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是

2022-12-29

第一篇: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是

联系实际论述依宪治国是中国政府治理的前提

联系实际论述依宪治国是中国政府治理的前提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国家的治国方略。其中,民主宪政思想就是其依法治国理论体系首要的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讲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是依据宪法治理国家、建设国家。”这充分指明了宪法及以宪法为载体的宪政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意义。

法治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但诸条件对于促进法治实现的意义和作用大小是不尽相同的。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这是因为,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和价值追求上看,宪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法治并非法律、法规的简单积累,而是有着特定价值追求的社会组织模式。其一,实现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实行依法治国伟大战略方针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其二,个人权威要服从于法律权威,权力要服从于法律。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宪法对民主和人权的规定最为系统全面。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最高表现。正如列宁所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在实质上反映人民主权原则,其基本价值就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完全可以说,不以宪法明确宣示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国家,无论其法律体系多么完备,也称不上是法治国家。法治一词并不只是意味着单纯地法律存在,它要创制一种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使权力服从法律是法治的根本内涵,也是法治的神圣使命。宪法是控制权力的基本规则,也是管制权力的基本工具,它一方面赋予政府以权力,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了政府权力运行的方式和程序。这就为权力服从法律提供了根本保障,从而也为实现法治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宪法还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直接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依据。在当今世界各国一百多部宪法中,大都直接规定了实施法治的基本原则、运行机制和基本制度。不少国家的宪法还一般性地确认法治为本国治国方略。宪法对国家的最高法律价值,就在于对法治的确认和具体规定。尽管有宪法不一定有法治,但没有宪法,法治就无所依托而成为空中楼阁。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宪法本身也需要向前发展”。宪法本身的发展与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环节。依宪治国说到底是依良宪治国,宪法本身是否良善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宪法从1982年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曾连续三次修改。修宪是与我国当前的特殊国情相联系的,修宪的根据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及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

宪法的权威不仅是一个稳定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问题。从这一角度讲,宪法本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既是我国宪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但是,主张宪法与时俱进并不意味着否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保持较大稳定性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在1999年关于修宪的建议中明确提出,1999年修宪的原则是只对需要修改且条件成熟的问题作修改,可改可不改的问题不作修改。这既是1999年修宪的基本原则,也是1988年和1993年两次修宪的基本原则,为以后宪法的修订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较好地解决了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适变性的辩证关系,为我国宪政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已为三次成功地修宪实践所证明。

姓名:沈婷婷

学号:1031001202188

第二篇:强化人文素质是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

强化人文素质是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 近期,中航第二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洪飚在二集团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用“五心”(即:爱心、细心、关心、恒心和决心)来构筑企业安全的文化理念。“五心”文化理念从科学发展观和工作实践的角度上对安全文化进行了全面概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我们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事故95%以上都是由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与人的文化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在践行“五心”理念的同时,还应当着力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管理干部和职工的安全素质。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生产中常常出现操作者违章作业,甚至生产管理者违章指挥。人们在分析违章的原因时,常常指出“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自觉性是人的意志品质,是指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由于对行为后果的认识不同,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的文化素质。

二、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安全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具有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的本质特征。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在于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发展生产力。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安全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和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状态,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品结构、占领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共同追求,而这需要企业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近几年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国家虽然三令五申,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屡禁不止,人的违章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重大隐患依然存在,企业疲于应付对事故的处理。因此,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造成浓厚的安全氛围、职工实行安全自主管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才能形成,企业才能精心组织生产,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企业大量违章行为都不是职工故意,而是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不高而

造成的。以往我们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而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的素养,没有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因此,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设计等物态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更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就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建立起以“人”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安全文化新对策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有了这个作保障,“我要安全”成为职工从事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才能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才能够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安全生产长周期良性循环发展。

