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讲课课件

2024-04-18

果树讲课课件(精选5篇)

篇1:果树讲课课件

一、案管部门建案

(此时操作下列步骤的是济南市案管办人员纪德强)

1、点击“案件受理”-----“公诉业务”-----“新案件登记”;出现了“受理案件向导”操作界面-----此时填写“受理案件向导”的基本信息,----点击“下一步”和“完成”------此时会出现“案卡信息”。

2、填写案卡信息(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审查起诉受理情况”和“犯罪嫌疑人情况”)。注意一点:标记星号的部分是必填项目。

3、填写“犯罪嫌疑人情况”案卡时步骤:先点击“+”,然后开始填写基本信息。注意“犯罪嫌疑人情况”案卡包括三个子案卡分别是:“基本信息”、“涉案情况”、“强制措施情况”,千万不要遗漏。

4、三个子案卡填写完毕以后,再点击“+”,则意味着添加同案犯罪嫌疑人。填写方法与上面一样。

5、上述案卡信息填写完毕以后点击桌面左上角的“案件分配”-----出现提示栏“此案件拟分流给公诉一处办理”------点击“确定-----出现“案件分配”提示框,(此时可以选择“自动分配”或者“手动分配”)---点击“自动分配”-----出现了新的提示框,该页面左上方的显示“拟将该案分配给【公诉一处】的【某某某,例如糕洪猛】办理,请确定”---此时如果案管的人员选“择确”定则【某某某】将成为承办人(注意:此时【某某某】不是最终的承办人,进入公诉阶段后公诉部门的内勤仍然可以调换新的承办人)---接下来提示“分案成功”,此时的案件已经分配给公诉一处的内勤。

二、公诉部门内勤接续分案(注意:此时开始进入公诉部门流程,大家务必细心)

1、登陆公诉部门内勤的账户(例如:邓莹)

2、在左上角的提示文件夹中选择“业务办理”左侧的“+”号,----点击“在办业务”----双击在案管阶段所建立的案件----出现了“确定承办人”对话框,(包括了“确定”和“变更承办人”)----点击“变更承办人”----出现了“变更承办人”提示框(该提示框右侧显示“新的承办人为”***【李多民】,此时你可以自己自由选择,但是必须填写变更承办人的原因,在10种原因中任意选择,选择“其他”则在下面手动填写原因)----点击“确定”,----出现了《指定变更/案件承办人申请表》,系统此时自动提示将该申请表发送给李多民的分管检察长范芸,即是否同意变更承办人可以由该副检察长同意。

3、进入副检察长范芸的账户,此时出现了“有一份待批文书”提示栏----双击该提示栏----出现了需要待批的文书-----点击“同意”按钮---然后点击“保存并返回承办人”(此时意味着该副检察长同意将案件的承办人由糕洪猛变更为李多民)

三、进入公诉部门承办人实质办案阶段

1、点击进入公诉承办人李多民的账户。

2、点击“业务办理”前面的+号----点击“在办业务”----双击该案件---弹出案卡信息(注意此时的案卡信息之前已经由案管部门填写了大部分,剩下的能完善多少就完善多少)。

3、页面左侧分上下两个对话框,上面部分是流程图,下面部分是操作的导向图。

4、点击“在办文书”----点击“新建文书”---出现了“新建文书”提示框(注意左侧是案件的不同阶段,右侧是不同阶段的文书模板)---点击右侧模板中的“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告知书”-----出现了“确定”、“一键生成”、“取消”三个选择方向。

(注意如果选择“一键生成”意味着同时产生了两个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告知书,这个功能是为了快捷办案用的。我们也可以选择“确定”即一次生成一份告知书,不足之处是只能生成第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名字,后续还得更改姓名,如果共同犯罪案件建议最好使用“一键生成”)。

5、点击“一键生成”之后----出现“选择犯罪嫌疑人”提示框----我们在选定本案的犯罪嫌疑人之后,----点击“确定”---生成了电子版的《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告知书》(本案是两名嫌疑人,即生成了两份)。

6、确认文书是否需要经过审批:将鼠标移动到该《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告知书》,----系统自动提示该文书的最低审批角色为“承办人”(言外之意就是该文书承办人自己就可做主,不用经领导审批,如果非要报请领导审批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会加重领导的业务量,会被挨骂的。)

7、选中已经生成的《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告知书》(选中的方法:在两份文书前面的□内单击鼠标,便出现了∨号)----点击左下角的“入卷”按钮。此时意味着这两份《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告知书》已经进入系统的电子化卷宗区。

8、若果案件存在被害人那么我们还需制作《被害人权利告知书》方法同上面一样,如果没有被害人该文书即可省略。

9、接下来制作《讯问笔录》,制作的方法与《犯罪嫌疑人告知书》是一样的。

10、如果案件经过初步审查发现证据不足,即存在退补情况(系统称为“退查”)该如何操作:点击“案卡信息”---选择“审查起诉受理情况”---出现了案卡页面----点击“退查、重报情况”----填写“第一次退查日期”---填写“一次退查理由”,----填写完毕后点击保存按钮(即软盘按钮),如果没有通过,会有对话框提示。

11、点击“办案步骤”---出现流程图----点击“第一次退回补充侦查”---出现“即将执行第一次退回补充侦查节点,是否执行?”的提示----点击“是Y”

12、点击“在办文书”----“新建文书”----“审查起诉”文件夹---点击“第一次退回补充侦查”---双击“补充侦查决定书”----系统生成电子版的《补充侦查决定书》模板----填写《补充侦查决定书》----点击保存按钮(软盘按钮)后----在“在办文书”下面出现了----《补充侦查决定书》。

