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2024-04-21

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XX镇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建设行动为牵引,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融入全县“两区两基地两屏障”发展目标,坚持“节水为纲、生态为基、效益为先、实干为要”的发展思路,围绕“旱”字做文章,聚焦“特”字抓产业,谋划推进“四区两带一中心”发展格局,突出“解决好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钱从哪来”的问题,近日,镇党委、政府对2021年该镇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调研,因地制宜提出了推进山旱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及建议,形成了调研情况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一、2021年工作安排

(一)促进三产融合,不断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

1、坚持以农养牧,发展特色种植业

一是以X村为重点建设高效节水示范种植园区,谷子种植面积力争突破1万亩,同步引导农户持续调整水地种植结构,逐步压减葵花、玉米等高耗水作物,推广谷子、豆类、制种、薯类等节水高效粮饲兼用作物种植。重点开展四项试验:一是开展谷子高产优质种植技术集成试验,优化水肥组合、适时除草、早熟、富硒、抗轻霜冻等试验示范,编制《XX镇谷子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南》;二是开展旱作谷子试种,引入XX县等地区推广的渗水地膜谷子种植技术,引进有效积温需求较低、生长期较短的品种,选择种植积极性高的农户在坝头地、墒情较好的压青地尝试谷子旱地种植,通过改变种植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三是开展饲草谷子品种和生长期较长籽实谷子密植产草试验,试验谷子全株青贮,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优质饲草;四是开展谷草饲喂牲畜试验,增强牲畜抗病能力,减少抗生素应用,逐步实现绿色生产。

二是以二十四份村为重点建设百亩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加快旱作谷子、小麦、莜麦、荞麦等农业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本地品种提纯复壮,并采用自然农法种植,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打造XX道地农产品品牌。以不饱灌水浇地为重点,试验种植藜麦、血麦等品种,拓宽种植业发展路径。

三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实行两犁压青地轮歇种植模式,小麦种植面积力争突破XX万亩,种一年、歇一年,伏天耕地、绿肥压底,建立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田、万亩标准田。

四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强化XXX亩温室芦笋田间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对当地闲置的XXX余座温室大棚进行改造,逐步扩大芦笋种植规模,全力打造全县乃至全市最大的芦笋种植、生产标准化基地,打造绿色芦笋小镇。

五是打造农作物制种基地,我镇农田分块布局,具有育种的天然优势。要加大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开展小麦、荞麦、莜麦、豆类、薯类等农作物制种,发展种子产业。

2、坚持舍饲精养,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

落实村集体草场限制放养牲畜数量的要求,发挥XX农牧结合优势,立足以农养牧做文章,鼓励舍饲精养,加大“减羊增牛增特”力度。肉牛养殖方面,在X村打造占地XXXX亩的XX镇万头肉牛养殖园区,园区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吸引有实力的的企业、合作社发展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依托镇肉牛养殖协会,推行“八统一”服务模式,即由协会统一购买肉牛、统一购买商业保险、统一应激期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养技术、统一人工授精、统一销售、统一资金管理,通过建立更紧密的“放母收犊”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在全镇发展肉牛养殖户XXX户、建设肉牛生态养殖产业化基地XX处,完成肉牛冻精人工授精站建设。采取“政府+农担公司+银行+协会+养殖户”模式,解决养殖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肉牛饲养规模突破X万头,快速打造肉牛养殖特色小镇。肉羊养殖方面,持续打造肉羊产业联合体综合服务基地,种羊调剂量达到XXX只,肉羊饲养量达到X万只,活羊交易量达到XX万只。与企业、合作社和科研院所合作,实施种羊选种选育、肉羊育肥、养殖技术集成服务和培训、活畜交易、育成羊交易、肉羊托管饲养、饲草料集中采购供应、示范性无疫小区九项功能布局建设,推动肉羊养殖向短周期、快周转、两年三茬产羔、四季均衡出栏的限牧精养型转变,减轻天然草场压力,缓解林牧矛盾,逐步提高XX肉羊品质,节约养殖成本,增加肉羊养殖综合效益。黑猪养殖方面,依托西羊场村集体经济黑猪养殖项目,按照“五统一”(即统一猪源、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推动黑猪养殖产业化发展,带动周边XXX户农户发展黑猪养殖业,同步做好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大养殖规模。开展黑猪保种及改良,培育肉味香浓、肥瘦相间、具有道地特色的“XX黑猪”品牌。肉驴养殖方面,依托柏木井村肉驴养殖扶贫产业园,进一步优化肉驴养殖模式,开展驴驹短期育肥,提高养殖效益。疫病防控方面,大力开展动物卫生监督规范化创建,对规模化养殖场动物防疫进行规范管理。认真做好春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3、坚持接一连二,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持结合的方式,拓展精深加工,规划建设占地X万平方米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园区内配套小米加工、小麦和莜荞麦加工生产线、芦笋深加工、燕麦压片生产线、杂粮杂豆精选、半熟食品生产线等,配套XXXX吨钢板粮仓;建设加工屠宰能力为年屠宰XX万只羊、万头肉牛的屠宰加工线,配套XXXX吨冷冻设备,总投资X.X亿元。XXXX年启动园区建设。一是投资XXX万元,建设日处理XX吨谷子生产线,并对成熟度不够的谷子生产小米面;二是建设标准化屠宰加工厂,配套集分割、速冻、排酸一体化车间和冷冻库建设,打造冷链加工、配送体系,提高冷鲜肉比重,积极对接打入高端市场;三是组建XX镇粮油产业联盟,制定行业标准,强化合作与自我约束,完善产业链条、发挥整体效益,逐步推动我镇特色产品和服务融入更大市场,打造XX县“独一份”限量版农产品。