三、把握原则,结合实际,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

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体现全员、全过程。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实行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人的安全知识、技能、意识观念等内在素质外,更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设备、工具材料、作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的安全化,要达到上述目的,不是靠少数人可以实现的,必须是企业所有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杜绝“三违”,消灭隐患,控制事故。

4、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文化经历了由听天由命到亡羊补牢至系统安全的过程,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应用,人们的安全认识进入了本质安全论阶段,这种高新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以本质安全化、超前预防型为主体特征的现代企业安全文化逐步形成。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也是当前各企业安全管理期望达到的目标,预防型安全管理是现代科学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预防事故的一个重要基础工程,必将促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强化、完善,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化,变“事故处理、事后防范”为“本质安全、超前预防”管理态势,从安全思想到安全方法实现质的飞跃,真正走上“预防为主”的轨道。

5、企业领导层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中要起到表率作用。领导层好比种子,领导者用自己对安全生产承诺的使命,确保安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把自己“安全第一”的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播种到每一名职工的心田里,进而通过严格的奖惩实践不断进行培育,就能最有效地加快安全文化建设速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的新局面。因此,能否建设好企业安全文化,关键取决于企业各级领导层的安全文化素质。

6、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通过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培训和活动,大力倡导“有了安全,才有干部的政治生命、才有职工的家庭幸福、才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有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安全管理新理念和“违章指挥就是杀人,违章作业就是自杀”、“挣钱不要命,有钱也没用”、“干活图省事,早晚得出事”的珍爱生命观念,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纪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树立安全思想,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与行为规范。

机械加工厂:孙兴才严伟

第三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五“实”是前提

常 静

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三大内容之一。作风系于发展,作风系于兴衰。作风建设事关党政形象、民心向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风清气正,党和政府才有公信力,其执政理念才能被群众认可,执政地位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党政机关而言,加强作风建设尤为重要。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肇庆市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肇庆市以珠三角地区《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整体纳入珠三角为契机,大力实施“东进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肇庆作为珠三角后起之秀,与珠三角先发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新形势下“两区引领两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肇庆考察时对肇庆的定位,要把肇庆建设成为融入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枢纽型门户城市。这个定位给肇庆市党政机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党政机关要狠抓作风建设,加足马力、鼓足干劲,为群众谋实事,为城市促发展。努力把肇庆建设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作为党校教师,我认为做到五“实”是前提。

一、对待信仰要忠实。人立于世,必须要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我们要有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坚守信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忠诚于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忠诚于所从事的事业,忠诚于所供职的岗位,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增强党性锻炼,在干部培训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对待工作要扎实。“古今兴盛皆成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职责,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忌心浮气躁,更忌弄虚作假。要鼓实劲、不唱高调,干实事、不做表面文章,求实效、不图虚名,脚踏实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单位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上来,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三、对待学习要真实。一个人的学习影响其价值观念,一位单位的学风则影响整个工作的发展。学无止境,党校教师要更加重视学习、不草率应付,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学习力”,增强“创造力”,学会多个视角看问题、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营造“善思敏行、勤政乐学”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对待群众要朴实。权力来自于人民,党政机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要坚持群众为先,要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情。作为党校教师,深入群众进行调研是上好课的前提。调研时,对待群众更要朴实、耐心、温和,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做好领导与群众的纽带作用。

五、对待自己要老实。老实做人,既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严谨的道德实践。要保持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时刻与党中央的高度保持一致;牢记职责身份,永葆先进本色,要自警、自醒,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挡得住干扰、经得住考验。从严要求,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勤勤恳恳工作,堂堂正正做人。

第四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一、《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一)不定项选择题(请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每题的括号里)

1.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A、法治国家B、法制国家C、法制政府D、法治政府

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

B、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

C、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D、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

3.解决我国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求()。

A、严格依法执法,努力发展经济B、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C、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D、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4.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

A、使命感B、重任感C、紧迫感D、责任感

5.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

A、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B、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大《纲要》实施力度

C、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奋斗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D、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6.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

