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摇曳

2024-05-05

秋天的摇曳(共14篇)

篇1:秋天的摇曳

荡啊荡、荡啊荡,岁月的秋千在空中放肆的摇曳。

满头的青丝被风儿撩乱了,孩子笑了,一俯一冲,一俯又一冲,她看见了刚刚打完呵欠的小蛐蛐,她看到了高墙外的世界……

呀!秋千冲出了童年的彩色界线,风儿被女孩儿丝绸般的头发迷住了,它用纤柔的手轻抚着女孩儿的头。她笑了,那笑是纯洁的、甜美的。

猛的,秋千冲到了最高的地方。女孩儿看见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忽然,她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如假包换的中年人。

“时间多快呀!”女孩儿伸了个懒腰,她感觉太累了。不知不觉中,她进入了甜甜的梦里。

太阳慢慢的往坠,天的交界线只看见太阳的一小半的脸,通红通红的。它的余晖洒在了女孩儿的脸颊上,原本银色的发丝被红色掩盖了,而女孩儿却全然不知。她始终紧闭着那双美丽的眼睛,在脑海中重温着童年的每一点每一滴。

秋千再也没有摇荡起来,可风儿却依然怀恋着女孩儿丝绸般的头发……

篇2:秋天的摇曳

马妮也写过阳光。她是杨老师的学生,在美国读博。那是她刚到加州两个月的时候,还在Madison大街住,在一个早晨应景而作《让阳光照进来》。那个早晨拨云见日的文字至今令我怦然心动。

阳光越过东边的伯克利山,穿过还未睡醒的SanPablo大街,一家一家地略过,把光和温暖带给每一户,经过我家时,他的光洒满窗台、书桌、沙发、被褥、墙上和地板上,像父亲一般张开大而有力的手臂,远远地伸过来,把我和Jenny轻轻地搂在怀里,结实的,暖暖的……为了让Jenny早点从沉睡中醒来,我每天为她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笨重的窗帘拉开。那一刻,阳光一下子涌进来,像一大堆朋友站在门口好久,想给我一个早安的惊喜,悄悄地隔着门缝看里面的动静,屏住呼吸,屏住笑,屏住拥抱住我的渴望,等着这一刻,我打开门的这一刻,他们一下子涌进来,抱住我,抱住Jenny。我和Jenny也展开双臂与他们紧紧相拥。让阳光照进来。

马妮的生活像跳动的脉搏,喷薄着生命的律动。这似乎和杨老师在病榻的感受有些相似。

杨老师说,在生命之中,最喜欢被打动的感觉。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心结,杨老师课堂内外的某句话,就能成为孩子们黑暗时的.一盏灯。比如对于一个生活艰辛的学生,他的一句“生活就是一个字,扛”,在学生失落时及时地跳了出来。另一个学生用两个小时回复杨老师十分钟的课程带给他的感受——“细数芭蕉夜雨声”,杨老师在回复中称其文字为“雨打芭蕉”“空谷心曲”。一个“爱过还是痛了”的学生用中英文诗歌表达爱情的困惑,杨老师在表达对这种切肤之痛的理解之后,鼓励她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于一个考研时专业方向迷茫的学生,杨老师提醒其找到“安心于此,乐此不疲”的方向。对一个走向工作岗位,“告别学生身份”还不适应身份转变的毕业生,他的寄语是把梦想当作“地平线的启明星”。对于另一个走出校园看不惯社会百态的学生,他引领其“时时倾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个“学会和世界和平相处”的追梦人。面对一个学生退出他的哲学课却又表达了“心排山倒海地痛”的“祭哲学”,他以“祭哲学祭”回应,并坦言“哲学注定是要被现实所击倒的,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中国的孔夫子。哲学又注定要在哲学家死后活下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庄生的晓梦化蝶。哲学祭是对被现实所击倒的哲学的哀悼,哲学祭之祭,是对哲学课死后哲学复活的呼唤。”

感恩,我的窗户总是幸运的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静默山头上一抹鱼肚白,略过几只南飞的雁影,墨青的山腰星光点点。我在等待,等待阳光伸出他坚实的手臂。静待中,仿佛听到杨老师以他浑厚的嗓音低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今晨的思绪就这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遥远,一会儿眼前——咕咕,咕咕,鸽子的叫声;嘎嘎,嘎嘎,乌鸦的叫声;呜呜,呜呜,火车奔驰而过。窗前的这棵树,一直叫不上来名字,绿的叶更绿了,红的叶更红了,在粉红色的晨霭中那么优雅。此时又像第一次坐在杨老师的教室。远程隔屏,模糊了外面的灯光和星点。

这是西方思想史课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有些期待,期待学生们的想法能像万花筒般奇妙独特而又不失价值与意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支撑我们不断求索与认识自己的源泉和动力所在。每每走近自己一步,就会讶异于那些曾经从未发现的未知的美好。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我说,窥探你自己。试着跟着心跳和来自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走。Lifeisequaltoeveryone.即使有些人一辈子都穷困潦倒,但谁又能肯定他的精神世界也是一样空白平静。如果是,那他必定是此间最可悲的人。精神一旦坍塌,有再多的物质财富又有何用,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而已了。

学生们的思想是丰满的,正如帕斯卡尔说的,人是会思想的苇草。这个充满思考的学习共同体有五根会思想的苇草:Nancy,Jerry,Essy,Vera,andSummer.不错,学生们学会了思想交换,学会了分享。

又一名学生站到台前:

习惯了看一篇文章时,情不自禁地留意最让人深刻的辞藻。习惯了读完一段文字后,用自己的思维去阐释,去理解。习惯了尝试用他人的思维方法看待同一件事情。习惯了有事没事去个论坛,或者博客,看看有什么更新的内容。如果能一直习惯做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那就好了。看到一个事物,想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岂不是更有意思更有挑战性?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人的伟大——我们对于人的灵魂具有一种如此伟大的观念。我们很微小,以致于混入人群中就难辨相貌。我们很伟大,因为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宇宙也无法预知的事情。

师生是课堂一起摇曳的苇草。学生是通达心灵的镜子。

篇3:那枝摇曳的荷花

每次看到那荷花, 我就会会心一笑, 想起先前的忿然, 想到后来的释怀, 想到人生很多事原来都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心态, 原来原谅宽容就是爱, 就是快乐!

