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单元选择题

2024-05-01

四单元选择题(精选6篇)

篇1:四单元选择题

1、“法”、“房”和“梦”在“汉语盘点活动”中分别当选为2014、2013和2012国内汉字。汉字年年不同,从哲学上看,这取决于()A.社会意识的变化 B.汉字语言的独特性 C.社会存在的变化 D.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从哲学上看,其理论依据是()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真理的创造者

③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④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对待人的态度——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思维方式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化 C.社会存在的变化 D.社会意识的变化 5、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统筹户籍制度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说明户籍制度改革()①旨在使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推动社会在解决非对抗性矛盾中向前发展

③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没有城乡差别的和谐社会 ④是我国当前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强大动力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6、纵观2014年的乌克兰,可以说是一个风云变化的一年。国内局势局部动荡不断,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究其原因有国家经济不景气、财富分配不公和外国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体现的哲学道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④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8月19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简政放权,为便利企业投资经营,让市场主体“舒筋骨”,再取消和下放87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这说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促进作用

C.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D.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根本动力

8、到2014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整整一年了,其交出的成绩单上是一项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进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制度业已形成。当上海自贸区“试验田”里的良种在“更大面积“播种,中国的发展因此获得新动能,将喷薄而出。这是因为()A.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B.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为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

C.实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 D.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带动了社会各种关系的飞跃发展

9、据统计,2014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有1438次提到“改革”,相当于每个省至少提到46次。2014年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如此提及“改革”,更是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改革()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根本目的是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0、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多种所有制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1、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从开车人的遵章守规,到汽车制造商的环保意识;从邻里相处,老死不相往来,到车友相遇微笑,真情互助;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到珍惜人的生命,都是“车德”涵盖的内容。之所以要加强“车德”建设,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角度看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思想决定行动 D.价值观具有正确导向作用

12、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你看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是()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故所以率下人。“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不为靡费,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为民兴利除害,使不匮乏,故所以阜财。“阜财”谓财丰大也。“厚生”者,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这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②群众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要坚持群众观点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执政者应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出台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据此方案,我国将不再保留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B.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辩证关系原理 C.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6、“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调整 D.上层建筑的调整必然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

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②标志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鲁迅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①人们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 ②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差异根源于其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 ③人们的社会意识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状况 ④人们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13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蓝皮书通过对官民、医患、商民等不同阶层群体之间关系的实际分析,得出“社会信任度下降”的结论。这说明()A.社会心态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反映 B.社会心态源于不同群体的价值判断 C.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影响 D.调整社会心态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 21、2014年7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电网特等劳模许启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合肥举行,许启金高中毕业后,32年坚守输电线路检修维护岗虚,足迹踏遍宿州电rqi,始终坚守在生产_十线:组织参与110干伏及以上带电作业690余次,参与消除各类缺陷2800余处。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急难险重的工作现场,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先后发明创造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专业苷籍,成为国家电网技能专家,登上大学讲台授课。许启金先进事迹告诉我们()

A.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 B.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只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就能实现人生的价直 D.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22、下面漫画启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

①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趋势 ②分析人为联系的主观性 ③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乐观地迎接挫折与挑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3、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深刻哲理,启示我们()

A.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条件努力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完全统一 C.摆脱社会历史对我们的制约,永做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志青年 D.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明辨现实生活中的是非曲直

24、“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网民期待:不再有毒胶囊、速生鸡等问题发生,从源头上维护百姓健康。政府回应: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对网民回应所体现的政府工作思路是()①把客观实际作为行动的出发点 ②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价值追求 ③把正确意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④把网民意见作为正确价值判断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延续了29年的9月1 0日“教师节”,今后可能要改日期了。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拟将每年9月28日作为教师节,这条规定引发了社会上激烈讨论。赞成派认为,改日期更有纪念意义,更方便;反对派认为,传统难舍没必要改;中立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之所以各执一词是因为()

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不同 ③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④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6、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④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7、某村一片森林中,有四颗松树晴天滴水,村民们争相前来围观,百思不得其解。一些老人认为是“菩萨显灵”,纷纷用盆子接“神水”喝。林业局植物专家实地调查后认为是随着气温升高,植物的蒸腾作用逐步加强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主体因素的影响 B.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不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一定会不同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28、2014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退休后20多年仍坚持每天出诊,直至98岁高龄去世。她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患者。胡佩兰的事迹启示我们()A.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价值 B.实现人生价值会牺牲个性发展 C.要在自我满足中实现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应该抓住机遇