A、学法B、尊法C、守法D、用法

7.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A、执法为民B、公平正义、C、服务大局D、党的领导

8.公务员录用考试要注重对法律知识的测试,对拟从事()、政府法制等工作的人员,还要组织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

A、行政执法B、企业管理C、公司经理D、企业代理

9.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

A、宪法B、基础法律知识C、通用法律知识D、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

10.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至少要举办()期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

A、1B、3C、2D、5

11.政府立法要按照有利于()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与制度建设。

A、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B、激发社会活力和竞争力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维护公平正义、规范权力运行

12.政府立法要()。

A、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B、充分反映人民意愿

C、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D、切实增强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3.除()保密的外,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A、依法需要B、根据需要C、县政府规定D、省政府规定

14.政府立法要积极探索开展()。

A、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工作B、社会风险评估工作

C、贯彻落实工作D、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

15.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相抵触、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A、上级机关指示B、上位法C、上级领导指示D、本机关领导指示

16.建立规章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A、3B、2C、5D、1

17.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A、3B、2C、5D、!

18.各类规范性文件()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

A、可以B、应当C、不得D、原则

19.制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要()。

A、公开征求意见B、反复修改C、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D、并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20.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建立以下制度:()。

A、登记B、公布C、情况通报D、监督检查

21.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A、宪法和法律B、其他规范性文件C、法律和法规D、法律和规章

22.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下列违法案件()。

A、危害安全生产B、危害食品药品安全C、危害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D、危害市容市貌

23.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没有()依据,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A、法律、法规、规章B、其他规范性文C、上级文件D、人大常委会决定

24.行政机关参与民事活动,要依法()。

A、行使权利B、履行义务C、承担责任D、纠正错误

25.各级行政机关都要强化()意识,严格按程序执法。

A、程序B、执法C、实体D、法治

26.行政执法机关处理违法行为的手段和措施要(),尽力避免或者减少对当事人权益的损害。

A、公平公正B、合法公正C、适当适度D、规范有序

27.坚持文明执法,不得()。

A、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B、打骂当事人

C、砸扔当事人财物D、粗暴对待当事人

28.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和()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A、定期培训B、持证上岗C、资格管理D、执法程序

29.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情况及时()。

A、调整、梳理行政执法依据B、明确执法职权、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

C、实施法律法规规章D、向社会公布

30.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

A、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B、自然人的监督 C、政协的民主监督

D、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

(二)判断题(认为正确的,请在每题括号里打“√”;认为错误的,则打“×”。)

1.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2.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3.拟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可以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

4.各级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要把依法行政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5.对社会高度关注、实践急需、条件相对成熟的立法项目,可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攻关,尽早出台。()

6.重点加强有关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的立法。()

7.政府立法要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8.政府立法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政府立法中的作用。()

9.我们应当坚决克服政府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倾

向。()

10.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上位法相抵触、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11.未经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规范性文件,不得发布施

行。()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逐步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

13.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要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14.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关于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建议,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研究办理。()

15.对违法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报请有权机关依法予以撤销并向社会公

布。()

16.各级行政机关要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

题。()

17.各级行政机关要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关机制,促进行政执法部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

享。()

19.各级行政机关要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同样情形同等处

理。()

20.各级行政机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

第五篇: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

在现代社会,依法行政不仅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而且是现代法治国家对政府和行政机关所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构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国务院在最近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由政府自觉提出并要求在十年内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这在世界法治发展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建设法治政府在我国正从理想转化为现实,从宣言转化为行动,从对政府提出的要求转化为政府的自觉自律。这一奋斗目标,与《纲要》对依法行政各个环节和方面的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政府未来的行动纲领。