那些天也许是因为自己工作忙, 没有坚持每次都听到实习生每节课的最后一分钟, 也许是实习工作还不够细致, (美术课上哪怕是一年级, 有学生爱用水粉颜料的, 我都不会因为怕麻烦而去限制他, 只是知道, 一二年级的孩子, 会在洗颜料时不小心, 所以每次都会去水池边看一眼, 关照一声, 让他们小心, 不要弄污自己身上、墙壁和水池。) 实习生毕竟工作经验少, 也许疏忽了。总之当我有一天在教室后门口看到那一片水粉笔写的两个大大的“张”字和一个“梅”字和若干随意花朵笔触时, 第一感觉是震惊, 而后是愤怒。为何我一再关照, 他们小心不要弄脏自己, 不可弄污墙壁, 甚至要他们尽可能也不弄脏水池。竟然有人在白墙上肆意涂写乱画一气, 为何?为何孩子们会这样不听话呢?

于是在办公室里我对实习生和同办公室的许老师说, 要彻查此事, 找出“元凶”, 至于那污迹嘛, “罪证”啊, 我要留着学生去指证。可惜, 我们没有福尔摩斯明察秋毫的锐眼, 一天过去, 二天过去, 调查竟毫无进展。后来想想, 能够乱写乱画出这么一大片, 定然是身边没有一个同学, 才可能这样“大胆挥洒”, 也罢!也罢!

只是那两天走来走去, 那污迹生生地刺痛了我的眼, 真的让我觉得我的教育很失败, 我被孩子的行为打败了, 觉得很受伤啊!

忽然想到前阵子读到的《窗边的小豆豆》那淘气的小豆豆, 那宽容的小林校长;想到以前读到的赵紫峰老师的故事, 他把学生砸在墙上的墨汁画成水墨画, 并加上画框, 并和“肇事者”合影留念。我也把那污迹画成画吧!

那些天也确实很忙, 让我看着难受的污迹, 我是一定要把他处理掉的, 还在心里揣摩画成什么呢?那么狭长的空间, 那么大的一块污迹啊!等周五吧!如果区里没有美术教研活动, 书法名师工作室也没有活动的话, 那一天没课, 也省了学生来上课过程中不小心因好奇而触摸画面。

没等到周五, 有天早上, 许老师和我一起走向办公室, 边走边说, “噢?画了朵花?不错!” (许老师是近视, 但不戴眼镜) 迷蒙中把其中一处污迹看成了一朵花。忽然意识到连不戴眼镜近视眼的许老师也注意到这处污迹了, 只是学了美术的都会不由自主地把看到的往美上面靠, 往美上面想罢了。看清这污迹的我, 觉得眼被生生地刺痛了, 这污迹也一定会深深地扎伤其他人的眼睛吧!

这下我便觉得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了!放下其他一切事, 立刻拿出颜料、画笔、调色盘和水罐。其实不过一会儿功夫, 一枝盛开的荷花、一枝半开的荷花, 还有一枝花苞斜斜地绕到另一侧墙面 (顺势而画, 污迹改的) , 静静地在墙上绽放美丽。

快意之后, 看着旁边的涂鸦墙, 上面写着“涂鸦是一种艺术!”下面是孩子们尽情随意的色彩线条, 突然真正理解那个孩子的心情, 看着旁边恣意的挥洒, 心生羡慕, 手上又正好有水粉颜料, 忍不住试一下而已。哪个人的童年没有淘气的时候?哪个人的童年没有过忍不住恶作剧的小小快感呢? (想我当年, 从不做坏事的我有一次还不是忍不住同伴的诱惑, 跟了几个淘气的同学去偷黄瓜和西红柿, 心里虽然慌慌的, 但摘了黄瓜得手了以后跟着他们一路飞奔时, 心里难道不是装着恶作剧胜利的快乐吗?) 理解归理解, 但我总是要让那孩子知道这是不好的, 就像当年我妈妈告诉我偷别人的菜是不好的一样! (声明, 真的只偷过那一次, 再没有过, 还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哦!) 于是, 打印了一个告示, 贴在了荷花的旁边。“涂鸦是一种艺术, 乱涂却只是淘气!虽然老师可以帮你把乱涂变成画面, 但是这画并不是适合出现在任何地方!”并且全部标上了拼音。