29、网络文学,无论与传统文学有多么不同,只要还是文学,那一定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就应该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钙质”。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有()①个性包含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 ③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生活处处有哲学。近年出现的下列流行语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①中国式——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②接地气——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密切联系群众 ③高富帅——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④正能量——发挥正确意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31、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上述材料中执政理念的变化表明()①真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③人和自然的和谐最终以顺从自然为归宿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C 【解析】汉字年年不同是因为社会生活在发生变化,反映的哲学道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择C。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故②④表述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B。

3、B 【解析】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③说法错误,应排除;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②说法不妥。“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体现①,故选B。

4、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C。

5、C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在解决非对抗性矛盾中向前发展,是我国当前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强大动力;②④ 说法符合题意;①说法不科学;③说法错误,错在“没有差别”。

6、B 【解析】根据材料“究其原因有国家经济不景气、财富分配不公和外国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等”可以判断题肢①③正确;题肢②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应该是适合先进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

7、C 【解析】简政放权,下放审批事项,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属改革上层建筑的范畴,A不符合题意;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起促进作用,不适应则阻碍,B表述不准确;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C项正确,D错误。

8、C 【解析】A项本身说法不对。B项中改革是强大动力,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材料及题干是说改革的问题,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C项正确。D项说法太绝对,不选。本题正确答案选C。

9、A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注意答题范围“历史唯物主义”;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排除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是改革,因此③不符合题意;④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④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信息,①②符合题意;答案A正确。

10、D 【解析】材料中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说明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客观要求,D适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观点错误;人类社会按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B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本题答案选D。

11、B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这样可以排除无关选项。A观点属于唯物论,不符合题意;思想影响行动,但不是决定行动,C观点错误;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起正确的导向作用,错误的起阻碍作用,D观点错误;题干说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答案应选B。

12、B 【解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这一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②③④适合题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而是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①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B。

13、C 【解析】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正德”者,正己以治民;“利用”者,为民兴利除害;“厚生”者,养民也。都说明了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③正确。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强调“今天”说明执政者应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④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②说法不对。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A 【解析】本题中“经济的发展是指社会存在,方案是指社会意识”,“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台方案”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说明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③均不符合材料。本题正确答案选A。

15、D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中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D符合题意;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A说法错误;应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说法错误;C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6、C 【解析】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这是因为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调整。C正确且符合题意;A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应排除。B、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7、B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①④适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不断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②错误。科学理论源于实践但又能指导实践,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科学理论不能决定社会发展,否则就夸大了科学理论的作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③错误。

18、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和辛酸,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差异来源于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②③符合题意。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①说法过于绝对。④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本题答案选A。

19、B 【解析】材料中的项羽、唐代诗人杜牧、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对项羽的乌江自刎的行为的认识各有所不同,这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故题肢①正确;同时也能够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了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故题肢④正确;真理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是错误的;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20、A 【解析】社会心态属于社会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说法正确。社会心态源于社会实践,B说法错误;社会心态具有双重作用,积极的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作用,C说法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D夸大了社会心态的作用。本题答案选A。

21、D 【解析】徐启金的先进事迹报告,主要是介绍了他本人在自己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平凡的工作,消除了多处的危险隐患,不计个人得失,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获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体现了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故答案为D。

22、C 【解析】②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漫画以诺米骨牌的效应体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①入选;漫画中的看客怕别人挤到自己,站在一边看热闹,说明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因此漫画启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③入选;④不符合题意。

23、D 【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不是强调社会条件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完全统一,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个人不能摆脱社会历史的制约,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明辨现实生活中的是非曲直,故入选。

24、A 【解析】不能把意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网民意见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④错误。政府对网民回应,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①②符合。本题答案选A。

25、A 【解析】这条规定引发了社会上激烈讨论。之所以各执一词是因为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不同,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项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的观点错误;④项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的观点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

26、A 【解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的观念、体制和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这就说明有什么样的经济状况,就有什么样的观念和制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答案为A。

