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记忆

2024-04-22

秋天的记忆(通用14篇)

篇1:秋天的记忆

秋天悄悄地来了,到了田野,到了小溪,到了树林,到了群山。在秋风的催促下,大地变成了迷人的秋装。

当秋来到达时,萧瑟的秋风卷起枯黄的落叶,轻轻地吹着大地。落叶想让蝴蝶在空中尽情起舞,就像带给我们秋天的消息。树叶像秋天的姑娘一样亲吻着,变成了金币,漫天飞舞,秋天用草亲吻脸庞,草羞涩地穿上黄色的衣服,这就是秋天!

这是,秋雨从天而降,细细的秋雨斜斜地织着,像一个年轻的女孩,微笑着向你走来,温柔地抚摸着你的脸,让你感到凉爽、快乐和舒适。他随风飘荡,尽情展示自己。

秋天悄悄地飞向田野。看,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风的波浪吹来,像金黄色的波浪,像大海中的稻浪。在广阔的稻田里,农民的叔叔正在收割水稻。镰刀割米的声音和打谷机的声音构成了一首悦耳的秋曲。

秋天悄悄地来到了果园。他从身边掏出一个口袋,神奇地扔了出去。树上已经长满了桃子和梨。在花园里,蔬菜们正在举行收获大会。他们都穿着不同的颜色。茄子穿着紫色外套,西红柿穿着红色外套。多么大的丰收啊

看着藤蔓,一串串的铃铛就像一串串的铃铛,歌唱着秋天的丰收。

篇2:秋天的记忆

入秋了,天上的云不再是一朵一朵的,而是一排一排的。到了晚上则天阶夜色凉如水,每逢这样清爽却又带点萧瑟的时节,好多感受似乎容易涌上心头。

我再次来到了古镇同里,早早起来把客户送走后,有种失落感。如果是在家的话,星期六晨走后,先是整理一下一周剩下的信件,然后便是陪小儿子做作业。整个家里都充满着催促小儿子做作业的吼叫声和他的反抗声。有的时候怀疑楼上楼下或庭院里的人是否在“偷”听我们的“音乐”。而今天特别静,不想在酒店里享受着独处的寂寞,于是决定再去一趟古镇。

背着我那行囊道具,沿着湖岸线经过富观路进入古镇。来了总觉得应该留下一份纪念吧。

秋天,正是枫叶转红、银杏变黄的时节,沿途的各种植物,此时纷纷离枝落地,漫步在树丛间,我试着低头找找,总想会有那么一片让自己最爱不释手的落叶,像年轻时候,把它夹在一本杂志或书里。可是现在手机屏早取代了书本的厚度,人们也再没有了小时候捡落叶夹在书里当书签的那份诗意了。不过眼前的一切,依旧有一种不变的“一叶知秋”的感受。

既然落叶已经成不了纪念,就去拍摄古镇的桥吧。按照旅游图标示的桥位置,一座一座去给Ta们一个问候,也把Ta们的美丽收进我的记忆里。

最先跳进眼帘的是饮马桥,而最先跨过的却是永安桥。著名的三桥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依旧是人山人海;中元桥,兴平桥并不寂寞;普安桥,富观桥却在忍耐着世间的凄凉;而鱼行桥,泰来桥似乎在观望着别人的热闹;三元桥,中川桥送着游客去那热闹的水墨同里剧场,欣赏一曲“自然有故事”。…

我按图索骥,每拍摄一座桥顺便把桥名编号记下来。汤家桥,东新桥因年代久远而没去维护,刻在桥中心的文字已经淡化了。看到我如此执着,当地人都热情地当地的普通话告诉我。有位老爷爷还特别提醒:“东新桥的新,不是兴旺的兴”最后还要付上一句中国式的抱怨:“好多人老是搞错…”。走完第二十一座泰安桥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三个小时的收获,足够让我这辈子自作多情了。

其实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残留着江南的诗情与画意。如果是青春年华时代,会在杂铺店里挑选一张江南美景明信片,寄给心仪的某人,某某人,或好久没有问候的家人朋友,告诉他们:我现在正走在江南水乡的桥上,心里装着你们哦。可是我这种年纪,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把浪漫给遗失了,而且也无意再去把Ta捡起来,更何况现在也似乎找不到卖明信片之类的地方了。

篇3:秋天,关于乡村的记忆……

蒲公英, 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在故乡的原野上。开始是默默地伸展着绿色的叶, 不几天便会撑起一朵朵黄色的花来, 就好像一盏盏亮晶晶的小灯一样, 那小小的花朵有着淡淡的香, 轻轻一闻, 便会沉醉了。待顶端顶起一簇白色的绒球, 这便是蒲公英的种子了。偶尔会有小鸟来啄几下, 偶尔会有风把它们带走, 也会有调皮的孩子们用小嘴巴轻轻一吹, 这些种子便荡荡悠悠飘向了山间、田野, 四处为家了。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巴山夜雨》, 电影里有一首歌:“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谁也不知道我的欢乐和悲伤, 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 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 飘荡……”每一把小伞都是蒲公英妈妈的宝贝啊!乡间的孩子们尽管在泥里滚土里爬, 却有妈煮的热红薯填饱肚子, 夜里有妈在热炕头搂着睡觉, 电影里那个小女孩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风雨中飘摇, 不知道哪里是她的家呢?

于是, 看见蒲公英, 总是会想起电影里那个小女孩, 想起那首催人泪下的歌, 那个小女孩如今早已经长大了吧?

