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和外延什么意思

2024-05-24

内涵和外延什么意思(通用9篇)

篇1:内涵和外延什么意思

医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医院文化的定义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医院文化指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医院文化是一种知觉。一种直接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也有人强调医院文化是对医院内涵的描述,而非评价。另一种观点是医院文化是医院管理者的人生哲学。概括起来,目前对医院文化定义的有代表性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管理模式说 医院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是医院这一特殊组织在全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医院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科学信息、生活方式、人文环境及与其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2.群体文化说 医院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 ,发展形成的具有医院自身特性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文化与医院医疗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医院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反映。3.人本价值说 医院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以人为本的理论 ,以实现医院员工价值共识为核心 ,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 ,强调医院工作中应以与医疗有关的人为中心 ,注重培养医务人员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4.广义狭义说

有学者认为医院文化既有社会文化共同性特征 ,又有自身内涵特色 ,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广义的医院文化泛指医院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综上所述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观念、风格、心理与习惯等的总和 ,是保证医院生存与发展而采用的办事方式。医院文化不是医院的口号,需要医院中每个员工的学习、认同。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种种机制,正式变为化一个员工的行为。目前 ,人们更多的把医院文化看作一种管理理论 ,一种管理文化 ,是医院整体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医院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医院文化就是医院管理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医院的宣言。对外是 医院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

(二)医院文化的构成按照文化形态概括,医院文化应该是医院的“实体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三种形态文化的总和。第一种:医院的实体文化。任何医院都是一个实体存在,也都有一定的实体文化表现。包括医院的文化设施、医院环境和院容院貌以及医疗技术设备等。如北京肿瘤医院大厅向外延伸,面积扩大100多平米,淡绿色的主色调消除了冷漠和恐惧,美观舒适的座椅,透明开放的服务窗

口,身着绶带的导医,医院取消了地下室采光防护罩上的铁皮,栽种了各种花草;楼边、路旁栽上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绿地上铺设了甬道,摆放靠背座椅,路边还设置了绿地灯光装饰。患者有了一个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可在绿荫下散步,在花木丛中聊天。无不体现着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该院为需要进行空腹检查的患者免费提供一份早餐,有面包、鸡蛋、牛奶、豆奶、果汁等,患者可以在舒适的“话疗咖啡屋”里就餐。第二种:医院的制度文化。医院有各种制度,如医院领导体制、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医院经营发展战略、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服务制度、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等等,都是制度性的东西,其实它们都包含着医院文化,而且这种制度文化是整个医院文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医院在建设医院文化的时候,忽略了制度文化的建设,甚至把制度文化建设排除在医院文化建设之外,这是医院文化建设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第三种:医院文化的精神层 又称为医院精神文化、医院的理念文化。它包括医院价值观、精神、医院哲学、医院道德、医院风尚等。强调的价值观不外乎民族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性化、人情味等等。所谓理念是指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是整个医院文化中最凝练的部分,也是最“虚”的部分。说它凝练,是因为医院文化中的理念不应太多,如果把好的理念、好的思想都作为自己医院的文化理念,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理念,所以它必须是经过

反复凝练而成的最精粹的东西。说它最“虚”,是因为它并不直接告诉你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它只是原则性的导向,而不是具体的要求。如果我们把医院文化比做一个人的整体的话,那么,实体文化就是他的外在躯体,制度文化就是他的内在神经,而理念文化就是他的思想精神。一个健全的人必 须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孤立地搞某一方面都是不能成功的。

篇2:内涵和外延什么意思

(一)内涵

首先必须明确:警察刑事职权属于警察职权的一种,即警察的刑事职权。如前 所述,警察职权是警察权的具体转化形式。根据权力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小同,警察 职权可分为警察行政职权和警察刑事职权。警察职权是山权力主体、权力内容和权 限范围三个基木要素构成,如刑事拘留权,警察行政处罚权等警察职权,只能山一 定层级的警察机关行使,)t目‘具体的职责内容和范围因警察机关的地位、职级的小 同,而有所差异。据此,行使警察行政职权的警察被称为行政警察,行使刑事职权 的警察则被称为刑事警察或刑侦警察(西方国家则称为司法警察)。

需要说明的是,刑事警察与司法警察的概念在我国和西方是有很大差别的。西 方国家行使刑事警察职权的警察一般称为司法警察。按照我国警种(警察的专业分 土种类)划分,人民警察的范围已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 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参见1995年《人民警察 法》第2条)。这是从法律上对我国基木警种的划分:公安警察、国家安全警察、监 狱警察、劳动教养警察和司法警察,特定情况卜还包括人民武装警察。其中,最主 要的警种就是公安警察,因为公安机关是所有警察机关中警力最多、任务最重的机 关。按照公安机关的业务分土,通常又分为治安、刑事、外事、边防、消防、交通 警察等警种。传统意义上的刑事警察指的就是公安机关的刑事警察,简称刑警。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逐渐把部分专门性刑事案件的管辖权从 原先的刑警部门分离出去,赋予了经济警察、治安警察、缉私警察等,那么,现在 行使刑事职权的主体已经小再限于刑事警察了。对此,笔者认为,鉴于刑事警察的 外延已经发生上述变化,所以,刑事警察可以采用广义的理解,即履行刑事职能、行使刑事职权的警察。3”

