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法

2024-04-19

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法(通用8篇)

篇1: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法

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法

陈俊杭 2010213340

汉字是怎么来的?至今为止众说纷纭。古代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有仓颉造字说,起一成文说,八卦造字说,结绳记事造字说,书契记事说,手势造字说等,还有一些包括现代学者所赞同的文字源于图画之说。至于在现代,因为考古学的作用,人们发现更多的可能与汉字起源有关的第一手史料,由此产生新的汉字起源说,如原始文字起源于陶符之说。但是最终没有一个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汉字起源仍然很神秘。

在关于汉字起源的认识方面,我提出三点:一是汉字起源是以中国各地文明相互交融为基础而产生的。二是夏朝是汉字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三是汉字不走纯表音道路的原因是人类早期造字的规律和八卦的唯象思维这两者影响。

汉字产生有多个源头,而不是由某个地方的文字单独演化而来的。在古文字学课上,老师在课件里列出汉字起源小结,小结说各种类型的符号来自不同的文化。如指事为特征的符号可能主要来源于仰韶文化的刻画符。我是比较赞同小结的观点。中国早期国家文明的形成不是由某个部族文明单独进化而成,而是多个部族文明相互交融,同时以华夏族文明为主体这样形成的。在早期国家形成以前,在中华大地上,各地区的部落文化一直在相互交流。比如良褚的和内地的交流。又比如,中原部族文明和东夷的部族以各种方式交融,就形成了夏朝以前中原地区的一个最强的准国家文明。如此,各部族会把自己的符号文字传出去,在这个大文明里相互碰撞最后形成了汉字。从考古发现来看,在上古时代,很多地区出现了和文字有关的符号,比如距今约五千年山东省大汶口的陶器符号,山东省丁公村丁公陶文,河南舞阳贾湖村的距今约八千年的符号,山西临汾的陶寺朱砂字,等等。这么多地方出现了文字符号,而且和后世的古汉字很像,这可以推测汉字的起源是各地区文字符号相互交融最终形成的一个体系。这就是我对课堂小结的观点的理解。

夏朝是汉字形成的重要时期。夏朝是有文字的。因为商朝出现了已经成熟了的文字甲骨文,在夏朝以前出现了类文字符号,又有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之说,即说明夏朝以前已出现了对汉字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所以夏朝作为古史传说时代和商朝的纽带,必然有文字。夏朝不仅有文字,而且该朝代是汉字形成的重要时期。因为商朝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基本的六种造字方法“六书”。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占了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那么可见,在夏朝,六书也都出现了。而且,夏朝作为第一个王朝国家,它的社会制度比以前更加完备,这就要求夏人进一步整理、规范、统一文字,而夏朝以前已出现类文字符号。那么在夏朝的时候,汉字的雏形已全部出现了,或者说定型了。所以说,夏朝时期汉字可能基本定型了,因为六书都出现,且汉字的到进一步规范化。

汉字不走纯表音道路的原因是人类早期造字的规律和八卦的唯象思维这两者影响。在早期,世界各个民族所造的文字都是纯表意的文字。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要造出更多的文字,而且主要是写虚词,抽象动词、抽象名词之类的时候,造字难度越来越大,最后,很多民族只好放弃旧的文字系统,采用了拼音文字。但是中国很特殊,汉字最后走上了不抛弃表意的表音文字道路。为什么汉字道路如此特殊?首先这是早期造字规律所造成的。汉字不毁表意是受到了早期造字的习惯的影响。但是这是次要的。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八卦的唯象思维影响。古人仔细观察大自然,对其进行思考,然后造出了反映世界运动规律的八卦符号。八卦符号的特点是不像写实画一样逼真地再现世界规律,而是加以抽象,并加入人文的东西,指导生活实践。八卦思维的特点就是这样:以抽象符号链接自然和人文。人们了解卦符后,再结合自身实际,想出办事方法。久而久之,八卦的唯象思维影响到了造字。人们再也离不开象形的东西了。所以汉字不走纯表音道路。当然汉字保留表意的原因有很多,这不是唯一原因。以上三点是我对汉字起源的看法。