13、《补充侦查决定书》是需要经过领导审批的,如何审批呢?方法如下:点击左上角的“文书操作”---点击“拟制审批表”---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化的《补充侦查决定书审批表》----填写审批表(填写的内容承办人自己决定)----点击保存按钮---在“在办文书”下面出现了《补充侦查决定书审批表》----选中《补充侦查决定书》和《补充侦查决定书审批表》,(立刻出现√号),---点击左下角的“发送审批按钮”(人的头像标志)----系统出现“是否将选中的文书发送审批?”提示---点击“确定”----出现“人员选择”菜单----系统会自动提示具有审批权的领导----点击“确定”----系统会自动提示“发送审批成功”,此时案件已经发送给了公诉一处的处长郭一星。

四、公诉部门的负责人(在基层院是科长,在分市院是处长,此时需要对办案人员报送审批的文书进行签批,希望领导们注意)签批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进入具有审批权的领导的账户,在本案例中为郭一星。

2、点击“业务办理”---点击“在办案件”---系统会提示此时的您有待批案件---双击待批的案件----出现《检察文书审批表》---点击“同意”----点击“保存并返回承办人”---此时该《审批表》会返回承办人。

(注意:作为领导你也可以调取并修改审批表所审批的具体文书,像案例中的《补充侦查决定书》,你如果更改会出现电子留痕,当然啦你也可以选择“不同意”,此时会导致承办人重新报请审批)

五、我们再次回到承办人员(李多民)的界面,进行继续办案。

1、登陆李多民的账户。

2、双击左下角的“刷新”按钮(外观是两个首尾相连的箭头)----提示“郭一星审批返回,同意”----双击《补充侦查决定书》让其生成文号。(此处需特别注意:如果不双击该文书,此补充侦查决定书是不能自动生成文号的,同时也不能入电子化卷宗的,也就是说你也没有办法进行下一步操作)注意:不双击“刷新”按钮会导致领导的审批意见不出现,也就是意味着你没有办法生成文号,也就不能入电子化卷宗,没办法后续操作,原因和我们使用的126等邮箱一样。

3、点击“办案步骤”---在“第一次退回补充侦查”按钮上按鼠标右键---出现“送案”提示----单击“送案”----出现“案件移送”对话框---选择“送案单位”(例如:济南市公安局)----点击“确定”---出现“操作成功”提示---即案件已经退给了侦查阶段此时的承办人可以歇一歇了。

注意:此时意味着承办人在虚拟的空间内将案件送到了济南市公安局,实际上承办人应该讲纸质卷宗送到案件管理办公室,案管办将纸质卷宗送到济南市公安局,我们一定要建立双重的思维,即虚拟的网络环境下的办案流程和纸质卷宗传递两种思维。

六、经侦查机关(济南市公安局)一个月补充侦查以后,案件再次送到了案件管理办公室。在现实的办案环境下我们案管部门的人员肯定要确定该案是否是新案件,在询问民警后我们得知这是个退补的卷宗,那么我们该如何操作的?

1、进入案管内勤的账户(纪德强),2、纪德强开始受理退补卷宗啦:点击“案件受理”---点击“公诉业务”----点击“已有案件登记”---出现“受理案件向导”---在“受理类别”中选择“第一次退查重报”----点击“提案□”---点击“下一步”----出现“查询页面”---点击“查询”---出现案件列表后选中该案----系统自动又回到了“受理案件向导”---点击“下一步”---出现“受理标准”---点击√“全部条件满足”----点击“下一步”---点击“完成”---生成了案件的统一受案号和部门受案号。(此时,在网络环境下该案件已经自动的分到了承办人手中,纸质卷宗仍需案管部门与承办人之间传递)。

七、案件经过重报后再次回到承办人李多民手中后,我们再次进入承办人账户,进行办案。

1、进入公诉一处承办人李多民账户。

2、点击“案卡信息”---点击“审查起诉受理情况”----点击“退查、重报情况”。(此时我们发现在该案卡信息“第一次重报日期”一栏中,系统已经自动填写了重报的时间)

3、假设我们现在在1个月的审查起诉期限内不能将案件办理完毕,需要延期,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我们点击“在办文书”----点击“新建文书”----在选择《延长审查起诉期限审批表》-----点击“确定”-----系统自动生成了《延长审查起诉期限审批表》-----查看最低审批角色----如果承办人即可审批那么可以直接入卷。(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审批类的文书不用再行生成审批表,因为该文书本身就是一个审批表,操作中你也根本无法生成审批表,如果需要领导审批直接发送给领导就可以)。

4、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审查报告》,经过领导审批同意后入卷。(在这里我们要注意领导对正在审批的具体文书进行修改后,我们认为他的修改是正确的,可以使用“痕迹保留”,操作方法是:点击“文书操作”----点击“接受痕迹保留”。)

5、《审查报告》制作完毕并入卷以后,意味着我们案件已经审查终结,应当进行起诉(或者不起诉),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首先点击“案卡信息”----点击“审查起诉审结情况”-----全面的填写案卡信息。(注意:其中必须填写“审结情况”,你可以选择“起诉”也可以根据案情选择“不起诉”或者其他的5种情况)。

6、点击“办案步骤”-----点击“审查起诉(含部分不起诉)”-----出现“是否执行起诉(含部分不起诉)节点”对话框-----点击“确定”---进入该节点。

7、点击“在办文书”------点击“新建文书”-----选择《起诉书》-----生成《起诉书》----拟制审批表------送领导审批-----入卷。

8、用相同的方法制作《量刑建议书》并入卷。(注意:量刑建议书可以使用“一键生成”)

8、在《起诉书》《量刑建议书》(如果是简易程序案件,还需要制作《简易程序建议书》)制作完毕后,点击“办案步骤”-----将鼠标移动到“起诉含部分不起诉”节点,------单击鼠标右键-----弹出“送案”按钮-----点击“送案”----弹出“移送案件”对话框----填写信息(注意:送达单位写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点击“确定”按钮----显示“操作成功”。(此时意味着案件已经移送至法院,下面等待的是开庭审理)

