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书心得

2024-04-11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通用10篇)

篇1:《人间失格》读书心得

如果说有哪一部书可以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如同被鬼压身一样,喊也喊不出来,动也动不了的恐惧,《人间失格》绝对可以排进前三。人间失格的色调是暗淡无光的,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以至于竟然不能一口气读完,我必须要歇一歇,缓一缓,带给自己的冲击实在太大。读书最怕的是和作者产生共鸣,因为那样你一下子就陷进去了,无法自拔!

小时候的叶藏是一个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敏感。虽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间,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离群索居的,与周围的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观与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都大相径庭,并为此而彻夜难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这种状态,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离经叛道的,一旦他表露这种想法的话,大概会被人当做精神病人送进冷冰冰的医院吧。

他决定扮演一个小丑,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来取悦这世上所有的人,自己的亲人朋友,自己的老师同学,乃至周围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所有人。读到这里,心真的很难不痛,这本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承受的!不知道他的这种想法从何而来,消极悲观,你可以赋予他所有你能想得到的负面词汇,这或者已经注定了叶藏以后生命的悲剧。我们无法去同情叶藏,因为你一旦开始同情,便代表着你开始思考,思考过后,你会骇然发现,你与叶藏并无不同,每天都带着一张假面具,过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日子,无时无刻不在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日子,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无时无刻不活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累不累啊……

长大后的叶藏越发的颓废,逃课、酗酒、抽烟、娼妓,糜烂的生活像极了我们眼中坏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来越深了,终于在某一天,与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叶藏还活着,只是这种活着真的是叶藏所需要的吗?行尸走肉一般卑微的活着……除了压抑,还是压抑,找不到别的形容词更能形容读人间失格的感觉。

与其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后的遗著,不如说这是他留给这个冷冰冰的世界的遗书更合适。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藉大庭叶藏的独白表达他的人生与思想:「信赖是罪吗?」「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不论怎N做,做什N,都只会徒劳无功,只会让人觉得更差耻吧了!」「苟活著就是罪恶的种子!我的不幸,是无力拒绝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绝,不论对方或是自己心Y,永远都有一道无法弥补的白色裂痕。我被这样的恐惧胁迫著。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

非常沉重的独白,是人生绝望的极致。太了解人生,也就绝对悲观。这也许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剧。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这是叶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选择。与他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每一个关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选择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间失格,读过便相当于一次心灵的洗礼,洗礼过后,依然要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并告诫自己,要好好的活……

篇2:《人间失格》读书心得

读完这篇小说,我第一的感受是:其中的主人公看似一个三观不正的混混,实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从他小时候说起,他活着就是为了别人,他极尽一切的搞怪,仅仅是为了博身边人一笑,但从他的行为中,我看出了他的恐惧,那种时刻得不到认可的恐惧,就如同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一样认为周围的人,是吃人的野蛮人;不过细细品味,我倒觉得,主人公是一个追求“真”的人,追求一种狭隘的“真”,他认为周围人做的一切都是虚假,你对他们真,他们对你反而有很大的看法,甚至排挤你,而如果你对他们假,他们反倒会哈哈大笑,无比快乐。他定义的“人”终究是要成为人们满意的“人”如若不然他们便会视你为垃圾,使你受尽折磨,而他正因如此便失去了自我。不过他忽略了一点,就是人性的善和美,亲人对他的爱都是纯粹的亲情,但在他的眼里,却成了虚伪的。所以当父亲问,他要什么礼物的时候,他并不想满足父亲这种虚伪的满足,于是就拒绝了父亲对他的好意,其实父亲那并非是为了寻求虚伪的满足感,那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美好和温暖的亲情。

叶藏还是个懦夫,他不敢接受现实,只会通过嗜酒抽烟和使用药物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当他因殉情自杀父亲不再跟他汇钱后,他开始一蹶不振,过起了无业游民的堕落生活,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他。

篇3: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但作为一部自传式作品, 太宰治真的认为主人公“丧失了为人的资格”吗?或者说, 主题“人间失格”在这本著作中的定义是否跟我们在日常语境中的理解一致呢?实际上, 现代脚本作家野岛伸思创作的同名却不同质的电视剧《人间失格》, 却以校园暴力为主题, 切实地揭示着“丧失为人资格”的罪恶, 作者的好恶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像这样赤裸裸的不为社会道德所认可的邪恶行为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人间失格”, 也是中国人常说的骂人话:“不是人”。如此相较, 便可见得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显然不是以这种浅显标准来构筑主题的, 原因很简单, 大庭叶藏是个自认无法理解人类正常感情的边缘人, 没有好恶, 没有善恶, 避免与他人正面冲突, 那么就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人间失格”, 主人公和太宰治也并非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间失格”者。那么, 该作为什么始终充斥着巨大的自我厌恶感, 说着“我一直过着充满耻辱的生活”?耻辱的到底是谁?