篇2: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法

发布者:陆周凤发布日期:2011-04-25 21:31:15.0

在许多的美术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在课堂中开展的美术评价缺乏具体目的,纯粹围绕“哪件作品最漂亮?”“你喜欢拿张画?”之类空泛而似乎可以适合任何一堂课的所谓评价要求加以展开,评价虽热闹,但对学生的审美的提高帮助不大;还有的评价活动仅是“为评价而评价”,评价没有提出要求,说要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总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似有“做秀”、应付之感。所以在教学中评价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就目前的常用的评价方式而言还存在几个误区。误区之一:用数字或较细的等级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定位。

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教者慎重的处理好量化的过程。面对两幅差不多或各有长处的两幅作品,我们就不能简单的以85与85或者是以优与优-来区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在心理上制造一个人为的障碍,扼杀孩子的自信心。怎样来避免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对孩子的一件作品从有创新意识,有情趣,有一定技法等方面分别去定位,突出每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且等级不需分得太多。

误区之二:评价过程中教师的独裁。

导致教学中出现这个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教者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处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甚至用专制、偏激的话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作品上。我们在教学中,要试着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去评价,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画是什么样的!多增加一些面批的机会,让孩子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设计如下作业的评价方式:

评价中,我一改以往教师选优秀作品展示的作法,让学生把作品分小组集中在一起,先开展自我评价(每人都有三颗小星星,如果认为自己画得很棒,可以先给自己贴一颗小星星,其余的两颗用来互评),再进行生生互评。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状态,学生显得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生自评,以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和讲述自己的方法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表达能力,通过自评,给他人以成功的经验,给自己以提高的方法。学生互评是要学生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评价、欣赏、审美的能力。所以说,多样的评价方式是从注重创作结果向注重创作过程的美术教育观发展的。

在教师评价的环节中,我用五星级评价作品的方式代替传统“优,良,差”的等级评价方式,每个星代表作品中表现优秀的一个方面,如:智慧之星(有想法有创新精神)、进步之星(代表学生在作品表现能力上有进步)、勇敢之星(表现作品大胆,敢画能画)、唯美之星(表现作品是否是在创造美,当成一种美的享受)、速度之星(作业完成是否及时且有质量)。每颗星用不同的形状大小或者颜色表示,每一颗星都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肯定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星光灿烂,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提高。

学生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可言。只要他在创作,教师都应肯定他。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都很自信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作品中敢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他们的画在成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有这样画的理由。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美术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建构,我们的美术教育将会是一片晴空。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的问题

 上传者:卢文珠 2010-05-07幼儿园:江西省大余县水城幼儿园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判过程,对教育教学具有监控、反馈和调节的功能,是教育教学必不可的一个环节,当然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现在我们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一定的误导致了一些不太适合的方法出现: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教学任务,落空了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评价并不是教育的终而要尽可能的把评价变为教育的起点,还有的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内容较为片面,多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如构图、色彩、比例但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却不予重视。教师要对要素进行细分析,不能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幼儿则是被评价者,评价的客体处于被动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者的家长,也长期被置于评价主体之外。幼儿、教师、管理者、教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仍停留在理念层面。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意见为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往往是教师扮演“裁判者”,唱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幼儿参与评价,由于平时缺乏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幼儿评价基本处于走过场状况。从而导致评价主体多元、多向价值,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价值未得以实现。

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依据主观猜测和经验,进行预定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从而导致幼儿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很难发起,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少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指导,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导致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幼儿思维、大胆表现自我,使得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篇3:对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如何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就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那么如何使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1. 认真、灵活抓好“听写”

也许在很多教师眼中“听写”是并不起眼的,是比较容易的,也是所有作业中学生正确率最高的。而我却很喜欢在“听写”上大做文章,在听写中让学生根据生字词进行词语开花、词语造句、解释带点字。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几个词语进行辨析,说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义字组词或多音字组词。这样简单的听写就变成了综合的字词句的检查,当然在听写之后教师要认真指导订正,因为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积累的作用。另外,还要经常鼓励学生,以免他们因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例如:学生听写如果连续五次获得优秀,我会赠送他们一份小礼品,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2. 把“日积月累”升格为《我的词典》

