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整治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航道改造施工过程中,为了合理控制工程施工成本,且满足航道通行要求,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以确保整个工程有序开展。本文中以某航道为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其具体的围堰工程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讲述,同时深入分析了施工方法的优缺点,列举了施工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希望能为航道改造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第一篇:整治技术论文范文

探究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工程技术是土地整治的基础。基于此,文章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作了阐述,并对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介绍。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进展;不同类型土地;发展趋势

前言:土地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其利用与开发的水平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中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利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使得土地利用缺乏合理性,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土地利用与规划的效益。

一、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分析

空间布局.根据项目区景观格局和限制性因素分析结果,对项目区的各地类进行综合调整和布局,在此基础上进行主要工程的布局,最终确定项目区的总体布局与工程布局。空间布局的具体方法如下。(1)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强项目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结合项目区内的土壤、水文、社会经济情况等条件,确定项目区土地整治方向。(2)结合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提升项目区景观功能,进行格局优化调整,调整耕地、园地、林地布局和规模,提高景观连通度,修复热带台地地区典型的“田、水、路、林、园”的传统景观特色。(3)保留形状规则、面积较大的林地、园地地块,同时将零散分布于田间或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园地、林地、坟地及荒草地等整治成耕地。(4)结合项目区景观分析结果及土地整治限制性情况,进行整治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结合项目区土地整治分区图,同时考虑田块的破碎度进行布局;灌溉排水工程结合项目区土地整治主导工程分区图,并应充分利用项目区内原有的灌排设施,尽量利用原有沟渠或对其进行整修,并根据地形规划新的沟渠,以满足灌溉排水要求。(5)结合项目区道路的连通度情况,进行田间道路布局,增强景观连通度,在项目区原有田间道路的基础上调整布置田间道路,减少原有田间道路的占地面积,间道、生产路交错布置,增加道路之间的连通性。(6)其他工程结合主导工程的布局进行布局,并充分考虑项目区的景观格局与限制性因素。

二、推动土地整治发展

1、强化土地整治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各国推进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也是落实党的全面依法治国决定的必然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依法推进土地整治有助于规范实施主体行为,平衡不同主体利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当前,土地整治应以组织制定《土地整治条例》为契机,推动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解决土地整治立法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依法全面履行管理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及建后的管护工作;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拓宽法律援助渠道和途径,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坚持以法治思维推进土地整治,加快树立土地整治法治意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2、创新土地整治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基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判断,提出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土地整治应坚持不损害农民利益、不破坏农耕文明和不浪费土地资源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域规划、精细设计、综合整治”的要求,将田水路林村等土地整治要素有机结合,以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统筹安排农田整治、村庄整治和废弃土地复垦等活动,统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保护和恢复自然山水格局,维护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特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3、土地整治目标的综合化。从国外土地整治的实践可见,土地整治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追求的是目标效益最大化。土地整治目标的多元化是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即土地整治目标构成了一个综合的整体,包括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为国家用地进行储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发展等。我国开展的土地整治要着眼于长远:一是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数量与质量并重,实现农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二是土地整治要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土地整治不单单是为了城市建设,更多地是為了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效率。推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一是要扩大公众参与群体,二是公众参与要延伸到土地整治的全过程,三要明确公众参与土地整治的参与主体、参与形式、公众参与权限与职责等内容。现阶段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主要群体为行政村书记、社长、村民代表,参与形式主要以分散的个体为主,农民参与效率较低,应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农民自发成立农民协会,形成以协会主席为中心,会员为主体的参与机制,规范公众参与方式,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提高农民参与效率。

5、重视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构建区域效益评价体系。随着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的大量开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态、景观效益的重要性,土地整治项目应更加强调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我国不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加紧建设区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平原区土地整治和丘陵区土地整治,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整治等,进行指标体系等级划分标准研究,为土地整治项目后效益评价提供依据。由于土地整治效益发挥缓慢,需要时间长,应建立完善的土地整治项目监测体系,摈弃传统的重工程轻管理、重建设轻养护错误思维,准确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带来的各项效益。