4、坚持健全体系,做大做强农畜产品营销

完成“五彩XX”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工作。加大与农牧业商会、合作社及农产品销售企业合作力度,在大中城市建立直销店、体验店,并推动直播带货常态化,对XX优质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展示和多渠道包装销售,逐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

(二)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做实为农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法,通过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引导企业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等方式,带动农户节本增效。二是加快发展托管农业。着眼于解决地谁来种、怎么种、如何赚钱,集体经济怎么发展、农民怎么共同富裕的问题,以X村X万亩谷子种植项目为重点,打造集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储、代加工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通过统一标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争取村集体项目资金,配套建设仓储量XXXX吨的钢板粮仓,实现农产品错峰销售,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三是建立产学研、校地企合作机制,依托县农科局、河套学院、巡天农业、张家口市农科院、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市农科院科技支持,同时加强与河北巡天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在谷子、豆类、小麦、肉牛、杜泊羊等产业发展上进行技术探索和品种改良,同步探索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机制。

(三)深入开展“四控”行动,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以X节水高效种植园区为重点,全力推广农业绿色集约安全生产模式,加大源头控制力度,推进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的“四控”行动,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依据土地特质和发展潜力,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土壤进行环境质量检测,对主要农产品进行品质检测,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打造乡村建设示范区

树立“亩均效益论英雄”理念,设立“质量效益奖”,加大良种培育和推广使用,开展质量效益评比及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提高亩均产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推进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探索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农牧业产业园区、智慧养殖基地,加速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采暖“煤改电”试点,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劳动强度,推广清洁采暖。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储草棚、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

(五)以健全完善机制体制为抓手,全面加强乡村治理

以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为抓手,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推动“户清扫、组收集、村转运”的运营模式常态化运行,统筹推进垃圾分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实施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营干湿粪污处理池、畜禽粪污等废弃物处理中心,加快资源利用步伐。各村结合实际设立环境卫生日,发动群众自觉形成“日清扫、月会战”的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机制,持续抓好乱围乱占拆除工作,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广泛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户评选活动。利用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XX万元的优势,要求各村每年投入X万元资金,推进村规民约和积分制管理,重塑有内在约束力的乡村约束机制。继续推行“三治融合”+村务监督,通过自治调动农户参与乡村事务,通过法治提供规范和保障,通过德治约束言行。村务监督主要对村内财务、村务等情况进行监督,收集汇总反馈农户的有关建议意见。以网格化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有效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和鼠疫常态化防控、环境整治、人口普查等重点工作。

(六)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现有扶贫专项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继续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广泛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积极与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将贫困户纳入全产业链发展,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主动联系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的产业技术帮扶,稳定产业技术专家组队伍,将产业发展指导员转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加大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打造一支不走的科技帮扶队伍。兜住民生底线,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

二、需上级协调解决的问题

(一)谷子种植方面。一是加大对谷子种植农资供应及相关补贴的支持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农户积极性;二是在试验示范方面提供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给予一定的试验经费,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支持谷子及重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配套,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收获环节损失。四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配套建设仓储量XXXX吨的钢板粮仓,需投资XXX万元,实现农产品错峰销售,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

(二)畜牧业发展方面。一是加大种羊调剂项目支持力度,快速扩大优质种羊生产规模。二是实施肉羊产业联合体综合服务基地棚圈维修改造项目,需投资XXX万元,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三是配套活畜交易市场建设,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四是加大肉牛养殖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给予支持,项目占地XXXX亩,需实施道路硬化X公里,入园道路X公里,电力配套XX公里,需投资XXX万元。对建成的规模化养殖场良种能繁母牛按照每头X万元进行补贴。

(三)耕地地力保护方面。一是争取实施水浇地轮作项目,建议每年安排X万亩;二是争取旱地休耕项目,建议每年安排XX万亩,对实行压青地种植的农户每亩耕地补贴XXX元。

(四)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一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从项目支持、手续办理、税费优惠、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加快项目落地进程。二是配套芦笋仓储保鲜及冷链物流项目;三是对金汇就业创业扶贫产业园内保鲜库进行速冻配套升级,并配套建设冷库和物流仓储用房,实现特色农畜产品错峰销售。