篇4:秋天的摇曳

挂在树上,那么快活的

把风

丢在地下

那么多地下的

比风更轻的,比果子更重的东西

都在一五一十的

打点行装

老天很快要刮西北风了

果子管不住,就连地下的

一片片叶子

都在加紧腐烂

也许秋日的果子

呆在树枝上

不一定在百度里就能搜索到

上了货架的

品相。因为果子

到了秋天,一般

只服从

摇曳

一双筷子

幸好我只是一双筷子

每天你都能亲临我的身体

用手摸用嘴亲

有时还咬我一下

忘情于天花板之下

碗桌之上

也许我可以搅动

满桌的喜气

搭一座桥

不恋森林

呆碗边

照顾好每一粒

孤独的米

有些细胞并不在显微镜之下

有些细胞并不是显微镜下

放大一百倍上千倍

会游动的生命:比如一块红布头

阳光就地取出

两盏杯子

席地而坐。比如鸽子

布满广场

天空是空的

比如婴儿,比如推车

一条彩虹

一群人

比如你走过来,我走过去

你的一本书,我的十字架

不知不觉的

黄昏:一张摊开的画纸

不老的美人

比如街舞

比如卖艺

一把小提琴,它的兄弟是吉他

硬币

独舞

我曾怀疑秋天可立

我曾怀疑秋天可立

那么多被摘下

被收割的果子、庄稼和人

我到过果园

爬到山顶

立秋是真实的,它用台风

启动天道

我差一点喊出声来

风、风、风

那个时刻,我忽然懂得了

立秋的意味,以及

人命有序

年年立秋

缺不了热,缺的是感性

一只无形的巨手

只是轻轻一推,苦夏

漫天盖地

只有蝴蝶的孤独配得上一座花园

本来是颜色在前,花园在后

蝴蝶飞过来

它的翅膀

一秒钟

飞过来也好

停下来也罢

这里的香,一只蝴蝶的

孤独

孤独三亩地

花香千里远

一只蝴蝶

在飞

想到一颗螺丝钉生锈了

想到一颗螺丝钉生锈了

它躺在地上

无人认领

也不会有一只蚂蚁前来

寻亲

这一生

它只做了一件很小很小的

又是很大很大的

几乎是见不到天日的

事情

到头来

木头朽腐了

机器散架了

人鸟兽散

它无悔,却也锈色斑斑

鼠标,让彼岸离我近一些,再近一些

彼岸那边里的人

我若用鼠标轻轻一点

他(她)们会回来吗?好几次

我想让彼岸离我近一些,再近一些

鼠标,点击一条水路

有点涟漪

都说涟漪是水中的营地

有人进有人出

鱼虾自由

那么多的舟船,桨

单靠鼠标

滑行

谁说彼岸:顺流是舟,逆流是桨

眼前的鼠标,未抵乾坤

不及缆绳

一碗米饭是木柴烧的

夜晚不是我选的

木柴是我打的

铁锅必然是黑的

水也清澈

火很快红出灶台

一锅子的水,蒸蒸日上

烟囱看见了:米和水

也相爱了

这一天

我从田里背回好几袋稻谷

可以煮好几碗米饭

可以秋后

不算帐

安静,被若干年后的小虫指认

为了安静

我把天挂起来,把云挂起来

辽阔的事情

谁能阻挡

其实,我只是在做一件份内的事

把辽阔的事情做好

把每一天的粮食吃掉

把每一张报纸看完

至于案桌上的茶杯

只是安静下来的

一个小小的

缺口

不过,很多人的安静

不太像报纸

一版扉页

某条新闻

某个人

某个字

被若干年后的小虫

指认

各行其道

与死无关,与悬崖无关

果盘上的水果,别说它

光滑剔透

不是死胡同,不是

一把锈锁,不是地底下的矿灯

不是所有的人被推进手术台:刀光

昨夜的星晨

不是叶落归根,不是挽联

白底黑字

废黜的铁轨,跑的是

三套车

不是家书,老街巷的邮筒

不是俺娘

箱底的嫁衣,不是

大漠孤烟

各行其道

一想到遥远,我感到羞愧

去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

一直想到遥远,我感到羞愧

愧用大漠挡道

云朵遮羞

骆驼很少吃草,不等于大漠非要长草

骆驼很少喝水,不等于落日

不圆

驼铃唱的是独角戏

赶骆驼的人

上过无数的驼峰,孤烟一人

落下

长河

三月是靠不住的

三月很象是一位哲人

在雨中造句,说是家就在屋顶

盖上几片瓦

一般不准备拿来

晒太阳

三月总是这样

没说好今天就到了明天

雨是一阵

云是一阵

太阳说不上几句话,就被雾

打住

好在乡下的耙子

城里的街舞

幽谷的春兰

打伞的人

习惯于

低头

诗人简介:卢辉,60后诗人、诗评人、媒体人,中国作协会员,特约主持《诗潮》杂志“中国诗歌龙虎榜”,编著《中国好诗歌》。上世纪80年代创立“福建三家巷”,参与《诗歌报》举办的全国诗歌群体大展。著有诗集《卢辉诗选》、《红色的碎片》、《七层纱》、《纸上的月亮》、《看得见的宽》及诗论集《诗歌的见证与辩解》。诗歌、诗论散见境内外各大刊物和年度选本。获得福建省政府文艺百花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现居三明。