我认为《人间失格》是日本的《狂人日记》。即从一个边缘者、多余人的角度去审视社会百态, 以非常人的眼光去揣度常人的喜怒哀乐, 于是, 很多常态下自然而然约定俗成的事情, 在这里显示了一种真实又奇特的样貌。按照伊藤整和平野谦1945年对私小说的分类, 《人间失格》属于表达生存的危机感的“破灭型”[2], 所以太宰治不会像鲁迅那样作出“疗救”的口号, 但在展露生活常态的可怖面上, 却是一致的内涵。比如, 在手札之一开头描绘的阴森压抑的吃饭场面。吃饭为什么会成为毛骨悚然的事情?因为在一个保守传统的大家族中, 吃饭近乎一个机械的仪式, 毫无生气。这显然来自太宰治的幼年体验, 大家族的严谨刻板, 父兄的威严, 使得自身敏感的作者对父权体制产生了强烈的不认同 (这也导致了另一个后果, “母爱的缺失使他在和别的女性交往的时候都力求在他人身上寻找他渴望的母爱”[3], 笔下也不乏圣母式的女性形象) , 然而这种潜意识中的不认同是大逆不道的、甚至连他自己也无法接受。他笔下的主人公也是同样, 一方面浸淫着传统道德, 一方面又恐惧着这刻板压抑的一切, 所以在自我认同上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分裂,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行为在不断脱节拉锯自责”[4], 这便是日后人格崩盘的种子。

书中的主人公叶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的浅薄, 也不断被朋友利用, 却认为妥协退让才是活下去的方法, 甚至为了混迹世间, 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第一手札描写的三张照片可说是其一生的缩影。从强颜欢笑到矫饰轻薄, 最后是面无表情的“死相”, 正是叶藏极力迎合社会却最终失败的一生。叙述者“我”对三张照片的评价毫不客气———古怪, 令人生厌。这无疑是站在社会一般人的角度去评价叶藏;也可以说是太宰治分裂出来一个“正常”的人格来痛斥自己。这种自虐式的叙述却很难读出讽刺的意味, 反倒情真意切得令人同情。接下来的第二手札则是叶藏对自己“罪孽”的陈述。幼年叶藏的本性曾与人类最丑恶的七宗罪之一———欺骗发生了第一次冲击。父亲的演讲会上, 男佣们背地里批评演讲枯燥无味, 一转身又为了讨好主人而赞不绝口。叶藏目睹了这一“可恨罪愆”, 为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口不一而惊异, 同时又认为这必是活下去的“妙谛”。他是个与常识社会格格不入的“外人”, 故而他对人类种种常态的评述就显得分外客观有力。从中我们窥见了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需的一切, 而这一切竟并非我们在典籍中宣扬的仁义道德, 反而是我们阳奉阴违的罪恶。种种罪恶、欺瞒堆砌起来的人性, 才是世间常态。让身在局中不知局的我们无地自容的事实, 这层纸窗户, 让“外人”叶藏戳穿了。

结合太宰治的性格和日本以委婉为上的文化, 便更能理解为什么叶藏——太宰治在这个社会中无法立足。日本社会是一个以“容我考虑”“我很乐意, 不过……”等冗长的词组、句式来代替一个简单的“不”字的社会, 在正常日本人看来, 这不是欺骗虚伪, 只是必须遵守的礼节罢了。如果不遵守, 就会被说成是“变”———奇怪。“变”在日本是个分量很重的贬义词, 表明将对方从常识、常理社会中划分出去。太宰治显然不擅长拿捏这其中的“度”, “极度的自尊心和容易受伤的感受性构成了太宰治一生的性格基调”。师长井伏鳟二曾邀他来自家作客, 左等右等不至, 开门却见太宰在门外徘徊, 为找不到进去的契机而苦恼。不能理解并掌握虚伪的社交模式, 太宰治的笨拙正如叶藏, 而这种笨拙不能被世间谅解, 使得他的文章充满了青涩的自怨自艾。第一手札中“我”对叶藏的自虐式批评, 是太宰治在用那个常识的理想的社会的人格来批评自己, 其中辛酸无奈可想而知。

叶藏最终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不在于他欺骗堕落等行为, 而在于没有将这些行为当作常态, 自然而然地做下去。自省一直折磨着他, 而真实的自我如那张妖怪自画像一样不能示人。本来凭借着与一位纯洁女性的婚姻而暂得一安乐窝的主人公, 最后被妻子通奸这致命打击彻底摧毁。“这也不失为人间景象之一。这也是人类的面目之一。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好一句讽刺。妻子的纯洁成为罪恶———这是常态;朋友弃他不顾———这是常态;丈夫忍气吞声———这也是常态。个体在与社会“常态”的碰撞中彻底粉碎, 成为了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精神病患者。他如同一张白纸似的孩子, 在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过程中夭折了。正如太宰治。

为没有沦为芸芸众生而感到失败, 为无法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卑劣而感到失格, 为向社会提出种种质问得不到解答而感到绝望。《人间失格》是反讽的。失格的并非叶藏, 而是整个社会。错的不是我, 而是这个世界。心灵如孩童般倔强敏感的太宰治, 在《人间失格》中留下了对社会怨屈的暗语。

作品的最后, 也是在叶藏主观式叙述结束后, 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生活在常态中的第三者, 对叶藏做出了意味深长的评语: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她漫不经心地说道, ‘我们所认识的阿叶, 又诚实又乖巧, 要是不喝酒的话, 不, 即使是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呐。’”

重读中我恍然大悟, 自认人间失格的他, 恰恰可以说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赤子。

参考文献

[1]林克勤, 环境影响创作主体催化文风——柳永与太宰治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文, 2009 (6) :94-95.

[2]焦欣波, 太宰治战后文学小说的自杀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 2008 (3) :311.

[3]王勤, 论太宰治的自我破坏精神[J].时代文学, 2009 (4) :56.