山上可见,当前许多译文中使用的“司法警察”一词与我国语汇中的司法警察 7t小一样,而是等同于我国的刑事警察。因为,我国的司法警察是指在我国的司法 机关,即我国的审判、检察和司法劳改机关中从事有关押送、警卫、维持秩序和看 管罪犯的警察人员。这些警察,在我国与刑事警察小是同一个警种,因为它小具有 刑事侦杳这一基木职能特征。而翻译为“司法警察”的外国警察是指依法承担警察 开}J事职权与犯罪做斗争的警察。其内涵与外延正好等同于我国的刑事警察而非司法 警察。正如法国学者所言:“行政警察所有做的努力集中在预防犯罪,„„但是在行 政警察的这一作用少{未完全实现,社会秩序实际受到扰乱,行政警察只能通过其权 力范围内的手段部分恢复受到扰乱的社会秩序时,如果有人实行了某种犯罪,这时 就有必要杳找谁是犯罪行为人,以便对他们提起公诉。这种调杳职能已小再属于预 防性质,而属于制裁性质(或者更确切地说,具有对制裁给予合作的性质)。这一调

刃本文的标题本拟采用“刑事警察权”一词,考虑到我国刑事警察的外延不断扩大,其权力主体已经多兀化而

其权力内涵也远非传统的刑事警察所能涵盖,为避免误解,所以笔者使用了“警察刑事职权”的捉法。杳职责是司法警察应当履行的职责,它明显小同于行政警察的职责。;a0追根求源,这种译法上的区别主要与国家体制有关。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和司法权完全属于小同的国家机关系统,因而行政警察与司法警察需要明确 分开。行政警察依据该国行政法、特别是警察行政法,实施警察行政行为,即进行 巡逻、预防犯罪、维护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警察行政管理活动,简言之,即行使警察 行政权的警察。司法警察则是指依法承担警察刑事职权与刑事犯罪做斗争的警察,他们履行侦杳犯罪、搜杳、逮捕等刑事司法职能,参与刑事诉讼活动,因而在这些

国家被冠以“司法”一字,使之同行政警察对应少{区分开来。我国小实行三权分立 体制,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这种国家议行合一的制度。立法权、审判权、检察权和 行政权,均统一于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当然,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权力的前提卜,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也各有行使机关,它们在全国人大的统一领导卜,各司其 职,分土合作。我国进行治安管理的治安警察(即西方所谓的行政警察)和同犯罪 做斗争的、行使侦杳诉讼职能的刑事警察,均山作为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统辖,即 在公安部统一管辖之卜。正因为如此,在公安机关内部,从事警察行政管理的职能 部门的警察,往往小再用“行政警察”一词进行概括,而只在警察体系内分别称为 治安警察、外事警察、户籍警察、交通警察等等,其实质都是行政警察。对于实施 诉讼职能的刑事侦杳部门的警察,当然也小能称之为司法警察,因为这会同法院、检察院和劳改部门的警察混淆。因而一直称为刑侦警察或刑事警察。因此,刑事警 察这一名称,具有中国语言特色,比较符合我国政权的体制特点。小仅体现了同刑 事犯罪做斗争的实施诉讼职能的特点,同执行警察行政管理的警察区别开来:而目‘ 指出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行使的是侦杳职能,而目‘只是侦杳职能,这又同在检察、审判机关和劳改机关的司法警察区别开来,刑事警察完成的只是同犯罪做斗争的第 一道土序。“’

对于我国警察机关拥有的职能,过去法律进行概括时,也曾有过小全而的时候。建国后的第一部警察条例,对我国警察职能的叙述,只提及其行政职能,只说人民 警察是行政力量,而未提其诉讼职能。那时,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尚未制定。尽管警 察条例中的分则条款已指出了我国警察拥有同犯罪斗争的职责,却没有明晰地指出 其诉讼职能性质,少{目‘也没有被概括到我国警察条例总则的警察定义之中。1995年 警察法颁行之后,警察的诉讼职能刁‘被概括到警察的定义之中,明确我国警察小仅 拥有行政职能,而目‘拥有诉讼职能。

综上所述,警察刑事职权的含义已经明确,即“国家通过法律赋予警察机关及 其警察人员,在履行刑事职能的过程中实施的控制刑事犯罪的职权”。a2这个定义包 括以卜几层内涵:

其一,警察刑韦职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一种国家行为,具有国家权力性质。

(法)卡斯东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l}}s年版,第304页。

“‘宋万年等主编:《外国警察百科个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a=惠生武:《警察法论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其一,警察刑事职权既体现了警察机关及其警察人员履行的预防、制止和揭露

