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觉得孩子聪明

2022-07-04

第一篇:家长觉得孩子聪明

家长课堂:聪明父母必为孩子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第三件事: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第二篇:孩子越聪明

孩子越聪明 越需要引导

实习生 殷骁 本报记者 邱晨辉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26日 12 版)

正在普渡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李奕晗,如今是父母的骄傲。

但鲜有人知道,他的聪明伶俐,曾是爸妈最大的困扰。因为自幼聪慧,智商测试高达140分,他总是瞧不上老师,甚至容不得老师的一点儿口误。

有一次,考试中李奕晗早早做完卷子,便怂恿别人也快点做,交了卷和他一起玩。老师不点名地警告了一句“做完了的同学不要交头接耳,再把题目检查一遍。”李奕晗一听就火了,拿出试卷窝成一团儿,扔进抽屉里,背起书包,头也不回径直走出教室。

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李奕晗的骄横之气令老师无比头疼,到了中学,班主任都“管”不住他。

“还不如养个笨孩子!”为此,母亲经常这样训他。这样下去孩子肯定就“聪明反被聪明误”,变成一棵歪树了。必须想想办法。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下定决心,用各种办法给他修枝剪叶。

一次,李奕晗做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拿去问父亲,不料父亲眉头一皱:‘问你们老师去!’初中的题目父亲当然会做,不过父亲自有考虑:“我们上学的时候问谁?哪个家长会?不都是问同学问老师?可不能让他养成了特殊优待的习惯。”

接着,李奕晗的父亲把他转到了一所重点中学读书。“都是尖子生,老师水平也高,他在之前的中学当惯了山大王,让他见识一下人外有人。”

不过,和聪明的学生聚在一起,又生出了新的问题来。除了在课堂上恶搞老师的口头禅和习惯动作之外,凭借自己高效率学习完成作业的本领,李奕晗开始肆无忌惮地享受着“优等生”特有的权利——偷闲打游戏。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们知道,对待像他这样的聪明小子,不能用一般的方法,只能欲擒故纵。

有一次,从网吧出来,李奕晗发现父亲刚给他买的山地车没了,回家只好老实交代。父亲二话没说,又买了一辆。李奕晗觉得偶尔丢一辆也无所谓,放学后仍然去网吧玩游戏。

没过几天,新车再度失窃。父亲还是没有批评他,又奉上一辆价值上千元的新车。

“总不会每次都这么倒霉吧。”嘀咕着把车停在网吧门口,李奕晗又跑进去“升级练术”。没想到他果然这么倒霉,从网吧出来,看着原来停自行车的地方空空如也,他只好淋着雨走回了家。看到落汤鸡般狼狈的儿子,父亲依然什么也没说,又掏钱买来第4辆山地车。

车身涂满翠绿色的漆,性能比前几辆还要好。看到眼前崭新的“礼物”,李奕晗突然心生愧疚与感动。当晚,他就主动找到父亲,保证以后不再去网吧,一定专心学习。

李奕晗的成绩不算拔尖也不算差,最大的问题是不稳定,“这次考好了,下次一定会爆冷,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

很快到了高三,高考在即,李奕晗可不能再这么“折腾”下去。父母也开始想新招儿。

高三寒假期间,李奕晗的父亲在朋友的提醒下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同龄人出马,一个顶父母俩。”父亲找了一个刚上大一的孩子来做“说客”,“毕竟是过来人,又刚上大学,相互有共同话题。”

这名大学的新兵告诉李奕晗,高考是何等地激烈,不仅要与同校同级同班的学生竞争,还要和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应届生以及复读生比赛。“现在独木桥比以前宽一点了,可还是独木桥,再聪明再厉害,你也得通过这个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同龄人的话给李奕晗浇了冷水,也让他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自己的现在与未来。李奕晗终于静下心来,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去,笔芯几天就要换一个,草稿纸每天都消耗很多张,每一张都写满密密麻麻的算式和示意图。

其间,母亲负责后勤保障,每天有热腾腾的营养餐,有干净的换洗衣服和整洁的卧室;父亲下班后会走进他的书房,拍拍正在孜孜不倦的儿子的肩膀,寒暄几句就出去看报纸,给他留足了空间。