语文教材每一课后面都设计了“日积月累”一题,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积累,所以,我每教完一课,都布置学生进行积累词语,并延伸到课外。其中的练习非常丰富,有造句、多音多义词、词语辨析等。那么我们还要被着骂名去帮学生选择一些课外的杂七杂八的辅导书吗?只要让学生真正利用好了身边的书就够了,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我充分发挥“日积月累”收集词汇的作用,同时也把它变成《我的词典》。我在班级中让学生把自己所积累的本子订成册子,然后放在班级里的图书角,让学生进行交流。经过一段时间,面对从薄变厚的“词典”使学生们心中有了一种成就感。

3. 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

掌握了字词,要是成不了句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学习字词的同时也不忘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像造句、解释等。抓好此项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句子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基础。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新课标要求背诵的数量和质量都不相同,并且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程度远远大于对课文的背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枫桥夜泊》、《暮江吟》等古诗,文中的句子不但运用了修辞手法,还出现了各种描写方法。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意境,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的精妙。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同样诗词与句子的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去阅读。

二、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

有了扎实的基本,就像有了精致的零部件,我们要学会运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有了“米”没有巧妇是不行的。那么,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可学生对语段分析的恐惧要远远大于作文,因为作文只要字数够了,不离题多远是有点分数的,可语段就不同了,特别是课外语段有些使学生无从下手。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下面我就谈几种语段教学的方法。

1.“问、读、划”阅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要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总理是一个怎样的总理?”“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他的品质?”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答案,这两个简单的问题便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了。

“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这不是我们阅读的要求吗?而“问”又是对阅读的升级,所以,我在问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本领。

2. 质疑阅读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的提问、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不是积累而是灌输。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选择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教学的方法,具体怎样实施呢?首先选择一个语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然后小组讨论把问题收集起来;再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最后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飞夺泸定桥》的前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提问,他们的提问如:“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夺桥有哪些困难?”“他们怎么个飞法?”等这些问题就非常有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发觉学生已在掌握了提问的方法,也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完全具备了这个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任一个学生,特别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每个人阅读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

篇4: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法

作者反复强调的是纠偏人们意识中的颠倒,揭发现代文学的体制面目,从而达到去自然化的目的。这一点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柄谷行人的这种问题意识得益于他类同于解构主义和现象学的立场以及福柯式的知识谱系追索方式,我们只能讲类同,因为作者否认自己受到此类理论的影响。这到底是不是作者力图为自己的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加码,我无意置评。但我这里要质疑的正是作者的理路表面上与解构主义相符,但实质上却可能正犯了解构主义所批判的“起源神话”问题。本质主义之所以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确信不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起源”本性为底气。本质主义者相信事物的起源处即奠定了这一事物的本质所在。但解构主义指出这一起源本性实为起源神话,事物在历史性的发展中其性质已发生了无数次变化,就如作为人类的祖先可能是类人猿,他与今天的人类的性质已经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这也正如柄谷行人先生一直在书中强调“现代文学的‘起源只有在19世纪后期才能寻找到”。(1)这句话实质上也可以表述为:现代文学的本质在19世纪后期就可以寻找到。并且作者也一再说,“我觉得做谱系学的的溯源不能走得太远。”(2)这句话诚然不错,但问题在于福柯的知识谱系学的溯源并不是找到源头就了事,而是一路追踪下来。由于历史情景的变化,他所追踪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相应发生了变化。而《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给人的感觉是源头找到了就万事OK了,现代文学到底从何而来,它到了日本后借助制度的力量占据了主导型地位,它几十年如一日,特征明确,流毒甚广,取得了霸权地位(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如今正准备寿终正寝。所以也就到了给它写悼词、介绍其生平的时候了(虽然作者说他写书的时候还没意识到现代文学已走向末路,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的未卜先知能力的体现)。这种思路很容易让我们将其和“起源神话”联系起来,也就是只要找到了现代文学的起源,那么它的本质就可以盖棺论定。