三、土地整治景观美学

土地整治作为调整土地结构、统筹资源配置的方法,对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集约利用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可忽视的是,土地整治工程对农业景观有着双重的效应:一方面它可以提升农业景观的整洁度;另一方面,在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的时候,土地整治对农业景观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土地整治中,对生态景观建设加以重视是非常必要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视觉美感也是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

土地整治美学评价的内涵:作为土地整治对象,农业景观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风景和人类改造自然形成的景象,是人工自然复合系统,因而土地整治评价需同时考虑自然风景评价和人工风景评价。农业景观的美体现在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农业景观的生产能力是使人产生美感的前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水网密布的桑基鱼塘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美感,与其基于农业的生产性和可持续性共同造就的地方特色和地理个性密不可分。农业景观是自然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丰富的季相变化、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无不彰显着自然魅力,而自然美又以形式美为基础,可抽象成为农田的色彩、肌理、质地和线条等基础构成要素。

土地整治美学评价对象是农业景观的美学表现形式。对于农业景观而言,除了大众眼里垃圾遍地、水质浑浊、恶臭熏天、喧闹或是杂乱无章等普遍意义的丑陋景观外,并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之分,只是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整理的各项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探索建立土地整治数据库和土地整治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刘海楠.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冯应斌,杨庆媛.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14,01:175-182.

[3]李谦,戴靓,朱青,杨桂山,吴绍华.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土地整治中生态连通性变化及其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4,06:733-739.

[4]张庶,金晓斌,魏东岳,周寅康.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和测度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4,07:90-96.

作者:冉红春

第二篇:航道整治工程围堰施工技术研究

摘 要:在航道改造施工过程中,为了合理控制工程施工成本,且满足航道通行要求,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以确保整个工程有序开展。本文中以某航道为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其具体的围堰工程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讲述,同时深入分析了施工方法的优缺点,列举了施工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希望能为航道改造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航道;整治工程;围堰技术;研究

通过科学治理,能保证整个航道具备较高的功能性。因此,为了有效提升航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综合能力,需要根据航道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处理,以满足现代化航行的实际需求。在航道整治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改造过程的成本,同时需充分考虑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和具体的施工环境,并深入分析其对整个改造工程的影响。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中的航道所处江西境内,工程总长度约为18km,支流的线路在25条以上,目前发现的废弃河口的数量在15个以上,该航道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力比较大,也是该区域内河道运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航道的建设初期,主要是用来运输集装箱,通航的标准为III 级。由于该工程所处的区域为感潮区,所以河流中的水系环境较为复杂,流速也比较慢,骨干河流较少,洪水和潮汐对于航道的正常运行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该航道的水文环境非常的复杂,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其历年来的水位情况如下:高水位中最高的出现在1999年,总高度为3.9m,平均在2.6m左右;历史最低水位出现在1968年,为1.46m,平均2.2m(以上所有的水位数据均来源于该地的水文检测站)。航道内的沿线和地面、堤岸和路基的高度分别为2.6~4.0m、3.6~5.7m。整个工程的总体结构形式为L形,施工时一般是在干地上进行施工,因此,围堰的施工是影响航道改造工程的关键因素 。

2 围堰形式

2.1 常规型

深入研究该航道的具体情况发现,其非支流河口的区域内由于淤泥较少、土层稳定性比较高,承载性能比较好,限位性较强,再加上河床的高低起伏不大,从经济方面进行考虑,选择木桩围堰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效果。这种方式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将两排的木桩打好,然后在木桩内部铺设竹片筏、土工布,之后将土分层填充在木桩的中间,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河流对于其结构的冲刷。该工程中的木桩最好选择红松、杉木等,主要因为这两种木材具备较强的抗弯性能,且市场上较多,价格也比较低。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使用的木材长度,临时隔挡的间距应该控制在600m以内。

