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23-05-29

第一篇: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结题报告实践新课程

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结题报告实践新课程初中“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课题开题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内容分为“综合性学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新领域,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过去,我校语文教师对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课,指导学生搞好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也做出一些尝试,但由于没有实践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不佳。据调查,许多教师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做,还没有深刻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真正含义,不能联系本校本地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教学内容老一套,教学方法凭经验,对综合性学习态度冷淡,急功近利,应付考试,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放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本点上。基于此种情况,我校语文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了与他人的协作化和知识的共享,实现了学生的生成性学习。学生学到的,既有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也有通过其他学习者展示的他们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这些都将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个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推动教师切实有效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力图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经验,创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系统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3、现代教育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课堂教学已不太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学方面来看,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在于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学以致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重点探讨老师和学生(七—九年级)如何在课内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体包括:

(一)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1.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

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2.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工具性学科,而是能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商南是秦豫鄂三省交界地,融秦豫楚文化为一体;这里有生龙寨、文昌阁等人文景观;这里有雄奇的金丝峡、有名扬全省的上仓坊、玉皇山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有端午、重阳、民间戏曲等文化……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二)探索新型的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1、实验法 :每个年级选五个班作为实验基地,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控制与调节,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2、文献法: 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素材。

3、对比分析法: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角度,对照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明确做法的科学性和改进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发现提炼概括实验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参加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办关于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专题讲座。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

4、建立课题指导教师队伍。

组长单慧勇阮青云

综合实践作文指导

王艳芳段善银王 芳 赵莉徐秀丽 金传 宝叶青 韦全来朋金凤李富民南长进

刘洪阮青云陈金叶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2006年9月我校确立五个实验班和五个对照班。同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10月份实施教学实践。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七八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活动为主,以口头表达教师要求的活动过程

中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九年级学生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和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同时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的一般规律。到2007年1月底,完成第一阶段的实验,要求每个实验班完成二至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各实验教师要注意做好活动记录和反思。2007年2月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两则,经验总结一篇,并在全校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调整完善下一阶段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课题实验阶段报告。

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对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集了大量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实验教师设计了一些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这些案例收集在校本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共三册,两本课内,一本课外)中,部分方案在优质课、公开课中受到一致好评。

3、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并在活动中有许多新思考、新发现。

4、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深入探究阶段

2007年3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07年6月,在全校举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新模式”公开展示课,结集编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集》一本,并开始进行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

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探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活动结果的展示都应是更加开放的。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应该是更加开放的。综合性学习应遵循结合学生实际,在确立活动主题和设计过程时,应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教师不能将活动结果作为评判学生的统一标准,也不宜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比较,分出几个等次来,而应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参加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初步总结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六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与可选择性,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灵活多样等。

2、自主性原则: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标的确立,活动形式的选择,都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决定,教师只当“顾问”、“参谋”的作用。

3、综合性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淡化学科界限,强调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通过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水平,体现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把活动结果作为唯一标准,而应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综合性。

4、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并给学生留足体验、探究、讨论、交流、汇报、展示的时间。

5、整合教育资源原则: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使研究性学习、社校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6、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有意识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尤其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二)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这次课题研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设计并实践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如“寻找散落民间的珍珠”、“古鹿城探幽”“春天之旅”、“奥运向我们走来”等案例,都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反思自己的经验写成了论文,有13篇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为我校进一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三)提高语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

通过实践探索,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都明显提高。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新课程理念及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彻底扭转了原有的重课本轻生活的旧做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外,还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因子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近两年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各类语文竞赛荣获省、市、县级奖励20余人次,教师论文20余人次发表或获奖。学校编印《学生作文集萃》三册,收录学生优秀作文200余篇,较好展示我校学生作文水平。学生自办语文手抄报500余份,也充分展示我校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四)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和周边环境,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校园文化等,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的道理,并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留意生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全新的学习方式深入人心。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参加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分享成功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深入人心,越来越表现出其优越性。

(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校初中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这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时间较短,有许多问题还没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加强课内阅读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联系,达到课堂内外的融合统一?二是

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三是 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等等。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成功的。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丰富了我校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思路,深入挖掘了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使语文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从理论上看:本课题研究形成了指导我校进一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理论,

虽然还不够系统化,不够完善,但无论在学生还是在教师发展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一试。

第二篇:北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从2003年9月开始实施该课程,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算一直坚持下来,下面就学校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进行阐述。

一、我们在实施该课程中的有益做法。

1、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构建了课程实施的组织网络结构,为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主要有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教务处——年级组——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研究小组构成,对研究性学习实施组织管理,其中教学处的朱军副主任专人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工作。

