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国直言

2024-05-18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国直言(精选11篇)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

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

4、参知政事: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

5、晏元献:晏殊,字元献

6、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

7、馆职:官职名称,负责书籍编校

8、尔:同“耳”,罢了

9、是:这样

10、顾:难道

11、正色:表情严肃

12、遽:立刻

13、自是:从此

译文

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郑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 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王安国简介

王安国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他的《题滕王阁》一诗是在13岁时登滕王阁所作,诗中言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传,并得到好评。而他也越奋发读书,对诗文、词赋更有所长。他虽然多次参加应试,但因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为此,欧阳修曾有诗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其所写的文章列为第一,但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但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个出名的贤士。熙宁元年(1068年)经大臣--三司使韩绮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教授西京国子。此时王安国已41岁,才从布衣入仕。

因他是王安石胞弟,熙宁四年(1071年)任满回京,神宗召见,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映。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不甚理解,颇有微词,直说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外面说他用人不当,敛财太急了)。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悦,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变法由不理解到反对,因而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见,当王安石劝他少沉溺于吹笛时,他则要其兄远小人。吕惠卿对此非常气愤,熙宁七年,趁王安石罢相,他任参知政事之机,借郑侠以《流民图》反对新法下狱事,认为王安国与郑侠属同党,削职放归乡里,“天下之人皆以为冤”。不久,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亡故。

熙宁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其后裔:曾孙王仕荣迁居临川荣山乡,曾孙王仕显迁东乡蒿源、浯溪一带。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

王安国作品

王安国工诗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诗工于用事,对偶亲切。其天才逸发,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文章如《后周书序》、《韩干画马跋》,借题发挥,议论爽快,绰有深意(《艇斋诗话》)。诗歌格律稳健,风韵秀雅,足以名家(《诗薮》外编卷五)。七言诗佳句如“桧作寒声风过夜,梅含春意雪残时”(《缭垣》),“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甘露寺》),“若怜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春阴》),“北固山横三楚尽,中泠水入九江深。纷纷落月摇窗影,杳杳归舟送梵音”(《同器之过金山奉寄兼呈潜道》),颇有唐诗风韵。也能词,《减字木兰花》(春情)词有“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之句,将思春情绪写得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王安国逝世后,家人汇集其诗文编为文集100卷(曾巩《王平甫文集序》),《宋史·艺文志》七著录《王安国集》60卷、《序言》八卷,似有删并。诗文大多已佚,今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卷631录其诗一卷。《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文》卷1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江西诗征》收录《题滕王阁》等诗5首。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国直言

(八)(2012·盐城)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魏文侯从谏》,完成第33~36题。

【甲】(见教材原文)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任座:人名,魏国大臣。④趋:快走。

33.解释选文中加粗的字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面刺寡人之过者 ( )

(3)不以封君之弟 (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3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文 侯 问 于 群 臣(曰)

3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答:

36.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

(1)方式相同处:

(2)方式不同处: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国直言

一、免疫病种

布鲁氏菌病、新城疫、狂犬病、绵羊痘和山羊痘、炭疽、猪伪狂犬病、棘球蚴病 (包虫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经典猪蓝耳病) 、猪乙型脑炎、猪丹毒、猪圆环病毒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鸭瘟、低致病性 (H9亚型) 禽流感等动物疫病。

二、免疫推荐方案

有条件的养殖单位应结合实际,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1. 布鲁氏菌病

(1) 区域划分

一类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等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县为单位, 连续3年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牛羊种公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则上不免疫, 个体病原阳性率超过2%的县, 由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报省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免疫。免疫前监测淘汰病原阳性畜。已达到或提前达到控制、稳定控制和净化标准的县, 由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报省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不实施免疫。

连续免疫3年后, 以县为单位, 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评估考核达到控制标准的, 可停止免疫。

二类地区是指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15个省份。原则上不实施免疫。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县, 需要免疫的由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经省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免疫, 报农业部备案。

净化区是指海南省。禁止免疫。

(2) 免疫程序

经批准对布鲁氏菌病实施免疫的区域, 按疫苗使用说明书推荐程序和方法, 对易感家畜先行检测, 对阴性家畜方可进行免疫。

使用疫苗:布鲁氏菌活疫苗 (M5株或M5-90株) 用于预防牛、羊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活疫苗 (S2株) 用于预防山羊、绵羊、猪和牛的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活疫苗 (A19株或S19株) 用于预防牛的布鲁氏菌病。