犯罪的刑事追诉职能,也体现了执行刑罚,以及维护诉讼活动,保障司法判决执行 的职能。

其三,警察刑事职权是山国家权力机关授予、依法取得的,所以警察刑事职权 只能在法定范围内行使,小得越权行事。

其四,警察刑事职权体现了警察机关及其警察人员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中,调整与当事人的刑事法律关系:发挥着对犯罪预防、侦杳、预审和改造罪犯的 开}J事司法功能。

(二)外延

所谓职权,是职责和权限合称。警察职权是通过国家立法确定的警察职责与权 限的统一。警察的刑事职权包括《人民警察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盘杳 权、留置权、刑事案件的立案权、侦杳权、预审权、决定少{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权: 小予立案权、撤案权:移送起诉权以及刑罚执行权等内容。我国台湾学者认为:“所

谓警察权(Police Power),乃警察立法权与执行权之总称”。as笔者以为其观点与内 地的行政法理论有相通之处。我国的警察职权实质上包含两方而的内容:一是警察 机关根据法律授权进行抽象行政行为一行使行政立法权,如制定少{颁行《公安机关 人民警察内务条例》、《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的权力:一是警察机关依法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即警察机关为履行自身职能而行使 的行政执行权,比如执行逮捕、进行行政处罚等。

警察刑事职权可以分为以卜两种类型:

第一,依照警察刑职权行使主体的小同,可以分为卜列各警察机关的刑事职权:公安机关的刑事职权。这是指山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的刑事侦杳权、刑事强制权、刑事活动的保障权等:如对百巳罪行为的侦杳、预审、提请起诉,对犯罪嫌疑人的 盘问检杳、拘留、逮捕、搜杳,以及为保障警察刑事活动的开展,而使用武器、警 械和优先使用、通行等警察行为。公安机关的刑事职权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方 法多样,与其他警察机关的刑事职权相比而言,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较为全而,最具代表性,是警察刑事职权的主要部分。

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职权。这是指山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实施的刑事职权,主要 包括侦杳、预审、强制等权力内容。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国家安全机关的 开}J事职权限于对特定的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内容实施,主要是针对危害国家安全的 间谍、特务等刑事案件。因此,其适用范围和职权内容是特定的、相对具体的。监狱管理机关的刑事职权。这是指山监狱管理机关依法实施的执行刑罚的刑事 职权。根据《监狱法》的规定,监狱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对犯罪分 r进行教育改造。

司法机关警察组织的刑韦职权。这是指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组

43谢瑞智主编:《警察大词典》,中央警官学校出版,1976年版,第916页。织依法实施的刑事职权。主要包括对刑事诉讼活动的警卫保障,对犯罪执行拘留、逮捕,以及押解人犯,采取强制措施和执行送达法律文书等职权。

篇3: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

《辞源》中的公益概念为“公共之利益。相对于一个人之私利、私益而言。”由此, 我们可从公共与利益两方面来界定公共利益。“公共”, 顾名思义, 就是指的大众、公众, 用我们法学术语来说就是指的不特定的多数人;“利益”就是指的的好处, 也就是一件事物或者一件事情对一个人的价值。庞德认为:“利益是人们个别地通过集团或关系, 企求满足的一种要求、愿望或期待;因而利益也就是通过政治, 组织社会的武力, 对人们关系进行调整和对人们行为加以安排时所必须考虑的东西。” (1) 在法学界, 权威的民法专家和宪法、行政法专家都曾提出过明确方案想要去准确的界定“公共利益”。梁慧星教授认为, 公共利益必须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直接享受的利益, 如公共设施、城市改造、商品房开发等属于间接利益的则不在此列;姜明安教授则提出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的做法, 通过列举加概括的方式。这些方案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 即便是承认和认同公共利益的学者也会认为要想提出一个包罗万象, 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给出“公共利益”一个基本的概念, 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将其完善, 使之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公共利益”简单的定义为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需要, 能够满足他们一定物质或者精神需求, 为他们带来好处的那部分利益。

“公共利益”是与私人利益相对的概念, 是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需要, 能够满足他们一定物质或者精神需求, 为他们带来好处的那部分利益。

二、受益主体的多数性和不特定性

1. 多数性

多数性则是指的受益人应该是大多数的社会成员, 甚至是全部的社会成员, 这说明受益主体在数量上必须很多。

然而, 现在社会上很多打着“公共利益”旗号的旗帜却没有为人民带来好处, 相反, 则是很多人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 究其原因, 则主要有两种:一个是行为人主观的故意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做没有为人民带来公共利益的事情, 另外一种是客观上的原因, 本身是真正的公益事业, 然而部分人却因为一些客观上的原因而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公共利益。一般来说, 对于前者我们应该严厉打击;而对于后者来说, 我们应该认真找出这里存在的问题, 合理的解决好这些问题, 让大家能真正的享受到带来的好处和利益。