篇4:讨好与人间失格

做咨询后,越来越深地明白,讨好习惯的根源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浓烈的被抛弃感,集体主义与儒家文化,或许只是这种集体无意识之树上所结的果子。

浓烈的被抛弃感产生的源头,首先是糟糕的母婴关系——我这样写绝非是想让妈妈们承担一切责任。没有被母爱点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觉上的链接或情感上的亲密,转成了求形式上的认可。

一位来访者,生命的底色是对母亲的怕。他的母亲并不严厉,他若做错什么,妈妈不会惩罚他。然而,他就是怕,他将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圣旨一样,如果有意无意违背了,就会觉得将大祸临头。觉知这一切,他明白,他怕的是被妈妈抛弃,就好像是违背妈妈的任何一句话妈妈都会不要他。

但他严重的被抛弃感事实上似乎不成立。妈妈一直在他身边,但他觉得妈妈像机器人,感觉全关闭了,一切话都从头脑说出。感受层面的链接无从建立,只能寻求语言层面的链接。所以他拼命捕捉妈妈的话语,将妈妈的每一句话当圣旨,是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妈妈保持链接。一旦违背了妈妈的话语,这个链接就断了,所以觉得被抛弃了。

沉到这种怕里,他有了一个意象:一个小球在追一个大球,小球绝对不能停下来,不断地围着大球转,必须打点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担心稍不留神大球就不见了。小球是他,大球是妈妈。表面的真相是妈妈不会抛弃他,并且根本离不开他,但感受上的真相是他就是有可怕的被抛弃感,时刻都要围着妈妈转,将妈妈的随时可能破裂的衣角抓住。

这种意象体现在他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的宿舍,六个人,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入睡,因为必须所有的人都酣然入睡后他才能放松下来。只要有一个人没睡着,这个人就是大球,稍不留神就会离他而去。因为这种紧张,中学时他知道同一年级每个人的性格,而讽刺的是他又超级宅——讨好每个人太累,所以宅。

这位来访者的被抛弃感,我想或许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城市的角落都存在。要么是真实的被抛弃,譬如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而城市里的孩子则普遍由老人或者感情淡漠的父母带。

《人间失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直刺人心的准自传,描绘这种心理说:“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我靠滑稽这条细线,维系着与人类的联系。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可心里头,却是拼死拼活,在凶多吉少、千钧一发的高难度下,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

……

而且,无论我被家人怎样责怪,也从不还嘴。哪怕只是戏言,于我也如晴天霹雳,令我为之疯狂,哪里还谈得上还嘴……只要被人批评,我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儿都没错,是我自己想法有误。因此我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

太宰治说的“疯狂的恐惧”,就是对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恐惧压倒一切,他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可以付出一切,讨好算什么,滑稽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

一个“孤儿”,当做好人时能得到关注,那他自然会对此形成超级执著。中国式的图景,譬如传销、成功学等等,都有这样的一个底色在:无数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拼命去抓住一点什么,以此形成一种存在感。但同时,只要一孤独一安静,就会感到要命的空虚。

希望我们能改变这一图景。从理论上,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一种良好的母婴关系。但真实的解决方案,是每个人自己的覺醒。要不得的是意识到妈妈对婴儿的致命影响,于是指责她为婴儿的一切问题负责,相反,真正需要做的是爱护她,给她宽松有爱的环境,她有了爱,就可以更好地传递爱。

所以切记一点:自己的觉醒就够难了,逼别人觉醒更难。并且,你觉醒了,会带来整个家庭的转变。

篇5:《人间失格》读书心得

有人评价这部作品充满了满满的负能量,读了其中某些文字之后的确让人很不舒服,例如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世间就是个人之见的争斗”,诸如此类的文字,而我读完之后也是觉得自己的心情莫名变得低落,然而想着仅仅心情低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想着从小说中寻找答案:大庭叶藏(主人公)是如何主动或被动地“人间失格”。

故事还还是要顺着时间顺序发展:

第一个阶段:大庭叶藏的少年时期。

无疑叶藏在世人眼中是幸福的孩子,无他,只是因为他出身良好,父亲是国会议员,自然叶藏小时候是不愁吃不愁穿的,而在大正末年以及昭和初年的日本,仍然有好多人吃不上饭。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让叶藏感到高兴,因为他无法感知他人,认为这一切都很疑惑。他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专制者,而在叶藏小时候,他曾经被家里的男仆和女仆侵犯过。他认为告诉父母是没有用的。而为了与世间人之间的联系,他就充当了一个“小丑”的角色。

第二个阶段:大庭叶藏的中学时期。

这个阶段的叶藏还是一如既往的充当着大家“开心果”的角色,可是这样子叶藏就幸福了吗?结果在一次“小丑”表演之后叶藏的一个同学直接就说:’骗子!”。而叶藏为了使自己的把戏不表露出来就和这个人经常在一起。而叶藏仿佛在这个人面前脱下面具一样,他向这个同学表露了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像梵高那样的画家。而这位同学对叶藏做出了两个预言:叶藏未来会成为一个情场高手和一个很有名的画家。

第三个阶段:大庭叶藏的高中及以后

叶藏终于离开了故乡,到了东京。初到这花花世界,他仍然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空虚,在这里他遇见了堀木正雄这个人,这个人教叶藏怎样饮酒、怎样与女人相处,而因此叶藏变成了一种真正的游戏人间。

这时叶藏的父亲离开了议员的位置,而因此没有理由在东京有房子,于是叶藏只好开始了租房的生活,而叶藏和堀木正雄的大手大脚,也让叶藏陷入了困境。叶藏周游于各种女人之间,但是其精神却越来越空虚,第一次殉情自杀,被救,后来叶藏充当低俗杂志的漫画作者,他的精神也越来越差,一次次,在一个药店老板娘的引诱下, 他开始注射吗啡,一步步,终于家人知道了,叶藏就开始了自己“精神病人”的身份,此时他彻底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作品结尾有这样的文字:

“今年,我将满二十七岁,由于早生华发,在周围人眼中,我已年过四旬。”

可能有人认为叶藏是自己作的。偏偏没有顺从父亲,结果却一步步沦陷。然而当我们再翻开小说时,就会发现,错的到底是谁?