27、A 【解析】对四颗松树晴天滴水的现象,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老人认为是“菩萨显灵”,专家认为植物的自然作用,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受到主体因素的影响。答案为A。

28、A 【解析】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故选A。B、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29、C 【解析】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体现了①选项;“只要还是文学,那一定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就应该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钙质”说明了③;②④本身说法正确,但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选择C。

30、A 【解析】题肢①中国式对应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是错误的,应该是矛盾的特殊性,故排除;题肢②对应正确;题肢③高富帅对应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是错误的,应该体现的是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故排除;故答案选A。

31、B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应该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人和自然的和谐最终以顺从自然为归宿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排除。故答案选B。

篇2:四单元选择题

①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反映了全球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③表明了国际旧秩序已经瓦解④体现了我国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针对钓鱼岛问题,中方明确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也一再表示了发展中日关系、解决中日问题的诚意,“中日两国互为近邻,坚持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的方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方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中日关系中的问题,维护两国关系大局。”中方的立场表明:()

①主权具有对内的最高性和对外的独立性②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③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尊重日本的正当利益 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0年8月23日上午9时左右,菲律宾发生劫匪劫持中国香港游客事件,造成香港游客8人死亡,6人受伤。“悲痛的中国和丢脸的菲律宾是这起事件的两大受害者。两国应该痛定思痛,化危机为契机,谋求建立长期的反恐安保合作机制,防患于未然,造福两国人民。”这段话表明()A.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B.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竞争日趋激烈

C.积极寻求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D.反对恐怖主义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4.针对越南外交部发言人称中国舰船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频繁活动严重侵犯了越南主权,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指出,中国对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任何侵犯中国对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的言行,中方都坚决反对。由此可见()

①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在国际社会中,我国坚定的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5.有外国媒体称,中国提倡各国“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意味着中国的战略向“共同安全”转变。这表明()A.我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保持不变 B.世界各国的安全观都发生了改变

C.世界各国都接受我国提倡的新安全观

D.我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6.中美就纺织品纠纷的谈判,从2005年6月17开始的第一轮谈判到2005年11月8日结束的第七轮谈判,我国商务部依据本国的有利筹码展开了同美国的谈判,并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这说明()A.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B.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C.主权国家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需要凭借国家力量 D.国家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7.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盘根错节的国际大棋局中,如何“协和万邦”,成为中国外交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国()①既维护自身利益,又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②把维护各国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③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贾庆林主席介绍了我国在涉台、涉藏、涉疆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积极评价四国政府理解和支持我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努力,四国领导人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表示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四国领导人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说明()A.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B.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C.改善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D.各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互补性

9.为威胁全球环境的重要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方向,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在积极行动。低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挂式,更应该融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09年11月,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中国主动公布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表明()。A.联合国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B.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是各国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C.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社会发挥负责任的作用 D.中国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上

10.胡锦涛在第六十四届联大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累计免除49个穷国债务,对4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这些措施()

①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反映了全球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③表明了国际旧秩序已经瓦解④体现了我国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强调“所有”国家承担不加区别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要求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且这一承诺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材料不能说明在气候问题上

()A国家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 B国家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D.国家间的冲突代替了合作

12.我国从“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理念出发,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联合国改革,反对恐怖主义、参与地区维和行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同。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①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②体现了我国外交原则的重大变化③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战略盟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全上,中国政府呼吁参会各方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这表明()

①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③国际关系健康发展需协调国家间利益④当代国际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期不得不延长一天,最后才达成一个妥协性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这表明()A.气候变化问题不是一个发展问题

B.国家利益存在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 C.全球化已使发达国家利益一致

C.在国际法律地位上各国是不平等的

15.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不发达的时候不称霸,中国即使发达了也不称霸,永远不称霸”,但“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即使是在中国很穷的时候,我们也是铮铮铁骨”。总理的话说明()

①霸权主义在当今世界愈演愈烈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③消除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④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两国不断加深政治互信,在经贸、能源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进了一步。这主要是因为()

①中俄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②中俄两国人民存在着传统友谊③我国一贯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④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2009年9月14日,就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一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我过政府正式启动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这表明,中国政府坚定地维护()