篇5:摇曳的春天诗歌

红彤彤的太阳,热吻着万物

羞羞答答,抚慰生灵,涂抹暖色调

时而,沉寂的大地不再寂寞

冰雪低吟“滴答”绝唱的音符

小溪涨满了胸怀,归雁喧嚣于故地

一地斑驳,一曲春谣

风吹蛰伏的春草,蠢蠢欲动

迎合阳光,摇绿杨柳

摇绿一泓池水。鸭鹅嬉戏

阵阵涟漪催醒了山村春梦

燕语呢喃,带回新一轮回

江南的讯息。冰凌花、杏花竞相斗艳

伸展妙曼、释放情怀,给山峦披上了新衣

一切的一切,都在悄然中放荡不羁

夹杂着狂躁、夹杂着欣喜,掀起波澜

袒露炽热的心机。渲染心扉,洗涤久违的

积淀已久的心尘。一代抚育一代

一代更迭一代,繁衍生息

不断地诠释消亡、再生的`命题

春的循环,摇曳绚丽夺目的狂野

殆尽的是生灵的交替诀别

化作尘土。孕育新的希望……

信任

信任,是度量、是考量

更是考验人生一把尺子

谁欺骗了信任,便意味信任远离

种下的是罪孽、邪恶

信任,是岁月酿造的酒,味深情浓

又如薄薄的器皿,易破易碎

一生一世的情,不可一时的挥霍

殆尽。仅仅一次……

信任贵如金,勿蔑视、敷衍、冷漠

更不能挑战彼此真情的底线

无数次真诚换得信任,失信只在瞬间

毁伤,一辈子品格

你的欺骗,或许换取短暂的欲望

却损伤信任你的人、爱你的人

信任无价。欺骗亦无价

越是信赖你的人,越是自认白痴

爱、道德、情感,这些

人人输不起,却时刻上演危机

不要透支你的信任!因为你是人

篇6:摇曳的痛作文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的笔杆,悲怆时,写下一纸殷红的痛。

“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在中国近代的`历史河流中,流淌的无不是那痛的血泪。战争、杀戮、纵火、枪杀就是黑暗的中国大地。挫败感、萧条感、无力感、悲剧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感受。是的,有良知的中国青年们痛,痛这社会的黑暗、无力与挫败。因此,有太多充满豪情壮志的言语说出,用纸笔在报刊上撞出一条道。谭嗣同这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近代有太多这样的人,说的是同一句话,做的是同一件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他们痛心国家的落后,痛心无法在国际舞台扬民族文化。因此,他们用言论,也是行动来捍卫祖国。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先生笔尖最沉重的痛,也是对国家凝重的爱。无需过多形式,就在笔杆之间,一笔一划,如剑如戟,一点一捺,又如血泪落地般诉说着他心中的痛。

中国的近代如此的黑暗、屈辱,黑夜里人已无法找到精神的寄托,但之所以要有黑夜,是为了让我们更珍惜早晨。我们诉说着痛,也得铭记着痛。

在刚刚过去的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我们怀揣着沉重的心情,缅怀死去的人民。我们痛,痛心这段悲惨的历史,痛那三十万死去的南京百姓。我们诉说着痛,虽不以纸笔,但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悼念亡灵。我们痛心,所以我们要说出来,不管以何种方式,至少不是沉默。吉辛说:人世一天天愈来愈吵闹,我不愿再增长的喧嚣中加上一份,单凭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献了一种好处。“他的话,我十分认同是的,对于个人的痛,比如事业的丢失,爱人的离散,亲人的离世,我们会痛心,但也许无需言语表达,为了人世美好的宁静。但,对于国家的痛,我愿拿出365天中的一天来喧嚣着城市,一为抒发内心无比的伤痛,二来勿忘国耻。

篇7:诗歌鉴赏:摇曳的青春

带着稚气,提着游戏

摇啊,欢笑

摇啊,奔跑

天真一点点甩掉

摇出彩色的羽毛

你从少年摇来

背着书包,领巾飘飘

摇啊,欢笑

摇啊,奔跑

热情把无知燃烧

长出翅膀的骄傲

跑啊,笑啊

皮球来送激情

烦恼追成无处逃

球场装不下你的`欢笑

随风飘上了树梢

欢喜摇曳着彩朵

晶莹浇绿了小草

全身挂满了自豪

好奇点燃求知的火苗

在那书山寻着奥妙

在那知识的海

摇啊,找啊

寻找通向理想的航道

一切愚昧皆被抛

篇8:摇曳在生命密林的语言常春藤

一、挚情解读文本, 巧妙探寻整合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 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会积累语言。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 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善感之心来触摸, 用一份细腻之情来解读, 不仅读文字, 更读文心, 努力探寻语言习得与生命体验相融合的契合点。

1. 立足文本, 深入挖掘

我们的文本, 体裁多样, 童话、诗歌、散文、小说, 如颗颗珍珠聚集在我们的课文里。每一个文本, 其实细细品味, 都耐人寻味;仔细琢磨, 都与众不同。即使再熟悉不过的一篇童话故事, 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语言训练的挖掘点。

例如,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篇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丑小鸭》。安徒生是童话天才, 但除了这些, 对安徒生的人生, 我们老师真的有过更细致的了解吗?多才多艺的他, 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自卑。他出身贫寒, 父亲早逝, 常年和母亲在阁楼里压抑地生活, 让他的性格蒙上了诗人独有的理想主义和忧郁气质。《丑小鸭》其实是他的一部自传体童话, 我们可以从丑小鸭的身上看到安徒生或者更多这一类人生命的影子。作者或许也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孤苦的命运和对生命永不放弃的美好追求。试想, 如果教学能够渗透到这个层面, 引导孩子认识生命, 欣赏生命, 尊重生命, 进而珍惜生命, 岂不是更好?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 都需要我们这样立足文本, 深入挖掘, 探寻语言习得与生命体验相融合的契合点, 让语言的枝叶自然地生成, 滋润地舒展, 茂密地成长。

2. 融入人生体验, 丰富文本之情

真正的文学语言是妙不可言的, 是百读不厌, 是难以忘怀的。语言本身是有生命的, 它有着独特的感性, 有着令人深深迷恋的气质, 这是语言的魅力。如何把这种魅力, 如何把这种语言文字特有的光芒折射到学生的内心, 需要我们智慧地思索, 需要我们有层次地、艺术化地、潜移默化地去影响。

例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是《秦兵马俑》。当我阅读这个文本时, 不禁自问, 难道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俑吗?仅仅是一尊看过就被遗忘的泥塑作品吗?我们喜爱兵马俑, 仅仅只被一种气势和奇迹所打动吗?不, 他们都是历史的生命啊, 你仔细地听, 甚至能听到他们轻微又均匀的呼吸声, 他们永远不是死去的作品, 而是美丽地活了两千多年的生命呀。我们只有用自己智慧的心眼, 才能穿越时空, 触摸到兵马俑的内心世界, 才能读懂并陶醉于他们内心的“情”, 才能让自己的心与他们的心温情地对话而不显陌生与冷漠。于是, 带着这样的对文本的理解, 我和孩子们真正走进了“秦兵马俑———‘情’兵马俑”。

一个文本, 即使是一个平淡无比的故事, 如果融入了个人体验, 当我们温暖的情感与之碰撞、交融、升华, 这个文本就会为你而流动, 就会为你而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它的情韵会与你的生命一起翩翩起舞。