小时候的叶藏本来也算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但是家里仆人对他的侵犯,让他对于周围的有了怀疑,他相信过人吗?他不告诉自己父母的情况,因为叶藏从小就知道“真理似乎总站在深谙处世之道的人那边,他们总会巧舌如簧地喋喋不休。”

因为父亲是政治家,叶藏从小观察周围的人,看着政治场合周围人的社交,当面相互恭维,背后相互诋毁,然而双方都相安无事,这让叶藏大惑不解:“若我知晓那奥秘,也许就不会如此惧怕人类,也不会对每个人都尽力讨好,更不会与人的生活对立。”

这样的情绪和疑惑一直伴随着叶藏以后的时光,周围人的曲曲折折的话语他不是太明白,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他已经对人这种生物的理解产生了疑惑。他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来自哥哥们的救赎。

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沉沦中感受着这世界的恶意,最终他被这世界判定为精神病人,终于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在二十七的年华,头上长了白发,不到三十的人却宛若四旬大叔。

叶藏错了还是这个世间错了?

篇6:《人间失格》读书心得

坦白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在读叶藏的故事,而是在回顾和分析自己的过去。这个过程很痛苦,也很艰难,但也很刺激,也很快乐。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过去?如果你有过一段默默无闻的孤独时光。

叶藏生长在一个老式的农村家庭。“大家板着脸吃饭,就成了仪式。全家人,最小的和最小的,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在暗室,有条不紊的安排饭菜。即使没有胃口,也要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如此压抑的气氛使他对用餐时间充满了恐惧。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萧也藏族如此敏感,充满恐惧和渴望与他人交流。也许是因为他生来体弱多病,生来郁郁寡欢,很少与人接触,这让他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为监狱画画。天性善良的生命的开端,在他从书本上学到的绝对正确和错误中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当他看到这个世界和他所想的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时候(比如看到成年人的虚伪若无其事),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才是正常的。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一方面鄙视道德要求高尚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的畸形,渴望融入这个世界。潜意识里,他想成为一个俗人。而不是活得那么苦那么惨。有相当一种自负,大家都喝醉了,我一个人醒来,但这只是他的想法。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叶藏,那就是“乱”。像叶藏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敏感,偏执,blx,害怕伤害,极度害怕人际关系,以至于在处理的时候害怕,自我认同感低。但是,面对一个与自身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世界,有些人选择了极端对抗,可想而知,他们已经打得头破血流;叶藏选择了伪装自己,讨好别人,努力做一个能融入世界的正常人。正是这种伪装和偏执,让他始终置身于世,每天挣扎的灵魂难以救赎。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话题。叶藏,可悲的是,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也不能客观的认识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饿不饿。他的一切都取决于别人的喜欢和要求。可怜,可悲,可悲。

但是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艰难。只是我选择了对抗,固执己见。现在看来,年轻的时候多一些磕磕碰碰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不残忍,就无法顿悟。如果你一直像叶藏那样装模作样,逞强,总有一天会不知所措的。徐和叶楚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心路历程,读书笔记,所以我在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很理解他,但我不可能同情他。哀悼它的不幸,生它的气,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叶藏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所有的挣扎都是真实而痛苦的。但是,在外人眼里,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做作。即使走过那段路回头看,也会骂自己傻。但我也知道走出来有多难,有多黑暗,有多无助。

很遗憾,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讲和。叶藏终于后悔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做了这么多努力,他发现自己终究做不了一个正常人,灵魂依然无法救赎。更悲剧的是,这不是别人的错,而是他自己。他的灵魂有问题,很难修复。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就像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突然破碎的身体时的悲痛。他没有勇气,找不到融入这个世界的方法。

而我,作为一个曾经的病人,现在的WINNER,无法以更大的善意去理解和关心叶藏,有点冷漠,这也是我的悲哀。但我很庆幸,有时候冷漠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并不以此为耻。毕竟我只是人群中的俗人。

篇7:人间失格读书心得通用

那些生活在灰暗和阴郁里面的人,遭受迫害却无力反抗的人,除了像中学时代看完《悲伤逆流成河》那样感到悲哀和难过以外,我没有办法体会他们对生活深深地绝望。

并不是所有的率真和善良都会被温柔以待,却因为率真和善良,才会毫无防备地被伤害致唯有死才是幸福和解脱。看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面不时在想,有着怎么样经历或者创伤或者心理扭曲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却还是忍不住喜欢书里的大场和留加,极度地懂事善良和孤独,才会那么脆弱又敏感。当然我没有资格去评判书里任何一个角色,因为如今的他们也是被从前的伤害的造就的。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如果你了解从前的我,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一句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所以对于里面大多数人人性的极度扭曲,只是觉得唏嘘与悲哀。所以,在这个世界里生存,不要独善其身,只有不断地付之善意和感知善意,才能生啊!

