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2023-05-18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1.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能力的评价。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和体验,各地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中,过分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程度关注不够。如通过活动实施学生究竟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方法的落实和具体实施关注不够,表现在大量的初中生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的调查问卷、如 何进行访谈等方面。

2.指导教师不明确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评价过程比较随意。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指导教师不明确评价的具体指标;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评价主体多元”的理念缺乏实施的充足条件支撑。

3.如何评价指导教师、如何评价学校、谁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等问题,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的盲点。从我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果来看,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校长的课程理念和办学理念极大地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如果没有对学校的评价、对校长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会有许多不利因素。

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入中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实施?这也困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突出问题。

学生发展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关键点。从理论上说,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规定性的内在要求,但从实践上看,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或评价要点、评价制度、评价机构不落实,那就难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政策问题和技术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必须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我建议:

1.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化。如同美国应用学习标准一样,在评价过程中,将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若干个基本指标,每级指标根据不同学段(可分为小学3-4年级、5-6年级、初中7-9年级三段),再具体化分出二级指标。美国应用学习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就包括“五个目标领域”、“九种基本能力”和“学段目标分解”等部分构成。 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具体目标是由各县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根据课程总纲(即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具体设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具体活动的过程中,再根据学生活动的具体主题,设计可观察、可测量的活具体活动目标。这些目标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的具体化与评价的实施,必须要有目标细化和明确化的再设计的过程。

2.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近两年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长沙开福区、广西柳州区、成都武侯区等实验区初步研制了学生发展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系

克服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我觉得需要牢牢把握体验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实施过程各个阶段的维度设计基本指标:自主地提出问题,明确活动主题;制定方案的合理性程度;参与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与交流。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设计基本指标:问题解决基本方法(如探究、调查与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的体验与运用程度;基本技能(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规划与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良好个性品质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性评价要对学生活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3.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特别是评价方式、评价制度、评价形式和评价机构)。以教育部的《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思想,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以何种形式进入中考,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状况进入综合素质评价的结论。建议各地以教研室为基础,组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构成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评价小组以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结论为基础,通过对初中生和学校提供的学生活动过程的档案、活动报告等资料的分析,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素质的等级评价,初中生的升学依据包括学科考试的

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

4.将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状况进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因通过对学校的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促进中小学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发展的思路,切实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方案

一、评价的目的

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能给课程的建设、执行者提供正确实施课程导向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热情和工作态度,决定着教师能否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中来。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或仅对教师过去工作的成败简单进行考核、鉴定、认可等;而是要为教师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

要重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对弱化对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价。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活动的理解,对活动本质的把握,对学生指导的技巧与水平。不把活动结果的好坏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参与、规划和指导;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氛围

和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与理解;在于教师对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的开发。

2、多元化原则:

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就评价主体而言,包括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教师。就评价标准而言,既有考核传统智力发展的尺度,又有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既强调知识取向,又考虑价值取向。就评价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用互助式的评价,评价方法有自评、他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对话协商的交互活动。

3、自我反思的原则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对课程实施中的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通过他们的自我反思,既可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为课程的进一步修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实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与以往的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实现教师评价对教师发展的效能,必须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在与被评教师充分协商交流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才能把握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三、评价的内容

1、对待综合实践课程要有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教师不仅要有实施课程的责任,还要有承担开发课程的使命,所以它需要教师

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一个消级守旧、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

2、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与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空间。

3、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4、活动主题的设计与规划的能力,包括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能力、制订教学目标的能力、制订活动方案的能力、预测活动情境变化的能力。

5、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能力。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为改进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化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开展,它包括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对学生设计方案的评价、对学生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设计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手段及有效运用评价结果的技能。

6、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要明确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归纳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7、指导学生的能力,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主题获取、材料收集、问题研究、成果形成,都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8、自我反思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在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在探索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否定自己的同时,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四、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学校评价

学校的评价应体现出对教师的促进,通过成立评价小组,对教师进行科学民主的评价。

1、评价学期初教学计划是否切合教学实际。评价小组对教师制定的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进行审定,看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在本学期顺利实施并取得相应的教学成绩。

2、教学常规评价。备课、上课、听课、特色作业等。

3、积累的资料评价。在教师评价的资料袋中应装有大量的教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留下的资料,如工作计划、主题活动的方案、主题活动过程的记录、主题活动的反思、论文、学生的作品及师生获奖的记录等,这些都是被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痕迹,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信息源。

4、评价学期末的工作总结,是否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评价小组与被评教师对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被评价教师汇报一学期的工作。

(二)、教师自我评价。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是实施教师评价的重要途径。教师经过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评价,最终得

到自我完善和提高,这一良性循环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自评可采取以下方法:

(1)采用学校设计的评价项目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对自己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自我评价并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促进反思。

(2)教师可以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对自己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作为指导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成功之处,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等等。

(三)、学生评价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人、实践者,他们的评价是最直接的体验、感受。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向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和工作成绩,从而对教师进行评价。

(四)、第三者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主题活动中涉及面广,可采取访谈及问卷等形式向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人群采集教师的评价信息。采集对象可以是学校的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但由于他们对教师评价体系和指标缺乏认识,他们的评价只能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一、实施原则