3. 带着自我体验, 尝试修改文本

语文使科学和人文两者无痕地交融, 但有时候, 我们的语文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 需要我们跳出文本原有的情结, 以最真的善良来修复生命的伤痕, 让我们生命之果更健康地摇曳在我们的生命之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惊弓之鸟》。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 全文条理清晰, 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 形象鲜明。教学此文的重点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但是, 面对这样一只从远处慢慢飞来, 边飞边鸣的鸟, 更羸明明知道它已陷入孤独与痛苦, 为什么还要拉开手中的弓弦, 让它彻底崩溃, 失去生命?如果是我, 我一定会仰起头, 用目光追随着它, 在心中默默地为它祈祷, 哪怕多一分钟的生命, 也是好的, 毕竟它还活着。或许飞着飞着, 原来的同伴发现它掉队了, 会急急地掉头寻找它;发现它的伤口还没有痊愈, 或许还会衔来草药敷在它的伤口, 这样, 不正是它内心所渴望的吗?这样, 不正是一个生命所追寻的理想生活状态吗?解读到这里, 我突然大胆地想到, 在上课时, 可以引导孩子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让孩子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

我想, 每一个文本与孩子的心灵相碰撞的时候, 我们除了考虑到它拥有独特的思维逻辑, 更应该注重内在的对生命的人性的关怀, 这才是语文的魅力, 才是语文的价值!

二、智慧引领, 完美融合

语言文字中饱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 蕴藏着生活的哲理与智慧, 流淌着生命的血液。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这个世界中读出人文的韵味, 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并使学生结合语言训练获得生命表达的新的形式。[1]

1. 创设情境唤醒生命意识

生动、逼真的情境, 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 更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因而, 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建构了有力的平台。

例如, 在《丑小鸭》一课教学过程中, 我是以丑小鸭苦难的“命运”为主线, 贯穿整个课堂, 并设计了用书信这一载体, 让学生换位, 以自己幼小的心灵来感知丑小鸭的苦难命运。

妈妈:

从我一出生, 大家就___我, 要知道, 我的内心是多么___呀, 我再也无法忍受了, 我决定___。再见了, 妈妈!

您可怜的孩子:丑小鸭

留于一个伤心的夜晚

在这样的情境换位下, 孩子们的心与丑小鸭紧紧地相融在一起了。接着, 我又和着低缓的音乐, 描述了一个夜晚的情景:“这一天夜里, 和往常一样, 丑小鸭出来找食物。漆黑的夜里, 丑小鸭一个人孤零零地走。突然, 刮起了大风, 下起了大雨, 丑小鸭全身都被淋湿了, 又冷又饿, 走得很累很累, 还是没有找到一点食物, 他伤心地大哭起来, 这样灰暗的生活, 要过到什么时候呀, 丑小鸭快要绝望了。孩子们, 让我们去安慰安慰它吧。请把你想说的用笔写下来。”这个环节的设计, 激起了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拨动起了孩子生命中最善良的那根弦, 让孩子的生命世界, 自然而然地孕育友善、关爱的情种。

在多彩的文本世界中, 一旦赋予了情境, 就如魔术般激活了故事中的角色, 情境与心境的交融, 语言与真情的流淌, 定能唤醒孩子最本真的生命意识, 于是, 在我们的生命密林, 就有了最生动的情节, 最温情的画面。

2. 活化无声赋予生命意识

语言世界也是一个生命情感的世界, 无论是描绘自然风光, 还是写人记事, 无论是古典诗词, 还是历史人物, 其实都涌动着生命的情感, 生命的故事。学生面对着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 不管对话的是景是物, 都需要用自己全部的心体验文本, 活化生命, 展现生命色彩。

例如在《秦兵马俑》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中, 我呈现出一系列兵马俑图片, 引领孩子用心观察, 并用情对话兵马俑:“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仔细端详, 神态各异, 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 有的凝视远方、思念家乡, 有的……孩子们, 你看, 这个俑, 他在做什么呢?”孩子们看着一幅幅生动的兵马俑, 有的动情地说, 他似乎刚刚打了胜仗归来, 奔跑着想要回家看自己的亲人;有的说, 他仿佛经历了一场生死大战, 敌人太厉害了, 把他的铠甲都刺穿了, 但他依然英勇战斗, 终于取得了胜利;还有的说, 今天又打了个胜仗, 多亏了这匹千里马, 现在我就拿些好吃的慰劳慰劳它。还有的孩子, 从不同俑的衣装上, 从不同俑的表情上读出了他们各自微妙的心理活动和背后经历的故事。从孩子们的丰富想象中, 流畅描述中, 一列列兵马俑已不再是沉默了千年的文物, 而是会呼吸、懂感情的有情之物!孩子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 分享着兵马俑的种种风情。我相信, 兵马俑深深地走入了孩子们的生命世界, 并且孩子们也懂得了如何看待历史文物, 那就是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他们的心, 用自己的情去感受他们的情,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心灵对话中, 我们才能与兵马俑真正地融为一体。与此同时, 孩子们的思绪已经超越文本, 语言的增量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语言的艺术, 是妙不可言, 它有时无声无形, 却又无处不在, 如影随形。其实文字蕴涵的生命是永恒又独特的, 活化无声, 赋予生命意识, 就会进入到一个美丽的生命情感世界。

3. 置换角色感悟生命意识

我们的阅读, 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融入文本的解读, 从而有所感触和领悟。可是,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有这样的现象, 无论故事的情节或悲或喜, 故事中的人物或喜或泣, 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 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己置于文外, 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 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方式, 置换角色, 深入感悟。

于是, 在课堂上, 响起了为惊弓之鸟的哀鸣之声。当孩子们理解了课文之后, 我若有所思对孩子们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大自然万物的生命, 也都只有一次, 如果我们就是这样一只惊弓之鸟, 在你的内心, 你在害怕什么, 又会渴望什么?请拿起笔, 写下你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们思绪万千, 默不作声地在笔尖倾诉自己对生命的向往。在交流的过程中, 我又激发孩子:可不可以用我们善良的心, 在故事的原型上稍作修改, 既让读者感受到更羸的才智, 又让这只小鸟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下面是经过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新故事: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 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散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 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 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 这肯定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问道:“何以见得呀?”