2. 新城疫

对鸡实行全面免疫。

商品肉鸡:7~10日龄时, 用新城疫活疫苗 (低毒力) 和 (或) 灭活疫苗进行初免, 2周后, 用新城疫活疫苗加强免疫一次。

种鸡、商品蛋鸡:3~7日龄, 用新城疫活疫苗进行初免;10~14日龄用新城疫活疫苗和 (或) 灭活疫苗进行二免;12周龄用新城疫活疫苗和 (或) 灭活疫苗强化免疫, 17~18周龄或开产前再用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一次。开产后, 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强化免疫。

使用疫苗:鸡新城疫灭活疫苗或活疫苗。

3. 狂犬病

对犬实行全面免疫, 重点做好狂犬病高发地区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犬的免疫工作。

初生幼犬2月龄时进行初免, 3月龄时进行二免, 此后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免疫。

使用疫苗:犬狂犬病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4. 绵羊痘和山羊痘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羊进行免疫。

6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 以后每隔12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使用疫苗:山羊痘活疫苗。

5. 炭疽

对近3年曾发生过疫情的乡镇易感家畜进行免疫。

每年进行一次免疫。发生疫情时, 要对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家畜进行一次紧急免疫。

使用疫苗:无荚膜炭疽芽孢疫苗或Ⅱ号炭疽芽孢疫苗。

6. 猪伪狂犬病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猪进行免疫。

商品猪:55日龄左右时进行一次免疫。

种母猪:55日龄左右时进行初免;初产母猪配种前、怀孕母猪产前4~6周再进行一次免疫。

种公猪:55日龄左右时进行初免, 以后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免疫。

使用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7. 棘球蚴病 (包虫病)

对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行地区的羊实行免疫。

每年对当年新生存栏羊进行疫苗接种, 此后对免疫羊每年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使用疫苗:羊棘球蚴 (包虫) 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经典猪蓝耳病)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猪进行免疫。

商品猪:使用活疫苗于断奶前后进行免疫, 可根据实际情况4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种母猪:15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 可根据实际情况, 配种前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种公猪: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 以后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使用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9. 猪乙型脑炎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猪进行免疫。

每年在蚊虫出现前1~2个月,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免疫时间, 对猪等易感家畜进行两次免疫, 间隔1~2个月。

使用疫苗: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或活疫苗。

1 0. 猪丹毒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猪进行免疫。

28~35日龄时进行初免, 70日龄左右时进行二免。

使用疫苗:猪丹毒灭活疫苗。

1 1. 猪圆环病毒病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猪进行免疫。

可按各种猪圆环病毒疫苗的推荐程序进行免疫。

使用疫苗: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

1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鸡进行免疫。

商品肉鸡:在1~7日龄、10~14日龄和56日龄时使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二免和三免。对40~50日龄出栏的肉鸡, 建议只进行两次免疫。

种鸡、商品蛋鸡:56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肉鸡;110~120日龄时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进行四免。开产后, 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免疫。

使用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或活疫苗。

1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鸡进行免疫。

商品肉鸡:在10~14日龄、22日龄左右时使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和二免。对40~50日龄时出栏的肉鸡, 在24日龄前完成免疫。

种鸡、商品蛋鸡:在10~14日龄、28~35日龄时使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和二免, 110~120日龄时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灭活疫苗进行三免。开产后, 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免疫。

使用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灭活疫苗或活疫苗。

1 4. 鸭瘟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鸭进行免疫。

商品肉鸭:14日龄左右时, 用鸭瘟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免疫一次。

商品蛋鸭:在14日龄左右、60日龄左右时使用鸭瘟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和二免, 以后每隔半年免疫一次。

种鸭:在14日龄左右、60日龄左右时使用鸭瘟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和二免, 开产前一个月用鸭瘟活疫苗进行三免;开产后每4~6个月免疫一次。

使用疫苗:鸭瘟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1 5. 低致病性 (H9亚型) 禽流感

对疫病流行地区的鸡进行免疫。

商品肉鸡:7~14日龄时进行初免;28~35日龄时进行二免。对40~50日龄出栏的肉鸡, 建议只进行初免。

种鸡、商品蛋鸡:初免、二免免疫程序同商品肉鸡;110~120日龄时进行三免。开产后, 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免疫。

