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

2024-04-21

苏区精神(精选11篇)

篇1:苏区精神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上个世纪3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在赣南等地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进程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培育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1996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赣南老区时指出:“我们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 2003年8月,胡锦涛来视察指导时强调:“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011年11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结合改革发展新的实践,继续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奋力谱写赣州发展振兴的崭新篇章。

一、坚定理想信念,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促进赣南 苏区发展振兴

忠贞的革命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是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样的信仰和信念,就会充满革命到底的决心、前仆后继的毅力、攻坚克难的勇气,就会面对任何白色恐怖也不屈服,经历任何腥风血雨也不变节,遭受任何封锁围剿也不退缩。中央革命根据地能在此开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能在此奠基,艰苦卓绝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能在此浴血坚持,靠的就是革命的理想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等,就是这种理想信念的生动注解和真实写照。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坚定理想信念,在勇于攻坚克难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当前,赣州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新的严峻挑战,尤其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必须以忠贞的信仰作精神支柱,以坚定的信念作精神支撑。我们要坚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赣州转型发展的信心,不断筑牢信仰信念的精神基石;要以“十二五”时期赣州的发展蓝图为 凝聚赣南人民的理想火炬,团结带领群众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直面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各种挑战,以奋发有为的姿态破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各种难题,推动赣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二、崇尚实事求是,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方略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实事求是是苏区精神的精髓,是苏区保存革命火种、建设根据地的强大法宝。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本本主义的樊篱,顶住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形势,从苏区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一套苏区根据地建设的策略体系,不懈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些彰显着实事求是精神的伟大历史实践,使苏区成为毛泽东思想、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重要发源地。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崇尚实事求是,在科学务实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新形势下,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正确分析我们的优势与机遇、问题与挑战,需要实事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市情的科学发展战略,需要实事求是;找准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经 济分工中的定位,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经济板块,仍然需要实事求是。我们将在全面认识和牢牢把握赣州发展优势和基本市情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核心要求,明确“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的发展基本路径,着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发展战略,加速将人口地域大市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三、密切联系群众,以凝聚民心民力的优势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一心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苏区精神的实质,体现了苏区共产党人和红军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也是中央苏区赢得人民群众支持的精神之源。苏区斗争时期,红军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下站稳脚跟,赢得苏区人民的真心拥护,开创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局面,归根到底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一心为民、密切联系群众,使中央苏区时期 成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保持得最好的时期之一,为铸塑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密切联系群众,在凝聚民心民力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是非常艰巨的事业,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密切联系群众,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吸纳和集中群众智慧共创发展振兴新局面的现实需要。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弘扬苏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最根本的从政追求。要“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深入扎实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自觉把根基植入群众,把血脉融入群众,把福祉带给群众。要深怀爱民之心,常思民生之艰,常察百姓之苦,像关心亲人一样关心群众,像感受亲情那样感受民意,时刻记挂群众的安危冷暖,关注群众的最新期待。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充分吸纳群众智慧,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赣南苏区加快发展振兴的轨道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艰苦奋斗,以拼搏奉献的创业精神促进赣南苏 区发展振兴

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要义,是苏区共产党人和红军与广大劳动人民共渡难关、开创革命事业新局面的精神瑰宝。当年,苏维埃政权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之中,中央苏区物资严重匮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苏区共产党人和红军以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把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赣南老区至今仍传颂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与苏区群众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感人故事。“苏区干部好作风”,“红米饭、南瓜汤”,“日着草鞋”、“夜打灯笼”,正是这种朴素的作风、高昂的斗志和创业的精神,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凝聚苏区军民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坚持艰苦奋斗,在舍得拼搏奉献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今天,赣州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廉政、勤俭、创业、奉献应当成为继承发扬苏区精神的重心。我们要牢牢把握艰苦奋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保持苏区时期那么一股革命干劲和作风,始终秉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苦干实干、顽强拼搏,在建 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事业中彰显艰苦奋斗精神的强大力量。