一、法治政府目标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在政府管理中开始真正落实

上世纪末,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并通过修改宪法将“建设法治国家”载入我国的根本大法之中。自此以后,建设法治国家成为我国全体人民为之努力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有完善和谐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司法体系、法律素养较高的老百姓,但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尊法守法的政府。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的政府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此,国务院于1999年曾专门发布了《关于全国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了重点部署。尽管如此,在我国何时能建设成法治政府,建设成何种形态的法治政府,基本仍停留在人们和学者的言说和纸上的描述之中,不少政府部门和官员虽然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但对依法行政的走向和蓝图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把握。《纲要》深刻分析了我们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当前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要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纲要》同时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各个方面全面勾画了宏伟蓝图,并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措施。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政府管理和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法治国家目标在政府管理中的体现和具体化。它的提出标志着建设法治政府在我国不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一个梦想,而实实在在成为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它对凝聚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的力量,加快推进我国政府法治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法治政府目标的正式提出昭示了本届中央政府对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心和信心

就本质而言,依法行政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但同样是一个需要不断确立新的目标、不断采取新的措施加以有力推进的事业。而后一点对我们这个法治后发国家而言尤显重要。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二十年的发展中我们经历了观念更新、制度构建和依法行政的逐步推行的不断变迁过程。这一过程虽然缓慢但却为我国未来依法行政向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在依法行政已在全国铺开并初具成效之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政府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之际,我国依法行政进入到了需要全面加速的关键发展期。

本届中央政府敏锐洞察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到建设法治政府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意义之所在。因此,本届中央政府上任伊始,就在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本届政府要有新气象、新面貌的关键是要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和加强行政监督三个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本质而言,这三点的核心在于规范行政权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归根结底指向的是法治政府。将坚持和实施依法行政作为塑造政府新形象的切入点和根本手段,在我国前所未有,凸显了本届中央政府对法治的重视。伴随着政府管理的推进,这一执政理念正逐步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在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国务院高度重视法律手段的作用,先是重新公布和实施了《传染病防治法》,接着又迅速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抗击非典。非典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政府依法行政的胜利。其后,国务院修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代之以《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将人性和温情带给流浪乞讨人员。从“收容遣送”到“救助护送”变化,意味着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改变,标志着向服务政府的迅速转化。新近,在国务院的积极推动下,《行政许可法》的顺利颁布,将为依法行政的推进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今天,在本届中央政府上任一年之后,国务院又专门制定《纲要》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行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本届中央政府对依法行政的推进已从局部走向全局、从分散走向统

一、从行动上升为纲领,充分表明了本届政府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实处的决心和信心。

三、法治政府目标的正式提出为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和完善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和框架

近二十年来,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壮大的过程。西方国家依法行政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而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理论和丰富实践,更是我们迈向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纲要》在系统总结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所明确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总目标及相关的具体目标,不仅为各级政府和公务员提供了基本的努力方向,而且根本上也为我国未来十年行政法治建设和完善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和框架。

《纲要》在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之后,又从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法律实施、科学民主决策和政府信息公开、纠纷解决机制、行政监督和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提高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具体目标。《纲要》所高度概括而又非常全面阐明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和微观、观念改变和管理方式、制度建设与公务员素质提高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这一目标反映了我国依法行政中长期存在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和随着依法行政的展开和推进出现的新问题,明确了今后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和内容,既是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行动纲领,也是我们完善现有行政法治建设的框架,对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同样意义重大。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纲要》的出台和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提出,已不能被简单看作是政府对法治本身的追求和努力,而必须将其置于对我国行政法治建设所具有的普遍的、长远的影响上来理解和审视。

在我们为法治政府目标的提出而庆贺之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这个法治基础薄弱的国家,要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实际上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建设健全和完善的法治政府这一根本性目标,则更是一项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奋斗的长久事业。我们希望着并为之努力着!作为一名毕生憧憬和追求行政法治的法学工作者,纲要的制定、公布和实施使我所感到的激动、鼓舞和兴奋是可以想见的,我将为全面实施纲要尽我全部努力。

上一篇:教师大学习大讨论调研下一篇:教师队伍建设资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