2. 不特定性

“不特定性”是与“特定性”想对应的一个概念, 如果利益的享有主体是特定的, 那么这种利益就不应该叫做公共利益, 而一个是个人利益或者是集体利益。公共利益的主体一个是在一个开放的大空间里存在, 比如, 学校的体育场平时都是为大家开放的, 不论是不是住在学校里, 也不论是不是学校的学生或者是老师, 大家都可以去哪里锻炼身体, 这样的体育馆应该说是符合公共利益的, 然而, 有些高档小区里面的健身房, 操场等锻炼场所只是为小区的住户提供的, 这样的健身房等很难体现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因为它的受益主体都是在一个不开放的空间里面的特定的人。

“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 在社会中会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 而那些成员较少的利益集团由于个体的利益相关性更大, 因而更容易被组织起来。这些强势的小规模的利益集团相对于力量分散的社会公众而言对于社会公共决策的影响力更强, 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寻租来造成政府公共决策的倾斜, 以牺牲那些没有组织起来的、力量分散的社会公众利益为代价来实现集团的特殊利益, 造成社会福利的丧失。” (2) 我们必须准确的区分“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是某些团体、集体、地方、部门的共同利益, 所以, 归根到底, “公共利益”一定是在一个开放空间内对不特定人的利益和好处。

三、“公共利益”的外延

“公共利益”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必须将其具体化, 我个人认为, 在已经给出其大概概念之后, 我们需要的是通过举例的方式将其列举出来, 这样不但在实际操作中的可操作性比较大, 也更利于广大人民的理解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划拨用地目录》中规定的公共利益如下:

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用地、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非营利性邮政设施用地、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公益性科研机构用地、非营利性体育设施用地、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非营利性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非营利性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石油天然气设施用地、煤炭设施用地、电力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铁路交通设施用地、公路交通设施用地、水路交通设施用地、民用机场设施用地、特殊用地。

十九个大类下又细分了多个小类, 可以说这样的规定已经十分详细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比较繁琐, 但是“公共利益”这个词汇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所以明确的规定首先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 在很多法规政策等文件中“公共利益”是可以通用的, 这样一来也可以减少很多重复制定的麻烦。

参考文献

[1]罗伟敏.简析“公共利益”的内涵《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月 (下) .164

篇4:什么是社会企业家的内涵与外延

这里要对企业家说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句话非常通俗地表达了我们社会企业家的外延与内涵。

什么叫“你好”?制造的产品能够真心实意地、发自肺腑地提供质优、价格比较合理和公道的产品与服务,从企业家的角度就已经做到了“你好”。

为什么还要做到“我好”?如果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不计成本,只是考虑“你好”,企业不好,“我”不好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资金、资源推动整个技术的革新、产品的迭代,同时提高服务的水准。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为什么要讲“大家好”?只有“你好”“我好”,企业单向地连接了用户和企业自身,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社会的组成元素,成为社会连接的单元,连接社会、用户、员工,还有企业的上下游。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所有角色参与,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共赢,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一个基本而通俗的社会企业家的主题。

如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能跟其他企业、社会以及各种组织架构相关利益体构成共赢、包容的生态系统,那么企业家就是一个社会企业家。

“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的责任是不断地推进、探讨社会企业家的内涵与外延,让其成为所有企业家共同追求的价值方向。

篇5:内涵和外延什么意思

互联网产品设计:微博们内涵和外延

。说实话,我对微博们的这些创新,很不以为然。

Twitter 是极其简单的,其丰富的扩展性和灵活性,有赖于这种简单。就像围棋,棋盘、棋子、乃至基本游戏规则,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个19X19的平面棋盘,黑白两色的棋子,围起对方棋子就算吃掉的规则,这种简单,却蕴藏着最丰富无穷的变化,不同的下法,甚至可以发展成不同的流派。

Twitter 让所有的信息都在一个平面上展示,所有的信息处在平等的位置上,

通过简单的follow关系,信息以不同的组合流动。反观微博们,增加了评论,实际上是在平面上增添了一个纵深维度,这个维度在平面上是不可见的,需要用户特别的干预。

学过逻辑学的人大概都记得,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当我们不断地增加内部功能,实际上是以减少外部可能性为代价的。Twitter和微博们最核心的区别在于,Twitter关注外部,而微博们关心内部。用围棋术语说,就是Twitter关心外势,微博们关心实地。从营销目的上说,实地是自己的、可控的,外势是公共的、不可控的。

篇6:试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和外延

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游览条件,可以供人们观赏、游览、娱乐和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空间地域,本质上是一项资源保护型的社会公益事业,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而非追求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从建立风景名胜区的作用来看,现阶段我们国家做好这项工作的目的在于保留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并通过合理的规划,科学地进行管理与开发。其主要功能是: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供人游览,开展娱乐活动;发挥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供人们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良好园地。

2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和外延

2.1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

2.1.1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定义

从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践来看,就是围绕对风景区如何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并对这些相关工作进行统筹部署,并作出相应的安排。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风景名胜区规划就是在对其进行充分的调研、评鉴的前提下,从保护风景资源真实性、完整性出发,根据风景资源本身的价值和分布规律,来对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编制相应的总体、专项和详细规划,是为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系统的行动决策过程。它要决定诸如性质、特征、作用、价值、利用目的、开发方针、保护范围、规模容量、景区划分、功能区分、游览组织、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和投资效益等重大问题的对策,提出正确处理保护和使用、远期和近期、整体与局部、技术与艺术等的方法,达到使区内与外界系统有机协调的目的。