这也就难怪张颐武先生看了这本书,会受其启发写出了《新文学的终结》一文。关于这篇文章,陶东风先生已有专门的文章予以批评,我在这里指出的是他犯了柄谷行人先生同样的错误。张颐武在文中讲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的高明之处后,展示了同样的简单的思路:先找新文学的起源即五四文学,起源找到了,那么新文学的本质也就找到了。结论是,时代变了,现在是新中国了,所以新文学的使命完成了。最后是一句很高兴也很伤感的告别词:别了,新文学!(3)张颐武在文中没有给我们说明的是,新文学的内涵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其功能及指向、使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使命是否已经完成,到底完成了多少,如果完成了,是以什么为标准说它已经完成。

回到柄谷行人。他在书中同样没有给我们说明的是,现代文学的内涵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其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它究竟有包含了几种文体,这些文体有无新的发展,有无新的文体的出现或旧文体的消失,这些文体在总体意向上都是统一的吗?作为一种文学制度,除了其制度本身带来的压迫性力量与意识形态色彩,它有没有因应现代人因现代生活变化而变化的审美习惯和心性结构的一面?或者说,它是如何获得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的,它自身做了哪一些调整与变化?有的人可能会说,既然书名上写明“起源”,我要作者回答这些问题不异于吹毛求疵。但我提出这些问题的理由是,作者在前言后记中已经说明他对起源的寻找是基于当下文学界对现代文学起源的忘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还是基于对当下文学状况的批评。既然如此,他就不能不回答我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而不是只字不提。

在我看来,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其根源在于柄谷行人先生对现代性的态度以及与“近代的超克”论的隐秘理论联系。正如作者在《英文版作者序》中所说的,“我在本书中所要做的对于现代文学的‘批判,在日本的语境里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比如,70年代前期这种现代批判已多见于世,它与60年代的经济成长及新左翼运动相关联。进而言之,就连这个70年代的‘现代批判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视为30年代后期‘近代的超克论之变奏。”(4)作者随之说到“近代的超克”论者认为笛卡儿的二元论、历史主义、产业资本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都必须被超越。我们看不出作者在本书中的理论路向与这种全盘否定西方现代性的理论路向有什么实质性区别。也许区别只在于超克论者的目的在于当时语境下为日本和西洋列强发起战争,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奠定理论基础;而柄谷行人的目的何在,我们或许只能联系他的新左翼立场作出解释。但新左翼内部实质上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偏保守的(这里就这个词的中性意义使用,其立场可大致理解为不希望革命的发生带来社会的剧烈震荡),有激进的,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柄谷行人属于哪种左翼,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对现代性的态度可以从以下这段话中略见端倪,“为了真正扬弃nation,必须走出那个资本制=民族=国家三位一体的圆环。从写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走出圆环的办法。关于这个问题,我无法在这里祥加论述,唯希望诸位能参阅我最近的著作《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一书。”(5)柄谷行人提到的这本著作我还没看到,我只能说,我个人对他能否走出这个所谓的圆环不表示乐观。

注释:

(1)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页。

(2)同上,第11页。

(3)参看张颐武《新文学的终结》,http://www.mecul.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67

(4)《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第8页。

(5)同上,第6页。

篇5:对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许多教师对如何撰写教案中的课后反思深感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发现现行的教学反思的文本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思路发散,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所以使得问题的收集显得零散无序,教学流程的设计对教师的操作所起作用不明显等等。在书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

课后反思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如何来把握这个度,都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发现了这样的弊端以后,对现有文本做了及时的调整,即不设定具体的板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师们可以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案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以此来浅谈自己对教案中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各国大力发展的共识。时代向教育的挑战不是数量的扩展,原有教育的修补和完善,而是要求教育的重建,要求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看,在职教师教育已逐渐摆明把教师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以封闭的知识,单纯、模式化为内容的脱产进修,代之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训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通过课后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学会写反思日记或教学自传