五、追求“一等工作”,以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追求“一等工作”,是苏区精神的导向,是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在苏区斗争时期,“争创第一等工作”成为党员干部和广大军民心中的一团火,点燃了大家的工作激情。在“争创第一等工作”的激励下,苏区干部群众竞相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属、发展生产、购买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创办合作社,形成你争我赶、不甘落后的火热场面,涌现出模范兴国县、模范长冈乡和模范才溪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追求“一等工作”,在锐意开拓进取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在工作目标上,我们定“跳一跳,够得着”的指标,防止小进即满、原地踏步,要靠对“一等工作”的追求。在工作标准上,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戒 “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要靠对“一等工作”的追求。在工作状态上,我们要保持昂扬锐气,避免庸庸碌碌、懒散无为,同样要靠对“一等工作”的追求。我们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的要求,树立精益求精、优中创优的标准,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永葆发奋 图强、昂扬向上的斗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用新理念、新办法、新举措来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的战略,努力把赣州打造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成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

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政治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赣南苏区加快发展振兴的进程中,我们要把苏区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伟大的苏区精神永远焕发时代的光芒!

篇2:苏区精神

“哎呀嘞,苏区干部咯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让我们似乎又看到苏区财政干部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道,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以坚韧不屈的顽强毅力、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为奠定祖国财政事业的基石而努力奋斗的鲜活画面。八十年过去了,作为新时代的财政人,瑞金财政局继续发扬苏区财政精神,围绕新时期赋予财政的光荣任务,勇于创新,倡导廉洁理念,弘扬新风正气。

发扬苏区精神,树立人本意识。瑞金市财政干部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苏区财政精神,牢固树立廉政勤政的人本意识。围绕打造廉洁财政的根本目标,瑞金市财政局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典型鼓舞人,同时不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广大财政干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正价值取向,提升精神境界,强化法纪观念,崇尚廉洁意识,进一步强化财政干部“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荣辱意识,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把个人的愿景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把个人的理想价值与组织的共同理念统一起来,朝着“聚财为国,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迈进,力争实现个人成长与事业进步相互促进。

发扬苏区精神,树立服务意识。瑞金财政干部继续和发扬廉洁奉公的苏区财政精神,牢固树立廉政勤政的服务意识。按照“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财为民所谋”的理念,始终把廉洁建设与财政的工作目标统一起来,始终把廉政建设与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始终把廉政建设与财政干部的行为举止、语言方式、精神面貌联系起来。继续深入践行“八项服务承诺”,以优化政务环境为手段,以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倡导“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的不良现象。古人云:良言暖冬、笑语融冰,朴实的瑞金财政人,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推动财政的每项工作,完善每个细节,以高效的服务打造廉洁财政形象。

发扬苏区精神,树立创新意识。财政干部应该继续和发扬开拓创新的苏区财政精神,牢固树立廉洁勤政的创新意识。瑞金市财政局不断创新廉政管理模式,兴制度、抓管理、重考核、保廉洁。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瑞金市财政局制定了“五条禁令、五条规定、五项措施”,并加强考核管理,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的干部作风,树立财政正气;按照“防范于未然”的方针,瑞金市财政局开办了“廉政食堂”,鼓励干部职工到食堂用餐,避免糖衣炮弹的伤害。为弘扬新风正气,瑞金财政局还制定了“干部学习制度、干部心连心”等一系列制度,有效提高干广大部的廉政修养,掌握了干部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最终确保了财政的廉政之墙固若金汤。

篇3:苏区精神,不朽的历史丰碑

80年后的这个11月,历史又在深情地注视着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

11月4日和7日,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大会分别在共和国首都北京和“共和国摇篮”江西瑞金举行。大会深切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风范,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光辉历程及执政经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懈奋斗,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忆往昔峥嵘岁月。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当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波澜虽已远去,革命创举永载丹青。苏区革命那一段渐渐远去的光辉岁月,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的史册,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教益。

80年光辉岁月,80年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前仆后继、开拓奋进的艰辛之路、创业之路、胜利之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80载风云变幻,80载斗转星移,一段段辉煌的业绩已凝固成永远的丰碑。当年风雷激荡的红色赣南和瑞金,从战火中孕育铸就出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

伟大的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赣南老区视察时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们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赣南老区时强调,“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同志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的重要概念,明确概括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论述了苏区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界定了“苏区精神”的性质、定位和意义,提出了弘扬苏区精神的要求。

如何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如何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提出的“四个必须始终”为新时期弘扬苏区精神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苏区精神,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必须始终践行执政为民,必须始终保持优良作风。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老区人民同全省和全国人民一道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苏区精神,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篇4:弘扬苏区精神 告慰革命先烈