(五)“三品一标”认证方面。加快推动优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对我镇旱地小麦、莜麦、荞麦地理标志认证、有机认证给予支持和帮助。

(六)品牌塑造方面。进一步加大“五彩XX”区域公用品牌全方位推介宣传力度,推荐X村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其他村树品牌、强产业、促发展。

(七)鲜食蒜品牌打造方面。依托XX大蒜在周边知名度较高的优势,在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指导上予以支持,将XX大蒜打造成为具有显著的地方标志和独特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

(八)智慧农业发展方面。把良种作为农业的“芯片”,将XX镇打造成为全县良种培育基地,引进试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土壤含水量动态监测,为农业灌溉提供指标性数据。

篇2: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回顾不平凡的2020年,贯穿在全年之中是一个“变”字:新冠疫情全球化蔓延,国际国内形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复工复产后的国内经济继续“稳中求进”,省委省政府优化投资架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不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干部职工“做精、做优、做强、做长”,在“变与不变”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道不变:筑牢根基强引领。把握好企业党建中的“变”

与“不变”,才能更好地推进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其中,不变的要求就是要认真贯彻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筑牢“根”与“魂”,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企业形成生动实践。

高质量党建的立足点在于党的政治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带头践行“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南。围绕这个立足点,公司党委不断推进新思想新理论入脑入心,并形成统一认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服务交通建设事业是交通咨询公司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对此公司党委一年来先后组织务虚会X场、座谈会X场,将视野聚焦在破解难题上,将行动落实到推动单位发展上,切实把好发展方向,践行初心使命,确保集团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在公司落地生根。

高质量党建的出发点在于两个一以贯之。作为国有企业,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促进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有机结合。党委全面落实党建入章程工作,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修订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党委议事内容和程序,确保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近一年来,党委共讨论研究企业重大决策XX项,确保了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高质量党建的落脚点在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高质量党建要把纪律和监督挺在前面,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公司党委珍惜集团党委巡察监督这次“全面体检”,围绕巡察指出的5项问题,制定整改“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行挂号督办、销号管理、跟踪问效,努力把巡察整改成果转化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党员干部以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带头遵规守纪,一体推进“三不腐”。

二、术宜变:善谋实干促发展。党建和效益是筑牢高质

量发展的两大根基。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夯实党建基石;作为经营性企业,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夯实效益基石。如何将两者有机统一,构成相辅相成的整体,这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绕不开的必答题。

全体系构建党建机制,让党建“有形”。强化责任彰显“统”。按照“管业务管党建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了《关于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暂行规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试行)》等责任机制,明确了党建工作清单,与党组织书记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确保党的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强化共建突出“融”。择优选取经营性公司与路段单位、施工类公司与养护单位、监理驻地与业主施工单位,大力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注重抓好党建共建工作的日常化,有效互动、同向发力,共享相互资源、共促和谐稳定。强化考评恪守“严”。

全领域参与企业发展,让党建“有为”。坚持“把方向”,结合企业实际,党政共同研究确定了“以项目为王”的发展方向,持续培育全过程跟踪和反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定旗引航。坚持“管大局”,打造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这要求党委不能只坐阵挂帅,更要参与其中。

篇3: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霍山县桥上青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由霍山县但家庙镇农民但珠明等10户农民发起成立的, 于2012年5月登记注册, 现有合作社成员103人, 注册资金261万元, 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5台套, 主要从事农机化设施农业技术应用、社会化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成立一年来, 生产蔬菜70余万斤, 出栏生猪5000头, 产值达1370万元, 合作社在自身建设、规范化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发展方向上, 选准设施农业, 通过高投入实现高产出。合作社成立后流转土地500余亩, 拥有钢构大棚74座, 占地面积70亩, 高山露地蔬菜400余亩, 标准化饲养黑毛猪养殖场1座4200 m2, 还配套有沼气设施、饲料加工车间、清沼车、保鲜冷库及各种农业机械等生产设备, 基本形成猪、沼、菜循环经济模式。“刚开始只打算建几个大棚生产蔬菜, 没想到能发展这么大规模。起步后受到各方关注和扶持, 经专家规划逐步发展成现在规模”。“在闯市场时, 为形成规模, 提高效益, 又想到了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理事长但珠明介绍。

在经营方向上, 采取发展自有品牌、自主开发的方式, 自己投资建设, 自己生产, 严格坚持绿色环保, 严格产品标准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但珠明介绍:“养殖方面引进大别山土猪、黑毛猪, 品质优, 风味佳, 抗性强, 生长速度快, 市场供不应求”。“现在食品安全十分重要, 社会各界非常关注蔬菜质量, 我的蔬菜基地严禁高危高毒农药下地, 主要通过安装杀虫灯、防虫网, 采用生物、物理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控, 打造消费者最喜爱的放心菜。”“在销售时为让消费者认准我生产的蔬菜, 合作社申报注册了‘桥上青’牌系列蔬菜品牌, 并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安徽应流、世林集团等大中型企业, 霍山新园、绿谷等连锁超市, 以及文峰中学等学校食堂与合作社签订了供应合同”。为促进品牌传播与宣传, 合作社去年还组织产品参加了安徽合肥农产品展示会。