根据本次航道改造工程的设计方案要求,了解了该区域的历年平均水位高度为3.2m,且对潮位、风浪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和考虑之后,最终确定了本次工程的围堰高程设定为3.6m;内排桩长度设置为6m,内宽2.5m,净宽2m;木桩的直径控制在0.18~0.26m之间,顶高 3.5m;內排桩长度 6m,外排桩 8m,两个木桩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在0.8m左右;高度在3m以上的位置上应该设置长木围檩,同时使用钢丝绳将这些木桩进行固定,建筑保持在1.2m左右。此外,为了有效防止雨水冲刷对于该工程产生影响,堰顶还设置了袋装土,其厚度在0.1m左右。

2.2 加固型

经过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该航道所在的支流河口处存在大量的淤泥,承载能力严重不足,限位性能也非常差。因此,为了充分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性,最好使用钢板作为围堰的基础材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使用钢板来替代,同时对桩长做出必要的调整。分析本次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方案,确定该项目中使用钢板的规格为15×50×250;内桩长度为 8m;外排桩为 10m;同时在1.5m高的位置上设置了一道围檩;设置的临时隔挡应该保证其间距在100m.以内,设计方案与木桩围堰基本相同。

2.3 补强型

本次项目深水阶段的主要特点为承载能力不足,限位性能不佳,为了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性,最终选择是用钢板围堰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中,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桩距做出必要的调整,间隔尺寸由原先的0.8m缩小到0.6m,其余的设计数据保持不变。

2.4 稳定性

水的压力、土的质量以及桩体质量对于围堰质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可能会影响工程整体的稳定性,考虑到该工程中流体的流速在1.5m以下、围堰方向基本一致,所以冲刷对于工程的影响作用不大。在侧向水压方面,工程中所搜集到的水压验算资料如表1所示。

抗倾覆性能方面,在围堰和深水区域中,每延长1m的距离土体重量增加值分别为127.0 kN/m、179.9 kN/m,因此,土体的自重基本可以达到稳定性的要求。单根钢丝可以达到80 kN以上的抗拉强度,两根并列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每延米受力为133.5 kN/m,大于127.0 kN/m;两根钢丝绳如果是上下两层并列的方式进行安全,每延米受力为267 kN/m,也高于179.3 kN/m,可以实现自限位的作用。

抗剪性能方面,施工中可以使用性能较高的杉木和红松,并且需要严格控制间距,以保证工程中所要求的抗剪性能,为了提高整个工程的安全性,该距离确定为0.8m。

3 施工要点分析

3.1 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一般需要进行临时设施的搭设,并且进行技术交底工作,保证施工区域内不会出现影响工程施工的障碍物和设施。这一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主要有:对于工程区域详细的地质勘察;及时的了解施工难点;掌握历年来水文变化数据;施工单位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要深刻的分析施工图纸和材料。

3.2 沉桩施工要点

通常来讲,沉桩施工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首先仔细测量桩体间的距离,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确保工程的轴线和高程的准确性;其次,尽量保持桩体与护岸之间的距离在5.4m左右,使其能够确保整个施工的区域呈L形;第三,不同的围堰结构形式,所选择的桩体结构也不相同,但是要保证两排桩体结构的距离在2.5m以上;第四,每排桩体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0.8m以内(深水段中该数据控制在0.6m以内);第五,在入土深度方面,外排桩应该保持其深度在4.5m以上(深水段控制在4m以上);第六,内排桩的深度应该控制在3m以上。桩体施工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水上进行的,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主要有挖机和桩机等等,设备需要经过检验之后才能使用,保证水上施工的各个方案数据与设计相符。打桩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打桩的施工原则进行,保证施工的位置完全正确。

3.3 围堰拆除环节

护岸的结构施工结束、验收合格之后,使用桩机和挖机等施工设备将桩体拆除,在拆除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性,需留好定位桩,其距离应该尽量保证在50m以上。为了避免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需及时将施工所在区域内的杂物清理干净,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防止对水文环境造成过度破坏。如果水下的土体对于航道质量的影响不大,可以保留,如果对于航道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应该予以拆除、清理,然后将定位桩拔除。

4 结语

本文以某航道改造工程为例进行分析,深入总结了该类工程的围堰施工技术特点。综合上文进行分析,为了保证整个工程顺利的进行,关键在于围堰施工是否成功。工程开始施工前,应该深度的了解和分析施工区域内的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综合的进行规划围堰施工,确定最终的施工方案。施工时,各个施工的环节都应该准确无误,以保证总体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庆华, 谷祖鹏, 雷国平,等. 自嵌式挡土墙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 水运工程, 2017(1):143-146.