书的前面一大部分我不大喜欢千寻单纯到近乎无知的样子,保护不了学生甚至没有一丝察觉,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种冷漠吧。书的最后写千寻在大会上发言说:你们一定没有活着的感觉;你们迷失在大潮流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比较有感触,就像最后回来的十几个学生,虽然后来能够觉知的人很少,但是至少还有人是清醒的。善恶原本不是对立的,每个人骨子里都有多重人格,每个人也都会行善都会做恶。所以不要从别人口中去了解一个人,因为一个故事至少有三个版本,你的,我的,和真的。

在工作过程中我常常遇到温暖的学生,他们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意义,哪怕一句贴心的话,也会给我很多力量和快乐。当然,也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我也并不恼他们,因为一定也有我没有做好的部分,只是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一句话:生而为人,都不亏欠,愿你善良。把矛头无止境对向别人的时候,事实上,自己一点都不会开心。解决问题远比加剧冲突更能让事情尽快好起来。

篇8:《人间失格》:太宰治的自我映射

一、太宰治的厌世

《人间失格》中提到一个意象“哀蚊”, 即秋天依旧活着的蚊子。生命于太宰治而言, 就如哀蚊一般, 苟延残喘直到消失泯灭。1948年6月13日, 太宰治投水自杀, 享年39岁。他给世人留下了八字遗言:“不要绝望, 在此告辞。”这句话矛盾无比, 就如同他本人。《人间失格》里, 太宰治利用“私小说”的自我告白形式, 将这样的矛盾整个铺撒开来。主人公叶藏生性怯懦敏感, 对人类生活充满恐惧不安, 他是人世间的“异类”, 但又是“像神一样的好孩子”。也许是因为私小说的独特视角, 这类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无助、迷茫、挣扎, 以及深深的绝望都可以轻易地让读者全盘接受, 特别是作品的私人化色彩, 也可以让读者轻松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

在书的第一章, 主人公叶藏有这样一段自白:“我自幼体弱多病, 长期卧床在家。躺在床上, 我笃定地认为这些床单、枕套、被套都是单调乏味的装饰品。将近二十岁时, 才得知这些竟也都是实用品。我颇感意外, 对于人活于世的简朴, 不禁产生了一种悲情。”这本书的一开始就用这样一段简单的文字, 展现了如何表达极度的厌世和悲观, 太宰治轻易塑造了一个瓷娃娃般不堪一击的主人公形象, 这样的“小人物”也让人有能走进他内心窥探一二的勇气和自信, 但太宰治原绝不仅仅是“绝望到极致”这么简单。

太宰治借人物来剖析自己的内心, 也将思想隐藏于主人公的人生中, 把最纠结的感情具象在文字中, 同时也放大了人性的偏执焦虑。这些都使人物看起来矛盾虚幻, 但又复杂真实。正如书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主人公叶藏渴望得到爱和理解, 但是纤细的神经和与生俱来的悲观使他无力承受别人的爱。即使他用滑稽怪异的搞笑举动来讨好世人, 但最终还是被驱逐出人群, “丧失为人的资格”, 过着“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因为日本文化中的“耻”指的是对外界评价高度关注, 而不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这样的“可耻”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 就是做了错事, 只要没被人发现就不成其为罪恶。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太宰治笔下的人物常常处于消极颓废状态的原因。

二、人性的原罪

书中另外一处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人性在孩子身上的表现方式。“对于世人, 我总是害怕的发抖。我将懊恼暗藏于心, 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 竭力把自己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 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只要能让他们发笑就好, 总之, 不能碍着他们的眼, 我并不存在, 我是风、是虚空。”主人公叶藏大概从有意识起, 就用搞笑的行为来伪装自己去讨好所有人, 而且最令他害怕的就是有人揭穿他是故意这样做的。也许读者并不是很理解一个4、5岁的小孩子怎么会如此早熟, 但仔细想想, 才明白主人公的这一特点正体现了太宰治的“原罪意识”。就像有的小孩内心老成但喜欢假扮天真, 这个时候往往最怕别人点破他小丑、扮天真去迎合大人, 这是很多孩子的本性。在这里面, 取悦别人有两种, 有的是为了得到更多, 比如得到大人的积极反馈和奖励。但是像叶藏这样的, 他只是单纯地怕别人不高兴、怕冷场。因为他不懂得在复杂的世界中如何自处, 但是又在意别人的看法, 所以他为了找到一个“虚空”的位置, 就说个笑话或者假装摔一跤, 把大家逗笑就不会冷场了。但终究是在骗人, 再怎么乐此不疲也是很辛苦的。太宰治本人是津岛家那一辈里面的第六个男孩, 上有五哥四姐, 再加上父亲早逝, 对母亲的印象也很淡薄。家里沉闷的氛围, 也促使他通过逗笑大家而缓和气氛, 不受排挤, 所以早熟早慧的太宰治写出这样不同一般的孩童行为是很能理解的。

书中还举到一个例子形容人性的相互欺骗, 说的是叶藏父亲在镇上发表演说, 所有关系密切的人都现身了, 但是演讲结束后却在背后品头论足, 更可气的是当面对父亲时, 脸上又一副由衷的笑容来道贺。对此叶藏发现“相互欺骗, 却又令人惊奇地不受到任何伤害, 甚至于就好像没有察觉到彼此在欺骗似的, 这种不加掩饰, 从而显得清冽、豁达的互不信任的例子, 在人类生活中比比皆是。”人们厌恶虚伪, 但是自己也造就着真实的虚伪。可是像叶藏这样看得越清楚, 反而内心越无力。太宰治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 也导致了书中叶藏从不拒绝和争辩的软弱心理, 即使内心有拆穿伪善的冲动, 但他依然选择了逗笑别人的“可耻一生”。这就是人性天生的矛盾与复杂, 它始终游走在自卑和自傲的两个极端。