二、存在问题

合作社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当地形成了示范效应, 附近农户纷纷仿效, 带动了一项产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目前每亩日光温室仅棚体建设一次性投资大约5万~8万左右, 加之水、电、路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更大, 单靠群众自身力量无法完成, 而信用贷款, 由于手续繁锁、放款比例低等原因, 建棚资金无法及时筹集到位, 造成很多有发展积极性的群众放弃投资。

2.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波动较大, 加之人为炒作, 直接影响了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管理水平较低。设施农业是一项新兴产业, 技术要求高,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品产量和质量不高。

4.土地流转困难。设施农业是一项集约规模化产业, 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 制约了设施农业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发展设施农业是农机化发展的新方向,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笔者认为:

1.加大宣传引导, 激发群众积极性。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广播电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发展优势, 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教育群众, 从多方面激发和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农民自觉自愿地投身设施农业建设。

2.整合项目资源,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要把财政补助、项目支持、信贷投资、农民投入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加强协调沟通, 积极争取省市对设施农业的补助和扶持资金。二是落实好设施农业扶持政策, 继续加大财政对发展设施农业扶持, 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三是整合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土地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 培植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加强设施的标准化建设, 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四是围绕设施农业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外商资金来我县投资发展设施农业。

3.抓点带面, 培育发展典型。要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大批集中连片、标准化高、管理到位、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设施农业的全面发展。按照“优化布局, 完善设施, 提高功能”的原则, 搞好园区内设施农业基地规划布局, 组织园区内农户组成生产、销售合作组织, 实行统一建棚、统一技术、分户管理、统一销售的“三统一分”模式, 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和销售。

篇4: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一、大力探索推进农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1 让农业发展政策成果惠及“三农”。

“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政策是农民致富的主心骨、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必须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发挥好。夏邑县农业局立足职能,强化举措,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印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及时把农业税全免、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7项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村、讲解到户、落实到田,达到政策公开、农户明白,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他们结合夏邑县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夏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调动、鼓舞农民的生产热情,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2005年的186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24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24.6万吨,较2010年增加6万吨,增长5%。夏粮124万亩,总产63.6万吨,单产513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增加9万亩,增7.8%;总产增加5.1万吨,增8.7%;单产增加4千克,增0.8%,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秋粮123万亩,总产61万吨,单产496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持平;总产增加0.9万吨,增1.3%;单产增加7千克,增1.3%。其中玉米面积114万亩,总产58.82万吨,单产516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增加1万亩,增0.9%;总产增加1.12万吨,增1.9%;单产增加5千克,增1%。

同时,他们利用夏邑农业的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全力以赴争取农业项目扶持,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亿余元,良种覆盖率达100%以上;推广配方施肥300万亩,每667平方米节本增效30余元,地力提高2%,實现了良种优质高产,耕地“营养配餐”,惠及农民25.4万户,实现了政策赢民心、政府树形象、农民得实惠。

2 重点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在高产创建工作上,夏邑县重点做好“建立一个平台、搞好四个展示、整合五项资金、统一六项措施、推广九项技术”。

建立一个平台,就是将高产创建片做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平台,做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平台,做为领导重视粮食生产的指挥平台。

搞好四个展示,即“1+4”活动,就是在一个高产创建示范片中同时安排测土配方施肥展示田、品种展示田、植保新技术展示田、百亩公关展示田。

整合五项资金,即整合高产创建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救灾资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病虫害防治资金等重点向项目区倾斜。

统一六项措施,就是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播期、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

推广九项技术,就是在小麦、玉米作物上,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种子包衣技术、两早两晚技术、科学浇水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增四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进行技术集成配套推广。

3 把农业强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夏邑县的优势在农业,农业的优势是粮食。为此,农业局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攻克生产管理障碍,以提高技术转化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开展百亩核心攻关田、千亩典型示范方、万亩高产创建区创建为主体,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示范,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玉米、大豆产量水平,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根据粮食品质特征和气候特点,科学制定播期,实行精量和半精量播种,严禁大播量;根据病虫害发生趋势,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建立1个病虫观测场和16个病虫测报站,推进病虫害测报网络化、防治专业化、预报可视化,全方位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逐步探索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规范化栽培技术和较为系统的应变管理措施,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连续八年丰产丰收。2011年粮食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平均亩产达到513公斤,总产达到24.92亿斤,夏邑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知名的产量大县、粮食强县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进入国家粮食产量百强县,成为河南唯一一个连续六年获此殊荣的县,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的“一面旗”。