为了不让李奕晗紧张,父母不会在他面前议论其他同学的表现,也没有刻意提醒他还有多少天就要高考。高考前一周,学校放假,父亲甚至硬拉着他看了一会电视直播的篮球赛。“他上路子了,知道轻重了,我们就不用再给他施加压力了,他自己清楚应该怎么做。”

最终,李奕晗以高分顺利考入他理想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孩子越聪明越需要引导,不要试图挑战他的智商,能顺着他的思路走就顺着走。”回顾儿子的中学生涯,李奕晗的父母为自己当初没把这个聪明的孩子给带偏而庆幸。

大卫 17:16:29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位文化界的同龄人在一起吃饭,闲谈中提到10岁左右,各自在做什么?

有生长在北京、杭州等大都市的朋友说,他们在少年宫参加合唱队,在什刹海学滑冰,在西湖边写生。而我呢,只能在山野里放牛、砍柴。20多年过去后,彼此能坐在一起,就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我当然要感谢好运气。但有一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自小我酷爱阅读。在初中时,就将小山村里能借到的书几乎都读遍了。这种兴趣随着年龄增长一直未曾衰减。等我考上大学后,进入到如宝山福海似的图书馆,从无书可读变成任我阅读,渐渐地我的知识结构、眼界识见和那些生长在大都市的同龄人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自己为文阅世,与之相比,并不显得浅陋,甚至有他们所未能及的一孔之见。

读中学时,语文课文有一篇明代大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章一开头便说: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待我阅历渐深,才能深刻理解到宋濂年少时读书的艰难,也才能更深地理解阅读,对家境不甚富裕的青少年来说,对其获得知识、开阔眼界、陶冶心灵是何等的重要。

一个人降生的地域、家庭不同,其成长的环境会有差异,家境的富裕程度、地域的信息开放程度、父母的人脉状况往往对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渠道有相当大的影响。生于贫寒之家,显然在接受教育方面处于相当的劣势,父母很难将其送到条件好的学校,为其延聘优秀的家庭教师,也必须承认,他们能阅读到的书籍,和生长在发达都市富裕家庭的同龄人,亦有差距。但对贫寒子弟来说,阅读书籍是贫富差距影响最弱的一种学习途径。

少年时,我不甚了解“穷文富武”之说的精义,搞不懂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只能学文而不能学武?在我初一时,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我。当时我酷爱画画,因此成绩下降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她告诉我,想学画画,家里供不起,我们家的条件就够给你交学费,让你好好读书。——尔后我断了当画家的梦,就按照一般农家孩子奔前程的路径,用功读书考上大学。而今我才明白母亲的苦心,古代的“学武”类似今天的“艺术生”、“特长生”。学武之人,要持续多年才有成就,且无法自修,又食量巨大,家庭需支付昂贵的拜师、营养、器械等费用,就如今天家长送孩子学钢琴、学美术、学声乐一样成本巨高。

在中国的秦汉时期,阅读仍然是一种高昂的精神消费。因为当时没有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成文的知识主要刻写在携带极不方便的竹简上,因此世家大族容易垄断知识的传播,太史公能写出《史记》,固然与他的勤奋与天分分不开,但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他和其父司马谈都当过汉帝国的太史令——即国家图书馆馆长,才有机会阅读寻常人家不可能见到的典籍。随着造纸术的产生和活字印刷的发明,到了宋代,图书制作和流通的成本大大降低,贫寒子弟也能购买和借阅到图书,从而进行自修,于是吕蒙正、范仲淹和明代宋濂这样的寒门子弟,能通过艰苦求学、广泛阅读而改变命运。