[2]佚名.航道整治工程展示[J]. 水运工程. 2014(11) :156.

[3]吕永祥. 荆江航道整治工程安全生产管控一体化技术方案[J]. 水运工程, 2014(5):127-131.

作者:林石

第三篇:改进土地整治技术、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摘 要:通过对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现状的思考,分析了当前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技术不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一些因素,即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确定、田间道路的平纵线型设计、机械下田与田间转移设施设置等,之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1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机械化水平上,平原地区明显高于丘陵山区。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劣于平原地区,在农业机械应用条件上要差于平原地区,但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适合于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全国农机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由于认识的问题,很多从事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不能科学地认识农业机械化,认为只有平原地区才能实现机械化,丘陵地区不能实行大型的农业机械作业而不能实行机械化。丘陵山区田块规模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耕地的集中连片性也无法与平原地区相当,无法采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进行耕种,但只要机耕道路通达、田块平整,完全可以且已经实践着农业机械化。之前的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在考虑农业机械化时,更多地从平原地区来着手;现在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丘陵山区进行土地工程设计时,也应更好地考虑从工程角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的国家,有相当部分的耕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不能实现,则农业机械化整体无法实现。

现有的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技术至少在以下方面与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不相适应。

1.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与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目前在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方面,基本依据其与坡度角以及田坎高度的函数关系,较少考虑到农业机械耕作的需求。田面宽度偏窄,将不适合于农业机械操作;田面宽度过宽,不仅会增大土方量和用工量,增加建设成本,还会增加农业机械空转的比重,降低机械工作效率。如何确定水平梯田的田面宽度,使其与坡度、田坎高度保持在合适匹配关系的同时,又能适宜区域主要的农业机械耕作,值得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思考。

1.2 田间道路的平纵线型设计

为保证农业机械行车安全,田间道路平纵线型应有很好的控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对于田间道路的线型控制规定为“主要道路的纵坡不宜过大,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这一规定过于粗略,首先对于田间道路的平面线型没有规定: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受地形地貌限制,田间道的布置不可能都是横平竖直,需要根据周边的地形地物来调整走向,必须考虑到农业机械在安全行驶速度下的转弯半径;另外,田间道都是单行车道,兼之建设标准低,维护能力有限,线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爬坡能力和抗倾翻性能。

1.3 机械下田与田间转移设施

为保护田坎和沟渠不受破坏,在农业机械从田间道路下田处需设置下田坡道。而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随机抽样调查发现,70%的项目并无该项设施,土地开发项目则更少。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关设计人员认为,丘陵山区不方便实行机械耕作,而无需考虑梯田的下田坡道。

2 当前土地整治技术可改进的方面

中部低山丘陵缓坡区耕地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课题,课题编号201011016-06)课题组为了提升土地整治技术,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技术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作用,针对以上不足,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并集成相关技术成果,较为系统提出了丘陵山区结合农业机械化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2.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农机幅宽与转弯半径、作物种植行距和地形坡度。通过三个因素的匹配优化,可计算得出能够体现节约用地、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耕作的梯田参数。

2.1.1基于农机耕作参数计算田面宽度B1

农机作业掉头行驶所需要的最窄田面宽度为 ,式中:L为农机幅宽,R为农机转弯半径。假定项目区常用的农业机械有n种,第i种(i=1,2,3…n)农业机械对应的梯田宽度为bi,则梯田宽度B1必须大于或等于MAX[ ]。

2.1.2基于作物行距计算田面宽度B2

假定项目区常见的种植作物有m种,对应的种植行距分别为 。为了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则水平梯田田面宽度应当能满足不同种植作物的要求,所以梯田田面宽度B2应该大于或等于 数组的最小公倍数LCM [ ]。