4 把特色农业打造成富民产业。夏邑县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优质苹果基地县,年产作物秸秆10亿千克,果树修剪枝条7500万千克,具有发展食用菌资源禀赋上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上的后发优势,2000年开始发展,从领导上强化,措施上硬化,支持上细化,环境上优化,形成了政策驱动、服务促动、示范带动、龙头拉动的良好发展态势,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成为全国知名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和创汇基地。目前,夏邑县发展双孢菇标准菇房1.5万座、栽培面积达750多万平方米,其它菇类1000万袋,年产双孢菇、草菇1.2亿千克,香菇500万千克,年产值近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7%,带动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3.2万余人,年服务收入达4500余万元,食用菌产业成为农业的“金字招牌”和“特色名片”,成为夏邑县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成为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中国食用菌之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食用菌之乡;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食用菌生产基地县、食用菌工作先进县。

5 把推广服务辐射到田间地头。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农业局积极探索服务的网络和举措,实现技术服务前移、管理指导到位、方便快捷高效。进一步完善了以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的农业科技110快速反应系统,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全方位、全天候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信息、营销等服务,随时解答和处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被农民誉为“致富金桥”;同时,发挥200个村级农业植保技术服务站、送科技下乡“大篷车”等服务组织和广播电视专栏的作用,形成功能完善、服务快捷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成为农业发展强有力的“动力引擎”。这几年,农业局科技服务专车跑遍了全县700个村,技术人员的足迹踏遍农业生产的块块角角,先后解决小麦冻害、玉米药害等重大农业生产问题208个,接受农民咨询1.5万人次,现场“出诊”服务330余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80余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6亿元。

二、当前农业发展凸显的阶段性特点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由单纯强调总量的增长,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由普通数量农业向无公害、标准化质量农业转变。

二是农业发展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向受市场约束转变。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变化,已经步入了一个以销定产,由市场决定生产种类和规模,由人们生活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档次的新阶段。

三是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目前,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改变了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组合的格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已成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提高,向主要依靠调整结构和发展非农产业转变。

五是农业服务体系,由单一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服务,向农技推广和农资供应服务相结合转变。

三、推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要适应农业生产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用观念政策上的突破,来求得工作实际上的突破;用工作思路上的创新,来求得工作面貌上的创新;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来求得发展速度上的飞跃;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1、整合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整合、推进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重点打造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食用菌出口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

2、培育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克服传统农业零散、粗放、低效,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重点培育雪枫粉业、华鹏棉业、中州食用菌、大鹏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鸿马”、“成洋”、“长源”、“栗城”等知名农产品品牌。

3、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证工程”,搞好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转化,推进农业科技直接进田,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速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4、综合开发,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高标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引黄配套工程和堤防绿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

5、强化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型农民,增强科技示范能力。

6、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继续抓好高产创建工作。

一是建立继续落实“首长负责”,重点建议落实乡镇“首长负责”。

二是建议继续对乡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

篇5: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一、专题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经济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4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国家层面生态经济化工作已拉开序幕;XX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陕南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路径,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今年省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支持XX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这标志着XX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在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优质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成为XX“十四五”期间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为深入践行“生态优市”战略,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助推XX高质量发展,按照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今年X月中旬以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在主席会议的领导和分管副主席组织下,围绕“加快实现生态经济化,推动XX高质量发展”专题,扎实开展调研协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围绕调研协商课题,在认真做好资料学习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反复研究讨论,精心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原则、阶段步骤和工作要求,及时提交主席会议研究审定,确保了专题调研协商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针对性开展外出考察。在去年赴XXX考察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今年X月12日至14日,组织市政协委员及院校学者赴XX省X州市开展学习考察,先后深入X县、X县生态经济化项目点,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了解先进经验和做法,达到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借鉴、启迪思想的良好效果。三是扎实开展市内调研。今年X月14日至16日,调研组先后赴XX县、XX县开展实地调研,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县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委员议政协商,记录整理意见建议。通过调研协商,达到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精准建言、助推工作的预期成效。四是广泛征集意见建议。专题调研协商过程中,共观摩和调研项目点XX处,组织召开座谈会X次,将“微协商”贯穿于考察调研全过程,最大程度征集各方意见建议。共征集到经验材料X份,各类汇报材料XX份,院校学者报告X份,常委会发言材料X份,委员意见建议XX条。

这次专题调研,市政协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协主席X3次主持召开党组和主席会议,专题研究工作方案,明确调研重点,审议相关材料,为调研协商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在调研过程中,市政协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工作重点、潜心研究协商,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研究外地经验、实地调研了解、开展座谈协商,深入探讨我市实现生态经济化的思路与对策,提出了一些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这些有益探索必将对我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化工作产生积极作用。

二、我市生态经济化工作的基础及优势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环境气候条件优越,生态品牌形象良好,绿色循环发展基础良好,具有发展生态经济化的天然优势和充足条件,生态相关产业在探索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我市地处秦岭南麓,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市湿地面积X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9.56%,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X年位居全省第一,水资源总量X亿立方米,境内10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我市也是秦岭生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珍稀野生动植物富集,核桃、板栗、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有农林特产260多种、上药典的中药材品种1192种,是西北最佳中药材适生区和理想的药源基地。这些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为我市实施生态经济化战略,走“生态优市”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态品牌形象优势明显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接续努力,XX被先后授予“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享有“核桃之乡”“板栗之乡”“天然药库”的美称;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XXXX、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生态旅游景点,“秦岭最美是XX”品牌已广为传唱、深入人心。这一系列荣誉称号和品牌形象,是我市发展生态经济化的“金字招牌”,也是实现生态经济化的独特优势。