上世纪70~80年代,我在湘中一个偏僻的山乡度过童年、少年时代。那个时候我的家乡信息传播极为不便,当城里孩子追看电视里放映的港台连续剧《上海滩》时,我所在的山村还没有告别煤油灯,遑论看电视了,初三的时候家里才买了一台收音机。对山外知识的获得,除了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外——而我的小学老师都是民办教师——只能通过阅读了,而山村可以阅读到的书实在是少得可怜。我读的第一本现代小说,是小学四年级时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海岛女民兵》——后被拍成电影《海霞》,相当的主旋律,但我看得津津有味,很好奇大海、椰林究竟是什么样子。阅读的第一本古典小说是《西游记》,也是读小学时,这本书是竖排繁体,被人撕掉了几页,大约去当包装纸了。那时连简化字都认不得多少,但硬是将那本繁体字《西游记》读完,自此识得许多“老字”(家乡长辈对繁体字的称呼),让同学佩服老师刮目相看。我读的第一本外国文学读物是《一千零一夜》,读中学的哥哥从别人那里借回来的,由此至今我对阿拉伯文化有一种亲近感。到了初中,学校阅览室订阅了《当代》《人民文学》《十月》等文学刊物,图书室里也有那么几百册书,总算是能解馋了。

尽管由于环境所限,上大学前我能读到的书籍种类非常有限,但“饥者易为食”,在那种饥渴的环境下读书,印象深刻,能将书中的内容很好地吸收,并在以后的岁月不断反刍、回味或重新阅读。如四大古典名著都在初中读完,后来一次次重读,每次感觉都不一样,直到在大学毕业多年后,写出了《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这算是阅读不断深化的一个例子。

而读每一本书,感觉都是那样美妙。我现在的书架上有一本购买最早、翻阅最多的书——初二时到县城买的《唐诗三百首》,竖排,岳麓书社出版。我至今还能记起放鸭子时,任鸭子在水田里嬉戏,自己将双脚泡在水中,读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样的诗句,觉得汉语是那样的美,心底里有说不出的熨帖舒适之感,诗意也就一点点在一个南国乡村少年心中滋长„„

19世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结合得最好的清朝大臣曾国藩,中进士在京做官,写信回家教导几位弟弟:“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放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地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今日乡村青少年,获取书籍的途径比几十年前方便得多,更不用说和清代、明代相比。曾氏所言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尤其值得少年读书人的自省。

“不管学生素质多差,

教师职责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专访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项目主任黄德辉 本报记者 邱晨辉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26日 11 版)