芦花

那芦苇荡里飞花如雪, 便是乡村的风景画上最美丽的一笔了。那清亮亮的河水绕村而过, 河水养育了小河两旁丰美的芦苇, 秋风起, 芦花遍枝, 每一枝花就是一首首无声的歌, 就连走过的羊群都要停下来痴痴地看上几眼。偶尔会有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鸟雀, 扑棱棱从芦苇丛里飞过, 那优美的身影倏地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便隐没在摇曳的芦花里了。我的耳旁便轻轻响起一首歌:“芦苇花, 芦苇花, 纷飞满天涯……”

奶奶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后母, 给自己的孩子用棉花做棉袄, 却给丈夫与前妻的孩子用芦花做棉袄, 孩子穿着厚厚的芦花棉袄却冻得直打哆嗦, 孩子的爹不知道真相, 一鞭子打下去, 孩子的衣服破了, 里面的芦花扬扬洒洒飞了出来, 父亲终于认清了那个女人恶毒的心。坏女人得到了应有的的惩罚。

小河边的芦花依旧一年一年飘飞如雪, 善良的奶奶总是噙着泪一遍又一遍讲起这个故事, 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人哪, 一定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人世沧桑, 有多少人间故事随芦花一起飘飞, 这些故事终将随着漫天芦花渐远渐去。而那些关于爱, 关于善良的叮咛, 却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 永不褪色。

稻草人

乡村的田野里, 总是忠实地站着一个个的稻草人。有趣的是, 所有的稻草人无一例外地戴着破草帽, 伸长了胳膊, 人们在稻草人的胳膊上绑上一把破扇子, 风一吹, 破扇子便晃晃悠悠起来, 鸟雀们便远远地躲开了。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 稻草人始终也没有吆喝出声来, 鸟雀们却依旧没有变聪明, 不敢大肆地偷吃稻谷。其实鸟雀们是饿不着的, 有野果可以吃, 有毛毛虫可以吃, 有草种子可以吃啊!

只是, 稻草人风里雨里地站在那里, 不知道他会不会寂寞呢?

稻草人总是远远地看着村庄里升起的袅袅炊烟, 看着庄稼一天天成熟起来, 饱满的果实在阳光下闪着金灿灿的光, 映着农民乐呵呵的笑脸;他还看到蝴蝶在他的身旁跳起优美的舞蹈, 听到蟋蟀在田野里唱歌, 就连牛儿也哞哞地叫着和他打招呼, 这是多美妙的天籁之音啊!稻草人高兴得几乎笑出了声。

秋风一天比一天凉, 稻草人目睹着繁华落尽, 大地便恢复了原本朴实的模样, 冬天便渐渐走近了。稻草人不知道雪莱的那句诗:“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不知道鲁迅先生写的那句话:“秋虽然来, 冬虽然来, 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蝴蝶乱飞, 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但是稻草人看见, 土地里又长出绿绿的麦苗了, 夜里, 他听见麦苗在咕咚咕咚地喝水的声音, 他浑身又有了力气, 在月光里又偷偷地笑了。

篇4:秋天的记忆

作为好朋友,我们却没有什么共同的喜好,也很少在一起玩。最多只是写张小纸条,投向对方的桌面,然后笑成一团,像一对快乐的麻雀。这未免让人感到有些不解,可我从不在乎。虽然,我们并非亲密无间,我们各有各的空间,但我知道,和单纯可爱的彩云在一起,我很开心。其余的,我不想去管了。

每天放学之后,我俩就聚在楼下“探秘”。她总爱看看表,然后睁大眼睛问我:“再聊5分钟,好吗?”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和天天见面的彩云也有这么多话说。萧萧草在一旁升起满枝的红云,看着我们继续快乐地聊下去。总在不知不觉中,看着两个、三个五分钟悄悄溜走了……

上五年级时,我和彩云的友谊却一下子淡了,淡得令人心寒。我跟她已无话可谈,不得不主动放弃便利的31路,独自去搭许久未乘的老爷车,只为了避开那双曾经清澈的眼睛。

一次, 她带来了许多漂亮的档案卡。我站在旁边,像只不发声的鱼,看着她兴冲冲地把个人档案分给同学。一一分送后,她拿着一张有着淡香的卡片走来,说:“剩一张呢,给你!”剩下的……给我?我默默盯着她的背影,忍着泪水向卡片扫了一眼。上面用一行小字写着醒目的一栏:“最好的朋友”。早就知道,这一栏的顺序与朋友的亲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可我,一个曾有几分缘的朋友,竟连后几位都排不上!不对吧?哪里有我的名字?哪里有这段回忆的一点点痕迹呢……回到家,我随手将卡片扔进了废弃已久的书堆。从此,我交了更多的朋友。因为,我要证明给她看,我绝不比她寂寞!彩云变了,真的变了。她不再是我记忆中那个单纯的女孩了……

之后,我不再向别人敞开心扉,因为我害怕再一次受到伤害!只不过,在童年回忆中,我留下了一个古怪的习惯:每年秋天,萧萧草开花的时节,我总要在那株曾留下快乐时光的矮树旁,静静地坐上5分钟,只是一个5分钟……

伴随着萧萧草淡然的芳香,我长大了。毕业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彩云。就在领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夜,我头一次没有去看萧萧草。反正一切回忆都结束了,不是吗?

一天中午,我正收拾着旧书堆,那张芳香不散的卡片又跳了出来。我无法抑制去看一眼的冲动,轻轻抚去上面的灰尘。或许,冷静的目光真能看清楚一切吧?就在一刹那,我发现了这个埋葬已久的温馨——那一栏的第一位,用淡得不易察觉的笔墨,画着一片小小的、精巧的绿叶……天哪,在我俩的秘密约定中,我不就叫“叶”吗?为什么我竟不曾察觉?秋风从小窗外吹进来,带着萧萧草清凉的芬芳,吹下了我的泪……

多年了只有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才能得到一种 清澈的温馨

也只有 在这一切都太迟的时候

才能细细揣摩出一种

无悔的 美丽心情

又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由自主地在那株曾撒下我快乐时光的矮树旁,静静地蹲下来。分明看见,萧萧草只剩一朵残花了。我伸出手去,轻轻扯下它,像儿时那样,把花放在手心里,将这一片红色吹进水塘,心里泛起阵阵涟漪。数不尽的星星在水塘中投下倒影,美得异常清新。

在一片金灿灿的星光中,我仿佛又看见了那双清澈的眼睛。

“秋季的天黑得真快啊!再聊最后5分钟好吗?”