A.国际政治新秩序

B.我国的国家利益

C.和平共处原则

D.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18.(08重庆卷35)近年来,我国领导人频繁出访拉美、非洲、中东地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非洲、太平洋岛国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建立多种合作论坛。至2007年底,我国参加了130多个国际组织,在多边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材料体现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是()

①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③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④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胡锦涛主席指出:中美要“努力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要继续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推进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让亚太地区成为中美两国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重要地区。”这体现了()

①国际竞争是导致各种危机的根源 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③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0年11月11日,出席G20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韩国首尔与奥巴马的会晤中,抵制了奥巴马在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的压力,明确表示中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需要有“良好外部环境”,而且只能是渐进式推进。这表明()

①我国在处理对内、对外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来说有利有弊 ③国家主席在我国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1.稀土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2010年我国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稀土出口加强管控。这表明()

①我国依法行使主权国家的管辖权②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新秩序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④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地时间9月21日晚在纽约会见旅美华侨华人、中资机构及留学生代表时说,钓鱼岛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日方最近在钓鱼岛海域抓扣中国渔民和渔船,至今不释放中方船长,这是完全非法的、无理的,已经对中方船长及其家人造成严重伤害,并激起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愤怒。回答问题。22.国务院总理的表态主要反映了()A.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宗旨 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C.互不干涉内政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准则

D.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年1月20日在美国访问发表重要讲话时说:“中美关系不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关系,而应该是互相尊重、增强双方战略互信的关系,是突出共同利益、加强全方位合作的关系。”他希望中美能够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构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更好造福中美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据此请回答下列各题。

23.胡锦涛主席的讲话表明我国在中美关系上所持的立场和观点是()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②与经济大国结成经济同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普惠共赢;政治上互相尊重;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2010年10月4日,第四次联合国气候谈判在天津开幕。有关专家呼吁,为达成一份“平衡的”成果,各国谈判代表应当“求同存异”,显示出“弹性”和“妥协的精神”。这表明

()

①联合国在呵护地球家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国际共同利益是各国进行气候谈判的落脚点

③世界各国在环保上应该相互帮助、协力推进④气候变化是解决和平和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5.博鰲亚洲论坛成立9年来以来,中国不但积极举办和参与,而且与亚洲各国增进睦邻友好和政治互信,积极拓展和深化双边经济合作,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的这一做法说明()

①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②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③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主导作用 ④是履行国际义务的具体表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日本首相菅直人会晤时指出:双方应共同努力,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中日互为主要经贸合作伙伴,双方应继续深化双边互利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对话协调,共同致力于亚洲振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符合()

①经济全球化趋势②世界多极化趋势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新华网布鲁塞尔2010年10月4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和日本首相菅直人在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进行了交谈。温家宝指出,维护和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回答下列各题。

27.中日关系是当今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关系之一。在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

的关系。

()

A.国家与联合国之间 B.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

C.国际组织之间 D.国家之间

28.温家宝指出,维护和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表明()

A.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中日两国以及两国人民的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基本立场

D.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9.温总理的信心,首先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长期趋势和优势没有改变。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今年将进一步增至50%。由此可知 “中国信心”的根源在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激烈的国际竞争暂时得到缓和

C.世界多极化趋势

D.中国的综合国力

30.温家宝总理就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渡过当前难关,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五点意见,包括反对欧美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扩大国际金融体系监管的覆盖面,切实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等。这五点都是()A.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

C.实施不结盟战略的要求

D.抵制国际恐怖主义的要求

31.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美苏在激烈的太空角逐中你追我赶、各自领跑,探月活动如火如茶、成果斐然。此后因耗资巨大等原因,各国月球探测活动曾经一度沉寂,但近年来,世界航天大国再度掀起新一轮探月热潮。上述材料说明()A.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B.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C.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D.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2010年9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并发表讲话。据回答问题。

32.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说:“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提出,一定使每一个人实现发展权,使全人类免于饥饿和贫困。中国为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千年发展目标一定在中国如期实现。”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实现我国发展权的根本原因是()A.发展权是我国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B.我国民主上们有真实性 C.我国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D.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33.温家宝总理还强调说,中国政府为了 全人类能早日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援外工作,包括减免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负担。这说明()①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②南北发展不平衡已影响到全球发展③我国注重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④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4.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人民币升值”压力,温总理强调,那种以各种压力来迫使人民币升值,“我们绝不会答应”。温总理的讲话表明了()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我国对外关系的宗旨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④我国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据此回答下面试题。