三、疏离的善意

《人间失格》里说到妓女的善意“是对今生永远不再见的善意”, 而太宰治的作品中就流露出这样善意的距离感。虽然是私小说可以引起强烈共鸣, 但是太宰治和读者并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 就好像大家都是不属于人类社会的外星人, 但是散落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同角落一样。他不可能被读者缓解, 也不可能缓解读者的孤独。《人间失格》充斥了满满的“负能量”, 但剥去这层颓废迷人的外壳, 读者仍然会被触动。编剧史航说过作家可以分为两种:“有一种是鼹鼠, 往黑处钻的, 是负能量作家;有一种是松鼠, 总在你看得着的地方蹦来蹦去, 是正能量作家。松鼠经常忘了自己藏什么东西在哪儿, 满世界找, 而鼹鼠不是。正能量你平时看特高兴, 觉得自己攒了很多正能量, 但当你心情难过, 你看他的书没用。反而看一个比你还负能量的人的书, 可能有一些积极意义, 觉得自己还会有明天。”用当下的眼界去审视太宰治和这部作品, 能够发现, 藏在玩世不恭外表之下的叶藏, 是一个真实又充满理想的“永远的少年”, 他从始至终都在执著追求着幸福, 他对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着飞蛾扑火式的热情与向往。但是又因为他的敏感早熟, 使他过于接近于生活的真相, 而不得不被生活本身所抛弃。就像太宰治自杀那么多次, 可他对于生命的努力并不亚于任何积极向上的三好青年。《人间失格》整部作品虽然基调阴暗厌世, 人物看似一直处于迷惘无措的状态, 但是实际上却揭示了人类最隐秘的真实性和人类最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具有疏离感的善意被深深埋在书中每一句里。从这意义上说, 这部作品就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四、结语

叶藏就是太宰治的映射, 懂得叶藏就是了解太宰治的开始。太宰治是1909年生的, 现在已经一百多岁了, 但是他不是一个老作家, 他是一个永远接近青春的作家。完全不了解太宰治的人, 都会觉得他很可笑, 一个人从29岁到39岁, 自杀了5次才成功。但只有把后面这些尾声一点点看过来, 才能明白太宰治作品里有两个力量。一个力量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能活, 另外一个则是不断地往外拽他、拉他。如果用藕断丝连来形容, 太宰治就是把人生掰断了, 让你看到中间连着的丝。读者会对他的经历好奇, 但是真正读懂《人间失格》后, 就会留下深深的感动。太宰治曾经说过一句话“棉花也能让我受伤”, 也许活着太不容易了, 但同时, 他在每一部作品里面又努力地劝说自己活下去。这样一个柔软的人, 特别需要理解和原谅。太宰治的本源是人性的矛盾, 于是书中的叶藏被塑造成了这个矛盾本身。太宰治特别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他接近青春, 也接近人生的真相。他的读者受众不是老人, 而是时刻在矛盾间摇摆的、正处在人生当中的人。而正处于人生中的读者, 也可以被这其间的力量深深打动。

摘要: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 他用自己一生求死的传奇经历构建出一个自我世界, 其中笔触细腻的《人间失格》更是自传式的绝笔之作。本文通过对该作的研究, 分析太宰治在书中的自我映射及内心世界。

关键词:太宰治,《人间失格》,自我映射,私小说

参考文献

[1]太宰治.烨伊, 译.人间失格.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3.7, 第1版.

[2]蒋秀.从《人间失格》解读太宰治的内心世界.金田 (励志) , 2012 (3) .

篇9:《人间失格》

失格,指丧失某种资格,人间失格,意为失去了为人的资格,过着不及格的人生。“回首前尘,尽是可耻的过往,对我而言,人类的生活无从捉摸。”这是大庭叶藏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一名富家少爷,他始终无法体会世俗人们歌颂的美好人生,由此质疑人的存在本质,质疑自己,质疑神的教条,探索理性的存在,寻找真我。

一方面,叶藏对于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对于庸庸碌碌的世俗人士是一种超前和进步,对市民社会的虚伪性和旧习陈规的不服从,他放弃了追逐世人公认的世俗价值,转而用极端的自我放逐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与现实的抗争,以换取一种颓废的生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另一方面,他的所有挣扎换来的是一段不及格的人生,叶藏发现了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他把这归咎为自己的“罪”,并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恐惧。[1]为了重回正常的社交社会,他选择作践自己来迎合错误的世界。他是懦弱的,始终不肯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去指责人类的过错,指责人性中的欺骗、伤害、虚假、讨好等种种原罪,他选择躲在世界的背面隐藏起自己的格格不入,并强迫自己接受所谓的真实世界。这也正是该人物的悲剧所在。对于人性之恶,世间的人大抵分为四种,第一种人视而不见,选择麻木的态度来维持正常的生活,第二种人深知人性之恶在这世界运行的规则,并积极的加以利用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第三种人能认识到潜藏在于人性中不光明的一面,并勇敢地加以反抗,这类人的行为准则与其信仰相辅相成,勇于挑战不畏牺牲。第四种虽然能在思想层面上准确认识到人性之恶的部分,但却无法做出正面的反抗,只能曲折地进行自我的殉葬,是正常社会中的“畸形儿”。大庭叶藏便属于这一类人物,从来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性格中太多悲观的组成部分限制了他们的行动,且他缺乏一个出口来发泄他的情绪,诸如喜悦或悲伤,他像一个容器,只是不断地容纳,却不能自由地表现,他对生活丧失了反应能力,叶藏是天生的悲剧。

