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面孔提升效应研究在“电子美颜”时代的商业价值

2022-09-11

一、引言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人类自古就有着对美的追求, 从外在服饰, 化妆用品, 乃至于医疗美容, 这一切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美容经济市场。21世纪的今天, 日益增加的社会生产力为美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其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产业。全球医美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2016年, 全球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约为100美元, 预计其将以7.2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于2020年达到133.4亿美元规模。其中,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增长和思想的解放,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医美市场。中国经济的腾飞, 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从而导致人们对美的追求投入增大, 正规医美疗程量于2016年达250万例, 同比增长14.1%, 也就进一步刺激了美容行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到来, 美容行业的发展和新秩序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生态, 人们进入了“电子美颜”的新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快速、安全无副作用的美颜APP。“电子美颜”成就了美图帝国的崛起, 美图在依靠拍照修图领域的丰富产品线成为垂直领域绝对领导者。从美图公司的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美颜经济”的高利润。根据美图公司官网显示, 从2008年推出第一款美图软件至今, 目前其旗下有12款美图APP, 分别针对不同细分用户群体。

当美颜、修图成为一种潮流, 美颜APP的功能也愈发丰富。从最早的一键美白到现在的趣味修图,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社交的发展为美颜APP提供了舞台, 美颜APP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外貌修饰, 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但从近些年的美颜APP的开发上, 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问题, 产品类型越来越同质化, 看似多样的功能背后, 其实质始终只是一种工具, 忽视了对美的心理的满足。技术上不断革新的美颜功能, 仅仅带来了普遍的美丽, 过度美化让人们失去了自我, 虚假的面孔逐渐受到社会的抨击, 照片等于“照骗”的呼声日益。为此研究“电子美颜”行业背后, 人们自我审美认识的心理机制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二、自我面孔提升效应

一个人对自己面孔的认知是自我认知的核心要素 (Gallup, 1998;) , 因而对自己面孔的评价也代表着对自己的基本评价, 代表对自己喜欢和爱的程度 (Epley&Whitchurch, 2008)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具有自我提升动机, 表现出夸大自己的工作表现、知识储备以及人格特质以体验积极情绪和避免体验消极情绪 (邵志芳, &高旭辰, 2009) 。而美颜APP正是抓住了用户自我提升的心理, 通过与社交平台的交互, 让用户能即时将美照上传分享至社交平台, 实现用户展现美好自我的愿望。

自我提升动机影响到人们对自我面孔的识别, 倾向于把更有吸引力以及更值得信赖的面孔认为是自己或更像自己, 即自我面孔提升效应。人们在进行面孔辨认的时候, 会有意识地自我欺骗, 认为美化后的自我更符合内心对自我的认知, 且辨认速度更快 (Epley&Whitchurch, 2008) 。实验发现, 被试更有可能选择他们美化10-20%后的照片为真实照片, 个体倾向于认为融合了更具吸引力面孔的图片为自己的本来面目, 而且个体自动产生的自我积极联系越强烈, 越倾向于认为融合了更多吸引力的面孔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被试的自我评定认为越是融合了更多吸引力的美化面孔, 越像自己, 同时被试也越喜欢这样的图片。而施媛媛和蔡华俭 (2013)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采用中国被试进行同样的研究, 研究考察了中国人自我面孔识别的提升效应, 结果发现人们存在自我面孔识别的提升效应, 对陌生人也存在面孔识别的提升效应, 并因此将这一对自身容貌认识的提升效应上升到了“仁”的范畴。在他们看来自我面孔提升效应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仁”的品质, 推己及人, 人人皆美。

这种自我面孔提升效应也可以从相似面孔的角度得到验证。Debruine (2005) 和Verosky等人 (2010) 的实验研究发现, 被试倾向于认为值得信赖的面孔更像自己, 以及在自己面孔基础上转化的异性面孔是最值得信赖的。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会更信任与自己具有相似面孔的人 (Kruppa, Debruine, &Barclay, 2008) , 更愿意选举与自己长相类似的候选人 (Bailenson et al, 2008) 。

三、研究展望

美颜APP的发展, 印证了自我面孔提升效应, 受自我提升动机影响, 人们通过修图, 倾向于将更具有吸引力的面孔认为是自己的本来面貌。但这个美化是具有程度的, 过度的美化会让我们意识到照片的虚假, 甚至还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因此, 将美颜APP与自我面孔提升效应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让人们美的更加“自然”是具有极大研究意义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据对负面身体自我的研究发现, 具有相貌负面身体自我特质, 即对自己容貌不满意的人存在对高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回避和对低吸引力面孔的注意脱离困难 (陈红, &朱岚, 2012) , 那么针对容貌不满者是否应该依据其特殊的心理机制开发美颜软件呢?并且, 东西文化背景对自我面孔识别提升效应的影响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这“电子美颜”的时代, 对自我面孔识别提升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定位“电子美颜”的客户群体, 针对性地开发相对应的美颜APP, 更好地服务客户, 抢占“电子美颜”这一庞大的经济市场, 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摘要:美颜APP盛行的今天, 追求美丽的面容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打开手机, 轻轻一拍, 运用美颜APP就可快速美容, 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美颜的新时代。除了技术上的革新, 了解人们电子美颜背后的心理机制——自我面孔提升效应, 将是未来获取更大商业利益的关键。

关键词:自我面孔提升效应,面孔吸引力,美颜APP

参考文献

[1] Bailenson, J.N., Iyengar, S., Yee, N., &Collins, N.A. (2008) .Facial similarity between voters and candidates causes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72 (5) :935-961.

[2] Debruine, L.M. (2005) .Trustworthy but not lust-worthy:context-specific effects of facial resemblance.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72 (1566) :919-922.

[3] Epley, N., Whitchurch, E. (2008)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enhancement in selfrecognition. Pers Soc Psychol Bull, 34 (9) :1159.

[4] Gallup, G.G. (1998) .Self-awaren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intelligence. Behavioural Processes, 42 (2-3) :239-247.

[5] Kruppa, D.B., Debruine, L.M., Barclay, P. (2008) .A cue of kinship promotes cooperation forthepublicgood. Evolution&Human Behavior, 29 (1) :49-55.

[6] Verosky, S.C., Todorov, A. (2010) .Differential neural responses to faces physically similartotheselfasafunctionoftheir valence. Neuroimage, 49 (2) :1690-8.

[7] 陈红, 朱岚.相貌负面图式女性对面孔的加工偏向:来自erp的证据[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8 (4) , 74-82.

[8] 程蕾, 黄希庭.自我面孔再认能力的发展及其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1) :155-160.

[9] 寇慧, 苏艳华, 易旭灿, 罗小春, 陈红.下行社会比较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内隐相貌自评的影响:阈上和阈下比较的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 (4) , 577.

[10] 邵志芳, 高旭辰.社会认知.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1] 施媛媛, 蔡华俭.中国人的仁:基于面孔评价的证据[J].Advances in Psychology, 2013, 3 (06) , 305-312.

上一篇: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下一篇:数字化教学资源对高校教学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