1.遵循《中小学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每学期每个学生开展1-2个综合主题的实践活动。

二、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校教务处具体管理,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协助,对学生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相互协调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

(一)教务处职责:

1.成立课题甄选指导小组,负责学生课程学习指导。

2.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和教师选课、制定课题,安排课时和教学场所。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终认定。

(二)教研组职责:

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教务处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参与。

2.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教务处提供修正建议。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改进意见,与其他部门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4.建立课程资源库,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三)年级组、班主任: 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配合教务处做好协调教学的工作。

2.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智力因素评定。

(四)科任教师:

1.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3.编辑教学案例,提交给教导处,作为教学成果评定的重要参考。

三、课程实施

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务处负责。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课题。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定期举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3、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

4、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答辩、交流——成果评定。

课题报告要有课题名称、成员和指导教师、课题调研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计划、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原始材料)、形成性的小论文或作品、参考文献等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

1、开学初,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

一、二周,教务处组织教师参加项目研究组,经审核后开展活动。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积极参加研究活动,完成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

3、教务处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四、活动评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体现个人的研究思考,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在活动评比中受到好评。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

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16K纸为主。

6、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五、奖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

1、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研究过程扎实,能完成教研组布置的工作,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六、队伍建设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成立研究性学习学校指导教师小组。确定专门负责教师,统筹安排指导教师、课时;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期研究性学习指导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学校组织教师针对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提出解决的方案。开展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 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对这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生疏,缺乏经验。为了尽快完善这门课程的建设,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

学校由教务处、教科室共同负责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组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组织全校大型的学生成果展示或宣传活动,帮助、协调教师指导小组的组成并协助校领导做好教师教学和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研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经验、问题、成果。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论的指导和问题分析也应作为教研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把握课程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把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

第四篇: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以此为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喜爱的教育活动。

一、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必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体验过程;尊重多元,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等。学校、教师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即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某些环节,参与是否主动积极。同时重视学生自觉参与评价。

2、主体性原则

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让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从而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

3、过程性原则

评价的内容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过程、投入程度和能力养成,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针对得出的结论,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

4、差异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承认不同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的发展方面有差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性地学习,让自己的优势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中,就决不能要求学生都整齐划一,相反,它允许学生在不同问题的研究中,学习不同的知识,锻炼不同的能力;即使在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中,也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总之,差异性原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色。

5、多元性原则

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评价形式的多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

方案,而且表现自己学习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和旁观者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6、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把课程、教学、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开展、鉴赏、交流等反思性活动,把评价过程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7、激励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多蕴藏的潜能、所发现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与维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综合实践的水平。

8、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等。

9、应用性原则

通过评价来引导这门课的学习活动,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五篇: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成果评价标准(试行)

一、活动主题

1. 选题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2.选题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或地方资源。

3.选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

4.选题要适切,要适合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水平。

二、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分解细致,步骤清晰。 2.活动方法选择恰当、科学,能达实现预期目标。 2.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具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活动任务。 3.活动条件利用合理充分。 4.时间安排明确。

(细致、具体、完善、科学)

三、活动实施

1.教师的指导恰当、科学、有建设性。 2.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高、充分、 深入。 3.学生的主题探究有一定深度,过程记录详实。 4.学生的收获实在、具体,有成长感。 5.活动过程完整,环节紧凑,能完成计划内容。 (有内容、有深度、有收获)

四、活动成果

1.活动成果内容具体、有创新。

2.活动成果内容丰富,依据翔实,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3.活动成果能反映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 4.活动成果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或指导意义。 (科学、有意义)

五、申报材料完善真实

附: 1.研究性学习成果类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成果完成小组长是学生)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

(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老师个人填写,每人一份,内容包括活动次数、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时间安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 (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

(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照片的背景最好能显示活动的四个环节:主题生成、方案制订、活动实施、成果展示)

(8)研究成果;(论文)

(以上4至8条是上交申报的这一个活动的资料)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老师个人总结,每人一份)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 (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每人一份)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 材料; (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 (8)学校教师的总结性材料;(每人一份)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3.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 。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 (3)一学年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每人一份) (4) 一学年技术教育教案。 (5) 教师指导方案。

(6) 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 (7) 制作或创意作品 (图片)。

(8) 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 (9) 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每人一份) (10)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4.社团活动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 。 (2)学校制定的社团活动考评细则。 (3)社团章程。

(4)教师辅导学生社团活动方案(三年)。

(5) 书面汇报材料:材料内容包括社团创建宗旨、机构设置、日常管理工作、社团主要活动、成果图片、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及指导教师评价意见。

(6) 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每人一份) (7)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商丘市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价标准(试行)

1.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2. 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

3.从校本实际出发,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 4.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 5. 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

6. 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7. 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 附: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参评材料:

(1)申报人员填写《商丘市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申请表(教材成果类)》。

(2)提交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3)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并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结果。

(4)文本教材。

(5)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每周的教学活动次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目标)

(6)学校对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

上一篇:智慧商业广场解决方案下一篇:综合组下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