篇5:秋天的记忆作文

秋风瑟瑟,思绪飘飘。此时,我凝视着手中的照片,心中已乱如麻,记起与你的点滴生活,泪水不禁涌出眼眶。那年秋天,你我分离到异地。

“孩子,快点回来,该吃饭了。”听着外婆那声声亲切的呼唤,我便急忙从远处跑来,扑进外婆的怀里。儿时的我,非常淘气,每次去外婆家,都会跑出去跟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春天摘野花,做成花环,戴在头上。夏天捉蝴蝶,嘻笑追逐,看它们飞舞。秋天捡落叶,夹在书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书签。冬天堆雪人,滚个雪球,打起雪仗。每次都会玩得忘了时间。这时,外婆总会站在门口,喊道:“孩子,天黑了,别玩了,快点回来,该吃饭了。”

这种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现如今,由于课业越发的沉重,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去外婆家了。只有放假时,才会去那里玩。

“听说我外孙女这周要放假了,我就买了许多菜,你们带她过来吧。我好长时间没见我孙女了,挺想她的。你们……”听着外婆在电话那头的语气是非常高兴的,我不禁鼻子一酸,泪水涌出眼眶。记得我们每次放假,外婆都知道,总是第一时间打来电话。有时是我刚进家门,而有时是我在回家的路上。挂断电话后,外婆就走进厨房,开始为我们准备“大餐”。随后,“叮叮当当”的厨具交响曲便从厨房传出。每当我走到门口,总会大喊;“外婆,我来了。”这时,外婆便会笑着向我走来,把我领到屋里。然后重新走进厨房,继续做大餐。当我想帮忙时,外婆总是拦住我,说:“你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就别干活了,跟他们去玩吧,这有我一个人就够了,要不够的话,不还有你妈妈吗?去吧!”就把我推出了厨房,不一会儿,所有的菜都上了桌,一顿“大餐”呈现在我眼前,并且,这些都是我的最爱。抬头去看外婆,她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还有几滴晶莹的汗珠。

外婆非常关心我们,即使是一丁点小事,她也会担心几天之久。她经常叮嘱我们要认真听课,听父母的话,注意身体,出门注意安全,别出什么意外……

阵阵秋风吹进小窗,把我吹得老远的思绪拉了回来,放下手中的照片,站在窗前,向外望去,心想,秋天又到了,这次放假后我要去看望外婆。因为外婆,我的童年才如此快乐。

★ 秋天的记忆

★ 秋天的记忆小学作文

★ 秋天的记忆小学生作文600字

★ 秋天的记忆初中作文700字

★ 作文精选:秋天

★ 作文 秋天

★ 《秋天》作文年度精选

★ 秋天 作文

★ 秋天作文

篇6:秋天的记忆散文

一阵凉意的微风从窗口缓缓的了吹进我的卧室,吹到了我的脸颊,本没意识到秋天的到来,却突然的本能的把这凉意吹进了思绪里,不由得确定出,这是秋天的凉风,秋天又来了。我端着书的手也被这习习凉风吹着,把书合了起来,放在了案头。

透过窗外望了望邻家小楼窗户里的灯光,望了望黑夜的星空,这黑暗的夜也已是秋夜了。我将两只眼睛盯着窗外,突然间感觉是被什么事情吸引着似的,久久的注视着不能离开,想起了我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情。

这些时日,本就被一种莫名的多愁的思绪没有源头的袭扰着,在这寂静的幽深黑暗的秋夜中,如烟如梦的往事涌上心头。

走到窗前,站在这凉风吹旭的窗口,我回忆起了我以前居住的房子。想到那房子,那如同亮着灯光的邻家的小楼,我心中立刻是凄凉的回味,我将眼睛闭起来,不愿让眼前的视野里的东西扰乱我珍贵的回忆。

那是我在那座小城里用青春经营了许久才拥有的小楼。小楼装载着我的青春梦想,装载着我的事业和我的人情冷暖。

小楼里曾经是绚丽的青春之家,她画出过人生的波澜,一代人青春的追忆,荡涤着难以平静的心田。难忘那小楼里的苍茫青春岁月,包含着温暖的春天,永远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过人生的风帆。我们曾经用身躯抵挡过危难,曾经用歌声畅想过美好的期盼,曾经用青春面对过命运的挑战,曾经编织过美丽的花篮。

然而,好景不长,昙花一现,可恶的命运之舵转了方向,我失去了在我的小楼里的居住着的青春。

离开小楼,离开了我的青春。我的整个生活都改变了轨迹,我已没有了从前,我也不知道我的过往在未来的时光里如何记忆,如何书写。就因了这样的一个变动,我的幸福的梦,不由得嘎然而止,一去不复得了。更由这样的一次变动,我的生活和人生产生出了许多的波折。即便是现在的生活多么值得享受,多么值得旁人羡慕,但以往的梦怎么又能重温?命运让我的人生运行轨迹不经意的不情愿的转了一个弯儿,让我总是对过去不停的惋惜着。

如今,年华似水,又到了这西风落叶的秋宵之夜。我追忆着那小楼的幽静,小楼里的幸福,小楼里的梦,小楼里的狂热青春。小楼早已更替了主人,我无限的悔恨着过去的选择,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回到我的从前的青葱岁月里去,我能不能搬回我魂牵梦绕的小楼当中。

篇7:秋天的记忆散文

中国自古文人悲秋,我喜欢秋天,也厌倦着秋天。

因为秋天,意味着成熟,万物成熟是美丽的,你看看。万里稻花金黄金黄,枫叶红了,果实熟了,沉甸甸的,张开了热情的臂膀,迎接着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又是一年好光景,老人笑裂着缺牙的嘴巴,孩子们欢笑着在地里跳跃,多美,多好的秋天,连牛羊也笑了。

但秋天,也意味着凋零,万物成熟后就要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一点点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归去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在繁华过后归于寂寥,在生命的灿烂过后归于平静,这是世界,也是人生的规律,当你看着,那一片片叶儿凋落的时候,当你看着脸上的皱纹如菊花的时候,你就该知道,是秋天到了,要迎接冬那万物静谧的美。

繁华过后是沧桑。这是秋天的规律,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从人生的巅峰数着你得白发的时候,当你细细的皱纹开始一点点给你画上年轮的时候。你应该已经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繁华到落幕也是种美,秋天的之所以自古被文人不断的翻写着。因为它有着繁华壮丽,你可以看到成长到成熟,也可以看到成熟到凋零。不同的人眼里,秋天有不同的美,人生也是如此。