2.1.2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必须突出景区的特性,并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1)综合考虑风景资源的特征、环境、历史状况、现状和当下社会经济条件,对其进行合理统筹,科学安排;

2)要从保护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对景观的原有特征和区域特色予以保护,实现生态的良性发展;

3)对风景资源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有效地对风景游览的主要欣赏对象予以展现,对必需的服务设施进行合理配置,促进景区的有度、有序、可持续发展;

4)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科学权衡景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创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览区域。

在遵循上述总体原则的基础上,一般还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即:只有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和完整性,才能从根本上体现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综合协调原则,即:景区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一对需要协调的矛盾,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3)突出自然原则,即:风景名胜的主要内容在于自然资源的展现,因而必须防止人工化、城市化的痕迹,而应维护景观的自然本色和特色所在。

4)环境承载原则,即:对景区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否则就违背了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初衷。

5)分区管理原则,即:根据风景资源的价值与分布,科学划分功能区,坚守“区内景区外商、区内游区外住、山上游山下住”的管理方针。

2.2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外延

2.2.1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风景名胜开发保护

根据本文前述定义,制订风景名胜区规划,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名胜区,并发挥诸种功能。因此,风景名胜区规划与风景名胜开发保护是相一致的。例如将专项规划中的风景保护分为四级,就是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得到有效保护。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具体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风景区名胜规划管理和自然景观保护的关系。风景名胜区的开发难免要动土建屋,但应尽量做到人工斧凿不落痕迹,这就要求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建设做到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目前有些风景区的建筑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新建的建筑与景区周围环境很不协调,有些建筑体量尺度完全破坏原有景物的比例关系。应该尽可能做到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重视对原有自然景观的保护。风景区的道路,首先在道路选线上要使其与景区的组织和景点的安排相结合,从更大范围内组织更多的景源要素。其次在筑路工程措施上,一定要与路边砌筑挡土墙复土、绿化措施等结合进行,不能与一般公路同等对待。通车道路一般只能修到风景点的边缘,不要长驱直入。

2.2.2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景观设计

很多人把风景区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相混淆,这将对国内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和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规划与景观设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景观设计只是对一个地块景观的设计,只局限在空间景观上,风景名胜区规划则以“核心吸引力”为目的,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全范围设计,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

2)景观设计的产品是“礼品、赠品”,不用人们花钱消费,而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的产品则是“销售品”,人们存在这方面的消费行为。那么就需要从人们的消费心理出发,充分考虑其“性价比”如何。

3)在设计目的方面,景观设计根本出发点在于营造一个美好的常住生活空间,相反,风景名胜区在于创造一个有别于常住生活环境的令人激动的短暂生活空间。

2.2.3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想和安排,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规划至少有四个目的:扩大旅游者的满意程度;提高经济和商业效益;保护资源财富;促进社区和地区的整合。“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虽有相同之处,但在总体上截然不同:1)性质不同。风景名胜区规划基本上属于城市规划序列,而旅游规划则与城市规划不相干。2)依据的规范不同。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依据的是《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编制旅游规划依据的一般是《旅游规划通则》。3)规划对象不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对象是风景名胜区或者有可能成为风景名胜区的地区;旅游规划的对象则比较复杂,既可以是一个地域,如各级发展规划,也可以是一个旅游地,如某滨海度假区。4)规划目的不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风景区开展旅游,而是保护与利用好风景区,“游览”只是风景区的一项功能。而旅游规划一般是结合资源条件,从市场角度考虑旅游,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最终目的,是属于产业性的部门或以集团经营性为目标的规划。

摘要: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定义与基本原则两方面出发,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并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开发保护、景观设计、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以规划出更加惬意的景区。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内涵,外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S].

[2]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S].

[3]黎黎.生态旅游景区以生态还原生态规划方法简论[J].山西建筑,2011,37(13):23-24.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区规划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7:浅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逻辑;概念;内涵;外延;虚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72-02

普通逻辑中,关于“概念”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内涵与外延的问题,在学术界存有广泛争议。其中,关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定义就莫衷一是;还有对于虚概念有无内涵与外延人们也各执己见。