9、点击“案卡信息”----点击进入“审查起诉出庭、判决情况”案卡-----此时的信息能填写的尽量填写-----点击“办案步骤”---点击“出庭公诉”节点----填写案卡信息-----点击“裁判结果审查”节点-----填写案卡信息。

10、然后制作《刑事判决、裁定审查表》,制作方法和其他文书相同。

11、点击“办案步骤”----点击“流程结束”节点(意味着该案件办理完毕)

12、点击页面左上角的“案件归档”(意味着该案已经进入了电子化卷宗)。

篇2:果树讲课课件

第一课时

教师介绍朱自清的生活经历,期间穿插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扬州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第二课时

教师带领同学概括文中出现景物的特点,分析写作方法,体味文中的语言美。

第三课时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答:精美的语言、贴切的修辞、完整的结构

请看这幅简单的叶片图,我们发现了它并不完整,缺少的是什么呢?

答:叶子的主脉,也就是文章的主干。

文章的`主干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再次走进《荷塘月色》

分析课文

1 请同学回答文中的景物可分成哪几部分

答: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

2 根据课文分析这几处景物的特点(答案不必统一,能够体会出作者努力营造的意境即可)

答:小路——幽僻

荷塘月色——恬淡、安静、朦胧

荷塘四周——热闹

3 请同学思考,在这或幽僻或朦胧或安静或热闹的景色当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出门时——不平静

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脱

欣赏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重归失落

惦记江南——无限向往

走回家门——回到现实

4 经过这些分析,请同学画出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生将黑板上标注出的感情基点连接成线

5 连上了这段线,叶子成为完整的叶子,文章也是一篇动人优美的散文了。

大家可以看出,文中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作为景而出现,它被作者的感情涂上了一层新的色彩,这也就是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整体感知,体会升华

请同学听三段音乐,然后说出哪一段的感觉与《荷塘月色》的风格最接近。

播放交响乐《命运》、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分析:虽然作者的心情主要基调是不平静,但幽雅的荷塘与恬淡的月色缓解了他内心的焦躁不安,《命运》的强大震撼与《十面埋伏》的紧张都不适合于作者此时的心境,只有悠扬柔美的《梁祝》能够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淡淡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对比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事先将台湾作家颜元叔的文章《荷塘风起》印发给学生,以备课上之用。)

1. 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篇文章,在头脑中分别作两幅画,然后将心目中的图画描绘给同学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从色调、色彩、构图等多个方面作描绘,但要说出他们清幽与明丽的不同意境色彩来。

2.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荷塘,却能构筑出截然不同的两幅图画?

答:《荷塘月色》清幽的意境,是由朱自清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感情相结合而产生的。而《荷塘风起》虽然也描写了一个荷香芬芳、宁静翠绿的世界但它是由阳光、荷叶、清风和“我”的情感水乳交融而形成的,所以这样的意境更多的染上了阳光明丽的色彩。

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家的笔下,景物因人的出现而变得充满动人的色彩,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否也应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景物,从而使它们焕发出个性化的魅力呢?让我们一同来试试看,做到心中有爱,做到笔下有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教案点评:

教学由分析课文到整体感知,体会升华再到对比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结构清晰严谨,层层深入,把提高能力作为最终目的,是设计的最大特色。

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择出其中的精品,在课堂上推荐给其他的同学,大家讨论,进而深入探索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特点,全面了解其语言特色。

2.鼓励学生经过阅读后,试着画有关荷塘的简笔画,有助于明确荷塘景物的描写重点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行踪。

篇3:劳动法讲课课件

范 战 江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特征及其立法状况

(一)相关几个概念

1、劳动关系的概念

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表现形式有两种:直接实现劳动过程,间接实现劳动过程。大量的是直接形式,部分是间接形式如劳动力派遣,借调等。

2、劳务关系的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主体不确定,形式多样化。

3、实习制度

实习制度是国家对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等学员实行的一种培训教育制度。是建立劳动关系之前的一种培训制度。

4、劳动争议的概念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

5、劳动争议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式有三种

(1)按职工一方当事人人数分类,可分为集体争议与个人争议。(2)按劳动争议的内容分类,可分为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

(3)按劳动争议的标的分类,可分为辞退争议、辞职争议、工资争议、保险争议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出现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等民事法律关系相互交错的复杂性;

2、多种用工形式致使劳动关系出现了多样性(从事第二职业的现象与日俱增);

3、劳动合同制决定了劳动关系的动态性;

4、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显性化(体现在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上升、日趋复杂、内容多样、处理难度增大,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利益争议多发)。

(三)劳务关系的现状与运用

1、与劳动关系相近的一类劳务关系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形。

(1)用人单位将某项工作发包给某个人员或某几个人员,形成劳务关系,但是这种情形属于极个别的情况。

(2)劳务派遣公司与派遣员工形成劳动关系,用工单位与派遣人员形成劳务关系,两者相互交叉。(3)已经办手续的离退休人员,又被用人单位聘用后,双方签订聘用合同。这种聘用关系应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或者说是劳务关系,但国家有些规定又使之带有劳动关系的色彩。

(4)个人或家庭与从事非全日制劳动主体之间的关系。(5)在校学习的大、中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所建立的关系。

(6)直销企业与直销员、保险公司与代理人员、证券公司与经纪人的关系

2、劳务关系的运用应从三方面考虑。

(1)从劳务事项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对于以自己的技能、知识或设施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服务,自行承担经营风险,与用人单位没有身份隶属关系,一般不受用人单位管理或支配的人员,双方之间 的法律关系属于劳务性的关系)。

(2)从劳动主体的资格加以分析。(3)从法律特别规定加以分析。

(四)根据《劳动合同法》应认定为劳动关系的三种情形,注意第二劳动关系问题

1、用人单位将某项工作发包给某个人员或某几个人员,双方建立的非全日制的劳动法律关系。

2、用人单位中的待岗、下岗、内退人员,在外从事一些临时性有酬工作而与另外的用人单位建立的法律关系。

3、用人单位招用自主择业转业退伍军人,双方建立的法律关系。

(五)国家根据劳动关系的新特征相应制定的新立法和新政策主要包括:

1、《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2011年11月30日 人保部令第17号)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法释〔2010〕12号)

5、国务院《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4月23日 国务院令第522号)

6、《直销管理条例》(2005年8月23日

国务院令第443号)

7、《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

劳社部发[2005]12号)

8、《关于加强技工学校生产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2005年7月25日

劳社厅函〔2005〕274号)

9、《对<关于重新进入劳动生产领域的离退休人员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请示>的复函》(2005年8月17日

国法秘函〔2005〕310号)

10、《关于个人兼职和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收入如何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2005年4月26日

国税函[2005]382号)

二、做好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有哪些

(一)企业需建立与员工沟通对话机制,并注意关心员工(预防劳动争议机制)

沟通对话机制主要是通过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来建立,其外延包括: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企业事务公开,以及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劳资恳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

关心员工包括:改善劳动条件、建设企业文化、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加强法制教育使之理性维权。

(二)企业需建立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制度,例如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内部解决争议的机制)

(三)制定合法的规章制度。(以下是处理争议的依据)

(四)订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五)保留好日常管理的文书。

三、制定规章制度防范劳动争议须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操作性:

1、紧密联系实际

2、依法、依情、依理制定

3、采用中观的方式起草,内容比较具体

4、应严格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5、惩戒员工的方式、程序尽量简便易行

6、履行民主程序并向劳动者公示,并保留相关证据(合同法第4、80条)

(二)实践中五种公示方式的提示

通过劳动合同公示;通过宣讲会议或培训公示;签收《员工手册》;遵守企业规章承诺书;规定局域网公示。

四、订立劳动合同劳动争议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技巧

(一)未订立书面合同的劳动争议

1、用人单位未按法定期限订立书面合同的风险

(1)用人单位须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仲裁时效的思考)

(2)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且应补签书面合同

2、劳动者未按法定期限订立书面合同的风险(1)用人单位应当保留证据(2)用人单位应当终止劳动关系

(3)用人单位未终止劳动关系,形成长期事实劳动关系的风险

(二)未依法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

1、注意保留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或固定期合同的证据

2、注意准确理解劳动合同法第82条第2款和第14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 案例分析1 劳动者的仲裁请求事项:

1、支付自2008.5.13至申请仲裁日(2009.11.13)18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319048元;

2、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事实和理由:

1、申请人于2007.5.14入职,并与被申请人签订《劳动合同书》,约定工作年限为壹年。

2、2008.5.13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申请人继续在被申请人处从事劳动,但截至申请仲裁日,被申请人没有与申请人签订劳动合同„„。

五、履行劳动合同部分争议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技巧

(一)试用期劳动争议的防范(合同法第19、20、21、83条,条例第15条)

1、试用期内如何依法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见附件1)

2、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约定试用期的延长期限。

3、可约定试用期中止的条款,对试用期内长期休医疗期的员工有意义。

(二)调岗管理劳动争议的防范

1、员工工作岗位及其调整的内容应在合同中约定。

2、调岗是有条件的,须保留相关证据

3、调岗的两种方式:协商调岗与单方调岗(合同法40条第1、2项,劳办发〔1996〕100号)

(三)劳动合同变更劳动争议的防范

注意准确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法33、34、35条、条例第10条),规范操作合同变更程序。问题提示:劳动合同中约定变更终止日期的条款是否有效?

(四)劳动合同续订劳动争议的防范

1、最好在合同期满前办理续签手续。

2、建议在合同期满前一个多月向员工发出《终止/续订劳动合同意向调查书》,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决定与员工是否续签劳动合同,这样比较主动。

3、劳动者拒绝续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合同期满后,尚未续签合同的,应及时办理续签手续,如协商不一致,应按条例第六条第一款和劳社部发[2005]12号文件规定办理。

六、非全日制用工劳动争议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技巧

(一)期限较长的小时工,最好签订书面合同

(二)发放工资的期间最长不得超过15天,另外为其缴纳工伤保险

七、保留日常管理文件,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一)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效(见法第27条)

(二)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和“谁决定谁举证”的原则。《劳动 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举证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见法第6、39条)。

(三)证据采集

1、规章制度公示证据的采集

2、日常管理工作中证据的采集(重点说明奖惩决定,考勤状况等方面的证据采集)

3、文书送达证据的采集[《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179号、见附件2)

附件

1、如何约定录用条件(案例)

2、《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179号)

2012年11月16日

附件1:

如何约定录用条件(案例)

李某是甲企业从某大学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双方签订了2年期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60天,甲公司公布的录用条件为具有大学经济管理学或法学士学位、英语6级、本市居民、计算机2级,党员、有驾驶执照。合同履行至45天甲企业发现李某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上班经常迟到、吃零食,对领导交办的工作总是漫不精心,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甲公司欲依据《劳动法》第25条第一款与该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职工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事实和依据,人力资源经理陷入苦恼之中。

请问企业与新入职职工应如何约定录用条件,在约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在试用期满如何对职工进行考核。

确定录用条件

完善考核制度(文章)

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当前不少用人单位所遇到的难题。要想加以解决,需要花些气力、下点功夫把本单位招聘员工的录用条件确定好,同时建立较完善的考核制度。