篇8:秋天的记忆

记忆, 这个词在我的感觉里是一种已成过去的, 呈零散状, 无法捕捉的状态。群岛, 运用我的抽象思维, 它应该是星星点点、漂浮、不安定。“记忆”和“群岛”这原本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语, 当它抽象化出来的时候, 竟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同样是一种散乱无序的分布, 同样给人一种不确定无法抓牢的空虚感。因此, 当“记忆”、“群岛”这两个词同时出现, 并最终体现为《记忆的群岛》这一书名, 它暗中所拥有的那种完美默契的相协性, 即是一种最致命的吸引力, 毫无疑问, 我正是被这股吸引力攫住的。我并不准备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怎样的分析和解读, 而且它本身也没什么可分析和解读的。一本关于冥想、思维流动的书, 它的内容可能与荒诞、晦涩、毫无共性的事情连在一起, 上一段和下一段之间, 甚至这一句和下一句之间, 不存在我们以为非常必要的连续性。因此, 我得承认, 它的确很难读, 而且很难读懂。但我以为这只是作者本人思维运动的痕迹展示, 完全没有必要追求读懂的效果。我们需要的是通过阅读这些文字, 清晰地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思考以及行文的方式, 并且能使这种方式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启迪。我很惊讶和佩服作者可以将那些散乱得就像沙漠里细小的沙尘一样, 数量庞大但又微小得根本捡拾不起来的一个意念、一次幻想、一种思考, 我是说那种处于人类思维边缘的超脱于我们每天正常的主流意识大脑活动以外的, 天马行空, 毫无章法, 并且近乎精神病态的脑海中一丝一缕的波动, 清晰地捕捉并加以描述, 那需要多么敏锐的感觉, 多么深厚的功力!

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 对保罗·安德鲁的作家身份并不熟知, 但若提及他的另一个身份——建筑师, 随便说出一个他在中国设计的建筑, 便立即不会觉得陌生了。他设计了“海鸥”般展翅欲飞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有“白莲花般美感”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位于长安街的著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前两者我未曾见, 后者倒是在2007年见过, 当时剧院还没有竣工, 沿绕其周围的是长长的蓝色围栏, 我也只是在多次路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被它巨大的银色弧形穹顶所吸引。观察最仔细的一次, 也只是站在长安街地铁入口的台阶上越过围栏向里张望。那时春天刚刚到来, 建筑基本上已经成形, 就外部来说, 主要的工作大概只是剧院周围广场的修缮布置, 工地上一片杂乱, 到处是翻挖出来的黄色泥土, 仅有的几棵小树顶着稀疏的冠。总之并没有带给我震撼或者惊叹的感觉。我毫不怀疑出自名家的“国家大剧院”一定有其特殊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美感, 但在我这个门外汉的眼里, 也只能得出“恢宏、别致”这类浅显的结论, 如果走进了是否能够得到更多的看法也不得而知。重要的是,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觉得既然是“中国国家大剧院”, 我更倾向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 至少我自己更喜欢那样。事实上, 我并不是很沉迷这本书, 断断续续地阅读, 有时也在阅读其他的书, 阅读到今日, 其实还没有读完。心情本来也够浮躁, 读这样晦涩艰深的书, 某种程度上说, 实在是一种折磨。但是亦从不后悔买下它, 我在前面说过, 学习作者如何抓住那些飘渺的思维火花比单纯的阅读文字还要有意义得多。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实在不能算是一篇随笔, 我只是通过读一本书的感悟将存留在我脑海中的一些平常找不到宣泄口的, 区别于我可以轻易描述出的生活琐事, 内容有些深奥让我不好把握的想法顺理成章地牵引出来, 我想这是读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篇9:秋天的记忆

凭着漂亮的脸蛋和天生舞者的底子,16岁的我,摇身变成酒吧红人。我逃课了,老师把电话打到家里。他来找我,带着我精神恍惚的母亲。我从喧嚣的人群中逃遁,躲到酒吧喝酒。母亲苍老憔悴的脸、空洞无望的眼神,让我心里很难受。

从酒吧出来,已过午夜,我喝得烂醉如泥,几个无赖拦住了我的去路。这时,他从墙角闪了出来,粗鲁地推开那几个无赖,说:“她是我女儿,你们离远点儿,不然我报警了。”我没想到他会跟着我。无赖们看看四下无人,便逼了过来。他推开我,和无赖们扭打在一起。我趁机逃脱了,背后拳打脚踢的声音和他的呻吟声越来越远。十字路口处,警察听到有人滋事,赶了过去。无赖逃跑了,他被打得躺在地上无法动弹,被抬上警车送去医院。我自始至终隔岸观火,然后漠然地离开。

是的,我恨他。多少个夜晚,我无法入眠,流着泪狠狠地诅咒他。可是,今天我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暗中保护我。很快,天亮了,我从醉酒中完全醒了,我有些后悔:他因保护我被打,我却没有及时报警,也没有陪他去医院。

妈妈虽然有时糊涂,但不犯病的时候很清醒。昨夜,她闻讯匆匆赶去医院照顾了他一夜,这会儿正在厨房熬粥。见我醒來,妈妈只字未提昨夜的事,只是让我把粥给他送去。

我提着粥,在病房门口徘徊。他看到了,说:“是韩裳吗?快进来。”我硬着头皮挪过去。

“快坐下,手里拎的什么,好香哦!”他鼻青脸肿,却强笑着装出无所谓的样子。记得我父亲也是这样坚强,微笑面对一切困难。可他不是我的父亲。看着狼吞虎咽的他,我心里的恨顿时又涌了上来,忍不住喊道:“别以为我是来感谢你的,不要忘记你给我们家带来的伤害,谁都可以做我爸,除了你!”