2、计划制定详实、活动经费有保障。学校和各班级都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而且计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征,这就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学生的活动领域从校内走向校外,活动内容由教材拓展到社会与自然。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表现在专职教师的培训、学生的参赛支持,赛后的奖励,对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制作标本)活动给予资金帮助,学校还投入资金对标本室、电脑室等学生活动场所进行了整修和设备更新。学校资金的支持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3、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力。我们采用集中培训及常规教研活动合一的做法。主要采用三种形式:①现场示范观摩,并以现场为平台,提供机会,发布各类课程实施的信息。②定期评选,主要评比学校课程方案、教学案例。③专题研讨会,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专门培训,按照上级要求经常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4、活动课时有保障。我们采取分课时和集中课时相结合的办法。分课时指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排进课表,初一初二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课程的合法地位正得到加强,指导教师都能利用这三节课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开发和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集中课时指利用短假和长假由指导老师分配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者任务完成在学校无法完成的课题研究活动。

5、研究落实到位。首先,学校和教师指导好学生用好我们订阅的研究性学习的教材,采取集中学习和个别学习想结合的方针;其次在课题的选题上,实行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教师给学生自主选题的权力,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这样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第三学校指导小组还注意具体解决好活动各个实施阶段中一些关键的具体问题:在活动展开阶段——强调全体学生亲身经历、亲历亲为;在汇报交流阶段——强调全员参与、充分交流;在活动总结阶段——强调有效反思、合理评价。同时,制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表,记录着学生在寒、暑假中进行的集体军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体会;制订社区服务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以上做法既呈现着教师、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足迹,又为监控、反思和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留下了宝贵的过程性资料。

6、重视课程的评价机制改革。我校制定了《北厍中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从学生的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学生研究过程的表现性记录、课题的综合评价、学生个人的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统一而又简单明了的设计,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考核。对于教师的考核,在我校教师职责上已经明确表明这是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结题评比出不同的等级。

7、学校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学校方面硬件配备比较到位,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学校配备的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室等为研究提供方便;学校还积极主动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我们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地;一类是义务服务的基地;一类是社会实践的基地等。这些资源让学生在基地既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又进行职业体验生活。

8、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双方提供启发与帮助,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年级指导教师的交流研讨平台,发挥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打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送教师到各地进行观摩、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把别人好的做法带回来加以吸收和利用,促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地发展。

9、活动成果明显。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小发明、标本和网页制作、论文写作等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10、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向,我们抛弃了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即“认为学生开展活动会影响学习,影响升学”的旧观念,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参加网页制作、标本制作、小发明制作等活动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参加的各种科普类竞赛,像理化生的竟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自然领域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学科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回顾这几年来我校中考连创佳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1、虽然学校层面看,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可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工作难以协调。部分教师对此不重视,学生和家长也有的认为搞综合实践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或者也在搞此项活动,但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研究。

2、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缺失,甚至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基本原理都认识不深,理解不透,难以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课程推进缺乏专业上的引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虽然也想方设法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但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对自身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很少尝试与校外机构、人员建立联系;加之社会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使得许多社会资源得不到真正的充分利用;尤其是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作用,学生家长若能参与到课题指导中来,则能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3、有的研究性小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不规范,内容不具体,不具备可操作性,这显然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检查的,研究性学习有时沦为“盆景”课程,目的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则为教师考核和评定各类先进服务。

三、我们的反思

1、提高认识,使全体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此课程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让老师和家长、社会都尊重这一课程,参与这一课程。虽然学生也认为展开研究可以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时常发现、研究问题的多面性,学习从多个侧面来看问题,以减少片面认识带来的偏差,对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团结有深切的体验;但在行动上,却有部分老师和学生强调困难和无奈多了一些,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能会出现光开展不研究的现象。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真实参与。

2、加强师资培育尤其是新教师的培训,重视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制定倾斜政策使研究成果优秀的教师得到一定的奖励。一支稳定的专职师资和所有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意识是保证活动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今后必须在培训上再下大的功夫,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注重对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理论的学习,如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理论,积极倡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提高各个部门的合作水平。根据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领域,包括三门科目: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这些科目几年来在学校已形成惯例,即一般主要由教务处、德育处和团委三个部门分管,有时会出现工作中缺乏沟通的现象,影响整体效益的发挥,以后必须在合作上加强。

第三篇:驿马中学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该课程在学分结构表中,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活动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社区服务 (1)通过学生在本社区的集体或个人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

(2)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3.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并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2)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方式。

研究内容分类:

方式一:按组织线索分类 1.自然环境类 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如可怕的酸雨、家居环境设计、走近无公害蔬菜、探究爬山虎的奥妙等)。

2.社会生活类

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如庆城人民法律意识调查、庆城宗教研究、庆城公交线路的现状与思考等)。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如庆阳民族风俗特点研究、驿马中学发展史研究、韩剧对青少年的影响等)。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如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中学生日常消费、关于中学生与保健品问题的调查、欧美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受欢迎程度调查等)。