黄德辉

教师节前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在其显眼位置挂出“教育·感·思”专题,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项目主任、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顾问黄德辉参加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黄德辉重提“教师的权利与责任”,并指出他眼中内地职业院校教师的问题所在。 近几年,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以数万人次逐年递增,而其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却难以令人满意。2009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举办了“教育部职业教育校长培训班”,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职业院校领导共约30人赴港参加培训。黄德辉是主讲教师之一。近几年,黄德辉先生和内地职业院校接触频繁,且有深入交流。近日,就内地职业院校教师的相关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黄德辉。 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属于不快乐的群体 记者:在您接触内地职业院校的过程中,您对它们发展的最大困难有何认识? 黄德辉:一所学校发展的最大困难是师资。我曾经把培训班上的学员(指内地一些职业院校的领导——记者注)分为6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是:“目前办职业院校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讨论结果显示,来自14个省区市的职业院校领导一致认为,“教师的能力不足”是目前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之一。 6组给出的答案分别是“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学校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师资力量不足(能力低)”和“缺师资,教师的责任认知不够”。在我看来,即使教师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但倘若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水平有所不满,教师仍必须要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并尽力使领导满意。 记者:您认为内地职业院校的教师有着怎样的特点?您对他们有着怎样的印象? 黄德辉:在内地,我遇过不少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及很有责任心,孜孜不倦地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默默耕耘为教育事业作贡献,这类教师都是我的学习榜样。但另一方面,我也遇到不少责任心很差的教师,这类教师工作很不认真,终日怨天尤人,埋怨学生、埋怨学校。这类教师对整个团队有着非常负面的影响。 在我看来,内地职业院校中相当不小一部分教师身上有着很强烈的“不愿意、不主动”的色彩,他们好像并不知道教师的存在价值就是为其学校“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而不是“制造困难,解释困难”。 在我接触的过程中,我感觉内地教师在工作上普遍“不开心”。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幸参与其中为国家作贡献应该感到无比的荣幸及非常振奋才对,但我发现在内地职业院校工作的教师普遍属于不快乐的群体。 记者:您认为他们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黄德辉:不少内地教师在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上存在很多不足,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当中有不少这类教师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这类教师好像只会埋怨学校的生源差、学校管理差、机制不完善„„教师整天沉浸在抱怨之中自然也不会快乐。 教师职责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 记者:我们一直认为,相比普通学校而言,职业院校教师有其自身的特点,您认为如何判断一名职业院校教师是否合格? 黄德辉:是否合格应有三项标准,分别是令学生满意,因为学生是内部客户;令用人单位满意,因为用人单位是外部客户;令领导满意,因为职业人好好地为领导分忧是分内事。这三项是一票否决制,若其中一项不合格,就说明这名教师不合格。 记者:您能否详细谈谈一名优秀的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黄德辉:在我看来,应具备三点素质。其一,是了解企业需求,即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该学什么”,以配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更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其二,要避免无效讲课,即在“教师该如何教”的过程中,必须避免沉闷的课堂。如果教师讲课过程中不能使学生受益,就已属于无效讲课的范畴。 其三,要具备较高的EQ(情商),这一点尤为重要。职业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年龄段是属于人生成长过程中比较叛逆的阶段,作为教师都是过来人,希望他们在面对叛逆的学生时,要避免被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应根据育人的效果来决定手段的选择。 记者:您认为如何要做到这三点,教师要克服哪些障碍? 黄德辉:还是要解决前面提到“不愿意、不主动”的态度问题。正如医生的存在价值取决于有多少本事把病人医好,而不是只顾埋怨“病人病况多差”、“医院管理差”、“医疗机制不完善”等。同样,职业院校教师的存在价值取决于有多少本事把学生培育好,使学生有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而不是只顾埋怨“学校的生源差”、“学校管理差”、“机制不完善”等。即使咱们教师没办法改变大环境,但咱们仍可改变自己的心态及行为:先努力把自身的分内事做好。 简而言之,不管病人的病情多差,医生的职责就是想方设法把病人医好;不管学生的素质多差,教师的职责就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而如果选择当一名医生,就意味着已承诺尽力医治病人;选择当一名教师,就意味着已承诺尽力培育学生。 培育学生过程中应多加入团队合作元素 记者:有人说,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您认为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担起何种责任? 黄德辉:我把“校企合作”理解为一个过程或手段,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是为了达到不同的“企业与院校共赢”的目的。在现阶段,我建议教师可先多参与实打实为企业解决技术困难的项目合作,通过这些合作,教师可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困难过程中自己可通过攻技术关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通过这类校企合作可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记者:常年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职业教育领域行走,您认为香港对内地的职业教育有无可借鉴的地方? 黄德辉:我认为全世界的职业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目的非常一致。不过,团队合作是非常值得内地职业院校教师所借鉴的。 就我们的经验而言:团队合作是威力非常强大的发动机,能有效推进整个团队发展,我们对团队合作这部发动机“爱不释手”。但我发现内地职业院校教师往往只单打独斗,教师间很少合作,内地教师们放弃了威力非常强大的发动机,这是非常可惜的。 文人相轻的现象在全世界学术机构都存在,但在内地情况尤为严重。我深信如果内地职业院校教师之间多发挥团队合作,同时在培育学生过程中多加入团队合作的元素,这样一定能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走得更快、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第三篇:爸爸带 孩子更聪明

昨天,江北区教委主办的“家长大讲堂”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他给区内的幼儿园园长、部分家长讲了一堂生动、实用的“科学的早期教育”课。

很多家长听后,都后悔起的。原来育儿还可以这样,原来一些老观念教育方式,比如娃娃不听话,就打屁股,这些都是错误的。

如果你是孩子家长,或者是准爸准妈,下面的这段话,你要先看看

小孩3岁以前,每年智力开发空间约19%,4~6岁在幼儿园里,每年智力开发空间约8%,在小学里,每年则是3%。再往上,就越少了。

所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期教育的内容以感觉运动训练为主,很多事情,家长自己就能做。

孩子到底几岁才不同父母睡?