他怔住了……我决绝地转身就走。他跳下床,拔下胳膊上的输液管,一瘸一拐地追上来向我解释。我不想听他的任何解释,跑开了。

对于他的保护,我说不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转眼间,我高中毕业了,我不想考大学,尽管他说过给我积攒了一笔钱供我读大学。我不想接受,因为我要让自己记得恨他。

我决定把房子卖了,搬离这个熟悉的环境,走出父亲离世的阴影。母亲什么也没有说,擦了擦父亲的照片,点点头。我看得出母亲的心情很纠结,如果没有他的出现,母亲身体不可能恢复得那么好。而我,却想远离他,因为他的出现只会提醒我思念父亲,他就像一个巨大的伤口堵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释然。

他依然隔三差五地来看望我母亲,他依然暗中保护我。直到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急刹车的声音,我的心怦怦直跳。冲过去,我忍不住叫出声来,倒在血泊里的正是他。那一刻,我突然醒悟,这世上,除了父亲,再没有人对我这样关心过。

救护车上,我紧紧握着他的手,不停地哭,不停地喊他的名字。他的衣裳被鲜血染透了,他被推进急救室。我候在外面,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

和他初次见面,也是在这家医院,他开车撞了我父亲。我看着他跪在地上道歉,心里对他充满了恨。随后,我们母女生活艰难,母亲精神失常,为了糊口我进了舞厅。他辞了工作、离了婚,搬到我家隔壁,怕我精神失常的母亲出事,怕我堕落。其实,我早就知道,那场车祸并不完全是他的责任,他完全不必放弃自己的生活来弥补过错。

他出院那天,我把头深深地埋进他怀里,哭了。他抚了抚我瀑布一样柔顺的黑发,开心地笑了,说:“不哭,我们回家。”

从那以后,我们住到了一起,真正地组成了一家人。他和母亲去贩菜卖。回到家里,我喊他杨勇、他喊我韩裳,他看电视、我上网,依旧没有太多的话题可以交流;但我每天吃他做的菜、花他赚的钱。天底下,一个人义无反顾地对一个人好、对一家人好,不求回报,除了父母,还能是谁呢?

篇10:秋天的记忆-作文

“听见,冬天的离别。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轻而静谧的早晨,感受着大自然的旋律,偶尔随声附和。记得那年,校园的广播里每天下午播放着这首孙燕姿的《遇见》,那时的我总会在那个时间,抱着一本生物书从树下走过,看着因秋天来临而随风飘落的叶子,没有落红的凄美,却别有一种美而静的视觉感……落地,然后悄无声息……如今秋天的济南带着与往日同样的气息悄悄渗入心里。同样的秋天,同样的落叶,同样的旋律,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熟悉……捡起一片似曾相识的落叶,想来它也该是经历了一世的风风雨雨……

傍晚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漫步在学校的操场,望着那片天空,看着那片草地,只想被那来自草面的风静静地吹着,吹干所有曾委屈的泪水,吹散所有无奈的哀愁。想来,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再来看这山,这水,这人,不知又会是怎样。人生或许是一场纠结,一场有着悲伤与快乐的梦境。也许在以后长大的岁月里,我们从未改变,只是越来越清晰的成为自己……看着夕阳西下,有种莫名的伤感,看着眼前的这片在白天下温暖了一天阳光的草地,在夜色慢慢来临之际也开始拥有着秋天的凉意。

有人说,对于不开心忘记就好,可忘记,是忘,还是记?也许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说了忘记,但却忘了放弃。或许除了遗忘,没有什么能抹去曾经走过的痕迹。这些所谓的悲伤,也许经历了,累了,痛了,也就明白了。也许它会随着风吹入海底,最终泛滥成一个汪洋,流出来,只两行泪滴……也许我们都曾勇敢而坚毅,只是在与时间的对峙中,输给了自己。曾天真的以为属于自己的那颗之星不会陨落,可是待到它落下的那一刻,才发现世界上真的没有永恒。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不能回头的路。只是,还有多少路要走,生活中的不开心几时方休?无奈点缀着初夏淡淡的表情。春寒时节不说,秋雨时节不说,真待说时,却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渐渐地被转动的年轮赋予了深沉的含义,双手刻尽了生活的沧桑。身旁,是风也撩不起的沉重,错落出斑驳的阳光。一个人的夕阳,是凄凉……

不是每一双翅膀,都有一个美丽的天堂。也会有失望,也会有迷茫,也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到无声。但最终我们依旧相信,天有黑夜,就会有阳光。这个世界上也许会有太多的无奈,有时一个人的离开,注定会孤独了另一个人的世界。但是,放不下曾经的我们,依然在回忆的世界里,带着你与他的回忆站在时光的彼岸,回看此岸的时光。茫茫人海,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美丽。

喜欢雨天的夜晚,安静的夜会把雨声放大,会把夜晚变的安稳。早晨的那雨水与泥土的芳香是雨后的惬意。把一个故事,写于一个秋天,虽凄凉,但又因回忆而变得美丽。

篇11:秋天的记忆作文

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它们任何一着都不能独自显示出美丽。它们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没有风,雨不会飞,叶不会舞;没有雨,风不会湿润,叶不会害羞;没有叶,风显得单调,雨显得乏味。只有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

大自然赐予了春天鸟语花香,赐予了夏天欣欣向荣,赐予了冬天美丽雪景,当然不会忘记赐予秋天。于是,她赐予了秋天神秘和美丽。看来,大自然是不会偏爱谁的。

我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天分是差不多的,要想超越别人,取得非凡的成就,恐怕非得吃得非凡的苦不可。

秋,让我领略到了它的美丽,又让我领悟了一些道理。

篇12:秋天的记忆作文

这真的是一幅画,在我记忆的深处。

那是童年,是我和妹妹背着小篓打猪草的日子。秋天到了,幼小的心灵没有伤秋的悲哀,相反却满脑子的新奇和欣喜。因为秋野的甜果不仅满足了我们小馋猫的欲望,秋天的落叶还为我们无拘无束的日子带来新的乐趣。捡起长长的叶柄揉一揉,然后把两根叶柄搭成十字。两双小手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一声轻响,一阵笑声。秋阳很辉煌的穿过枝头洒在铺满落叶的地上,追逐的脚步便搅起沙沙的脆响在秋天的晴空里飞扬。那真的是一幅画,在我记忆的深处,让人爱恋更让人怀念。

沿着岁月的指尖滑下,又一个秋天绯红着脸悄然来临。看看天,依旧蓝,看看身边,多了一个和童年的自己一样天真的孩子。但他再也不用打猪草了,也不知道秋天有比奔跑更好的游戏。院里的洋槐落叶了,像金色的小蝶满院子飞。孩子用小脚踏出一地的沙沙声,忽然便勾起我对童年深深的回忆。于是扯起他的小手来到秋后的田野,捡起有长长叶柄的落叶。看他一脸童稚的问询我拍拍他的小手“来,妈妈和你做游戏。”叶柄交叉在一起搭起一个有关童年的记忆。我看到孩子开心的大笑,笑的秋野明亮而辉煌。我觉得我又回到了童年的画中,回到了那一个个响着沙沙落叶的金秋时节。