(三)生态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生态农业不断壮大,全市特色产业基地XXX万亩,总产值突破XXX亿元,认证“三品一标”XXX个,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生态林业蓬勃发展,全市林业产业总面积达到XXX万亩,总产量XXX万吨,总产值XX亿元,XX核桃荣获20XX年度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生态工业稳步推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项目XXX多个,十大循环产业链全部投产,培育科技型企业XXX家、高新技术企业XX家,非矿工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0%。生态服务业提质增效,强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一区三走廊”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3A级以上景区数量达到XX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20XX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XX亿元。可以说,我市开展生态经济化的产业基础已初步具备。

(四)生态经济化战略机遇千载难逢

20X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XX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我市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察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称赞XX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为我市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要求;省政府把支持XX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写进了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市开展生态经济化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陕南绿色经济循环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我市交汇。在这些有利因素的综合叠加下,XX发展生态经济化的战略机遇千载难逢。

(五)生态经济化工作合力正在汇聚

市委、市政府敏锐把握战略机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把深化“两山”转化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重大改革项目;党委、政府组建高规格考察团,赴XX开展生态经济化专项学习考察工作,我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在紧张制定之中;市政协在去年赴XX省XX市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党派团体联动专题调研协商建议》,及时送省政协及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鲜明提出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化工作的建议,得到了省、市、县各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赴南京市举办履职培训期间,也将研究探索生态经济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再次赴浙江省湖州市开展学习考察,形成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县区党委、政府对于开展生态经济化工作,都能主动对接《纲要》内容要求,立足各自实际,积极策划部署,有序做好生态经济化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全市上下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化工作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正在形成。

三、对加快实现生态经济化的建议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凝聚生态经济化思想共识。

对标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内容要求,实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要全面凝聚思想共识,在思想上、工作上两跟进。一要坚定发展信心。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是XX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定发展信心,摒弃XX受限难以发展的畏难思想,切实解放和统一思想,立足XX实际,潜心研究探索,坚定探索推进生态经济化,齐心协力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二要强化机遇意识。发展生态经济化是省委推动陕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十四五”期间,围绕生态经济化必然有一系列政策、项目、资金的配套。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主动作为,发展生态化产业,狠抓生态化项目,推动XX“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三要加强宣传引导。生态经济化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综合性工作,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倡导生态经济化、产业绿色化、生活低碳化理念,尽快形成党委政府强力推进、行业县区积极落实、市民群众配合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抢抓历史机遇,科学制定生态经济化发展规划。

要吃透中央和省级政策,借鉴外省市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摸清XX生态“家底”,科学制定我市生态经济化发展规划。一要把握政策动向。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内容要求,严格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作出的关于支持XX三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的战略部署,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范围,认真谋划XX生态经济化发展蓝图。二要开展生态资源信息普查。基于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利用网格化监测手段,开展生态资源基础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资源数量、质量等底数,形成生态资源目录清单。建立生态资源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掌握生态资源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三要制定发展规划。要成立高规格市县区生态经济化工作专门领导机构,高位强力推进相关工作开展;委托国内高水平专业化机构,系统制定全市生态经济化总体发展规划,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思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明确总体目标、发展阶段、实现路径及任务分工等内容,分行业和县区细化制定子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先建立机制,再试点推开。根据各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易程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推进各项工作,指导全市生态经济化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三)狠抓生态保护,大力夯实生态经济化发展基础。

生态优势是XX的核心优势。要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秉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在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化平台建设,为生态经济化发展夯实基础。一要持续抓好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切实当好“秦岭卫士”;加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四年行动计划”,维护好“XX蓝”靓丽风景线;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流域污染防治水质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扎实开展污染土壤整治修复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好XX“一方净土”。二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强化绿色发展支撑。要坚持管当前与利长远统筹兼顾、守底线与重利用两端发力,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进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五大产业”全链条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着力构建绿色化引领、全链式发展、集群式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推动产业向环境友好、资源集约、产出高效的方向发展。三要打造市、县、镇、村“四位一体”生态风景带。要按照“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理念,凝聚生态化发展共识,汇聚生态化发展力量、构建生态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园林景观化、县区生态宜居化、集镇生态文旅化、乡村生态田园化的“四位一体”生态风景带建设。四要唱响文旅活市主旋律。

实施“全景XX全域旅游”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着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持续充实“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品牌内涵,努力打造“山镇柞秦岭生态,商丹南商於古道”等集中连片深度生态文化旅游区,持续壮大XX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四)推进试点示范,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发展路径。