教师要在一天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如: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对课前预定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反思后的解决办法和设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的悸动等,通过以上的对事实的客观叙述,分析积累,使问题得以解决,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缺陷之处得以完善,更好的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学生身上反思

通过我们学生的眼睛,就像学生观察我们一样来观察我们自己,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行动和假定。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

3.通过同事来反思

同事的反思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与同事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交流来看到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事的教育、教学进行观摩、深思而反观自己,及时调整和矫正自身的问题。

4.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来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对照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充实发展,澄清在实践中的困惑,把经验与理论探究结合起来,为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教学问题打下基础。

三、把反思性教学特征化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3.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其含义也随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意义等。学会教学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主体间性融合起来。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对于大多数有合格师资的学校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从教学中着手反思

1.反思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这方面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叙事法,参与教师(指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下同)向别人讲述自己教学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或请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微型教学,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带,在专家或他人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三是观察实况,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四是讨论。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五是文献检索,从学生作业、教学计划、教学理论文章等中发现问题(后三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性教学小组要对参与教师或其他人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以便准确地把握。这一过程,特别有利于增强参与教师发现问题的本领。

2.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提出假说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着手解决的问题不同,达到的目的可能两样。因此,在进行目的——手段分析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教学中的问题可从三方面审视:一是真问题与假问题。所谓真问题即客观存在的有研究价值的且在当时情况下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相反,有一个必要条件不能满足的便是假问题。二是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个别问题是在相对小的范围如个别学校或个别教师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普遍问题是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三是感性问题与理性问题,感性问题是仅能把握其现象的问题,理性问题是能用概念描述并能揭示其实质的问题。一般来说,应当选择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理性问题而不是感性问题(或者将选择的感性问题转达化为理性问题)。至于是选择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这取于参与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解决教学问题本身是一个目的,但反思性教学的整体目的远不止于此。因此,在明确问题后,还需要弄清通过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目的。明确后,用何种手段实现目的至为重要。在选择手段方面,“搜索树”是有效方法之一,即先设想若干促使问题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手段,再比较择优。设想手段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是自我假设(说),即教师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的办法越多越好),并向反思性教学小组其他成员报告,让他们诊断。二是专家假设,即将有关的专家集中起来,就要解决的问题随意设想举措(类似头脑风暴法)。三是同行假设,即在较大范围内征求教师(也包括学生)的意见,从而确定手段。

3.制定教学计划,将假说具体化

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形式上。但反思性教学计划实质上是研究计划。因此客观存在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三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教学要求(目标)上,操作性教学计划通常只有发展学生的要求。而反思性教学计划不仅有发展学生的要求,还有发展教师的要求与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要求。二是要将假说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将前述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尽可能地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步骤,根据情况逐步落实到相应的教学阶段,使假说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三是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组建反思性教学小组、实验对象的选定、研究设施的购置等)、实施阶段(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课堂教学、收集有关资料等)、成果物化阶段(统计处理惧到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反思性文章等)、终结性反思阶

段(反思全部过程与结果等)。

4.实施计划,进行教学

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要求观察教学过程,收集证实或证伪假说的材料。

5.分析和处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写出反思性日记或论文、实验报告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反思性教学周期。经过若干次循环,教师学会从选题到验证假说以及形成研究结论的全过程,从而成为遇到教学问题能用科学方法解决的学者型教师。

篇6:对教育教学的几点看法

薄滕飞

进入到教学一线岗位已一年。这一年,本着抓紧时间学习,集中精力教学的原则,脚踏实地,心无旁骛,顺利完成了一学年的工作。工作中,也有点滴感悟,现将几点粗浅看法汇报如下。

一、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其生命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教师存在严重的应付心理,不求上进,思想观念落后,仅凭以前的老经验教学,导致教师专业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没有突破。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之外,必须重点应在集体备课、作业布置等细节上下功夫。