篇13:记忆研究的新突破:工作记忆

关键词:工作记忆,理论模型,实验范式

一、工作记忆的概念

朱智贤[1]对工作记忆进行如下解释:人作为一种加工系统, 把接受到的外界信息经过模式识别加工处理而放入长时记忆。以后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 由于需要, 长时记忆中的某些信息被调出来, 这些信息便处于活动状态。它们只是暂时得到使用, 用过后再返回长时记忆中。信息处于这种活动的状态, 就叫工作记忆。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是有区别的, 短时记忆只是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储存, 而工作记忆不但要对信息进行短时储存, 而且还要进行暂时性加工[2]。最近, Baddeley[3]对工作记忆这个概念进行了更准确的定义:工作记忆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储存的能量有限的系统, 为知觉、长时记忆及其活动之间提供了一个分界点, 支持了人类的思维活动过程。

从研究内容上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模型的理论研究;二是对认知活动中的行为研究;三是认知神经研究。从地域上来讲, 又分为欧洲传统和北美传统两种研究范式[5]。欧洲传统的代表是Baddeley的多成分工作记忆模型, 它强调把工作记忆分成多种具有独立资源的子系统, 突出视、听两个信息通道的信息加工和储存。欧洲传统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记忆的两个子系统———语音环和视-空模板的研究上, 现在已转向对中枢执行系统和情景缓冲器的研究。而北美传统的工作记忆研究则强调工作记忆的整体性, 突出一般性的资源分配, 注重探讨工作记忆广度的有限性及工作记忆广度与高水平认知能力的关系等问题。

二、理论模型及述评

(一) 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

Baddeley等人将工作记忆分成语音环、视觉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系统。其中, 中枢执行系统起到了控制作用, 它保证大脑将注意集中在相关信息及加工过程上, 而对无关信息进行抑制;负责在复杂任务中的各个不同过程间进行转换;对工作记忆中的内容进行监控等。语音环用于贮存与复述言语信息, 在获得言语词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视觉空间模版则对视觉图像信息进行操作, 负责视觉信息的保持和控制[1~3]。然而, 在对工作记忆的研究过程中, 某些实验研究并不能用Baddeley的三系统概念进行解释。如, 在实验中被试只能记住5个左右的不相关的单词, 而却可以记住16个左右有共通之处的单词。在对原有工作记忆模型进行修改的基础上, Baddeley提出了情景缓冲器概念, 作为对三系统概念缺陷的补充。由此, 形成了新的工作记忆模型[9]。

注: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晶态认知系统, 非阴影部分代表液态认知系统。

(二) Cowan的过程嵌套模型。

Cowan认为工作记忆需要的是在长时记忆中对表象进行激活, 而不是对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进行操作。这个模型与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一些本质的区别在于:一是嵌套加工模型把工作记忆看作长时记忆的一个子系统, 而不是一个专门的暂时储存系统;二是对不同类型刺激的短时储存是在一个共同的存储媒介 (长时记忆) 中进行的, 而不是像三成分模型那样在储存具体材料的子系统中进行;三是除了基于言语的复述之外, 策略性加工也对重新激活已储存的信息起重要作用。嵌套加工模型的基本结构见图2[7]。

从图2可以看出, 嵌套加工模型仅有一个储存基地, 这一储存区就相当于长时记忆系统, 而且它还被假定为对一系列相关特征的表征进行储存 (或称为特征整合) 。信息更容易以两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进入这个系统 (也就是工作记忆) 。

(三) 工作记忆的同心圆模型。

同心圆模型指的是Oberauert于2002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工作记忆模型。他在探索“注意焦点”的基础上对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操作划分为3个功能区域。依据与当前认知任务的关系, 把WM信息内容分为3个功能区域:注意焦点 (the focus of attention) 、直接存取区 (the region of direct access) 和长时记忆激活部分 (the activated par of long-term memory) (Oberauer, 2002) 。注意焦点内的信息为当前认知任务直接指向的对象, 具有最高的可存取性 (accessibility) , 该区只能保持1个信息项目或组块;直接存取区的信息为当前认知任务的备选集, 对认知任务而言可直接存取, 该区约能保持4个信息项目或组块, 它们互相影响和干扰;长时记忆激活区的信息是长时记忆暂时被激活的信息表征 (representations) , 与当前认知任务无关, 不受容量限制, 该区信息可在较短时间内提取, 较长时间后会被遗忘或消退。

(四) Lovett, Reder和Lebiere的ACT—R模型。

Lovett等的ACT—R模型则可用于解释大量个体差异方面的研究数据。该模型把WM资源看成一种注意激活叫做“源激活” (Sotlree activation) 。源激活从当前的注意焦点扩散到与当前任务相关的记忆节点, 并保存那些处于可获得状态 (accesible state) 的节点。ACT—R根据产生式规则的激活进行信息加工;当前目标越强烈, 相关信息的激活水平就越高, 信息加工就越迅速准确。该模型认为WM容量的个人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源激活”总量的差异, 用参数W表示。而且这种源激活具有领域普遍性和单一性, 语言和视觉空间信息的源激活基于相同的机制。ACT—R模型强调WM的单一性, 以详细阐明共同结构作为主要任务, 能弥补强调WM多样性的模型的不足[6]。

三、研究方法

工作记忆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基于各自的理论模型来进行的, 目前已经成熟并运用较广泛的有Baddeldy的多成分模型和Oberauert的同中心圆模型。

(一) 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

因果研究:双任务范式, 工作记忆的各成分参与各种认知任务的关系研究的基本假设: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某一成分, 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都将不会很理想;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不同成分, 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同分别完成两个任务一样好。

双任务范式是工作经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实验范式, 基本程序是同时给被试呈现主任务和次任务或者只呈现主任务, 然后对这两种条件下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根据次任务对绩效的影响, 判定工作记忆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10]。