推进生态经济化工作应根据产业和县区实际,按照系统谋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节奏步伐,选择优势产业和县区开展试点示范,给予充分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探索出一套符合XX实际的、可借鉴推广的生态经济化工作经验。一是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根据生态基础和生态产业现状,建议将商南、XX作为全市首批生态经济化试点县,将生态民宿和生态农特产品产业作为我市开展生态经济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在两县和两个产业上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经过3至5年发展,基本形成产业规模,示范带动全市工作向前发展。二是强化政策倾斜力度。建议制定生态经济化试点县5年发展规划,在强化市级指导的同时,给予充分的自主发展权限,设立生态经济化专项资金,大力提升试点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集中市本级资源要素,大幅提高试点县生态产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探索和创新。要鼓励试点县积极开展政策制度创新试验,允许试错、及时纠错、宽容失败,保护改革积极性,破解现行制度框架体系下深层次瓶颈制约,及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保障改革试点取得实效。

(五)健全工作机制,系统完善生态经济化保障体系。

建议参照XX市、X州市生态经济化工作先进经验,结合XX实际,由党委、政府研究出台系统性生态经济化工作推进机制,为县区工作提供遵循和指导。一要建立生态保护机制。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严格按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等要求,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形成产业结构、生态空间和排放总量控制“三位一体”的标准准入模式。二要探索形成多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聚焦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健康养生业等,形成多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地区生产总值(GDP)双增长。三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以维系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导向,建立一套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价值,最终逐步探索建立起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四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培育、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五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加快绿色金融产业和金融服务创新,优先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引导企业、项目绿色发展。健全绿色财税政策制度,推进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采购和支持。六要建立生态信用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生态信用信息征集、整理、评价、发布和应用体系,逐步健全企业和自然人的生态信用档案、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信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七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整合各部门考核办法,突出生态经济化考核内容,深化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绩效评价考核,探索实行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生态经济化工作“一岗双责制”。

(六)强化项目建设,聚力构建生态经济化支撑体系。

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项目是生态经济化的根本路径。要及时对接掌握上级财政政策和资金导向,狠抓绿色生态项目建设,为我市生态经济化提供项目支撑。一要加强绿色生态项目的策划储备,坚持谋项目、争项目、建项目一体运作,充分挖掘生态潜能,走好“生态优市”路径,培育特色农业、新材料、大健康、大旅游“四大产业增长极”,以“生态+”项目赋能高质量发展。二要建立生态经济化项目财政保障机制。统筹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生态经济项目倾斜,探索建立财政贴息等生态信贷扶持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XX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点项目,创新探索推出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信用评价相挂钩的“两山贷”“生态贷”模式的“两山金融”服务体系,为生态经济化项目提供充分财政保障。三要扎实开展“绿色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更扎实精准的举措和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招引绿色生态项目,通过狠抓绿色生态项目的招商引资,改变绿色产业基础弱、规模小、层次低的现状,为XX生态经济化提供项目支撑。

(七)争取省级层面支持,全面汇聚生态经济化工作合力。

篇6:关于2021年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湘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找准湘潭县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求破解之策,推动农业产业化更好更快发展,近日,我们深入到乡镇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走访调查,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全面的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总面积2512.2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2.0万公顷,山地面积12.25万公顷,耕地面积6.9万公顷,其他用地3.96万公顷;耕地面积中水田面积6.5万公顷,旱地面积0.4万公顷;总人口114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占总人口的91%;粮食、生猪、湘莲是湘潭县的三大优势产业。2008年一产增加值43.2亿元,占GDP的33.3%,粮食总产量83.2万吨,出栏生猪237.7万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0元。

一、湘潭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1、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加快。

近年来,湘潭县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4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吸纳社会从业人员5000余人,带动发展产业基地10万亩。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13个,省名牌产品4个。湖南宏兴隆湘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宏兴隆蛋黄莲蓉月饼已连续两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知名月饼”,出口到加拿大、美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好局面。

2、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湘潭县积极推广“订单”农业,粮食、生猪、湘莲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和壮大。200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87万亩,发展优质稻120万亩;发展生猪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1200家;湘莲种植基地达到5万亩。农产品加工基地蓬勃发展。目前已建成以宏兴隆和粒粒珍公司为龙头的花石湘莲产品集散加工中心,以着意乐、琪尔美公司为龙头的青山皮鞋工业园,以新华木业和华钢竹业为龙头的茶恩寺竹制品工业园。农产品特色基地方兴未艾。全县已有连片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84个,逐步形成了一批如八角香菇、九华红菜苔、石家脐橙等上规模的特色产业基地。休闲农业基地来势喜人。城郊结合带的河口休闲农业示范园、文化名人旧居的白石紫荆湖休闲区、风景秀丽的晓霞山风景区等已经初具规模。

