一篇:党校考试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