方式二:按研究问题分类 1.社会问题研究:

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公交车路牌现代化设计、中国与美、俄、日关系中互相制约因素调查

2.环境科学研究:

立交桥绿化策略研究、教室粉尘污染及对策研究 3.生命科学研究:

不同社区绿化的最优化选择、青少年肥胖现象调查 4.能源利用研究:

利用汽车重力给路灯供电的设计、家用燃料比较研究 5.文学艺术研究:

独生子女与重名现象研究、中国卡通文化面临的挑战、中学生重理轻文现象调查

6.科技应用研究:

现形教室黑板的弊端分析及改进设计、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研究。

(二)社区服务

参加学校或家庭附近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

1.社区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等。

2.社区环境建设: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3.见习社区干部活动: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体验社区干部工作。

4.志愿者活动:建设志愿者基地,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

(三)社会实践

指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值周班劳动(以班级为单位)。

2.军训: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参观和郊游:组织专题的参观考察活动。

4.德育基地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内德育资源,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现代工业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实践活动。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或校外合法社团活动。

特别事项:

1.研究性学习的专项考察活动、社会调查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 2.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班会课,三操一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班级的主题活动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

3.科技节、运动会、艺术节也不列入。

三、实施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成立庆城县驿马中学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组 长:崔世存 副组长:王建民 李俊峰

成 员:教研组长 备课组长 科任教师

职责:确定研究性学习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确定参加人员,选择研究内容,确立研究方法,选择组织形式,选题评审,实施体验,交流展示,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由教研室负责实施。

2.组织形式:①小组合作研究(4—10人);②个人独立研究。

3.时间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每一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90个课时,用于选题、开题、收集资料、研究实施、结题等。三年必须完成至少3个课题,1—3学期每学期一个课题,第4学期补修,三年共计15个学分。

4.课题研究:行政班的任课教师就是本班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每个指导教师应提供一些与本学科相近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自行申报课题,再根据课题所属学科,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允许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课题一旦确定,对应的指导教师也确定。每学期的第三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第十一周组织课题阶段研究汇报会,第十八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5.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程序

⑴选题:学生根据个人对科学、文化、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等的关注、喜好,每次选择一个课题,写出选题申请报告,提交指导教师审批。选题申请报告要阐明选该项课题的题目、负责人、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依据、条件,对该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建议从实际出发,课题尽可能小一些,要力所能及,条件允许;不能选择内容过大、不能驾驭或无法进行研究的课题。若指导教师有不同意见,必须和课题负责人共同协商并提出修改意见,选题的认定必须由承担课题的个人或小组自主决定。课题选定后,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⑵开题:选题确定后,要写出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和课题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开题后,课题组按照课题计划自主进行研究。开题报告要包括题目、负责人、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为什么要选择此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计划、预期的目标、成果的形式等内容。

⑶资料的收集

每项课题研究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资料内容包括: ①所阅读的书籍、书名、作者、出版社、书中参考部分的引文、观点、读书笔记,每个课题阅读的书籍不得少于3本;

②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原始材料;

③网上下载的相关图文材料、实地拍摄的相片、设计的图型等资料; ④资料的收集、原始资料的保存是每项课题不可或缺的有效的佐证资料,必须引起每个课题组的高度重视。

⑷研究实施

在课题进展之中,在指导教师辅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向,修改补充计划,保证课题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召开课题交流会,中期汇报会。

⑸结题 :每个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后应准备以下资料: ①课题申报表;②开题报告;③经整理后的相关资料;④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体会和课题成果;⑤结题报告;⑥课题结题评价申报表。

⑹课题评审,学分认定

①由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及聘请相关成员组成课题评审组完成课题评审工作;

②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向课题评审组进行汇报;

③课题评审组审查材料、讨论、评价、填写课题结题评审表、建议授予学分和等级;

④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学分。

(二)社区服务

1.成立庆城县驿马中学社区服务领导小组 组 长:任学谦

副组长:杨东旭 包莉 刘世续 李兴合

成 员:政教干事 级主任 班主任 科任教师 总务干事

职责:确立社区服务活动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如:拥军拥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党课、团课、保健、法律知识讲座,板报宣传、志愿者活动等。

社区服务由政教处负责实施。

2.组织形式:可以是集体组织,也可以是学生自由安排。

3.时间安排: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分两次进行,每次5—7天,第一次,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高二第二学期。

4.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学生自行组织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社区服务记录表》交政教处。

5.学分认定:由年级主任初步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小组确认,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 具备四个条件,可得2个学分:①每次社区服务时间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②《社区服务记录表》填写完整;③家长签名;④经抽样回访、成果展示、公示后无异议。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复议。