(一)集体备课。尽管学校一再要求要有集体备课,但大多数学科组只是为了应付,每次安排一个人(所谓的中心发言人)备课,打印好迎接检查,其他的教师仍然各自为战。往往导致同一学科的进度、作业,甚至是知识点都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搞好集体备课,一是要确定好备课组长。称职、负责的备课组长很关键,没有备课组长就没有组织者,没有负责的备课组长也不会有理想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再组织学习,选定备课题目,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坚决克服集体备课中的“两个误区”(假备课和浅备课);三是强化集体备课中的“六个流程”(①个人研读,形成初案②集体研讨,形成预案③个人品读形成个案④做课听课,教学实践⑤集体评议,总结经验 ⑥个人反思,形成理念);四是搞好“四个结合”(集体备课与日常备课相结合、文本教案与电子教案相结合、集体备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拿来与创新相结合);

(二)作业布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作业太多,几乎每晚的作业都在5-7科,而且几乎没有分层作业,优秀学生熬夜到10点多能完成,但对于多数同学来说,这么多作业就是一种负担了。不会做的绝不会有时间去思考怎样解决,做不完的就会应付,更有可能抄袭,或者不做。当然就没有复习和预习的时间了。所以在作业布置上,要设计合理的作业,尽量只把当天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各年级每天的作业量不超过2小时,杜绝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对于其他教辅上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的挑选习题,不必要让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机械重复,以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不开夜车,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

二、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班级内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是班风和学风。所以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目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陈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只重视常规活动,通过纪律、卫生、成绩等量化班级工作,班主任班级管理以经验型为主,其方法主要为压迫法,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

2、现在的班主任大多十分辛苦。为了管好一个班级,每天的常规工作就要占据一半以上的时间,如早操、早自习、课间操、诵读、晚自习,更别说各类集会、活动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有的还要替本班的一些任课教师看自习、监考,如果哪个 学科考试不理想,会得到任课老师的埋怨,说班主任做得不够好,这样班主任就要时刻关注这个学科的课堂纪律。久而久之,班主任沦为事务型,而非研究型,管理水平得不到改进和提高。

3、学生自身的一些不良倾向。常规管理问题中突出表现的学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日益成为班主任头疼的问题。如缺乏爱心和诚信,没有责任心,心浮气躁,纪律涣散等,这些问题大多是因为家庭原因和小学时的遗留问题,因此要针对学生特点,及时跟家长沟通,注意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配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忙于生计和生活,加上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意味着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教育”家长的责任。

(二)优化班级管理的对策: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它是班级成功的保证。在班级管理中,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行动方向,制定必要的班级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应与学校的校规校纪相符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确立集体奋斗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应实行目标激励法。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应为全班学生确立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激励学生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我。

3.树立优秀学习榜样。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学生的显著特点。因此,“比、学、赶、帮、超”这样激动人心的口号往往在学生群体范围内喊得最响亮,激励的效果也最明显。

4.建立健全班委会班级管理自责化制度。班主任工作是一 项烦琐、费时的工作,把几十个生龙活虎、个性不同的学生管理好,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教师每接一个新班后,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其次,要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挑选一些组织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当班级干部,实行“干部竞选制”和“干部责任承包制”,实现班级管理自责化,做到班级里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

5.发挥科任教师的群体效应。班主任应教育学生对所有科任老师采取尊重的态度,努力为科任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每堂课都要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要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与科任教师发生矛盾,班主任决不能一推了之,而应主动承担责任,深入了解情况,排除一切干扰,妥善解决问题。班主任还应利用班会和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学生和家长大力宣传每位科任教师的优点,用班主任的信任度提高科任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班主任是授课组的核心,只有调动授课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班级管理最优化。

当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把班级管理搞好,只有理论和目标是不行的,需要长期、耐心细致地层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能力的大小因人而异,但责任胜于能力,一个人只要对敢于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相信会有好的结果。粗浅体会,敬请批评指正。

篇7:对小英教材处理的几点看法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本主义教学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实验学校

顾寅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要求广大教师从根本上对教材进行全新的诠释。教材,不再是“铁板一块”,绝对不允许做任何变更的东西。凡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快趣掌握知识的教学安排,都是被大力提倡的。我觉得这是因材施教的真正体现。

