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坪小学德育总结

2024-05-02

后坪小学德育总结(精选2篇)

篇1:后坪小学德育总结

一、以“人”育人

在数学发展史上, 众多具有开创意义、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 他们崇高的理想、执着的精神、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和伟大的成就对后人意义非凡。因此, 教师可通过数学调查的形式, 让学生在接近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灵魂, 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1.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从小被送到亚历山大城 (当时希腊的文化中心, 号称“智慧之都”) 学习。他利用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 求得π的估计值介于3.14163和3.14286之间;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他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 这一定理刻在他的墓碑上, 使他名垂千古。在生命垂危之际, 阿基米德还在研究数学问题。临终前, 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请离远一点儿, 不要耽误我研究问题。

2. 希帕索斯

古希腊时期 (公元前400年左右) ,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索斯发现了“根2”, 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推崇的数只是正整数及它们的比, 即正有理数, 所以希帕索斯的发现引起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其他人的不满。为了维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知识体系, 希帕索斯被逮捕, 但希帕索斯不惜以死捍卫真理, 因为他相信没有人能阻挡真理的脚步。于是, 后人将“根2”的发现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

类似的历史人物在数学发展史上还有很多, 他们的故事令人深思, 他们的精神鼓舞人心。

二、以“物”育人

一些著名的数学器具可称之为“蕴藏智慧的宝库”, 它们不仅在形成过程中凝聚智慧, 更在应用过程中生成智慧。

1. 七巧板

七巧板是我国著名的拼图玩具, 设计科学, 构思巧妙, 变化无穷。清代嘉庆年间《七巧图》一书刊行。据记载, 七巧“能组成150余种图案。七巧板的现实意义大致可概括为三点。其一, 魅力无尽的“七巧板”游戏深受儿童喜爱。其二, 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必须开展“七巧板”游戏。其三, 数学家从组合原理和数学原理的角度, 潜心研究七巧板与人工智能、拓扑学及电脑程序设计之间的联系, 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2. 算盘

算盘是现代计算机出现以前世界范围内最为简便而有效的计算工具, 算盘的出现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用算盘既可设计多样的数学游戏, 又可渗透对称的相关知识, 还可帮助人们计数、写数和读数等。

3. 扑克牌

扑克牌这样的玩具也具有自身价值。具体来说, 有三方面。其一, 可选择若干上面有数字的扑克牌, 利用这些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练习。其二, 可选取任意一张有数字的扑克牌, 求这个数字的倒数;判断这个数是否是质数 (或合数) , 当这个数为分子或分母时, 判断其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其三, 可利用任意两张牌上的数字组成分数 (并转化为小数和百分数等) 、写比 (化简比或求比值) ,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约数 (或倍数) , 判断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 求最大公约数 (或最小公倍数) 等。

充分利用这些富含智慧的“物”, 将有效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以“悟”育人

为了使学生对有关数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有深刻的认识, 教师可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重新定位:要求学生每周搜集一篇数学资料, 并写出对资料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数 (包括分数、小数、记数制和计量单位的产生发展等) 的产生、“加、减、乘、除”运算及“加、减、乘、除”符号的产生的资料搜集中, 学生感悟到劳动及劳动者的伟大。又如在圆周率资料的搜集中, 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 并在内心深处产生民族自豪感。再如调查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长江和黄河浇灌了全国将近40%的耕地”“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2%”等) , 再配上“我们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长江和黄河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汉族虽然人口众多, 但也要和各民族团结起来”等简明感语。最终, 数据震动学生的心灵, 感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篇2:借助行为德育,推动小学德育工作

一、正面行为德育,激发积极情感

作为师者,我们应该用心捕捉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德育行为,从学生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入手,塑造他们看得到、感受得到、可信可行的德育典型,从而引发学生们自觉向学的蝴蝶效应。

如我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时发现,班上经常有学生丢失铅笔、橡皮擦。我并不大张旗鼓地对学生们进行批评教育,把“小偷”、“偷盗”、“警察”这些强硬的词汇灌输给他们,而是反其道而行,通过一些学生正面的德育行为,间接地开展关于“诚实守信”、“拾金不昧”、“保管好自己的个人物品”等品德教育。如我们班的学生小杰捡到铅笔上交时,我对他“拾金不昧”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学生们向他学习,捡到东西要主动上交或者归还给失主。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发现班上“拾金不昧”的学生可多了,即便是一块小小的橡皮擦,或者是衣物上掉落的小饰品,学生们也能主动上交,从而“不拿别人东西,即便是捡到的东西”顺其自然地渗透到他们的大脑中,由外在的行为逐渐转变为内在的品德。

在两三个星期的正面表扬后,我又开了一个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在行为德育初见成效后,通过认知加以强化,并延伸“捡到东西要上交,别人东西不能拿”这个话题,将其升华至我们诚信层面。通过这种正面行为德育的教学模式,委婉地开展了关于“诚实”的德育教学,确保这些可爱的小学生们不会被“偷”这种粗暴的教育形式吓坏了,在呵护童心的同时,传递正能量。

二、反面行为德育,强化品德认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借助学生们的反面德育行为,将错就错,引发思考,让学生们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虽然说了对不起,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虽然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知错不改。如在担任四年级班主任时,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介于中高年级的分水岭,有的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攻击性,只要稍微一点矛盾,就容易引发争执或是打闹,而原因总是让人哭笑不得。因此,当我得知班上三名男生在“大闹课间”后,我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进行劈头盖脸的批评,而是把三人先晾在一边,由他们自己去“自由发挥”想象,自己做了什么。随后,在少先队课中,我则召开了“民主评议会”,由他们三个人各自陈述,发生什么事情。通过情境再现模式,让学生们感受到“痛的相对性”,同时,让他们深刻地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开口就把手指向别人,张口就是“他先打我的!他先骂我的!他也打我了!……”通过他们,我由此延伸,引导学生们重新认识你身边的小伙伴,想一想,最近你有什么地方误会他了,伤害他了,让学生们展开小组探究,给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爱的拥抱。

三、引导行为讨论,巩固德育成果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法独特,他们对行为的判断与理解和我们不尽相同,可谓别有洞天。在德育教学中,以其不厌其烦地教学生们怎么做,叫学生们这么做,不如试着听听他们的心声,并在听与说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般地给点引导,巧妙地让他们顺着我们预想的角度,尝试去思考如何做。

这个时候,我就会尝试开设一些以学生们日常行为为话题的“茶话会”,以少先队课为平台,创设轻松愉快的下午茶时间,以此激发学生们侃侃而谈、唠唠家常的积极性。随后,我常在“茶话会”中适时地插入一些具有冲突性的生活话题,如考试时,好朋友向我求助,我该不该帮助她?分发试卷时,我发现老师记错了分数,该不该告诉老师?好朋友把教师的扫把弄坏了,却嫁祸给他人,我该不该说出实情……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发学生们对这些两难行为的大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与合作的过程中,尝试合理地解决问题。

总之,德育虽说是个老话题,但教学则需要新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空讲道理,把学生们变成一个个能说会道却不会做的“小先生”,而要让他们虚心地做,在行动中感知品德的力量,在行动中内化前行的动力,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开创德育教学的新高度。

上一篇:世界地球日环保征文下一篇:大磨中学“六五”普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