(1)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已经自主承诺要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减排40%到45%,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但中国政府表示坚决拒绝海外监督机构检查其减排进展,即便此前美国曾向中国不断施压。由此可见()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②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平等权③我国对外活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我国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努力构建和谐世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形成了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一方,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主要原因是()A.国家力量决定其地位和作用

B.双方各自有其共同的国家利益

C.当今国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 D.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3)在气候大会上,美国、欧盟、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观点格外引人关注,这表明()①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②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③世界上正在形成若干个力量中心④综合国力成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36.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2009年7月27日至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本次战略对话主要涉及中美关系、国际和地区问题、全球性问题3个议题。经济对话的主题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此次会议成为双方推动双边关系在新时期积极向前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体现了()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②中美是推动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③中美两国存在合作的基础④中美两国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7.下面漫画说明()

美欧之间

①国家间的关系是变化无常的 ②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③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④国与国之间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8.下面漫画说明()

“公平”

①当今国际关系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②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能力薄弱 ④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我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共有142人,其中,维和警察防暴队125人,维和民事警察17人,另有公安部维和工作组6人。在海地地震中8名失踪的中国维和警察全部遇难。我国驻海地维和警察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维和部队的贡献表明()①中国履行其肩负的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②中国协调发展和中国家关系的作用显著增强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④中国特别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0.2009年10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八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制订了加强多边经济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措施,商定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发展监测机制,分析监测各成员国经贸

合作、服务市场和相互投资发展状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这反映出()①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②主权国家享有平等权 ③国际组织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④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1.这次APEC会议讨论了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应对金融危机等议题,胡锦涛主席表示中国政府将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上述活动.我国积极参与APEC的意义是()① 深化我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② 有利于我国与成员国建立长期结盟友好关系③ 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④ 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这句话启示我们,在当今世界要维护世界和平,应()①削弱大国的力量 ②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力量③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3.近几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指出,中国要“和平崛起”,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今后中国发达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是由:()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决定的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的 ④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④

44.美国前财长斯诺在香港表示,美国不应强迫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解决人民币问题的最佳途径仍然是对话。事实上,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已近5年,但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和美国政府都坚持和维护各自的主张,双方也保持了沟通和交流。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过程体现了()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②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④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5.2009年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874决议,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强烈的谴责”,并要求朝鲜今后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任何发射。这表明联合国()①是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组织②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③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6.漫画《砸了自己》告诉人们()

A.国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国家关系B.主权国家享有自卫权和平等权 C.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D.侵犯别国主权不得人心

47.自2003年起,八国集团峰会每年都邀请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出席,参与对话协商。其主要原因是()

①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②国家力量是导致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③八国集团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和利④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8.自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已风声鹤唳,而随着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的先后“倒下”,次贷危机已演变成直击美国金融体系核心的金融“飓风”。这场金融风暴对中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在不断地推出自已的利好政策与措施来稳定中国市场和世界金融及经济秩序,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这表明()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④我国积极抓住并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自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9.2010年以来,一些国家一改金融危机时期对我国的热捧,将我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视为“中国傲慢论和强硬论”。对此,我国应该()

①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③立足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④坚持独立自主立场,采取一切手段予以还击,捍卫我国国家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B 2B 3A 4B 5D 6C 7B 8A 9C 10B

11D 12C 13C 14B 15D 16C 17B 18B19C 20D 21C 22B 23D 24B 25D 26C 27D 28D 29D 30A

篇3:四单元选择题

这些企业集团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子公式数量众多, 如河北钢铁集团立时各级子公司数目就达上百家。二是在兼并重组中形成了众多业务板块。如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下属业务板块涉及煤炭、化工、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等多个业务领域。三是这些企业集团都是在现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重组而成的。先有孩子 (子公司) 后有老子 (母公司) 的特点增大了这类国有企业集团的管理难度。如何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这类大型企业集团, 国际上少有成功的先例、国内也缺乏经验, 本文将就如何为这类大型企业集团的业务单元选择管控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业务单元的形成方式