二、 性格养成:叶藏的反抗与懦弱

整部电影基调沉郁,但是叶藏的每一个镜头都追求极致的美,这种美可以看做是叶藏人格中善的具象化,原著中叶藏也是一个容貌秀美,容易受到女子追捧的男人。在叶藏幼年生活的表现中,电影描绘了叶藏家的气派豪华,家境优渥,生日时有许多人前来庆祝,还可以坐高大的马车作为生日礼物,足以证明小时候的叶藏过的是世人定义的幸福生活,然而这时他已经对这些“礼节”性的日常生活感到厌倦了,他对人类谋生的事情尚不了解,对于与他一起生活在这世界上其他人吃着什么苦,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之类完全不清楚。他对自己被众人羡慕的生活环境毫无知觉,这个阶段的他已经在大树下说出那句贯穿他一生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证明他此时已经意识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窥透人性,不善社交,他观察到的人性中的麻木,趋利避害,嫉妒与伪善,都让他感到厌倦不屑却又无从表达,同时又拼命隐藏着自己的忧郁和神经质,反而“逗乐”去接近这个世界。在这个逐渐扭曲自我的过程中,他对人性的不懈已经慢慢转变到了恐惧。这个世界的规则让他无法适从,只能战战兢兢地生活着,内心深沉阴郁,外表天真烂漫,变成了所谓正常世界的“畸形儿”,逗乐成为了他接近正常人生活的唯一方式,于是就有了他在学校跳鞍马时故意摔下马逗大家发笑的情节,却被同学竹一发现他的真实用意,叶藏由此感到不安和恐惧,仿佛面具被戳穿。另外一个揭示叶藏性格的情节是他收藏的画:竹一来叶藏家玩,叶藏拿出了他收藏的一幅画来请竹一欣赏,竹一赞叹的确是佳作,叶藏便欣喜不已,又拿出一幅女人的画像和自己的自画像,他的自画像完全是一副面目扭曲,色彩混乱阴沉的妖怪的面容,显然在叶藏心中,人类是恐怖难以理解的存在,他称男人女人的画为妖怪,但这两幅画恰恰是以正常人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反而是自画像展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妖怪形象,他洞察到了人类面具之下可怕的真面目,而没有面具和盔甲保护的自己,自画像是一个真正的妖怪。他没有作为人的自信,他惧怕人类,但他没有向人性屈服,而是屈服在了人类脚下。该情节同样揭示了叶藏的另一个性格特点,作为一个孤立的人格,他始终试图与他不了解同时也憎恶着的世界建立联系,他寻找着和他一样的人类,所以他在听到竹一赞赏的回答后异常开心,他以为自己可以找到同类。叶藏这一生都在与人性中的恶意战斗,并将之具化成一只怪兽,他的这一生,都在不停地躲避这只怪兽,或者是选择向它示好,卑微勉强地在夹缝中苟活。所以不能单纯用“懦弱”来概括他的性格。

电影中叶藏堕落的开始是与崛木相识之后慢慢展开的。叶藏在河边写生,这时候崛木出现修改了他的画,加上了很多鲜艳的色彩,大片的红花绿叶,原来色调清冷的画一下变得浮躁夸张,这暗示了崛木出现之后叶藏灯红酒绿的世俗生活。叶藏和崛木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尽情享乐,崛木怂恿叶藏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变卖,来获得玩资,崛木带叶藏出入风月场所,并赞颂叶藏一定会获得女人们的爱慕。叶藏的日常变得越来越颓废,他的父亲也失去官职,叶藏的生活一度陷入困顿。叶藏自从性格形成伊始对于周遭的环境一直是很顺从的态度,他从未像正常人那样明显的表达过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默认这世间的一切恶的存在,他认为这些是根深蒂固的从未被改变过的,他也只是一次一次地躲避,尽量保护自己的那一点天地免受污染。叶藏到东京之后,沦为一些诸如女老板,女记者之类人的男妾,以画漫画为生,此时他已经完全放纵自己了,直直地向世间最阴暗的地狱狠狠地掉下去,直到遇到良子,良子单纯的个性,使他重新审视起人生与这个世界,并且改变了态度,积极的生活着,因为良子不会让他感到恐惧,他不必用自己那种伪装逗乐的手段来博取好感,直到良子失节,叶藏目睹了良子被人侵犯。

叶藏曾经高度紧张地注视着世间的一举一动,竭力避免伤害和冲突,而在他遇到良子,觉得自己可以回归正常轨道之时,正是他懈怠和放松警惕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世间”的狰狞面目一下暴露在他的面前。作为一个丈夫,他的反应是懦弱的,他开始痛哭并扪心自问,是否信赖别人也是一种罪过?他痛哭,但不是因为良子命运多舛,也不是自己的平静生活被破坏,他哭的是自己对于这世界罪恶挑战的一败涂地,之前他一直在躲避人类,躲避世间,在他终于鼓起勇气直视这一切之时,准备像“一个人”一样生活之时,他遭受到了此生最严峻的打击。叶藏此刻意识到,世间的难测和恐怖是他难以想象的。此前隐约在他脑海中萦绕的一个念头开始变得清晰——他一个人孤独地与整个世界为敌,这场战争,他赢不了,他将永远是那个游离在边缘的异类,这个世界从始至终不会接受他的存在,他将永远受尽折磨,过着羞耻的生活。他对这世界的最后一点信任就此崩塌了。由此也导致了叶藏的第二次自杀。[2]