一、概念的内涵

关于概念内涵的定义,即什么是概念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就不尽相同。对概念内涵的定义的表述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一、概念的内涵就是对象的内容;二、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东西;三、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对象共同属性的总和;四、概念内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东西。在这些表述中,排除第一种认为概念内涵就是概念的内容之外,其它的都承认了概念内涵确切是反映对象属性的。这样我们就不禁有以下的问题:概念的内涵反映的究竟是对象的本质属性还是特有属性或是共同属性?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他们都在力图表达同一种涵义,即概念的内涵就是对象本身具有的区分其他事物的某种东西。但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共同属性是不是都精确、严格地表述了這一涵义。我们就以分析事物的属性以解决这一问题,对象属性总的说可以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任何事物都有许多的属性,在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有些属性是某个或某类事物所特有的,决定该事物的本质,使某一事物之所以成为它自己,并把这种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事物本质的规定性。例如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会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这就把人与其他所有的动物区别开来;相反,那些不使某一或某类事物成其为自身的属性就是非本质属性,如“黄皮肤、黑眼睛”就不是人的本质属性。那么特有属性或共同属性是否就是本质属性呢?本质属性一定是对象所共有的,相反,对象事物的共同属性则不一定是其本质的规定。例如“人”,“双脚、直立行走”是人类所共有的属性,但不难发现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外,本质属性与特有属性也有一定的差别,本质属性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它是特有属性的集合;而特有属性则是指某类事物普遍地必然地具有而别的事物都不具有的属性。所以,他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非全然相同。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前面的几种观点在表述上都欠佳,他们都没有精确、严格的表述出概念内涵的定义。结合先前的分析,我认为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对象自身所特有的、区分于其它一切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二、概念的外延

如果说概念的内涵表达的是“概念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概念的外延则是说明“概念指称什么”的问题。时至今日,除了虚概念有无外延存在争议以外,大家都认可实概念是有确切的外延的。对于概念外延的定义上,除了上世纪还有人说是概念所指的是个体外,今天大家也基本上统一认为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组成的类或是概念所指的事物构成的集合。

但是对于概念外延究竟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还是是对事物在量上的反映仍然各抒己见,我认为概念的外延就是对客观事物自身的反映,而不是对它在量上的绝对反映。正如前面的定义那样,我们说概念的外延就是一概念所指称的事物构成的一集合,这更多的是说事物构成的这一集合体,而不强调构成集合的事物分子的量的问题。或者换句话说,当我们说概念的外延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它每一个分子组成的那一类事物,我们把它作为了一个整体对待。所以,不应该说外延反映的是对象的量,它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

三、关于虚概念的问题

首先就是虚概念的定义问题,什么是虚概念,顾名思义,与实概念相对,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实体,它仅仅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思维中,是人们构想出来的。不管怎么样,它也是概念,是概念就会涉及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分别说明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

关于虚概念有无内涵的问题,存有两种不同意见,持虚概念没有内涵的人们认为“虚概念是人们主观地把与现实不相干的东西糅合在一起得来的,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歪曲反映,他们根本不反映事物的特征与本质”,相反,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虚概念有内涵,因为它也表述了对象的含义、特征,哪怕最终糅合出来的是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的,但根据这种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对象是什么”。两种观点都承认了虚概念是对现实世界、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我认为后一种观点更站得住脚。首先,从概念的内涵的定义看,只要一概念表述了对象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就说此概念具有内涵,不妨举两个个虚概念实例看,“上帝”和“神仙”,从人们对他们的描述“上帝是万能的,神仙是无所不能的”中我们可以知道、清楚的明白“上帝”、“神仙”是什么,不会认为其它的什么东西和他相同。从概念内涵的定义可知,这已经明确地规定了“上帝”和“神仙”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其次,虚概念“对可客观世界歪曲的反映”的特征并不影响它是具有内涵的,因为当我们说一概念的内涵的时候我们只看它是否反映对象的特有的本质属性,不用考虑他的客观现实,即没有要求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所以,我认为虚概念是有确切的内涵的。

相对虚概念有无内涵而言,虚概念有无外延的问题似乎没有那么清楚,因为当讨论实概念的外延的时候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实体,但是如“上帝”的虚概念是人们主观杜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它的存在,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就认为“现实世界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体,虚概念谈不上有外延”;相反,另外一部分人认为“虚概念也是概念,也理所应当有外延,即使现实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至少可以说他的外延为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虚概念不仅有外延,同实概念一样,其外延不为零,例如“神仙”的外延比“上帝”要多”。相比这三种观点,我赞同最后一种说法,即虚概念有外延且外延不为空。同样,我们回到外延的定义中,外延就是其所指向的对象构成的集合体。在这里,没有要求概念指向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有的,并不是要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匹配的客体;当我们说“神仙”有外延时,也不能否定它外延的数量,人们定义“神仙”时就明确了外延不为空,如果在承认虚概念外延的存在基础上说全部虚概念外延为空,那么就如前面所说,怎么理解“上帝”与“神仙”外延都为空,换句话说,“神仙”与“上帝”一样多怎么理解呢?所以,虚概念有外延,外延不为空。

参考文献:

[1]何向东.逻辑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杨树森.逻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3]张友谊.普通逻辑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

[4]袁正校.逻辑学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5]人大哲学教研室.逻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王金娥.也谈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6。

[7]金建国.关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1,02。

篇8:内涵和外延什么意思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内涵,外延,会计假设,内容架构

一、高级财务会计内涵的界定

常勋在其主编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中指出, 高级财务会计是承接《中级财务会计》一书的内容, 对一些专门的会计领域、也是比较深奥的会计课题展开讨论。这种观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会计业务的特殊性和疑难性的角度界定高级财务会计。阎达五认为, 高级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内容进行补充、延伸、开拓的一种会计。这种观点下的高级财务会计强调的是会计业务的新颖性和特殊性。不同的观点下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则不一样。