(二) Oberauert的同中心圆模型。

同中心模型实验采用记忆更新任务 (memory updating task) (Oberauer, 2002) 。屏幕上呈现一系列方框, 每个方框包括一个数值, 接下来每次随机选择一个方框呈现算术运算 (如“+3”或“-6”) , 被试根据算术运算更新方框内的数值 (以运算后的数值取代其原来数值) , 同时保持其他方框内数值不变[11]。当所有算术运算完成后, 要求被试输入各方框的最终数值。在实验中, 研究者设置了被更新 (updated) 与不被更新 (not updated) 的方框 (Oberauer, 2002) 。屏幕上呈现两行方框, 这两行方框间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两行方框都被定义为“主动”集, 在接下来算术运算中都可能被更新, 即“主动—主动”条件 (active-active condition) ;二是一行方框被定义为“主动”集, 而另一行方框被定义为“被动”集, 只有“主动”集内方框数值会被更新, 而“被动”集内方框数值保持不变, 被试只需记忆这些数值, 在序列完成后回忆出来, 即“主动—被动”条件 (active-passive condition) 。

该研究区分了WM内容三种不同功能状态:当前被更新的方框、主动集内其他方框和被动集内方框。前两者的差别反映注意焦点和直接存取区之间的差异, 而后两者的差别反映直接存取区和长时记忆激活区之间的差异。即WM信息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注意焦点、直接存取区和长时记忆激活区[8]。

四、结语

模型的提出都是经验主义的产物, 是一种先演绎后归纳, 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实证主义, 即先假设某个模型成立, 由此推导得出一些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和更容易证明的结论, 如果在现实和实验中能够找到这些结论, 那么就说明所假设的模型是正确的合理的。由此看来工作记忆概念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工作记忆是一种资源有限的信息处理系统, 即加工和储存共享一个资源有限的系统。因为所有的实验最能证明的就是工作记忆的资源是有限的, 而其他的什么成分理由并不充分, 这也是各种工作记忆模型成分迥然不同的原因!反观其他记忆理论的模型与短时记忆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在记忆的多重系统里面, 信息由感觉登记经复述进入短时记忆, 而Cowan强调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可通过复述来获得, 这样看来信息经过复述进入了两个记忆系统, 这使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这与工作记忆就是短时记忆加注意控制模型又有何微妙的关系?两者在编码与存储方面又有何关系, 这些都是以后需深入研究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232

[2] .吴文春, 金志成.工作记忆及其理论模型[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3] .Baddeley A.Working memory: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Nat Rev Neu rosci, 2003, 10:829~39

[4] .郭春彦.工作记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1) :1~7

[5] .Jiang Y, Haxby J V, Martin A, Ungerleider L G, Parasuraman R.Complementary Neural Mechanisms for Tracking Familiar Items in Human Working Memory[J].Science, 2000, 287:643~646

[6] .陈彩琦, 李坚, 刘志华.工作记忆的模型与基本理论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4

[7] .刘惠军, 郭德俊.工作记忆的性质和工作机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8] .滕亿兵, 庾鲜海.工作记忆模型的演变及其对口译等复杂认知活动的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26)

[9] .Baddley A D, Hitch G J.Developments in the concept of working memory.Neuropsychology, 1994, 8:485~498

[10] .唐惠琳, 刘昌.工作记忆对类比推理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 2006, 4

篇14:记忆的历史 历史的记忆

摄影注定了我们无法回避历史。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的政治热情、建设热情空前高涨,这从那个时期的摄影和大型报道摄影期刊《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以及为纪念建国10周年出版的《中国》大型画册中就能一目了然。《母亲的愤怒》(葛力群摄)、《斗地主》(齐观山摄)、《烧地契》(时盘棋摄,原载《中国摄影》)、《在文化馆中学习建设新中国有用知识的农村妇女》(原载《人民画报》)、《在结婚登记处》(李仲魁摄,原载《大众摄影》)、《人民公社社员领工资》(刘保禄摄,原载《大众摄影》)、《一个纺织女工的家庭》(原载《中国摄影》)等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品。人们脸上露出的一水儿的神情——激动、兴奋、欣喜……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当家作主的神情,无疑我们的摄影师是敏感地抓住了这种神情的!

这也是时代对摄影师的要求,摄影师的任何主体性需要完全让位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需要,摄影师的任何艺术性追求也完全服务于赞美和表现这个火热的时代生活的需要。无疑,这样的摄影活动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主流摄影的主体!它最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摄影强调宣传作用的单功能化特点。且不论它们是否有个性、是抓拍还是摆拍、是虚假还是真实,统统都不影响它们成为那个最具象征意义的特殊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包括摄影本身)被大量视觉影像化地记录与传播给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并作为历史的记忆而具有无法比拟的历史与文献价值。

60年代中期以后的文革时期的摄影,不仅摄影师的主体性没有得以建立,相反,摄影的单功能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摄影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立,摄影师甚至可以随意地根据主体思想的需要摆布和干预被摄对象的形态、情态!或者直接成为国家的政治生活乃至党派政治、路线斗争的御用工具!这个时期的摄影展现的是一个疯狂躁动、激情迷惘又大红大紫、轰轰烈烈的时代,所有的主题和意义都是革命与专政。这既是那段历史的重要现实,也是摄影师在当时的全部生命意义所在。

客观地说,建国初直到文革结束以后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政治运动最最频繁的时期,中国摄影师经历和报道了抗美援朝、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学习苏联,又经历和报道了“土改”、“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他们比常人更多地目睹了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经济建设的高潮迭起、风云变幻,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敏感要求他们面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加思辨地沿着领导指示的方向在思想路线上行进,他们个人的价值和存在、理解与判断、话语和表达的权利,几乎完全让位于国家和时代政治生活的需要。因此,今天的人们已无追究他们责任的必要。但是我们讨论记忆就不得不讨论责任,“唤起记忆即唤起责任。缺少一项,怎么思考另一项?”(雅克·德里达语)