作为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试点,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走在了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教材的改革使我明确认识到:现行的新教材没有遵循“以本为本”的经验主义模式,而是最大限度地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体本位”论。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把学生和教师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应该有分析教材、消化教材、重组教材的能力。它还有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那就是编写教材的能力。这些要求的理论依据,就是人本主义的教学观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本着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我在日常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消化教材。

无论是什么课程的老师,在进行班级授课之前,都要对要讲授的课程内容进行详实具体的分析。作好课前的充分准备。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要更加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因为毕竟,英语是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外语教学,存在着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就对讲授者的教学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课前的准备,就是充分挖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种种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分析教材时,教师要具有教材全局观。切忌一开始就把教材肢解成没有丝毫联系和意义的知识点。因为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交际。离开环境与交际的知识点是没有活力的、没有意义的。

二、消化教材的目的是为了重组教材。

在对教材进行过详实有效的分析之后,就要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能力,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

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一定是按照时间或是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也符合“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的教学法原则。

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材,我的做法一般是按照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材中相近相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教法,哪怕是同一年级的平行班间也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四年级甲班男同学比较多,班级学生比较好动,我就把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到TPR活动、游戏活动中,在教学参考中没有此类活动的课时安排时,我就会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度的调整。将单元中的某些TPR活动、游戏活动做到无缝、恰当的提前,以使学生保持高度兴奋,keep them busy;四乙班的学生中女同学比较多,班级上课气氛容易沉闷,冷场。根据女生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我会适度安排适合学生的活动,比如唱歌学英语、美术学英语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又会对教学内容做出一些调整,以期最大程度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在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把这种教材重组称为“对教材的再创作”。

三、重组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尝试着编写教材。

通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教材重组工作,在对英语新课程标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之后。就可以尝试进行教学内容片段的编写工作。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或语言点,以符合小学生心理认知能力的原版英语故事为蓝图,对故事的内容进行简化和改写,使其在具有更强可读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教材性,以服务于教学。

编写简单的教学内容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检验。同时,这也是对自己领会新课程标准深浅的一个检查。如果每个教师都能依据自己学生的特色,依照新课程标准,编写出符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那无疑是最大限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教学观。

当然,对于教师自行编写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新闻时效性不可过强,语言表述不可过于复杂,语法组织不可过于松散。一切的做法都是为了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这种自行编写教材的老师,要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并具备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自编教材的能力。

篇8:对财政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财政改革的概念及内容

财政改革, 就是以社会发展为基础, 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现有的财政政策, 最终实现国家财政政策的合理和科学, 为国家的财政发展做好保障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财政改革从未间断过, 国家政策的改变, 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都为国家的财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介于此, 我国的领导人也从未忽视过财政改革的作用。

在我国, 财政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对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对财政收入的合理分配, 对地方财政的管理策略的调整等多项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造中, 财政改革在不断的深化, 从最初的形式层面的改革已经逐步扩展到适当的实质层面的改革。可以说, 在今天, 我国的财政改革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着。

二、财政改革的目的及作用

国家推行财政改革的目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为了实现国家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 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有序。具体说来, 由于最近几年, 国内环境和国际换将的变化都非常大, 特别是在科技的带动下, 整个社会都可以被认为是瞬息万变的, 财政政策作为一项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政策, 自然需要以国家的发展为导向, 保证做好国家发展的后勤工作。

财政改革的作用有很多, 一般说来主要有:首先, 财政改革有利于保证财政政策与国家发展相协调。与国家发展相协调是对财政政策的基本要求, 上面已经多次提到现代社会的变化速度是非常快的, 国家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 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内容也在不断的改变着, 政策的制定是以时代为背景的, 所以说任何财政政策的制定都是需要一定的的环境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的, 所以说, 当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财政改革的运用就可以保证财政政策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 进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其次, 财政改革有利于及时纠正财政政策中的错误内容;财政政策的制定是由人来完成的, 在一定的背景下, 由于技术或者制定者能力的限制, 财政政策出现错误时在所难免的, 这就需要财政改革来及时纠正这些错误, 进而保证财政管理的有序进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 错误的财政政策并不是没有出现过, 但是一般都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这与国家的财政改革是分不开的。所以说, 财政改革可以及时纠正财政政策中的错误, 为国家的财政发展减少了损失, 这也是财政改革不容忽视的一点作用。