本文选取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后, 国内10家高校出版或者编著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作为参考, 分别为: (1)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刘永泽主编, 2012第三版; (2)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 陈信元主编, 2011第二版; (3) 厦门大学出版社, 杜兴强主编, 2007第二版; (4)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赵雪媛主编, 2010第二版; (5)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罗绍德主编, 2008; (6) 立信会计出版社, 高晓林主编, 2012; (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铁林主编, 2012; (8) 经济科学出版社, 汤湘希主编, 2013第二版; (9) 科学出版社, 余国杰主编, 2013; (10) 大连出版社, 韩传模主编, 2011。

选取的这10个版本教材涉及的内容共有23项:其中有10本涉及外币业务会计、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 有9本涉及租赁会计、有8本涉及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有7本涉及企业重组与清算会计、有6本涉及中期财务报告和分部报告、有5本涉及物价变动会计、有4本涉及养老金会计、所得税会计、合伙和分支机构会计、有2本涉及债务重组、借款费用、会计调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其中, 会计调整是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还有1本教材涉及资产减值、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生物资产会计、油气开采会计、保险合同会计、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股份支付会计、公允价值会计。

每个版本的内容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经济业务复杂、核算难度大的业务, 包括债务重组、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得税会计、或有事项、会计调整、企业合并及合并报表、租赁会计。第二类是特殊行业的会计, 包括生物资产会计、油气开采会计、保险合同会计、租赁会计。第三类特殊业务的会计, 包括外币业务会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有事项、债务重组、合并报表、企业清算等。第四类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新会计业务, 包括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养老金会计。

哪一种观点更能体现高级财务会计的内涵呢?首先, 如果以会计业务的疑难性、特殊性作为界定高级财务会计的标准, 界限还是很模糊, 因为疑难程度、特殊性都是的相对的概念。其次, 如果以会计业务的新颖性作为判断标准, 执行也存在难度, 因为新旧的判断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再次, 以疑难性、特殊性、新颖性多重标准来定义高级财务会计, 会使得划分标准不一致, 也容易导致学科分支间的重复和遗漏。

笔者认为, 疑难性、特殊性、新颖性仅是高级财务会计的部分特征, 不能用于定义高级财务会计, 对高级财务会计内涵的界定应该究其本质, 而一个学科的内在本质就是其理论体系。一般认为中级财务会计即为传统的财务会计, 支撑它的会计理论即为传统会计理论。因此, 可以把高级财务会计定义为:高级财务会计是指源于经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突破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约束范围的会计问题。

二、高级财务会计学外延的确定

哪些会计业务是突破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约束的范围呢?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作为财务会计学的两个分支, 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原则应当是一致的, 区分两者的关键因素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假设, 若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发生改变, 我们采用的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也要改变。因此, 在传统会计假设条件下的会计业务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而突破四项传统会计假设的部分应该归入高级财务会计范畴。以此观点作为基础, 我们可以把高级财务会计的外延划分为四类:

1.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传统的会计假设主要指一个企业或者组织, 但是当前也出现了跨越一个企业或者组织的界限的会计主体。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若干企业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目标, 通过互联网组成了一个集供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临时经济主体, 一旦任务完成, 经济目标实现, 这个临时的主体也随之解散。这样虚拟的临时主体, 也突破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现实主体的假设, 也应该纳入高级财务会计的范畴。

2.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未来以现有的规模持续经营下去, 不会终止, 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企业不能持续经营, 那么现有的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就要改变。所以, 当企业出现重组、清算、破产等终止的情况时, 就打破了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因此, 重组会计、破产清算会计就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体系, 属于高级财务会计核算的范畴。

3. 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企业持续的经营期划分为一个个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 以便能及时结算企业的盈亏, 按期编制财务报告, 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信息。例如, 衍生金融工具, 其业务特点是风险大, 并且在未来交割, 这要求财务报告要提高及时性, 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可能需要提供实时报告, 这显然与传统的会计分期定期报告不一致, 应该属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4.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而这个假设隐含着两个前提:一是经济业务必须可以用货币计量;二是假定币值是稳定的。由此带来传统会计的一些局限性, 有些难于用货币计量的重要信息不能确认、计量, 或者只能通过表外披露解决。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面临的是货币计量的困难, 显然, 该领域应该归入高级财务会计的范畴。而币值稳定也是一个理想状态的假设, 如果在一定时期内, 货币价值发生较大变动时, 传统会计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 在各国面临通货膨胀情况下, 研究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应当属于高级财务会计的范畴。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架构

1. 上文选取的样本中, 有半数版本的教材没有设置“前言”这一章节, 没有对高级财务会计涵义和内容进行正面的阐述。由此可见, 我国学者对于高级财务会计的认识尚未达成统一, 其界定还比较模糊。因此, 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架构中很有必要设置“前言”或者“绪论”这一章节, 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