使用疫苗:禽流感 (H9亚型) 灭活疫苗。

三、其他事项

(1) 各种疫苗具体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操作。

(2) 切实做好疫苗效果监测评价工作, 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时, 应立即实施加强免疫。

(3) 对开展相关重点疫病净化工作的种畜禽场等养殖单位, 可按净化方案实施, 不采取免疫措施。

(4) 必须使用经国家批准生产或已注册的疫苗, 并加强疫苗管理, 严格按照疫苗保存条件进行贮存和运输。对布鲁氏菌病等常见动物疫病, 如国家批准使用新的疫苗产品, 也可纳入本方案投入使用。

(5) 使用疫苗前应仔细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如是否在有效期内、疫苗瓶是否破损等。免疫接种时应按照疫苗产品说明书要求规范操作, 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6) 要切实做好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避免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消化道、可视黏膜等途径感染病原或引起不良反应。

(7) 免疫过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 猪、牛、羊、犬等家畜免疫要做到“一畜一针头”, 鸡、鸭等家禽免疫做到勤换针头, 防止交叉感染。

(8) 要做好免疫记录工作, 建立规范完整的免疫档案, 确保免疫时间、使用疫苗种类等信息准确详实、可追溯。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国直言

一、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对于文言文,学生需要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进一步获取初步的感性知识。因此初中老师在教学文言文诵读时,对学生的指导内容要包含朗读时的节奏、语调、语气等。也必须指导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断句,让初中学生先领会句子内容,然后根据意义进行划分。一旦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文言文诵读,也就为学好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只有在理解学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说在2015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云阳洞北小刚记”这篇文言文试题中,第一个小题就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其亦知勤事之酬耶”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有2分的分值。若是学生无法领会这句话的意思,断句也就极容易出错。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可以传授初中学生一些断句方法。让学生知道“主谓之间必分、发语词与后面内容必分、关联词与后面内容必分、动词与宾语应分、修饰语与中心词可分、介宾短语不能分”。这些断句方法在平日里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使用。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内容“其/亦知/勤事之酬耶”。初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深入认知。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诵读,以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翻译教学策略

1.文言文翻译教学

翻译是初中语文老师文言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许多初中老师也很重视,不厌其详逐字逐句给学生进行细解,使得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变成老师一言堂、学生当书记员的课堂模式。这样不仅老师辛苦,学生也会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乏味、枯燥的情绪。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景在许多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是很常见的。在初中更多的是使用直译法,力争字字落实。教学第一步是以汉语代替文言文词语,化单音为双音节。第二步是补齐漏掉的词语与音节,调整语序。第三步,将译句置入原文,检查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再进行修改调整。因而,初中语文老师把翻译方法教授给学生之后,要懂得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手里。比如“云阳洞北小刚记”中第一段“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箨”字在试卷下方有注解,老师讲解时可以先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互相分工协作,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等方式结合上下文自行尝试翻译。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先进行诵读教学,让学生懂得如何对这一段句子进行断句的基础上再尝试翻译。初中学生对此段内容有一定感性认知之后,容易引发学生半知半解的情绪,激发学生想要知道文章意思的心理。一旦这样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答案学生才会记忆更牢固。老师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讲出自己小组翻译的内容后,在综合所有小组答案进行总结归纳,修改或补充等。从而不仅能够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还能让初中学生对所探究内容的答案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深入。

2.抓重点

中考时,对于文言文翻译题的阅卷评分要点就是抓重点词、句。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文言实词加以积累。通过以点带面,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比如说常见的“之”、“而”、“于”、“以”、“其”等文言虚词,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比较,促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教材中重要的文言文内容进行背诵,掌握重点内容翻译。比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醉翁亭记》之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这些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翻译就可以让初中生把其翻译全部背诵,然后语文老师再选取一些与课文文章难度差不多的课外文言文材料给学生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某些特殊的字,比如说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还会遇到某些特殊的句子,比如说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一词多义、判断句等。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教授方法时,点拨过程中不要只是纯粹的讲语法,还是需要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尽管在中考试卷中,此部分内容并不作为考试重点,但是却有利于初中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所以初中语文老师要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多加重视。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懂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所学文言文内容进行思考、探寻,利用学生竞争心理,采取比赛模式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文言文翻译、断句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篇5: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