那么,为何50年代有些人明知钢铁不可能通过砸锅锤盆来冶炼和提高产量,却硬要以遍地的土“高炉”来预示无法见证的钢坯及其产量?明知一亩地最多能产多少斤粮食,却偏要为早稻亩产放卫星树碑立传?这一系列捏着鼻子蒙着眼睛的摄影“壮举”所传播的虚假繁荣使一个疯狂的时代更加疯狂,客观上起了毒化社会毒化时代的作用,对上至政治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视觉与思想上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如大家熟知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用四个儿童站在稻穗上跳跃动,以显示早稻的丰产。显然,作者的目的达到了,早稻亩产36956斤的“卫星”放出去了并有了“成功”的创作经验。然而,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人群这一事实曾几何时被人们认真考虑过?当他们成年之后,当他们了解这类照片的用意和策略之后的感受,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对社会对这些儿童对你要传达的信息乃至对记忆对历史将会产生的影响,你是否曾经想过?我们的摄影师负有怎样的责任?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革”时期的摄影。那个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一切都要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凡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一定会对此记忆犹新!试问任何一位在“文革”期间能拍到大量批斗“走资派”等照片的摄影师,在那个阶级斗争甚嚣尘上的非常时期,在一个两营对垒你死我活的特殊年代,你当时是以什么面目(身份、派别、立场……)出现的?带着什么样的目的(是倒“皇”还是保“皇”)?以怎样的心态(关心谁?观点如何)?执行的是什么路线?宣传的是什么思想?

好在那些荒谬的日子并不久远,参与荒谬和被荒谬过一把的人大有人在,即使受虐的人们可以原谅施虐者,但历史不会忘记这种政治路线走向给这个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每忆于此,历史至多只会顺便鞭挞一下为错误路线助虐过的人,毕竟你们并不真正代表路线,更不是决策者。正如中国人民可以原谅日本人民,但不会原谅日本军国主义。这就是历史。

此外,人们往往容易把摄影的纪实性等同于文献摄影(纪实摄影)全部特性。对于摄影而言,任何照片几乎都存在纪实性,而涉及历史、文献内容的照片也可以称为文献照片,这是摄影的特点所决定的!但就摄影师而言,文献摄影决不等于随意或不得已所进行的拍摄,摄影师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都会在照片中显示,提供后来者评判。

摄影与任何其它“艺术”不同的是它的“艺术”制造者和它的对象必须同一时间在同一现场,并且,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属于这一时间的“艺术作品”来。这就是说,摄影师不仅也和被摄对象一道在同一时间同一现场并拍出了照片,他亲眼看着被摄对象在现场活动,而且他也在那一时刻与被摄对象生活在同一现场,感受并体验着那一时刻被摄对象的那种生活,即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他既是旁观者、见证者,也是事件的当事者。他们拍的照片,既是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又影响着他人的记忆;既记录了他人,也记录了自己。

因此,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新闻摄影围绕突出思想性以及思想内容要高于现实内容等等一类摄影艺术的创作主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艺术创作方法上的新要求,艺术性必然要服务于思想性,这样的艺术探索抑或说艺术要求(实际上是思想要求),必然会导致新闻摄影应遵从和坚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的摄影原则的最终放弃与背离,并逐渐过渡到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摄影实践把握的相对真实性与相对客观性,继而在发扬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新闻摄影的这种艺术化、艺术创作化倾向,不仅一方面导致了新闻摄影师为了顺应思想性的要求,可以摆布被摄对象,甚至为了完成某个思想主题的报道而去制造一个“新闻现场”一个“新闻事件”也不足为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这种做法流行的程度(范围的深度、广度和事件的长度)和流行的结果(拍摄了多少虚假的“新闻照片”及其影响)我们根本无法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估计,并且至今仍延绵不绝。《欢跃在早稻“卫星”上》不过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和缩影罢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导致了新闻摄影长期以来对影像画面的艺术化经营(构图、影调……),而这种经营又进一步强化了对被摄对象、新闻现场、新闻事件……的摆布,最终造成恶性循环。不单是今天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就是文献摄影也中毒很深。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必须理性地面对那样一段历史和记忆那段历史的摄影。因而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的摄影对于我们同样珍贵!

今天当人们的认识已经升华,能够历史地来看待这一切,看待从50年代到70年代整整30年的影像,尤其是能正确地历史地来看待整整10年的“文革”影像,我们发现它们所反映的政治态度是那样明确清晰,精神指向是那样整齐划一,革命场面是如此波澜壮阔,它们让我们史无前例地透过我们自己的影像看到了我们的人性和生命中最最不容易暴露出来的那些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在这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中,摄影师也和所有经历过大浪淘沙荡涤灵魂的人一样,个性价值和生命存在都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并且,无论你是喜欢或是反感,我们发现我们必须面对所有这一切记忆。任何试图逃避、绕开它们甚至于忽略它们的存在的努力都将被证明徒劳无益。

所以,其一是我们必须看到当时的国家总的政治形势,个人的需要早已服从于国家的需要,所以照片的思想取向、情感倾向空前一致;二是这段时间的摄影已成为了历史,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历史地去看待;三是既然我们承认这些照片是记忆的一部分,唤起记忆也就唤起了责任,尽管我们无须去追究谁的责任,但毕竟责任是存在的;四是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的自己身上那些最可贵或者最不容易见到的一些存在等等。

一般而言,有许多“艺术”目的是个人(私人)性质的,但其它的目的都为所有人共同享有和追求;不同风格的摄影师也可以具有特别的追求目标——人像、风光、静物小品、新闻、文献摄影师的兴趣目标是大不相同的,或者说不同的“艺术”目标应体现在某个摄影师固有的风格上;同一个摄影师在摄影实践过程中有许多目标是互为目的的,它们之间常常表现为手法和结果的关系;同样,一个摄影师所追求的目标在其实践过程中也非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当他从自己的摄影中获得某种启发,或随着他们思想与感情的渐渐成熟,他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初衷。然而,摄影师所追求的目标是建立在他/她对自己周围世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某一时期摄影师们的“艺术”目的空前一致时,要么是他们丧失了自己的责任、态度,要么就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个性甚至态度。如此,才有可能解释那段特定时期摄影中这种目的、目标的空前一致性,否则,就无法解释文革时期文学有“地下”的小说、诗歌,而摄影只有一种“声音”抑或一种记忆;如此,也才有可能解释伴随“四五运动”的摄影“创作”的井喷现象,解释今天摄影的多姿多彩。那是一个摄影主体个性从禁锢到释放的分水岭。

上一篇:茶产业规划发言稿下一篇:“执法通”—城管移动执法和业务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