2009年5月,中共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弘扬苏区精神,告慰革命先烈,推动南雄老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扬,恢复南雄人民应得的政治荣誉,决定成立由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市长许志新为组长的南雄市申报中央苏区县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颜亮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市委决定由副书记颜亮、市老促会会长朱雄、史志办主任陈景泰、副主任李君祥等组成申报组,负责申报工作。朱雄、陈景泰、李君祥负责申报资料的搜集、整理、考证、论证、上报等工作,市委办副主任朱定球负责申报组与市内各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南雄市现存有关二战时期的资料极少,仅存的资料远远不足达到南雄属于中央苏区县范围申报的要求。因此,朱雄、陈景泰、李君祥等从2009年5月到2010年3月止,本着先外后内的原则,前往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档案局、吉安、赣州及赣南各市县区党史、档案、博物馆,各纪念馆等部门,广东省、广州市、韶关市党史研究室、档案局(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民政厅等部门和单位调研查阅资料,并通过省委办公厅查询中央档案馆有关资料,从浩瀚的资料库中查阅5000多万字的文史档案资料,从中收集到50多万字的有关资料,最后形成30多万字的申报论证材料,调查走访了市内有关人员数十人次,从中收集相关资料和物证。这一个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申报组三个同志不分昼夜,白天查阅资料,晚上整理资料,工作非常劳累。顶酷暑、冒严寒,陈景泰同志既做领导又兼任司机,驱车四万多公里,其艰辛程度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为此,申报组的三位同志先后病倒住院,人也瘦了10多斤。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论证阶段,李君祥付出了大量精力,先后三易其稿,整理论证撰写出30多万字的申报论证材料。在上送申报材料的确认审查阶段,申报组的三个同志不畏艰辛,不怕困难,抱着为南雄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告慰革命先烈的决心,为恢复南雄人民应得的政治荣誉,先后四次在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的带领下,走访中央、省委有关部门,向他们汇报南雄的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朱雄不顾自己已70多岁的高龄,亲自与有关部门领导交涉,坚持整个申报工作,其精神令人感动。

申报中央苏区县的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前往北京、广州等向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工作。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市长许志新、市委副书记颜亮、副市长何光明多次听取申报组的工作汇报,并为申报组排忧解难,在申报工作最困难时及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同时,也得了省委党史研究室、省老区办、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赣州市及其下属各市县区党史、档案部门及南雄市市委办、市政府办,老促会、山区办、博物馆、档案局、民政局、财政局等各单位的全力支持,使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2010年5月,南雄市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它是南雄市党史研究工作和老区建设工作的一项新成果、新成就,既肯定当年南雄人民创建中央苏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牺牲,也肯定了南雄的光荣革命历史,恢复了南雄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它必将激励南雄人民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奋勇拼搏,同时也为南雄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南雄跨越发展。

篇5:弘扬苏区精神总结

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为弘扬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把这种“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带进校园。我校制定了积极的活动方案。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学习宣传热潮。2月27日各班利用班会课认真学习苏区精神宣讲材料及南康是苏区的历史材料(材料另发),在全校兴起学习宣称苏区精神的热潮。

2、传唱红歌。选取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为内容的红歌,如《十送红军》、《红星照我去战斗》、《苏区干部好作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让红歌在全校传唱,确保“人人都参与、班班有歌声”。

3、观看红片。充分利用我校网络优势,利用星期六晚上展播优秀红色电影,如《党的女儿》、《闪闪的红星》、《红孩子》、《中华儿女》、《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强化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记忆,让学生感受红色经典魅力,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争做文明学生。

4、品读红书。认真开展以“读红色经典,学革命历史,树崇高信念”为主题的读书活动,通过品读红色经典,使全体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红色历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革命信念,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深入理解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红色经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创业史》、《山乡巨变》、、《保卫延安》等

5、撰写心得。通过观看红片和品读红书,校团委、语文组组织学生撰写观后感或读后感,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将苏区精神转化为“争做文明学生”的具体行动,截至3月6日,政教处收到学生优秀心得体会14篇。

6、书画展览。由校团委、美术组牵头,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反映苏区精神、展示发展成就的美术、书法等作品,举办书画展览。截至3月6日,选送师生优秀作品3-5幅交政教处。

7、舆论宣传。第二周团委出了一期宣传专栏;第四周各班出了一期主题为“弘扬苏区精神,争做文明学生”的黑板报,政治组,历史组,语文组结合本学科特点,深入挖掘苏区精神的内涵,在教研组宣传栏各出了一期具有南康特点,展示苏区精神的宣传刊。校广播站展播了以“苏区精神为主题”专题内容。