更羸指着慢慢向前飞的大雁说:“你看, 它飞得这么慢, 叫的声音也很悲惨。飞得慢, 因为它受过箭伤, 伤口没有愈合, 还在作痛;叫得悲惨, 因为它离开同伴, 孤单失群, 得不到帮助。我不用箭, 只需拉一下弓弦, 它即丧命。”说着, 只见他左手拿弓, 右手正准备拉弦。

魏王看着这一只大雁, 若有所思。他沉吟片刻, 最终轻轻按下了更羸举起的右手。

空中, 那只大雁越飞越远, 在前边, 似乎有它的同伴向它飞来了……

实践证明, 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 通过角色置换, 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 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 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 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 “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 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内心距离。

4. 拓展视角深化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只有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 才能拓展生命教育研究的视阈, 描绘生命教育之意蕴, 丰富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宝库, 从而使教育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较强的育人价值。

如笔者在上《去年的树》这一课时, 引领孩子用心和文字对话, 抓住“天天”这个普通又多情的词汇, 让孩子拓展视角, 发散思维, 想象画面:小鸟天天给大树唱歌, 除了唱歌, 小鸟和大树之间, 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孩子们有的说, 或许在一场狂风暴雨来临之时, 大树用茂密的枝叶紧紧抱住了小鸟;有的说, 大树结果的时候, 把最甜的一枚果子留给小鸟品尝;有的说, 当小鸟烦恼了, 向大树倾诉, 大树有虫子了, 小鸟不顾一切地帮助大树……这样的想象, 大树和小鸟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文字的简单描述, 大树已不仅仅是树的形象, 而是一种情的意象, 此刻, 大树成了小鸟的知心朋友, 是小鸟的港湾, 是小鸟的家园, 是小鸟的母亲。有了这一层情感铺垫, 我后来又抓住“约定”这一留白, 让孩子换位想象, 写下小鸟美好的憧憬。最后的环节, 当小鸟在苦苦寻觅, 却不见朝思暮想的大树时, 再写下小鸟的情怀。与课伊始的写话相比, 此时的写话, 已完全没有快乐的痕迹, 曲终人散的苍凉心境跃然纸上。整堂课, 以情贯穿始终, 不断深化生命意识, 并融语言习得与生命体验于一体, 实在天衣无缝, 相得益彰。

随着视角的拓展, 生命的深度与广度都能延伸, 生命意识不断强化和深化, 孩子对生命情感的理解与感悟早已超越普通的文本。

我想, 不管课程标准怎么变, 学生怎么变, 文本怎么变, 唯有当语言的常春藤扎根于生命密林的沃土中, 才能创造最真、最美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篇9:摇曳的曼珠沙华初中作文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梦,可能是伟大的,高远的,但有可能是普通的,简单的,他们曾在精神上鼓励着你,使你向前。

可是,他并不比你同在,就像是山峰。他在你看得见却到不了的山顶上,你只有爬下现在这座山,在爬上前面的另一座山,才可以向他慢慢的靠近,这就像是在彼岸的梦。但如果你走错了方向,那么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我们为了追寻这个梦,要付出很多很多,在这其中有挫折,困难,有喜悦,欢乐。他们伴随在你的逐梦路上,他们像是注定似的不可避免的一般,有时在失望时,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有时在你兴奋之时,向你泼了一盆冷水,可是,只有当我们闯过这些困难,才能向梦前进一小步。每一步虽然很小,但我们要付出的.却很多很多。

一个小小的梦,却要这么多的付出,就像一朵花一样,花就是梦,种子就是如今,你只要精心去培养他,给它浇水施肥,它才能茁壮成长。若是将其置于一处,不理不睬,应怎么能看见它开出美丽的花朵呢!

梦,一个甜美的字,他给人许许多多美丽的幻想,他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早已在安抚我们的心灵,因为他是多么的美妙,使人情不自禁想要追随于他。当然,仅仅这些令人向往的幻想,不可能自己就来到你的身旁。如果你想要看见彩虹,那么必要经历一场大雨,如果你想要得到丰收,那么必要经历辛勤耕耘,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那么必要经历无数失败。但是只有有因才有果,所以我们踏上了一条逐梦路。

艰难。坎坷。挫折。无助。

在每一条逐梦路上,总有几条大江,几座峻山矗立在你面前。看着这些,你是勇敢面对还 是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一昧走捷径呢?这个问题就像这么一道选择题,你要去一个遥远地方,有两条路,一条大路宽阔明朗,可是很长很长,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森可怕,可是路程很短,一旦选择一条路,你就不能回头。那么你是冒险去走小路,还 是慢慢去走大路呢?