企业要对下属的业务单元选择适合的管理方式, 首先要研究这些业务单元的形成方式。业务单元的形成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一是企业根据发展需要, 自己创立并发展壮大的业务。这类业务大多和企业的主业相关。如联想的PC业务、华为的交换机业务等。它们特点是企业参与了这些业务从规划到实施, 又到运营的完整过程。业务单元战略定位清晰、核心竞争力突出、生产经营方面也较为连贯。

二是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 整合来的新业务。如永煤集团通过收购洛轴集团而形成的装备制造业务。这类业务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 新业务在企业文化上与整合主体不相容。 (2) 新业务在发展战略上可能与企业存在一定冲突。 (3) 这些新业务与企业主业不相关。 (4) 面对的市场环境、内部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原有业务也有一定冲突。因此, 在完成收购后, 如何对新业务进行整合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是政府推动下的并购重组。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或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 推动国有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如永煤控股集团兼并洛轴集团、开封空分集团等国有企业。这些兼并重组一方面避免了国有企业破产、大量工人失业, 消除了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然也存在一些地方政府, 要求盈利情况较好的国有企业兼并一些已经完全失去竞争力、濒临破产的企业。这类情况的实质是某些政府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企业来承担, 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企业对业务单元的管控模式

目前企业对业务单元的管控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母子公司制。二是事业部制。三是直线职能制。

(一) 母子公司制管控模式:

母公司针对下属业务单元设立独立的子公司, 通过子公司来对业务单元进行管理。这种管控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的约束。二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需要通过正式的契约 (如公司章程、合资经营协议等) 来进行。三是针对子公司的日常管理需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 (如合作方股东和债权人) 的需求。四是财务上往往通过外派财务人员来间接进行控制, 控制力度相比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要弱。

母子公司制的核心在于法人治理结构, 母公司需要通过正式和完整的契约对子公司进行管理。它的优点是责权利较为对等、能够独立承担经营风险和民事责任、市场反应快。缺点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会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的限制以及合作方股东的干扰。

(二) 事业部制的管控模式:

母公司针对业务单元设立独立核算的事业部作为管理机构。这种管控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这些事业部作为母公司的内设机构, 接受母公司的直线管理。母公司对事业部的管理不会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限制。 (2) 母公司对事业部的控制不受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干扰。 (3) 母公司对事业部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更为直接。

事业部实质是业务单元向子公司过度的中间状态。主要在业务单元中各项业务活动尚不清晰, 工作投入和成果难以量化考核的阶段所采取的一种较为折中的管控模式。

(三) 直线职能制管控模式:

直线职能制以直线为基础, 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分别从事专业管理。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管理方式吸取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点:一方面, 各级行政负责人有相应的参谋机构作为助手, 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 每一级管理机构又保持了集中统一的指挥。但在实际工作中, 直线职能制有过多强调直线指挥, 而对参谋职权注意不够的倾向。

三、如何选择业务单元的管控模式

选择业务单元的管理方式, 需要判断该业务单元是否适合作为责任中心进行管理。对于责任中心通常采用设立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对于非责任中心则通常采用直线职能制进行管理。

(一) 业务单元是否适合划分为独立的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是指承担一定经济责任, 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 (责任) 单位。责任中心有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是它具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任务。其次是任务的结果可以量化。最后是有具体的负责人为工作结果负责。通常来说企业应尽量将其战略目标划分为责任中心, 以便进行监管。责任中心考核的对象是最终产出的指标, 而不是中间过程的指标。责任中心即有投入也有产出, 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可以分为费用中心 (如办公室) 、收入中心 (如销售部门) 、利润中心 (如事业部) 和投资中心 (如法律上独立的企业) 。

为业务单元选择管理方式, 首先要判断该业务单元是否适合被划分为责任中心。尽管管理的要求是尽量将战略目标量化并分解为责任中心, 但由于企业中存在大量非程序化决策和工作, 导致一些部门无法划分为责任中心。非程序化工作和决策往往会导致管理部门无法界定目标和责任。存在大量非程序化决策和工作、工作投入和产出难以量化的部门不宜被划分为责任中心, 否则难以进行有效的激励。对于非责任中心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方式。

(二) 对责任中心选择适合的管理方式

对于适合作为责任中心进行管理的部门, 可以采用事业部制或子公司制进行管理。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该业务单元各项业务活动的清晰程度, 工作投入和成果能否被准确计量。