2. 如前所述, 在四个传统会计假设约束下的会计问题仍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范围, 只有超出四个会计假设前提的会计问题才归入高级财务会计内容。

3. 以现行会计准则为约束界限。突破传统会计的会计问题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该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现有会计准则中有相应的规范;另一类是该领域还处于研究阶段, 没有形成成熟的会计模式, 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尚未有相应的规定。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框架应该以现行的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为界限, 对于那些突破传统会计理论范围但目前仍处于探讨研究阶段, 没有形成相应理论体系的, 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研究专题, 不纳入高级财务会计的范畴。

遵循以上几点原则, 我们把上文所列的10本教材的23项内容重新进行梳理, 归纳出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具体包括:绪论、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企业重组和清算会计、分部报告。其他仍然在传统会计假设前提下的会计问题归入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考虑到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发展需要, 我们把特殊行业的会计问题归入行业会计, 包括生物资产会计、油气开采会计、保险合同会计;把企业的特殊业务问题归入特种业务会计的范畴, 包括养老金会计、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会计、股份支付会计。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高级财务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2] .杜兴强.高级财务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篇9:内涵和外延什么意思

我们的改造总得来说,是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理念进行的。我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要协调发展。根据这个核心,纵观几千年人类的城市发展史,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概括为3个基本要素,而且缺一不可。

第一是要强调城市的灵魂或文化。

第二是整个城市保障体系的完善性。

第三是发展动力机制。

按照这3个要素,经过两年的实施,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我们基本概括出以下几个要点,一要注重体制机制改革,二要注重城市发展内在规律的掌握,三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四要注重创新模式的探索,以此来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

从经济体制来看,我们至少要关注这么几条:注重协调发展、资源整合和市场配置。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缺陷在于盲目建设,能耗过大。另外,城市建设千篇一律,贪大求洋的问题也相当严重。最近有几个院士联名向中央主要领导反映,我国大量地、盲目地模仿一些国家的建筑,甚至牵涉到了知识产权问题。如何解决城市信任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城市面临的问题。可以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包括前面谈到的三大要素的平衡,这个城市一定会消亡,就算眼前很繁荣,也一定是暂时的。

从组织体系上看,要进行资源整合,即遵循节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八字方针,制定可持续发展模式。根据这两年的实践我们得出教训,智慧城市要可持续发展下去,至少应注重5个方面:一要注重智慧的建设;二要注重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对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是一座城市将来能不能很好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三是要具有相应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四要建立一整套创新的体系,这个城市能不能海纳百川,能不能容纳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多元主体的存在,绝不是靠单一模式进行的;五是具有相应的信息通讯网络体系,使人能够方便地进行交流。

同时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深刻了解城市自身能力这个基础上,否则智慧城市是不能做成的。有个副市长跟我讲他这两年被IT企业和所谓的智慧城市企业的解决方案给害死了,浪费了几千万,搞出来的东西没有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企业在做方案的时候,根本不了解城市。就像医生看病却不知道病因,不了解人体结构一样,即使有再先进的仪器,再多的好药,都不可能治好,这种做法也是很荒诞的。

一座城市的内在规律,我认为有4个环节可以控制,一要了解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和运行。为什么现在要强调多规融合,这就是对我们价值取向的一个转变,也就是要从以经济导向的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由外延式发展型规范转变为内生的增长,这些都要进行深层的理解。这些价值取向的转变和現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再加上城市投融资的发展,就形成了一个可操作性的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投融资规划等的多规融合。

二是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我们的城市管理原来只是停留在对城市事件、物件的管理,即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地面上可见部分的管理。这种管理怎样延续下去,将不可见的也纳入到管理中来,也是需要我们考量的。除此之外,社会治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个大问题,这恰恰也是城市管理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城市运行方面,怎样保证城市安全,减少突发性自然灾害和重大人为事故,诸如此类,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在要素。

第三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我这里讲的信息技术不是现在流行的概念。这种新型技术主要关注两大主题,一是生产,二是生活。生产要更加要注重人机互动的工业生产过程,形成一种高度灵活的个性化网格化的产业链;自然生活要关注的是便捷化、安全化、人性化的生活手段。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既需要横向的集成,也需要纵向的集成和对接的集成,即向科普体验转变。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一定要关注这些智能化、数字化、网格化的追踪,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数据资源和人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间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的技术来促进城市发展,而不是一讲智慧城市就满脑子都是云计算。所谓的大数据,是技术、资金体现的结果,而城市的运载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模式。

第四是要尊重我们各个方面的创造性。智慧城市是没有递进模式、没有统一标准的。就如同人一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它倡导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的生态形态,让我们在其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智慧城市也是如此。如果给出一种单一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就很容易遏制人的创造性,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学、产、研、用、治各种资源,尊重它们的创造性、作用和市场对它的评判,而不是靠谁,靠哪一个观念,我甚至极端地讲,也不是靠哪一个学者来决定的。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发言稿整理)

上一篇:泉城教案设计及反思下一篇:体育馆运营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