三、 叶藏的罪与罚:罚是涅槃重生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提到:“罪是既生而为人,却又不做人该做的事。欺瞒、伤害、虚假、讨好、愤怒……是罪。而罚是:死亡。死亡也是终结以上这些罪恶的开始,也是通向自我救赎的道路。罪的产生是由内而外,罚是从外至内,是拯救亦是解脱。所以罪和罚是相反。”[3]叶藏背负的不是个人的罪,他背起的是整个人类的罪,背负的是人性中恶的本源,所以他的一生如此沉重,如果剖析叶藏的罪,大概是他的至真至纯,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真善美即是罪,叶藏像一把被锻造得太过刚直的利刃,不懂弯曲,由此一折便碎,他的罪在于看得太清,看得太真。他的一生质疑人,质疑神。神告诫人要互相关爱,彼此信任,但他所见之处尽是欺骗,他质疑自己的存在,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绝望,在这样的困境中,主人公走向精神崩溃,以绝美的姿态告别了世界,电影非常重视叶藏心中善的存在,从叶藏的第一个镜头到最后的镜头,无一不是美到纯粹。逃避是罪,而罚是终结罪的唯一手段,叶藏完成罚的手段便是自杀,“自杀”在这里有着双层内涵:一为“反抗”,与神彻底决裂的一种反抗;二为“还原”,将自己的地位与神进行互换,将神惩罚自己的权利还原到自我当中。[4]至此叶藏完全否定了神的存在,打算进行自我救赎,不再让世人去评判自己的存在合理与否,他不再去讨好这个世界,讨好那些他从来不屑与之为伍所有罪恶,他终于真正意义上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即便是这么极端扭曲的方式,他用自我毁灭为自己的信仰殉葬,守住了心中的乐土。

日本评论家奥野健男认为《人间失格》是“太宰治只为自己写作的作品,内在真实的内容自叙体”[5]确实,在情节方面,太宰治不同寻常的短暂一生与小说中叶藏的另类生活有所重叠,但艺术创作并不等同与作者的生平记事。作者是借叶藏的人生遭遇来将自己的思想穿插其中并巧妙的表现出来,达到自己对人性的反思与批判的目的。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小说中,叶藏的遭遇总能让读者代入自己,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瞬间,那些无法认同的规则或做法,我们只能在内心默默地批判,却没有力量来改变,迫于压力我们无法陈述自己的主张,只能一贯隐藏,与这世界维持着表面的和谐,我们害怕说出来之后就变成众人眼中的“另类”,于是还是沿着之间的轨道,顺从地走下去。叶藏是你,是我,是每一个心中善念未泯的还活着的人。

该片拍摄的时候并未按照原作的时间顺序安排,而且略去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用了诸多意象的表现手法,所以需要在充分了解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读懂大庭叶藏该人物所作所为背后呈现的思想。理解他年少阔绰的生活后的空洞与迷茫,与人交往时伪装逗笑背后的恐惧与不懈,看到他在这“羞耻的一生”中坚持的那些善良、光明与希望。

参考文献:

[1][5]谢冰欣.《人间失格》研究——围绕大庭叶藏的心理状态[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董雄儿.莫非唯独我是异类——《人间失格》主题反思[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0(12):84-86.

[3]太宰治.人间失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82.

篇10:人间失格读书心得优秀

文中的主角大庭叶藏大概就是作者的自传体。那个回首往昔 , 觉得人生充斥着耻辱的人。从小就在讨好身边的人,从不对人说 “No”,从不顶嘴,从不以理相争。不管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兄妹或者朋友甚至是佣人,所有的事情都不懂得拒绝。

从小就对人类满腹恐惧,畏葸战栗,完全靠贬损自己,强装笑脸来拼死拼活的为人类服务,命悬一线的服务,汗流浃背的服务。以至于成了搞笑的高手。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说真话来讨好卖乖的孩子。很小,他就认为不公平是必然存在的,不懂倾诉,觉得那是枉费心机。只能对真相一言不发,默默忍受,继续搞笑。觉得世间的人们经常互相欺骗,却又颇为神奇的毫发无伤,相安无事,好像没有察觉到彼此的欺骗。“ 世间 ” 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可怕之地,也绝非依靠 “ 一决胜负 ” 便可以轻易解决一切的场所。

那个茕茕孑然,郁郁寡欢的阿叶,最终像蟾蜍一样在世间活着,失去做人的资格,只能趴在地上缓缓蠕动。“ 生而为人 , 对不起 ”

他本出生于富贵人家,自带光芒,生来就很受人尊重,在家族也理应被重视,可是,在自己的贬损中 , 在不断的 “ 讨好 ” 中渐行渐远,光芒散尽。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要学会聚光而不是散光。你的光芒越聚,你的能量越大。

很多人问,为什么我那么好说话,却没人把我当回事,为什么我待每个人都很好,却没人把我当真朋友。我说,你的问题在于太刻意,也太贪心。我们太贪心所有人的眼光,于是忘记了生而为人,也该知道谁是知心人,而谁是泛泛之交。聪明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冷热分明。

上一篇:拉动演练总结下一篇:丰满区多项举措关爱困难家庭、流动人口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