如果业务单元的各项业务活动还不够清晰, 工作投入和成果无法准确计量, 那么母公司和业务单元之间就无法建立清晰的契约, 也就无法按照子公司的方式进行管理, 事业部制是这类业务单元唯一的选择。随着事业部各项业务活动的逐渐清晰, 母公司和业务单元之间建立完整契约的条件逐渐具备, 事业部可过渡到以子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2、是否有利益相关方希望以参股的方式进行合作。

随着业务单元业务的开展, 会出现各种利益相关方, 如果有利益相关方希望以股东的身份合作, 并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业务单元将不得不采用子公司制的管控模式。

3、是否有独立的业务活动需要开展。

因为事业部并非独立的法人主体, 无法独立对外开展业务、签订合同。如果该业务单元需要从事独立业务, 那么就必须成为独立法人, 采用母子公司制的管控模式。

4、业务多元化程度和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般来说, 母公司对事业部的管理要比对子公司的管理更加直接, 控制更加严密。如果该业务单元面临的市场、法律和政策环境复杂多变, 那么采用母子公司制的管控模式, 业务单元更容易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 一个业务单元究竟该选择何种管理方式, 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合作方需求以及业务本身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 进行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杨雯君.国有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 2014 (05)

[2]王钦, 张云峰.大型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比较与总部权力配置[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03)

[3]薛东阳.国有企业管控模式与公司治理[J].中国物价, 2012 (03)

篇4:溶解度单元的教学策略选择

【关键词】溶解度单元 教学 策略 认知理论 学生 学习

一、学生溶解度单元学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溶解度概念是实现这个转折的重要依据,是描述饱和溶液质量组成的比较标准。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会出现较大的困难,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溶解度概念的表述,虽然认识其中的文字,但不能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客观含义。

(2)较多的学生不能理解溶解度与溶剂量无关这一事实,认为溶剂量的改变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即使教师进行了分析,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在观念上认同,只是机械地记住教师的话并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

(3)部分学生能陈述溶解度的定义,能听懂老师的讲解,但不能有效建立起有关溶解度计算的公式或不理解有关的公式。对溶质、溶剂、溶质质量的比例关系认识模糊,对溶解度公式的应用条件弄不清楚,以至张冠李戴,乱套数据。

(4)对有关应用溶解度计算的公式缺乏概念的支持。当问题情景发生变化时就不会灵活应用,也不能理解公式的变形所包含的逻辑根据。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为溶解度概念的教学设置上位的观念,使溶解度概念的教学成为意义学习。虽然溶液、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不存在三种有意义的联系,但学生其他的生活经验、观念也有可能与溶解度概念存在意义关系。根据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可以当作上位知识的可以是概念、规则、命题、观念、信念的等。仔细分析教材的内容,有这样一句话“这说明溶质在一定温度下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根据这句话推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溶质的质量有一定的限度(最大质量)。”如果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它就会以观念或命题的形式建构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同化溶解度概念的上位知识,溶解度概念的学习成为最容易的下位学习。

(2)利用实验探索的策略,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根据知识学习的过程理论,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的过程。教师的演示,讲解对有些学生可能作用不大,如看不清楚、教师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停留时间过短,这都不利于对新信息的编码和贮存,不利于信息从工作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实验探索能较好地引起学生持久的注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实验,感受客观真实,通过合作讨论发现共同特征,并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在溶解度知识学习后,对结晶的两个方法我们通过结合学生实验《实验6晶体的制备》让学生感受溶剂质量减少和温度降低后溶质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形成解释。这就进一步巩固了溶解度的概念,细化、扩展了原有的知识。这个过程的学习是下位学习,学习难度不大,但要学生形成解释,进行复述,学生必须对习得的知识要进行分析、比较、整理,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呈现,这样必然引起学生头脑中命题网络重建与改组。

(4)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有关计算,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变式练习。在具体方法上提出以下几点:①向学生提供一个普遍的计算规则,如要求学生分析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并按一定顺序排列,然后填入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代替),再与溶解度发生联系,找到适当的比例式。②向学生提供设置标准溶液的方法,其他饱和溶液与之相比较。其意思是根据溶解度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把含有100克溶剂,溶有溶解度克数的溶质所组成的溶液定为标准溶液,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其他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与标准溶液可以不同,但对应的溶质、溶剂、溶液质量的比例是相同的,然后告诉学生列比例的方法。③向学生传授设置与题意相符的饱和溶液的方法。在教科书提供的三种方法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关于蒸发、结晶、加入溶质或溶剂,分步蒸发等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变例。