南 康 中 学

篇6:苏区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演讲台上,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学党史,知党情,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苏区发展”。众所周知,奉献、付出、使命、责任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最高贵的品质。她像一株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像满山的杜鹃,温暖人间。

回首往事,9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风雨如磐、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咱们敬爱的党组织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她诞生于灾难深重的中国,成长于艰苦斗争的环境,经过长期曲折的道路,终于取得了全国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90多年来,她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有过挫折,有过失误,但谁也无法否认,成就是巨大的,业绩是辉煌的。在她的带领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七,高科技领域也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人民的生活也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九十年后,中国已巍峨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九十个寒暑,九十个足迹。

九十年的风雨,九十年的辉煌。

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和勤政为民的优良作风,显示出了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这也是中央苏区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无疑,勤政为民是苏区精神的本质内涵。

苏区历史尽管成为过去,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仍然是当前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的精神财富。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苏区精神仍然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所需要的,弘扬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更加凸显。

苏区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虽然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目标任务已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变。

有一种倒下,可以托起生命;

有一种抉择,为人民点燃希望;

有一种号召,可以振奋人心。

中国共产党——多么光荣的名字,您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儿女的心中,也将永远成为中国历史那最辉煌的一页!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作为一名出生在苏区、成长在苏区、将来还将奋斗在苏区的青年一员,我们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史,熟知党情,弘扬苏区精神,积极的献谋献策,为振兴苏区发展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篇7: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苏区精神

一、寄语: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优良传统。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留下了光照千秋的不朽功业。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典,追思革 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旨在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满怀热情地投入赣南 苏区振兴发展的宏伟事业。

二、忆先烈:

1、邓小平爷爷: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2、黄继光:1931年1月8日出生,四川省中江县人、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

3、董存瑞 : 冲锋在前,炸毁敌人暗堡,年仅19岁勇于献身少年英雄。

4、王朴:“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的河北省完县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的少年英雄

5、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高尚的道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十大元帅:

朱德 彭德怀 刘伯承 林彪 贺龙 陈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十大大将:

粟裕 黄克诚 谭政 萧劲光 王树声 陈赓 罗瑞卿 许光达 徐海东 张云逸

三、结束语

春风,拂过脸颊;雨露,滋润万物;花草,点缀世界;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想了又想,念了又念,却依旧无法表达出我们的哀思。

历史不会把你们忘记,那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就是用你们热血浸染的。那高矗的胜利丰碑,正是用你们的头颅堆砌的。立足今天,放眼未来,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迈向光明,迈向未来。

忆往昔,我看见你们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舍己为人、视死如归、赴汤蹈火、至死不渝。革命烈士们,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今天这美丽富饶的祖国,看到了这广阔肥沃的土地,看到了这自由飞翔的白鸽吗?我想你们也会欣慰吧!“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们的死重于泰山,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进步,然而革命先烈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也许不需要为了祖国而付出我们的生命,我们也许也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磅礴气概。我们能做的,更多是认识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学习好各门文化知识,掌握好各种科学技术,完善自己的思想,美化自己的心灵。国家的尊严,国家的荣誉要靠我们自己来维护。烈士们的精神要靠我们来传承与发扬光大。国家的明天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自身做起,主动承担起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施展自己的青春年华,开拓进取。

在此,让我们向解放战争期间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们致敬!向抗日战争期间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牺牲生命的民族英雄们致敬!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抵御侵略而牺牲的仁人志士致敬!