再次, 财政改革有利于国家对财政权的控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不管是在人口上还是在地理面积上, 都为国家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财政管理也因此变得没那么容易, 所以说国家为了方便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了地方财政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力, 但在方便管理的同时, 也为国家对财政权的控制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所以说, 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就可以充分发挥财政改革的重要, 当存在财政权的威胁时, 及时进行财政改革, 保证财政权的国家控制。因此, 财政改革有利于国家对财政权的控制, 这也是财政改革的作用之一。

三、当前财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的财政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 当前财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财政改革对于实际情况的考察不足

财政政策的制定应该是对当前财政问题的有效规制, 财政改革自然也是要以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但是以目前的发展来看, 财政改革对于实际情况的考察并不足。作为财政改革中相关政策的制定者, 很多都是这一问题的专家, 他们在学生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但是正是因为他们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理论研究中, 所以说, 他们在财政改革中进行相关财政政策制定时并没有足够的实际情况考察的机会和时间, 也就是说, 财政改革对于实际情况的考察不足。这样一来, 财政改革可能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理论上也有较高的适用价值, 但是真正投入运行之后, 就会出现“鞋脚不合”的现象, 使得财政改革与生活脱轨, 与发展现状脱轨, 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由此可见, 财政改革对于实际情况的考察不足是当前财政改革中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2. 财政改革对于基层群众的考虑不足

基层群众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国家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 同时, 基层群众的利益也是国家财政改革的目标之一, 因此在财政改革中必须重视起基层群众的切实利益。但是由于财政改革相关问题的决定过程中, 基层群众方面的代表还不是很多, 这就使得基层群众的心声不能很好的被反映, 所以说, 最终在财政改革中对于基层群众的考虑就相应的有所不足。这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基层群众是国家建设的执行者,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执行者, 根据“三个代表”的思想, 群众也应该说国家建设过程中利益的获得者, 但是如果财政改革中对于基层群众的考虑不足, 就很容易给基层群众的利益是以带来障碍, 容易造成群众的不满心理, 这与财政改革的目的是背道而行的。因此, 财政改革对于继承群众的考虑不足也是当前财政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

3. 财政改革中的监督力度不足

财政改革的推行就其本质来说是国家管理人员进行国家治理的手段之一, 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手段, 所以在其进行的过程中, 就不能离开有效的监督。由于目前的多种因素的限制, 我国财政改革中的监督力度还不足, 这就使得很多财政改革的推行者出现了侥幸心理, 在工作中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 给国家的财政建设和财政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以说, 解决财政改革中的监督力度问题也非常重要。

四、对于财政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面分析的当前财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推行财政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财政改革过程中注意对民声的倾听

对于群众利益的创造始终是国家发展中不能脱离的一个目标, 上面的问题分析中也已经提到了当前的财政改革对于基层群众的关注不足, 所以说在以后的财政改革中, 一定要注意倾听民声。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多, 所以说倾听民声的方式也变得丰富容易了, 比如在财政改革之前, 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置专栏专门用来群众反映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 把相关财政改革涉及到的问题反映给群众, 让群众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进而及时把想法反映给有关部门。总之, 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 对于民生的倾听都是应该注意的。

2. 保证多渠道的财政改革监督

对于财政改革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财政改革的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会有很多, 单靠国家的力量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说,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群众和其它社会组织的监督, 比如可以增设专门的问题反馈部门, 专门受理社会组织单位以及个人对于财政改革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映, 也可以派遣一定的工作人员及时去和社会中的其它组织和个人进行沟通, 及时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进而保证出现的问题的及时解决。因此, 保证多渠道财政改革监督也是应该注意的。

五、结束语

财政改革关系着国家的长久发展, 关系着百姓的切实利益, 所以说做好财政改革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尚希, 邢丽.中国财政改革30年[J].决策与信息, 2008, (7) :8-11.

上一篇:2011年个人安全生产履职报告下一篇:买新书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