(5)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一种认知策略,因此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元认知是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关注并调控认知活动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分析和调节,就无法进行方法的选择、无法提高策略水平。在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方法中,一般来说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自动化水平,所以这个知识是一个难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这时这个程序性知识就转化为对内调控的认知策略。

(6)不断总结,加深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关系图,促进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命题、命题网络宜于解释小的知识单元的表征,整块的系统知识是由图式表征的。在一个图式中,往往既含有概念或命题的网络结构,也包含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甚至还有表象。而知识的构建和组织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因此,在复习旧知识时,不要忘记材料的组织性问题。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要利用图式及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在溶解度单元中我们可以按知识的内在逻辑,设计出直观的概念、知识关系图。对溶解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形成简单明了的图式结构。

总之,在溶解度单元的教学问题上,有了正确的策略,就保证了教学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并且在策略指导下还要开发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教与学的各要素都要按科学的原理组合。

篇5:四单元选择题

1、圆周率3.14。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25.1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A、2

B、4

C、6

D、8

3、把周长18.84厘米的`小圆片剪成同样大小的两个半圆,每个半圆的周长是()厘米。

A、9.42

B、12.42

C、15.42

4、一个圆的直径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它们的面积()。

A、相等

B、圆大

C、正方形大

5、用三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圆、正方形、长方形,这三个图形中,面积最大的是()。

A、圆

B、正方形

篇6:四单元选择题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

第十二课主要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观具有哪些导向作用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共分三框。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人的价值”,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阐述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然后,引发出人的价值问题,重点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最后,概括了如何评价人的价值。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价值观,然后重点讲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的导向作用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的导向作用。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讲了人们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即“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主要阐述了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利益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共设三目: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主要论

述了人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要阐述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因此,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价值。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要讲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知识结构:

三、单元导语:

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丑的、恶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和掌握这些道理,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地对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人民群众的含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课堂练习: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产生的根源是客观物质世界这一知识点。A项本身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没有意识。B项错误,上帝作为:宗教中的事物是人脑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不是主观自生的。c项错误,上帝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对“上帝”反映的“上帝观念”。只有D项与题干相符,上帝观念的存在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课堂练习: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答案:D

解析:由“争论不休”到“很平常的事”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随着人们对“试管婴儿”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发展等这些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转变的,故选D。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或不是最佳选项。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课堂探究: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练习: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故选c。注意区分B、c两项。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仍是二者辩证关;系的第一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与题干不符,B项不选。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

※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4.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意识尽管带有主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文科班补充: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精神看作豢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陷入唯心主义,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动地位。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在实践中得以证实。人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改造社会存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课堂练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

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实践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A项与B项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但不是本质。c项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仍未点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故选D项。

小结: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

◇课堂探究: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此知识点分三层认识,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识;其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课堂探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课堂练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

答案:c

解析:非公有制经济是生产关系范畴,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故c项正确。A、B、D项不属于唯物史观内容。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此知识点分三层分析,首先,明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含义;其次,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最后,得出结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练习: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XX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B

解析:我们出台《行政许可法》就是使上层建筑——国家管理制度,适合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故B项是最佳选项。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知识点是对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归结,也是本目内容的最终结论,阐明这两个规律普遍存在于任何社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论证其基本性,并阐明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从而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活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若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不能实现其目的。走历史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课堂练习: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n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①③④都正确。②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故选D。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课堂探究: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探究提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从社会形态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资产阶级专政必然走向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前进过程中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材“专家点评”强调了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时,要用阶级分析法,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课堂练习: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j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对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认识。④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课堂探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课堂练习: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其中c项明显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一致,但实现方式、解决途径不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故决定了其实现方式不是通过阶级斗争,而是通过改革,故选c。

教材插图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

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一共产主义社会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课堂练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理解。A项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都与题干不符。只有c项正确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D项是总趋势过程中一个阶段的表现,故不选。

上一篇:第七届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张勇演讲稿下一篇:亡命词语解析