黔之驴

柳宗元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选自苏教版教材)

1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2分)

(1)蔽林间窥之( )(2) 以为且噬己也( )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

③虎大骇,远遁……甚恐。 ( ) ④稍近,益狎……蹄之。 ( )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译文: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杨亿巧对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1.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3.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二、愚公移山

(2014达州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二)(15分)

1.(2分)(1)将近(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篇8: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国直言

语文新课标要求:“九年義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就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古典文化知识素养。因此,不难理解近年来我市中考语文试卷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在分值上为什么占有较大比例;这其中又以文言文阅读考查为重心。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在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共同要求。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说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着遵循新课标所阐释的语文精神,历年来我市语文中考大纲对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等)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理解归纳文章的基本内容或中心思想,能结合实际表述自己的领会或见解。

下面以2015年为例,看看我市历年中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阅读考查方面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近几年来我市中考都采用了比较阅读的考查模式。选用甲、乙两个文段(甲文选自课内,乙文选自课外),让学生对比阅读后完成后面的试题。在选材上:多选用人物类或故事类的文章,二者题材相似,常形成互补或映衬关系,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多有相近之处,配合试卷本身给出的注释,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请看原题再现: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16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8.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甲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庄子故事两则》,乙文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显然,两段文字都是写人的文章,又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乙文虽选自课外,但较浅显,学生不难理解。两文都涉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要求。在题型分布上,设置5至8四个题目,第5题为字词解释(4分,含四个小题),第6题为辨析选择题(3分),第7题为句子翻译题(4分,含两个小题),第8题为简答题(5分,含两个小题)。从题目上看,考查的知识点分布合理,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积累,立足基础又适当拓展,比较阅读的优势得到了较好体现。第8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深层内容的理解感悟、分析归纳和运用语言进行恰当表述的能力。第5至7题为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题,一直是文言文阅读考查必不可缺的内容。

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什么是信、达、雅?“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严复《天演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基本做到“信”和“达”。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学好和熟练把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直译,一是意译,学生应结合题目的实际要求择机处理。在翻译方法上,在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了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几种方法:

保留法:古今同义词或表时间、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翻译时保留不变;比如第7题第一句可译为:惠子在梁国(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补充法:把文言单音节词变成双(多)音节词,或补充完整被省略的句子成分;比如第二句可译为: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

调整法:翻译时把倒装句的句子顺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比如第一句应说:惠子在梁国当宰相,而不说惠子当宰相在梁国。此外,还有替换法、删除法等,有人把它总结为文言文翻译96字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义;扣住词语,字字落实。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篇9:中考语文文言文陆元方卖宅练习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

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文化常识】

“东都”与“西都”。“东都”与“西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而言的。上文说陆少保“曾于东都卖一小宅”,这是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今西安市);汉朝人也以洛阳为东都,因为它在国都长安的`东西。再往上推,周武王建都镐,称西都,也把洛阳称为东都。后代也有以开封为东都的。东都一度曾被称为“东京”,那么长安便是“西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直②但③遽④辞

篇10: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1. A

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2. D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文中齐国“ 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2 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2 分)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2014沈阳市)阅读选文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2分)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1.(1)满一年

(2)兴办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2.A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4分)

齐威王:

尧 帝:

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篇11: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国直言

论语: 一 填空:

1、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的一部书。

二、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3.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5.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1.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四、解释加点的词: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五、翻译句子

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4 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答案:

一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儒 二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学》《中庸 三 1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 理解填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五 1 按一定时间 “悦”的古字愉快 生气发怒 每天 反省

真诚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旧的知识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有害 通“汝”你 通“智”聪明 刚毅

⑪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⑫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⑬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⑭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⑰(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⑱ 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 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并学习这些优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5 略(任选一则,谈出体会则可。)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7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道出(强调)了《论语》在人格修养(修身)和国家治理(治国)方面的巨大作用。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而要尊重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出师表: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②中道崩租()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b)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二)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j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②故托臣以讨贼也()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三)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士何及!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卒中往往语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写作

