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没有谁能冒犯你的美文

2024-05-23

除了自己,没有谁能冒犯你的美文(精选2篇)

篇1:除了自己,没有谁能冒犯你的美文

你的钝感力强吗?还是很容易被触怒呢?你能冷静克制自己吗?还是很容易发脾气?别人会觉得和你交谈时如履薄冰吗?

如果是这样,你的幸福就被你的敏感夺走了。我知道,和你说“别对每件事要求太高”容易,做起来却没说的这么简单。但是,本文将介绍7个培养你钝感力的方法,可以让你过得更快乐。

1、告诉自己没有被冒犯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在情绪激烈的时候,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这么失态是为了什么?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告诉自己,那些貌似冒犯自己的人同样有权利坚持自己的观点。另外,不过就是一句话而已,对方不可能带给自己实际的伤害。

记住,让我们觉得被冒犯的原因,是我们把自己的想法附加给别人的话语和行为:“他就是不在乎”,“她说我不够好”……其实大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在乱想。

所以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告诉自己:“对方只是在表达他的观点,来听听是不是很有意思!我发现别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是很棒的事!”以此来阻止自己觉得被冒犯了。

当你学会这样劝说自己,并运用“棍棒和石头可能会伤到我的骨头,但话语不会”的沟通理念,你会变得更快乐。

2、为他人假设一个善意的动机

除非有证据表明对方是恶意的,若非如此,先假定对方的意图是高尚的。不要抓别人表达时的个别字眼,用心去听对方的意思而忽略其笨拙的表述。

3、观点和本我的脱离

很多人容易被冒犯,是因为他们在情感上不能区分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自我意识。如果把自己和自己的观点联系得太紧,当观点被拒绝时,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被拒绝了,被排挤了。被排挤当然很令人受伤,但不同的观点并不会对自己造成那么严重的伤害。

要意识到你的观点并不代表完整的你。另外,他人对你的看法也不构成完整的你。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可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观点分离开来,你会过得快乐、充实。

4、克服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经常觉得自己被冒犯的缘由之一。如果觉得每件事都只影响了你,把自己作为每件事的中心,就怪不得会被经常冒犯。

实际上,大多数事件并不是以你为中心的,允许生活和你所想的有所不同。我的坏心情与你无关,老板对你的忽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最近心烦意乱。

另外,他仍有权有自己的观点,那就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吧,多好。

5、保留判断

讨论完毕,让对话自然而然地结束。我们经常下定论,甚至会出于不良目的,一语双关地伤害、冒犯别人。要抑制这种冲动,且谈话结束前不要太早就下结论。你会发现到最后,你根本没有受到冒犯。

6、接受不完美

如果你希望别人按你的思路说话,或者希望别人都和你一样善良、有同情心,那你会很容易感觉被冒犯。人无完人,要理解他人身上的陋习。大家都只是普通人。

接受别人的不完美也是在原谅他人以前的过错,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当碰到别人言语和行为上的冒犯时就能尽量原谅他们了。

7、接受自己

既然当初选择走这条路而放弃其它的,就好好接受自己选的路。在内心深处接受自己吧,好好对待自己,终有一天你将会有所成就。

你就是你自己的神。我们都为希望而活。接受自己,努力提升自己。这种自我接受会降低自身的敏感度,不会经常觉得被冒犯。你不会受到伤害,因为完整的你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样。

篇2:除了自己,没有谁能冒犯你的美文

的确,金融危机诱发了美妆产业的进一步下滑,使本已面临各种危礼的产业又面临者新的友展变数。但是,美妆产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下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金融危机,而在于产业发展本身并不成熟。所以,众多专家学者与行业人士所讨论的如何应对金融危礼之策,当从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去寻我答案。而结论只百一个——

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能拯救美妆产业!

在一次行业聚会上,主办单位抛出这样一个话题:“美妆产业到底缺什么?”众多嘉宾及听课者纷纷列举各种答案。

有人说缺品牌。因为美妆产业发展30年来,一直缺乏有大众知名度的领导品牌。即使有产业的“排头兵”,也终难茂长为撼天大树。

百人说缺人才。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职业经理人阶层,都是企业主欲“三顾茅庐”却无处觅他的稀缺资源。

有人说缺资金。因为美妆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的是民间资本的支撑。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资金俨如唐僧的“紧箍咒”,让企业给你放不开手脚。

我认为,美妆产业最缺的不是品牌,不是人才,也不是资金,而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帮助产业走出发展低谷,并从各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客观地说,美妆产业发展30年来,对“创新”一词存在着诸多误读。或者说,美妆产业似乎从不缺乏创新。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因为走妆产业对于中固市场经济来说是一个新共产物,完全需要依靠企业自己“摸石去过河”,创造出自身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美妆产业善于运用“拿来主义”,极端表现为模仿与概念营销,并曾经促使美妆产业高速增长,一度成为社会“第五大消费热点”。

对于前者,我们当惺惺相惜,毕竟产业同仁为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对于后者,我们亦可以理解,毕竟资本有着逐利的本性。但是,面对产业发展的低谷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我们当从“美好往事”中警醒——单纯的模仿与概念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产业二次发展的需求,行为方式的变革需要思维方式的引导。只有真正拥有创新意识的个人和企业,于能迎来产业的二次腾飞,并在金融危机中悄然布局,成为最终的胜者。

上一篇: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下一篇:电子商务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