篇8:苏区精神

一、苏区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联系

苏区精神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是为了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苏区精神在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集中体现,更好的展示了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苏区精神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沉淀的精髓。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为了坚定信念,弘扬苏区精神下的红色文化资源,用科学武装头脑,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苏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更大的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在本质上达到精神文化的统一。赣南苏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意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抗战时期,以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怀着坚定的理想信仰,坚信革命终将迎来最后的胜利,从而达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建立红色政权,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共产党人展现出了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开展了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线,以此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赣南苏区人民拥有纯朴、热情、勇敢、坚强的品格,离不开历史文化给赣南这片红土地带来的深深影响,培育了赣南人民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气神。在苏区时期这段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区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振兴赣南苏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从而给赣南苏区带来新的曙光。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赣南保留有大量的红色文物和革命旧址,是客家的摇篮,典型的“客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据统计,仅散布在赣南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就有267处.[1]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遗产十分丰富,主要以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数量达到500余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量保存尚好还待开发的革命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大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都局限于红色旅游的发展上,但就某种意义上说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大量的类型(包含苏区精神、革命遗存、纪念场馆、红色歌谣、红色戏剧、报刊、革命诗词、红色影视作品等),瑞金拥有全国最大的县级旧址群,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地点。这些艺术精品是红色革命遗留下来的宝贵珍品,随着时间的积累,奠定了其丰富的内涵文化。只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地域性,赣南苏区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给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带来了空前的活力。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厚文化底蕴里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这段优秀的革命历史文化深刻反映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赣南苏区丰富的地域文化是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石,铸就了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丰碑,红色文化资源以开放的形式吸取了其他优秀文化精髓,构成了强大的动力,推动着赣南苏区经济发展走向繁荣。苏区精神继承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成为了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的源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大基础建设,有效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放合作,有效动员赣南苏区全体人民的关心力量,支持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只有紧跟着时代发展,抓主机遇,在信息时代充分发挥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并传承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做大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实现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苏区精神视角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红色文化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实地教材,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每一个旧址群、纪念馆、博物馆都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发展历史,蕴含了所有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大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正在消逝,不可在生,所以我们必须保护革命历史遗产,让其可持续发展,采取实际措施保护红色文化资源。2003年11月的开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被充分利用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保护其原则下,拨出相关经费对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局部修缮,先后建立了革命博物馆等一批有着赣南苏区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标志性建筑,上述举措推动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前进的动力,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就目前情况来看,保护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工作还存在着问题和阻碍。第一,革命老区的老民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青年对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不了解,这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都有着阻碍,历史记忆被渐渐淡忘,这些情况都在向我们诉说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已经迫在眉睫,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已不在是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社会价值的显现,只有让更多的民众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可以以讲座、微信等活动,扩大宣传力度,才能鼓励民众去保护这些被历史遗忘了的革命遗址和旧居,观念不转变何来创新。第二,环境的变化对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一定的影响,会危及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保护经费的限制,赣南苏区有着许多革命遗址旧居未被纳入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时间、资金、专业保护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需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经济保障。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防范,对有意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维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环境保护。第三,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人才匮乏,是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赣南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营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建设一支有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队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需要历史学者、文化学者、社会学者和旅游学学者等人才,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开发、发展、保护和传承,加快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开发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实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建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品牌产业,品牌建设离不开内涵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建设只有建立在本土上,才能发挥其特色,给赣南苏区带来品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以苏区精神视角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

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继承,这项工程任重道远。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是各族人民的精神砥柱,是弘扬红色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石。在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需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力量,提升赣南苏区综合软实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赣南苏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来看,开发和发展较好的只有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给赣南苏区带来新的经济体,只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每一种类型,才能真正意义上开发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的保护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特定的价值,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定价值是红色文化传承源泉,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品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都能大大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概率。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赣南苏区大力发展发展红色文化,建立保障机制,发挥红色文化的内在和外在力量,带动赣南苏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其力量。

摘要:苏区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引路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一脉相承的艰苦奋斗精神。赣南是一块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拥有最丰富、最有优势的文化资源的红土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其深厚的内涵文化决定了红色文化资源对赣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荒坪.红土地与客家文丛-红色无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官盱玲.加快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

[3]王国华,贾国伟.文化产业热点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4]谢庐明,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评价与开发研究[J].党史文苑,2007,(20).

[5]刘绍卫.加快红色旅游的发展[J].广西党史,2005,(2).

[6]付小清.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

[7]彭光华.提升赣南红色文化知名度对赣州红色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当代江西,2008,(9).

篇9:弘扬苏区精神 促进改革发展

1927年6月到1928年11月,中共北江特委、南昌起义军余部和仁化县委领导发动了震惊南粤的仁化暴动。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粤北南雄、仁化、乐昌、连县,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三道封锁线。

研讨会上,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艾学峰,仁化县委书记刘锋致欢迎辞。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薛庆超、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汉卿作重要讲话。

薛庆超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仁化暴动和红军长征过境粤北”的历史地位、历史启示;要充分利用党史研究成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充分利用韶关丰富的党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

解放军装备学院副院长、少将、朱德元帅外孙刘建,北京市原副市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等深情回顾了朱德、陈毅在仁化的光辉战斗历程。