作为用人单位首先应避免一种误解,即: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按照《劳动法》第25条第1项的规定,在试用期内,只有被证明不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条件的劳动者,方可被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否则,用人单位就有可能违法。因此,用人单位一定要注意在招聘简章,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中将招聘员工的录用条件规定好,也可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相关的内容。案例中的用人单位确定的录用条件是:具有经济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英语6级、本市居民等等。我以为确定这些硬性的录用条件是必要的,然而还应从德、智、体、能诸方面规定一些较柔性、较具体、而又较概括的录用条件,例如:可规定“身体健康,无精神病、传染病及其它影响工作的疾病,能保证正常工作;各方面表现良好,没有吸毒、斗殴等各种劣迹,富有爱岗敬业精神;能够按照公司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工作指标、工作任务;向公司提供的个人材料(包括:离职证明、教育学历、个人简历、婚姻与生育状况、体检证明等)必须真实无误;„„”。确定这些条件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注重可操作性,切忌不加分析地完全照搬其它用人单位的规定。

有了录用条件还不够,因为用人单位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和嘴巴来确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而应当靠事实来判断。为此,用人单位在确定录用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当劳动者试用期满前夕,应对其进行考核或考评,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录用条件。完善的考核制度应当包括: 考核组织的设立;对劳动者工作、考勤、纪律等多方面的指标与要求;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步骤;考核等级、结果及其对劳动者利益的影响程度等等。在考核过程中,有硬性指标的可作量化的考核,无法量化考核的可进行考评,作出评语。只有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保证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可信性,才能作为判断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依据。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者,听到上述这番意见,总是面露难色。我认为,在当今的法制社会,用人单位只有下决心、费气力、花时间阵痛一下,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建章立制工作,才能避免长痛,相对长久地省心、省力、赢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附件2:

劳 动 部 办 公 厅

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

劳办发[1995]179号

吉林省劳动厅:

你厅《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请示》(吉劳仲字[1995]5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第十八条规定精神,企业对有旷工行为的职工做除名处理,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并履行相应的程序。因此,企业通知请假、放长假、长期病休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应遵循对职工负责的原则,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方可公告送达,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30日,即视为送达。在此基础上,企业方可对旷工和违反规定的职工按上述法规做除名处理。能用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而未用,直接采用公告方式送达,视为无效。

企业因故通知停薪留职期限未满的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也应按照上述规定的方式通知本人,在此基础上,企业方可按照有关规定及停薪留职协议对其做除名或自动离职处理。企业对停薪留职期满后逾期不归的职工,可按照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劳人计[1983]61号)第六条和劳动部《关于自动离职与职工除名如何界定的复函》(劳办发[1994]48号)的规定做自动离职处理。

篇4:讲课比赛PBL课件举例

肺炎的背后

患者男,65岁,农民,以“发热、咳嗽8天”为主诉就诊于我市某三甲医院急诊室。

急诊室医生问诊病史:8天前着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到39度,伴有发冷,无寒战,伴有咳嗽,咳少量黄痰,无咯血及胸痛。发热第2天于当地诊所求治,血常规提示WBC 12×109/L,胸片提示右侧肺炎(图A)。静脉应用红霉素3天,用量不详,未见明显好转,来诊。

急诊医生查体:神清语明,咽赤,扁桃体无肿大,右肺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双肺散在干啰音。

急诊医生开立的检查和结果:胸部CT(图B)、血常规(图C)、CRP(14.8mg/L)

急诊诊断:肺炎

急诊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怡万之1.0 Qd ivgtt。

转归:患者在急诊室用药,次日热退,病情好转,因经济原因,自动退院。

问题:请问急诊医生给予的诊治方案是否合理?为什么?

篇5:果树讲课课件

一、导入

官德就是指为官的职业道德,“官德”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我们的执政队伍,相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多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人民建立在对为官者的信任的基础上赋予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代替民众行使公权力,这个权力的行使一定是为了全体民众利益,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因此,人们对为官者的官德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为官者不仅要做社会道德的典范,还要做行驶权力中的公正的典范。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五德”用人导向,广开进贤之路。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在2011年的10月,深圳一个公务员廖某打骂父母的新闻一播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新闻上是这么说的: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多次扇母亲耳光。还说廖某是北大的硕士。深圳、公务员、北大硕士,加深了廖某打骂父母的罪恶。廖某的邻居评论,在社会上,父亲教训儿子的事经常听见,儿子打父母很少见,这个儿子还是读过很多书的,“书给狗读了,也没教育他尊敬长辈。”

没过几天,北大马上做出反应,发表声明说:深圳殴打父母公务员并非北大毕业生。北大蒙羞也意识到大学教育要注重德育。立刻出台新规,北大“校长推荐”:不孝敬父母者不得推荐。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中央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同样是在2011年10月,表示该部门近期也一直在制定相关文件以加强干部的“德”的培养,近期将下发一个关于干部“德”的考核的文件,针对“德”制定了全面考核标准,孝道等也包含其中。国家公务员局也透露出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将加大对考生“德”的考察。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深圳吸取教训,12月份新闻有报出,深圳公务员面试全程考“德”。

针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涌入,使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的走向多元化。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从政的道德问题。学习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古代官德的基本内容

(一)忠君爱国(对上)

忠不是表现为对于君主的阿谀奉承,而是要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信念,刚正不阿、坚守原则、敢进直言:“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二)以民为本(对下)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爱民如子,顺应民意,惠民之实

(三)秉公去私(做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是为政德根本原则,为官能公则事成威立。

(四)清廉俭朴(生活)廉者,政之本也。清廉、节俭、戒贪三方面展开。只有做到清廉才能守住本职,不为外物所诱。节俭是清廉的生活基础,“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戒贪是清廉的必要保障,贪赃枉法是官吏的大耻。

(五)勤勉谨慎(敬业)

(六)修身正己(自觉)“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说:“在上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人民自然会照样去做;如果自身做事不正当。虽有命令,人民也是不肯服从的。”

三、中国古代加强官德的措施

(一)教育树德

教化是古代加强官德修养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官德教育,首先是制定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告诉官员们应该怎么做。