触觉教育:顺产的孩子4岁单独睡,剖腹产的孩子七八岁后

宝宝3岁了,到底要不要让他单独睡?这个问题,前几天,我们时报也报道过,引来很多爸妈探讨。

昨天,钱志亮教授也提出自己的观点顺产的孩子4岁可以分床了,剖腹产的孩子要到七八周岁后。

现在很多孩子是剖腹产,钱副教授建议,剖腹产的女孩要亲子同床到7周岁,男孩要到8周岁再分床。这是因为

尽管剖腹产让孩子出来得快,但对于孩子来说,就像平时我们正在打盹儿,被人猛地敲醒,带来的是惊慌,甚至不愉快。这样的“不愉快”将持续生命的一个周期,也就是女孩是到7周岁,男孩到8周岁。

另外,钱志亮提醒注意的是:孩子2岁后,洗澡时,脖子开始到会阴部的位置不要碰了,已经是性敏感区,应该让孩子自己洗了,特别是女孩。

此外,钱志亮认为,孩子早期教育的起点是从脱离母体的瞬间开始的,而触觉教育就是从妈妈亲自喂奶开始。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吃完奶后,眼睛斜过来看妈妈的眼,接着,再“狠狠”地咬一口。妈妈应该怎么做?别吼他,忍着吧,抱着孩子,和颜悦色地说,“你这么咬妈妈,妈妈很疼哦!妈妈很爱你哦!”这是建立依恋、信任的重要方式。

小游戏:“挠痒咯吱”

目的:主要训练触觉。

小孩子都喜欢,和孩子多玩玩,有好处,特别是对于剖腹产的孩子。

孩子写字时,为什么横写不平?

本体觉与平衡觉教育:可以带着孩子“牵手指”与“转飞机”

孩子写字时,横不平,竖不直,就和平衡能力有关系。(家长,别急,可参考后面小游戏练习。)

此外,小学里,10个成绩不好的孩子,8个半没有爬过。所以,爬很重要,此外,爬也可以训练平衡力。

钱志亮说,如果孩子5岁了,真没学过爬,有个办法来弥补:孩子两手撑地,脖子向上仰,父母把孩子俩脚踝抓住,走,累了歇会儿,一天爬5回,连爬20天,为一个疗程。

学爬的第二步,学牛走:

钱教授现场演示:两腿分别比双肩略宽,身子向下弓着,双臂下垂至手触地,手脚并用地前进。看起来就是牛缓慢前进。

6岁前,床上前滚翻,也可以训练本体觉与平衡觉。此外,带孩子一块儿择菜,也能锻炼精细动作。

神经协调也可以锻炼。家长也可以学着做: 和孩子并排或对坐着,举起两手距离面部约20厘米,一手手掌面向脸部,一手手掌面向前方,以180度的角度转动,再加快速度。两手举起,与面部同高,手掌相对。左手拍腿,右手不动,拍手;右手拍腿,左手不动,拍手。让孩子跟着你做,中间的拍手响度和次数进行变化。

小游戏:牵手指与转飞机

目的:锻炼平衡力。

孩子喜欢走马路沿上,给他一小指头,带着他,慢慢放开。

还有带孩子转飞机(就是打转,向左三圈,向右三圈),帮助孩子以后乘车船不晕。

孩子为什么老爱磨蹭?

视觉教育:可选图形游戏玩

“怎么孩子上小学后,这么磨蹭?很简单的题要做很久!”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疑问,不一定是孩子不抓紧时间,很有可能是学前阶段,图形背景辨别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有关。

一道应用题:小明有三支铅笔(上次老师讲的是小华,也不是讲的铅笔,%¥¥#),小芳(这个字是读fang吗?)有四支铅笔,小芳借了一支给小红(上回小红不是借的铅笔,是借的橡皮啊„„),问小明和小芳总共有多少支铅笔?这括号里,可能就是孩子把时间磨蹭到这些与题干无关的问题里的。

怎么做呢?家长可以选一些图形游戏,黑白对比图形,比如,辨认大象有多少只腿,图片里有哪些动物。

知觉转换:顺捋后背

一年级,上课了,“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1页,找到第三行„„”老师通常会这样对同学们说,但有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是孩子的“听觉转动作”的能力没有训练。钱志亮教给在场的家长们一个办法:后背上的中枢神经很丰富,从后颈开始,从上往下顺捋,平时注意多捋一捋。