2.1.3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根据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田坎高度以及坡度角的函数关系,可以计算得到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课题组通过统计分析中部地区10种主要农作物以及5种农业机械,综合考虑B1、B2、B3,得到丘陵山区水平梯田宽度和坎高(表1)。具体到某个项目,可以根据以上计算过程,采取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业机械有关参数,进行更加准确的设计。

2.2 提水灌溉技术

丘陵山区的水源主要有水库、山塘、溪沟、坡面集蓄水、地下水。从实际利用情况来看,除坡面集蓄水外,其他水源位置较低,利用时均需要采用泵站提水。

在输水方式上,丘陵山区目前有两种,一种明渠输水,一种是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传统方式为结合排水沟修建灌排合一渠进行明渠灌溉。目前结合管道输水、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的灌水方式也较多。

在灌溉工程布局上,丘陵山区有以下几种:

(1)水源+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地势较高的山塘、水库等);

(2)集雨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坡面集蓄);

(3)集雨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坡面集蓄);

(4)泵站+蓄水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5)泵站+蓄水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6)泵站+蓄水池+管道+喷微灌灌水器(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在以上的灌溉方式中,(5)和(6)实际为管道灌溉和喷微灌,和一般的管道灌溉和喷微灌相比,增加了蓄水池,这是由于丘陵山区田块地形高差大,在位置高处修建蓄水池。存蓄泵站提水,可尽量实现自压灌溉,节省能源。丘陵山区水源保障率低,固定水源设施少,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输水方式上,应优选采用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应发展喷灌、微灌,或者是移动软管灌溉。在灌溉工程布局中,应优先采用(6)或(5)的形式。

2.3 田间道路

课题组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参考《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结合相关规范中对田间道路的规定,总结分析得到田间道路的建设要求。

2.3.1田间道平面线形控制

当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或竖向改变坡度时,应在两相邻直线段之间设置圆弧形曲线,即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应不小于30m,特殊困难地段不小于15m。当圆曲线半径小于15m时,应设置适当超高和加宽过渡段。

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允许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一半。

越岭路线应尽量利用地形自然展线,避免设置回头曲线。如需设置,其圆曲线最小半径应为15m,特殊地段应为10m,超高横坡度应不大于6%,最大纵坡为5.5%。两相邻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应不小于60m。

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相连接时,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数值的4倍为宜;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数值的1倍为宜。

田间道之间或与其他公路交叉连接的地方,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交叉位置应选择在纵坡平缓、视距良好地段。平面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调整交叉角不宜小于45°。平面交叉转弯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小于15m。

2.3.2田间道纵向线性控制

一般情况下,最大纵坡为9%,最大合成纵坡为11%。

2.3.3错车道

依据道路通视条件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宜布置在视距良好、纵坡平缓以及地基稳定的地段,结合道路交叉口的情况,布置的间距200m~500m为宜。田间道尽头应设置末端掉头点。错车点和掉头点路面长度不应小于10m、宽度不应小于6m。

2.4 下田坡道技术

根据材质和构筑形式,下田坡道可分为斜坡构筑型和混凝土面板型,斜坡构筑型根据是否跨沟渠还可分为跨沟渠型和不跨沟渠型,混凝土面板型一般适合于跨越沟渠的下田坡道。下田坡道坎高宜控制在1.5m以内,宽度2.5~3.5m为宜,坡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小于18%。

考虑到农业机械进出的方便,下田坡道宜设置在田角,尽量与田间道垂直设置,应避免与边沟或渠交叉,交叉时需埋设涵管。

*本文系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部低山丘陵缓坡区耕地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11016-06)的部分成果。

作者:胡义萍 陈超 曹磊 李灿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05-09

治安整治论文范文05-09

整治工作论文范文05-09

公车整治范文05-16

校车整治范文05-17

村庄规划整治范文05-24

餐饮整治方案范文05-24

村庄整治过程范文05-24

村庄整治策略范文05-24

村庄整治报告范文05-24

上一篇:砌体结构论文范文下一篇:综治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