20.一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种种事情,许多事情会对我们的心灵、情感造成冲击、我们就有所感受。

请以“感受”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写出你与众不同的感受。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迹要清楚;③字数600字左右。

《出师表》答案 1.(1)pi3(2)cu2(3)wei4(4)mu4 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3.(1)D(2)B(3)C 4.C 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二、(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 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5.A 16.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

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17.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

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 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8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19非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阡陌()诣()邑人()

2、按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huî()然 yǎn()然 垂tiáo()

3、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②渔人甚异之()③欲穷其林()④屋舍俨然()⑤豁然开朗()⑥后遂无问津者()

4、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5、选择正确的译文: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

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二、语段阅读: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第一段中用“|”断句(注意: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2、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3)人们生活:

3、从二、三节文字中找出两组同义词

①()——()②()——()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一节中总写渔入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③第二节中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外界交往的心情的语句是

5、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6、读第三段,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7、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8、有些成语初自选文所在的课文,清写出其中的两个:、。

三、同类阅读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解释加点的字

缘()夹岸()异()复()穷()

2、默写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在原文中)并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文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挑花源的?

4、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加点的字

才()豁然()旷()俨然()

属()交通()悉()外人()

2、翻译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

4、哪些句子描写了挑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

5、概括本段段意

(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的字

具()要()咸()先世()

妻子()邑人()绝境()间隔()

无论()语()不足()

2、找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A、便舍船 B、屋舍俨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见渔人,乃大惊 D、武陵人捕鱼为业

3、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渔人至桃花源村,村人是如何对待渔人?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对待渔人:

社会风气:

6、“见渔人”,桃源人为什么“乃大惊”?

7、桃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有什么作用?表现桃源人什么思想?

8、桃源人为何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的字

便扶向路()()及()诣()

欣然规往()()问津()

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写出本文的成语

四、课外阅读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注:肆:店铺

1、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⑪与善人居()⑫面山二居()⑬居五日()

2、翻译画线句子:

3、根据文意概括出一个成语: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qiān;yì;yì;

2、豁;俨;髫

3、①沿着,顺着②为„„感到诧异③穷尽,走到头④整齐的样子⑤开阔的样子⑥探访,访求

4、①C、B②B5、①A②C

二、语段阅读:

(一)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草/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1)优美,富饶(2)安定,和平(3)自由,快乐

3、①要——延②恶-——皆——减——并言——云——道乃——遂

4、①豁然开朗②避秦时乱③不足为外人道

5、发现访问离开

6、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7、(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8、豁然开朗世外桃源

(二)1、相处住过了

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的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㈠

1、沿着溪水的两岸对„„感到诧异又穷尽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青草新鲜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沿着溪水向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忘路之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只开阔敞亮的样子开阔整齐的样子类交错相通都桃花源以外的人

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便看见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洞口模模糊糊,好象有亮光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怡然自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桃源中美好图景

1、详细同邀,邀请都祖先

妻子儿女同乡人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

更不必说告诉不值得

2、BC

3、自说祖先为了避免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4、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挚淳朴

6、与世隔绝以久

7、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反衬世人的不幸,表现桃源人和平生活的愿望

1、沿着先前的到告诉

高兴的样子打算渡口

2、写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3、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属引凄异()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4.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5.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6.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练习题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练习题三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人名)_________,撰 ,本文选自,三峡是、、的总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①重岩叠嶂 嶂:___________ ②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 ③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4分} 答:

练习题四

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B.良多趣味(良:实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D.林寒涧肃(肃:严肃)2.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练习题五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3)或王命急宣()或以为死()(4)则素湍绿潭()有奇字素无备者()

2.翻译下列各句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4.②、③、④段写___________,分别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四季变

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__ 的总特征。5.(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六

1.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沿溯阻绝(断)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C. 或王命急宣(或者)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2.翻译下列各句。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3.文章①段总写,描述了 地势。4.②、③、④段写,分别写出了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 的总特征。

5.第②段写三峡 ;第③段写三峡 ;第④段写三峡。

6.①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②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③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④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7.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

8.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9.找出两个写山的四字短语:,;找出两个写水的四字短语:。

练习题七

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九

一.背诵默写

1.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

2.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

3.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 4.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5.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6.形容三峡江水澄清、风光妩媚的句子: 7.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8.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象的句子:

9.《三峡》中以快马和疾风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10.《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借比喻突出了江水流速极快,本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

11.本文中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色,请写出春、冬季江水特点的句子: 12.三峡水库蓄水已达135米,真正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本文里描绘的渔者歌唱的“ ”的情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二.问答题

1.通过对三峡两岸之山的描写,突出三峡怎样的特点?