1、以德修身

儒家思想提出了包括道德意识修养和道德行为修养在内的修身方法。

(1)道德修养主体的自觉性“为仁由己”。儒家认为,个人的人格完善是通过主观努力获得的。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提出:人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从近处着手,从小处着眼,从自身做起,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2)道德修养要固其根本: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中固有的“四善端”,而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求“放心”,发扬人性中本有的善性,以抵御外界诱惑。(3)道德修养要深入反思:反省內求。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这里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虚心学习,把贤人看做是自己道德修养的标尺。看见不贤的人之行为,就应该深刻反省自己,是否自己也曾经犯过与他相同的过错。儒家认为,人在生活中应该经常进行反省,以不断督促自己道德的进步。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论语》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孔子得意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4)道德修养要洁身自好:慎独。慎独,是指在个人处在单独的情景中,或者是自己的行动没有外人可知,或者是自己的行动没有外人可知,无监督和督促,仍然要谨慎小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仍然和平常表现相同,行事正道。《礼记·中庸》(西汉·戴圣)中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注译】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要做到慎独,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形成道德习惯,使自己的行为自然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5)道德修养注重践行:博学、力行。博学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不至于陷入到孤陋寡闻之中,也能够促进人们对于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认识世界的规律。博学多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道德修养中,博学也是培养和成就其君子思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儒家既注重“博学”,又强调“力行”,也即把所学的修身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孔子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而且更难做到。修身的目的不但是“学”或通过“学”而获得“知”,更重要的是“行”,即道德实践。学与知都是为了“行”,人们修身养性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中践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境界只能是根据现实生活体现出来的行为。

2、为官之道 古代对官员的道德教育,主要方式有:

(1)通过皇帝的诏令,进行训诫和提醒,要求官员如何体恤百姓、如何凭良心办事、如何尊君爱民、如何施行惠民仁政,同时,通过律令诏书,对败坏风纪、不识大体、违法犯法进行严加训诫。

晋朝曾颁布《五条郡县令》,规定各级官吏尤其是郡县官吏必须按以下五条要求来约束自己。(1)正人先正己,注意以身作则;(2)勤于政务,了解百姓疾苦;(3)抚恤孤寡,扶贫济困,不可高高在上、养尊处优;(4)忠于职守,抓好生产;(5)维护纲纪官风,谨防违法腐败。唐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规《唐六典》,可以说这是一部内容完整的官吏道德法典。其中规定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所谓“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为德慎公勤。德义有闻就是政治品格高尚,上下公认;清慎明著就是清正廉明,办事谨慎,人所共知;公平可称就是处理问题非常公道,受到赞扬;恪勤匪懈就是勤恳守职,从不懈怠、出错。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颁布了《诫谕百官辞》,根据文、武官员的不同特点,分别规定了“文七条”和“武七条”。与朝廷加强对官员诫谕相呼应,一些官员纷纷撰写官箴,从官员的从政品德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官员提出劝诫。最著名的如武则天钦定的《臣轨》一书,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为经纬,集历史上官员修身养性的言论和史实,阐明为臣者正心、诚信、爱国、忠君之道。书成之后便成为臣僚的座右铭和士人贡举习业的金科,也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官德必读之书。

同时,最高统治者不时提醒和规劝官员要修德,要廉洁从政、真心为民。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就对身边的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视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忘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挽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吴兢《贞观政要》卷六)唐太宗多次下诏要求官员廉洁,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告诫官员无比不要徇私枉法,要以历史上的官德模范为榜样。

康熙皇帝要求大臣在廉政方面作出榜样:“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此从来不易之理。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顾畏,不敢妄行”。③

②(2)颁布种种“官箴”,告诫官员要廉洁自律。

通过学习官箴,提高官员的精神境界和政德。“箴”同“针”,刺也,刺其所失,就是对官员所作出的警戒和劝谏。是古代主要内容就是为官之道。

①帝王写的(武则天,《臣轨》;顺治《欲制人臣儆心录》)②官员从政经验(宋代吕本忠《官箴》)

③对先儒为人为官之道,居官法则正论的摘抄(《朱文公政训》)④多种官箴的汇集类编(清朝陈弘谋《从政遗规》;徐栋的《牧书令》)⑤皇帝写给自己的规范帝王行为的(李世民《帝范》)

对官吏颁布种种劝慰、勉励的箴文,其由来很早。《左传·襄公四年》中“命百官官箴王阙”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演变为称官吏之诫为“官箴”,如称“善良”的官吏为“不辱官箴”,“不善”的官吏为“有玷官箴”。受所谓“官箴”的规戒,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追求人格完美的好官、清官。《尚书·商书·伊训》就有“儆于有位”的说法。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的竹简中,就有一篇叫“为吏之道”,告诫官员要做到“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这“五善”。清代史学家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七考证了汉代以后一些著名官箴文本,比如汉代扬雄写的《卿尹州牧箴》二十五篇,以后崔骃、胡广增写的《百官箴》、唐朝武则天的《臣轨》。特别是到宋明清时期,官箴就比较普遍,我们今天看到的如如宋元时期吕本中《官箴》、张养浩《三事忠告》、《风宪忠告》,明朝吕坤《呻吟语》、杨昱《牧鉴》、汪天锡《官箴集要》、徐榜《宦游日记》,清朝的官箴就更多了,不仅皇帝下诏推崇,而且一些封疆大吏也做官箴,如张运青《治镜录集解》、盘峤野人《居官寡过录》、刘衡《庸史庸言》、徐栋的《牧令书》、方大湜《平平言》、陈宏谋《学仕遗规》、刚毅《居官镜》、袁守定《图书民》、觉罗·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汪辉祖《佐治良言》,等等,流传到现在的就有数百种之多,形成了独特的“官箴文化”。

