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会建设的外延研究

2022-09-12

2013年10月18日至22日, 中国工会十六大在北京举行这是十八大召开以来的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 是对工会前五年工作的总结, 为今后工会工作建设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基层工会组织, 深刻领悟工会十六大精神, 重温工会发展史, 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 在传统工会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的指引下, 与时俱进, 开创性地做好外延工会建设的外延研究, 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个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 带领广大职工投身于“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 是我们坚贞不渝的使命。

一、工会史回顾

据考证, 最早的工会组织起源于1世纪60年代的英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而引起的产业革命使英国社会迅速分化成两个不可调和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依靠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机器, 残酷地榨取工人的血汗。为了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把个人意愿集结成众志成城的力量板块, 工会就应运产生了。1824年后的英国各类工会公开宣称自己的任务, 是保护工人不受资产阶级的横行霸道和残酷待遇之害。在此影响下, 德、法、比利时、美国等国的工会组织也先后成立起来。

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变迁和发展

中华全国总工会自1925年5月1日在广州成立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 在其发展过程中, 每前进一步, 都深深烙着时代的痕迹。

(一) 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力支持

在特别苦难的时期, 在党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指引下, 革命根据地曾组织过许多工会, 如闽西总工会、鄂豫皖特区总工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等等, 并发布过许多具有指导工会运动的方针性、政策性、规范性文件, 及时分析了当时形势并提出了工会的运动方针和具体任务, 为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里程碑建设——第一部《工会法》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之初, 我国呈现国营经济、个人资本经济、合作社等多种经济并存的格局, 与之相适应,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49年11月22日发布《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暂行规定》《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关于私营工商企业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的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 通知各地总工会提请当地政府采纳。1950年6月29日, 中央人民政府在建国甫定、百废待举的繁忙情况下,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这部工会法的颁布, 深刻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翻身解放后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

(三) 二十五年之痛, 工会建设的严重破坏

1951年12月13日至23日, 全总党组扩大会议上批判全总领导人李立三同志犯了“狭隘的经验主义, 否认党的领导、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 乃是表明了社会民主党的倾向”等错误。随后的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中央出台取消县级以下工会的意见, 使工会建设几近瘫痪;“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国工会工作完全停止运作。

(四) 历史性转变——新工会法的诞生

粉碎“四人帮”以后, 中央开始大力整顿和恢复工会组织。1978年、1983年、1988年, 先后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工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50年工会法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 制定一部新工会法。经过层层努力, 新工会法终于1992年4月3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得到通过并自当日起公布施行。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2001年工会法的修订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写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5年1月1日《劳动法》实施以后, 劳动者开始利用劳动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工会法》和《劳动法》相得益彰, 工会建设从此迈入新时代。

三、基层工会建设的外延研究

(一) 工会组织的内涵职能与作用

众所周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赋予工会的四项社会职能:一是参与职能。二是维护职能。三是建设职能。四是教育职能。这些职能有些是在工会产生于成立之初就有的, 有些则是经过发展不断衍生出来的。尤其是建设职能与教育职能, 更是广大无产阶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经过不断的努力与争取, 在多次的冲突与交涉过程中, 不断取得的。这些职能反映了无产阶级的迫切需要, 维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职责, 提高自身素质, 扩大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其后的多次交锋中, 无产阶级依靠着工会, 依靠着工会组织的职能, 合理的维护自身利益, 将所有的无产阶级牢牢地维护在工会这个大家庭中, 实现了自身的一次又一次发展与壮大。

(二) 工会组织的外延思考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法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时代, 工会组织除了履行好法定的职责和义务之外, 还需不需要发展?怎么发展?这是值得去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

1. 工会建设的工作路线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会十六大领导班子汇报会上指出,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也应该成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工会必须牢记党的重托、不忘工会职责, 增强对职工群众的感情, 密切同职工群众的联系, 为其排忧解难, 始终同职工群众心连心。要积极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 努力把工作做到所有职工群众中去, 使工会工作更贴近基层、贴近职工群众, 更符合职工群众意愿。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要更多到职工群众中去, 依靠职工群众开展工作, 使工会组织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习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了工会组织的政治路线就是坚定不移跟党走, 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 坚定不移为广大职工服务。实践证明, 工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长期以来, 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 积极开展工作, 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工会在新时代的使命定位。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是工会一贯坚持的原则。那么党的建设在不断发展壮大, 工会组织也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只有在时代变化中谋发展, 在发展中寻求更好地为职工服务的路子, 才能使工会建设迈上新台阶。十八大召开以后, 党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会组织良好的群众基础促使其要有更大的作为。目前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需要的是人, 是人的建设。工会组织作为无产阶级的合力, 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作为基层工会组织, 要将中国梦的实现当成自身的一个梦想, 自身的一个努力方向, 自身的一个目标任务, 并将这一思想牢牢贯穿到实践中去, 贯穿到工作理念中去, 贯穿到自身的每一次建设中去。只有动员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积极投入到中国梦的建设中来, 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形成合力, 形成凝聚力, 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工会的安全生产观定位。

多少年来, 许多基层工会组织的安全观念只停留在“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不受侵害”层面, 这是远远不够的。每个职工的生命安全固然重要, 但往往一个人的生命安全问题会影响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安全。2013年青岛中石化“11·22”特大事故发生以后, 举国震惊。国家主要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 对安全生产做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指示。作为职工“娘家人”的工会组织, 更需要在安全生产上重新定位。安全不仅仅是企业一把手工程, 也不仅仅是事后“维护”权益, 而是要求基层工会组织主动出击, 从安全设施上、安全教育上、安全责任制上、职工家属的支持和协助上下大功夫。工会要建立健全工会安全职责, 及时向员工宣传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及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对员工进行遵章守纪安全意识和安全卫生知识教育。监督检查企业安全生产经费的投入, 督促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项目的落实情况。督促和协助企业负责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护女职工的规定, 切实做好女职工的“四期”保护工作。组织职工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发动职工为安全生产提供合理化建议等, 努力实现安全工作“三同时”落地运行。

4. 工会对职工个人发展的定位。

工会具有对职工培训教育的功能, 但只停留在日常的、固定的、按部就班的培训模式下, 是不能满足中国梦实现的要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难免会有竞争, 工会的教育培训认识要从个人之间的竞争上升到企业的、行业的、国际的竞争高度上来。无论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复兴梦, 生产力永远占主导地位, 而提高生产力的途径必须经过技能和素质两个方面。工会在人才培训方面具有先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借助打造“学习型企业”的锲机, 利用高科技来丰富培训手段和提高培训质量, 将企业现代管理的许多要素, 如管理、经营、销售等做为培训课题, 融合培训的多样化, 为实现培训社会化创造基本条件。同时, 现代社会分工和信息交流的畅通, 使得培训能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 通过培训产品的组合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摘要:工会组织成立200多年来, 其职能和作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 在“维护职工权利”的内涵职能基础上, 逐渐演变成符合国家基本国情的、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多元素、多功能、与时俱进的社会组织。因此, 基层工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 要了解工会组织的发展历史, 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 在传统工会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的指引下, 开创性地做好外延工会建设的外延研究, 并身体力行地组织广大职工投身于“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工程中去, 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工会建设,外延研究,历史回顾

参考文献

[1] 常凯.中国工运史词典[M].北京.劳动人民出版社, 1990.

[2] 劳动法[M].北京.经济出版社, 1990.

[3] 肖肖钦.中国革命史[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83.

[4]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初探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下一篇:支原体培养加药敏试验在生殖道感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