艰难像是一个“悬崖”,你在下面,路在上面,你要努力去攀爬,不畏艰险才可以爬上去。

坎坷像是一个“大坑”,你在后面,路在前面,你只有经历尝试,有了经验才可以走过去。

挫折像是一条“岔路”,你面临两条路的选择,你是勇敢挺过去,还 是放弃,走向不归错路。

无助像是一口“深井”,你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只有想办法借助身边的一切,你才能上去。

这所有的这些,必是逐梦路上的常事。

梦啊,梦DD你是多么令人向往,又遥不可及;多么的美丽迷人,却不可触及;多么的伟大美妙,却拒之千里。但唯一可以寻到你的,只有这一条条的逐梦路。

我们要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我们的梦想,心之所向就是梦之彼方,我相信终有一天在彼岸的梦会实现。

篇10:摇曳的反义词是什么

与摇曳一词含义相近的词语有:摆荡、摇荡、晃动、挥动、摇晃、动摇、摇动、摇摆等。

1、摆荡 [ bǎi dàng ] 摇摆晃荡;摇晃。

2、摇荡 [ yáo dàng ] 摇摆动荡:小船随波摇荡。

篇11:摇曳在风中的思念

那年秋天,你带着我,来到那棵老树下,树上的叶儿在阳光中调皮地眨着眼睛,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我拍手欢呼,你的脸也笑得那么灿烂……

我爱绿色,你送给我的礼物不是一枝绿色的树芽,便是一片绿色的嫩叶。每当收到这样的一份份礼物时,我无不是心花怒放,你也一同分享我的快乐。那些日子,我们一同爱上了绿叶。

树的绿芽几乎每年都是你最早发现,你每次都带我去,观看那一片片散开的绿叶,在绿叶的映照下,我们仿佛也成了一片片绿叶,站在枝头……

那天,你又把我带到树下,树上泛青的叶子已经变黄,成了枯叶,在寒风中瑟缩着,你递给我一个笔记本,封面是一片飘落的黄叶。你转身离我而去。

风儿将枯叶吹落下来,在空中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无力的落了下来。你离我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落叶打在我的脸上,将我和你的记忆打散了,我忘记了你,在那落叶飘零的下午……

现在,我爱落叶。看见它的凋落、它的残缺,我却觉得那是一种美、一种无法言语的美。绿叶也只有在记忆中出现了。

篇12:秋天的摇曳

一、政治理想的幻灭

杜甫早先的政治理想为“致群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却落了个“青冥却垂翅” (同上) 的结局, 如同一只鸿鹄在空中折翅, 重重地摔在地上。“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 (同上) 离国退隐之念油然而生。清人仇兆鳌考证此诗作于天宝七载 (公元748年) , 杜甫时年三十七岁。《杜臆》评点本诗为“直抒胸臆, 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 , 感愤 , 缱绻踌躇, 曲尽其妙”。对杜甫心态进行了准确概括。可以说, 在杜甫一生中, 时常交织着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厕身儒业与怨愤儒业的矛盾又痛苦的心态。诗人平生仿佛一只孤鸿、一只独鹤, 时而幻想能在云端振翮翱翔, 时而却只能坠落在现实的原野上垂翅哀鸣。《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一诗借“鹤”鲜明地道出了自己的理想境遇 。全诗如下 :“公十一鹤 , 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 苍然犹除尘。底昂各有意, 磊落如长人。佳此志气远, 岂惟粉末新。万里不以力, 群游森会神。威迟白凤态, 非是仓鶊邻。高堂未倾覆, 常得慰嘉宾。曝露墙壁外, 终嗟风雨频。赤霄有真骨, 耻饮无洿可池津。冥冥任所往, 脱略谁能驯? ”

在杜甫留存于后世的诗歌中, 完整写鹤的诗篇唯此一首。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 四十八岁的诗人离开朝廷, 弃官西去。这一举动代表着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彻底绝望, 意味着诗人完全冷却了为政治理想身体力行、殚精竭虑的热情。杜甫的人生航向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在此后的岁月中, 杜甫扶妻挈子, 多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臆》中有言:“赤霄真骨四句, 公所愿学而未能者。”指出诗人想化身真鹤, 凭英奇之状, 扬远大志向。这跟诗人早时所写的“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立意是一脉贯通的。此时, 诗人年逾半百, 疾病缠身, 饱尝人世间的艰苦。虽然骨子里依然激荡着峥嵘不屈的气格, 但是, 诗人已充分感知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早已破灭, 那份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能诉诸笔端, 而不能如先前那样苦心经营, 诗人仿佛一只彻底伤残了双翼的病鹤。

二、生活的困顿

诗人不仅政治理想屡遭破灭, 经济状况也时时陷入困蹶。杜诗中的“鹤”、“鹄”意象鲜明地体现了这点, 《同诸公登赐恩寺塔》:“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仇兆鳌认为该诗作于公元752~755年, 杜甫正值41~4岁, 正处于十年困守长安之期。杜甫早年适逢天下太平, 国运昌盛, 家境宽裕, 故有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漫游壮举。诗人结束漫游之后, 来到都城长安, 为了借助仕途这块跳板实现政治理想, 不惜耗费十年光景艰难摸攀、求索。但是, 功名犹如海市蜃楼, 杜甫最终两手空空。官俸遥不可及, 家境日渐衰败, 杜甫已无固定经济来源。上引几句诗中, 杜甫以哀鸣且无归宿的鸿鹄自比, 并将鸿鹄与为了生计而蝇营狗苟的群雁对比, 不仅饱含诗人深婉的忧乱伤时之情, 还分明道出自身经济状况的困顿。

三、种种情怀的抒发

“鹤”、“鹄”意象除了反映诗人在上述两方面的状况外, 还折射出诗人以下几种情怀。

1.感慨时事。“公主歌黄鹄, 君王指白日” (《留花门》) 。“歌黄鹄”典出《汉书·西域传》, 指细君公主嫁给乌孙昆莫, 昆莫年老, 言语不通。公主悲愁作歌曰:“居常土兮内心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杜甫借此典故指代唐朝宁国公主远嫁回纥可汗之事。 诗中充满对大唐由盛世走向衰败的无穷伤感。“鹳鹤追飞静, 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 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 。深夜时分, 鹳鹤静飞, 豺狼嚎叫, 诗人不禁忧乱萦怀, 竟夕不寐。

2.孤苦无拆。“愿腾六尺马, 背若孤征鸿” (《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 。淫雨连绵, 诗人思念亲友而无法相见, 唯有借幻想自我慰藉沙头暮黄鹤, 失侣亦哀号。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诗人与亲人别离之后, 好像孤苦的黄鹤, 声调悲怆。