2.本文写到“三峡”夏季水势时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与之相似的是哪些两句? 3.请用简要的词语分别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5.作者只有“清荣峻茂”四季就概括写出了水、树、山、草的风貌,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景色再现出来。

6.作者在描写秋天三峡时,引用渔歌,请写出文中引用的渔歌及其作用。7.作者写三峡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它景物衬托,请写出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练习题十

1.《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 《三峡》先写三峡地貌,接着依次分写夏、春冬、秋 四个时期的景物。

3.文中写山岭连绵和山势漫长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写山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5.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7.“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8.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0.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1.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4.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15.《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小石谭记》后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8分)(1)悄怆幽邃()(2)斗折蛇行()(3)乃记之而去()(4)潭中鱼可百许头()(5)以其境过清()(6)不可名状()(7)伐竹取道()(8)佁然不动()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14分)(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7、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8、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9、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特点,写出了自己 的感受。(2分)

10、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2分)

11、读了第2自然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分)

12、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3分)

13、理解填空。(4分)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4、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5、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4分)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2分)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二、对比阅读(62分)

(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悄怆幽邃()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乃记之而去 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相 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2分)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4分)甲文: 乙文: 共同情感:

(二)2008年安徽试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贝《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以其境过清()(2)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2006年海南调研试题(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不见曦月(xī)B.素湍绿潭(tuān)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D.佁然不动(y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略无阙处()②良多趣味()

③俶尔远逝()

④斗折蛇行()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6分)

(四)2006年湖北荆州试题(10分)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百[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

1、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2分)

A.如镜之新开

学而时习之 B.不可知其源

其真不知马邪 C.似与游者相乐 负者歌于途 D.山峦为睛雪所洗 全石以为底

2、解释加点的词的词义。(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③皆若空游无所依()④于时冰皮始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急洏甚箭,猛浪若奔。

4、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A.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的声响。B.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C.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五)2006年湖北仙桃试题(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④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12分)

【注】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②雉堞(zhìdié):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pǐ):毁坏。③榛:丛生的杂树。莽:深密的荒草。④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城上。⑤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⑥阒(qù):静。(xiînɡ):远。⑦状:描述。⑧丁丁(zhēnɡ zhēnɡ):棋子敲击声。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游戏,用箭往壶里投,以投中次数决定胜负。⑩公退:办公归来。被:同“披”。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第:只。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水尤清冽()(2)不可具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记之而去 公退之暇 B.其岸势犬牙差互 待其酒力醒 C.潭西南而望 野芳发而幽香 D.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2分)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文段理解。(6分)

(1)甲文第二段共有三句,其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第 句;乙文第一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 ”;乙文中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遇的一个词是“ ”。(3分)(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3分)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 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一、1.(1)忧伤(的样子)(2)像蛇一样(3)离开(4)大约,大概(5)凄清,冷清清(6)说出(7)砍(8)呆呆的样子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2)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3)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4)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底上。(5)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6)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7)(鱼)时而静止不动,时而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C 4.D 5.B 6.C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9.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0.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1.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12.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3.①全石以为底 ③俶尔远逝 ④鱼 水 14.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5.答案不唯~: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2分,能合理赏析3分。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16.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2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17.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一)

1、清澈透明 深

2、B

3、如鸣佩环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被贬官后的悲苦孤寂

(二)1.(1)因为(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1.C 2.①缺 ②很 ③消失 ④像北斗一样 3.(意思正确即可)①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四)1.C 2.①竞:争 ②可:大约 ③若:像 ④于:在 3.那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4.C

(五)1.(1)格外(或:特别、尤其)(2)详细(或:全部)2.D 3.江流山峦之外(或:江流山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而已(或:翠竹绿树罢了)。4.(1)第一空:一 第二空: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第三空:谪(或:谪居)(2)示例:“消遣世虑之情”、“排解谪居之忧”等。

《三峡练习题》参考答案:

练习题一

1.①飞奔的马 ②连续 2.B 3.①水势迅急凶猛 ②景色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4三峡七百里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练习题二:

1.(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练习题三:

1.(1分)郦道元 2.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逆流而上。③快。3.(4分)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4.(4分)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1分)、高耸峻拔(1分)。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1 分)、水流湍急(1分)。

练习题四: 1.D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4.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5.A 练习题五:

1、(1)自三峡七百里中 从(2)沿溯阻绝 断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哀转久绝——消失(3)或王命急宣——有时(4)则素湍绿潭——白色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有奇字素无备者——向来 2、(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4)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三峡的地貌,峰高谷深的险要4.江水,夏季 春冬 秋季,山高水险

5、(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7.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8.《与朱元思书》中描绘山水与本文相似的句子是:山——争高直指,互相轩邈 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练习题六:

1.C 2.①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②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⑤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绝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⑤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要沾湿了衣裳。3.三峡的地貌 峰高谷深的险要 4.江水 夏季 春冬 秋季 山高水险 5.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 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 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 6.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 8.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9.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练习题七:

1.C(2分)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练习题八:

1.(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3分)①A②D③B 3. B 4.(2分)[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练习题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1.山势连绵不断,山峰高耸,遮天蔽日。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3.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4.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5.清清的江水跳跃着,闪动着粼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峻挺拔,野草密密青青。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7.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8.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陋室铭》

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 2、全文点睛句:

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11、本文中心思想:

七、问答题

12、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13、、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1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16、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7、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1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20、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2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22、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拓展题:

1、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 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3、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孔子云:何陋之有?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节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 的性质

13、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14、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 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5、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 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17、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 “何陋之有”张本。

18、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9、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 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0、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 馨”

21、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22、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拓展题:

1、略

2、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 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 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3、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①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②淤泥而不③染,④濯⑤清涟而不⑥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⑩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⑾君子者也。⑿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⒀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① 蕃: ②淤泥: ③染: ④濯 ⑤清涟: ⑥妖: ⑦亭亭: ⑧植: ⑨亵玩: ⑩隐逸: ⑾君子: ⑿噫:。⒀宜:

2、翻译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我国古代文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请你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不汲汲于富贵”这一意思的句子。

4、你最欣赏莲花的哪一种品格,说说理由。

5、写菊花和牡丹有何用意?

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7、《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8、文中两个“独”字都,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明。

9、文中用来比喻君子志洁行谦、德声远播的句子是哪句?写一句类似的名言警句。

10、“噫”的作用是什么?

11、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关“君子”的名言警句,再举一例并简述其内涵。

1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概括莲花的品质。

15、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

16、按原文填句子。

①写莲花高洁的句子:②写莲花质朴的句子:③写莲花正直的句子:

④文章写生长环境的句子(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⑤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 ⑥风度的句子(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今人敬重而不轻侮的句子。):

⑦象征君子美好姿质的句子:

⑧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莲的品质(中心句)?

17、文中成语:

18、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参考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①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②淤泥而不③染,④濯⑤清涟而不⑥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⑩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⑾君子者也。⑿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⒀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①蕃:多。②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③染:沾染(污秽)。④濯:洗涤。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⑥妖:美丽而不端庄。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立。⑨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⑩隐逸:指隐居的人。⑾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⑿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⒀宜:应当。

2、翻译句子。

我单单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纯芳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可轻易玩弄啊。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因为这句不仅写出了莲的高贵品质,在恶劣环境中能洁身自好,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5、用菊花从正面映衬莲花高尚可爱的美好形象。用牡丹从反面映衬莲花高尚可爱的美好形象。

6、作者用意是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7、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质朴、正直、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志洁行廉端庄、不轻侮;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8、文中两个“独”字都表现了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明 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9、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10、“噫”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11、①以花喻人、托物言志。②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③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让我们的人生之路多一些高尚之举。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此句讲的是为人态度或个人修养)

13、、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14、概括莲花的品质。

高洁、质朴、正直、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志洁行廉端庄、不轻侮。

15、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6、按原文填句子。

①写莲花高洁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②写莲花质朴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③写莲花正直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④文章写生长环境的句子(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⑤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上一篇:英语生命课堂感受作文350字下一篇:豆瓣上如何发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