为了强化官员的官德修养,把一些关乎官员道德品行的守则,甚至刻在石碑上、挂着衙门口,隋初隋文帝的宠臣何孚,在龙州当刺史的时候,写过《刺史箴》,刻在州衙大门外的石碑上。后世流传时间最长、传播地域最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934—965在位)所撰写的“戒石铭”,颁发给各地州府,要求刻写在衙门里树立的石碑上。当时全文共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所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为尔戒,体朕深思。” 以后北宋灭了后蜀,宋太宗赵匡义又从这个戒石铭里选了四句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亲自抄写并颁给地方官吏。到了南宋高宗时,又再次命令诗人黄庭坚书写这个戒石铭,颁发到各州县,要求刻石后放置在“座右”。从此这十六字铭文就被一直沿用,经历了宋、元、明、清四朝,长达七八百年。明太祖朱元璋又命令将刻写了戒石铭的石碑,树立在各级衙门大堂院落的中央,让长官在坐堂审案时抬头就会看见这块戒石。

所谓“官箴”即为官者应遵守的戒规。唐代武则天为即将踏人仕途的贡举之士所编撰的《臣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劝诫官员为宗旨的官箴书,该书本着“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的原则,选择历史上有关做官的一些嘉言爵行,分为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等十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为官者应具有的品德。此后,这类著作便层出不穷,流传到今天的也有300多部。著名的如宋代陈襄的《州县提纲》、真德秀的《西山政训》,元代张养浩的《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明代薛渲的《从政录》、杨显的《牧鉴》,清代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等,其内容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官员的为政活动乃至个人品行等各个方面。由于官箴的作者大部分都担任过各种行政职务,其所写的内容很多就是他们个人从政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家训(家训与耳提面命的教育)

中国传统社会向来以读书做官为荣耀,在每一个家族的家谱所表彰的人物中,该家族中的为官之人大多有详细的传记,所以家长们都热衷鼓励自己的子弟为官。但在株连成风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又担心为官子弟不守正道,给家族带来灭门之祸,所以十分重视对进人仕途的子弟进行为官之道的教育,‘希望他们做一个所谓的清官、好官,为家族增添荣誉。一方面,家训的作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有从政的经历,他们为了使为官子弟能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从政经验以家训的形式传授给他们,如唐中宗时的宰相苏坟曾著家训《中枢龟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训导儿子苏顾,结果苏颜也成为一代名相。另一方面,家训的作者为了引导为官子弟走正道,往往利用家长的权威告诫他们不要为非作歹,否则就会面临家族的严厉惩罚,如元代有名的《郑氏规范》就明确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者不许入祠堂。”由于家训利用亲情关系对家人耳提面命,所以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子发母拒子入门

子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将。有一次,子发奉楚宣王之命,带兵和秦国作战,在前线断了粮草,派人向楚王告急。使者见过楚王以后,又到子发家,问候子发的母亲。子发母问来使:“兵士们都很好吗?”使者说:“军队里还有一点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子发母又问:“你们的将军身体好吗?”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的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子发打败秦军凯旋而归,他的母亲却紧闭大门,不准儿子进家,并且派人对他说。

“你听说过越王勾践伐吴的事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并没尝到酒味,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5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把它分给了士兵。虽然大家并没有能够吃饱肚子,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10倍。“现在,你身为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是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做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只是出于偶然,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能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门算了。”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觉得很有道理,赶紧向母亲承认错误,表示决心改过,他母亲才叫入打开大门,让他回家。

我们常听人说:“孩子大了,不由父母了。”这个故事却给我们一个启发,说明家庭教育不限于成年以前,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之间,都应当互相监督、互相教育。父母于子女,更有终身教育之责。

唐朝的李勣,临终前交代後事,警告弟弟,如果发现子弟中有品行不良者,先拉出去杖毙再说,免得遗祸全族。

(二)奖惩弘德

1、树立典范

树立官德高尚的典型可以对其他官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历代政府都重视对那些品德高尚的官员进行表彰,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成为了官员修德重贤的典范,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还有后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成为了后世为官树德的榜样,中国古代的官员也正是在这些治臣明吏的激励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廉洁、清明的父母官。主要表现为:(1)提拔重用那些勤勉为政而又政绩突出的官员,如东晋以“酌贪泉以明志”著称的广州刺史吴隐之就因清正廉洁、勤于政事而被提升为前将军;明初监察御史陶原仲因不阿权贵、秉公执法而被摧升为按察使等;(2)在他们死后给予政治荣誉和施恩于其家属。如把其事迹载入正史中的《循吏传》、《良吏传》等,给予“孝肃”(如包拯)、“忠介”(如海瑞)等褒扬溢号,并荫官其子孙、善待其家眷等。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影响,促使更多的官员向官德高尚的人看齐,从而有力促进了官僚队伍作风的转变。例子:“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2、惩治不法

惩戒不法,弘扬正气。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职务罪犯的惩治,素有“治吏甚于治民”的思想,并专门制定了许多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夏书》规定:“贪以败官为墨”。《秦律》规定了区别良吏和恶吏的标准,对监察中发现的恶吏要记录在案,通报全郡,以为警戒。《唐律》对职务犯罪的规定已经比较系统,初步划分了官吏贪赃、擅权行为、失职行为等职务犯罪。《明律》《清律》对职务犯罪的规定发展到了完备的阶段,规定了大量的职务犯罪的罪名和处罚原则及手段。对玩忽职守,贪污腐化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处。轻者革职查办,削官为民,重者杀头示众,更甚者直至株连家人,祸及宗族。这样的严厉处罚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威慑和警示作用。

(三)制度辅德

官德在中国历史上是与儒学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是儒学的实践。历朝历代统治者不仅把官德作为一种为官思想基础,而且也是官僚体制运行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贯穿于官吏的选拔、考核、任免、升迁。

1、选官重德(选拔官员要看品德)

选择什么样的人为官,是重才还是重德,还是德才兼备?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但总的来说,不论是哪个朝代,占主流的观点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有才无德者不可。之所以为什么一定不能用有才无德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春秋战国时期智伯被灭一事的评论可以借鉴:

智伯之死也,才胜德也。春秋战国时期,晋出公的时候,这时掌握晋国实权的,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和智伯瑶四个卿大夫。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智伯,其才华过人,智伯继位后,率师伐齐、郑,显露了才干,树立了威望,壮大了智氏的势力。成为晋国势力最强大的封主。但是贪图财货、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没有仁德之心。后赵、魏、韩三家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提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他承认智伯有才,但智伯之亡,恰恰是因为他的德方面不足的缘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司马光将人分为四种: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有品位的人,其才足以促成善良。而高才低品之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其才恰为他的为非作歹“虎而翼”,兴大风作大浪,比谁都历害。智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司马光此论意在告诫领导者,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愚人顶多办事不力,小人则力足以亡家灭国。慈禧太后就曾当着袁世凯的面,说过同样的话。可是清末那个乱局,也只有袁大头能够收拾得了,或者说他羽翼已成,最终是连江山都收拾到他的屁股底下去了。所以唐朝的李勣,临终前交代後事,警告弟弟,如果发现子弟中有品行不良者,先拉出去杖毙再说,免得遗祸全族。

官吏是国家统治的具体实施者,权力大,责任重,关乎国家百姓命运,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才能,但首先必需官德好,否则其才越大其害越大,所以说官职“授有德则国安”(《管子》),授无德则国乱,“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汉王符《潜夫论》)。秦朝在选拔考察官员时,最主要是两条,除了明悉法律令,第一条就是讲道德,秦简《为吏之道》规定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并将其概括为“五善”、“五失”。五善是:忠信敬上,即忠顺于朝廷,尊重上司。清廉毋谤,即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举事审当,即处理政事要谨慎,妥当。喜为善行,即多做好事,利国利民。恭敬多让,即谦虚为事,诚恳待人。“五失”是:夸以世,即防止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贵以大,即防止好大喜工,不实事求是;擅制割,即防止自做主张,越权行事;犯上弗知害,即防止犯上做乱,目无法纪;贼士而贵贝货,即防止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只重视钱财。凡做到“五善”,而无一失的秘书官吏予以升迁授爵;如有一失或多换者,予以削爵,降职,罚货,罢官直至处于死刑。“五善”“五失”是作为区分“良吏”、“恶吏”的主要标准。

到汉代,伴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礼义道德教化也被置于治国的首位,对官吏的道德素养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朝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其法定的主要标准为“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光禄四行”为“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由此不难看出,汉朝选官是按照德、才、能的顺序进行考察的,德被置于首位。

三国时,曹魏创造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此法至隋才得以终止。尽管该法在选官标准上过于重门阀家世,但对才德亦有具体要求。如西晋咸熙二年颁行的《诸郡中正六条举淹滞令》对官员的德行就有明确规定:“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唐朝从职官的选任、考核和监察的法定标准的顺序看,都是道德品行居首位,才能政绩居次,对官员的考绩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唐六典》卷二·《吏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之谓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之谓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的这种“德”重于“才”的观点,几乎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官员选拔的基本精神。

明朝刘斌在《复仇疏》中提出选才的标准有三:“一日德,二日量,三日才。”只有三者皆备才能当大任。明朝高拱也提出:“才德兼者上也”,“若夫钧衡宰制之任,必德才兼备之人,而厥其一者,断不可为也”。

2、考绩与监察重德(考核官员重视品德)为了对官员的德行进行监督,古代还建立了考绩制和监察制。考绩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考核官吏的德、才、绩,以决定官员的升贬奖罚,其中特别突出对“德”的考察。

如唐代具有严密而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各个部门的长官依据这一考核标准,每年评定属官的行状,分别列为九等,并给予一定的奖惩。宋代由于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出错就可升迁,因而各级官吏苟且因循,坐待升迁。元代则沿袭了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所谓“考察法”,即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法考察官吏。考察又分为“京察”和“大计”。“京察”是每隔六年对中央官员进行考察以决定去留。从州县到府道司,三年一次,层层考察属官,再汇总至督抚复核,造册上报吏部。这种考察地方官的制度称为“大计”。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致使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逐渐成为虚文。清代继续沿用明代的“京察”和“大计”制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同时通过严格的监察制度,对官员的德行进行监督。监察制是中国古代吏治的又一重要手段,其监察制度分为御史监察系统、谏官言谏系统,主要是运用弹劾手段;谏官又称言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以谏诊言,审核诏令奏章。在秦朝时设监御史巡查各郡县,汉代实行刺史监察郡县制度,唐代御史巡察使地方按“监察六条”进行,按《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记载,监察六条:“第一,察官人善恶……” 监察使以《六察法》监察地方各级官员的品质善恶,为官优劣,有过则纠评,有功则奏闻嘉奖。自后历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巡视各地,考察地方官员风纪,对社会舆论或者举报的地方官员道德作风问题或者徇私枉法诸事,一概上报中央进行处理,即便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只要是有伤官体的,也不放过,如清代刘声木《苌楚斋五笔》一书云:咸丰年间,“当时有某侍郎,偶至琉璃厂古玩铺闲坐,即为御史论列,获咎家居,亦为大众所不齿”。有一个侍郎偶尔至北京琉璃厂坐坐,即遭御史弹劾,丢了官职,赋闲在家。不仅如此,还被众人唾弃。而且监察官必须由品德高尚的人来担任,监察标准上体现着德才兼察的特色,如汉朝的《监御史九条》、唐朝的《六察法》、宋朝的《训饰百司诏》等,但更多体现的是中国吏治中的德治思想。

四、古代官德教育对现代的启示

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五德”用人导向,广开进贤之路。胡锦涛强调,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一)加强官德教育

(二)选拔官员重视考察德性修养。加强民主推选。

上一篇:郝王村学校迎接省督导检查汇报材料 Word 文档下一篇:服装礼仪tpo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