(三)社会实践

1.成立庆城县驿马中学社会实践领导小组 组 长:任学谦

副组长:杨东旭 包莉 刘世续 李兴合

成 员:政教干事 级主任 班主任 科任教师 总务干事

职责:确立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细则,设计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及方式,如军训、劳动、参观、社会调查等,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社会实践由政教处负责实施。

2.组织形式:可以是集体组织,也可以是分散进行。集体组织以行政班为单位,班主任或指导教师为责任人,分散进行学生家长为责任人。

3.时间安排:三年不少于三周。高一入学(军训),高一第一学期,高二第一学期。

4.活动记录:学校集体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学生分散进行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并将活动计划,有关证明材料及活动成果一并交政教处。

5.学分认定:由年级主任初步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小组确认,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复议。

四、评定原则

1.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没有达到规定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时间,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 评价环节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也就是说,评价的过程是建构更为完善的课程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即是评价功能发挥的过程。一方面要使评价贯穿于选题、计划、总结、交流等各个阶段;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要集中于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评价要侧重保持学生探究兴趣,增进研究信心,关注学生优点与特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及合作意识的协调发展,防止评价结果的不良使用。基于这样的追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应该提倡使用学习记录、档案袋的方式。

3.反思性

强调评价关注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受评人的反思。没有反思的过程,只能说有经历而无体验。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和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承担责任的行为。在反思中,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到底想学到什么、在研究活动中是否全力以赴、是否发挥了创造性、如何改进自己的研究活动等等。这些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研究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更热情、更努力地参与研究,而且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在研究中的行为以及研究的结果负责。因此,反思是个体获得自我感的方式,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

4.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应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或途径收集信息。评价避免过于形式化、繁琐或随意的做法。

5.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必须由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作出扣除学分和其它相应处分。

6.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小组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制度。

驿马中学

第四篇:北滘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把我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是学校中的教师。 校本教研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明确目的;规范的过程;适当的方法。

三、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 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 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每位学科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形式是写教后记、教研文章、教学故事等。每位教师要将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在活动中,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要提倡在学科课程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经验分享。鼓励教师各抒己见,提倡教师间既要列举优点,也要指出不足。积极倡导教师间针对学科教学的具体问题进行相互磋商,合作研讨,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将教师各自提出的问题整理入组,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提倡就某些课题进行集体备课,可采用“个人构思——交流提升——后成通案——实施精案”的备课方式。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四、科学课程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

1. 专业学习。集体学习相关学科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科普文章等。

2. 集体备课。讨论如何与当地资源、 交流经验学生特点结合,制作教具。

3. 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4. 专题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5. 外出活动。外出采集、参观、考察、调查。

6. 知识补偿。科学知识、探究活动等

7. 专家指导。邀请各级学科课程教研员、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当地著名特级教师亲临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第五篇:仁荣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之课程总体规划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曹县三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

一、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中新设置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仁荣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方式进行。通过“探究式”学习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的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生存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

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积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3个课题应来源于不同的领域。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条件为: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学时保证;有课题研究成果并有学生的评价及反思。研究性学习的学分由指导教师认定。

(二)社区服务的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公益活动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如与环保卫生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以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2)宣传教育

学校将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学

生对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

(3)帮贫助困

学校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人口和残疾人等)的生活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爱心和同情心,增强自我的奉献精神。

(4)社区民俗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

(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

如学工(商)、军训、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

(2)学校传统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

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社团、俱乐部活动即学校社团、俱乐部成员围绕某一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

(3)外出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

实地参观和考察的内容一般涉及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等;访问则一般以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生存锻炼则是将学生置于陌生的社会环境,使其在其中寻求维持生活的方式,锻炼生存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

科学地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以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组织形式大致有三类:

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

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作活动日记,及时记录活动基本情况。

2.师资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校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合格的师资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学校将配备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人员,负责该课程的组织协调、学分记录等管理工作,在校教师均有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当地社会的资源,聘请兼职教师。教师应注重继续教育,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能型的教师。

3. 教学资源

学校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4.教学管理

学校有领导分管、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从社区资源、学生兴趣、师资条件、场地设备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配置合理、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将科学合理地计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把教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纳入教师课时总量,并制定科学的考核奖励办法。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作出成绩的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增强安全防患意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

学业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监控

学业评价作用。通过学业评价可以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还可以反映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管理的观念与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评价的原则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评价将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因此,遵循以下原则:

参与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综合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由3个部分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激励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的发展。

2.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活动的收获与成果。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或考试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3.评价的实施

评价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其中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具体的评价方案由学校或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与活动情况加以评价,以充分体现评价的教育功能。

加强对评价的管理。建立课程实施的评价制度;成立学分制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相应的职能小组(如专家组、考核组、评审组等),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上一篇:职业道德主要内容汇总下一篇:怎样表达对情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