这个办法还适用于孩子犯浑的时候,抱紧孩子,一边捋,一边说着安慰的话。

也适用于情绪一点就着的青春期。当然,如果孩子又跳起来,说,“不要碰我!”爸妈得眼睛看着孩子,耐心地说点好话,在后背顺捋,等情绪好了,再“秋后算账”。

听觉教育:“听”好了,学习就会很轻松

孩子上了小学,一半的时间,都在听。“听”好了,孩子学习就会很轻松。

钱志亮建议家长:要重视与孩子一起的时光,妈妈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爸爸每天和孩子玩一次游戏,如果孩子喜欢玩,不要老把孩子圈在学校和家里。

小游戏:听声音拍手

目的:听觉练习

家长说,听到能吃的东西,就拍手:

开始发口令:面条,柿子,苹果,板凳„„

孩子完成后,家长又发口令:听到带轮子的,拍手,自行车,火车,汽车,轮船„„

听到家用电器,拍手,电视,电冰箱,电灯„„听到能吃的拍一下,听到动物拍两下,面包,饼干,栗子,狗„„

喜欢闹腾的孩子少吃苹果多吃黄瓜

5个月后孩子必须“打哇哇”

这些“育儿经”很新,你不妨看看

1.据统计,长三角、珠三角的院士最多,经考证,这两个地区的人,前者爱熬粥,后者爱熬汤,把食物里的多种氨基酸熬出来了。钱教授建议家长们多给孩子熬粥、熬汤,不仅仅是在婴儿期的时候。

2.喜欢闹腾的孩子吃水果有讲究,不给吃西红柿、苹果、杏、草莓等水杨酸盐含量高的水果,吃黄瓜、桃、西瓜等。

3.转基因食物就不给孩子吃了。

4.睡眠的讲究:每天,太阳距离我们最远时,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的量最大,长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内脏、结缔组织,真正的长,是在夜里10点到凌晨2点,应处于深度状态。晚上8点半开始,全家营造睡觉的状态。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每天要保证13小时睡眠,中班12小时,大班11小时,否则,孩子活动时,神经不够兴奋,也会“磨蹭”。

5.15岁前,孩子的卧室里不允许有电脑、电视机。主要是考虑到电器对孩子的辐射。还有孩子的养成教育。

6.要惩罚孩子,屁股只能掐,不能打,因为屁股上有坐骨神经,要惩罚可以打手板,大人用俩指头打就行了。

7.妈妈每天要给孩子讲一故事,爸爸要和孩子玩一个游戏,有调查,爸爸带得多的孩子,智慧几率越高。

8.五个月后,孩子必须“打哇哇”(孩子嘴巴里发出啊啊啊声音,手轻拍嘴巴,也能引发孩子的探究反射探索究竟发生了什么),声带降三厘米,如果没有下降,就是一哑巴,降得不好,降了一半,成破嗓子了。降得好,就可能很有磁性了(排除生理性原因)。

9.“溜胎”是胎儿的权利,是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学习触觉本领的机会(另外,还有顺产)。妈妈怀孕时,得经常走走停停,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头朝下,停一次,撞一下,臀部、后背出血,毛细血管破裂,其他都被吸收了,就青斑黑斑留下来了。臀部、后背青斑越大越黑,孩子以后读书成绩好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准妈“溜胎”多。

孩子必备的五件玩具

响铃、毛绒玩具(孩子睡醒后就能看到它,带着它上幼儿园,能避免入园焦虑,有的孩子很大的时候都带着,说不定是最好的“嫁妆”)、球、七巧板、扑克牌(别以为是让孩子习赌,不到1岁就开始玩,某张扑克不见了,让孩子在一堆牌里找回来,到小学四年级学四则运算,算24点,都有助益)。