韶关市市长艾学峰在致辞中表示,这次研讨会将促进韶关市的改革和发展,争取韶关成为国家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仁化县委书记刘锋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既是对仁化县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仁化县老区人民的关心与厚爱,更是对仁化县加快改革发展、为革命老区人民谋福祉的有力鞭策。

会上,部分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仁化暴动、中央红军长征过境粤北”的主题作了精彩的学术交流发言。杨汉卿主任就仁化对中国新民民主义革命的突出贡献,仁化暴动的意义、特点、地位与影响,中央红军长征过境粤北,仁化暴动与湘南暴动的关系,仁化与井冈山根据地、中央苏区的关系,仁化党史人物研究,仁化红色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他表示,这次研讨会具有规格高、专家学者多、研究领域广、成果丰的特点。

参加会议的有主办和承办单位领导,朱德、陈毅、阮啸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代表,特邀嘉宾、入选论文作者、党史工作者、仁化县部分干部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共160余人。

会后,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双峰寨。

篇10:弘扬雷锋精神 凝聚振兴苏区力量

学雷锋,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不仅仅是付出,也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精神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雷锋精神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当前,在我们要在“三送”工作中,要把弘扬雷锋精神与弘扬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融合贯通,以凝聚苏区发展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三送”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雷锋精神,带头实践雷锋精神,深入基层,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振兴苏区的各项工作逐一落到实处。这是学雷锋活动的内在体现,也是检验学雷锋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弘扬雷锋精神,不能图形式、走过场,要从身边的一件一件小事做起,常年累月坚持,始终如一地把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当作一种信念来恪守,当作一种习惯来培养,当作一种快乐来追求。

一、要深入学习雷锋先进事迹,进一步明确弘扬雷锋精神的根本要求。

通过学习雷锋先进事迹,领会和弘扬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学习和弘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学习和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优秀品质,学习和弘扬雷锋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钉子”精神,学习和弘扬雷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服

务群众的意识,激发加快苏区振兴的激情,比干劲、比能力、比业绩,掀起弘扬雷锋精神、促进赣南苏区振兴的热潮。

二、要在实际工作中弘扬雷锋精神。

在当然形势下,要结合我镇正在开展的“三送”工作,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以雷锋精神促进赣南苏区的振兴。通过“三送”工作实践,形成一批自觉弘扬雷锋精神、履职尽责的先进部门和个人。要把开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快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主题实践活动与开展“三送”工作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进一步探索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具体内容,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弘扬雷锋精神。

篇11:开展志愿服务与弘扬苏区精神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神话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并对今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深刻认识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志愿服务体现公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作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传递和汇聚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氛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用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等多种形式,利用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现代传播方式,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经验和志愿者的高人故事,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着力推出一批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志愿服务文化精品,生动形象的诠释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确保志愿服务事业薪火相传。要广泛开展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评选活动,为人们树立更多可亲可敬可学的标杆,营造学习志愿者,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萧山八中团委在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宗旨,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立足学校,走向社会,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践行“八荣八耻”,有力的推进了学校及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了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许多青年学生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这是好事,但是市场经济也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服务意识有所冲击。如何切实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其社会服务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正促进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是我校团委近几年来考虑的主题问题之一。通过多渠道的学习,进一步深化认识了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注重提倡团结互助、扶贫帮困的良好风尚,追求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而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青年志愿者致力于扶贫帮困、社区学校共建、绿色环保等活动,能有力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载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一志愿者宗旨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

民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等内涵吻合。青年志愿者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育人的功能,是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载体。

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号召各级党员群众,广泛的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

一是要建立系统的宣传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加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发掘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从他们的先进事迹中挖掘宣传志愿精神内涵,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参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二是注重开展生动鲜活的公益实践活动,要继续深化助老、助学、助残、助困、生态环保等公益实践活动,使各类活动日常化、基层化、小型化,防止志愿服务短期行为,要继续提升现有的城市管理、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义诊义演、治安反扒等传统品牌项目,探索、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为志愿者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志愿者感到志愿者不只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服务的受益者。

三是打造志愿服务文化,扩大志愿服务社会影响。要丰富志愿服务文化内容。加强与文化部门和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志愿公益广告策划发布,志愿电视片、画册、书刊制作推广,志愿网站、论坛、博客开发使用等措施,不断创新开发志愿服务文化载体。成立志愿者交流活动中心,展示志愿服务成果,为志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心得、开展活动的平台。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单元导读下一篇:企业年会新春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