3、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

按照“依托一个组织、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围绕粮食、生猪、湘莲等产业,扶持发展、规范完善、整合壮大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9年年初,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六大媒体还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全县种、养、产、加、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共计175家,注册资金2569万元,入社农户达到23913户,辐射带动农户9.7万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6亿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石潭镇八角香菇专业合作社2008年组织农民种植香菇370亩,亩产达15000斤,亩产值3.5万元,纯利润920万元,社员收入突破1万元,香菇种植已成为该村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4、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近年,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先后制订了县级领导、县直部门“抓产业、联企业、促项目”的制度,将粮食、生猪、湘莲等优势农业产业纳入全县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范围;出台了促进湘莲、粮食等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近两年,通过举办银企座谈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银信部门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发放贷款5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三是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仅2008年就投入农业建设资金2.7亿元,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科技培训、服务力度不断增强。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企业家的培训,县网及有关部门网站(页)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建立交流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县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增强他们的创业本领和开放意识,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湘潭县农业产业化起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但对照现代农业的要求,与先进地区比较,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当前面临着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一是龙头企业总数少。全县只有19家省、市级重点农业企业,没有一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大多数企业加工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如新皇粮米业、裕湘米业,是湘潭县粮食产业最大的两家龙头企业,也只是以粮食购销、代贮为主,大米精深加工不多。三是产业链条不合理。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1:3左右,全国这一比例为1:1,而湘潭县不到1:0.8。以生猪产业为例,湘潭县初步形成了繁育、养殖、贩运、兽药、科研的发展体系,但是,全县没有1家生猪加工类的龙头企业。全县年出栏生猪285万头,加工率不到2%,主要还是靠贩卖活大猪外销,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2、专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从整体上看,湘潭县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主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缺失,更没有一个大型综合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市场缺乏,销路不活,严重制约了湘潭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产品竞争力不强。湘潭县农业有名气而无名牌,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农产品品种不优,像粮食产业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当家品种,杂而散,不能形成拳头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滞后,标准化生产的差距较大,生产规范化程度不高。

4、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湘潭县加大了农业生产的各项投入,但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湘潭县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69万元,2008年安排38万元,基本上是撒胡椒面,真正用于项目、用于引导企业发展的资金很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的各种农业建设项目投入相对分散,缺乏统筹协调,政策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三是金融支持乏力。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有效抵押物不足,农民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缺乏银信部门的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成本比较高。

三、加快湘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做大做强农业龙头。

首先,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龙头。只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群形成,组建具有竞争活力的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才能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业产业化才会有大的飞跃。在湘潭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中,每个产业可选择1-2家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如宏兴隆公司、鹏扬公司均有组建集团公司的基础和规划,粮食、楠竹产业也可分别选择一家具有一定基础、成长性好的企业精心扶植。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农业板块重要集团、上市公司如雨润、双汇等全国500强企业的对接洽谈,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改造、提升湘潭县现有企业。第二,要延长产业链,促进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关联度强,通过加工业的内层深化,外联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改变湘潭县有产品无加工,有粗加工无精深加工,有高产量无高附加值的窘境。重点推进粮食、生猪、湘莲、油茶、竹木等深加工,形成完整链条。第三,要提高科技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与先进企业的合作,以现代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武装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企业,彻底摆脱“家族”管理、粗放经营的旧模式,实现管理创新。

2、健全完善市场体系。

湘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部份,天易示范区是五大先行试验区之一。目前,湘莲、槟榔、药业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进入天易工业园,粒粒珍湘莲、新皇粮米业也有意进入园区,可规划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园内设立不同功能区,融加工、贸易、物流、仓储、信息科技服务于一体,引导粮食、生猪、湘莲、油茶等加工企业及物流企业入园。加强园区土地整治、道路、水电、生态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将农业产业园发展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性加工暨物流中心。同时,对依托当地产业而建立的专业市场如茶恩寺竹木交易市场、花石湘莲市场、青山桥皮鞋市场、云湖桥粮食饲料市场等做好统筹规划,加快升级改造。

3、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首先,要推进土地的规模化。土地是农业规模化的基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积极推行多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因地制宜,明确各区域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重点推进以姜畲泉塘子为核心的全县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以中路铺、石潭为重点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猪基地,以花石、白石、中路铺为重点的湘莲种植基地,以茶恩寺、白石为重点的楠竹生产基地,以射埠、谭家山为重点的油茶丰产林基地,以杨嘉桥、射埠、姜畲为重点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响水、河口、石潭为主的蔬菜基地,等等。此外,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规模化。提高加工转化率,扩大市场份额。

4、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这是促使农产品走出湘潭县的强力助推器。要积极指导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民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继续实施奖励办法,鼓励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要握紧拳头,整合打造品牌,同类产品(如竹木制品)可按同一技术标准和工序生产、包装,共享品牌价值。要引进专业人才包装、策划品牌,拓展市场营销,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认定和标识认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加强疫病防控,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原产地标记制度,使湘潭县农产品成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放心产品。

5、加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政府的组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各级领导小组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协调政府资金投入、制定重大扶持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上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各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用足用好农业产业化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联席调度制度、农业产业化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督查制度,形成各部门鼎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合力。二是要健全组织服务体系。要建立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股份制等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上一篇:内部竞聘,如何识人、选人?下一篇:档案管理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