当然,如果有条件,要让孩子多玩沙子和水。哪儿有沙子,带孩子到哪儿玩儿去,光着脚丫子。(我们在网上查到,在心理学家看来,宝宝喜欢玩沙是因为这样的游戏让他们感到快乐,它可以促进宝宝发展感知觉,练习手的协调性,发展创造力,以及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精彩语录:

三岁前,花在孩子身上1元钱,相当于在幼儿园花17元,小学44元,初中87元。所以,这个时候,大人要舍得投入,投入不只是指钱,还有精力和时间。

孩子出生后,好好哺乳,别就交给“牛干妈”。

(关于剖腹产亲子分床睡)你欠人家的,你就陪人家睡吧。

对于孩子的错误,妈妈告状,爸爸打,别谁“又当爹又当妈”,大人角色混乱,以后怕是孩子不好管。

第四篇: 爱劳动的孩子才聪明

据目前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的独生子女从未做过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其实——孩子动手才聪明。

暑假里,很多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之外,就是躺着睡觉、吃饭,看电视或者上网。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躺着呆着,什么也不干,或者只动眼睛,用嘴说说话。

而在去往游乐场所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大包小包地扛着背着,跟在孩子的后面,还不停地说:宝贝,来,喝点水!孩子一扭头,用嘴含住吸管,连手都不扶一下水瓶就继续往前走。

据南开区一所小学的某位德育教师反映,学校每年会组织学生去郊区农场参加劳动实践,可是有的家长怕孩子晒黑了,累着了,干脆让孩子请假不去。

现在,孩子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都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开煤气开关,自己不整理书包,甚至不背书包。一切家务劳动俨然与他们无关。

根据一项调查,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6至18岁的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可根据目前独生子女的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12分钟。

教育观念让孩子止步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怪孩子觉悟差,而应该思索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发生了偏差。

孩子动手能力差与“重脑轻体”的传统思想有关。很多人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一种不体面的事情,而那些脑力劳动者则往往拥有一种优越感,即使收入相当,一个从事脑力工作的人也比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高。这种社会的普遍心态影响着家长,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的心目中,体力劳动、干活、做点事情就成了低人一等的事情,使得他们越来越轻视动手劳动和生活实践。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接受劳动教育不外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的正规劳动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很多学校关于劳动、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教育几乎沦为一种形式,和其他一些素质教育的措施一样难以落到实处。劳动课、实践课通常被语文课、数学课所取代了。

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同样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忽视。一些家长每天提供给孩子的是钢琴、舞蹈、电脑,甚至无休止的假期补课,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然不可避免。有的家长只顾着孩子的学习,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学习以外的事情,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你干!”在他们看来,只有学习好才是成才的惟一条件。家务活家长全包了,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干活是父母、长辈的事情。也有的家长即使孩子有时间做也不让孩子干,因为他们怕干活的时候孩子累着、伤着、碰着。

天津师范大学的李百珍教授认为,在观念上,社会对孩子的动手能力理解不够。现在大学生出去打工,干点脏活累活,大家就觉得很稀奇,觉得大材小用了。事实上,在国外,孩子打工是很普遍的现象。她介绍说:“我的外孙在加拿大上学,从10岁开始就每天清早起床给社区送报纸,送完报纸之后才去上课。他挣的零花钱用来报课外学习班。要是中国城市里的孩子这样,家长早就心疼坏了。而要是大学生去送报纸,大家更觉得不可思议,感觉太丢脸了。其实,这根本就是错误的。”

动起手来心灵才巧

从人类进化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祖先最开始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使劳动更加灵活,双手利用得多了,大脑就更加发达,有了与动物不一样的区别:我们做什么事都会用大脑思考。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其实也非常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行”的统一。上世纪30年代,一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把劳动课作为培育学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李百珍教授认为,孩子只有动手才能心灵手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转换一下,应该是“手巧心灵”。动手劳动之后,孩子会增加很多能力,如改变丢三落四的毛病,责任心更强了,在动手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成就感。

其实,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童年时学会做事、特别是会做家务劳动的人,比那些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后的失业率、犯罪率之比分别为1∶15和1∶10,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较低。国内也有调查同样发现:在家常常做家务劳动的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较强。