3.思归故园。“归羡辽东鹤” (《卜居》) , 诗句中暗含典故 : “辽东华表柱, 有鹤栖楼上曰:‘有令有令丁令成 , 去家千里今始归’。”借露作者在后半期的漂泊生涯中, 渴望回归故乡之情。“仰羡鹳鹤矫” (《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洒肉》) , 行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诗人, 非常羡慕鹳鹤的矫健自适, 安然回巢。相形下, 诗人已感知自己将要客死他乡, 回归的念头只能是奢望而已。

4.出世隐遁。“范蠡舟虽小, 王乔鹤不群” (《观李清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二) 。据《列仙传》记载:“王子乔, 周令王太子晋也。好吹笙, 作凤凰鸣……至时, 果乘白鹤驻山头, 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 数日而去。”诗人为了解脱尘世间的诸多哀痛, 想化做仙人, 离俗而去。“王乔下天坛, 微月映鹄鸿” (《昔游》) 。王嗣奭在 (《杜臆》) 中点评此诗为:“老杜千载往矣, 读其诗意奕奕生动, 言喜令人鼓舞, 言苦令人拭泪, 此精神不死, 而流行于天地之间者, 不谓之仙, 吾不信也。平生遭历, 千愁万苦, 天盖注意此老, 炼之以成仙, 而不自知也。”王嗣奭纯粹认为艰难时事已把杜甫磨炼成了一位仙人。可以说, 王至少看出了遁世念头在杜甫后期思想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篇13:看风中摇曳的蒲公英

我爱花,但凡是花我都爱。但我更喜爱于一种在草间毫不起眼的生灵——蒲公英。这似花非花,似草非草的植物,竟然令我百看不厌,心生怜惜起来。

历代文人不知用了多少笔墨去赞颂那“为有暗香来”的冰清玉洁的梅花,一枝独秀,高贵典雅的牡丹,那热情似火,如骄阳高照的玫瑰,那欣欣向荣,充满朝阳气息的向日葵,还有那似子规啼血般艳丽的杜鹃,更有那围绕在书香墨气间淡雅的菊花……这些意境,令我每每思起,便心生感触。可如今我见到这般不起眼的蒲公英,却要大声赞颂!

蒲公英常藏匿在草丛间,不像那些艳丽多姿的花儿争奇斗艳,好像花世界的一朵奇葩。

风起来了,我仿佛看见眼前浮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美景,那漫天的羽絮好似化成棉雪向我飘来,耳边也似乎响起了轻微的呢喃,啊。那是风在与蒲公英细谈,我听见,蒲公英喜悦却不失淡淡担忧的声音,是啊,它在与风对话,它在托付它心爱的孩子,它在说,风啊,你让它们飘到土壤肥沃的大地去吧,切莫让它们贪玩忘了离家的使命!

直到脸上传来轻柔而温暖略带搔痒的感觉,我才意识到,原来一切不是幻觉,是真实的!眼前的情景是——和煦的风将尘土吹起,将万物唤醒,同样也唤醒了这伟大的母亲“蒲公英”。看着风将蒲公英那白绒绒的棉球打散,带向空中,我的脑中不禁想起那千古歌颂的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看啊,此情此景不正应了诗句吗?那满天飞舞的小精灵,如若没有蒲公英这位伟大母亲的哺育和那轻柔的风的奉献,他们还能否在风中飞舞?我想不会,但我想,它们是自愿的吧!

蒲公英放飞的是孩子,孩子带走的是它的希望,是它传宗接代,漫游世界的使命和梦想。试问,哪一位母亲乐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没有,没有一位母亲愿意这样。蒲公英在放飞孩子的同时,也在忍受这痛苦和孤寂,可它宁愿自己的孩子拥有一片宽阔的天空,也不愿意自私的将孩子留下。不得不说,它真的是伟大的母亲!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知道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蒲公英,在风吹起的时候,可否会有这淡淡的眷恋之情?我想是的,至少,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微微颤动了。

篇14:摇曳永夜中的纠结情感美文

时隔半年后,无意的一次谈聊,才渐渐和你接触了解了。夜晚的飘渺如纱,指尖的敲动,言语的纯真,我不清楚那是一种什么的情感,只知心湖恬静,偶尔泛起的涟漪,也是淡美的。没有什么事物的喧嚣,没有什么杂乱的烦心。正如双耳塞上静心的耳机,用心倾听那灵魂共鸣的音乐!在那一刻,整个世界是灵魂与音乐的舞台,符音流转,魂漂轻泊,几经情景,心憧意缅。那些夜晚,短短的一句晚安,结束一天最后的行程,怀揣着美好的祝愿和对明天的无畏,闭上双眼,一呼一吸,在睡意中栖息。

可惜时光不解少年意,抵不过世事浮云变化迁!一次深深的醉,竟才惊觉,为你,心中的玫瑰,开了。没有什么预兆,没有什么深刻,就那么缓缓地…..任自来水的冰凉滑过双手的全部,手洗在晕红的脸上,温度还是那么的高,那么的烧。吐过的伤味,在喉道的空气中弥漫着;眼角噙下的眼泪,留下淡淡的痕迹。也许不该喝这一场,无关你,却最后会想到你,自己也不屑自己的思绪。为何会留下这一出不明所以的剧?为何让心中留下那么一颗石头在膈应?为何偏偏动了那一份按捺的心?不知不明这些个疑问,也不想知明,我没有想过结局会如何的落魄,砰砰的声响至少证明,我的心跳还是一直的跳动。爱就爱了,为何还要逃避呢?纵使结局早已看破,也只想留下个好好的心思,还是当初的阳光,当初的美好。

上一篇:书籍也是一种养料初二作文下一篇:电影《新步步惊心》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