请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有的家长埋怨现在的孩子不会感恩,也担心孩子将来不孝顺长辈。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如果从小没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不让孩子为家长做些什么,那么他们的责任心不会建立起来,也不会替家长分忧,因为他们认为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干点活,动动手。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特征进行合适的安排,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倒垃圾,不让孩子刷碗,因为害怕孩子打碎碗或把衣服弄湿弄脏,反而给自己添麻烦。其实,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干。家长可以在旁边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不会干的事情,教给他技巧,而不要害怕。有了第一次,他就会勇敢尝试了。

第五篇:父母做好9件事 孩子聪明过人

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当然最希望的还是宝宝健康聪明。其实,只要您坚持做9件事,宝宝想不聪明都难哦。 1.爱

婴儿迫切需要爱,尤其是最早的几周和几个月。婴儿并不是要操纵或控制您;从生物学角度讲,她只是需要您的爱。对他的哭闹有所反映并不会宠坏孩子。

如果您一直对婴儿的哭闹采取行动,婴儿会信任你,并会感到强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而不会感到紧张,同时学习爱以及建立人际关系。如果在最初的几周或几个月得不到关心,婴儿长大后可能会内向、孤僻。

要做的事:总是对婴儿的哭闹作出反应,通过抚摸和声音使她平静下来,而不是让她继续哭泣。

2.聊天

跟婴儿说话,快而模糊的话是没用的,温和慈爱的声音才最恰当。妈妈的话语是她最爱听的声音……当她还是5个月大的胚胎时就一直在听。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长的语言,使用尽可能多的词汇。决不要忽视婴儿的学习能力。如果作出夸张的表情,婴儿会更乐意与您交流。

3.抚摸

抚摸是强有力的刺激和学习工具。对于使婴儿平静下来也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与未接受按摩的早产儿相比,接受按摩的早产儿成长更快,更少焦虑,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喂养时报紧她,经常拥抱她。给婴儿沐浴后,轻轻地全身按摩,在旁边时唱歌并跟她讲话。您将享受与她在一起的这一刻。

4.模仿

婴儿对看您的脸很有兴趣。从刚生下来开始,她就不断的分析您的脸。她可能模仿微笑、皱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励婴儿模仿您。抱婴儿时保持大约8英寸的距离,作鬼脸,如吐舌头。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也会伸出自己的舌头!

5.体验

你给婴儿带来的体验越丰富多彩,她的大脑受到的刺激也越多。让婴儿体验多种不同的环境。

要做的事:外出散步,带她到不同的地方,如超市、运动场和商业街。让她接触不同的事物与声音。

要避免的是:把婴儿放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这不会刺激她。她需要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拟的体验!

6.探查

为婴儿提供安全的探索环境,如起居室地板。她需要很大的空间自己去发现、探索。

要做的事:将危险物品放到孩子触碰不到的地方,盖上所有的插座盖板,把家具上所有的尖角垫好。提供安全恰当的玩具。

7.阅读

在婴儿很小时就开始给她阅读。她可能不理解故事,但乐于倾听您的声音和看图片。

要做的事:用有凹凸式图片或者有触觉刺激的能互动的书,向婴儿说明书内不同的纹理,让她抚摸并体会不同的感受。

8.音乐

即使在出生前对婴儿唱歌和演奏音乐对其大脑发育也是有益的。一般来说,节奏连续的音乐是最好的。人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能刺激以后用于数学的神经元。

要做的事:唱儿歌与听音乐是与婴儿共享乐趣的很好的方式。吃饭时用音乐盒或录制的音乐营造平和的心情,玩耍时则用欢快的音乐。

9.玩耍

玩耍是乐趣,玩耍是工作–婴儿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学习!与婴儿玩耍时,您也在帮助她发育,作用比你意识到的还要多。

要做的事:用对比强烈的图片来帮助婴儿提高专心技巧与注意范围。婴儿在研究图片时向她解释图片的颜色。

从一开始就与婴儿玩手指游戏,帮助她“忽略”本能的“抓握反射”。只有学会“放开”,婴儿才能学会用手和手指。通过手指游戏,婴儿能学习语言和精细的动作技巧。

上一篇:精彩假期寒假作业下一篇:局长先进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